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合集下载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这个比值也会产生假阴性或假阳性的结果,20%~25% 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血浆肾素水平会降低,因此确诊 实验必不可少。
低血钾会降低血浆醛固酮水平,因此在进行筛查实验前, 最好进行补钾治疗使血钾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
螺内酯(安体舒通)试验
➢ 原理:螺内酯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对抗醛固 酮的潴钠排水作用,从而纠正水盐代谢、降低血 压。但尿中醛固酮的排出量仍明显升高。
肾上腺醛固酮瘤
(APA):最多见,占
原醛症的70%~80%,
多为单侧腺瘤,肿瘤直
径多小于3cm,有完整
包膜,切面呈金黄色
(图1)。肿瘤同侧和
对侧肾上腺组织可以正
常、增生或伴结节形成,
也可发生萎缩。
图1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PAH):约占原醛症的 1%,可为双侧或单侧增生。
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
由于钠、钾代谢受盐摄入量、药物及疾病活动程 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检测前须停用2~4 周利尿剂,饮食中钠摄入量每日不应低于 100mmol。
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测定: 醛固酮增高,肾素活性受抑,有助于诊断。 原醛症患者肾素活性在低钠饮食,利尿剂及直立等刺 激因素下也不能明显升高。
在测定血浆肾素、AT-2及醛固酮之前,须停服螺内酯 (拮抗醛固酮)和雌激素(拟盐皮质激素)6周以上, 停服噻嗪类利尿剂(引起低血钾 ),吲哚美辛、赛 庚定(阻断血清素)2周以上,停服ACEI及钙拮抗剂 (减少醛固酮合成,升高血钾),拟交感神经药、肾 上腺素能阻滞剂(减少血浆肾素活性)1周以上。
肾脏表现
➢ 慢性失钾 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 浓缩 功能减退 多尿、夜尿增多 烦渴、多饮、 低比重尿
➢ 醛固酮增多 尿钙、尿酸排泄增多 尿路感 染、肾石病发生增多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PT课件PPT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PT课件PPT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其他治疗方式
其他治疗方式包括放射治疗、介入治 疗等,这些方法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 症的治疗中应用较少,主要用于辅助 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可以通过栓塞或注射药物等 方式来抑制醛固酮的分泌,但操作复 杂且效果不确切。
放射治疗可以通过破坏肾上腺组织来 减少醛固酮的分泌,但长期使用会对 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0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类型
醛固酮瘤
醛固酮瘤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 型,占所有病例的70%-80%。
醛固酮瘤主要发生在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通常为单 侧,大小在1-2cm之间。
醛固酮瘤会导致过量的醛固酮分泌,进而引发高血 压和低血钾等症状。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病 因不明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占所有病例的10%-20%。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pt课件

CONTENCT

• 什么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类型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预防和护理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案例研究
01
什么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定义和症状
定义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由于肾上腺皮质 分泌过多的醛固酮激素,导致体内钠离子和水分潴留,血压升高 。
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血钾等指标,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 安全性。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 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是切除引起原发 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肾上腺病变, 以彻底治愈疾病。
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手术和腹腔 镜手术,具体选择应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 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 肾上腺皮质的某些基因突变有 关。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简称原醛症)是由肾上腺皮质病变敛醛固酮分泌增多所致,属于不依赖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的盐皮质激素过多症。

以往对高血压伴低血钾者进行检查,此症患病率约占高血压患者O.4%~2.O%,近年采用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对血钾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筛查,发现近10%以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病因分类】(一)醛固酮瘤多见,大多为一侧腺瘤,直径大多介于1~2cm。

患者血浆醛固酮浓度与血浆ACTH的昼夜节律呈平行,而对血浆。

肾素的变化无明显反应。

少数腺瘤患者对站立位所致肾素升高呈醛固酮增多,称为肾素反应性腺瘤。

(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特醛症)亦多见。

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有时伴结节。

病因可能与对血管紧张素Ⅱ的敏感性增强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使患者醛固酮分泌减少,高血压、低血钾改善。

