高一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

合集下载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教材解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最后一课(第13课)。

本课讲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体现出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

此外本课着重强调“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以此展现出我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13课的主要内容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以建立外向型经济为目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对外开放,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所以理清对外开放与其他现代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材料分析,学生基本能够分析、回忆、联系新中国开放的历史背景。

2.通过填充“中国开放的历程”表格及其地图的直观展示学生能够回顾(识记)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进而能够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通过图片的对比、示意图、材料的解读,学生能够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感受(说出)中国开放政策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学生能够从观察等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通过课堂组织讨论,探究问题等方式,学生能够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3.通过文字材料的解读学生能够掌握分析历史材料的方法,提升高三历史科应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内容的复习,学生能感受到“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成就,体会到“开放政策”也面临不同的声音,据此,中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应该树立对外开放的意识,自觉地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

2.通过课堂设计的内容,特别是材料解析的训练,学生能基本掌握高考拿分的方法,树立对高考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背景、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特点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问题探究:深圳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由此导入本课。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的创办2.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二、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2.沿海经济开放区三、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1.开发浦东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重点: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难点: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开放区的区别【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

由于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对这二十余年的历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缺乏相应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以讲、谈结合为好。

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方面,以讲为主,而对于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知识点方面则以谈话法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导入新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从而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的创办师: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次年的8月26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首块试验田的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哪些经济特区?生:除深圳外,还在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开发区。

师:经济特区的地理优势师什么?生:毗邻香港、澳门的东南沿海。

师:经济特区的含义是什么?生:中国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

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等方面,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

师:因此建立特区的首要目的是什么?生: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外资。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挖掘历史资料,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
4. 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评价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过程与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3.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我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国家改革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树立正确的开放观念。
5. 亮点五: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紧凑,注重实践与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紧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以情入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探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这种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 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

第一步:拉开序幕—— 197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 对广东、福建两省嘚对 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嘚 优第惠二政步策:。开放经济特 区——1980年正式确 立深圳、珠海、汕头 、厦门为经济特区。 第三步:开放沿海城 市——1984年国家进 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 市第。四步:开放沿海地 区——1985年把长江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区、环勃 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 区。1988年海南省成 为经济特区,1991年 第上五海步浦:东开也放成内为地对—外
必要性: 可能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嘚需要 封闭自守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嘚进行
党中央嘚决策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嘚要求 国际形势总体走向缓和
邓小平出访日美后嘚嘚认识: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 速发展嘚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嘚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嘚国家,没有一个是闭 关自守嘚。对外开放嘚政策是中国嘚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 不行嘚,中国嘚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对外开放,迅速缩 短与发达国家嘚差距,被写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嘚文件。
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 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嘚过程,形成了全国性嘚由沿海开放地带、沿 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嘚多层次对外开 放格局。
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 化等领域开放。
夏漳泉三 角区
珠江三 角洲
环渤海 地区
长江三角 浦东 洲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嘚“春天”指嘚是: A
A、改革开放
B、科教兴国
C、“文革”嘚结束
D、包产到户
2、歌曲中嘚一位老人是指: A、周恩来 B、毛泽东

高中历史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知识点分解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知识点分解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2

第4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教学目标
识记
一. 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
1.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答案:(1)区域范围不同:前者限于内地,后者限于统一后的港澳台地区。

(2)政策范围不同:前者只是在经济上享有特殊政策,在别的方面与其他地区相同;
后者除外交权和国防权外,按照基本法规定可以行使其他权力。

二.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
三. 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理解
一. 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三. 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运用
一. 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二. 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纲课标解读】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知识梳理】1、经济特区的创办⑴)位置:、珠海、汕头、、海南。

(2)特点: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为主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为主,对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①特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②对沿海地区实行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①目的:加快利用、引进的步伐。

②名称:1 9 84年,国家决定开放、上海、福州、等 1 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①名称:三角洲、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②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经济技术开发区①目的:引进外资,生产产品或产品。

②特点:具有的特点③地位: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商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3.浦东的开发与开放(1)目的:以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成就①浦东成为上海新兴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中国90年代的重点和标志4.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重点难点突破】青岛是山东的重要城市,在山东占有重要地位,回答下列与青岛有关的问题:(1)在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青岛有一横幅,上写“同胞努力,挽救青岛”,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出的呼吁?该呼吁体现了什么精神?(2)改革开放后,青岛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占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对山东的发展有何战略意义?(3)2008年奥帆比赛在青岛举行,文明观赛是每一位观众的基本素养,请围绕“做文明观众”为题,针对山东青少年观众拟定几项倡议.(不少于三条)【考点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右图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历史素材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历史素材

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与练[重点讲解]一、浅谈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原因、意义及其基本经验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1.背景〔1〕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世界发展的趋势说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来进行服务。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

