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成本法演进分析及发展想法探讨论文
制造企业生产成本核算探讨
制造企业生产成本核算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各项成本的核算,以便更好地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成本核算是制造企业生产经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围绕制造企业生产成本核算进行探讨,分析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影响成本核算的因素以及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
一、成本核算的重要性1. 帮助企业了解生产成本构成成本核算可以帮助企业全面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成本构成,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等,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评估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分布情况。
了解成本构成有利于企业制定合理的产品定价策略,从而确保企业能够获取足够的利润。
2. 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成本核算可以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成本核算,企业可以了解到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支出情况,分析生产效率和效益,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3. 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通过成本核算,企业可以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支出,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影响成本核算的因素1. 原材料成本原材料是产品生产的基础,原材料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成本核算中,必须准确统计和分析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以及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情况,保证对于原材料成本的准确掌握。
2. 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用于雇佣和培训员工所产生的成本,包括工资、福利和培训费用等。
在成本核算中,要对人工成本进行合理分配和计算,保证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成本支出是合理的。
3. 生产设备的利用率生产设备的利用率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支出,成本核算中必须考虑到设备的折旧费用、维护费用以及设备的利用率,从而对生产过程中的设备成本进行合理核算。
4. 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包括生产过程中的间接成本,如水电费、燃料费、设备折旧费、维护费用等。
在成本核算中,必须对制造费用进行准确核算,以便更好地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
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作业成本法是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用于计算每个产品的制造成本以及成本分配。
随着企业管理需求的不断发展,作业成本法逐渐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结合历史背景以及企业实践,探讨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作业成本法产生于工业化的初期。
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知道每个产品的制造成本,以便确定合理的售价和准确的利润率。
于是,人们开始探索一种能够准确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这就是作业成本法。
早期的作业成本法主要是基于直接成本计算,即只计算直接与产品制造相关的成本,例如原材料、人工费用等,忽略间接成本。
当时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生产线比较简单,因此直接成本很容易计算。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并增加了更多的环节,间接成本也越来越多,使得仅计算直接成本已无法满足成本分析的需求。
因此,人们逐渐开始尝试各种方法,去准确计算间接成本的分配,以便实现更加准确的成本计算和分析。
二、作业成本法的发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制造流程的日益复杂,作业成本法开始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成本管理方法。
在上个世纪,作业成本法进一步发展,不但考虑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分配问题,还考虑了如何处理进程成本、逆向成本等复杂问题。
这个时期的作业成本法主要应用在制造业领域中。
目的是为了在复杂的生产流程和多样化的产品线中,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具体来说,采用作业成本法能够有效地实现成本核算、严格控制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作业成本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使得企业生产线变得更加复杂。
在这个背景下,活动成本法、盈余成本法以及战略成本管理法等新的成本管理方法相继诞生,成为作业成本法的补充。
但作业成本法同样在不断发展,例如,现代作业成本法已经逐渐从复杂的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和公共管理方向延伸。
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分析--论文 3篇
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分析--论文 3篇影响企业盈利的关键因素是成本,成本的弹性决定着企业盈利的空间。
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分析--论文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分析--论文1一、成本控制概述成本控制是企业以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为导向,在各类成本耗费发生之前,对各项影响成本的因素采取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确保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是一个运用计算、调节和监督的手段,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耗费进行控制的过程。
在该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企业运转中的薄弱环节,还可以摸索出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合理、科学地进行成本控制,可以提升企业盈利空间,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增强企业竞争力,让企业在日益严峻、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前行。
二、公司成本控制现状(一)公司简介公司是一家创建于2021年、专业从事LED应用产品生产的企业,公司以生产加工和经销批发为主要经营模式,主营产品包括LED柔性霓虹灯带、LED软条灯、LED彩虹管、LED灯杯、灯管等,产品远销日本和法国。
近几年公司面临着规模小、竞争力不足、成本高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成本领先'成了金科玉律,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意味着公司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努力降低各类成本。
(二)公司成本控制现状1.各类成本居高不下。
公司的产品成本包括研发成本、采购成本、制造成本和物流成本,成本管理难度较大。
在实际中,由于采购人员缺乏必要的采购技巧,车间人员不注重产品原料预算和充分利用,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破损率高、运费高等原因,导致该公司采购成本、制造成本、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据公司统计数据显示,公司的采购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分别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9.6%、7.1%、8.3%左右。