少数患者双侧肾上腺结节样增生,对兴奋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试验(如直立体位,限钠摄入,注射利尿药等)及抑制性试验(如高钠负荷等)均无反应,称为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所致原醛症。

(三)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GRA)多于青少年期起病,可为家族性,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也可为散发性,肾上腺呈大、小结节性增生,其血浆醛固酮浓度与ACTH的昼夜节律平行,用生理替代性的糖皮质激素数周后可使醛固酮分泌量、血压、血钾恢复正常。

发病机制为:正常时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在肾上腺球状带表达,受血管紧张素Ⅱ调控,11p羟化酶在束状带表达,受ACTH调控。

在GRA中,11p羟化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的编码序列融合形成一嵌合基因,此基因产物具有醛固酮合成酶活性,在束状带表达,受AcTH而不受血管紧张素Ⅱ调控。

目前已可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此嵌合基因。

(四)醛固酮癌少见,为分泌大量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往往还分泌糖皮质激素、雄激素。

肿瘤体积大,直径多在5cm以上,切面常显示出血,坏死。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教学及宣教)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教学及宣教)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一、疾病概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病变,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受抑制,典型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活性和高醛固酮血症。

二、发病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醛固酮分泌最主要的调节因素,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钠离子浓度减低、前列腺素或β-肾上腺素能刺激时,肾素释放增加,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增多,从而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

钾是醛固酮合成和释放的另一主要调节因素,高钾刺激醛固酮分泌,低钾抑制醛固酮分泌。

另外,垂体释放ACTH和醛固酮刺激因子、前列腺素等也参与调节醛固酮的合成或分泌。

醛固酮超生理需要量分泌可导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表现为高血钠、低血钾、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抑制以及碱中毒。

三、临床表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主要症状包括高血压和低血钾。

1.高血压高血压是原醛症最主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着病程进展,血压逐渐增高,但多呈良性过程,对一般降压治疗效果欠佳。

原醛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主要与体内钠潴留有关,另外,动脉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内内水潴留,血管壁肿胀,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增强,也导致血压增高。

2.低血钾大量醛固酮作用下,钾从尿中严重丢失,造成血钾降低。

血钾在疾病早期可正常或维持于正常低限,临床无低钾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病程延长,血钾持续下降,常在3mmol/L 以下,并出现低血钾症状。

四、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1)血、尿醛固酮醛:固酮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清晨时分泌量高而夜间睡眠时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血、尿醛固酮明显升高。

(2)血、尿电解质:低血钾存在于较严重的病例中,只有50%的腺瘤和17%的增生患者血钾小于3.5mmoll/L,故低血钾作为诊断原醛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都很低;血钠多处于正常高范围;血镁可低于正常;尿钾多在25mmol/24h以上。

影像学检查可用B型超声检查,肾上腺CT和〔或〕MRI,131碘-胆固醇肾上腺扫描及肾上腺血管造影等检查,也可行赛庚定试验协助鉴别醛固酮瘤及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外科)【概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而引起的高血压和低血钾综合征。

Conn于1955年首先指出肾上腺皮质腺瘤分泌过多的醛固酮是本病的原因,因此又称此病为Conn综合征。

本病占住院的高血压病例的1~2%,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继发性高血压。

但若病程过长,长期高血压和严重低血钾也可造成严重的危害。

醛固酮分泌增多有原发和继发之分。

原醛症是由肾上腺病变分泌过多醛固酮所致,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肾上腺以外的疾病引起肾上腺分泌过多的醛固酮所致,如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肾性高血压等。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血、尿生化测定和有关试验进行原醛症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

主要应与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高血压服用失钾性利尿剂或持续慢性腹泻所致失钾的情况相鉴别。

