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别怕,有老师在——一位青春期抑郁症的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解决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咨询方法一个案例报告
解决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咨询方法一个案例报告概述:青少年抑郁症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本案例报告旨在介绍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帮助解决青少年抑郁症问题,并提供一个真实案例以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案例介绍:小明,一名15岁的中学生,最近在学业和人际关系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
他常感到心情低落,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且经常躲避与人交往。
他的家长觉得这不仅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他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他们决定寻求一种合适的心理咨询方法,帮助小明克服抑郁症状。
心理咨询方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解决青少年抑郁症问题的一种常见而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
CBT的核心理念是,个体的感受和行为是由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所驱动的。
通过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CBT能够帮助患者改善情绪和解决问题。
阶段一:建立信任和理解在与小明的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采取了开放、非评判性的态度,以建立和谐的咨询关系。
他们用心倾听小明的问题和困惑,并通过提问来深入了解他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家庭背景。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让小明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阶段二:认知重构通过反思小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心理咨询师指导他意识到自己消极思维的习惯,并帮助他找到证据证明这些思维方式的不准确性。
他们一起制定了一些积极而现实的替代思维,并鼓励小明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小明重塑积极健康的思维模式。
阶段三:行为改变心理咨询师与小明一起探讨了他的行为习惯,发现他过度依赖电子设备,缺乏身体运动和社交活动。
他们制定了一个行动计划,鼓励小明逐渐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增加身体活动和参与社交活动的机会。
心理咨询师还为小明提供了一些应对挫折和压力的技巧,以帮助他应对未来的困难。
案例结果:经过几个月的心理咨询,小明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他对学习和与人交往的兴趣都有所恢复。
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小明是一名初中生,最近他的成绩一直在下滑,而且在家里也变得越来越沉默。
他的父母觉得很担心,于是决定带他去心理咨询师那里看看。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小明逐渐打开了心扉,他向咨询师倾诉了自己的困扰。
原来,小明最近一直在面临着学业上的压力。
他觉得自己无法跟上老师的进度,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但成绩却没有明显提高。
他还担心自己的未来,担忧自己无法考上理想的高中。
在家里,父母对他的学习要求也很高,每天都会盯着他学习,这让他感到很焦虑。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小明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他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焦虑和压力太大,导致自己的情绪变得很低落。
咨询师通过和小明的交谈,帮助他找到了一些缓解焦虑的方法,比如通过运动和音乐来放松自己,以及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除了学业上的压力,小明还向咨询师倾诉了家庭关系上的困扰。
他觉得父母对他的期望太高,让他感到很有压力。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小明开始和父母进行了沟通,他们一起找到了更好的相处方式,父母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他的情感需求,而不只是学习成绩。
通过心理咨询,小明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他学会了更好地应对学习上的压力,也改善了与家人的关系。
他的成绩也慢慢有所提高,整个人也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中学生在面对学业和家庭压力时,往往会感到困惑和焦虑。
这时候,需要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通过专业的指导和引导,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学会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情绪。
同时,家长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就是一个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希望可以给有类似困扰的中学生和家长一些启发和帮助。
通过心理咨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健康和快乐。
大学生心理抑郁学生心理帮扶工作案例
大学生心理抑郁学生心理帮扶工作案例家校合力共情管理模式下心理抑郁学生帮扶案例一、案例介绍吴某,女,大二学生。
大一学年积极向上,学习成绩优异,日常学业和生活均表现正常。
大二学年该生主动向辅导员反映自高中以来长期失眠,并且告知辅导员自己去心理医院进行精神鉴定,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和重度焦虑,主要症状表现为长期失眠、精神不能集中、记忆力衰退、食欲不振等。
经了解,该生与室友关系不太融洽,有被孤立的情况,并且室友反映该生曾出现间歇性自杀倾向。
二、问题原因分析为了找到造成吴某心理问题的原因,通过与学生本人、家长和室友三方面多次交流沟通,了解到该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环境、社交因素对她的身心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该生因受到家族长辈们各方面的宠爱,形成了懦弱、独立性较差的性格,同时家长管教子女方法简单粗暴,过分保护,对其交际圈严密监管,导致该生与他人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情况。
由于高中阶段未能与同学和谐相处,曾经被同学孤立,对其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自高中开始长期失眠。
