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运行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管理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

宏观经济管理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

宏观经济管理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引言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维护金融稳定等目标,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确保经济运行平稳、可持续发展,并对经济运行进行预测和控制,以引导经济朝着良性发展的方向前进。

本文将详细介绍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

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经济稳定维护经济稳定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

经济稳定是指使经济运行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包括稳定的物价水平、稳定的就业状况、稳定的金融体系等。

宏观经济管理需要通过调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避免经济过热或过冷,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出现。

2. 实现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宏观经济管理需要通过推动投资、促进消费、改革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提高就业率提高就业率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就业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消除贫困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宏观经济管理需要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创业就业、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保障人民群众的就业权益。

4. 控制通货膨胀控制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货膨胀是指持续性的货币供应过大,导致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现象。

宏观经济管理需要通过控制货币供应、调整利率、控制价格等手段,稳定物价水平,保持通货膨胀的合理水平,维护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5. 维护金融稳定维护金融稳定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运行平稳,金融机构不出现严重风险,金融市场秩序良好的状态。

宏观经济管理需要通过制定监管政策、加强风险防控、完善金融体系等方式,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对经济的不良影响。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其基本目标是为了保持经济增长、保障就业、控制通胀和加强收入分配调节。

下文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保持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

经济增长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指标。

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增长并不是为了追求资本利润,而是为了满足人民对于改善生活、提高福祉的需求。

因此,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要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国家整体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保障就业保障就业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

就业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础,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

在宏观调控中,要坚持以就业为中心,制定和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对重要产业和重点区域的支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就业机会增加和人才流动。

三、控制通胀控制通胀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

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要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控制货币供应量、加大监管力度,防止通货膨胀。

四、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不平衡是一个重要问题。

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推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要通过税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途径,增加劳动者收入,减少贫富差距,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为了保持经济增长、保障就业、控制通胀和加强收入分配调节。

只有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政策,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一、名词解释1、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P314①在市场活动中,交易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市场作为交易关系的总和,将各个由社会分工所形成的处于分离状态的利益主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交易关系和协作关系。

这些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就是市场交易主体。

②经济学中一般将市场交易主体概括为三类:个人、企业和政府。

③总之,在市场经济中,所有参与交易活动的买方、卖方,都是市场交易的主体。

2、现代企业制度①是指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反映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

又称为“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形式是股份制。

②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

③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一般表现为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④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3、公司治理结构(05年名解,3分)①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

②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约束机构。

二、简答题1、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重点!)P320★★★★★1)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自主的经营权。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独立的经营主体和交易主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有权决定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有权决定经营什么、经营多少和怎样经营,有权按效益最优化原则配置资源。

2)自负盈亏,即在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损由企业自己负责,这是核心特征。

只有自负盈亏,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才有足够的经营动力和压力。

3)自我发展,即企业规模的扩展、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能力并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获利空间自主决策。

企业投资资金主要靠自我积累,或主要凭借自身能力或信誉通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途径获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 手段和经济政策
•第三种类型为处于“极端”和“中性”之间的“过渡模式”,表现为 财政政策的“紧”、“中性”和“松”与货币政策的“紧”、“中性” 和“松”之间实行相互交叉的搭配组合,即: 1、扩张型财政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AsBj); 2、扩张型财政政策+中性货币政策(AsBz); 3、中性财政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AzBj); 4、中性财政政策+扩张型货币政策(AzBs); 5、紧缩型财政政策+扩张型货币政策(AjBs); 6、紧缩型财政政策+中性货币政策(AjBz)。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和经济政策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事件回顾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 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来第六次上调 准备金率,按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76.73万亿元计算,本次上调 存准率将直接冻资3836.5亿元。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必须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主要是由两 个基本前提所决定的:
1、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缺陷和失灵
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有效解决“外部性问题” 市场无法自发的消除垄断; 市场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 市场调节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损失浪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 手段和经济政策
宏观调控手段 (一)经济调控手段 (二)法律调控手段 (三)计划调控手段 (四)行政调控手段
宏观调控的手段是指一国政府在 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宏观调控 的目标所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方 针、政策、法规条例、措施的综 合。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 影响投资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
(1)预期投资收益率。 (2)企业预算约束的性质。 (3)投资风险程度。 (4)资金的市场供求状况和利息率高低。
第一节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 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与失衡
▫ (一)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含义 ▫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及其表现 ▫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产生的原因
1.分配的名义收入总量超过产品的实际生产总量 2.经济中存在着引起消费和投资需求膨胀的因素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 性
• 一、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分野与契合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 三、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
▫ 1.加强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机制缺陷的需要 ▫ 2.加强宏观调控是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 ▫ 3.加强宏观调控是调节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 4.加强宏观调控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第一节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 一、社会总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 社会总供给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 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GDP(扣除不可分配部
分)+进口总值 ▫ 影响社会总供给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
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 第二,固定资本结构及利用率。 第三,劳动力质量。 第四,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第三节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
• 一、宏观调控的模式 •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 (一)充分就业 ▫ (二)价格稳定 ▫ (三)经济增长 ▫ (四)国际收支平衡
第三节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
•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
▫ (一)计划手段 ▫ (二)经济手段 ▫ (三)法律手段 ▫ (四)行政手段