虽然大部分病例均由肾上腺皮质腺瘤引起,但术前仍应尽可能明确病理和定位诊断,以利手术。

引起原醛症的肾上腺皮质腺瘤大多比较小,B超、CT、同位素标记胆固醇作肾上腺扫描等辅助检查有遗漏小腺瘤的可能。

选择性肾上腺静脉造影不但能显示肾上腺的影像,还可通过静脉导管采血测定醛固酮,以明确定位。

但有肾上腺出血、肾上腺周围粘连、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等饼发症可能。

【治疗措施】原醛症适合手术治疗。

因绝大多数病例由肾上腺皮质腺瘤所致,切除肿瘤可望完全康复。

如由双侧肾上腺增生引起,则需作肾上腺次全切除(一侧全切除,一侧大部分切除)。

也可先切除一侧肾上腺,如术后仍不恢复,再作对侧大部或半切除。

其效果不如腺瘤摘除病例。

腺癌及病程较久已有肾功能严重损害者,预后较差。

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症则不能用手术治疗,可试用氟美松等药物。

关于手术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切口的选择。

如腺瘤定位明确,可选用同侧11肋间切口。

如不能明确病理及定位诊断,因原醛症患者大多较瘦小故可选用腹部切口探查(图1)。

当然也可经背部切口探查。

②由于左侧肾上腺皮质腺瘤的发病率比右侧为高(2∶1),故常首先探查左侧肾上腺。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 酮增多症
概述
• 继发性高血压(secondary hypertension)又称症状 性高血压或明确原因的高血压
• 继发性高血压在高血压人群中占5%-10%,但随 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诊断技术的 不断提高,这比例正逐渐上升
• 继发性高血压在难治性高血压中所占比例较大, 若能及时发现并治愈或纠正原发病,血压可能亦 随之恢复正常。
• 正常人经上述试验后血浆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受抑 制,醛固酮分泌减少,PA患者醛固酮分泌呈相对自 主性,醛固酮分泌不受抑制。

口服高钠负荷试验及氟氢可的松抑制试验由于操作繁 琐,准备时间较长,目前在国内开展的较少;生理盐水试
验是比较常用的检查方法,对于那些血压难以控制的、
心托功普能利不试全验的是及一低项钾操血作症简的单患、者安不全应性进较行高此的项确检诊查试;验卡。
• 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 -阵发性肌无力和麻痹
• -阵发性手足搐搦及肌肉痉挛
• 失钾性肾病及肾盂肾炎
• 心脏表现

基础检查:低血钾、高血钠、尿钾高、醛固酮增 高、低肾素
低钾意义
• 既往认为低血钾是诊断原醛的必备条件 • 新证据显示:仅少部分原醛患者伴低血钾 (9% —
— 37%),仅50%的腺瘤和17%的增生患者血钾< 3.5mmol/L • 多见于严重病例 • 低钾血症敏感性及特异性较低,低钾血症已不能 作为筛查原醛的良好指标。 • 因此,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作为 原醛症最常用的筛查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AVS结果分析
1.取血是否成功 下腔静脉皮质醇=(近端皮质醇+远端皮质醇)/2 取血成功:左侧肾上腺静脉皮质醇/下腔静脉皮质醇≥2 同时右则肾上腺静脉皮质醇/下腔静脉皮质醇≥2 否则提示取血不成功

第十四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十四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十四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概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之一。

该疾病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活性受抑制,典型临床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

大多数是由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引起,也可能是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及其他原因等。

流行病学原醛是临床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之一。

早于20世纪40年代人们已经证明肾上腺有一种具有潴钠作用的物质,1953年分离出醛固酮,1955年合成了这一激素。

同年,Conn对一位34岁女性高血压、低血钾患者。

否定了“失钾性肾炎”的诊断,而提出是有肾上腺皮质腺瘤分泌醛固酮增多所致,并得到了手术证实。

Conn首先发现并报道这一种内分泌高血压类型,并命名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故又称Conn综合症。

Conn早年曾推测约20%高血压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所致,但以后在美国其发病率占同期高血压患者的0.05%~2%,上海瑞金医院于1957~1989年共收治原醛症314例,占同期住院患者的2%。

但随着肾上腺生理、生化及高精检出技术的进步,精确的实验室检查和先进的影像学诊断以及人们对该病认识的提高,使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加容易和有效,偶发瘤患者检出率明显提高,肾上腺疾病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患病率有上升趋势,有外国学者已经提出,原醛已经成为继发性高血压中除肾脏病以外最常见的原因,其发生率可达15%~20%。