高成本大大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成本数据记录不足,缺少成本考核评价。
在公司的财务数据中,对各项成本数据的记录不全面,具体表现在成本归集对象不明确、部分间接成本信息缺失等。
关于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探讨
关于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探讨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是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进行分类、分配和计算的过程。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利润水平。
本文将以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为探讨重点,分析成本核算的意义和方法,并探讨成本核算的优化与应用。
首先,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意义在于提供决策支持。
成本核算可以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他们作出明智的经营决策。
通过对成本的核算和分析,企业能够确定产品的成本构成和成本结构,为市场定价、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成本核算还可以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不合理之处,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多样。
常见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全面成本法、直接成本法和间接成本法。
全面成本法是指将所有生产成本都直接或间接地分配给产品,以全面反映产品的成本。
直接成本法是指将与产品直接相关的成本,如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等直接分配给产品。
间接成本法是指将与产品间接相关的成本,如间接原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等通过分配基准,再按比例分配给产品。
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企业和具体情况,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优化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关键在于合理确定成本分析的对象和范围。
成本核算的对象可以是整个企业、产品线、产品、工序或任务等。
在确定成本对象时,需要结合企业的生产特点、管理需求和数据可行性进行综合考虑。
成本核算的范围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明确与产品相关,可以直接追踪和计量的成本项目,如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等。
间接成本是指与产品间接相关,无法直接追踪和计量的成本项目,如间接原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等。
合理确定成本分析的对象和范围,可以准确反映企业的成本构成和成本结构,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最后,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应用不仅限于决策支持,还可以用于绩效评价和控制。
成本核算可以用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如计算产品的成本利润率、投资回报率等指标,以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
制造成本法的理论基础以及存在的问题
制造成本法的理论基础以及存在的问题成本信息是否公允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内在价值水平的确定是否合理,同样,产品的生产成本也是界定产品价格是否公允的基本尺度。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大量的以涉及低价倾销为特征的反垄断涉外贸易诉讼案的出现,对为此提供“鉴证”基础的成本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基于目前新的制造环境,对我们目前所运用的制造成本制度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剖析,并就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制造成本法的历史演进(一)早期的制造成本法制造成本法顾名思义是制造业中所使用的成本制度。
在以工业革命为背景的、以机器生产及提高产品加工能力和精度为特征的近代制造产业中,为了解决当时企业内部管理上所形成的(与传统的作坊生产相比较)四个特有的内部管理问题(职能部门的业绩考核、工序间产品劳务间的价值转移尺度、期间利润的有效计量和经济资源利用效率的衡量),会计界运用了以“职能部门设置成本项目并按其归集费用”(以解决前面两个管理问题)和“产品确认并分配相关的产品成本项目”(以解决后两个管理问题)的两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度。
这也就是解释为什么今天的制造成本法不是“一步”归集与分配制度,也不是“三步”甚至是“四步”的费用归集与分配制度的原因所在。
早期的制造成本法的研究重心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基于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特点,设置与此相适应的反映职能部门费用发生情况的相关成本项目(广义的),成本项目的设置没有规范统一的要求,并按照谁收益、谁承担的原则将企业在一定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归集在相应的成本项目中,以实现第一步归集所应达到的目标。
第二是按照职能部门与生产制造过程之间的关系,将所有成本项目确认为“产品生产成本项目”(也称之为狭义的成本项目)与“期间成本项目”,凡是与生产制造过程之间存在关系的(不论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均将其视为产品生产成本项目,并用一定的方法将其在期间生产的不同产品生产对象之间进行分配,从而达到计算产品成本总额与单位产品成本的目的。
成本制度的演进与思考-文档资料
作业成本法改变了传统成本管理重结果管理轻动 因管理的倾向,不只注重成本本身水平高低的状 况,更着眼于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以资源的耗 费是否发生价值增值为标准,是成本管理上的一 次革命性变化。 但是,并不是每一项资源或作业的耗费都能够找 到动因的。例如,企业的高层行政管理、档案管 理、会计部门等的成本费用。实际上,这些活动 都是为企业服务的,但是很难归类到某一作业或 产品。事实上,这些管理所提供的服务在企业内 部的范围内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公共 物品”,它们的成本费用的分配不合理,必然会 使得某些产品搭便车,成本信息不准确。我们是 否能够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对此类成本费用 的分配引入公共选择理论。当然我们也可以仔细 分析 这些费用的动因,但是为此我们将可能付出更多
二、作业成本计算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思想是由美国会计 学家科勒(EKohIer)于上世纪提出的。科勒早在 1941年就注意到作业成本为成本计算对象的可能 性。他指出,作业就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 一项大型建设项目及一项重要经营活动所做的贡 献(于富生,2019)80年代末,美国哈佛大学的罗 宾· 库帕教授首创作业成本管理研究,从而开始了 成本管理的第三次革命。进入九十年代,布林逊
但是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人士均认为,传统制造 成本计算法遵循产量是驱动产品成本因素的假定, 各种产品应负担的间接费用应按产量或人工小时 等单一的数量标准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基础。这 就使同产量或人工小时等数量分配标准没有内在 联系的间接费用也按此分配基础进行分配,无疑 会使间接费用分配基础同间接费用发生之间的相 关性下降,进而造成产品成本信息扭曲。
我们可以将企业内部各作业中心看作是各利益集 团,整个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而成本 费用的分配也是一种各利益集团达成一致同意的 集体协定。管理部门提供的各项管理服务等“公 共物品”供给在企业内部同样存在搭便车的现象。 如果我们把企业视作为一个小的社会,管理部门 就是这一社会的“政府部门”。“政府的运作成 本”(即一些动因不明或找到动因需花费大量成本 的作业费用)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分配给各利益集团 (作业中心)来承担。最先,可能是“政府部门”制 定一个方法来分配(例如制造成本法)。随着社会的 发展各利益集团之间的不断博弈,原先的方法被 改进为新的方法(或契约),如作业成本法,使各利 益集团的负担趋于合理。但是始终存在~些“公 共物品”不能很明确地找到受益者,或要找到受 益者将花费大量成本。这部分物品的成本可以按 照公正原则建立契约,所有利益集团均融入这一 契约当中,共同遵守,使得整体利益最大化。
