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夏商周的更替》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起源、发展和更替。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夏商周三个朝代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起源、发展和更替,掌握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起源、发展和更替。

2.教学难点: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与记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起源、发展和更替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学案: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包括问题探究、自主学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夏商周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夏商周三个朝代的起源、发展和更替的过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特点是什么?”“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哪些?”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4 夏商周的更替 (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4 夏商周的更替 (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主要讲述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

这一单元是学生接触历史学科的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唯物史观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以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

教材内容简明扼要,插图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少,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和探究。

在学习本课时,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并培养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夏商周的更迭,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了解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 史料实证:培养学生通过史料研究历史的能力,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3. 时空观念:使学生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时空观念,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

4.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解释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夏商周的更迭,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及其特点。

难点: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过程,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2.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3. 史料研究法:教师提供相关史料,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4. 时空定位法:教师利用地图、时间线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时空观念。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环节一:图片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夏朝的城堡、商朝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铜器等。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猜测图片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及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成果,为后续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了解奴隶主阶级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手段来统治人民的。

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提高识图能力,并注意古今地名(或简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观看西周分封制的模拟表演,学习组织历史短剧演出的方法,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等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分封制”和“礼仪教化”,了解它们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和德行”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从而加强孝亲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作用,学习设计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周初分封略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历史短剧演出法,小组竞争与合作法。

〖板书设计〗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一、西周的分封制1.实行目的2.主要内容3.作用二、贵族、平民与奴隶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1.军队和刑法2.礼仪教化〖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奴隶社会的历史,还记得中国的奴隶社会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吗?(生答,教师板书)统治者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

夏、商、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当时的统治者究竟是如何管理广大的疆域、统治众多的臣民的呢?今天这堂历史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讲授新课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夏商西周时期……”一段楷体字,然后悬挂“周初分封略图”。

引导学生看图并指出西周的疆域非常广大,但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手段又极其落后。

因此,要有效地管理如此广大的地区,特别是边远的地区,就一定要有一个适合的制度。

周王在总结夏商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统治制度――分封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板书)师:在西周初年,周王实行分封制,大规模分封诸侯,形成了一个能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的控制网。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教案)-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教案)-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西周的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相关史事内容;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难点: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在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吃了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

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之后又有哪些朝代?夏商周三朝是怎么样更替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早期国家,看看夏商周三朝是如何更替的?西周时期建立了怎样的制度?”(二)、讲授新课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夏本纪》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将战,作《甘誓》……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史记·夏本纪》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都城在阳城,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

2.“家天下”“……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措施:禹征服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

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点评:
1.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了然于胸。

2.重难点突出,紧扣考点。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教学过程符合六步四检模式,环节齐全,时间分配合理,过渡自然流畅。

5.自学问题具体明确,难度适宜,每一个模块完成之后,都有相应的练习题,即学即练,巩固记忆。

打分:9分
总结:上课严格按照六步四检模式,再次基础上可以灵活设计,教学过程不但要内容全面,而且要提高课堂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即练,当堂达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夏商周的更替【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脉络,掌握西周的分封制。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懂得顺民心者兴,逆民心者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西周的分封制。

夏、商、周的更替。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搜神记》里,有一个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住,枚筮之于有黄。

有黄占之曰:‘吉。

翩翩归妹,独将西行。

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

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其意思是: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使人长生不老的药,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种药奔向月宫。

将去之前,嫦娥请有黄用蓍草给她占卜。

有黄占卜后说:“大吉大利。

你独自轻轻地往西边去吧。

如果遇到天色灰暗,你不要惊慌,不要害怕,以后会美好起来的。

”于是,嫦娥就飞进了月宫,这就成为月宫里的蟾蜍。

《搜神记》提到的嫦娥和后羿据说都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那么,夏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两个朝代?当我们学习完本课之后,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新课学习(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尧舜禹的“禅让”。

说的是尧年老时,把位置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

舜年老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而禹在位期间,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晚期,随着禹势力的不断扩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原始社会至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教师: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王朝。

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找出重点内容。

教师:夏朝是谁建立的?学生:禹教师:夏朝建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学生:公元前2070年教师:当时采取的是什么制度?学生: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格局。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更替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掌握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了解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

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历史故事和独立思考,对历史史实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脉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难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进程。

