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关系史期末论文
期末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问题(高一组冯利辉)摘要: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中国对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对外开放贡献一秦汉时期是我国对外交往的初始阶段。
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相继开通。
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隋唐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活跃。
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唐朝鉴真东渡传播文化;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
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记》。
176年突厥可汗致书大隋皇帝。
沙钵略遣使致书曰:“从天生大突厥天下贤圣天子伊利居卢设莫何沙钵略可汗致书大隋皇帝:皇帝,妇父,乃是翁比。
此为女夫,乃是儿例。
两境虽殊,情义如一。
自今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亲好不绝。
上天为证,终不违负!此国羊马,皆皇帝之畜。
彼之缯彩,皆此国之物。
”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进入频繁时期,海外贸易发达。
对外交往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一些国家,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元朝时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元朝时中外交往很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居住了十几年。
《马可·波罗行纪》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旅游纪实,兼及途径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
全书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他在中国各地包括西域、南海等地的见闻,记载了元初的政事、战争、宫廷秘闻、节日,游猎等等,尤其详细记述了元大都的经济文化民情风俗,以及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荣景况。
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论文范文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兴起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经过晚清、民国初年两阶段的缓慢发展,到20世纪30、40年代,迅速壮大,而初具规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外交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近代外交史论文篇一:《浅谈中国外交》每次看到有关中国外交的新闻都给我一种中国一点都不强势的感觉,或者说有些软弱,像韩国,日本,美国等国经常“欺负”中国,而中国却没有给出有力的回应,像渔民被拘事件,日本政府对二战侵略的态度等。
都让我为之不解——到底为何中国外交如此软弱? 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蓬勃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已逐渐由一个封建落后的弱国成长为一个开放的经济军事强国,其成长的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惊。
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其近几十年来的外交却让我十分疑惑。
在中国国力不强,被列强欺负的时候发展和平外交,对美国等经济强国采取谨慎的外交策略还可以理解,但如今中国已经不是那个人人都可以欺负,各国都想分一杯羹的穷国,弱国了,还对其他国家那么“敬畏”就让我十分不解了。
日本问题由来已久,自二战结束后就一直争论不断,在德国公开道歉还有德国两任跪倒在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更是让我们对德国肃然起敬,而对日本更加深恶痛绝。
对于德国发动二战对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如今的多数德国人都有着强烈的忏悔意识,战后德国的表现赢得了世界人民的称道。
而反观日本却不思悔改,在全世界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六十周年时,全世界的媒体都在竞相报道时,而在日本的各大媒体上却找不到相关新闻。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教课书篡改历史,美化侵略。
这些对于中国——一个遭受侵略的受害者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轻视与侮辱。
而中国政府却并没有采取什么有力的措施来反击,这让我们国民感到十分愤怒与不解。
而近来发生的中国渔民被拘事件也是如此,韩国海警以“非法捕捞”和“抗拒执法”为名围攻中国渔民时遭遇反抗,演变成流血冲突,9名渔民被扣。
在韩国“强烈抗议”后,中国外交部不是要求释放渔民而是表示要“教育渔民”。
中美关系国际政 治期末论文
中美关系国际政治期末论文《中美关系国际政治期末论文》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发展动态不仅影响着两国的利益,也对全球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的相互依存度极高。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出口国,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大的进口国,双方的贸易往来规模庞大。
中国的制造业优势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丰富且价格相对低廉的商品,而美国的高科技产品、服务和金融市场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然而,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曾引发了贸易摩擦,给双方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贸易战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影响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也削弱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
在政治领域,中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双方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的看法和立场不同。
例如,在人权、民主等问题上,双方常常各持己见。
但也应该看到,在全球治理的诸多领域,如气候变化、反恐、防扩散等,中美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空间。
军事方面,美国作为全球军事强国,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存在和投入。
中国则在近年来不断推进军事现代化建设,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在亚太地区,美国的军事部署和战略调整引发了地区局势的紧张,中美之间的军事互信相对不足,这增加了误判和冲突的风险。
文化方面,中美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美国的电影、音乐、科技等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包括在中国拥有大量的受众。
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文化也逐渐受到美国民众的关注和喜爱。
然而,文化差异和误解仍然存在,有时甚至会引发文化冲突。
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要求我们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看待。
首先,要认识到双方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合作可以为两国带来巨大的利益,也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例如,在应对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美在医疗物资供应、疫苗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就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要加强沟通和对话。
通过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沟通机制,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避免误解和误判。
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对外关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一、封闭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在中国的封闭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主要以封建王朝的朝贡体系为主。
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是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模式,其他国家需要向中国朝贡,以获取贸易和外交的机会。
这种体系下,中国对外关系相对封闭,主要以维护国内稳定和统一为目标。
二、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地,对外关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中国的对外关系由封闭转向开放,中国开始与外国进行贸易和外交往来。
