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安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语言逐渐产生了方言。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

如果说文化是令人神往的夜空,那么这北斗七星将让我们感受到那异乎寻常的美。

如果说文化是一幅锦绣、那么方言就是锦上添花的点睛之笔。

它和文化是水乳交融的,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言与自然文化方言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面镜子。

不同的方言可以让我们感受自然带来的错有致的感受。

方言既受自然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是自然文化的反映。

1、方言与地貌在社会生活中,方言与地貌名词有着深刻的联系。

用来形容地势形状的,如:滩、岗子、坳、坎、嘴等。

同一地貌的不同称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移民的祖籍。

2、方言与生物方言与生物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与动植物的关系上。

对于植物而言,例如:桂花村、竹子林、马桑湾等,为植物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地域研究方向。

对于动物而言,例如在四川某地方的:黄鳝坳、豹子沟、麻雀坪、豪猪湾等。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许多猛兽绝迹。

以方言形式保留下来的信息,为我们留下了研究飞禽走兽的资料,对了解自然环境的变故及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方言与人文景观尤其是乡土地名有对自然生存环境的重彩描画,有时人文生存环境的淡笔描写,还有对生存环境做出的当地人的心理意愿的深层反映,从而形成了形态极为丰富的地名描述色彩。

例如:形容生产设施的用,渡、桥等;形容人居环境的用,寨、铺等;形容文物遗迹的用坟、寺等。

二、方言与社会文化1、方言与人类活动①方言与农事民生从方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表现一定的经济生态面貌,有表现农作物、水果、蔬菜等的方言地名,如:棉花山、冬瓜湾、茶叶山等。

体现了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②方言表现人类活动的特色例如:在四川有打麻湾,主要是因为该村种麻打草鞋的人特别多,所以因此得名。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更是地域特色和身份认同的体现。

方言文化通过语言、口音、词汇、习惯和传统等方面的表达,丰富了地域文化,传递着地方特色,塑造着地方身份。

首先,方言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地方的历史、地理、社会结构和民族传统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方言,这种语言特征可以反映出地方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

方言文化还融入了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

例如,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方言反映了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如北京话、上海话、广东话等。

这些方言文化代表了不同地方的特色和风格。

其次,方言文化是地域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方言文化通过语音、词汇和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让人们在交流中能够辨认出对方的地域背景。

方言文化是人们对自己地域身份的认同和自豪的表达。

通过使用方言、保留方言语言习惯、传承方言传统等方式,人们可以维护和弘扬自己的地域文化。

在现代社会,方言文化也成为一种城市和地方的品牌和形象,吸引着游客和观光者。

此外,方言文化还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说法,这种语言差异不仅仅是在词汇上的变化,更反映了地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方言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规范,形成了特定地区的社会风俗和礼仪。

通过学习和传承方言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地方的思维方式和习俗惯例。

总而言之,方言文化在地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更是地域特色和身份认同的体现。

方言文化通过语言、口音、词汇、习惯和传统等方面的表达,丰富了地域文化,传递着地方特色,塑造着地方身份。

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对于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的保护至关重要。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方言是指在其中一地区或其中一群体中使用的属于该地区或该群体特有的语言形式。

方言与其所代表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的语言文化系统。

首先,方言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一个地区的方言系统通常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这些特点往往与该地域的环境、历史、社会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比如,中国的各个省份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方言差异,这反映了中国的地理辽阔、民族众多以及历史渊源复杂等特点。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生活和交流的工具,更是地方习俗、民间传统等的载体。

其次,方言传承和保护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方言正在逐渐被标准语言所替代。

这种趋势一方面对方言文化造成了威胁,另一方面也使很多方言使用者感到自身文化身份的丧失。

因此,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了地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方言保护和研究工作,推动方言教育和方言文化的传承。

这对于维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方言也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方言的存在使一个地区有了独特的语言系统和交际方式,从而形成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认同感。

方言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语言形式,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往往能够更好地表达当地人民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在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中,方言也常常作为表现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出现。

比如,在中国的民歌、戏曲以及一些地方剧种中,方言被广泛用于演唱和对白,使作品更加地道和贴近地域文化。

最后,方言的存在与地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

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包括地域的民俗风情、历史事件、习俗传统等等。

通过研究方言,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地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_陈建民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_陈建民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4期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陈建民民族文化从文化地位上讲可以分为主体文化和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同一民族中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它从属于民族主体文化。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方言为某一地区的居民服务,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好地发挥交际作用。

方言深深地刻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人们对自己的家乡话和家乡习俗有着非同寻常的乡土感情,爱乡与爱国是统一的。

本文所说的“方言词语”既包括各地方言的特殊词语,也包括方言里跟民族共同语相同的词语。

下面通过举例说明它是如何反映地域文化的。

(一)受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不同的方言词语及其含义。

南方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他们说的“饭”是指的米饭。

北方的“饭”主要指面食,如馒头、面条、烙饼、饺子,如果特指米饭,就必须说成“米饭”。

北方把剩米饭与水一起煮开叫“稀饭”,与南方把米煮得烂乎的粥不同。

三四十年前,有位广东老太太第一次在北京见到馒头,管它叫“大包”,那时候,广东还没有馒头。

然而,苏州、温州等地却把发面蒸的带馅的包子叫“馒头”。

北方的米粉肉是把五花肉切成片,加炒米磨成的粉和作料蒸熟而成。

福建、广东一带的米粉肉却不是这样的,在那里,米粉是指大米加水磨成粉浆,经加工后制成晒干的细条食品,加肉丝、青菜和作料炒后叫米粉肉。

爱吃米粉肉的南方人第一次吃到北京的米粉肉大呼上当,此米粉肉非彼米粉肉也。

南方的蛋炒肉,在北京叫木樨肉。

过去,北京人忌“蛋”,管鸡蛋叫鸡子儿,经过烹调打碎的鸡蛋叫木樨。

郑州、南阳等地管白开水叫茶,绝大多数地方茶是指茶叶泡过的水。

广东的“饮茶”不同于北方的“喝茶”,喝茶只是喝清茶,而饮茶不仅喝茶,并且吃各种点心和炒菜。

广东人有上茶楼饮早茶、午茶和晚茶的习惯,而喝茶则不分场所和时间。

北方妇女爱穿旗袍,南方妇女很少有这样的穿着打扮。

南方农村多住木屋,睡木板床,北方农村睡土炕(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子,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住窑洞(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着土山的山崖挖成的洞);北方城市多住四合院(一种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的住房建筑)。