简述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要求

简述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在经济运行中对整体经济活动进行引导、调节和控制的一种政策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提高就业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要求,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一、坚持稳定经济增长稳定经济增长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投资、消费、出口等。

宏观调控需要在稳定这些因素的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避免出现过热或过冷的状态,这就需要有稳定的政策支撑、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手段。

二、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必须注重人民裙众的生活水平和就业状况。

要做到稳定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增加相适应,同时关注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裙体的生活状况,通过适当的政策手段来促进就业创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社会民生,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保持物价稳定和控制通货膨胀物价稳定和控制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

通货膨胀会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导致财富重新分配,加剧社会不公。

国家需要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手段来维持物价稳定,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的风险,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效益在推动经济增长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经济效益。

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的行业,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宏观经济调控应当坚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根本目的,同时要注重维护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

积极防范金融风险,保护金融市场秩序,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加强对外交往,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保护国家产业和农业的利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要求是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和就业稳定,有效控制通货膨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维护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1)经济调节。 (2)市场监管。 (3)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4)管理国有资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 (2)实行宏观调控是保持社会经济总量平衡的 需要。
(3)实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有哪些?
3.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
段。 4.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5.结合我国体制转轨期的实际,分析如何综合运 用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 平衡和结构优化。
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第一,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决策体系和制度。 第二,深化金融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 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 等手段,发挥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机制的 作用,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系。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1)要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市 场化改革; (2)要逐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完善货币政 策传导机制; (3)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4)大力支持银行发展中间业务;
(5)继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加快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着力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明晰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 付制度; 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 健全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征管; 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 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注 意防范财政风险; 严格财政管理,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的公共财政框架。
2 、经济计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发展路径。

在这一体制下,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平稳运行和有效发展的重要手段。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合理分配。

首先,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作用是维护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稳定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通过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调整,可以有效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保持经济增长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经济合理分配。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共同富裕,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引导和调节的作用,推动收入分配的公正与合理。

通过税收制度、社会保障机制和财政支出政策等手段,宏观调控可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还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和转型升级,而宏观调控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科技创新政策等手段,引导资源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同时,宏观调控还可以通过引导企业行为和市场主体的发展方向,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实践。

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宏观调控需要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和数据支撑。

在一个复杂多变、庞大而繁杂的经济体系中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有准确可靠的指标和数据支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次,宏观调控需要权衡各方利益和稳定预期。

在实施宏观调控时,需要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和社会预期的稳定,以免因过度干预而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宏观调控需要科学透明的机制和规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保障调控政策的科学性、透明性和可预测性,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和稳定的环境。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习题及答案)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习题及答案)

第二十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运用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总体的调节和控制。

2.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外汇收入和支付的平衡。

3.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指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

5.社会总需求是指在一定支付能力条件下社会对生产出来的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的总和。

6.利率是指资金的价格,可引导资金的合理配置。

7.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的一种短期放款形式。

银行按照市场利息率扣除从贴现之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后把票面金额以现金支付给持票人。

8.存款准备金是指专业银行或金融组织把自己吸收的存款按照法律的规定,以一定的比例存入中央银行的部分。

9.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10.国家预算是指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筹集和分配财政资金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明确规定了财政收入的规模、来源、形式和财政支出的方向与数量,以及各项收支的内部比例关系。

11.国家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功能,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2.货币政策是指是中央银行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以达到刺激经济、缓解衰退或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的目的。

13.国家信用是指国家按照有偿的原则筹集和供应财政资金的一种分配形式。

14.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而将一部分财政收入直接转移给特定的经济组织和居民的一种分配形式。

15.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根据国民发展的内在要求,规划、干预和诱导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调整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和。