方法突破:借助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展示、演绎夏商西周的更迭过程。

让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知识生动化、形象化,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

难点问题,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重在学生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达。

能想、敢说,在交流中理解和运用知识。

三、教学策略及准备本课时使用故事法、讲述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对比归纳法等。

查阅相关书籍、网站,收集与本课有关的故事资料,并加以整理。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听故事,学历史故事一:在我国远古时代,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

为了解除水患,部落联盟会议推举禹去治水。

禹是一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

他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

大禹除了指挥疏导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

他手握木锸,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而不入。

在他的领导下,人们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主要讲述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示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变迁,使学生了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风貌,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需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历史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较为久远,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如夏商周的地理位置、年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掌握夏商周时期的社会风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夏商周时期的社会风貌。

2.教学难点: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图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夏商周时期的音乐、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夏商周时期的社会风貌,分享学习心得。

4.讲授法:教师讲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

5.提问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疑问。

6.总结提升: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历史发展规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发展奴隶制国家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灭亡夏朝商朝西周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的了解程度。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二单元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二单元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课程标准】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重点难点】重点: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2.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

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是哪两个朝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新课探究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建立(1)【史料研读】材料一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大意是禹在涂山会见各部落首领,这些部落首领都带着玉、帛等礼品来朝见他。

说明此时禹的权势已经很大。

)——《左传·哀公七年》材料二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大意是禹将死的时候准备传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进攻伯益,继承了统治者的位置。

)——《韩非子》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2)【问题探究】①禹死后启继位,使尧、舜、禹时期的哪一制度遭到破坏?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禅让制。

说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②王位世袭制和禅让制有什么不同?答案提示: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承袭王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是一种“家天下”的制度,开始于启。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开始于尧,结束于禹。

2.国家机构(1)【史料研读】材料夏朝把天下划分为“九州”进行统治,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统治者筑城郭以保护自己。

我国早期奴隶制国家机器产生了。

(2)【问题探究】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答案提示:是社会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却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极为缓慢;而在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役使众多奴隶从事生产,使农业和手工业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板书设计:学习过程设计课堂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温故知新教师提前进入课堂展示复习任务:复习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师走动,观察学生背诵复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提前进入课堂,根据老师提示进行课前背诵,温故知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有问题寻求教师帮助。

二、新课导入【图片+问题】展示图片:“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日夏后,姓姒(si4)氏。

”这是《史记·夏本纪》中对禹建立夏朝的描述。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王朝的产生。

后继的商朝和西周,国家的地域更为广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

夏、商、西周三朝是怎样更替的?学生观看图片,结合教师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三、解读目标教师展示素养目标,简要解说任务要求,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开始做任务。

四、讲授新课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单元介绍: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商朝,创造了青铜器、甲骨文等文明成就。

西周时期,奴隶制成熟施行分封制。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和科技文化进步。

(P21)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阅读课本p22-23页,完成夏朝的相关知识卡片(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2)建立人物:禹(3)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4)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5)中心区域: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6)末代国君:桀2.家天下“公天下”变“家天下”:材料研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材料中“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的“公”和“家”,分别指的是什么?天下为公”的“公”是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不传子;“天下为家”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世代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设计
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过渡提问:西周存在的270多年里出现了两位败家之君,一位导致社会动荡,一位导致西周灭亡。这两个君主分别是谁?
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使得西周社会动荡。西周最后一位国王是周幽王,他在位时期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课题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课型
新授课
节数




1、知道夏商西周朝代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和灭亡过程;理解世袭制的历史概念和分封制的内容。
2、通过观察历史地图,培养空间观念,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3、通过对历史人物做出评判,培养辩证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识别历史地图,掌握通过观察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历史学习方法。
修筑豪华宫殿,施用炮烙,以酒为池,以肉为池
总结:商纣王天资聪颖,领悟能力很强,力大无比,非常勇猛的人。这是他的优点,可是他也有缺点,就是荒淫无度。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他残暴的一面,商朝的灭亡和他的暴行有非常大的关系,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优点的存在,对于历史人物,我们要辩证客观地看待。)
三、武王伐纣
因为纣王非常残暴,残害百姓,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商的一个属国周国迅速发展,决心灭商。我们看的封神榜也是以此背景的神话故事。
4、通过总结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的规律,提出对后世发展的建议,培养学生对史实迁移和运用的历史思辨学习方法。
5、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意识到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认识到残暴统治是国家灭亡的关键以及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
教学重点
夏商西周的朝代建立和灭亡过程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过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概况,包括其建立、发展和灭亡的背景。