然而,由于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较弱,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关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中国在对外关系中逐渐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中国的对外关系挑战与机遇中国的对外关系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中国需要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种地区冲突的影响。
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机遇。
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秩序的公正和合理。
六、中国对外关系的未来发展中国对外关系的未来发展将继续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中国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论文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论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以及对人类文明和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
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
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
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
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
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
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
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
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
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课程论文国际关系中的外交政策与实践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课程论文国际关系中的外交政策与实践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课程论文:国际关系中的外交政策与实践在当今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中,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变得愈发重要。
国家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对于维持全球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本论文将探讨国际关系中的外交政策与实践,并分析其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外交政策的定义与作用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发展和增强国家声誉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行动。
它是一国对外展示力量、进行外交对话、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手段。
外交政策起到桥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国际关系的平衡和稳定。
二、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1. 制定外交政策的目标: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需要确定其目标和追求的利益,这些目标可以包括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声誉等。
2. 收集情报和分析:国家需要通过收集情报和进行分析,了解国际形势和其他国家的政策动向,为制定外交政策提供依据。
3. 决策与实施:基于分析,国家决策制定外交政策,并通过各种渠道来实施这些政策,如外交官的派遣和外交关系的建立。
三、外交政策的实践与策略1. 双边外交:国家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双边关系,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促进合作发展。
外交实践中,建立对话渠道和协商机制尤为重要。
2. 多边外交:在多边外交中,国家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来发挥影响力和推动国际事务的进展。
参与国际合作对于解决全球性挑战至关重要,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
3. 经济外交:经济外交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通过贸易、投资和经济援助等手段,推动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
经济外交能够帮助国家扩大影响力、增加利益,促进全球繁荣。
4. 文化外交:文化外交强调通过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的互动来推动国际关系。
文化交流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外交政策的挑战与应对1. 全球化挑战:全球化给外交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
国家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理解和应对全球性问题,并通过合作来解决这些挑战。
国际关系论文(范文精选6篇)
国际关系论文(范文精选6篇)范文一论文题目:国际关系史视角探析战争的原因关键词: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战争原因斯蒂芬-范-埃弗拉在《战争的原因》一书中提出:"包括但丁、威廉-潘恩、圣皮埃尔神父、伊曼纽尔-康德、杰里米-边沁以及詹姆斯-密尔都曾在这方面(研究为什么出现战争)做过尝试不过令人悲哀的是,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的进展寥寥。
";斯蒂芬认为,这是由于前人们提出的种种假设和方法都不具备可操作性而导致的结果。
于是他写下了《战争的原因》一书,目的是提出具有指导性的假设,并由这些假设推导出相应的对策来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
在该书中,他提出了"错误的乐观主义";"抢先行动的利益";"积累性的资源";等原因来解释为何发生战争。
他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发生了战争①,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说清楚为何一个国家会对另一个国家发动战争。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他的理论"可以治标,但不能治本";.如果日本正确地估计了中国的抵抗能力,日本就不会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如果日本意识到轰炸珍珠港并不能为日本带来抢跑利益,日本就会放弃对美国作战?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在纷繁复杂的各种因素中,到底什么才是导致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正如斯蒂芬所言,诸多先贤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回顾。
一、现实主义对战争原因的解释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几乎所有的流派都有自己的对战争的解释。
但是追根溯源,从政治哲学的源头来看,现实主义者都或明或暗地指出人性使得战争成为必然。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指出:"所以在人类的天性中我们便发现,有三种造成争斗的主要原因存在。
第一是竞争,第二是猜疑,第三是荣誉。
第一种原因使人为了求利,第二种原因使人为了求安全,第三种原因则使人为了求名誉而进行侵犯根据这一切,我们就可以显然看出,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
冷战时期影响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因素1500作文
冷战时期影响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因素1500作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国际政治结构的深刻变革。
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度加深,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与国家一起共享世界舞台,其功能、作用和影响日益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力量的发展,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有了极大拓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广泛参与国际组织是中国走向世界,维护和实现中国国家利益以及承担国际责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尝试对冷战后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
第一部分:回顾新中国成立到冷战结束前中国与国际组织建立联系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经过了曲折的历程,呈现出艰难发展时期、恢复关系时期和全面发展时期等明显的阶段特征。
冷战后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发展与这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同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一部分将按三个阶段理清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求对冷战后情况的理解做好历史铺垫。