韩世泳 海州方言在研究海州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韩世泳  海州方言在研究海州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海州方言在研究海州传统文化中的作用韩世泳海州方言对研究海州传统文化有一定作用,是个大课题。

本文是作者在搜集整理海州方言过程中的一些感和想法,仅作方言研究中的引玉之砖,一抛而已。

方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历代传承下来的人类文化,即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类文化特别是作为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在数千年的创造、积累和传承过程中逐渐成为传统的东西,成了一种社会习惯力量。

这种无形的社会力量,又反过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信仰、思维等各个方面,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最明显的就是反映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俗规,即民俗。

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位部分,民俗源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

由于各地自然环境不同,生产发展水平不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同,使得各地的风俗习惯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由于人类社会在发展,各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也不断发展和变化,风俗习惯也不断地发展和丰富。

因此,民俗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连续性。

各地民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但总体上内涵基本相同,现代民俗学将其归纳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类。

语言民俗,就是指各地的方言情况。

从中不难看出,方言是属于地方传统文化范畴的。

并且,和地方传统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连续性。

海州方言是海州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海州传统文化,是我们海州的先民们在海州这块山海相依、几经沧桑的土地上,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一代又一代海州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这集体智慧结晶中,有一颗闪耀着海州特色的晶体??海州方言。

海州方言,容纳并折射着各个历史时期海州人的社会生活、生产经验和对各种现象的认识。

从语音到词汇都体现了海州的地域特色。

海州方言的语音,既不同于北方的“侉”音、南边“mao”音,又侉音、mao音兼而有之。

故南边淮扬一带人说我们是侉子,北边山东一带人又说我们是mao子。

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方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人口众多,民风、民情处处不同。

因此,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方语言,本地人在交往中大多用方言交流,与外地人交流则用普通话。

方言,本无优劣之分,各种方言都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

可是每个人对它的认识并不一样。

比如,有人认为方言无文化可言,有人又认为这种方言更有文化,另一种方言没多少文化。

这些认识都有失偏颇,中国文化是多元性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优秀的文化传承,很难说哪一种方言没有文化。

前几天,上海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的文章,文章写道:“‘新上海人’,浦东密集度最高,办公大楼里最多。

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在浦东的饭店酒店,连拉门的服务生都是说普通话‘先生先生’的,在浦西,黄河路美食街上一片上海话敲车窗:‘阿哥阿哥吃饭伐?’可见新旧上海人密度差异。

”此文严重刺激了正宗上海人的情绪,中伤了老上海人高高在上的面子,招来一片讨伐之声。

说上海话就是没文化吗?这显然是不对的。

我想,作者并没有贬低老上海人的意思,也不会真正说出那种无知的话,或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联系上下文看,其实反映了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种种矛盾,放大了说就是一种文化冲突。

方言作为某种文化的载体,通过不同人之间的交流,也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避免不了碰撞与冲突。

假如上文所说是在老上海人聚集的地方,那即使是外地人也想着怎么学说上海话了,不论他是主动还是被迫。

在新上海人及外地人多的浦东,为了交流的方便,大家自然说普通话。

“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更多的是一些人对自己非上海人地位的不满和对上海人反歧视而发的牢骚而已,并不能代表这句话的本意。

上海要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中心都市,要造就自信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上海人就必须有开阔的胸襟和自信的心态。

海安方言小故事

海安方言小故事

海安方言小故事【篇一:海安方言小故事】有一个落地叫海安,有一种稀饭叫采儿粥,有一种哭叫挤麻油,有一种棉衣叫邓子,有一种硬币叫铅壳子,有一种动物叫赖宝,有一种昆虫叫假楼,有一种水桶叫大量子,有一种锅盖叫釜冠,有一种板凳叫趴趴凳儿,有一种食品叫格逮儿,有一种布叫绞布,有一种交通工具叫钢自车儿,有一种美味叫酱游偷儿,有一种鱼叫罗吼儿,有一种水产品叫味儿,有一种呆叫呆吧日猴,有一种夯叫夯里夯气,有一种傻叫二的不登的,有一种笨叫急害,有一种女人叫马马儿,有一种称谓叫假假,有一种学生叫豁棒,有一种网友叫甩子,有一种相好叫搭头儿,有一种小孩叫皮猴子,有一种子女叫辣巴儿,有一种坏人叫混混儿,有一种无赖叫没像管,有一种鸟人叫草鸡毛,有一种无礼叫老逼日像,有一种不好好学习叫叼儿浪当,有一种说话不作数叫飘飘而,有一种出错叫出豁子,有一种感情叫割得好,有一种睡觉叫两吊子,有一种闲逛叫冲暴,有一种离开叫死啊滚,有一种扯淡叫嚼吹子,有一种摔跤叫跌个大跟头,有一种吃苦叫挨搞,有一种失败叫完掉,有一种着急叫作照,有一种东西叫倒头,有一种出格叫冲头,有一种矜持叫假门日鬼,有一种闹事叫或桑,有一种追叫拴,有一种爱叫货喜,有一种说话叫凋b跶习,有一种能干叫能的拐知的,有一种身体语言叫扭头刮紧的,有一种丢人现眼叫现世,有一种交流方式叫跶贪话,有一种教育方式叫兜头一刮子,有一种男女关系叫打搞,有一种不讲卫生叫作世,有一种速度叫放哨点,有一种炫耀叫先范,有一种骂人叫活宝!()【篇二:海安方言小故事】智断分尸案光绪二十一年,韩紫石在河南做官的时候,调到镇平县做县令,一上任就碰到了一桩十几年不曾断得下来的分尸案。