按此比例推算在中国有高血压患者近1.3亿,其中应该约有1%的原醛患者,则应有130万,这部分患者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高血压,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极其重要。

该症发病年龄高峰为30~5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

病因及病理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生化特征,原醛可分为以下5型:1、肾上腺醛固酮腺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发生在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并分泌醛固酮的良性肿瘤,即经典的Conn综合征。

内分泌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内分泌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一、概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受抑制,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大多数是由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引起,占65%~80%,瘤体直径多在1~2cm之间。

也可能是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1:3。

实验室检验和影像学检查的进步使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加容易和有效,偶发瘤患者检出率明显提高,肾上腺疾病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患病率有上升趋势,有的国外学者提出原醛症已成为继发性高血压中除肾脏疾病外最常见的形式,其发生率可高达15%~20%。

本症首选手术治疗,不适于手术者,常用安体舒通治疗,同时补钾,加一般降压药。

二、临床表现不论何种病因或类型的原醛症,其临床表现均是由过量分泌醛固酮所致。

1、高血压:最常见的首发表现,随病程持续进展或略呈波动上升,但一般呈良性经过,血压约150-170/90-110mmHg之间。

患者有头痛、头晕、乏力、耳鸣、弱视等在门诊内科就诊。

可早于低钾血症2~7年前出现,随着病程、病情的进展,血压亦逐渐升高,对降压药物常无明显疗效。

2、低血钾:血钾在疾病早期可正常或持续在正常低限,临床无低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病程延长,血钾持续下降,80%~90%患者有自发性低血钾。

由于低血钾常在3mmol/L以下,可以导致以下临床症状发生:肌无力及周期性瘫痪:常突然发生,初发有麻木感、蚁走感,继而多在清晨起床时忽感双下肢不能自主移动,反射降低或消失,双侧对称,重则可累及双上肢甚至发生呼吸肌麻痹,引起呼吸及吞咽困难。

瘫痪的发作与血钾降低程度相关。

以夜间发作较多,劳累、寒冷、进食高糖食物常为诱发因素。

肢端麻木、手足搐搦:由于低钾引起代谢性碱中毒,致肢端麻木、手足搐搦及肌痉挛。

3、肾脏表现:长期大量失钾,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引起多尿、夜尿增多。

醛固酮过多使尿钙及尿酸排泄增多,易发生肾结石及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肾间质瘢痕形成。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检测结果可能影响因素
• • • • • • 体位 饮食 采血时间 标本稳定性 检测方法 药物
影响RAAS系统的常见药物
停用6周: 安体舒通(拮抗醛固酮作用) 雌二醇(拟盐皮质激素样作用) 停用 2 周: 噻嗪类利尿剂(引起低钾影响醛固酮合成) 吲哚美辛,赛庚啶(阻断血清素,干扰ACTH) 停用 1 周: ACEI及钙拮抗剂(减少醛固酮合成,升高血钾) 拟交感神经药,肾上腺能阻滞剂(减少血浆肾素活性)
88
90 85 80 3.0 0.06 161.0 268.3 3.2
实验室检查
分型试验:
立卧位试验 赛庚啶抑制试验 双侧肾上腺静脉采血
实验室检查
分型试验:
立卧位试验 赛庚啶抑制试验 双侧肾上腺静脉采血
立卧位试验
试验前一天10PM起静卧。次日8AM卧位状态抽血查肾素-血 管紧张素-醛固酮及ACTH-皮质醇。8AM静推速尿40mg后站 立2小时至10AM。10AM立位状态抽血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 固酮及ACTH-皮质醇。肾上腺皮质增生时,醛固酮基础值轻 度升高,立位后由于肾素升高、血管紧张素敏感性增强,醛 固酮会进一步升高。而醛固酮瘤时醛固酮分泌过多对肾素、 血管紧张素有强烈抑制作用,因此醛固酮升高不明显或反而 下降。
RAAS系统
概 述
• 肾上腺皮质病变(腺瘤和或增生) 醛固酮分泌增多、 潴钠排钾,体液容量扩张而抑制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的活性 高醛固酮水平和低肾素活性 ,高血压伴或 不伴低血钾的综合征。
概 述
• • • • 疾病定义 发病率(占高血压10%) 特点(传统降压药无效、低血钾、高ALD、直系家属遗传) 危害性(心血管死亡率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
双侧肾上腺静脉采血(AVS)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别名】科恩综合征【概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hyperaldosteronism)是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自主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PRA抑制、高血压和低血钾的一种肾上腺内分泌性高血压疾病。