第二部分:在分析冷战后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发生变化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动力的基础上,概括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现状,力求全面揭示中国与国际组织良性互动的意义。
第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浪潮所引起的国际格局的巨大变化推动了国际组织的大发展,赋予了国际组织新角色,提高了国际组织的权威。
这是中国融入国际制度,深化与国际组织关系的重要外部因素。
第二,冷战后,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中国的国家利益也不断拓展,除传统的安全利益外,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能源利益等日益重要。
同时,中国的国际组织参与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是中国深化发展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内在动力。
第三,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意识和方式的重大变化以及中国参加国际组织广度和深度的加强,是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深化发展的表现。
第四,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是开放的发展中大国,又是多边合作的维护者,在国际组织中与其他大国不平等相互依赖,这是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定位。
第五,中国与国际组织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呈现良性互动态势,这对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外交史总结期末
外交史总结期末第一章:古代外交史(公元前3000年-公元476年)古代外交史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外交史记载,同时也是外交活动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外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繁荣。
古代国家之间的外交往来一般包括使节互派、外交贸易、签订条约等。
古代埃及是最早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2600年,埃及第三王朝的法老塞赫特-卡拉会见了来自叙利亚的外交使节,开启了埃及外交史的篇章。
此后,古埃及与古巴比伦、希臘、古罗马等国家之间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开展了贸易往来。
古代中东地区是外交活动频繁的地区之一。
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波斯帝国等国家之间进行了频繁的外交往来。
他们通过互派使节、交换礼物等方式维护了他们的地缘政治利益。
特别是波斯帝国,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期间,通过外交手段将很多国家并入其版图,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古代希腊是外交活动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希腊城邦之间经常进行外交互动,尤其以雅典为代表。
雅典强大的海上实力使其成为最早进行外交往来的国家之一。
雅典的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以民主、自由为核心,倡导和平、合作的外交关系。
希腊城邦之间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成为各国使节交流的舞台。
古罗马是古代外交史中的重要角色。
罗马通过外交手段扩展了其领土,并建立起了庞大的罗马帝国。
古罗马对外扩张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包括外交使节的派遣和接待,也包括军事征服和占领。
古罗马擅长使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第二章:中世纪外交史(公元476年-公元1492年)中世纪外交史是一个多事之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包括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十字军东征、国家的崛起和庞大的封建领地。
在中世纪,宗教在外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的传播导致了欧洲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教皇作为基督教的精神领导者,扮演着重要的外交角色。
教皇通过发布宗教法令、调解纷争等手段,对欧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外交事件之一。
对外关系史论文
明清易代时期天下观念所受冲击及其借鉴——从《日知录》选文说开去国际关系学院2013级孙滢1300015170目录明清一代时期天下观念所受冲击及其借鉴意义 (1)摘要 (3)国与天下奚辨 (3)国与天下 (4)天下观的源起发展及其所受冲击 (4)明清易代时期天下观所受到的冲击及其保留 (5)明清易代时期天下观所受冲击及其保留 (5)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以知识分子为例) (7)天下观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意义 (8)开创中国新型外交的需要 (8)天下观内涵与当代国际环境的内外契合 (8)不可忽视的战略问题 (9)【摘要】国人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出自明末思想家顾炎武的巨著《日知录》。
顾炎武在原文中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概念,间接引出了中国人核心的世界观——天下观,事实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国人对天下观的一种误读。
天下观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它对当代中国外交有何借鉴意义?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思考的问题,也是本文将要论述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亡国亡天下天下观当代中国外交【出处】顾炎武:“正始”,《日知录(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56—757页【原文】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於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於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禽兽者也。
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於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
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
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於人乎一时。
"传诵以为明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於率天下而无父者也。
夫绍之於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
当其未死三十余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汤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入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於晚也。
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於天下。
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
国际关系史论文
题目: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2012级外国语学院英语十班赵莉雯摘要:现当代国际关系复杂多变,造成各国关系的缓和跟紧张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根源还是国家利益决定的。
国家是国际政治的重要行为体,因此每个国家都会从自己的国家利益作为对外关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总是千方百计最大限度的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
本文将对中国与日本、美国的国家关系的变化等进行研究,进一步阐述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国家利益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同盟一、国家利益直接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
这一呼吁得到了普遍的赞成,因为绝大数美国人都不希望卷入这场战争。
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的和舰只的损失加速了美国的参战。
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并没有参战,而是进行军工经济,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对之后的美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德国的潜艇战侵犯了美国的安全利益,从而加速了美国的参战。
2003年,美国伊拉克发动战争。
当时美国政府提出了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消除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减少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促进伊拉克和周围地区的民主。
