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9 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9防治原则
2024/2/26
26
(一)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1.泻其阳盛: 适用于“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即“热者
寒之”。 “阳胜则阴病”,导致实热兼阴虚证,则
在清热的同时兼以滋阴。 2.损其阴盛:
适用于“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即“寒者 热之”。 “ 2024/2/26 阴胜则阳病”,出现实寒兼阳虚证,则27
2024/2/26
15
(二)反治
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 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 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
反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吻 合的病证。但究其实质,用药虽然是顺从病 证的假象,却是逆反病证的本质,故仍然是 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2024/2/26
邪气亢盛,阻滞气血 正气虚衰,作用减退
实证 虚证
实中夹虚证 虚中夹实证
真实假虚证 真虚假实证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
祛邪兼扶正 扶正兼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 先扶正后祛邪
通因通用 塞因塞用
2024/2/26
25
四、调整阴阳
阴阳失去平衡协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对 此加以调治即为调整阴阳。
调整阴阳,即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 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人 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然大量脱失,故治疗时都要兼以峻剂补气, 常用人参等药。
2024/2/26
31
此外,对于阴阳格拒的治疗,则以寒因寒 用,热因热用之法治之。
阳盛格阴所致的真热假寒证,其本质是实 热证,治宜清泻阳热,即寒因寒用;
阴盛格阳所致的真寒假热证,本质是寒盛 阳虚,治宜温阳散寒,即热因热用。
2024/2/26
32
中医基础理论 第九章 防治原则
常用治法:
寒——证候属性 ※ 寒者热之
热——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表寒证——辛温解表 具体运用 里寒证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热——证侯属性 ※ 热者寒之 寒——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表热证——辛凉解表
具体运用 清气分热 里热证 清热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虚—— 证候属性 ※ 虚则补之
补——治疗原则(方药的功用)
标本同治 应用原则:针对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 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标本兼顾同治。 注:此时,疾病程度上不允许单独治标 或单独治本。 例: 气虚外感——益气解表 阳虚水肿——温阳利水 注:标本同治并非治标与治本绝对平均 对待,或标多本少、或本多标少,有所侧 重。
总结: 治标与治本
本重于标,必须治本 标急于本,暂时治标 标本并重,标本兼治
方法: 针对虚证而设。 虚证:气、血、阴、阳虚及脏腑的各种虚证。 气虚——益气(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类) 血虚——养血(当归、白芍、阿胶类) 阴虚——滋阴(生地、熟地类) 阳虚——温阳(附子、肉桂类) 结合脏腑 补益气血——重在? 补益阴阳——重在? 脏腑虚损——调理脏腑
祛邪 运用攻伐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祛 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从而使正气恢复,疾 病痊愈。 《内经》 “实则泻之” 适应:邪气盛,正气亦未伤之病证。 方法: 针对实证而设。 要考虑使邪有出路、因势利导、就近逐邪。
(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 展和变化。
方法
早期诊断——见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 初,病人自觉症不明显;虽病重, 但症 状 隐匿,无明显感觉(潜病期) 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 变,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 萌芽阶段)
第二节
广中医-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 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来制定 治疗用药的原则.(四季慎用药, .(四季慎用药 治疗用药的原则.(四季慎用药, 四季宜用药) 用寒远寒, 四季宜用药)"用寒远寒,用凉远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来制定 治疗用药的原则.(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 治疗用药的原则.(西北地区,外 感风寒者,可用辛温解表重剂; 感风寒者,可用辛温解表重剂;东 南地区,外感风寒者,宜用辛温解 南地区,外感风寒者, 表轻剂.) 表轻剂.) 老年——多虚证或虚中夹实,宜补慎泻 老年 多虚证或虚中夹实, 多虚证或虚中夹实 年龄 小儿——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慎补忌攻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小儿 易寒易热 妇女: 妇女:经带胎产 寒热 体质 强弱 性别
反治
含义: 含义:采用与病证表现的假象性质相一致的方药而治的一种 治疗原则,又称"从治" 治疗原则,又称"从治". 适应证: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不完全相一致的病证. 适应证: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不完全相一致的病证. 常用方法: 常用方法: 热因热用—— 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 热因热用—— 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 真寒假热证) ( 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 用寒凉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 用寒凉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 寒因寒用 真热假寒证) (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 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塞因塞用 真虚假实证) (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 用通利的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用通利的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通因通用 真实假虚证) (真实假虚证)