镇平县元城有一个姓赵的人家,老大、老二南北两房,合了一个能够传宗接代的独生儿子。

也就是老百姓说的「两房合了一个」。

南北两房都怕缺了下一代,也就分别替这个宝贝儿子各娶了一个媳妇,两个媳妇又都替这个儿子生了一个儿子。

后来呢,这个在南北两房各生了一个独生儿子的人,怎啊吃得消两个老婆缠,也才三十多岁就死掉了,死的时候是死在南房里的,等到南房里替他娶的媳妇死了的时候,在南房里生的那个儿子,就把他和南房里的老婆合在一个墓里做了一个祖茔,后来,北房里替他娶的媳妇也死了,就只能一个人做了一个祖茔,在北房里养的这个儿子怎么想都不服气,一天夜里就把父亲的棺材扒到自己妈妈的这个墓地里埋了,南房里知道了,就又把父亲的棺材扒了回来。

方言文化的调研报告

方言文化的调研报告

方言文化的调研报告方言是指地理区域或者社会群体中一定数量的人使用的特定语言形式。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方言,这些方言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

本调研报告将介绍方言文化的重要性、方言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一些相关的案例。

方言文化在一个地区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方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方式,也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标志。

通过方言,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特色和风土人情。

方言使人们产生共鸣,并且促进地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方言对社会的影响很大。

在方言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会形成一个团体,他们之间会有更紧密的联系和更强的互动。

方言还可以传达一些地区特定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因此在方言使用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和社会认同。

此外,方言也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遗产,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和传统。

下面以中国方言为例,来具体说明方言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方言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

方言文化在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多样性。

中国方言之间的差异很大,有时候甚至互不可通。

方言使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认同感,并且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四川方言。

四川方言有其独特的语音和词汇,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方言之一。

四川方言以其幽默、风趣的特点而闻名。

四川方言的使用者之间彼此更容易产生共鸣,并且非常擅长利用方言表达幽默和调侃。

四川方言文化也给四川带来了广泛的认可和声誉,因此方言成为了地区的重要标志之一。

总的来说,方言文化在一个地区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方言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多样性。

它不仅是人们交流的方式,也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标志。

通过方言,人们可以理解和传承一个地区的特色和风土人情。

方言对社会的影响很大,它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互动,并且传达一些地区特定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方言也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历史和传统。

方言俗语中的海安民谣谚

方言俗语中的海安民谣谚

方言俗语中的海安民谣谚海安方言俗语是由海安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造就并广泛流传在人民生活中的语言材料,这些俗语反映了当地人民对于生活和事物的共同认知以及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其中民谣的研究价值更为广泛。

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海安民谣进行剖析,对其中包涵当地丰富的内在文化信息基因进行了挖掘。

标签:海安民谣方言俗语去年暑假有幸赴海安李堡消暑,期间发现海安民谣中的方言俗语意趣颇多。

海安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被划分为第二方言区——江淮方言。

江淮居南北之中,江淮之间,风土人情,语言民俗,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

即受南方吴语方言区的影响,又受中原华夏文化的灌输。

所以,海安俗语在两大语言区的影响下,并融合了海安独具风采的民俗特色和人文风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1、炸麻串海安有首民谣“炸麻串”——“正月半,炸麻串;别人家的菜长得铜钱大,我家的菜盘篮大;别人家的菜烂掉了,我家的菜卖掉了”。

就单单“炸麻串”这首民谣内容来说,大家或许觉得不知所云,甚或俗不可耐。

但如果了解了海安人文历史和其中的民俗特色则会对其内涵有另外一番特殊的感悟。

海安民间“炸麻串”的风俗,源于远古人们对火和火神的朴素的崇拜。

《诗经·小雅·大田》:“去其螟塍,及其蟊贼,无害我田雅。

田祖有神,重畀炎火。

”指的就是乡野阡陌上农夫手执火把驱虫赶兽,护卫田禾的情形。

另外清道光初年诗人李琪的《崇川竹枝词》:“山村好是晚风初,烧火连天锦不如,但祝麻虫能照尽,归来沽酒脍池鱼。

”诗后作者原注:“元夕放燒火,谓之照麻虫。

”其实讲的也是这样的意思。

而具体的“炸麻串”是指:先扎“麻串靶子”,将稻草裹在芦柴里面,夹紧,然后扎成碗口粗的一节(外面用稻草捻成的绳子将它扎紧),这样第一节就算扎好了。

一般而言麻串靶子基本要扎十二节,因为一年有十二个月;要是遇到了闰月,就得扎上十三节了。

有时还往靶子里塞小鞭炮。

每年正月十五傍晚人们便把麻串靶子点着,扛了靶子在田边便转开了。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方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等。

方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人之间通过方言的交流也同时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另一方面,方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通用的,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

在一般情况下,方言形成的同时也在这个地域内形成了文化。

方言和这个地域内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

英国的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的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总体上来说语言反映着民族文化,而方言则反映着地域文化。

由此可见,方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使用相同或者相似方言的人们,往往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风俗习惯,在心理、情感、思维、气质、行为等方面也具有共同性。

另一方面,不同的方言也说明他们的文化环境上的某种差异.从各地方言中同名异物或者同物异名的现象,我们能体会到方言上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各地民俗文化风貌的差异.方言词汇的差异有时候能体现文化发展在时代上的差异。

汉语方言的读音,也会影响到地方民俗文化的形成。

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也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

由现实生活的例子和语言文化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方言离不开文化,方言和同一地域内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者在长期的共存中共同发展,相互影响。