16.经济法规是指为了维护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等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控制、指导、规范和监督。

经济师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知识资料

经济师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知识资料

2.外部性失灵
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由此带来的对 他人或环境的构成损害就叫“外部性”。市场经 济下,“损人利己”是经济人在所难免的弊害。
如工厂排放污染物而使附近居民受损失。有些产品 的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互相冲突,如麻醉品、武器、 黄色书籍等,经营者可以大获其利,但公民的健康、 社会治安和社会风尚则受到损害。
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 家宏观调控方式也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 调控为主。建立既有国家对微观经济活动进 行间接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 础性作用,又有国家计划对宏观经济总量进 行直接调控的宏观调控机制。
经典PPT模版 欢迎下载
间接调控
国家对市场的间接调控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 计划和商品供求状况,向市场输入经济参数 的调控。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宏观调控
第一节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经典PPT模版 欢迎下载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1776年到20世纪20年代,以亚当·斯 密的《国富论》为代表的古典学派信奉的是自由企 业制度、自由市场机制的经济自由主义。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达到资源的优化 配置,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
经济学家的视角转向“政府失灵”,主张还是 把自由市场机制和自由企业制度作为资源配置 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工具,并把政府身上过多的 职能一一卸了下来。
经典PPT模版 欢迎下载
有效政府理论
有效政府意指这样一种 政府,它既能最大限度 地校正市场失灵,又能 避免自身失灵和自身非 效率。学术界已基本形 成的共识: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 责是弥补市场缺陷 。
经典PPT模版 欢迎下载
(四)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 下,发展宏观调控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功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能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关键。

但是,在当前宏观调控的认识和实践中,由于受到过去计划经济中形成的国民经济管理观念、方法和手段的影响,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对此,有必要进行认真思考,提出对策。

一、必须在实践上充分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管理的区别。

现阶段的宏观调控是处于转型时期的宏观调控,带有明显的过渡性。

其特点是新旧体制两种因素并存,由于这些特点,以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认识和行为有偏差。

在宏观调控的主体方面,政府不断调整其职能,以力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但是在调控行为上缺乏约束力,科学论证不足,调控行为责权脱节,缺乏风险意识,职能错位,政府对企业行为仍过多干预。

这些使调控主体的行为仍带有一定的计划国家管理经济色彩。

在宏观调控客体方面,国有企业负盈机制已大大强化,但负亏机制建立不足,资产存量结构僵化,生产经营行为短期化,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产品竞争力弱,市场意识不足。

可见,调控主体与调控客体观念上存在问题,是导致现阶段宏观调控出现某些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必须在理论上充分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管理的区别。

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管理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管理,其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已经消灭了商品生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已经是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

这种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产生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结构为前提的。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的,它要求在各个生产部门中合理地、按比例地分配社会总劳动这个规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是分配社会总劳动的主要调节者。

但由于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滞后性、模湖性和较大的盲目性,常导致宏观总量的不平衡,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因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国家必须介入经济增长过程,主动、合理地进行宏观调控。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我国的经济有了巨大的腾飞。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来保障市场合理、有序、健康的发展。

本文将浅谈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关内容。

关键字:市场调节;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可能性 1.加强宏观调控能够有效克服市场经济弊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的经济形态,所有的市场主体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着各种市场活动。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及开放性等一般特征,能够有效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这使得市场的自我调节成为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原生动力。

然而,市场调节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和缺陷,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它们会对市场有秩序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周期性波动引起的不稳定;价格剧烈升降引起的社会性不良副作用;负外部性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等。

这些问题会破坏社会供需平衡,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甚至使得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由此可知,市场的调节并不是万能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作用,政府还必须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有效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弥补市场缺陷,让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共同维持市场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2.宏观调控能够将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非完全摒弃计划对市场的运行放任不管,而是通过宏观调控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扬长避短。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目标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目标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目标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即提高国民经济总量,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为此,需要通过适当的经济政策手段,鼓励投资、促进消费、扩大出口等,推动经济的发展。

2. 就业创业: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还要注重提高就业率、减少失业人口,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方面,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创建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3. 价格稳定: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还要保持物价的稳定。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通过货币政策、价格管理等手段,维持物价水平的稳定。

4. 财政平衡: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还要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公共事业建设、社会福利发放等。

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控制财政收支的平衡,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还要追求社会公平。

通过税收调节、社会福利发放等方式,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目标的基本内容是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创业、维护价格稳定、保持财政平衡以及追求社会公平。