制造业成本管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制造业成本管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我还记得在二十年前,成本管理主要依赖于手工操作和简单的财务软件。
那时,我们在做成本预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数据整理和计算上。
而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滞后,导致成本管理的准确性得不到保证,企业的利润也受到影响。
在成本预算方面,我现在可以利用各种财务软件和数据分析工具,快速预算报告。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成本结构和成本趋势,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
在成本控制方面,我可以通过实时监控成本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种动态的成本控制方式,大大提高了成本控制的效率。
在成本分析方面,我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历史成本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找出成本节约的潜在机会。
当然,从传统到现代的成本管理转变,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挑战。
比如,如何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如何处理海量数据,如何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等。
但是,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不断学习和进步,也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记得在早期,成本管理主要依靠的是人工操作和一些基础的财务软件。
那时候,繁琐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滞后,成本管理的准确性得不到保证,这对企业的利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现在的成本预算,我可以通过各种财务软件和数据分析工具,快速预算报告。
这些工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成本结构和成本趋势,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
在成本控制方面,我可以实时监控成本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种动态的成本控制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
在成本分析方面,我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历史成本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找出成本节约的潜在机会。
然而,从传统到现代的成本管理转变,并非一帆风顺。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比如如何适应新技术的变化,如何处理海量数据,如何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等。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不断学习和进步,也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制造企业生产成本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探讨
2021年9期总第942期链中,同时参与物质流程和实体分配,管理对象具有多元化。
通过网络信息,企业不仅能够实现在线控制与检测,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标准精度。
同时,通过在线研发设计,使顾客融入到价值创造的过程中,顾客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得以满足。
企业掌握需求内在规律以及潜在市场,推进生产有效开展,更精准地满足市场实际需要。
4.树立正确价值观并强化人才培养第一,企业发展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企业运营过程中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目标。
比如,制造业要敬畏生态环境,实现对生态的保护,保证清洁型生产,使制造出来的产品是消费者可接受的、环境和社会可承担的、品质较高的产品。
企业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趋势变化,建立起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价值判断,以此来激发合力和活力。
第二,管理模式创新要有人才做保障。
企业要做好人才储备,使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薪酬待遇制度,实现人力资源工作效率的提升;结合社会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的发展规划目标,编制人才培养规划,做好人才储备,适应管理模式的需要;借助企业文化提高人才的发展空间,使人才多方面需求得以满足,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进而汇聚人才。
五、结语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企业运营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这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竞争水平的提升,不断实现规模增长和效益提升,就必须要完善优化自身的管理模式,对内外部环境有全面科学的认知,了解现阶段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积极调整,推进内外部资源的高效率配置,通过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推进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1]冯帆.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30):106.[2]谢欣宁.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商情,2019(43):277.[3]陈汝珍.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研究[J].卷宗,2019,9(20):222-223.[4]曹鹏.分析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9(25):18-19.[5]赵巍,廖吉林.基于SEM 的江苏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动力机制实证研究[J].物流科技,2020(03):115-118+132.[6]高文菁,陈晓琪.精细化管理理念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07):55-57.[7]石灵斌,范声斌.互联网+视域下创新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8(06):55-56.[8]郭星佑,屈瑜君.互联网+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与应对策略[J].科技经济导刊,2017(32):7-9.作者简介:郑福(1998-),男,汉族,黑龙江省北安人,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7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通讯作者:李冰(1970-),女,辽宁省海城人,硕士,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制造企业生产成本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探讨■吕静佳木斯大学摘要:在当下,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
浅谈制造企业成本分析方法的运用
浅谈制造企业成本分析方法的运用陈丽红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在有限的销售额下获取更大的利润,就要控制企业的成本费用,本文对制造企业成本进行分析,确定目标、结合当下的发展战略,对成本的控制管理进行优化,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多利润,提高制造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成本控制;成本动因;战略管理;作业管理;目标管理我国市场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稍不留神就会被淘汰,要想在广阔的生产制造行业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在资本的运用方面做出创新,提升自身的优势。
提升制造企业的成本管控能力,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升产品的利润,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不少的成本管理方法,本文通过探讨一种全新的方法:目标———战略———作业管理方法,与普通的管理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其优越性,为制造业未来的成本管理提供建议。