透过方言可以研究一地域的文化,通过文化也可以更好的研究本地的方言。

方言_一把文化密钥

方言_一把文化密钥

洋上更洋,先来后到的关系不言自明。事实也 更是不必多言。我们都知道,在交通不便的偏
正是如此,据考证,番薯在 16 世纪时输入中国, 僻山区或丘陵地带,由于“鸡犬之声相闻,民
69
特写 FEATURE
“”
的 温 州
爱 说
方 言
反 话
温州话是南部吴语的代表方言,也是全国公认的中国最难学的方言之一。通常所说 的温州话指的是温州市区所说的话,但这是指狭义上的温州话,细分下来,温州话还包括 瑞安话、乐清话等。温州话为什么这么难懂,除了发音“古怪”外,大量的古音古词也陡 增难度,此外,温州人讲话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爱说“反话”,称呼“脚踏车”为“踏脚 车”,说“咸菜”为“菜咸”,所以温州人在吃饭的时候向你大喊“菜咸”时,你不要以 为他是说你做的菜盐放多了,而是找你要咸菜呢。温州人类似的“反话”还有“腰身、闹 热、饭焦、豆腐软、鱼生、膀蹄、墙围、走好”等等。
煮成的干饭,北方叫米饭,南方只叫饭 ;同样是 门,许多外来词就从这两处登陆,先从当地方言
小麦粉制成的面条,北方叫面条,南方只叫面。 中流行起来,最后定型为新的词汇。比如沙发,
为什么?因为南方人以米食为主,吃饭当然就是 英文为 sofa,由上海登陆中国,而上海人将沙读
吃米饭,所以不必强调个“米”字出来 ;而北方 作梭,发音甚为契合 ;再比如罗宋汤、沙司、太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袁钟瑞曾经讲 谓晚到汉代以后才成系统。
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艺术家在曲阜想向路边的
事实上,方言不仅在古汉语以及中国古代文
老大娘问路,于是先客气地打了个招呼 :“大娘, 化的研究方面大有可为,对饮食文化、对外交流、
您吃饭了吗?”大娘回答说 :“食久矣。”艺术家 行政统治、人文地理、艺术表现形式等各领域都

方言文化课堂

方言文化课堂

方言文化课堂“方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鲜活表现,是我们文化的宝库。

”——习近平主席方言是指某一地区、某一群体日常使用的语言,在中国,方言数量众多,且方言文化底蕴深厚。

然而,由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国家语文化政策倾向于标准语,方言的传播受到限制,使得方言文化逐渐被年轻一代所遗忘。

为此,我们应当加强方言文化教育,让方言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一、方言文化的存在意义方言作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每个地方的历史、地域、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并且与普通话有着密切的关联。

同时,方言还富含着情感,可以让人们更加地沉浸在本土文化中,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本土文化的内涵。

二、方言语音教育在教育上,应该加强学生在方言语音方面的学习,让学生听懂、说了解所在地区的方言。

方言中有一些语音特征,如轻声、儿话音、鼻化音等等,这样的语音特征要求学生对语音聆听和发音操作性的训练。

通过学习方言,增强学生语音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更多本土的文化元素。

三、方言词汇教育方言词汇是方言文化表达的基础,各方言区域之间的词汇也有很大的差异。

学习方言词汇不仅拓宽了词汇量,也可以了解到更多先民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方言词汇教育应该从学生的方言母语着手,每个地方、每个方言区域的方言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通过方言词汇学习可深入了解各地文化,增强文化交流与认同感。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看图说话、游戏互动、音乐欣赏等方式,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方言词汇,更好地感受方言文化。

四、方言文化教育的实践有效的方言文化教育应始于实践,如流行方言歌曲的欣赏和唱歌,方言剧目的观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方言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方言医学、“老字号”文化等也是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的领域,方言文化与民间文化密切相关,可以从中找到更多的方言文化元素。

五、结语方言文化教育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也有助于推广和传承中华文化,让方言文化绽放更加美丽的光彩。

方言文化教育也应该放在课堂上,积极推广方言文化,让广大学生爱上自己家乡的语言和文化,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瑰宝!。

海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

海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

海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作者:顾倩吴晓冬来源:《大观》2018年第04期方言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语言文化特质与地域文化的体现和标志,更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演变的记号。

海安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缘,是江苏省南通市最北边的一个县。

海安文化璀璨辉煌,是学界确认的江海文明的起源。

1998年出版的《江苏省志·方言志》把海安方言归入通泰片。

海安方言无论是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但是近年来作为海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安方言却受到了时代发展的冲击。

本文旨在探究在普通话疑问代词分类基础之上的海安方言疑问代词的不同用法,记录独具魅力的海安方言,为传承与弘扬海安方言做一些努力。

一、海安方言疑问代词的疑问用法(一)问人海安话有“哪个[lA 213 ko1]、甚的人[sn213 ti n35]”的说法,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谁”。

“哪个”用于一般选择问。

“甚的人”一般用于询问对象的身份、职业等,询问者对于询问对象怀有强烈的好奇,对询问对象十分关注或带有防范、警惕的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海安方言疑问代词与普通话之间有一项明显的区别,即海安方言中没有“谁”的说法,一般都用“哪个”来表达。

(二)问事物海安话有“甚的[sn213 ti3] 、色以[s213 i:213]”的说法,可以译成普通话的“什么”,一般可以用于询问一切未知,常与“杲昃”(意为:“东西”)连用。

(三)问时间海安话有“多刻儿[to21 kh 213 ]、多易股[to21 i33 ku:33] 、甚的时儿[sn213 ti33 i:35 35]、几世[ti213 si51]”等说法,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什么时候”。

应用语境有以下区别:“多刻儿和多易股”既可以用于具体时间的询问,加“啊”也可以表示遗忘已发生的事情的时间的询问或否定谈话对方所认定的已发生的事情,带有一定的怀疑语气。