其实国际上都清楚美国更主要的动机在于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
伊拉克蕴藏石油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
美国首先想通过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然后控制伊拉克甚至中东的石油,促进美国军工的发展。
以此获得经济利益。
再次通过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地区起到威慑作用,达到其政治利益。
二、国家利益对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方针与原则: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即“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其中“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因为当时中国依附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
而当时的国际关系是两极对峙,美国与苏联的对抗。
因此美国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中国,并在经济上鼓励、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包围中国。
但是20世纪70 年代,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对华关系方面采取了一次额放宽措施。
中美关系史论文
民亲——两国交往的桥梁——民间交往在中美关系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当今世界,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关系背景下,中国和美国作为东方和西方的两大代表性国家,中美关系也备受关注。
回首历史,中美关系已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并在时代的转轮下不断向前发展着。
这三十多年来,中美关系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发展,两国的民间交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统计,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两国人员往来的总和不到一万人次,而现在,两国每年人员往来超过200万人次。
30年前,两国没有一对友好城市,目前,两国已有35对省州和149对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
30年前,两国贸易不足25亿美元,而去年的数据已突破3000亿美元。
中美两国的民间交往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
古语有云:“国之交往在于民亲。
”中美两国人民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上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老一辈政治家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打破坚冰,通过“乒乓外交”,以“小球”推动“大球”,从隔绝走向接触,从对抗走向对话,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
“乒乓外交”因此也已成为民间外交的佳话。
斯诺是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因为他曾写下《西行漫记》,因为他追踪红星,成为最了解中国和毛泽东的美国人。
他既是战士、记者,也是有好的使者。
斯诺的一生是中美人民诚挚友谊的历史见证,也是美国了解共产党,了解当时中国的开始。
现在中国国土上在任何一个城市都能看到美国友人,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着同中国的故事,同时向两国传递着友好的信号。
未名湖畔,一座镌刻着英文和叶剑英的中文题字:中或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的墓碑屹立至今。
世界的今天,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也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新内容,有了更多的渠道,延伸到更多的层面。
一、互派留学生,交换先进知识技术,共同提高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看见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成千上万富有智慧和才华的中国年轻人正在美国高等学府里,用异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武装着自己的头脑,摄取着美国土地上的新知。
中国现代古代外交历史论文
中国现代古代外交历史论文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外交一直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外交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而在现代时期,中国外交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转变。
本论文将分别从古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对中国外交历史进行分析和探讨。
古代中国外交自古代各个朝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的外交活动就已经十分活跃。
春秋时期的列国争霸、战国七雄的角逐,都是中国古代外交的重要篇章。
而随着秦始皇的统一和汉朝的兴起,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外扩张和外交贸易取得了新的突破。
唐朝和宋朝时期,中国外交更是达到了巅峰,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往来更加频繁,丝绸之路的开辟更是对中国外交的一个巨大贡献。
而到了现代,中国外交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从晚清时期的半殖民地地位,到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中国外交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外交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反霸权”的外交政策到如今的“和平发展”,中国外交不断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做出着努力。
总的来说,中国的外交历史既充满了荣耀和成就,也历经了挫折和挑战。
古代中国外交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而现代中国外交也在不断拓展和完善。
相信随着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和外交水平的逐渐提升,中国将会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中国外交中,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全球事务,推动了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
中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同时,中国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如推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倡议等。
中国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和平、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
中国现代外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
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与其他大国的竞争和矛盾也日益突显。
对外交往促进文明交流的历史论文200
对外交往促进文明交流的历史论文200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促进了文明交流。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主要是从两汉开始的。
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为了联络大月氏回师东进与西汉夹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了发展与西域友好往来关系。
他的探险直接产生了“丝绸之路”而造福当时。
各个国家之间互相交往,大大促经了各国的发展。
唐朝对外交往有新发展,与新罗、日本、天竺、波斯等亚非欧各国均有友好往来,唐朝都城长安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设计了唐招提寺,日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玄奘西游,编写了《大唐西域记》。
那时,唐朝在世界上有着很高的声望。
明朝前期,郑和七下西洋密切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将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推向高潮。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明朝中期以前,对外关系的兴盛,和谐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技先进、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等因素有关。
这一时期的中国农耕文明充满活力,发展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统治者也具有向上的进取精神、不断开拓的愿望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胆识。
16世纪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大大促进了中西文明交流。
对外交流的历史小作文
对外交流的历史小作文
“一条丝绸之路,正是一部东方和西方的交流史。
经过15个世纪的使节往来、贸易、战争或航海,人们终于懂得马可·波罗笔下的‘契丹’。
古代罗马人口中的‘赛尔国’,原来就是葡萄牙人到1513年才‘发现’的中国!”