一、定位和全面性战略成本是将成本管理和战略管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方法,通过对产品生产的价值链进行分析、成本改变的因素、以及长远战略分析,分析出整个成本对公司利益的提升有多大,找出那些低效或无效的成产过程,进行改进或摒弃,进而提升产品生产的效率。
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
目标成本管理是与成本预测和目标管理相结合,在企业预算足够的情况下,计算企业所需要的利润后,由公司内部做出决定,确定产品生产的预期成本,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来达到预定目标。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作业,将整个大型作业进行分类、细化,分成一个个单元作业,通过对单元作业的成本计算,将总成本分配到单元作业中,对那些低价值的作业进行削减,来最终确定优化后企业产品的所有作业的成本。
这三种方法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在企业生产的不同阶段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管理,避免只用一种方法进行管理。
在进行实际管理工作时,首先要确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对公司的优劣势进行充分的了解,确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而运用目标产品成本法,确定合适的目标成本,在确定成本时,要结合公司利润的要求与顾客的对产品的需求度,在产品的作业生产方面进行研发,在每一个生产步骤进行作业成本规划,在产业链的优化方面进行改进,形成最终企业的制造成本改进制度。
分析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及问题探讨
分析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及问题探讨摘要:成本核算是实施成本管理工作重要环节,也是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成本核算信息就是进行企业的成本分析、成本控制,也是成本工作进行改进的前提,它对企业的成本和经营决策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为主要内容,对其重要性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期望能够促进制造企业改进成本核算,确保成本信息的作用有效。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对策;制造业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体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自从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总能在全世界的范围中,找到印有“中国制造”的商品。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猛,我国政府对制造业的发展工作也大力支持。
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得以长久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需要看企业是否能够盈利。
在我国的制造业企业中,成本核算是影响企业最终利润问题的重要因素。
我国针对企业的成本核算的管理已经逐渐完善,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因此,企业只有解决好实际存在的成本核算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使得制造业企业得到妥善的运行和可持续性发展。
成本核算一、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特点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的表现形式与普通企业的成本核算相比大有不同。
它不同于其他企业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成本核算的具体表现;(2)成本核算的具体办法;(3)成本核算的主要目标。
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主要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主要容。
上述两项内容还能够继续详细划分,比如直接成本的划分:直接成本还包括人工、材料、设施使用费用等内容。
正是由于制造业企业具体的成本核算划分比较复杂、多样,所以相比于其他企业就显得与众不同。
除此以外,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的具体办法方面与其他企业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会更加多样化。
比如,在制造业企业中成本核算的方法有分批法、作业成本法等方法。
在此过程中,企业只需要找到符合自身发展所适应方法,就能够进行成本核算。
浅析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
浅析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摘要】本文主要浅析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的重要性。
接着从影响因素、常见方法、常见问题、优化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讨论。
在结论部分提出应加强成本核算意识,优化成本核算体系,提升成本核算效率的建议。
通过对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成本管理,提高经营效益。
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合理的成本核算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对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因素、方法、优化、策略、发展方向、意识、体系、效率1. 引言1.1 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的重要性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合理定价以及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成本核算是制造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果和利润水平。
通过成本核算,企业可以了解生产成本的组成和变化规律,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成本核算是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和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只有通过准确地核算各项成本,企业才能正确评估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成本核算有助于企业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通过对各项成本的详细核算,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资源的利用效率,及时调整资源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成本核算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通过对成本的精细核算,企业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危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经营风险,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重视成本核算,合理管理成本,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制造企业必须加强对成本核算的重视和管理,不断优化成本核算体系,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2. 正文2.1 影响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因素1. 生产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成本核算的复杂程度和精度。
生产制造中的成本管理方法研究
生产制造中的成本管理方法研究随着制造业市场的日益竞争,生产企业需要寻求更加高效、精细的生产制造方式,使得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化的利润。
在这样的背景下,成本管理成为了生产企业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成本的定义入手,探讨生产制造中的成本管理方法。
一、成本的定义成本是指为达到某一生产目的而支付的各种资源的总量。
资源包括劳动力、原材料、设备、能源以及其他间接费用等。