“甚的时儿”的疑问用法与“多刻儿”相类似。

(四)问地点海安话有“哪哎[lA 213 ai213 ]、哪下[lA 213 xa1 ]、哪点儿[lA 213 ti33]”等不同的说法,可以译成普通话中的“哪里”,只是应用语境有细微区别。

海安方言词语札记

海安方言词语札记

海安方言词语札记文章遴选了6个富有特色的海安方言词语,以大量文献材料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对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这些海安方言词语的词义、语源以及使用情况等,并对方言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以期为汉语语言学(尤其是词汇学、方言学)、文化学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辞书编撰及修订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标签:海安方言词义语源海安方言隶属江淮官话,但它地处方言孤岛,故海安方言中包含了许多独特、鲜明的词语,这些词语对于非母语者来说理解较为困难。

我们发现,部分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在《汉语方言大词典》,甚至《南通方言词典》中均存在漏收或者谬误的情况。

本文遴选了6个比较有特色的海安方言词语加以考释,以管窥海安方言词语之一斑。

一、“杲昃”“杲昃”一词在海安方言中语音为[kou214ts?21],其义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东西”类似,但同时它也可以指代事件。

例如:“这是个什么杲昃?”义为:“这是个什么东西?”又如:“这杲昃怎么办才好呢?”义为:“这事情怎么办才好呢?”“杲昃”和“东西”的语义有重合之处,而“杲昃”除了能表达“东西”语义之外,在言语交际中还有一种虚化、无实义的情况。

例如“你为什么杲昃这么干?”义为“你为什么这么干?”或者“你理他做什么杲昃?”义为“你为什么要理他?”“杲昃”字面上似乎难以和“东西”相联系,但是深究“杲”和“昃”的含义后便不难理解了。

“杲”,《说文·木部》:“杲,明也。

从日在木上。

”可见,“杲”是个会意字,日至木上,即为明亮。

《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其中的“杲杲”义为“太阳明亮的样子”。

“昃”,《说文·日部》:“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从日仄声。

”可见,“昃”的本义为“太阳西斜”。

《周易·丰卦》有“日中则昃”,义为“太阳升到天空正中后便开始西斜”。

这样似乎就不难解读为何“杲”“昃”连用可以代指“东西”了。

日至木上,太阳升上树梢的时候必然是从东边升起,日出之处为东;而太阳升到正中就要开始西斜,日落之处为西。

方言文化的意义

方言文化的意义

方言文化的意义
1. 方言文化那可太重要啦!就像咱家乡的味道,让人一听到就觉得亲切无比。

你想想,在外地听到熟悉的家乡方言,那心情,哇,得多激动啊!就好比在沙漠里突然找到了绿洲。

2. 方言文化是咱老百姓的根啊!你看,老人们用方言讲故事,那绘声绘色的,多有意思!这不就像一棵大树,深深扎根在我们心里嘛。

3. 方言文化的意义可大了去了!当你用方言和家人聊天时,那种温暖的感觉,难道不像是冬天里的一团火吗?
4. 方言文化是一座宝藏啊!里面藏着咱祖辈的智慧和情感。

比如说那些有趣的谚语,多生动形象啊,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

5. 方言文化可不是一般的重要哦!它就像一条纽带,把我们和家乡紧紧联系在一起。

你说,要是没了方言,那得多失落呀!
6. 方言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呀!当你听到一首用方言唱的歌,那感染力,简直了!就如同阳光照进了心里。

7. 方言文化的意义,那真的是无法估量!好比是我们生活中的调味剂,让日子变得有滋有味。

你回忆一下,和小伙伴用方言开玩笑的场景,多欢乐呀!
8. 方言文化是咱的精神寄托呀!它就像一个温暖的怀抱,在你疲惫时给你安慰。

你想想那些用方言喊出的家乡口号,是不是特别带劲!
9. 方言文化真的太关键啦!没有它,我们的文化世界得少多少色彩呀!就像没有了颜料的画,多暗淡啊。

10. 方言文化绝对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是我们的身份标识呀。

当你在外地用方言交流,别人一下子就知道你来自哪里,多神奇呀,就像身上的一个独特标记。

我觉得方言文化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它。

《方言和文化概述》课件

《方言和文化概述》课件
方言和文化概述
方言和文化是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 PPT 课件将向你介绍方言和文 化的概述,包括研究对象、方言的定义与特点、方言保护与传承、文化语言 以及口音潮流与文化认同。
方言的定义与分类
方言的定义
方言是特定地区或群体使 用的语言变体,通常有一 些与其他方言不同的语音、 语法和词汇。
方言的分类
方言研究可以帮助我们 了解语言变化、社会变 迁以及地区的历史和文 化发展。
文化语言
文化语言的概念与 特点
文化语言是特定文化中独有 的语言形式,通过词汇、表 达方式和语法等方面表现出 来。
文化语言的表现形 式
文化语言可以体现在诗歌、 歌曲、谚语、神话故事和民 间传说等文化表达中。
文化语言在生活中 的应用
语言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 分,可以通过方言和口音等方 面表达个体对特定文化的认同。
总结
1
总结方言和文化关系的重要性
方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对
总结方言和文化的研究现状和 未来发展趋势
2
于了解和传承地区的语言和文化遗产 至 将继续探索不同方言和文化之间的联
文化语言在日常交流、文学 创作和庆典活动等方面起着 重要的作用。
口音潮流与文化认同
口音潮流的现象与影响
文化认同的定义与作用
口音潮流是当代社会中流行的 语音模式和说话风格,影响着 个体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归属感。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所属文化的 认同感和归属感,对社会的稳 定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 作用。
语言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方言可以根据地理、社会 和历史因素进行分类,例 如官话、粤语、川话等。
方言的地位
方言在汉字文化圈中占据 重要地位,反映了地区的 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海南方言文化传承调查感悟和看法

海南方言文化传承调查感悟和看法

海南方言文化传承调查感悟和看法1. 海南方言那可真是独特得很呐!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调味剂,让一切都变得有滋有味。