进入大学后,该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与身边异地同学和室友也不能很融洽地相处。
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加,心理抑郁和焦虑越来越严重。
三、解决方法与措施1、搭建三级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多方面了解心理状况搭建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三级心理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与心理委员、寝室长、吴某室友以及关系比较密切的同学联系,与吴某本人、家长多次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出现抑郁的具体原因、心理变化等,建立必要的信息反馈渠道。
通过与吴某长期的沟通,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也了解到很多该生过去的经历,而这些信息家长也并不知情,这对后续制定和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2、构建家校两方合力共情模式,帮助学生树立生活信心心理抑郁学生普遍有自我存在感低,希望得到关心和关爱的情况。
从学校层面,经常关注吴某的生活和学习,进行谈心谈话或拉家常,深入宿舍、进课堂,积极鼓励和带动她参加各种集体文体活动,通过涓涓细流般的温情,良好集体活动氛围的影响,提供心理咨询,帮助稳定、舒缓和调节学生情绪,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让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一个轻度抑郁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让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一个轻度抑郁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发布时间:2022-05-12T08:24:06.00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月总第395期作者:邢玉程亚男[导读] 蔡某,男,14岁,聋人,在家中因想买新手机的需求未满足,与父母发生矛盾,诱发了不良情绪,其内心对这一事件又有不合理的认知,导致情绪低落,对学习及课外活动抵触、逃避。
经心理老师测试出现轻度抑郁的症状。
班主任与团队老师协作辅导,使之情绪有了好转,人渐渐变得阳光快乐。
邢玉程亚男山东省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255000摘要:蔡某,男,14岁,聋人,在家中因想买新手机的需求未满足,与父母发生矛盾,诱发了不良情绪,其内心对这一事件又有不合理的认知,导致情绪低落,对学习及课外活动抵触、逃避。
经心理老师测试出现轻度抑郁的症状。
班主任与团队老师协作辅导,使之情绪有了好转,人渐渐变得阳光快乐。
关键词:听障生轻度抑郁心理辅导一、个案基本情况及问题蔡某,男,14岁,有听力障碍。
学习成绩在班内中等,平时较调皮,爱与同学打闹。
但近一个月来,蔡某情绪低落,整天唉声叹气。
早晨来到教室坐下就不愿意动,上课时眼神长时间盯着一个地方发呆,两只手放在口袋里,懒得写字;课下也不愿意与同学玩耍,对课外活动抵触、逃避。
同学约他一起参加时,他不断地将手向外甩,烦躁,说“走开,烦死了”,学习效率也大幅下降。
二、家校沟通,了解原因家长反映,蔡某想吃汉堡,家长因为天很晚没给他买,结果蔡某就发脾气,大哭大闹,把手机也摔坏了。
过几天后让家长给买新手机,妈妈不同意买,蔡某在家又大发脾气,把门踢坏了。
他爸爸很生气,觉得是妈妈一次一次宠着孩子,惯得孩子不像样,就狠狠凑了他一顿。
从那以后,蔡某就一直闷闷不乐,不想干事、不想交流。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1.存在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
蔡某父母平时忙于生意,照顾不上孩子,加上孩子从小有听力障碍,母亲内心觉得亏欠他,在生活中处处溺爱,孩子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
抑郁症、焦虑症学生的辅导案例
抑郁症、焦虑症学生的辅导案例案例简介一个抑郁症、焦虑症学生的辅导案例,通过配合医生用药,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和学校老师的教育,让该生基本上能够正常学习、生活。
案例分析与解决1、基本情况:姓名:刘xx 性别:男年龄:18岁性格特征:孤僻。
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易怒,自控能力差,缺乏自信心,时常自怨自责,经常产生无助感、绝望感,对外界事情不感兴趣,常因小事发脾气。
譬如在手机上玩游戏,输了也会发脾气、砸东西。
2、主要问题:(1)缺少朋友,独来独往。
他几乎没有朋友或者要好的同学,时常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对于班上或者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他不但不主动参加,有时还表现出抵触心理、烦躁情绪。
(2)思维怪异、生活懒散。
经常以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并且易走极端;对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他会看得越来越严重,甚至深陷其中,具有较严重的偏执性;生活没有规律、懒散松懈,生活用品随意摆放,晚上入睡难、易惊醒。
(3)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差。
缺乏学习目标,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从不主动举手发言,以敷衍应付的态度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习成绩差。
3、家庭背景:父母离异,母亲已经再婚,很少管他。
他随父亲生活,由父亲抚养。
他父亲是一个性格内向、不擅言谈、不擅交流、老实巴交的农民,平时忙于家庭生计,没有时间和他沟通。
所以,刘xx经常一个人在家独处,时常胡思乱想。
在学校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学习成绩很差。
而他把这一切均归根于父母的离异。
对于邻居或亲戚朋友的关心、询问、开导,他时常当作是对他的嘲笑、讽刺,从而让他心里极其反感,并由此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4、学校教育:刘xx之前上学的初中是一个非常注重升学率的学校,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而对于他这种后进生的成绩,教师很少关注。
不但如此,老师还经常以他学习不好为由批评他、指责他。
正是这种不被重视,加剧了他对学习的厌倦,并进而影响到他对其他很多事情的厌倦。
帮助学生淡出抑郁症困扰的教育案例
帮助学生淡出抑郁症困扰的教育案例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全面发展肩负着重要责任。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一直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挖掘他们的潜能,并积极为学生发展特长创造条件。
对于在生活及学业方面不积极的学生,积极通过价值观、现实生活、理论指导实践等观念从学生思想意识中启动他们的进取心理,激发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自我提高,在各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在教育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对生活的不自信,情绪情感既敏感又脆弱,容易从外界感受到压力,有着复杂多变的心理困扰,可能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产生各种矛盾与冲突,活在这些矛盾中不能自拔。