1955年科恩(Conn)首先报道,又称科恩综合征。

发病率占全部高血压患者的1%~2%。

【病因与发病机制】1.分泌醛固酮腺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单个分泌醛固酮腺瘤,直径在2cm以下,受ACTH的调节,对输注血管扩张素Ⅱ(ATⅡ)无反应。

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60%~70%。

2.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IHA)双侧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生,对ATⅡ有反应。

约占全部患者的30%。

3.原发性肾上腺增生(primary adrenalhyperplasia,PAH)双侧肾上腺增生,对ATⅡ无反应。

较少见(<1%)。

4.肾素反应性分泌醛固酮腺瘤(aldosterone-producing renin-responsive adenoma,APRRA)单个肾上腺腺瘤,对ATⅡ有反应。

较少见(<1%)。

5.分泌醛固酮癌(addosterone-producing carcinoma,APC)肿瘤直径一般>3cm,对ATⅡ无反应。

极少见。

6.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lucocorticoid suppressible hyperaldoste-ronism,GSHA)双侧肾上腺增生,对ATⅡ无反应。

受ACTH调节,糖皮质激素可缓解症状。

起病早,家族聚集倾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约占全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3%。

【诊断要点】临床表现1.高血压一般为中度高血压(160~180/90~100mmHg),一部分患者血压正常或只轻度升高,少数患者可表现为严重高血压(>180/110mmHg)。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演示ppt课件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演示ppt课件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精准医疗的推广与应用
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不断深入,未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将更加
注重个体差异和精准治疗。
02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建立
加强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肾内科等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建立多学科协
作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专业的诊疗服务。
03
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诊疗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这些技术将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
鉴别诊断要点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由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以外的因素引起,如肾动脉狭窄 、恶性高血压等,需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 行鉴别。
Liddle综合征
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严重高血压、低血钾及 代谢性碱中毒,但血浆醛固酮水平正常,可通过基因检测 进行鉴别。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过程中所需酶的缺陷所致,表现 为不同程度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可通过相关酶活性测 定及基因检测进行鉴别。
症的诊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辅助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等。
THANK YOU
感谢观看
遗传因素
部分PA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提 示遗传因素在PA发病中具有一定作 用。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PA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高 血压、低钾血症及其相关症状(如肌无 力、周期性瘫痪、心律失常等)。长期 未治疗的患者可出现心血管、肾脏、神
经等系统并发症。
分型: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PA可分 为以下几种类型
识别
定期监测血压,注意有无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高血压危象症状。
处理
立即采取降压措施,如使用静脉降压药物,保持患者安静,避免剧烈运动。

第十四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十四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14章原发性阿尔德龙增添症概括原发性卵睾酮增添是引发根深蒂固高血压的最常有的系统。