你想想,走在海南的街头巷尾,听到那熟悉的方言,是不是感觉特别亲切?就好比你在异乡听到家乡话一样,那种温暖一下子就涌上来了。

我在调查中发现,好多年轻人对方言的传承并不那么重视,这可不行啊!我们得把这宝贝传下去呀!2. 哎呀呀,海南方言文化真的不能丢啊!它可是海南的瑰宝呀!比如说,那些有趣的俗语,不就是生活智慧的结晶吗?当老人们用方言讲着过去的故事,那画面多美好呀。

我们怎么能眼睁睁看着它慢慢消失呢?大家都要行动起来呀!3. 海南方言文化传承真的太重要啦!这就好比是大树的根,没了它,大树怎么能茁壮成长呢?我调查的时候,听到那些地道的方言词语,真的感觉太有意思了。

像“老爸茶”这样的词,多有特色呀!我们得让下一代也知道这些呀,对不对?4. 海南方言,那可是海南人的精神寄托呀!你看,大家聚在一起用方言聊天,多欢乐呀。

就像过年时一家人团聚一样热闹。

可现在有些小孩都不会说方言了,这怎么行呢?我们得赶紧想办法呀!难道要让这么宝贵的文化消失吗?5. 哇塞,海南方言文化真的是魅力十足呀!就跟海南的阳光一样灿烂。

我记得有一次和一个阿婆聊天,她那流利的方言让我着迷。

这可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呀,我们可不能在我们这代断了呀!大家都要努力呀!6. 海南方言文化呀,真的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宝贝呀!它就像海边的贝壳,五彩斑斓。

调查中发现,很多方言儿歌都快没人唱了,多可惜呀!这可是我们小时候的快乐呀,不能就这么没了呀,是不是?7. 嘿呀,海南方言文化传承绝对不能马虎呀!它就像海南的美食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那些古老的谚语,不就是生活的指南吗?现在不传承,以后就晚啦!大家赶紧行动起来吧!8. 海南方言文化,真的是特别有味道呀!就像一杯香醇的咖啡。

我看到那些会说流利方言的老人,就觉得好厉害呀。

我们得让年轻一代也拥有这份厉害呀,怎么能让方言文化没落呢?9. 哇哦,海南方言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呀!它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亲近。

浅谈海安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海安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海安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我的家乡——海安。

海安县位于江苏省东部的苏中地区,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大市交界处;东临黄海,与如东接壤,西与泰州的姜堰区为邻,南和如皋、泰兴相连,北与东台毗邻;海安南接沪浙,北依江淮,西靠扬泰,东望黄海之滨的如东洋口大港。

海安的方言是江淮官话泰如片——江淮官话通泰片,又称泰如片,为即通泰方言圈所使用的地方话,为下江官话(也称江淮官话)的一个亚区。

如泰话流行于江苏省的泰兴、如皋、海陵、高港、姜堰、崇川、港闸、通州、兴化、海安、如东、扬中、东台、大丰等县市(区)以及常州沿江的孟河、春江,江都东部,盐都南部,江阴利港沿江,张家港段山沿江,高邮东南角,覆盖了扬州、泰州、南通、盐城、常州、无锡、苏州等地级市沿江地区。

江淮官话如泰片分布在江苏中部核心地区,其地理位置是东面大海,南临长江,北望淮河,西接扬州,以江淮官话泰如片为母语的总人口约1200万。

一、海安方言的历史文化海安县位于江苏省东部的苏中地区,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大市交界处;东临黄海,与如东接壤,西与泰州的姜堰区为邻,南和如皋、泰兴相连,北与东台毗邻;海安南接沪浙,北依江淮,西靠扬泰,东望黄海之滨的如东洋口大港。

海安历史悠久,是南通江海文化的源头。

南莫境内青墩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海安县西部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春秋《左传》记载的“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中的“郧”,即是今天海安的立发桥。

吴侯会卫侯、宋皇瑗于海安立发,说明当时海安已成为吴国与中原诸国密切交往的要冲之地。

而海安人的语言从那时起就既受吴语的影响,又受中原华夏文化的灌输。

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中心开始东移,楚语对江淮地区的语言影响就更大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处于分裂状态,战争频繁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士民纷纷避乱南迁,江淮和江南地区受到中原汉语的冲击,以致江淮之间逐步演变为江淮方言,甚至扩大到南京、镇江一带。

海安方言

海安方言

杲(gǎo)昃(zī)。

杲昃可以说是海安方言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东西”。

古代称日出之处为“杲”,日落之处为“昃”。

再如“釜冠”。

海安城乡所有老百姓都称锅盖为“釜冠”。

古汉语中“釜”是指锅子,冠是指“帽子”,由“帽子”引申为“顶”或“盖”,因此锅子的“帽子”就是“釜冠”了。

海安方言的深厚文化底蕴,由此可见一斑。

妈妈:在海安方言中,“妈妈”读作“māmā”,指的是母亲;如读作“mam a”,则指的是伯母(伯母与母亲平辈);如果读音儿化,读作“mǎmer”,则是丈夫对妻子的呢称;若后面再带点尾声,读作“mǎmergǎ”,那就是对女人的蔑称了。