成本是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正确的成本管理可以将成本最小化,生产效率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成本管理模式1.标准成本管理模式标准成本管理模式是指将生产过程分解成多个环节,并为每一个环节设定一个标准成本。
这个标准成本反映了最佳的生产成本。
当然,实际的生产成本不可能完全达到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实现更加高效的生产过程。
同时,标准成本管理模式还可以帮助生产企业识别出控制成本的潜在问题点,从而更好地进行资源配比。
2.活动成本管理模式活动成本管理模式是针对标准成本管理模式的补充。
标准成本管理模式的一个主要缺点是,它没有考虑制造过程中资源的浪费或损失。
活动成本管理模式采用了“活动成本”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成本是指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活动所投入的成本。
活动成本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生产企业了解生产过程的具体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
3.实际成本管理模式实际成本管理模式是指将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成本作为管理和决策的基础。
与标准成本管理模式相比,实际成本管理模式更加灵活、直接。
实际成本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出当前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状况,以便于生产企业更好地制定决策和方针。
三、成本控制方法1.检查过程制造过程中的一些质量问题或生产流程上的浪费会导致额外的成本。
检查过程是通过检查和调查制造过程中的每个步骤来控制这种额外成本。
企业可以通过检查和修改制造流程、产品设计或工艺流程来减少这些成本。
制造成本法的演进及发展思路
制造成本法的演进及发展思路成本信息是否公允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内在价值水平的确定是否合理,同样,产品的生产成本也是界定产品价格是否公允的基本尺度。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大量的以涉及低价倾销为特征的反垄断涉外贸易诉讼案的出现,对为此提供“鉴证”基础的成本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基于目前新的制造环境,对我们目前所运用的制造成本制度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剖析,并就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制造成本法的历史演进(一)早期的制造成本法制造成本法顾名思义是制造业中所使用的成本制度。
在以工业革命为背景的、以机器生产及提高产品加工能力和精度为特征的近代制造产业中,为了解决当时企业内部管理上所形成的(与传统的作坊生产相比较)四个特有的内部管理问题(职能部门的业绩考核、工序间产品劳务间的价值转移尺度、期间利润的有效计量和经济资源利用效率的衡量),会计界运用了以“职能部门设置成本项目并按其归集费用”(以解决前面两个管理问题)和“产品确认并分配相关的产品成本项目”(以解决后两个管理问题)的两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度。
这也就是解释为什么今天的制造成本法不是“一步”归集与分配制度,也不是“三步”甚至是“四步”的费用归集与分配制度的原因所在。
早期的制造成本法的研究重心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基于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特点,设置与此相适应的反映职能部门费用发生情况的相关成本项目(广义的),成本项目的设置没有规范统一的要求,并按照谁收益、谁承担的原则将企业在一定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归集在相应的成本项目中,以实现第一步归集所应达到的目标。
第二是按照职能部门与生产制造过程之间的关系,将所有成本项目确认为“产品生产成本项目”(也称之为狭义的成本项目)与“期间成本项目”,凡是与生产制造过程之间存在关系的(不论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均将其视为产品生产成本项目,并用一定的方法将其在期间生产的不同产品生产对象之间进行分配,从而达到计算产品成本总额与单位产品成本的目的。
制造成本法的演进及发展思路
制造成本法的演进及发展思路引言制造成本法(Cost Accounting)是指通过对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进行计算和分析,以评估企业产品成本及制造效益的一种方法。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制造成本法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不断的演进和完善。
本文将探讨制造成本法的演进过程,并提出一些发展思路。
第一代制造成本法第一代制造成本法主要关注直接成本,即与产品直接相关的原材料成本和直接劳动成本。
早期的制造成本法主要使用了作业成本法(Job Order Costing)和过程成本法(Process Costing)两种方法。
1.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适用于生产小批量、定制化的产品。
该方法将所有与特定产品相关的成本,通过对作业领域的划分和追踪,进行成本的分配。
作业成本法强调对作业过程的计算和跟踪,但其仅适用于生产过程中较小的作业领域。
2.过程成本法过程成本法适用于生产大批量、连续流程的产品。
该方法将成本分配到不同的生产过程中,通过计算每个过程的平均成本来评估产品成本。
过程成本法强调对生产过程的分析和优化,但其忽略了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
第二代制造成本法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第一代制造成本法出现了一些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评估产品成本和制造效益,第二代制造成本法应运而生。
1.活动-based成本法活动-based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是第二代制造成本法的代表。
ABC方法通过识别和追踪与产生成本有关的各种活动,将成本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上,再通过活动驱动的成本分配方法,来计算和分析产品成本。
ABC方法弥补了第一代制造成本法的不足,能更精确地计算出产品成本,并提供了对制造过程的更深入、全面的分析。
2.生命周期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Life Cycle Costing,LCC)是指将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和维护等各个阶段的成本)纳入考虑,通过全面评估产品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分析【论文】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分析摘要:基于目前全球经济的全新发展形势及环境之下,“中国制造”标志突显的成本优势已经并不明显,同时随着激烈竞争环境的影响,使得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着更加紧张的局面,制造企业以往粗放化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制造企业的发展需求。
严峻的竞争压力使得制造企业的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经销效益逐渐降低。
此外,目前我国制造企业所面对的压力不仅局限于价格和操作技术等层面,更是体现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层面。
因此,本文主要对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制造企业;成本核算;问题;对策在现代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成本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企业客观、准确的成本核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消耗,从而有助于提高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提升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按照正确的形式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更是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
一、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一)有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制造业企业成本产生的主要来源是生产阶段,生产成本的产生和产品生产流程、设施机械投入具有直接的联系,部分企业过于注重经济效益,降低经营成本,一味地加大生产量,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