中医学基础课件-防治原则
脏腑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基础,脏腑功能失常可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各 种疾病。
调整阴阳平衡的方法
01
损其有余
对于阴阳偏盛的情况,应采取损其有余的方法,即通过祛除多余的阳气
或阴气来恢复阴阳平衡。例如,对于阳盛则热的实证,可采用清热泻火
的方法来治疗。
02
补其不足
对于阴阳偏衰的情况,应采取补其不足的方法,即通过补充不足的阳气
现代研究与发展
中医学防治原则源于古代医学典籍,如《 黄帝内经》等,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 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防治原 则也在不断吸收现代研究成果,不断 完善和发展。
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学防治原则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具有深 厚的实践基础。
02 预防为主原则
标本缓急的应用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 的轻重缓急,确定治疗的主次先
后。
一般情况下,“治病必求于本”, 即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在特殊情况下,如标病甚急,危 及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则应 采取“急则治标”的方法,先解
决标病,再治本病。
标本兼治的方法
标本兼治是指在治疗疾病时, 既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又兼顾疾病的现象。
祛邪
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如解表、清热、攻下、消导等,消除病邪,减轻或消除病理 损害,恢复正气。
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
1 2 3
扶正与祛邪相互关联
扶正有助于祛邪,祛邪也有助于扶正。正气充足 则邪气易去,邪气去除则正气易复。
扶正与祛邪主次分明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的斗争是主要矛 盾。治疗时应根据病情的虚实缓急,确定扶正与 祛邪的主次。
中医基础理论预防与治则
概念: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治则。
采 用的方药 性 质与病 症 中假 象 的 性 质 相同 , 故又称 为“从治”。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适用范围: 疾病的 征象 与 其 本质不 完全相 符 的病证。 如热证见 寒象 、 寒 证见热 象等 。 这类情况 较少
(2) 反 治 的应用
( 2 )血病治则
治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 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吐血》:“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 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 食,病日痼矣。 宜补肝不宜伐 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 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 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 矣。 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 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虞矣。降火必 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 不能归经矣。”
光” 扶阳以制阴
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 中适当佐用扶阳药 。
( 2 )补其不足 (偏虚)
阴阳并补 适用于阴阳两虚证。须分清 主次来治疗。
回阳救 阴
亡阳——益 气 回阳固 脱 亡阴——益 气
都是一身之 气的突然大 量脱失,故 治脱均要兼 峻剂补气如 人参
调整阴阳的分析与总结
1 、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实热:清热 - 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实寒:祛寒 - 寒者热之。 2 、补其不足 适用于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补阴(以抑阳):阳病治阴。 “ 壮水之主,以制阳 光。” 阳虚则寒—补阳(以抑阴):阴病治阳。 “ 益火之源,以消阴 翳。” 阴中求阳:适用于阳虚。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阳中求阴:适用于阴虚。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第十三单元防治原则第一节预防预防,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1.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
主要是在未病时采用自身预防保健措施,从预防的角度看,可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人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防止病邪侵害。
其措施主要有:①避其邪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1)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既病防变属于A.治病求本B.治未病C.因人制宜D.因地制宜E.因地制宜『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预防,即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第二节治则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
一、正治与反治1.正治(逆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本质一致的病证。
具体方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从治)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具体方法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脘腹胀满、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防治原则