这些目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通过合理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措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6. 资源配置: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还要优化资源配置,使之更加高效、均衡。

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控,引导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7. 环境保护: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要注重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环保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8. 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通过加大投资,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改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

宏观经济政策的五大要点

宏观经济政策的五大要点

宏观经济政策的五大要点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控经济总量,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

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因素,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宏观经济政策的五大要点。

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通过增加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和稳定消费需求,政府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其中,投资的扩大有助于提高生产能力和促进技术创新,而消费需求的稳定可以激发企业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二、就业和收入分配:宏观经济政策还应关注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

稳定就业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通过采取就业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措施,政府可以提高就业水平。

收入分配不平等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政府应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三、物价稳定:保持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政府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并制定有效的价格监管措施,维护物价稳定。

价格的稳定有助于增加消费者信心和企业投资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四、国际平衡:宏观经济政策还需关注国际经济平衡。

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资本流动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需要制定政策来促进出口和吸引外资,维护汇率稳定,避免经济出现过度依赖进口或出口倒退等问题。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有助于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五、财政可持续性:宏观经济政策还需考虑财政可持续性。

政府需要合理规划财政收支,防止财政赤字和债务过高,以保证国家的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财政监管和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

总结回顾:宏观经济政策的五大要点包括经济增长、就业和收入分配、物价稳定、国际平衡以及财政可持续性。

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要点,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只有在这些要点的合理平衡下,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稳定、繁荣的经济体系,并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主要内容

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主要内容

任务名称: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主要内容一、引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它的发展和运行涉及宏观调控、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主要内容展开探讨。

二、宏观调控2.1 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一大重要内容是确定经济增长目标。

国家制定了五年计划和年度经济工作目标,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约束、内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确保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2 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调控经济运行,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调整。

2.2.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调整国家财政支出和税收收入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工具。

在我国,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减税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调节经济周期。

2.2.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工具。

我国的货币政策旨在保持货币供应量稳定,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2.2.3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国家对不同产业进行指导和支持的政策工具。

我国的产业政策旨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竞争力。

2.3 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机构和措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机构和措施。

国家设立了宏观调控的执行机构和相应的监管部门,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货币政策委员会、银监会等,负责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三、产权保护3.1 产权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和完善产权法律法规。

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推动市场经济规范运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扩张性 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支出 减少税收
增 加 总需求
总需求过度→经济繁荣→ 总需求过度→经济繁荣→通货膨胀
紧缩性 财政政策
减少政府支出 增加税收
减 少 总需求
宏观调控之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 货币政策 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 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 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 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 针和措施的总和。 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手段】 存款准备金率 利率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经济手段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 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在实践中要相互 协调,配合使用。同时,它们作为“ 协调,配合使用。同时,它们作为“有形 之手”又只有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 之手”又只有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联 动操作,优势互补, 动操作,优势互补,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平稳和健康地运行。 经济平稳和健康地运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 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 务。 分配制度上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为主体 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 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坚持效率优先, 结合起来, 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 原则。 原则。 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 三、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 而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所以能 而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够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够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 结合起来,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结合起来,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与调控

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与调控

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与调控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整体运行和调控的学科。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状况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宏观经济学的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与调控方法。

一、国民经济总体运行1.1 宏观经济指标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国民经济整体的表现,需要借助一些重要的指标来描述和分析,例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水平、劳动力市场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

1.2 经济周期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存在周期性波动,即经济周期。

一般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危机期和复苏期。

了解经济周期的规律对于决策者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至关重要,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3 影响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因素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部环境等。

货币政策的整体紧缩或宽松,财政政策的调整,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情况等都会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国民经济调控2.1 宏观调控目标国民经济调控的目标通常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外汇储备等方面。

调控目标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需求,并平衡各种利益关系。

例如,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2.2 调控工具宏观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工具来实现国民经济的调控,其中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等手段影响经济运行;财政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政府支出等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产业政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重点产业等来推动经济增长。

2.3 调控策略在国民经济调控中,不同的时期和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调控策略。

例如,在经济繁荣期,政府可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以防止通胀;在经济衰退期,政府可能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

调控策略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预期目标进行灵活调整。

2.4 国际经济环境对调控的影响国民经济调控也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第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

第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

第九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一、单项选择题1、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是以()为基础的。

A、物质资料的生产B、物资资料的拥有C、物资资料的储藏D、物质资料的分配2、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价值总和称为()。