但是这种模式最终会导致企业产品质量降低,对企业长期经济效益获取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企业面对破产的风险。
因而,只有保障成本管理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才能有效实现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竞争水平,最大化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有利于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激励与考核工作都需要明确且可行性强的标准。
制定考核标准的主要来源是企业成本预算相关信息,标准合理性判断主要根据成本管理情况,成本标准精确性的判断主要是由成本管理效果决定。
成本管理为绩效考核提供了制定标准的主要依据,从而也能设定满足要求的目标。
(三)有利于保障企业长久性发展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了保障企业能够有效经营发展,应当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生产成本控制与分析研究
制造业生产成本控制与分析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制造业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扮演着关键角色。
然而,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如何有效控制生产成本。
本文将对制造业生产成本控制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探讨相关的控制方法以及其优势和困境。
一、制造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在探讨制造业生产成本控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生产成本的构成和影响因素。
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设备费用、能源成本等。
这些成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制造业的总体成本。
原材料成本是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成本之一。
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和供需关系直接影响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此外,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原材料的进口和出口更加频繁,进一步加大了成本的波动性。
人工成本是制造业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对生产成本有直接的影响。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对于制造业的吸引力较大,但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也会对生产成本构成较大的压力。
设备费用和能源成本则是制造业生产成本中的另外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现代制造业依赖于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这些设备的维护、更新和使用都需要一定的费用。
能源成本则与能源价格紧密相关,能源的高价和供应不稳定性可能对制造业的生产成本造成重大的影响。
二、制造业生产成本控制的方法在面对生产成本的挑战时,制造业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成本控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 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是一种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
通过优化生产线的布局,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错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2. 节约资源:资源的节约也是一种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
通过合理使用原材料和能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可以降低成本。
此外,推广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改善能源效率也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手段。
3. 寻找合理的供应链:寻找合理的供应链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方式。
选择稳定的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优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物流成本和运输时间,从而降低总体生产成本。
浅谈成本会计的创新方法与发展论文
浅谈成本会计的创新⽅法与发展论⽂浅谈成本会计的创新⽅法与发展论⽂ 【摘要】⾯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兴未艾,以及⽬标成本的推⼴应⽤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作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法,并总结我国⾃⼰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本⽂探讨了可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成本会计创新 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我国成本会计⽔平 要建⽴具有中国特⾊的会计理论研究⽅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产⼒。
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
2、成本会计⼯作者应更新观念,树⽴成本效益、成本回避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 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唯⼀标准。
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定时期内所发⽣的各种劳动耗费,⾄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所能反映出来的。
所以,成本⼯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与产出关系进⾏评价:⼀是产出的投⼊越少越好,⼆是投⼊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四是投⼊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下降,产出上升为好。
在实践中⽚⾯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出某些短期看来⾼昂但却必要的费⽤的积极性,从⽽影响企业技术⾰新和产品更新换代。
过去由于我们未能正确理解成本效益思想,导致有些企业在竞争中往往注重采⽤低成本战略,⽽忽视采⽤差异化战略。
因为企业投产新型差异化产品,从短期看往往开⽀较⼤,但实际上这些新型差异化产品可以扩⼤市场占有率,从⽽得到更⾼的成本效益。
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探索与研究
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探索与研究引言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一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一直是制造企业经营者所关注的焦点。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如何优化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已成为制造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展开讨论,探索成本管理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分析1.成本管理的定义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对产生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直接和间接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和竞争力的目的。
直接成本是指直接与产品生产有关的成本,如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而间接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间接相关的成本,如生产设备折旧、管理人员工资等。