第九章防治原则【目的要求】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治则、治病求本的概念,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原则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第一节预防【知识点表解】「预防一一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含义“养生一一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达到防病、延缓衰老的目的匚治未病一一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预防与养生〈「养生:可通过调摄保养,增强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减少和治未病与养避免疾病的发生。
生的关系§治未病:可促进养生,维持体内阴阳平衡,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外邪的能力,从而延缓衰老。
、未病先防(一)养生以增强正气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为用1.顺应自然:顺时养生,如避免不良刺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免来自社会、自然、家庭等外界的不良刺激。
_以从其根。
2.养性调神V防止内源性不良刺激:如积极治疗躯体疾患。
.加强文化思想修养。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房事有节提高对情志疾病的耐受性。
心静则神安、气调,不病。
不过分压抑一一以防精气郁滞不有意放纵以防耗竭肾精3.护肾保精〈食疗保肾 运动保健 针灸药物调治 精足则气旺,气旺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少病。
4.体魄锻炼[.3..按摩固肾。
作用一促进气血流畅,调节精神情志。
-运动量适度,因人而宜,形劳而不倦。
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
持之以恒,方可收效。
要点5.调摄饮食(1)注意饮食宜忌V ③饮食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或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家畜。
克服饮食偏嗜,寒温适宜, 据体质而调配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燥。
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寒凉。
⑵药膳保健:因时制宜,对某些病忌食“发物”。
药食结合,辨证施膳,以达防病健身作用。
防止传变阻截病传途径1温病的卫分证阶段一一温病早期诊治的关键。
[内伤杂病首在调气。
<内容2厂含义: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五脏整体规律、经络相传规律等为指导,实施预见性治疗,控制疾病传变。
《中医学》防治原则 ppt课件
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
2、急则治其标 病证急重时
水臌(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或大出血病人
3、标本兼治 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
素体气虚反复感冒者
ppt课件
9
(二)正治与反治
正治——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而治疗 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适用于疾病本质 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出寒象,用温热的方药治疗。 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出热象,用寒凉的方药治疗。 虚则补之——虚性病证表现出虚象,用补益的方药治疗。 实则泻之——实性病证表现出实象,用祛邪的方药治疗。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ppt课件
3
一、未病先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
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1、顺四时而适寒暑 2、调畅情志 3、加强锻练 4、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 5、通过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法
(二)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水、虫等积聚
血失调、营卫不和
ppt课件
17
因人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来制定 治疗用药的原则 “用寒远寒,用 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年龄 性别 体质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来制定 治疗用药的原则。(西北地区,外 感风寒者,可用辛温解表重剂;东 南地区,外感风寒者,宜用辛温解 表轻剂。)
老年——多虚证或虚中夹实,宜补慎泻
小儿——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慎补忌攻
通因通用—— 用通利的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真实假虚证)
ppt课件
11
二、
扶 正
单独使用
第九章 防治原则 ppt课件
三、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与祛邪的运用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 邪及康复能力。 适用于各种虚证,即“虚则补之”。
祛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害、 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映。 适用于各种实证,即“实则泻之”。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 1.单独运用 (1)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2)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预防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
2.养性调神 养性调神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黄帝内经》: 心理喜宁静,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体内真气和顺, 就不会生病。
要做好养性调神: 一要注意避免来自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 二要提高人体自身心理的调摄能力。
3.护肾保精 中医强调肾精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因精 能化气,气能生神,神能御气、御形,故精是 形气神的基础。
五味消毒饮 紫草15g 地丁草15g
银花15g 甘草15g
蒲公英15g
二、既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邪正斗争的消长,疾病 的发展,可能会出现由浅入深,由轻到重。
早期诊治,其原因就在于疾病的初期,病位较 浅,病情多轻,正气未衰,病较易治,因而传 变较少。
(二)防止传变 1.阻截病传途径
第九章 防治原则 ppt课件
什么是防治原则?