2. 掌握三个朝代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夏、商、周三朝的更替过程及其历史背景,尤其是它们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贡献。

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图片展示、视频资料等,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发展过程,同时辅以思考题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做好以下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课件,包括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文化成就等。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辅助课堂教学。

3. 设计教学互动环节,如提问、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4. 课前预习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以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言开启本课的学习。

导言中,教师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短视频,使学生对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有所感知。

之后,教师会以讲述者的身份简要介绍这三个朝代的重要性和学习本课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知识呈现1. 夏朝概述在知识呈现环节,教师将详细介绍夏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通过结合教材和图片资料,介绍夏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尤其重点介绍夏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大禹治水等,以此让学生了解夏朝的兴衰过程。

2. 商朝的崛起在商朝部分,教师将介绍商朝的建立背景、商人的发展以及商朝的文化特色。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夏商周的更替》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夏朝、商朝和西周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较为久远,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事件和人物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朝、商朝和西周的建立、发展和灭亡过程,掌握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过程。

2.难点: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和人物。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夏商周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夏商周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如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从“禅让制”到外为王位世袭制的演变;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相关知识;归纳三朝兴亡的共同原因;理解西周分封制与继承法。

2、方法与技能课前准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树立努力学习成为祖国栋梁的伟大抱负;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伟大进步。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夏商西周的兴衰;国家机器的实质;世袭制与禅让制;分封制与继承法。

难点: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对国家机器的理解。

对本课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难度极大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1/ 7三字经导入:“夏传子,家天下……”【讲授新课】自主学习:1、夏朝的统治中心在那里?夏是怎样管理国家的?2、禹死后夏朝的王位是如何继承的?有何影响?3、夏朝最后一个王是谁?为什么在他统治时期夏朝走上了灭亡?师:(出示幻灯片──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指出阳城的地理位置,夏朝的统治中心,国家统治机器-修筑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制订刑法;设置监狱)(出示幻灯片──说说你的想法: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生:(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师:是社会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极为缓慢。

而在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役使众多奴隶从事生产,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师: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同时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出示幻灯片──中国朝代歌: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秦后汉新汉,三国西东晋,对峙南北朝,隋唐大一统,五代和十国,辽宋与夏金,元明清三朝,统一疆域定。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材分析本课课程标准: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本课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本课难点: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

本课解读: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商朝和周朝,国家地域扩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国家统治者建立了统治人民的机构、军队,制定了法律和制度。

这些制度与世袭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反映了朝代兴衰的规律。

学情分析面对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上仍是处于未成熟的发展阶段;性格上,比较活泼好动同时注意力容易转移。

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才刚开始,对于学习历史的方法还需要加强,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同时还需要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历史兴趣的培养,尽量让学生参与更多。

教学目标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教材,使用教材。

分析西周等级示意图,结合材料分析,认识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辩证看待分封制。

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通过对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本课难点: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

板书设计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一、大禹立夏家天下1.夏朝2.世袭制二、商周更替国成型1.商朝2.西周:分封制三、兴衰成败悟家国得民心者得天下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图片:何尊。

教师讲解:在《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中,曾经介绍过一件西周时期珍贵的国宝:何尊。

尊底有一段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自己统治那里的民众。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七年级历史学科
教学内容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林小琬
备课组
七年级历史组
课型
新授课
执教人
石万云、林小琬、刘荣宇、王微
计划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掌握西周分封制
过程与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情感态度
认识到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手段
小组合作学习ppt
教学方法
五步三查
教学过程
主备教师
二备教师
其他教师
第一步:明确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掌握西周分封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表格、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商朝
1、夏朝什么时候灭亡?被谁灭亡?
2、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他重用哪个大臣勤政,很快使商朝强大起来?
3、商朝又叫什么名称?“盘庚迁殷”的原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4、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使用什么酷刑?
(三)西周
1、周国位于什么流域?国君是谁?任用什么人使国力强盛?
2、“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对阵的双方是谁?结果是什么?
3、西周什么时候由谁建立?都城何处?
(四)分封制
1、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封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三步:合作探究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世袭制的确立
出示图片,讲授夏禹想传位给伯益,但启凭借势力继承了王位。