2.现状分析当前,许多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企业往往难以准确计算成本,导致成本信息的失真。
企业成本管理还存在着较大的浪费,部分无效成本的产生使得企业效益降低。
由于企业规模限制、人员素质等问题,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往往缺乏专业化的管理经验,影响了成本管理的效果。
二、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与探索1.理念创新当前,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注意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纷纷进行理念创新。
一些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技术,加大对成本管理工作的投入,提高了成本管理的效果。
一些企业引进了全面成本管理理念,将成本管理视为全员参与的工作,通过信息化手段、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了成本管理的水平。
2.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成本管理。
一些企业通过建立ERP系统,构建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体系,实现了成本数据的精准化和实时化管理。
一些企业也通过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软件,实现了对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3.管理模式创新不少企业也开始尝试新的管理模式,优化成本管理。
一些企业采用了精益生产模式,通过降低库存、减少生产周期等手段,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一些企业也开始探索供应链成本管理模式,通过与供应商的深度合作,从供应链角度降低成本。
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分析
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分析1. 概述在现代经济中,制造企业面临着不断增加的成本压力。
成本管理分析是制造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通过分析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和策略,探讨如何有效降低成本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成本管理方法2.1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制造企业的成本主要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与产品直接相关的成本,如原材料、人工等。
间接成本是指与产品间接相关的成本,如管理费用、设备折旧等。
在成本管理中,需要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合理分配和计算,以便进行成本控制和分析。
2.2 差异分析法差异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成本管理方法。
通过比较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之间的差异,可以找出成本波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差异分析法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发现成本方面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以提高成本效益和利润。
2.3 ABC成本分析法ABC成本分析法是一种较为精确的成本管理方法。
它将成本分为活动成本和产品成本,通过对各项活动的耗费进行详细分析,确定了产生产品成本的主要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进行成本分配。
通过ABC成本分析法,制造企业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每个环节的成本情况,为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提供依据。
3. 成本管理策略3.1 优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优化供应链,制造企业可以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减少库存和物流成本,并提高产品交付的效率。
制造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共同的成本管理和效益分析,以实现成本的最优化。
3.2 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是降低制造企业成本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提高员工技能水平等方式,可以提高单位产品的生产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制造企业可以采取积极的技术创新和流程改进措施,提高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和稳定性,以实现成本的降低。
3.3 控制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是制造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为了控制管理费用,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合理设置管理层次、优化管理流程、降低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等方式进行管理成本控制,从而降低企业的总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成本法演进分析及发展想法探讨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在对制造成本法的历史演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历史逻辑的角度对目前制造业所运用的制造成本法的理论基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提出了初步思考,即基于对外财务会计目的而建立的“两步”制造成本制度和基于企业内部管理为目的的作业成本制度。
[关键词]制造成本制度;公允性;成本项目;成本动因成本信息是否公允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内在价值水平的确定是否合理,同样,产品的生产成本也是界定产品价格是否公允的基本尺度。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大量的以涉及低价倾销为特征的反垄断涉外贸易诉讼案的出现,对为此提供“鉴证”基础的成本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基于目前新的制造环境,对我们目前所运用的制造成本制度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剖析,并就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制造成本法的历史演进(一)早期的制造成本法制造成本法顾名思义是制造业中所使用的成本制度。
在以工业革命为背景的、以机器生产及提高产品加工能力和精度为特征的近代制造产业中,为了解决当时企业内部管理上所形成的(与传统的作坊生产相比较)四个特有的内部管理问题(职能部门的业绩考核、工序间产品劳务间的价值转移尺度、期间利润的有效计量和经济资源利用效率的衡量),会计界运用了以“职能部门设置成本项目并按其归集费用”(以解决前面两个管理问题)和“产品确认并分配相关的产品成本项目”(以解决后两个管理问题)的两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度。
这也就是解释为什么今天的制造成本法不是“一步”归集与分配制度,也不是“三步”甚至是“四步”的费用归集与分配制度的原因所在。
早期的制造成本法的研究重心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基于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特点,设置与此相适应的反映职能部门费用发生情况的相关成本项目(广义的),成本项目的设置没有规范统一的要求,并按照谁收益、谁承担的原则将企业在一定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归集在相应的成本项目中,以实现第一步归集所应达到的目标。
第二是按照职能部门与生产制造过程之间的关系,将所有成本项目确认为“产品生产成本项目”(也称之为狭义的成本项目)与“期间成本项目”,凡是与生产制造过程之间存在关系的(不论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均将其视为产品生产成本项目,并用一定的方法将其在期间生产的不同产品生产对象之间进行分配,从而达到计算产品成本总额与单位产品成本的目的。
(二)制造成本法的历史演进制造成本法产生以来一直是朝“绝对真实”(absolutetruth)方向努力的,也即通过对“两步费用归集与分配”为对象的、以程序与方法规范为特征的进一步完善。
当时在管理实践上存在着一个衡量制造成本制度科学与否的标准,即只要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计算准确了(表明两步都准确了),就说明管理上所有的管理问题都能获得一种相对准确的信息支持。