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治疗疾病以阻断其发展并使 之好转或痊愈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 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订的反映中医预防 和治疗学的规律和特色的理论知识。
第一节 预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与发展。
预防,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可增强体质,预防 疾病的发生; 对于病者而言,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指在治 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 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热因热用
前一个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后一个热,指病证出现的的假热征象。
热因热用,是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 有假热征象的寒盛病证,即以热治热。适 用于真寒假热证。
如:患者四肢厥冷、下利稀薄、小便清长、 精神萎靡、舌淡苔白;同时见身热、口渴、 面赤、脉大。
宜用温热的方药。
寒因寒用
前一个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魏文王问扁鹊》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 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 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 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 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 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
闻於诸侯。」
--《汉书·艺文志》《鹖冠子》--世贤第十六
扶正祛邪治则的应用
病机
证候
治法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正气虚衰,邪气已退
邪气久留,损伤正气 正气虚衰,邪气留着
实证 虚证
实中夹虚证 虚中夹实证
祛邪:实则泻之 扶正:虚则补之
祛邪兼扶正 扶正兼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 先扶正后祛邪
(三) 调整阴阳
调整阴阳
• 1.损其有余
• 2.补其不足
①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虚不能制阴,
(七)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是因时制宜、因地 制宜、因人制宜的统称,指治疗疾
病时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 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宜的 治疗方法。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时间节律变化和
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应用: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子午流注针法。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区的地
调津液
滋养津液 —适用于津液不足证 祛除痰饮水湿 —适用于痰饮水湿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
则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 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 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针灸等具有 普遍的指导意义。
治则与治法的区别和联系: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 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 治法则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具体治疗大 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其针对性及可操 作性较强,较为具体而灵活。 扶正祛邪是治则,而益气、养血、滋阴、 扶阳,发汗、清热、活血、吐下等治法这一 治则的具体体现。
治疗 八法
具体 治法
治疗 措施
治病求本: 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 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 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 的本质进行治疗。 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认识,故 求本,实际上就是辨清病因病机,确立证 候。
临床实际操作中,对外感性疾病,着重病 因的辨析;对内伤性疾病,则注重病机的辨 析。 如头痛病,既有因感受六淫邪气,如风寒、 风热、风湿、风燥、暑湿等所致者,又有因 机体自身代谢失调而产生气虚、血虚、瘀血、 痰浊、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病理变化而发 者。 外感性头痛,辨清了病因,则能确立证候 而施治;内伤性头痛,一般难以找到确切的 病因,因而必须辨明病机,据病机确立证候, 然后论治。
3.阴阳并补 对阴阳两虚则可采用阴阳并补之法治疗。 但须分清主次而用: 阳损及阴,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则应在补阳的基础上辅以滋阴之品。 阴损及阳,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则应在滋阴的基础上辅以补阳之品。 应当指出,阴阳互济之调补和阴阳并补两 法,虽然用药上都是滋阴、补阳并用,但主 次分寸不同,且适应的证候有别。
(三)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 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人制宜”。 1.年龄 年龄不同,则生理功能、病理反应各异, 治宜区别对待。如小儿发病则易寒易热,易 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治疗小儿疾病,药 量宜轻,疗程多宜短,忌用峻剂。 2.性别 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病理特点, 治疗用药亦当有别。
3.体质 因先天禀赋与后天生活环境的不同,个体 体质存在着差异,一方面不同体质有着不同 的病邪易感性,另一方面,患病之后,由于 机体的体质差异与反应性不同,病证就有寒 热虚实之别或“从化”的倾向。 因而治法方药也应有所不同:偏阳盛或阴 虚之体,当慎用温热之剂;偏阴盛或阳虚之 体,则当慎用寒凉之品;体质壮实者,攻伐 之药量可稍重;体质偏弱者,则应采用补益 之剂。
治则治法的层次结构 1 指导思想:治病求本 2 治则: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三因制宜 3 治法: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具体治法: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等 治疗措施: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
指导思想
治病 求本
治
则
正治 反治
治标 治本
扶正 祛邪
调整 阴阳
三因 制宜
治
法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1.顺应自然 2. 养性调神 3. 护肾保精 4. 体魄锻炼 5. 调摄饮食: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 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二)防止病邪侵害 1. 避其邪气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2. 药物预防 小金丹 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
二、既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病初即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 行及时有效和彻底的治疗。 (二)防止传变 1.阻截病传途径 2.先安未受邪之地
(二)补其不足 1.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 虚热证,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所谓 “阳病治阴”。 虚寒证,治宜扶阳以抑阴,即王冰所谓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所谓 “阴病治阳”。
2.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 对于虚热证与虚寒证,可用阴中求阳与阳 中求阴的治法。此即阴阳互济的方法。 阴中求阳:即补阳时适当佐以补阴药; 阳中求阴:即补阴时适当佐以补阳药。 其意是使阴阳互生互济,不但能增强疗效, 同时亦能限制纯补阳或纯补阴时药物的偏性 及副作用。 如肾阴虚衰而相火上僭的虚热证,可用滋 肾阴的六味地黄汤少佐肉桂以阳中求阴,滋 阴制火,即是其例。