这些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准备了难得的国际环境,为创办特区提供了机遇。

〔2〕国内方面,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粉碎“四人帮〞后,广大人民对多年的阶级斗争已深恶痛绝,人心思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1978年和1979年,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

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写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

2.实行原因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www.5ykj.com 一、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1、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另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有借鉴作用。

2、国内背景:“文革”的十年动乱使中国的经济濒于崩溃;中国和人民吸取“文革”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对外开放的重大措施1、创办经济特区设立及发展: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诞生了,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这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概念:中国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特殊政策的行政区域。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特点:外向型经济影响: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的适宜场所。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2、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什么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范围: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主要目的: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中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兴办生产性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发挥四个窗口经济特点: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型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专心.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①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在经济上给与优惠政策和更多自主权,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特殊区域。

②最早特区:1980深圳,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③1988.3,海南经济特区,我国最大的。

④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⑤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⑥以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为突破口,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2、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一些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而建立新型经济区。

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3、设立经济特区意义:①促进特区经济飞速发展②特区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③特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④成为对外开放的支点。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1984.5,开放天津、大连、上海、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2、1985,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形成沿海开放地带。

3、目的: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

4、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标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5、“走出去〞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家鼓励具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三、上海浦东的开放和发展1、条件:依托上海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腹地广阔,辐射整个长江流域及全国;科技、人才优势明显,具有产业优势、资本雄厚等2、战略意义:1990.4,距定义浦东开放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高一历史必修2_资料补充: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相关资料

高一历史必修2_资料补充: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相关资料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相关资料1.原始资料世界经济特区的一般趋势按照国际通行的归类方法,目前世界上共有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600多个,分布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部分在发达国家,以美国为最多,达130多个。

纵览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其演进的过程大体有几个阶段:自由贸易型阶段、出口加工型阶段、高科技型阶段、综合型阶段。

我国的经济特区大都属于综合型。

世界经济特区的一般趋势为:首先是数量越来越多,近10年翻了一番;其次是功能越来越复杂,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而且升级换代的周期明显缩短,世界经济特区从自由贸易型到出口加工型阶段走过了几百年,从出口加工型到高科技型阶段用了20年,而从高科技型向综合型阶段的发展仅是近10年来的情形;再者,经济特区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国际技术经济交往与合作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世界经济特区的贸易总额现在已高达万亿美元,其所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已从1979年的7.7%增至1985年的20%,直至1990年突破33%大关。

──摘自《中国改革》1994.3 首选深圳等4个地区举办特区的原因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

一是靠近国际市场。

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

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

厦门还面对台湾。

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五是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刘庆旻主编《潮落潮起》下卷,广州出版社1999年版国务院决定将“出口特区”更名为“经济特区”的原因1979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可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

这种“出口特区”是借鉴国外“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以进口原料加工制造商品出口为其发展方向的。

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这种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它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制约,而且对内地又是封闭的……特区不应建成一个类似国外的单项性的“出口加工区”,而宜于建设一个工、商、农牧、渔、旅游、住宅等综合性的经济特区,这就区别了资本主义国家地区办的“出口加工区”。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当时我国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困境。
2.改革开放的过程:详细讲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和发展。
3.改革开放的成果: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如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国际地位提升等。
3.结合现实问题,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谈判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引导学生树立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意识。
3.通过学习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第一课时:导入与背景介绍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
第二课时:改革开放的过程及成果
1.课堂讲解:讲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和发展。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小论文: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及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为主题,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自选角度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
2.案例分析:收集一个与我国改革开放相关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原因,并谈谈对外开放在该案例中所发挥的作用。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从容说课⏹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目“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真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

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走出去”的战略在20世纪末应运而生。

第三目“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首先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随后指出了1990年中央政府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及其目的,突出了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

本节课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综合性很强,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谈话、提问、归纳分析、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对外开放的全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歌颂的是什么事吗?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师:主要歌颂的是对外开放政策。

1979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的决策,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

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二、新课教学(一)对外开放的原因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学生讨论)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

面对西方高速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高一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