是发声。

高血压的原由之一。

因为纶分泌过多,所以含有钠。

血容量增添,克制肾脏-血管紧张素的活性,典型临床据检查,以固执的高血压、低血钾为主。

特色性症候群。

所以,特发性卵也可能是睾酮增添症及其原由他有原由等。

力学一醛是临床上常有的启迪性高血压的主要原由之一。

20世纪40年月,人们已经证了然。

肾上腺有肺钠作用的物质,1953年有阿尔多斯泰分别了ron,1955年合成了这个荷尔蒙。

康恩对待34岁的女性高血压和低血钾患者。

否认肾炎的诊疗。

说有呢肾上腺皮质腺素分泌过多,经过手术获得确认。

Conn第一发现并报导了这一方案。

分泌高血压的种类,原发性卵也被称为睾酮增添症也被称为“Con症候群”。

Conn好久从前就推断过了。

约20%的高血压是由原发性阿尔德龙增添症惹起的,今后,美国在同一期间占有高血压患者。

上海西金医院1957 ~ 1989年共有314起甲醛病。

已经修睦了。

同一期间住院患者的2%。

肾上腺生理、生化及高正检查技术的发展,正确的实验室检查和先进的影像学诊疗。

跟着人们对这类病的认识提升,肾上腺疾病的诊疗和治疗更简单更有效,检测出了偶发肿瘤患者。

肾脏上腺疾病惹起的系统发声高血压发病率显然高升的趋向外国学者以为,甲醛本来是继发性高血压中除了肾脏疾病以外最常有的原由。

所以。

据计算,在中国高血压患者靠近1亿人,此中1%左右的醛患者达到130万名。

患者大多半都是能够治愈的高血压,早期诊疗、早期治疗很重要这病发病年纪大30 ~ 50岁,女性比男性多1.病因及病理依据病因病理变化和生化特色,原醛有以下5种能够分为种类。

1.肾上腺素选种(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发生在肾上腺皮质区。

这是分泌阿尔多斯泰纶的良性肿瘤代表性的Con症候群。

醛的主要原由,在临床上最多。

种类占65%~ 80%,单调选种最多,左侧为右侧更多,两边或多发性选种只占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概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之一。

该疾病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活性受抑制,典型临床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

大多数是由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引起,也可能是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及其他原因等。

流行病学原醛是临床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之一。

早于20世纪40年代人们已经证明肾上腺有一种具有潴钠作用的物质,1953年分离出醛固酮,1955年合成了这一激素。

同年,Conn对一位34岁女性高血压、低血钾患者。

否定了“失钾性肾炎”的诊断,而提出是有肾上腺皮质腺瘤分泌醛固酮增多所致,并得到了手术证实。

Conn首先发现并报道这一种内分泌高血压类型,并命名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故又称Conn综合症。

Conn早年曾推测约20%高血压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所致,但以后在美国其发病率占同期高血压患者的0.05%~2%,上海瑞金医院于1957~1989年共收治原醛症314例,占同期住院患者的2%。

但随着肾上腺生理、生化及高精检出技术的进步,精确的实验室检查和先进的影像学诊断以及人们对该病认识的提高,使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加容易和有效,偶发瘤患者检出率明显提高,肾上腺疾病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患病率有上升趋势,有外国学者已经提出,原醛已经成为继发性高血压中除肾脏病以外最常见的原因,其发生率可达15%~20%。

按此比例推算在中国有高血压患者近1.3亿,其中应该约有1%的原醛患者,则应有130万,这部分患者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高血压,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极其重要。

该症发病年龄高峰为30~5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

病因及病理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生化特征,原醛可分为以下5型:1、肾上腺醛固酮腺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发生在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并分泌醛固酮的良性肿瘤,即经典的Conn综合征。

是原醛的主要病因,临床最多见的类型,占65%~80%,以单一腺瘤最多见,左侧多于右侧,双侧或多发性腺瘤仅占10%;个别患者可一侧是腺瘤,另一侧增生。

肿瘤多为圆形或卵圆形,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边界,腺瘤主要由大透明细胞组成,这种细胞比正常束状带细胞大2~3倍。

光镜下显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网状带或致密细胞,以及大小不同的杂合细胞。

杂合细胞表现了球状带和束状带细胞的特点,有些腺瘤细胞可同时存在球状带细胞弥漫增生。

电镜下瘤细胞的线粒体嵴呈小板状,显示球状带细胞的特征。

醛固酮瘤的成因不同,患者血浆醛固酮水平浓度与血浆ACTH 的昼夜节律呈平行关系,而对血浆肾素变化无明显反应。

此型患者其生化异常及临床表现较其他类型典型。

2、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IHA),即特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发病率占成人原醛症的10~30%,占儿童原醛症之首。