而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可以与学生建立很好的联系,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情境,利用学校和家庭甚至社会力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点亮学生的精彩人生。
一、案例描述及教育过程2018—2019学年新生开学之际,笔者憧憬美好、怀揣满满的母爱迎来了18金融证券专业的学生,看那一双双眼睛,有的茫然、有的稚嫩、有的不知所措、有的无所畏惧、有的遵守纪律、有的捣蛋调皮,不管他们怎么样,都是那么的可爱!但是有一个学生不一样,她没有跟其他同学同一时间来报到,是军训过后才来校单独报到。
她的眼睛躲闪着,目光无聚,又似乎眼睛不能完全睁开,低着头,侧着身,好像随时都准备转身离开。
看她这样的表现,笔者也不好多问,感觉再多问一句都是难为她了,于是,就先安排她进入班级。
但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总是惦记这个姑娘。
岁月如梭,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笔者收到系主任发来的微信,说这个学生在宿舍吸烟,全校通报批评。
这孩子还是出事儿了。
到底是什么事儿困扰着她?笔者当天晚上在脑海里想了很多可能,有点坐立不安、彻夜难眠。
第二天,虽然上了六节课,笔者拖着疲惫,还是利用晚上的时间,找她谈话了。
“听说你在宿舍吸烟?”她“嗯”了一声,“发生什么事儿了吗?你有什么压力?能不能和老师说说?”她顿了一会,眼泪扑簌地流淌,忍着抽泣,她说:“老师你为什么不骂我,你骂我一顿也好……”这次长谈,进行了足足3个小时,为了让她有很好的安全感,整个谈话过程,笔者的手一直没有离开她,有时抚摸她的后背,有时握着她的手……正因为有安全感,她才滔滔不绝的和笔者说起她的家庭状况,以及她得抑郁症已经五年了,长期用药物治疗,她多次自杀未果……前几天社团的社长有点情绪,她就不知所措,用吸烟麻痹自己(而后来得知,社长的情绪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
青春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报告
青春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报告青春期是一个人生命中重要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着身体、情感和认知上的巨大变化,常常面临各种心理困扰和挑战。
为了帮助青少年度过这一阶段顺利成长,心理辅导在青春期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位名叫李明的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案例,探讨青春期心理辅导的方法与效果。
李明是一名15岁男孩,在思想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他很容易变得消极抑郁,并逐渐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
为此,学校决定对他进行心理辅导。
第一节:了解李明及其背景在开始对李明进行心理辅导之前,心理咨询师首先了解了他以及他所处环境的情况。
通过开展初步交流,并使用问卷调查来获取更多细节信息。
得出以下结论:1.家庭因素:李明是独生子女,在家族中承受着父母压力下的独自期望。
父母对他要求很高,经常批评他的不足之处,并给予过高的期望。
2.学业压力:李明所在的学校竞争激烈,各科目学习量大,考试成绩需取得出色结果。
而他并没有很好地适应这种高压环境。
3.社交问题:李明在班级中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缺乏自信心,在同伴中有一定程度上被孤立。
第二节:制定辅导计划基于了解到的情况,心理咨询师为李明制定了一个个性化的辅导计划。
该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积极心态和提高自信:通过深入地了解李明从小学到初中以来的成就和优点, 帮助他认识到自己身上积极有益的特质,促进其形成全面、正确和积极的自我认知。
同时,在谈话中鼓励他寻找兴趣爱好,并参加相关社团活动或培训班来提升技能水平和增强自信心。
2.家庭沟通改善:心理咨询师与李明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解释了他在学校表现不佳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鼓励李明与家人积极沟通,尽量减少过于苛刻的期望,并给予更多支持和理解。
3.情绪管理:青春期是一个情绪波动较为剧烈的时期,对于李明这样倾向于消极抑郁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心理咨询师通过教授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正面思考等方法来帮助他有效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
走出抑郁,收获阳光——初中抑郁女孩个案辅导
走出抑郁 收获阳光文/陈昕基本情况人口学资料:王同学,女,14岁,汉族,身高1.6米左右,皮肤白皙,微胖,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个人成长史:父母平时繁忙,应酬多,晚上10点以后才会到家。
平时的起居由爷爷奶奶负责,家里还有弟弟和妹妹。
她在开学初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得分是60分,属于心理状态欠佳,是需要关注的学生。
精神状态:着装整洁,与年龄相称,谈话中主要表现出抑郁,情绪低落,自述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身体状态:身体素质良好,未患过严重疾病,近期常感到抑郁。
社会功能:可以正常上学,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如何根据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的发展特点,运用相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为当下重要的课题。
为此,本栏目将用真实的案例、科学的讲解,讲述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让青少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但自己觉得状态不好。
主要问题求助者的主诉:感到抑郁和焦虑、睡眠不佳、内心痛苦;存在入睡困难的问题,曾用刀背划手。
六年级时,弟弟出生,觉得父母重男轻女。
曾向学校心理老师求助,自述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时间大概在8个月左右。
对电视、手机、iPad 等比较沉迷,会经常熬夜玩手机,上课犯困,且因作息不规律导致精神状态不佳,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缺乏动力。
心理老师观察结果:王同学独自前往咨询室,衣着整洁,自知力完整,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认识,知道自己的抑郁情绪会影响学习、生活,想要改变,一时找不到方法。
—— 初中抑郁女孩个案辅导原因分析根据王同学提出目前主要问题是抑郁情绪及失眠,以及综合收集的关于她的资料等,心理老师认为其是正常心理范畴内的心理不健康,可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属于可以进行心理咨询的范畴。
根据王同学目前的实际情况,心理问题的大概原因有这些:个人原因:从小性格细腻、敏感,渴望被爱;善于为他人着想,甚至不惜委屈自己。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学生心理辅导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关乎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心理辅导员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学生心理辅导的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案例一,小明是一名初中生,最近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感到非常压力。