第一节 预 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 的发生与发展。 养生,古称“摄生”,即调摄保养自身 生命的意思。 养生的意义: 一是预防疾病; 二是延缓衰老。
预防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两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 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应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 方面入手。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二)防止病邪侵害
(一)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1.泻其阳盛: 适用于“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即“热者 寒之”。 “阳胜则阴病”,导致实热兼阴虚证,则 在清热的同时兼以滋阴。 2.损其阴盛: 适用于“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即“寒者 热之”。 “阴胜则阳病”,出现实寒兼阳虚证,则 在散寒的同时配以扶阳。
4.回阳救阴 此法适用于阴阳亡失者。 亡阳者,当回阳以固脱; 亡阴者,当救阴以固脱。 由于亡阳与亡阴实际上都是一身之气的突 然大量脱失,故治疗时都要兼以峻剂补气, 常用人参等药。
此外,对于阴阳格拒的治疗,则以寒因寒 用,热因热用之法治之。 阳盛格阴所致的真热假寒证,其本质是实 热证,治宜清泻阳热,即寒因寒用; 阴盛格阳所致的真寒假热证,本质是寒盛 阳虚,治宜温阳散寒,即热因热用。
(二)反治 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 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 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 反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吻 合的病证。但究其实质,用药虽然是顺从病 证的假象,却是逆反病证的本质,故仍然是 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反治主要包括: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 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 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 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如血虚经闭、气虚便秘、脾气虚腹胀等。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 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 瘀血性崩漏、热结旁流、食积性腹泻等。
三、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祛邪的概念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 的抗邪及康复能力。适用于各种虚证。益气、 养血、滋阴、温阳、填精、补津等,均是扶 正治则下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 祛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 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适用于各种 实证。发汗、涌吐、攻下、消导、化痰、活 血、散寒、清热、祛湿等,均是祛邪治则下 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 运用原则: ①攻补应用合理,即扶正用于虚证,祛 邪用于实证; ②把握先后主次:对虚实错杂证,应根 据虚实的主次与缓急,决定扶正祛邪运用的 先后与主次; ③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具体运用: 1.单独运用 (1)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2)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2.同时运用 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证。 (1)扶正兼祛邪:即扶正为主,辅以祛邪。 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2)祛邪兼扶正:即祛邪为主,辅以扶正。 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补阴兼补阳 补阳兼补阴 回阳救逆 救阴固脱
亡阳证 亡阴证
六、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 疗原则,称为“因时制宜”。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 热。 子午流注针法。 (二)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 治疗原则,称为“因地制宜”。
3.先后运用 扶正与祛邪的先后运用,也适用于虚实 夹杂证。 (1)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应 于正虚为主,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此时兼 顾祛邪反能更伤正气,故当先扶正以助正气, 正气能耐受攻伐时再予以祛邪。 (2)先祛邪后扶正:即先攻后补。适应 于以下两种情况:①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 助邪;②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正气尚能耐 攻者。此时先行祛邪,邪气速去则正亦易复, 再补虚以收全功。
(一)缓则治本 缓则治其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 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此时①着眼于疾病 本质的治疗,②或直接治疗原发病、宿疾。 (二)急则治标 ①病证急重时,则当先治、急治其标。 ②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先治将影响 本病整个治疗方案的实施时,也当先治其标 病。如心脏病伴有感冒时,也要先治感冒。 (三)标本兼治 当①标本并重或②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 本兼治。如增水行舟;益气解表。
一、正治与反治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一)正治 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 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 的方药与疾病证候性质相逆,如热证用寒 药,故又称“逆治”。 正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 的病证。
正治主要包括: 1.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 温热方药来治疗。即以热药治寒证。 2.热者寒之: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 寒凉方药来治疗。即以寒药治热证。 3.虚则补之: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 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即以补益药 治虚证。 4.实则泻之: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 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即以攻邪泻实药治 实证。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
防治原则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孙广仁
防治原则的主要内容
概述 第一节 预防 第二节 治则
概说 防治原则,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治疗疾病以 阻断其发展并使之好转或痊愈所遵循的基本 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 制定的反映中医预防和治疗学的规律和特色 的理论知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
调整阴阳治则的应用
病 机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阳病 阳盛格阴 阴盛格阳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 脱 阳 脱
证 候
实热证 实寒证
实热兼阴虚证 实寒兼阳虚证
治 法
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清热兼滋阴 祛寒兼温阳 寒因寒用 热因热用
补阴制阳,阳中求阴 补阳消阴,阴中求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