A、社会总价值B、社会总产值C、社会总利润D、社会总剩余价值3、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c表示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掉并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B、v表示生产过程中补偿劳动力商品的价值C、m表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生产成本以后利润D、m表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的剩余价值4、在国有企业中,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形成三部分收入不包括()。

A、以税金和利润分红的形式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B、以企业基金的形式归企业支配,形成企业的收入C、以分红的形式形成出资者的收入D、以工资、奖金的形式形成职工的收入5、能够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劳动者之间进行再分配,通过价格变化使一些部门和一部分劳动者的收入转移到另一些部门和劳动者手中。

这属于再分配主要途径中的()。

A、价格变动B、国家预算C、银行信贷D、劳务费用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的。

参见教材P203。

2、【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是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价值总和,也称为社会总产值。

参见教材P203。

3、【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m表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生产成本以后剩余的价值。

参见教材P203。

4、【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以分红的形式形成出资者的收入属于私营企业中的分配收入。

参见教材P204。

5、【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价格的变动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劳动者之间进行再分配,通过价格变化使一些部门和一部分劳动者的收入转移到另一些部门和劳动者手中。

参见教材P205。

6、宏观经济运行保持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是()。

A、社会总供给一直大于社会总需求B、社会总供给一直小于社会总需求C、社会总供给基本等于社会总需求D、与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无关7、下列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表述错误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广义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条件 由于,广义总需求=投资支出+消费支出+中间投入 广义社会总供给=社会总产出=C1+GDP=C1+C2+V+M 所以,广义总需求与广义总供给平衡公式为:
投资支出+消费支出+中间投入=社会总产出
其实现条件同狭义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条件基本一样。
三、社会总供求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关系 总量平衡的着力点:价值平衡,包括财政收支、信 贷收支、贷币供求,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等平衡;侧 重于国民经济运行的短期调节。 结构平衡的着力点:主要是实物方面的平衡,包括 供给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与需求结构(投资结 构、消费结构)的相互平衡;侧重于国民经济的中长期 发展问题。 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得以实 现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总量失衡的 两种形式。另一方面,结构平衡对总量平衡也有着重要 影响。
一是破坏资源有效配置环境,降低经济社会效益; 二是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是扰乱收入分配秩序,引发经济社会的不稳定。
三、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1、表现形式 表现为:经济增长乏力,投资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出口 不振,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等。也被称之为供给过剩或有效需 求不足,严重时会引起通货紧缩。 2、1997-2000年通货紧缩的原因分析
(2)C2(固定资产折旧)全部转化为重置投资支出; (3)V+M通过分配和再分配全部转化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如果以上三个条件不具备(事实上经济生活并不能满足上 述条件),则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公式可改写成: 由(C2+V+M)转化的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由其他资金来源转 化的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投资品产值+消费品价值=GDP 这一平衡公式成立的条件是:
第二节
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一、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一般条件 1、封闭条件下的平衡条件 假设(1)不考虑国际贸易和国际资金流动; (2)不考虑中间产品供求; (3)狭义总需求和总供给 由于:社会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投资支出+消费支出 社会总供给=投资品+消费品=投资品产值+消费品价值=GDP 因此:封闭条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可以下列公式表示 即: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投资品产值+消费品价值=GDP 实现条件:(1)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唯一资金来源是本期的C2+V+M
3、总量角度:社会总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决定因素 ——主要分析居民个人消费水平 (1)取决于居民个人的收入水平(财产性收入和劳动收入) (2)可支配收入:货币收入-个人直接税-非税支付 (3)可支配收入转化为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其影响因素有: ——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动及价格预期 ——消费品的供给状况 ——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货币幻觉(物价和货币收入同比例变动情况下)。
上述要素有效作用,将使供给充足,否则就会出现供给短缺或者过剩。
4、结构角度:社会总供给结构的决定因素
第一个层面:产业结构角度 (1)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影响 (2)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3)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从参与国际分工的角度考察问题 (4)国家的产业政策,等等。 第二个层面:地区结构 即生产力的地区布局,其影响因素有自然、技术、 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需要统筹兼顾,由区域经济学 专门研究。
思考题: 1、运用恰当的分析框架,说明本章分析 总供给或总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体系。 2、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失衡的 可能性和形式。 3、比较分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G2…W…P…W,…G,…
社会再生产
社会总产品
结构 产业结构 总产出的地区分布