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而且家庭环境也比较紧张,父母经常因为琐事争吵。
小明越来越消极,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了逃学的念头。
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小明开始慢慢打开心结,他在和心理辅导老师的交流中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老师通过耐心倾听和引导,帮助小明重新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同时也积极与小明的家长沟通,帮助他们解决了家庭矛盾,最终小明逐渐走出了困境,重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案例二,小红是一名高中生,她在学习上一直表现出色,但是最近却出现了焦虑和压力过大的情况。
原来,小红一直有一个很高的学习压力,她总是要求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还要应对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关系。
在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小红开始学会了适当的放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老师通过与小红的交流,帮助她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让她明白学习并不是唯一的人生目标,同时也教会她如何正确地分配时间和精力,让她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平衡和健康地发展。
案例三,小李是一名大学生,最近他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了抑郁情绪。
原来,小李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难,他感到非常迷茫和无助。
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小李开始逐渐打开了心扉,他在与心理辅导老师的交流中找到了释放情绪和寻求帮助的途径。
老师通过耐心倾听和理解,帮助小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他如何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困难,让他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以上就是几个学生心理辅导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心理辅导对学生的重要性。
学校心理辅导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心理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抑郁症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案例
抑郁症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案例抑郁症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案例洞口三中蒋运朋一、案例情况介绍:姓名:谢Y,性别:女,年龄:16性格较孤僻,不爱说话,整个人充满负面情绪,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
二、主要问题:1.不爱说话,经常一个人发呆或者是坐在座位上。
2.不喜欢上学,经常迟到或早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从不参与课堂活动,学习成绩较差。
3.晚上翻来翻去睡不着,经常失眠一整晚,早上很早便起床。
4.与同学产生矛盾,爱用极端手段处理,甚至自残。
5.自我评价低,不自信,面对老师交给他做的事情,总是拒绝去做,害怕做不好,怕被老师责骂,怕被同学议论。
6.上网喜欢观看“相约自杀”等轻生帖子,加入抑郁症轻生等社交群。
三、原因分析通过对谢Y多渠道的调查得出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家庭因素:在谢Y很小的时候,她父母因为家庭矛盾,常年两地分居。
她由奶奶带大,在谢Y印象中,她的父母经常吵架,每次吵架就闹离婚,她妈妈每次在跟她爸爸吵架后总重复一句话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早跟你爸爸离婚了”,谢Y便自小萌发出一种“自己是个累赘,是不该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这种念头。
她一直跟奶奶住在乡下,有时候二年才能见到父母一面,谢Y极度缺乏安全感,害怕父母将她遗忘,她从小就学会了顺从和迎合,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异常努力,竭尽全力,甚至心力交瘁。
每次考的不好看到她父母失望的眼神,谢Y都将所有的原因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
学校因素: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谢Y长的比较胖,食量也比较大,于是班上很多同学给她起绰号,经常取笑她。
她去跟老师告状,老师虽然处罚了当时起绰号的同学,却当着全班人的面跟谢Y说“你确实长的胖,你就不能少吃点吗?”从那以后,谢Y在学校很少跟同学说话,也很少跟老师交流。
四、辅导过程调查出这些原因后,我分别找谢Y父母谈话,将谢Y在学校的表现以及我的调查告知他们,让他们重视谢Y的这些问题,带她去看心理医生,以便对症下药。
之后谢Y的父母给我发来了诊断报告——中度抑郁症。
小学生抑郁类情绪问题心理辅导案例
小学生抑郁类情绪问题心理辅导案例第一篇:小学生抑郁类情绪问题心理辅导案例一、个案背景四年级学生熊××(女),其父亲长期在外地务工,很少回家,有一姐就读高二。
而母亲独揽家中农活,对她的教育简单粗暴严厉,母子间的交流很少,家务上对她的安排和攀扯过多。
本学期以来, 该生情绪烦燥、焦虑;夜间在寝室常一人独坐床上数小时,并伴有哭泣;厌食,常连续几顿不进食;交谈、关心询问时拒不答语;上课低头、毫无兴趣;课外不理周边人,常一人独坐很久。
二、问题归因分析个体心理因素:无助力孤独感,自己不被人所爱,所关心、感到孤独;绝望和无价值感,外界环境空虚和成长中压力而自学无力应付,产生绝望和自我否定情感。
家庭影响因素:一是父母对孩子缺少关心,孩子在家庭中长期缺乏爱的体验,就会经常处在紧张忧虑之中;二是父母给孩子过多压力,当压力超过孩子自身所能承受的限度,个体即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随之而来是孩子对活动失去兴趣乃到对自我完全丧失信心。
三、辅导目标1、具体目标:乐观地看待事物;微笑面对生活;发现并正视自己的优点;做一个自信有上进心的人;关注学习积极思考;合理安排自己的膳食、睡眠等日常生活;乐于并善于与人交往;细心体会发现家人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制定自己学习和生活目标。
2、最终目标:健康的心理情感认知水平;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如:正当正确的需要、广泛浓厚的爱好、稳定和谐的性格、具有责任感和成就感等);优良的个性心理素质(如:情绪稳定、意志坚定、自我概念良好、生活适应力和应变能力强、人际关系积极等)3、近期目标:帮助个体:理清自己的的困扰,进行自我分析及改进;宣泄自己的情绪;认知改变自己旧有的偏激的看法和行为;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