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

其病理变化为双侧肾上腺球状带的细胞增生,可为弥漫性或局灶性。

增生的皮质可见微结节和大结节。

增生的肾上腺体积较大,厚度、重量增加,大结节增生于肾上腺表面可见金色结节样隆起,小如芝麻,大如黄豆,结节都无包膜,这是病理上和腺瘤的根本区别。

光镜下可见充满脂质的细胞,类似正常的束状带细胞。

结节大都呈散在分布,也可呈簇状。

特醛症的病因尚不清楚。

特醛症组织学上具有肾上腺被刺激的表现,而醛固酮合成基因并无突变,但该基因的表达增加且酶活性增加。

特醛症患者的生化异常及临床症状均不如APA患者明显,其中血浆醛固酮浓度与ACTH的昼夜节律不平行。

3、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lucocorticoid-remediable aldosteronism,GRA)又称为地塞米松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dexamethasone suppressible hyperaldosteronism,DSH)。

自1966年Suther-land DjA 报道第一例以来,至1990年国外文献报道了50余例,国内也有个别报道和家系报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醛症,约占1%。

多于青少年起病,可为家族性或散发性,家族性患者多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

肾上腺呈大、小结节样增生,其血浆醛固酮浓度与ACTH的昼夜节律平行。

本症的特点是,外源性ACTH可持续刺激醛固酮分泌,而小剂量的地塞米松可抑制醛固酮的过量分泌,并使患者的血压、血钾和肾素活性恢复正常。

其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发现,编码醛固酮合成的基因编码和编码11β羟化酶的基因发生非对等交换,并产生了一个新的嵌合基因;嵌合基因的5' 端为11β羟化酶受ACTH调节的序列,其3 ' 端为醛固酮合成酶的编码序列。

嵌合基因转录翻译产物具有醛固酮合成酶的活性,但因其5' 端含有受ACTH调节的序列,可导致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受ACTH的调节并主要在束状带表达。

当使用外源性皮质激素时,因反馈抑制了垂体ACTH的分泌,嵌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醛固酮的分泌也降低,故给患者外源性的地塞米松,可较满意的控制病情。

4、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primary adrenal hyperplasia,PAH)约占原醛症的1%。

Kater 在1982年发现有4例介于APA和IHA之间的病理,其病理形态上与IHA相似,可为单侧或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但其生化改变与APA相似。

本症对螺内酯治疗有良好的反应,肾上腺单侧或次全切除可纠正醛固酮过多的症状和生化异常。

5、醛固酮生成腺癌(aldosterone-producing carcinoma,APC)它是肾上腺皮质腺癌(adrenal cortical carcinoma)的一种类型,约占原醛症的1%~2%,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但以30~50岁多发。

在文献报道中也有将异位醛固酮分泌瘤和癌(ectopic aldosterone producing adenoma)归入原醛症中的一个类型,极为罕见,可发生于肾脏、肾上腺残余组织或卵巢。

病理生理不论任何病因或类型所致的原醛,其病理生理变化均由超生理需要量的大量醛固酮所致,主要表现为高血钠、低血钾、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抑制、以及碱中毒。

临床上醛固酮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盐皮质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以及对钾离子的排泄。

原醛患者可分泌大量醛固酮,发挥上述效应:(1)使钠离子重吸收增加,尿钠排出减少,钠代谢呈现正平衡。

体内钠潴留导致细胞外液增多、血容量增多;(2)细胞外液中钠离子的浓度增高后,钠离子向细胞内转移,血管壁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增高,可使管壁对血中去甲肾上腺素等加压物质的反应增强;(3)动脉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增加,导致细胞内钠水潴留、血管壁肿胀、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增加。

由于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血压顽固性升高,按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应用非醛固酮拮抗剂类降压药物不能将患者的血压控制于目标水平。

当血钠浓度增高和细胞外液扩张达到一定程度时,心房内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心房肌分泌心钠素(ANP)。