(1)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一国(或 地区)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 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是衡量一国经济最重要的指标。 (2)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在某一既 定时期(一般为一年)一个国家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 市场价值总和。
二、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1、表现形式 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常称为需求膨胀或供给短缺。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表现为经济过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双膨胀”、信用过分扩张和市场秩序混乱。 2、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二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分原材料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和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两种形式; 三是价格结构调整引起的通货膨胀。 3、后果
第五章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运行,探讨如何保持二者在 总量上和结构上的平衡,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难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关系
二、社会总需求及其决定因素 1、社会总需求的含义 在既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下,人们在其收入 限度内能够支付、并且相对于一定的价格水平也愿意支付的 对于全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 封闭条件下:社会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 开放经济下:社会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 狭义的社会总需求:对社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广义的社会总需求:包括中间产品和服务在内的需求
4、结构角度:投资需求结构的决定因素 (1)产业结构状况(高低程度) (2)科学技术进步状况 (3)社会总生产的地区分布 (4)其它:生产目的、发展目标、市场供求、投资体制等 5、结构角度:消费需求结构的决定因素 (1)居民收入水平(恩格尔定律及恩格尔系数) (2)居民的收入结构 (3)价格(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 (4)商品因素 (5)消费者个人因素 (6)消费引导、人口构成、消费传统、外部消费文化影响 (7)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根本性决定因素
课程结构
第一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理论 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第三节 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 现实
第一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一、社会总供给及其决定因素 1、社会再生产与社会总产出
G1…W…P…W,…G,…
社会总产值 总产出 总量 GDP GNP/NNP/NI
社会生产
宏观经济分析中一般指狭义社会总供给。
3、总量角度:社会总供给规模或水平的决定因素 (1)市场价格水平:最重要的因素 (2)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及其决定因素 ——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量及其科技进步水平等。 (3)经济结构的变化 供给结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 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 (4)对外经济联系,主要是进出口贸易水平
(C2+V+M)未转化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的部分 =其他资金来源转化的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的总和 另外:如果考虑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平衡公式会发生一些新变化。 P341-342
2、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社会总供给=总供给=总产出+进口-出口 社会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 要使两者保持平衡: 总产出+进口-出口=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 实现条件:除了封闭条件下的三个基本条件以外,还 需要另外一个条件: 进口品—出口品=出口需求
宏观经济分析中一般指狭义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需求的构成图
固定资产投资
按构成分
(建筑物、设备)
流动资产投资
(库存品、国家物资储备)
投资需求 社会 总需求
按来源分
重置投资 (更新改造投资)
新增投资
消费需求
个人消费:商品性消费与自给性消费 社会公共消费:服务、物质生产部门
2、总量角度:社会总需求(投资需求)规模的决定因素 (1)国民收入增长率 (2)消费率和积累率 国民收入划分为积累资金和消费资金的比例 (3)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人力和物力 (4)投资效益的高低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 投资效益系数 = —————————— 固定资产投资额 (5)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
一是累积的深层次问题:结构、管理、分配和物价问题等; 二是短期因素:亚洲金融危机、改革措施的滞后效应等。 3、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是抑制经济增长,甚至导致经济衰退; 二是增加企业负担,降低企业偿债能力; 三是易形成需求不足——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 四是对进出口产出不利影响。
四、社会总供给结构失衡的三种形式 一是同向性短缺:各部门供给均小于需求; 二是同向性过剩:各部门供给均大于需求; 三是异向性不平衡:短缺与过剩并存。
折旧 间接税 公司未分 配利润等 个人税
GNP
பைடு நூலகம்
NNP
NI
PI
DPI
1、国民生产净值(NNP) =GNP―折旧 2、国民收入(NI) =NNP净值―间接税+补贴
2、社会总供给的内涵与形式 (1)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 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2)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产出的关系 联系:一国的生产(总产出)是一国供给的来源 区别:一国的总供给并非全部来自一国的生产。 总供给=总产出+进口-出口 (3)广义社会总供给与狭义社会总供给 广义社会总供给: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服务 狭义社会总供给:仅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供给
第三节
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
一、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的可能性 1、不平衡的两种情况 一是经济运行可以承受的不平衡(平衡与不平衡的哲学观) 二是经济运行不能承受的不平衡,即失衡 又有两种形式:一是社会总需求严重大于社会总供给; 二是社会总供给严重大于总需求 2、存在失衡可能性之原因
一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矛盾; 二是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和个人)分散决策与行动; 三是宏观层面信息不对称等局限或宏观调控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