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正因如此,他才开通了这样一条道路。
原本这条道路只是为了找大月氏国结盟,一起打败匈奴,但是虽然没有成功,也结交了许多小国,让汉朝变成了当时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国,随后这条道路上便开始了贸易与经济的往来。
汉朝的丝绸不断的出口和各种食品、蔬菜……也从西域领回了汗雪宝马。
以及许多汉朝没有的许多宝贝,起初这条路并没有名字,但是到19世纪以后有一位学者来到中国,并给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因为这条路上销售最火热的商品是丝绸,所以叫做“丝绸之路”。
现在有许多的商家在丝绸之路上采购,所以中国有了两条丝绸之路,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的丝绸之路。
丝绸在古代是非常珍贵的,所以古罗马人特别喜爱丝绸。
因此,也间接导致了古罗马帝国的衰败,国王也曾一度下令了好多条禁止丝绸令,但是也毫无作用
在丝绸之路上不止买卖丝绸。
后来还买卖了茶叶,最后佛教也传了进
来、印度教和各种宗教信仰都传入了中国,使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在丝绸之路的过程当中,中国的航海技术也随着变得更加强盛,也从丝绸之路传到了外国。
就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连接了曾经一样的国度,东方之博,中国陀生两番,开启了交流的传奇,让中国与外界拥有了联系,历史需要重新开始,重新发现的中国,也需要重新发展走向辉煌。
关于中国外交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论文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极化的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
而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
大国互动频繁,相互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
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起伏跌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进一步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及能源资源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增大。
中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剧变。
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80年代,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到现在,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
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
对外工作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学期课程论文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课程论文题目1:以当代大学生的眼光看待“南海问题”题目2:崛起与没落—曲折前行的“中欧关系”授课老师:姓名:学号:日期:目录1.以当代大学生的眼光看待“南海问题” (3)2.崛起与没落—曲折前行的“中欧关系” (6)1.以当代大学生的眼光看待“南海问题”近段时间,有关南海问题的国际新闻频繁登上新闻头条,成为我们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当代富有爱国热情的大学生,我百感交集,既想着让中国必要时以武力制止,又担心战争的发生,特以这篇文章作为《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史》,同时阐述我自己的观点。
一般来说,人们提到南海问题,通常是指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60年代末以来,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南海诸岛特别是南沙群岛提出领土主权及相关海洋权益要求而引发的争端。
南海问题的产生、发展与区域外势力的侵略、影响与介入息息相关。
首先,在进行这个问题的讨论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通过资料查询,我谨提供以下几点作为证据:1.汉朝中期中国人已经发现了经南沙群岛到印度洋的航线。
此后,历代政府不间断地对南沙群岛行使实际管辖。
唐朝时南沙群岛划归琼州府管辖。
到清朝时中国人民在南沙海域捕鱼,并居住。
2.清朝将南沙群岛划入中国版图。
从最早发现到拥有主权,再到开发和利用,中国都远远早于其它国家,对此我们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20世纪30年代之前,没有任何国家包括南海周边的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提出异议。
3.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它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日本窃取的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
日本战败后,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并立纪念碑,派兵驻守。
4.多年来,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会议的决议也承认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
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法、美、苏等国出版的《世界地图集》,以及各种文献和权威的百科全书均清楚地将南沙群岛标属于中国。
历史外交小作文模板范文
历史外交小作文模板范文一、开头段。