爹爹:爹爹在海安方言里不读diē而读diā,辈份则增加一辈,用以称呼祖父辈的人。

细、大:海安方言中通常将最小的称为“细”,如“细姐”(最小的姐姐)、“细哥”(最小的哥哥)、“细舅”(最小的舅舅);也称最大的为“大”(tou),即不读“da”而读“tou”,如“大(tou)爹”,用以指排行第一的中老年男人……海安方言举例爷爷-----嗲嗲外公----葡嗲嗲伯父---大大姐姐---假假哥哥---锅锅妹妹------眯子我跑啊跑啊跑还是没有追到她——偶溜啊溜啊溜蛤四不曾拴到她!不得了,水泼出来了——没得命,水斧出来溜!这件衣服是我自己缝的——这千衣上四偶丝嘎饺的你吃饭了吗?——你咕曾7帆啊?睡觉——猴皋受苦——挨稿晚上—亚哩看什么东西呀——望神尼稿子啊很早——老早八早很大——无大不大嚣张---老象罗嗦-----穷咀很-----...的么的命小板凳——爬爬凳什么东西----什里搞子,沈的倒头吃饭了吗----过成吃嘎一下子——一哈头刚才——新老儿拖鞋---嗒嗒儿,哒板儿,哒散儿脖子---井刚丈夫---孪强老婆----女将或马马儿没办法——么得八发螺蛳----乌裸儿螃蟹-----旁海回家------嘎去聊天——搭寡明天见---门淘见吃晚饭---床牙饭吵架---刚丧死相---死刑样子到你家玩---到里嘎耍仔温开水----闷汤咽小男孩:细拿宝,细背锹,细小乌小女孩----小啊头,细啊头费话多----穷嘴,噜苏吃东西----床倒头摩托车——魔耷差,魔耷卡自行车--- 擦子故弄玄虚——拿乔、拽,蛤蟆------癞保青蛙-------庭鸡蚯蚓-------湖因蜈蚣---播贾小提桶——小亮子---小瓷亮淘米的器具---驼裸热水烫壶--- 汤普子,汤乌子月亮--- 腊月子调羹--- 沙儿做什么==做什呢啊瞎说==恰区(嚼蛆)笨蛋=二里不登的短裤——裤头儿烧水的罐子——汤罐斧头——胎五(胎府)尺子——测厕所——毛缸(第三声)鸟——恰儿鸟窝——恰阔鸽子——过子,咕子鲫鱼——就鱼黄鳝——长鱼鲤鱼——花鱼河蚌——活外文蛤——差偶、欢子臭虫——骚气娘子猪要生了——猪子要哈水开了——水透啊粥溢出来——粥噗出来啊流水——侯水就是这样——秋搭样子小心脚下——相咯脚的就这么多了——秋大啊多打架-----擒搞、逗搞瞎说--活嚼大头蛆女儿——阿头儿子——小火是的——恩拉美国——米国去哪儿——上哪爱去啊不上路子---吾儿禄山,没相款漂亮可爱--- 痛聪明--- 神奇爱漂亮-- 怪乱搞--乌儿咯三滴。

浅析海南方言

浅析海南方言

浅析海南方言——海南话摘要:海南方言是海南文化的体现,海南话更加是海南文化的一种载体,海南方言有其鲜明的特点,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海南方言是海南人的一张名片,是海南独具特色的一项语言文化遗产。

海南语言的多样化体现了海南文化多样化的特征。

海南话是海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一项文化遗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征,也是一个地方的特有内涵。

关键字:海南方言海南话文化方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全民语言的分支,其具有随地方的产生而产生,随地方的发展而发展的特点。

方言是文化的一种体现,换言之,海南方言就是海南文化的一个分支。

海南大部分地区使用海南方言,而海南方言虽然是闽南方言的分支,但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的影响下,海南方言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语言。

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地方的,就越是民族的、世界的。

海南岛是四面环海的移民岛,海南一些地方“出洋”海外的人也较多,各地移民所带来的各种地域文化、海洋文化及外来文化,在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互相碰撞、交融,经过千百年的进化,培植了海南文化,而在海南文化中,海南方言,是海南文化的内容之一。

与其他方言一样,海南方言有其鲜明的特点,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内涵,包括心理状态、民风民俗、道德价值观念等。

如北方方言叫“过日子”,海南方言则叫“做吃”。

把“过日子”叫“做吃”,不但反映了在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吃是为了做,做是为了吃,以及朴素的生活哲理——人生在世,要想吃就得做,有做才有吃;也诠释了老百姓对劳苦后能吃饱饭的企盼;北方方言叫“赶集”或“赶墟”,海南方言则叫“发市”,而“发”字即为“发财”的“发”,其中蕴藏了老百姓的希冀,因为“市”越“发”,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的人越多,意味着市场商品丰富,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此外,海南方言中还有一些北方方言中没有对应的语汇而表现力又很强的词汇如“迎路”“坡场”“同年母”“落古”等等;在诸如“嘴”“番”“屋”等一些字的用法上,具有多样化、形象性、灵活性、幽默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海安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我的家乡——海安。

海安县位于江苏省东部的苏中地区,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大市交界处;东临黄海,与如东接壤,西与泰州的姜堰区为邻,南和如皋、泰兴相连,北与东台毗邻;海安南接沪浙,北依江淮,西靠扬泰,东望黄海之滨的如东洋口大港。

海安的方言是江淮官话泰如片——
江淮官话通泰片,又称泰如片,为即通泰方言圈所使用的地方话,为下江官话(也称江淮官话)的一个亚区。

如泰话流行于江苏省的泰兴、如皋、海陵、高港、姜堰、崇川、港闸、通州、兴化、海安、如东、扬中、东台、大丰等县市(区)以及常州沿江的孟河、春江,江都东部,盐都南部,江阴利港沿江,张家港段山沿江,高邮东南角,覆盖了扬州、泰州、南通、盐城、常州、无锡、苏州等地级市沿江地区。

江淮官话如泰片分布在江苏中部核心地区,其地理位置是东面大海,南临长江,北望淮河,西接扬州,以江淮官话泰如片为母语的总人口约1200万。

一、海安方言的历史文化
海安县位于江苏省东部的苏中地区,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大市交界处;东临黄海,与如东接壤,西与泰州的姜堰区为邻,南和如皋、泰兴相连,北与东台毗邻;海安南接沪浙,北依江淮,西靠扬泰,东望黄海之滨的如东洋口大港。

海安历史悠久,是南通江海文化的源头。

南莫境内青墩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海安县西部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春秋《左传》记载的“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中的“郧”,即是今天海安的立发桥。