4、长远目标: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情绪乐观稳定;具有一定的耐挫能力;客观评价自己、接受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能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积极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和应变能力。
四、辅导方案采用两类辅导方法:认知改变和行为训练。
青少年抑郁症典型案例
青少年抑郁症典型案例我有个朋友,叫小宇,他就是一个青少年抑郁症的例子。
小宇以前可是个超级阳光的男孩,在学校里就像个小太阳一样。
他特别爱打篮球,每次课间休息都迫不及待地冲向操场,篮球在他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各种酷炫的动作信手拈来。
他的笑声那叫一个爽朗,在楼道里都能听到他“哈哈哈”的声音,感染力超强。
可是呢,上了初中之后,情况就慢慢变了。
学习压力像潮水一样涌来,小宇的爸爸妈妈又特别在意他的成绩,每次考试完,就像审讯犯人一样问他考得怎么样。
小宇要是说考得不好,那家里的气氛就瞬间降到冰点。
有一次,小宇数学考砸了,他战战兢兢地把试卷拿回家。
他爸一看那分数,脸立马就黑了,大声吼道:“你整天就知道打篮球,你看看你这成绩,以后能有什么出息!”小宇刚想解释说这次考试题目特别难,好多同学都没考好,但是他爸根本不听,还把他的篮球给没收了。
从那以后,小宇就像变了个人似的。
他不再去操场了,课间休息就趴在桌子上发呆。
以前他可是话痨,现在却变得沉默寡言。
他的朋友们叫他一起去玩,他也总是摇摇头说不想去。
在学校里,他开始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老师提问的时候,他明明知道答案,但是就是不敢举手回答,心里老是担心自己说错了会被老师批评,被同学笑话。
而且他晚上开始失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全是那些不开心的画面,什么爸爸的怒吼啊,还有那些没做完的作业。
他的食欲也变得很差,以前他可是能吃下两大碗米饭的,现在吃几口就觉得饱了。
整个人瘦得像根竹竿似的,脸色也变得蜡黄蜡黄的。
小宇自己也觉得很奇怪,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变成这样。
他有时候想让自己高兴起来,就像以前一样,但是就好像有个小恶魔在他心里,总是把他往黑暗的地方拽。
他的班主任发现小宇不对劲了,就找他谈心。
小宇在班主任面前终于忍不住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流下来,把心里的委屈和痛苦都倒了出来。
班主任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联系了小宇的家长。
小宇的爸妈刚开始还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得抑郁症,觉得他就是在装病,逃避学习。
帮助学生心理辅导优秀案例分享
帮助学生心理辅导优秀案例分享心理辅导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本文将分享两个优秀的学生心理辅导案例,旨在为读者提供启示和参考。
一、成功解决学业压力案例近年来,由于升学竞争的加剧,许多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这给他们造成了困扰与焦虑。
然而,在一所高中里,一个心理辅导师通过综合运用不同方法和技巧,成功地帮助了一位处于极度焦虑状态下的学生。
1. 学生背景描述:该学生名叫小明,是一名高三学生。
他在期末考试前遇到了严重的焦虑症状,无法集中精力复习并感到自信心受挫。
2. 辅导方案及效果:心理辅导师首先与小明进行了深入交谈,并通过倾听和关怀建立起信任关系。
随后,她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小明改变他对考试的消极思维和情绪。
同时,她还引导小明制定实际可行的复习计划和技巧,教他如何有效管理时间。
通过持续的心理辅导和训练,小明逐渐能够摆脱对考试的过度焦虑,保持冷静、自信地面对学习压力。
最终,他顺利完成了期末考试,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成功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案例除了学业压力外,一些学生还面临着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与同学、老师或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以下是一位心理辅导师成功解决一个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案例分享。
1. 学生背景描述:这位学生名叫小芳,在初中阶段遇到了严重的同龄人欺凌问题。
她常常被同班同学嘲笑和排斥,这给她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2. 辅导方案及效果:在第一次接触后,心理辅导师立即采取行动与小芳的班主任进行交流,并组织班级集体活动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互动。
此外,她还引导小芳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并提供积极的行为和沟通技巧。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小芳逐渐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成为班级中一个被接纳和尊重的成员。
结语通过上述两个案例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心理辅导在学生中起到了积极而显著的作用。
无论是解决学业压力还是人际关系问题,心理辅导师都能够通过专业知识和技巧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实现个人发展。
学生抑郁和焦虑案例
学生抑郁和焦虑案例
近年来,学生抑郁和焦虑的情况时有发生,以下是两个案例:
案例一:张旭(化名)由于数学成绩不好,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对上学有抵触情绪。
在要开学之际,因担心无法应对即将到来的毕业考试而感到绝望和焦虑,出现了失眠、消瘦等症状,经诊断为重度抑郁和中度焦虑。
案例二:13岁女生因情绪困扰、家庭关系紧张、同辈社交技巧不足、沉迷游戏等问题,导致中度抑郁和焦虑,甚至有自残或自杀倾向。
经过治疗,该女生逐渐恢复自信,能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人际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学生抑郁和焦虑的情况不容忽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了抑郁或焦虑的症状,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情绪失调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情绪失调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而其中一部分学生往往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情绪失调的问题,这给他们的学业和生活带来了困扰。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对情绪失调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探讨如何在校园中提供有效的帮助。
案例背景:小明,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成绩优秀、沟通能力良好的同时,却经常表现出消极、抑郁的情绪。
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时总是显得孤僻且不合群,课堂上也频繁出现注意力涣散、无法集中精神的情况。