外交是国家间相互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与外交密切相关,外交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历史外交的角度出发,探讨外交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二、发展段落。
1. 外交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外交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国家间的相互关系,还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安全。
例如,中国的周边外交一直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和政策都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安全。
另外,外交也是国家间解决矛盾和争端的重要手段,通过外交手段,国家可以寻求和平解决问题,避免战争的发生。
2. 外交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外交对国家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外交可以带来国家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
通过外交手段,国家可以与其他国家签订贸易协议,开展经济合作,促进贸易和投资,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次,外交可以带来国际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促进国家的发展。
通过外交手段,国家可以获取国际资源,包括技术、资金、人才等,促进国家的发展。
最后,外交可以带来国际合作和支持,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地位。
通过外交手段,国家可以获得国际合作和支持,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地位,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结尾段。
外交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国家间的相互关系,还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安全。
因此,国家需要重视外交工作,制定科学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促进国家的发展和安全。
同时,国家还需要加强外交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提升国家的外交实力,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外交工作的关注和重视,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外交史论文
我国的外交形势十分的不力。
北有强邻俄国,东邻心怀敌意的日美同盟,西南有宿敌印度,东南及南部海洋国土屡遭侵犯,海上交通线处于日美潜在威胁之中。
我国目前的策略是:以中俄对日美;在美俄之间搞等距离外交;在日美之间,我国的外交方略则并不明确,中国一度采取过联日制美之举;对待其他周边邻国,则尽量避免冲突,主张以政治谈判方式解决领土争端!中国的外交主要以国家利益出发!我国在外交就是:不能轻易得罪谁,否则就会影响周边环境,进而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如果我们对外强硬,则会被人指责为"中国威胁论"。
如果经济发展也被西方人说“中国灭亡论”!这种思维逻辑在实践中成了掩饰外交上缺乏智慧和谋略、软弱,无能的一个借口。
它所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严重挫伤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海外华人同胞的民族自尊心,炎黄子孙在摆脱西方列强的欺凌后至今已半个世纪,仍不能在世界上享有作为泱泱中华大国国民应有的尊严和自豪。
在国际关系的现实中,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坚定地捍卫自身利益,那么就不仅不能真正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反而会被视为软弱可欺。
我们所片面强调的所谓"政治解决",不过是处理国际争端的手段之一,决不可能成为唯一的手段。
必要时要用强有力的武力解决。
中国的外交被外国察觉,极易使我陷入被动。
周边一些国家必然会在强国的支持或怂恿下,加紧侵夺我国利益。
他们都会觉得中国软弱,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造成既成事实,并将问题国际化,来逼中国认可。
中国人忙于内政,又爱面子,到时一定会妥协。
而西方国家向来以其利益为标准决定外交方针,待冲突明朗时,谁也不会翻开历史书,查看它曾于某年某月承认过中国对某一地域拥有主权,届时它将考虑的则是如何实现地区力量的均衡并从中谋取利益。
在国际关系中,只要有国家利益存在,公理并不能总在。
外交战略旨在实现国家重大的长远的利益。
建国后前三十年,毛泽东以战略家的雄才伟略,为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开辟了广阔的国际外交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钓鱼岛争端对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的影响——读《钓鱼岛争议与中日关系面临的挑战》有感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五日,田中角荣抵达北京,这是二战结束后日本首相首次到访中国。
随后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序幕。
转眼四十年已过去,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虽然中日双方也力图营造些“喜庆祥和”的气氛,但人们实际感觉到的,却是围绕钓鱼岛纷争而出现的紧张空气。
随着2010年9月“钓鱼岛事件”再度引发中日领土主权争议,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步恶化。