高一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

万县 重庆
南通 长三角
宜昌 武汉
上海
九江 温州 宁波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瑞丽
沿海开放区 沿海开放城市
长沙
福州
贵阳
厦门
昆明
深圳
河口
东兴 珠海 广州 北海 湛江
汕头
闽三角
珠三角
经济特区
海南
练习:
听这首歌,回答下面两道问题: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的是 ()
A 改革开放
B 科教兴国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
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D开放的前提不同
4、思考: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 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 有哪些区别呢?
背景不同: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
的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被动开放。
基础不同: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而今天的开放是建立
C “文革”结束
D 包产到户
2、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 )
A 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 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 促进深圳和香港经贸关系发展
D 在珠江流域大力引进外资
3、19世纪末的门户开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最本质
的区别是:(
)
A 开放的领域不同
B 开放的对象不同
C 开放的方式方法不同
第四课 对外开放格局 的初步形成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
• 经济特区:
• 是中国共产党下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 的行政区域,国家在吸引外资、 减免税收等方面,对特区予以 特殊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标感悟
概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 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的特点。
邓小平出访日美后的的认识:
1978 年和 1979 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 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 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 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 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对外开放, 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写入了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
小结:
形成背景 对外开放格 局初步形成
形成过程
格局特点
3.以下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是
A.海南省 B.深圳 C.上海 D.长江三角洲 4.对外开放形成的新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 城市——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 放区——内地
D B
C.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江开放 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特区——内地——沿 江沿边开放区
C
2.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 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 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 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 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长期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大连 烟台环渤海地区
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全方位指 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我们 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 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 关系。 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 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 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 开放格局。 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 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对外开放
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 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 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 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 原则:平等互利
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国际和 国内背景是什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国际方面: 1、政治上,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 缓和。
2.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 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二、对外开放的步骤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 口城市 -- 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思考:什么叫经济特区? “特”在哪里?
概念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 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 特殊渠道。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 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 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 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 市。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 的新飞跃。 2、有利条件 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 地理优势
交通优势
人才和产业优势
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中国第一塔” ““ 中华第一楼”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 ──外高桥保税区 东方明珠电视塔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 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世界发展的趋势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 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 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服务。
国内方面:
1.十年“文革” 使中国社会经济遭 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基础练兵】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迅 速发展。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 元,世界排名升至第三位。年实际利用外资额 从1979年的30.6亿美元增至2004年的606.3亿美 元。世界五百强跨国公司已有450家落户我国。 目前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迅速发展,其原因有 ①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②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水平不断提高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④各国经济联系密切,谋求共同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D
4.长期以来深圳市都实行“一市两制”。目前 深圳市正酝酿将特区范围由目前的四区扩大至 包括宝安、龙岗在内的六区。届时,宝安和龙 岗两区将享受 A.高度的自治权 B.特殊的社会制度 C.部分政治主权 D.特殊的经济政策 5.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其中“全方位”是 指 A.不仅“引进来”而且还要“走出去” B.不仅开放沿海而且开放内地 C.不仅开放经济领域而且开放政治文化领域 D.不仅开放特区而且开放沿海
金茂大厦 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 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
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
第一个“ 110”电话报警系统 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
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
环渤海地区
第一步:拉开序幕——1979 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广东、 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 行特殊的优惠政策。 第二步:开放经济特区—— 1980年正式确立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 第三步:开放沿海城市—— 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14 个沿海城市。 第四步:开放沿海地区—— 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 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勃 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区。 1988年海南省成为经济特区 ,1991年上海浦东也成为对 外开放区。 第五步:开放内地——开放 内地和边境城市。
特点
国家给予海南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 经济所有制形式。 (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 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影响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 国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 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P58学思之窗思考: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 省实行对外开放?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
原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 较丰富. 战略意义: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 重要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 根本目的是
A.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学习发达国家经营管理方法
A B
D.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2.目前我国实行的招商引资与近代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对华进行的资本输出的主要不同 点是( ) A. 性质不同 B. 目的不同 C.利息不同 D. 数额不同
沿海港口城市
概况: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
广州等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 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 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 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 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宣布:在广东 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设置经济特区。 12月10日,国务院又正式批准成立福建 的厦门经济特区。 1988年4月13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决 定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和邓小平 为深圳特区题词
对外开放前的深圳
今天的深圳
深圳
珠海 海南
厦门
1992年,在特区,外商实际投入占全国外商实际投 资的29%,外贸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7。
思考:国家为什么选择这些地区兴办经济特区?
①靠近国际市场。 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③交通便利。 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 ⑤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沿海经济开放区
概况: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 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 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 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
经济技术开发区
概况: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 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长江三角洲
浦东
闽东南地区
珠江三角洲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满洲里
塔城 伊宁
黑河
长春
珲春
乌鲁木齐
银川 西宁 拉萨
呼和浩特 秦皇岛
天津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瑞丽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特区
青岛 连云港 长三角 南通 上海 万县 宜昌 武汉 重庆 九江 温州 宁波 长沙 福州 贵阳 厦门 昆明 深圳 东兴 珠海 广州 汕头 闽三角 河口 北海 湛江 珠三角 海南
特点:
①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 产品为主; ②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 密集的特点; ③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 所,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沿江开放
龙头: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进入 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 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 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0年4月18日,李鹏同志在上海宣布: 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 的开发。
D
A
黎明之剑 /3_3112/ 黎明之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