上世纪初叶,为配合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发生的泰罗科学管理运动,其通过生产工艺与过程的标准化研究(标准化本身就能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并且实施一种严格的考核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生产效率,满足了当时社会对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了配合泰罗科学管理运动对事中成本管理的要求,将原先制造成本制度的事后的费用两步归集与分配改进为按照事先确定的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分别进行归集与分配,通过差异的揭示与调查反馈,实现了成本管理工作从事后反映到事中及时执行阶段,达到了成本管理质的飞跃。
但这种管理上带来的飞跃并没有改变原先制造成本制度的基本功能,原先制造成本制度的服务功能仍然在发挥作用,因为其只是将传统制造成本法下的按照实际发生的费用归集与分配过程分解成“标准成本的归集与分配”与“成本差异的归集与分配”两部分分别进行,两者相加,其结论并没有任何变化。
二、制造成本法目前的现状(一)制造成本法的基本理论制造成本法仍然从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上世纪30年代为了适应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建立的财务会计体系,产品成本计量(为了计量出期间利润与期末存货价值的目的)仍然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领域。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允性,所有的会计处理事项均应使用会计准则的理念进行指导与制约,而会计准则理念的内核不在于其是否精确,而是在于目前的企业经营环境下,这种理念能否被大家所共同接受(英文上称之为GAAP,general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
制造成本法的理论关键在于如何确认产品的成本项目构成,按照企业存在的相关职能部门设置成本项目,应该没有什么分歧,但这些成本项目哪些应该作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项目?哪些应作为期间成本的组成项目?与生产有关的职能部门相关的成本项目是不是将所有成本内容都应进入产品生产成本?还是部分成本内容进入产品生产成本?这些问题也构成了今天制造成本法基本的理论问题。
目前对此理论问题的解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吸收成本(Absorbingcosting)观点。
其基本原理是只要该职能部门与生产过程相关,不论是直接与生产过程相关,还是间接与生产过程相关;不论其发生的费用是什么,都将其吸收到产品成本中去,构成产品的生产成本。
二是动因成本观点。
其基本原理是衡量此项费用能不能进入产品的生产成本,除了该职能部门要与生产过程相关以外(因为与生产过程无关的职能部门所发生的费用根本不可能进入产品成本的),还要进一步确认其所发生的费用性质与产品的制造过程是否相关,只有在同时符合上述两种条件时,我们才能将其确认为产品的生产成本,否则,即使发生在与生产过程相关的职能部门,我们也不能将其确认为产品的生产成本。
(二)制造成本法目前的现状从理论上讲,动因成本观点应比吸收成本观点要好,因为从权责发生制的基本理念来看,收益了才能承担相关的费用。
如果某该项费用的发生与产品的制造过程无关,即使发生在与生产过程相关的职能部门,也不能将其归集在产品的生产成本上。
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能部门所发生的费用,究竟哪些与制造过程有关?相关程度如何?哪些与制造过程无关?进行界定是非常困难的。
从理论上讲,如果能够准确地认定其是变动性生产费用(与产品制造过程完全相关),将其作为相关产品成本构成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能够准确地认定其是固定性生产费用(与产品制造过程完全无关),将其作为非相关产品成本构成同样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实际中,真正能够用较为纯粹的方式确认其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特性的费用并不是很多,许多费用特别是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项目,往往表现为混合成本的特性,对其进行分解存在着许多主观不确定性的成分,如果只是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来加以使用,此种带有主观成分在内的不确定的会计信息还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其信息的质量与相对准确性和个人的职业理解是相关的,不会影响到其他信息使用人由于他人在判断上的特性产生误解。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在相关大量间接生产费用无法用一个准确且能够被大家所能形成共识的观念(生产费用与产品生产之间的关联性)之前,尽管动因成本观点理论基础较为理想,但不符合财务会计公认会计准则理念的要求,也就不能为财务会计中的成本核算实践所接受。
三、对制造成本法发展的一些思考(一)规范产品成本项目的构成标准吸收成本制度尽管在具体的费用确认上没有办法去分清其与产品制造过程之间的关系,但其最大的优点是其确认过程的规范与统一性,一是按职能部门确认费用的发生额是比较容易的,费用在哪个部门发生的,就应该由哪个部门所体现的成本项目进行承担,在费用归集上不会引起争议;二是职能部门的设置与产品制造过程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容易取得共识方面的一致,在实践上,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能部门,不外乎分为两种,即直接生产部门和间接生产部门。
尽管即使在与生产直接有关的生产部门,证明其所有费用100%与产品制造过程有关,也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说那么多与生产过程间接有关的职能部门了,但在分歧没有消失之前,宁可不要去实现这种绝对的准确性,也应保持这种相对的准确性,即不论该项费用是什么,只要其与发生在与生产过程相关的职能部门,全部作为产品的生产成本内容达到了会计准则对公允性原则的要求。
在我国成本会计实务上,1988年之前所使用的成本方法是沿用原苏联的成本计算方法,此种方法后来大家将其称之为“全部成本法”(其实不能这样称呼,在西方会计中,全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以及制造成本法几乎是同样的经济涵义),其是将当时的所有费用(包括企业管理费用在内)全部纳入到产品的生产成本,为了适应当时关贸总协定入关谈判对产品成本规范的要求,我们从1989年就对原来的成本制度进行了改革,而真正意义的会计体系改革在我们国家应是在1993年颁布的“两则”与“行业会计制度”。
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制造成本法的理解与西方国家的制造成本法相比,在实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对能够进入产品成本的费用项目的理解,因为在现行的企业中对职能部门的设置,其职能关系与西方的企业还存在着区别,如生产车间的党支部书记其职能与生产管理是否相关等。
因而在实践上,我们还仍然按照对费用项目的理解(看其是否与制造过程相关)来规范产品成本的费用构成(表现为国家颁布的成本费用开支范围)。
我们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完全规范运作之前,这种分歧肯定是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合理地解释。
(二)重审作业成本制度当然,基于成本动因的观点所建立的作业成本会计(ABC),从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其通过产品耗费作业,作业耗用经济资源的理念,将产品成本与费用通过作业的纽带连接起来,真实地反映了产品对经济资源的消耗水平,为产品成本管理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信息。
但在作业无法准确界定,特别是无法量化作业量(Activity-drivers)时,将其运用在财务会计中的成本计量时,会导致不同的会计职业判断人产生不同的判断标准,是不符合会计准则中的“公允性”精神的。
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以企业自己为职业判断标准的成本制度,在改善产品成本水平相对真实性,提高与产品资源利用效率等相关的决策方面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建立综合成本信息系统相关性特征是衡量成本信息系统质量的重要标准,在目前还无法统一对产品消耗作业、作业耗费资源的认识条件下,企业内部应利用现有的信息化的有利条件,特别是结合企业内部的ERP系统,建立一个基于多重服务目标的综合成本信息系统,即基于对外财务会计目的而建立的“两步”制造成本制度和基于企业内部管理为目的(反映产品真实资源消耗)的作业成本制度。
参考文献:[1][美]Kaplan.高级管理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易庭源.企业成本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王立彦,刘志远.成本管理会计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李定安等.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5]潘飞.九十年代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