同年末出台的日本防卫计划大纲,更是严重冲击着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
我并未找到我认为合适的研究中日关系和钓鱼岛问题的书籍,便挑选了刘江永先生的一篇题为《钓鱼岛争议与中日关系面临的挑战》的学术论文进行研读,这篇学术论文主要阐述了钓鱼岛争端产生的原因,以及在美国的介入下钓鱼岛问题的进一步发展,我结合了一些其他的资料,谈谈自己对40年来的中日关系和钓鱼岛争端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中日关系四十年回顾回顾中日建交后的这四十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友好合作时期、摩擦与合作时期、对立与合作时期以及对抗与合作时期1。
1972-1982年是中日友好合作的时期。
这友好合作的10年之所以出现,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1.美国对华政策由过去的孤立、对抗、敌视到尼克松访华、中美试图靠近,这样的改变是一次政策上的大转弯;2.日本想要追求新的市场和能源地,中国可以说是非常符合日本这一条件的国家;3.中国急于打破孤立的状态。
基于以上这三点,中日邦交正常化迅速开始。
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访华,9月30日便发表《中日联合声明》,这绝对是这一时期的一件大事,同时在中国也掀起了一股“日本热”。
其实也是因为处于冷战的大背景下,为了共同的战略利益,拉近了中日两国的政治距离,虽然历史问题仍然是中国人心中的伤痛,但是在舆论上似乎并未引起太多的注意。
1982-1992年是中日摩擦与合作的10年。
亲西方的民族主义者中曾根康弘执政,日本经济如日中天,“政治大国”意识也日渐飙升,靖国神社和历史教科书问题开始凸显,中国对此的不满之声日益高扬。
其时冷战格局逐步阶梯,苏联本身也被瓦解,作为西方的一个强大对立体已经消除,中国则成为了西方世界的对立面,日本对中国的不信任感陡然飙升,随着中国力量的逐渐增强,日本开始感到自己在亚洲乃至世界扮演主要角色的障碍,在历史问题上的噪音也提高了分贝。
2虽然这个时期有摩擦,中日之间也有一些很好的互动,比如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访日,并邀请3000名中国青年访日,以及日本对华援助贷款的增加。
1992年日本天皇夫妇首次访华,同年,江泽民总书记也访问了日本。
这是中日的第二个10年——摩擦与合作的10年。
1992-2002年是中日对立与合作的时期。
1992年中日双方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进入市场体制下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高速时期,而日本则在1992年泡沫经济破裂后经济低迷。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力的日益强大,使得日本和美国结成了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盟,甚至开始鼓噪“中国威胁论”。
在中日两国合作的大背景之下,存在着诸多经济方面的对立面。
2002年-2011年是中日对抗与合作的时期。
这一段时期比前面的30年更加严峻,中日1王新生:《中日关系四十年回顾与思考》,2012年9月3日《中国科学报》,第B03版2徐静波:《中日关系这四十年》,2012年8月26日《春城晚报》,第B04版双方的关系已经到了紧张化的状态。
1993年自民党下台后,日本首相任期一般最多两年,但小泉纯一郎却做了这段时期最长时间的首相,小泉本人对靖国神社的一再参拜和纪念,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历史情感,中日关系出现惨淡局面。
此后,海洋权益成了中日之间的一个纷争的焦点,而曾一度在中日高层达成了“搁置争议”共识的钓鱼岛问题,由于日本单方面的蛮横和霸道,也日益成为导致中日关系触礁的一个险滩。
3二、钓鱼岛争端概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问题是中日两国间悬而未决的领土主权争议问题。
在20世纪70年代前,它曾经是妨碍中日邦交正常化和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一个障碍。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日两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发生严重的冲突。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底后,由于日本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特别是海、空军力量快速膨胀,加上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的发表,日本觉得是到与中国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时候了,因此不断制造摩擦,使钓鱼岛的归属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大局的一个问题。
4钓鱼岛问题的产生与日本吞并琉球后向大陆侵略扩张有关,它是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直接造成的。
1895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1月14日日本内阁会议秘密决定占有钓鱼岛,从那时起到现在的近120年中,日本利用1895年“马关条约”殖民统治台湾50年,非法占有钓鱼岛50年。
1971年日美达成归还冲绳协议,该协议的范围涉及钓鱼岛,遭到中国强烈反对。
美国表示交给日本的只是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而钓鱼岛主权由有关各方和平协商解决。
这期间,中日两国曾搁置争议,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1978年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然而,伴随冷战结束,日本1996年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开始把钓鱼岛作为确立还上专属经济区的基点,拒绝承认中日之间存在领土争议,否认中日两国曾就搁置争议达成政治默契。
这是导致中给之间钓鱼岛问题陷入恶性循环的起点,而日本民主党政府延续了这一点,并首次把钓鱼岛问题与日本军事战略、日美同盟挂钩。