禹死后,启夺取王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结合教材22页思考,启继承王位产生了什么影响?
出示图片,请学生结合先前所学知识,尧舜禹是通过什么制度继位的?启和其后的太康是通过什么制度继位的?
明确“世袭制”的含义,即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宗族内部血缘关紧世代继承。

出示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材料研读:材料中“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各指什么制度?“家”指的是什么?【回答】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
天下变成家天下。

【回答】禅让制和世袭制。

明晰“世袭制”的含义。

【回答】“天下为公”指禅让制,
“天下为家”指世袭制,即指王
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
系世代继承下去。

复习旧学,明确两种
继位制度的区别,对
比学习,强化记忆。

史料研读,明确两种
制度的内涵,理解记
忆。

3.夏朝的巩固措施
出示夏朝巩固措施区域图,指出其中心地区是今河南中识别地图,阅读教材
【回答】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
通过自主学习,归纳
夏朝的巩固措施,培
养学生自学和理解。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一、新课标标准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二、内容分析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

商朝和周朝,国家地域扩大。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国家统治者建立了统治人民的机构、军队,制定了法律和制度。

这些制度和世袭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反映了朝代兴衰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1.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相关史事,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夏商周的更替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二)讲授新课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22,概况夏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想一想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4)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阅读课本,思考二里头文化遗存,反映出怎样的信息。

(4)学生活动①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②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2.商朝的统治(1)教师活动商朝的建立与统治(2)学生活动①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②商朝为巩固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3)教师活动首都是国家的中心,为什么要多次迁都?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联邦。

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

——《尚书·盘庚》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史记·殷本纪》(4)学生活动自然灾难;王室争夺权力。

3.西周的兴衰(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26,梳理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基本概况?(2)学生活动①目的:巩固统治②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③权利与义务:义务: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经济上:交纳贡赋。

人教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设计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课标】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1.掌握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理解分封制的含义和作用。

2.2.知道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国人暴动等史实。

3.3.掌握夏桀、商纣王、周厉王的暴政,分析国家衰亡的原因,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教学重难点】世袭制和分封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看文字、猜人名比赛劳动烽火戏诸侯太公钓鱼绝对的始终学生猜出来的人物都是商周时期的,引出本节课所学课题。

【合作探究】师:我们齐读一下本节课的课堂目标。

首先进行第一部分的学习:(一)寻足迹:看国家产生师:我们要讲早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就得从上节课所学的部落联盟开始,之前我们讲过在黄河流域有三个部落,炎帝、黄帝、蚩尤部落,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打败了蚩尤部落,后来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最终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夏朝有关的小知识点,请同学来回答。

1.建立时间:约______年;2.建立者:______;3.地位:我国的____________王朝。

4.意义: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_______的产生。

5.禹的儿子_______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________。

最后一个夏王是______(暴君)。

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出示答案。

师:下面我将对夏朝有关具体的细小知识做突出讲解,第一个问题,请大家仔细思考想一想为什么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学生回答。

师:夏朝出现了以大型宫殿为中心的城池、刑法、军队、监狱,由原始部落到了早期国家,由原始社会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文明时代是指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我国文明的开始。

问题:尧舜禹是以禅让制的方式传位,那禹去世后该把位子传给谁呢?展示材料:……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一. 教材分析本课《夏商周的更替》是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图表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还处于初步阶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热情较高,好奇心强,但在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方面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的过程,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的过程。

2.教学难点:历史的发展规律,学生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制作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的过程的课件。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典型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这些图片有什么了解?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夏商周的更替》。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的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情况,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2.简单解释什么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家天下”,能简单描述夏商西周的大致疆域。

3.知道夏朝与商朝恩华的主要代表——二里头遗址和殷墟的考古成果。

【过程与方法】
1.查找和整理有关夏朝二里头文化、殷墟及夏、商、西周建立与更替的资料。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度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和末代君王的腐朽残暴统治,认识国家的兴旺与统治者的关系。

2.从夏商西周王朝的“家天下”统治观念,西周建立分封制并明确森严的等级制度,认识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其建立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归纳夏商西周三产更替的史实,简述分封制
【教学难点】
理解“家天下”的基本含义,明确贵族等级制度的层级关系。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