这些问题已经持续了几个月,家长对他安排了各类兴趣班并进行了咨询治疗,但效果甚微。
第一部分情境分析1.1 家庭环境引发原因小明从小就受到过父母期望值过高的压力。
父母亲都是高龄产妇,在他出生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且对小明期望很高,希望他成为一名杰出人才。
由于长时间面临父母日常检查、唠叨的约束和过度关注,小明产生了自卑心理。
加上学校课业压力增大,导致他情绪更加低落,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1.2 学校环境引发原因学校是学生们每天必须面对的主要环境之一。
不良的学校氛围往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在该案例中,班级内同学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待遇现象,这使得小明感到无法融入集体并产生了从众焦虑。
第二部分心理辅导方法与效果评价2.1 个别心理咨询辅导首先,在充分了解小明情况后,专业心理咨询师利用个别辅导方式与小明建立起亲近而信任的关系,并通过开展沙盘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逐渐引导他表达内心感受和需求。
通过倾听和关怀,让小明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鼓励他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提供必要的心理调适技巧。
2.2 亲子关系改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小明内心的困扰,需要通过改善家庭环境来实现。
专业心理师与小明的父母沟通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对孩子期望值合理设定、尊重个体的成长规律等问题。
同时,启发他们进行亲子交流、情感沟通等技巧训练,加强与小明之间的互动和共同活动,促进更加紧密且健康的亲子关系建立。
我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家_校合作辅导案例
文/陈云(深圳市深圳大学附属坂田学校)陈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深圳市深圳大学附属坂田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深圳市龙岗区骨干教师、学科带我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家校合作辅导案例“我的女儿得了抑郁症”上完第三节课回到办公室习惯性看了一眼手机,发现有个陌生号码的未接来电,电话刚拨回去,另一端就立即接通了,似乎一直守着电话在等待。
然而令我感到奇怪的是,电话接通后却久久无人应答,正当我准备挂断电话时,电话那头突然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声——是的,用“撕心裂肺”这个词一点儿都不为过。
说实话我当时被惊到了,到底是谁?我没有挂断电话,也没有急着追问,只是默默等待着她的情绪平复。
过了两分钟,她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开始哽咽着说话:“我是八年级小琪的妈妈,陈老师,求你救救我的女儿!”听到这句话,我立即回答:“小琪妈妈咱们慢慢说,我在听呢。
”小琪妈妈告诉我,孩子昨晚告诉她自己好像得了抑郁症,太累了,不想再上学了,感觉活着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孩子说的时候是非常平静的,所以并不像气话。
这着实把妈妈吓到了,妈妈假装镇定地劝了她几句,但是内心恐惧无助极了,听说得了抑郁症就治不好了,而且最后会自杀。
妈妈完全乱了方寸,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此刻的小琪妈妈眼前肯定是一片漆黑,急切地想拯救自己的女儿却茫然不知所措;此刻的小琪应该也是深陷黑暗的深渊痛苦至极才会向妈妈发出求救信号吧;而此刻的我心中也盘踞着无数的疑问:孩子是怎么评估自己得了抑郁症的呢?她现在到底怎么样了呢?愿不愿意接受我的帮助呢?徘徊在学校心理咨询室门口的瘦弱身影电话那头焦急的等待容不得我的迟疑和含糊,我坚定地告诉小琪妈妈:“小琪妈妈您先别害怕,抑郁症没有您想象得那么可怕,只要及时干预和治疗是可以好转的。
如果小琪真的抑郁了并且她还愿意向您倾诉,这就是我们能帮助她的最大希望,所以您要先调整好心态。
咱们一起努力试着来帮助孩子好吗?”等小琪妈妈情绪平稳后,我引导她在当天晚上尝试跟孩子这样沟通:“妈妈听到你昨晚的话特别心疼。
抑郁症患者家庭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阳光、活泼的男孩,从小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然而,在他上初中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抑郁症将他推向了深渊。
面对小明的病情,父母在焦虑和困惑中开始了艰难的家庭教育之路。
二、家庭情况小明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氛围和谐。
然而,随着小明的病情加剧,家庭氛围变得紧张。
父母一方面担心小明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又担心他的学业和未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家庭教育过程1. 父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小明出现抑郁症状的初期,父母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认为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只要给予关心和爱护,小明就能很快恢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病情逐渐加重,父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 寻求专业帮助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父母开始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他们带小明去看了心理医生,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
同时,父母也开始学习有关抑郁症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照顾小明。
3.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了帮助小明走出抑郁,父母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他们尽量减少家庭矛盾,避免小明感受到压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多与小明沟通交流,关心他的想法和感受,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4. 关注小明的学业尽管小明的病情严重,但父母仍然关心他的学业。
他们鼓励小明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帮助他建立自信。
在课堂上,父母会主动与老师沟通,了解小明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的辅导。
5. 培养小明的兴趣爱好为了帮助小明转移注意力,父母鼓励他培养兴趣爱好。
他们发现小明喜欢画画,便为他报名参加绘画培训班。
在绘画过程中,小明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抑郁情绪得到了缓解。
6. 关注小明的身体健康抑郁症患者往往伴随着身体不适。
为了帮助小明恢复健康,父母注重他的饮食和锻炼。
他们鼓励小明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并陪伴他进行适量的运动。