52010年,中日关系达到了一种紧绷状态,两国的关系和民众感情不断恶化。
2010年,导致中日关系恶化的两大问题是:第一,日本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拦截、扣押中国渔船渔民导致两国关系紧张;第二,日本年末通过的防卫计划大纲把中国作为首要防范对象,对战略互惠关系再度造成伤害。
这两者看似没有直接关系,但实质上密切相关。
前者在客观上为后者及时提供了所谓“依据”,为后者排斥内部反对意见而顺利通过铺平了道路;后者则成为日本确保前者既定立场的手段之一,从而在二战后第一次使中国岛屿领土争议与军事安全问题相互交织。
6大量历史资料都证实,钓鱼岛本就应该是我国的领土,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顽固立场使他一直无法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
钓鱼岛主权争议的问题,本来是可以通过政府之间坦诚、冷静、务实的协商来处理的,但是日本却不断地有人在政府纵容下等到建立各种标志,甚至采取一系列“挑衅”行为,以此来强化日本占领钓鱼岛的象征意义,以显示日本拥有实际控制权。
三、影响钓鱼岛争端升级的国际因素日本能够如此大胆的挑起钓鱼岛争端,美国可以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方面的态度和做法可以说促使了钓鱼岛争端的升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领土主权争端日益升级。
1996年9月11日,美国政府发言人伯恩斯指出:“美国既不承认也不支持任何国家对钓鱼岛的主权主张。
”美国3徐静波:《中日关系这四十年》,2012年8月26日《春城晚报》,第B04版4李建民:《冷战后的中日关系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5刘江永:《钓鱼岛争议与中日关系面临的挑战》,载《日本学刊》,2012年第06期6刘江永:《中日关系“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论钓鱼岛问题与日本防卫计划大纲的影响》,载《日本学刊》,2011年第01期这一看似中立的立场,完全否定了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否定了《开罗宣言》的精神,实际上是偏袒日本。
2002年至2003年初,日本政府以“租用”名义将钓鱼岛、南小岛、北小岛及黄尾屿等改由国家负责管理和开发,引发了冷战后的第二次保钓运动。
2004年2月2日,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在访日期间表示:“施政权所涉及的范围都适用于安保条约,在《美日安全条约》中,日本施政下的领域一旦受到攻击,那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攻击。
”7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保护日本也包括保护钓鱼岛。
2010年9月7日,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与中国福建籍渔船“闽晋渔5179号”发生碰撞。
事件发生后,美国的立场发生了明显变化。
9月24日,在日本首相菅直人和外相前原诚司访美时,希拉里公开表示《美日安全条约》适用于钓鱼岛问题。
2010年10月,希拉里与日本外相前原诚司在夏威夷举行会谈时指出:“我愿明确重申,尖阁列岛(即我国钓鱼岛群岛)属于安保条约第五条的范围,我们重视保护日本国民的义务。
”8至此,美国出现了高调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倾向,美国希望以介入钓鱼岛争端为契机,确保亚达地区海洋安全保障的主导权。
除此之外,2010年以来,美国以海洋航行自由为借口,采取东亚海上多边合作机制,以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以及南海争端为契机,强化了与中国周边邻国的关系,例如强化与菲律宾的安全合作关系,加强与越南的安全交流与合作等等。
2011年9月,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上任后不久,便开始在海洋问题上频频动作。
同年9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纽约出席联大会议期间,与野田佳彦举行首次会晤,两人都强调了美日同盟的重要性。
2011年11月中旬,在印尼召开的东亚峰会上,日本与东盟签署了《日本东盟共同宣言》,着重强调海上安全问题,倡议东海、南海的航行自由与安全,共同警戒中国。
2012年1月29日,日本政府内部确定了包括4 座钓鱼岛附属岛屿在内的39 座无名岛屿的名称。
2012年2月10日,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发表的分析中国海洋活动动向的《中国安全保障报告2011》指出: “与南海一样,东海也是中国进入海洋的重要通道。
未来,中国在东海的军事力量相对提高后,在这一海域也开始采取强硬态度的可能性很高。
今后,对不仅是南海,而且还有东海和太平洋等日本近海的中国军队的动向,也需要更进一步加以关注。
”9由此可见,解决钓鱼岛问题的难度在于,钓鱼岛问题绝非仅仅涉及中、日、美,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对东南亚地区其他国家产生某种辐射影响,因为其解决方式及产生的后果,将对南海、东北亚安全等问题的解决产生重大的影响。
美国可以说是埋在中日之间的祸根,就目前来看,美国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使得钓鱼岛问题以及中国周边海洋争端的解决变得日益复杂。
但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美国不会与中国走向完全对立面,也不会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介入得过深。
四、从钓鱼岛争端反思中国外交对于钓鱼岛问题的处理,中国无疑是采取一种忍让的态度的。
那么,中国为什么要采取温和政策呢?如果因为钓鱼岛问题闹翻,对中国的利与弊如何呢?毫无疑问,如果因为钓鱼岛争端而最终爆发中日冲突的话,双方都会遭受严重的损失。
但是,如果一味的采取让步的话,可能我们会损失的更多。
我国若想要保护并坚守自己的主权,首先就必须处理国际关系的问题,经济上损失了,我们仍可以靠实力重新发展,但是如果我们不断让步失去了钓鱼岛的主权或者其他边疆主权,我们就永远失去了成长为世界大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