吴侯会卫侯、宋皇瑗于海安立发,说明当时海安已成为吴国与中原诸国密切交往的要冲之地。

而海安人的语言从那时起就既受吴语的影响,又受中原华夏文化的灌输。

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中心开始东移,楚语对江淮地区的语言影响就更大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处于分裂状态,战争频繁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士民纷纷避乱南迁,江淮和江南地区受到中原汉语的冲击,以致江淮之间逐步演变为江淮方言,甚至扩大到南京、镇江一带。

再后来,南京先后多次成为全国的都城,其语言在北方洛阳人南迁南京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类似洛阳话的通语,即后来的官话。

到了明代,南京又成为帝王京邑,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南京话就因之取得官话的地位。

而江淮地区与南京紧密相连,因此江淮方言也就受官话的影响而形成上江官话与下江官话。

海安地处长江之尾,在江淮方言区扬淮片、南京片、通泰片中隶属通泰片。

1960年出版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一书将海安方言归入第三区;1978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海安方言归入江淮方言泰如片;1998年出版的《江苏省志·方言志》把海安方言归入第三区通泰片。

不管怎么说,海安
方言始终与江淮方言紧密联系在一起。

所以有人说,海安人从北京坐火车到扬州,一上火车就像到了家一样,因为海安话与扬州话本质上是一致的,海安人与扬州人、泰州人语言上交流没有障碍。

二、海安方言的特色词汇
海安方言既然隶属江淮方言,并且是下江官话,其语言自然大多可用书面文字表述;而其语言特质也就更接近于官方话,有的在古汉语中就可以找到依据。

海安方言有些词语,外乡人一听,云里雾里,不知何意。

但若仔细推敲一下便会发现,原来它们是不折不扣的古语。

时至今日,海安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较为古老的上古、中古的语言、词汇。

例如:
杲(gǎo)昃(zī)。

杲昃可以说是海安方言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东西”。

古代称日出之处为“杲”,日落之处为“昃”。

《文心雕龙·物色》曰:“杲杲为日出之容。

”而《说文》则曰:“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因此太阳东升西落,喻为“杲昃”相连,可借指东西方位,再引申为物事意义的“东西”。

所以海安人说“什的杲昃”就是“什么东西”,并不土。

再如“釜冠”。

海安城乡所有老百姓都称锅盖为“釜冠”。

古汉语中“釜”是指锅子,冠是指“帽子”,由“帽子”引申为“顶”或“盖”,因此锅子的“帽子”就是“釜冠”了。

海安方言的深厚文化底蕴,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海安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称谓,也可以看出悠久的文化色彩,比如:
妈妈:在海安方言中,“妈妈”读作“māmā”,指的是母亲;如读作“màm à”,则指的是伯母(伯母与母亲平辈);如果读音儿化,读作“mǎmer”,则是丈夫对妻子的呢称;若后面再带点尾声,读作“mǎmergǎ”,那就是对女人的蔑称了。

爹爹:爹爹在海安方言里不读diē而读diā,辈份则增加一辈,用以称呼祖父辈的人。

细、大:海安方言中通常将最小的称为“细”,如“细姐”(最小的姐姐)、“细哥”(最小的哥哥)、“细舅”(最小的舅舅);也称最大的为“大”(t òu),即不读“dà”而读“tòu”,如“大(tòu)爹”,用以指排行第一的中老年男人……
三、海安方言的内部差异
当然,海安境内的方言也略有差异。

总体上是操下江官话,但实际上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还是可以分为四类,即海安话、东路话、南乡话和下河话。

东路话中又因李堡、角斜历史上有启海移民而操吴语,进而形成当地人能说两种话的现象。

海安县城居民大多说海安话,并以县城为中心,向东、向西辐射15公里左右的扇形区域构成方言小区。

其他方言有向海安话靠拢、再向普通话贴近的趋势。

下河话受海安话影响较明显,南乡话次之;东路话较稳定,向海安话靠拢的速度相对比较慢。

海安方言虽有特殊称谓的差异,但总体上语言、词汇仍沿袭江淮方言区的语言特质,因此与扬泰方言非常融洽。

这就是今人捧读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常可以读到类似海安话句式的缘故,而许多外地人真正接触听懂了海安方言也觉得不土的根本原因。

四、海安方言的发音
海安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通泰片,所以发音的特点和通泰片一样。

除了保留了独立的入声之外,通泰片保留了很多的古音特征,比如:
古全浊声母遇塞音、塞擦不分平仄一律送气。

而普通话是逢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比如在古汉语里面同音不同调的“瓶”“病”和“同”“动”两组字,“瓶”和“同”是平声,普通话就念成“ping”、“tong”,“病”和“动”是去声(属于仄声),普通话就念“bing”、“dong”,和“并(合并的并)”、“冻”同音。

但是在通泰口音理,他们仍然是同音不同调,“病”和“动”也是念成“ping”、“tong”,和“并”“冻”不混。

同理,“舅”“就”念成qieu,“毒”念成“toq”,“袋”念成“tae”等等。

这可以说是通泰最明显的特征。

通泰片的声调,通泰片的声调有6~7个,海安话、如皋话、泰州话、姜堰话、东台话、大丰话、泰兴话,江都东部的话,扬中的话,靖江西南的话属于第六调。

六调区的声调为阴平(含阳去),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五、海安方言的发展状况
要说海安方言的发展状况,可从从大的方面即江淮官话的发展状况来说。

江淮官话人群尤其是新派的语音、词汇及语法向普通话迅速靠拢,误读、异读层出不穷,地方文化特色词汇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话词汇:新派常以“选”代替“拣”、以“撞”代替“牨”、以“按”
代替“揿”等。

究其原因,年轻人大多认为地方语言是土语,不好用文字来表达,更不要说进入书面语。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淮语的大多数方言字在历朝历代国家编纂的字典里都有收录,是很正宗的汉语词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