四、家庭教育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
赶走抑郁拥抱阳光——一例抑郁症学生危机干预案例
赶走抑郁拥抱阳光——一例抑郁症学生危机干预案例发布时间:2022-11-29T01:28:29.19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4期56卷作者:赖名名[导读] 小杨是本校初三学生,从小跟随父母生活,本地人。
赖名名南宁市金凯初级中学 530031一、一般资料学生姓名:小杨(化名)性别:男年龄:15岁小杨是本校初三学生,从小跟随父母生活,本地人。
妈妈是个体户,开理发店。
爸爸摆水果摊,家里经济条件一般。
小杨还有一长其六岁的姐姐。
家族中无精神病史。
二、危机发现过程1、危机发生初始5月27日,班主任QQ联系心理老师,告知小杨去医院心理科检查,被初步诊断为抑郁发作,并且开始用药治疗。
小杨是考示范性高中的种子选手。
在家里和妈妈矛盾比较大,这是小杨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疫情居家期间他感觉做事没有任何兴趣,生活好像没有了意义,伴随着轻生的想法。
2、心理测验结果(以下都为标准分)(1)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精神质40分,内外向35分,神经质75分,掩饰程度15分。
该测验显示小杨是典型的内向性格特征,喜静独立,话少敏感,与人交往保持距离。
(2)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82.5,有重度抑郁症状。
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感受不到愉快,经常有活着太累、想解脱的念头。
(3)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70分,有中重度焦虑症状。
内心烦躁,经常紧张、害怕,也出现躯体上心慌、头痛等症状,对周围人有不耐烦的现象。
(4)90项症状清单(SCL-90)阳性项目数66,阳性项目平均分3.50分。
其中强迫状态均分4.60,整天被一些不必要的想法困扰,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人际关系均分3.44,对别人讲话比较留心,有些时候感到别人不理解自己。
抑郁均分3.68,焦虑均分3.80。
精神病性均分3.40,感到自己身体有严重问题,感到孤单。
其它各项均分正常。
医院诊断书显示是抑郁发作,心理医生开了相应治疗的药物。
三、危机干预前准备1、第一次咨询——从学生口中了解情况5月28日,小杨被推荐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别怕,有老师在——一位青春期抑郁症的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案例情况介绍:她,非常可爱,叫“童童”。
既是她的名,又跟她个性很相符,总是笑眯眯的,非常天真、单纯,给人感觉永远长不大似的。
但这种快乐的笑容在她的脸上并没能停留较长的时间,随着她的成长,以及对职校生活的不适应,她身上的燥郁因子慢慢地显现出来。
她变得精神萎靡,上课无精打采,经常找藉口请假看病,后期,发展到无故旷课,无心上学,甚至曾有过幻觉、幻听,并伴有自杀倾向。
二、诊断分析:通过对童童同学的多方面了解,发现以下一些原因可能是造成她厌学、厌世情绪的原因:1.家庭环境的失衡。
通过与其母亲深入的交谈,了解到童童不一样的童年。
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
她从小在外婆、外公身边上大,因为母亲工作很忙,不能经常陪伴在她身边,所以母亲一直都觉得非常内疚。
为了给个她足够的爱,母亲放弃了自己的幸福,至今仍然独自一人抚养她。
她的母亲是个位明事理的家长,她一直都抱着与女儿做朋友的心态与之相处,目的是弥补她心中爱的缺失。
但她的过分溺爱,不但没有帮到她的女儿,反而成为了女儿用来要挟的武器。
在她们母女身上,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我们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该以宽容之心看待他们成长中的错误,但绝不能有纵容之心,纵容我们的孩子“胡作非为”。
2.不同寻常的“关系”。
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谈及本人的一些观察,了解到童童与班的另一位女生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童童每次情绪上的波动,除了与母亲在沟通上出了问题外,几乎都与这位女生(化名:阿珊)有关。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和她的母亲都一度怀疑她们之间是否存在“同性恋”的倾向。
她母亲认为可能是童童幼年失去父爱,从小被呵护宠爱,心理缺乏安全感,总是希望处处被呵护被人怜爱。
来到学校后,因为要住校,所以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造成她在心理上对被人爱和呵护的强烈渴望。
而阿珊是家中的大女儿,她还有个妹妹,通过对她家庭的了解,该同学自小就非常独立、懂事,不仅学习认真,目标明确,而且思想较为成熟,也懂得照顾和呵护他人。
正是这样有着完全不同性格的两个孩子,也正是这种不同性格的互补性,使得她们走到了一起。
因此,在后期关注童童的心理变化的同时,班主任也一直在关注着阿珊。
3.心理健康的缺乏。
在这两年来,童童身上发生的种种状况,表明她并不是身体生理缺陷,而是的心理状态不良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差,她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处于异变阶段,已产生了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
意志力方面主要表现为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
当学习和生活中碰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因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就会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逃避现实。
因此常常会发生无故旷课,“玩失踪”的情况。
三、辅导过程:1.了解自己、控制自己。
在新生入学的时候,班主任就曾对每位同学做过“气质类型的测试”。
当时童童的测试结果是属于胆汁质类型。
胆汁质的人: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难于自制,内心外露,率直,热情,易怒,急躁,果断。
气质类型是天生的,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关照胆汁质这类的学生。
有研究表明,胆汁质的人由于愿望强烈,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出现神经衰弱,或发展为时暴时郁的躁郁性神经症。
因此对于胆汁质的学生要抑制其强烈反映,教会他们坚忍和自制,培养他们安静、平衡地进行工作和学习的习惯。
因此,班主任经常跟童童聊天,帮助她认识自己,共同来分析她的“真性情”,让她认清自己,尽可能的控制自己。
通过我们之间多次融洽、友好、推心置腹的交谈,解除她的心理防卫,让她感到班主任是真心诚意关心她、帮助她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耐心和爱心。
记得曾经有一次,童童在周二下午突然不见了,班主任询问了她身边所有朋友当然也包括阿珊,但没有人知道她的去向,打电话给她也不接听。
后来,她给班发来的短信:“老师,对不起,我现在心情很乱,我知道您对我好,但我没办法管好自己,我走了,您不要找我,也不要告诉我妈妈。
”看到此短信后,班主任当即致电给了她的母亲,因为班主任必须对她负责,对她家长负责,绝不能听之任之。
接下来的这条短信更是让班主任吃惊和无语,她是这样说的:“老师,我恨死你了,你把我的事情告诉了所有的人,我讨厌你,不想再见到你了!!!”很显然,她胆汁质里的燥郁因子又开始异常活跃起来。