ANP是一种排钠、利尿、降血压的循环激素,它的分泌受血中钠浓度和血容量的影响,血钠浓度升高或者血容量增减均能刺激心房内压力感受器,使心房肌细胞释放ANP。

ANP分泌增多继而抑制肾近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使达到远曲小管的钠离子浓度增加,超过醛固酮作用下远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能力,尿钠排泄增加,从而代偿了大量醛固酮的钠潴留作用,使钠的代谢达到近乎平衡的状态,不再继续钠水潴留,因而避免或减少细胞外液进一步扩张所致的恶性高血压、水肿、心力衰竭等的发生。

此种在大量醛固酮作用下,肾小管摆脱醛固酮的影响,不再继续出现显著钠潴留,成为对盐皮质激素的“脱逸”现象。

ANP还可以抑制肾小球旁细胞肾素的分泌及肾上腺皮质醛固酮的分泌,并能对抗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

醛固酮的排钾作用与其钠重吸收的作用密切相关。

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排钾作用,受到远曲小管钠离子浓度的影响,远曲小管内钠离子含量越高,尿中钾离子排除越多。

反之肾远曲小管内钠离子的含量减少,钾离子分泌减少,尿中的钾离子排出亦减少。

所以当钠摄入减少或近曲小管钠重吸收增加,达到远曲小管的钠减少时,醛固酮的排钾作用即明显减弱。

尿钾排出是一个被动过程,当远曲小管腔内的钠离子被重吸收后,肾小管腔内液的电离子呈负性状态,此时,小管细胞内的阳离子钾离子和氢离子即随着电化学梯度被分泌至小管腔内液中而随尿排出。

原醛患者由于大量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的钠重吸收增加,故钾排泄亦增加,尿中大量失钾,导致机体严重缺钾,出现一系列因缺钾而引起的神经、肌肉、心脏、肾脏及胰腺的功能障碍。

而且,钾的排泄不受“脱逸”的影响而减少,这是由于钠“脱逸”是在ANP的作用下,近曲小管的钠重吸收减少,而并非远曲小管中钠重吸收减少所致,故远曲小管中钠重吸收以及钠-钾交换不变,钾仍然不断丢失。

因此原醛患者高血钠不明显,但低血钾却非常普遍。

细胞内大量钾离子丢失后,此时细胞外液的钠离子和氢离子进入细胞内,钠离子和氢离子由细胞内排除的效能降低,故细胞内钠离子和氢离子增加,细胞外液氢离子减少,引起细胞内液pH下降呈酸性,细胞外液的pH上升,呈碱性。

在临床常见由其他原因(如厌食、呕吐、腹泻)引起体内缺钾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钾离子含量减少,于是远曲小管内的钠-钾交换减少,钠-氢交换增加,尿呈酸性,而在原醛患者中,尽管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缺钾,但由于醛固酮的保钠排钾作用,远曲小管中钠-钾交换仍被促进,钠-氢交换则被抑制,肾小管细胞分泌氢离子减少,故尿不成酸性,而呈中性,甚至弱碱性。

因此细胞内液酸中毒,细胞外液碱中毒及碱性尿就成为原醛症的特征之一。

碱中毒是细胞外液游离钙减少,加上醛固酮促进尿镁排除,故血镁降低。

同时原醛症患者高血容量,使入球小动脉的球旁细胞的压力感受器兴奋性增高,抑制肾小球旁器细胞分泌肾素,从而减少血管紧张素的生成。

故呈现典型的低肾素原醛症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不论何种原因的原醛症,其临床表现均是由于醛固酮分泌过量所致。

原醛症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早期,仅有高血压期,此期无低血钾症状,醛固酮分泌增多及肾素系统活性受抑制,导致血浆醛固酮/肾素比值上升,利用此指标在高血压人群中记性筛查,可能发现早期原醛症病例;(2)高血压、轻度钾缺乏期,血钾轻度下降或呈间歇性低血钾或在某种诱因下(如使用利尿剂、或因腹泻)出现低血钾;(3)高血压、严重钾缺乏期。

出现肌麻痹。

1、高血压是原醛症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临床表现酷似原发性高血压,有头痛、头晕、乏力、耳鸣、弱视等,患者多在门诊内科就诊,较易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