但她将对班主任尊称的“您”该为“你”时,班主任认为在她心里还是将班主任当成值得信任的朋友,所以班主任当即复条短信给她:“我亲爱的童童,无论你现在在哪里,在想什么,在做什么,都让我和所有爱你的人,非常担心,无论你是否爱我,也无论你有多么恨我,但我真的是非常非常的爱死你了!!!”没有对她的责备,也没有对她的误解,只有对她的爱,就这样一场危机在我们师生的相互倾诉中,得以解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的施教,又怎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2.抓住机会,成功破冰。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孩子毕竟是孩子,她的表现时有反复。
虽然班主任特别的关注,童童情绪上的波动由一周一次慢慢的转变的两周一次,甚至能间隔更长点的时间。
但班主任总是担心她不知在哪天又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又会不见了,班主任一直在寻找更好方法,也在等待更好的机会。
一天中午,童童由于又与阿珊绊了几句嘴后,在宿舍痛哭,并叫嚷着要从宿舍三楼跳下去,班主任接到同学电话后马上赶到学校。
她当时具体表现为:目光呆滞、精神恍惚、默默流泪、并伴有自言自语(但听不清楚她说些什么)。
可能是见到班主任的原因,她情绪上暂时得到了控制。
当天下午,班主任一直陪着她,企图了解到她的些许情况,但这次她有意的回避班主任的眼神,不让班主任窥探到她半点隐私。
班主任心里有些许的不安,并与其母亲进行了及时的沟通。
后来,又找来几位和她平时要好的同学陪着她,安慰她。
但她还是在班主任不注意的时候,消失得无影无踪。
班主任再给她电话,无人接听,她母亲给她电话,无人接听,同学给她电话,无人接听……,班主任以为这次她还像以往那样,只是情绪上的一些变化,和她好好聊聊就会没事的,但当班主任从其他同学的口中得到更为令人毛骨悚然的消息时,班主任吓得出了一身的冷汗。
她出现了幻觉和幻听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她说她突然在宿舍看到了她的一位表姐,并且这位表姐邀她去“她的世界玩”,她一定要去找她表姐。
(而此人在去年8月的一天,在市桥的大北路附近的一个十字路口被飞速行驶的汽车当场撞死。
这件事对她们整个家族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事实。
而这件事在微博上,也被迅速转播。
所以我们班的很多同学,也都知道这件事。
)难道这真是大白天见鬼了?还是她真是所谓的中邪了?还是她另有隐情?由于在学校内外及附近都找遍了,不见其踪迹,考虑到情况紧急,班主任联系到她母亲,希望她能尽快从石楼莲花山赶到市桥,一起寻找童童。
就这样,班主任带着四位热心的同学一路给童童发短信,一路开着车在市桥的各条路上寻找着她。
“童童啊童童,你在哪里?”最终我们在禺山百货门口找到了她,当时已是深夜11点钟多了。
当班主任和她的母亲出现在她的面前时,他们三个抱在一起都哭了,其他同学也为之深深的感动。
“我们终于找到你了,孩子,别怕,我们一直都在。
”由于考虑到童童情绪上的极不稳定,怕她回到学校后再受到刺激,和她母亲商量后,建议她先回家休息几天。
由于童童的这次事件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班主任和她母亲都感觉到她心理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班主任并将此事汇报了学校,同时也咨询了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崔燕妍,她建议班主任不要轻易的断定,应该让童童接受更为专业的诊断和心理治疗。
我们如果盲目的给孩子带上心理问题的帽子,并用不正确和不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孩子的话,往往事情会越来越糟。
因此,在童童在家静养期间,我班主任不断的和她母亲进行沟通,她母亲也十分赞同班主任的观点,最终在我们多方的努力下,童童终于答应她母亲,去广州看心理医生。
当我们再次见到童童时,她有了很大的不同,久违的笑容在她脸上灿烂的绽放着。
她母亲告诉我们,医生诊断她为青春期抑郁症。
这种症状如果发现及时会随着青春期的消失而慢慢好转,但如果没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心理疏导,患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加重抑郁症的病情。
抑郁症,现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号杀手”,仅次于心血管疾病。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抑郁症往往多发于成年时期,似乎与青少年无多大关系。
可近几年来,根据全国医疗卫生组织调查,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比例占抑郁症总数的20%,并且这个数字还有不断攀升的趋势。
找到了所有问题的根源,就好对症下药了!班主任、童童及其母亲共同签订了一份协议书,童童保证不再有迟到、旷课以及任何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并保证积极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好好生活。
通过童童的这次事件,班主任趁热打铁在班上组织了一系列的有关亲情、感恩的主题班会,如:“幸福在哪里”,“感恩的心”,“爱的分享”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唤起了全班同学对生命的感悟,对亲情的体验,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并不仅仅属于自己,更属于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和亲人,从而感悟生命可贵。
有效的促进了学生感悟生命,增强生命意识,珍爱生命,从而坚强地生活。
教育的契机稍纵即逝,只要把握好每一次的契机,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印证了那句话“事物总是存在着多面性,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它。
”3.细心呵护,因势利导。
虽然,帮童童找到了她的病因,但她和阿珊的关系还是令班主任十分的担心。
因为这种不同寻常的“关系”随时又会将我们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
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帮到这两个孩子?班主任就此事咨询了崔老师,她告诉班主任,像童童和阿珊的这种情况,属于青春期性意识模糊,造成的因素有很多,如:单亲家庭中性别的失衡,或是在成长过程中对异性的恐惧等。
不能轻易的判断她们是否就是“同性恋”关系,可能只是过于亲密而已,由于这种情况涉及个人隐私,同时她们还处于青春期,心智较为敏感。
教师在进行引导时,应注意尽量避免下定语及伤害其自尊的言行,应通过潜移默化的帮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在不伤害学生之间友情及感情的前提下,让她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并给对方足够的空间,避免过分的亲密而造成对对方的伤害。
为了不让童童过于依赖阿珊,班主任特意安排了“第三者插足”。
让班里平时跟童童较好的几位同学,多点跟她进行交流和沟通,多点给她心理上的安慰,让她感觉原来还有这么多的人在关心她,爱护她,而不仅是阿珊一个。
特别是在童童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一定要第一时间在她身边,并及时与班主任联系。
正是有了她们的帮助,童童变得越来越开朗,情绪上也相对稳定了许多。
我和她的母亲都非常感到欣慰,特别是在那次“感恩的心”主题班会上,班主任让所有的同学给自己的父母发一条爱的短信,她母亲收到短信后,流着泪给班主任打来电话:“许老师,你知道吗?无论我之前怎样爱童童,你也知道我对她的爱是无条件的甚至是有些过分的,但是她从来没有说过谢谢,但今天她发来短信说:谢谢您,我最爱的妈妈,谢谢您的养育之恩,我永远都爱您!”四、教育反思:要成为一名善教的教师,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