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方言

合集下载

镇江方言

镇江方言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古时近出海口,据称为中国吴文化的发源地。

关于吴文化到底是发源于无锡还是苏州,或者镇江,好象没有定论,但最早的青铜宜侯鼎、有姓名有祭文的吴王墓葬均在镇江境内出土,能与《史记》所记载的商末时,泰伯、仲雍为让位于周文王姬昌而奔荆蛮,立国号勾吴相吻合。

自从晋室南迁后,北人开始不断涌入江南,也把北方语言带入江南,至少到隋唐宋时期,镇江地区方言应该还是比较完整的吴语,因为地处江北的扬州还说吴语。

这个我没仔细研究过,因为记得隋炀帝能以吴语为歌,而辛弃疾也提到吴音云云。

今天的镇江话,按照官方的说法,属于江淮方言的次方言,但以镇江市中心以东南10多公里处的谏壁为界限进入吴语方言区,因为地处江淮方言与吴语的交界处,又受到清朝满洲驻防旗人的北方口语影响,所以语言成分颇为复杂。

基本属于一种带有吴语特征的江淮次方言。

镇江话有6个声调,官方说法是书面语近北方官话,口语近吴语,所以以前镇江人常常认为自己讲的话就是官话,对外地人基本就以镇江话表达,放慢语速而已,还会奇怪别人怎么会听不懂,认为是乡下人,听不懂官话。

我自己通过比较觉得,镇江话口语发音仍保留了吴语的发音习惯,但吴语词汇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解放后国家大力推行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所谓的普通话,其实这个普通话才是真正的“外语”!普通话从发音习惯到某些词汇,都是地道的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满洲词汇,或者蒙古语,并非汉人固有语言,只是几次北方阿尔泰民族的大举入侵,并定居北方,才造就了今天的北方方言。

语言的更迭,其实很早就开始了,比满洲、蒙古更早的还有突厥人,比如今天的“爸爸、妈妈、哥哥”就是突厥语转化而来。

镇江话发音无翘舌音,入声保留比较完整,口语词汇以阳平居多。

无翘舌音不用解释。

口语词汇以阳平居多,这个现象很有意思,比如“小”,单独读,读上声,但如果是一个词“小赤佬”,小的发音就成为了阳平,读xiao 2声,这样的现象十有八九,所以讲话声调也因此比较高。

江苏难懂方言大比拼!

江苏难懂方言大比拼!

江苏难懂方言大比拼!“你哪儿人?”“常州宁!”世上本没有江苏人一说,从淮阴韩信帮徐州刘邦揍宿迁项羽开始,江苏就一直“散装”。

苏南苏北都争破了脑袋,在省内自然没有一种方言会以“江苏话”自居!江苏没有一种占主导性的方言,因为地域文化有明显差异,所以方言种类太多啦!快来一起看看,哪里的方言ZUI难懂!NO.1[ 南京话 ]【难懂系数】:★★☆☆☆【地方特色】:南京话,又称南京官话,ZUI大的特点就是前后鼻音不分。

比如大家常说的“蓝鲸”就是“n”、“l”混淆!同时,南京话语气助词很多,你阿晓得啦?【举些例子】:黑漆嘛乌=非常黑韶死得了=话太多、啰嗦胎气=大气、够意思小杆子=男青年、小伙子NO.2[ 镇江话 ]【难懂系数】:★★☆☆☆【地方特色】:镇江话还是比较易懂的!不过市区内方言很多:主城区讲江淮官话、丹徒区和丹阳市讲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丹徒话和丹阳话、句容市以南京官话为主并带有镇江话成分、扬中市带有江淮口音和吴语成分。

【举些例子】:jian斗=战斗岁告=睡觉不得,没得=没有jie江=浙江NO.3[ 徐州话 ]【难懂系数】:★★☆☆☆【地方特色】:语音上来说,徐州话在有些人听起和普通话相近。

细细研究还是能发现一些规律的!比如说“阳光灿烂”的普通话音调是2144,而徐州话则是1044!【举些例子】:我不揉你=我不理你光腚=不穿衣服毛格儿=硬币俺大大=老徐州人对自己父亲的称呼NO.4[ 南通话 ]【难懂系数】:★★★☆☆【地方特色】:南通南通,难通难通,可以说是很形象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南通人说话……如海话、南通话、启海话、通东话,根本理不清!南通话特点也很突出,即浊声母不分平仄,一律读成送气清音。

【举些例子】:猜táng啊?=谈对象了没他果会说南通话?=他会说南通话吗?你个曾下bǎng啊?=下班了吗胡头大乱=瞎说NO.5[ 泰州话 ]【难懂系数】:★★★☆☆【地方特色】:总感觉泰州的方言自成一派……身边有朋友是泰州的,第一次听还以为是说韩语。

江苏镇江方言大全

江苏镇江方言大全

江苏镇江方言大全镇江方言是江苏省镇江市地区特有的一种方言,它承载着镇江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镇江方言不仅在当地有着广泛的使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方言。

下面我们就来系统地了解一下江苏镇江方言的特点和一些常用词汇。

一、声调特点。

镇江方言的声调特点主要表现在轻声和入声。

轻声是指声调较轻柔,语音不升不降,读音较短促的一种声调。

而入声则是指以浊音结尾的声调,读音较为浑厚。

二、语音特点。

镇江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舌尖音和鼻音。

舌尖音是指舌尖发音的一种辅音,而鼻音则是指通过鼻腔共鸣发出的音。

这两种语音特点在镇江方言中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三、常用词汇。

1. 老乡(lǎo xiāng),指同乡的人,也可以用来称呼朋友。

2. 走江(zǒu jiāng),指去江苏省其他城市的行为。

3. 撩(liāo),指调情、调戏。

4. 阿拉(ā lā),指我们,我们家的意思。

5. 哎呦(āi yōu),表示惊讶、疼痛等情绪的词汇。

四、语法特点。

镇江方言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序和句式上。

在词序上,镇江方言的疑问句常常是将句末的动词或形容词提前至句首,形成疑问句。

在句式上,镇江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常常用一些比较生动的词语来修饰句子,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五、方言习惯用语。

1. 阿弥陀佛(ā mí tuó fó),表示感谢或者祈福的用语。

2. 阿里嘎多(ā lǐ gā duō),表示事情很多、繁忙的状态。

3. 阿弥陀佛(ā mí tuó fó),表示感叹或者安慰的用语。

4. 咋整(zǎ zhěng),询问对方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

六、方言特色。

镇江方言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它承载了镇江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在现代社会,随着各种方言的冲突和融合,镇江方言也在逐渐消失。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我们的方言,让它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总结,镇江方言作为江苏地区特有的一种方言,具有独特的声调、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和习惯用语。

浅谈镇江的特色方言

浅谈镇江的特色方言

说一说我们镇江的特色方言作者/ 许金龙§江苏地处江淮下游,境跨吴方言、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三个方言区。

同一座城市(例如:金坛、靖江、启东……)有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截然不同的方言,同样的一种方言在不同的方位也略有微殊。

※同样一个“鱼”字,苏州话念“éng”, 常熟话念“enài”。

※同样一个“太湖”,苏州城里念“ta wu”,而到了吴中区一带则念“tao wu”。

同样“太监”一词,苏州城里念“ta gan”,而到了吴中区一带则念“tao gan”。

※苏州话的“酱”与“匠”的读音截然不一样,前者念“ziang”, 后者却念“siáng”,显得更加的嗲。

还有“枪ciang”, “七cie”, “十se”等等,不能一一枚举。

※同样一个字,在方言中可以有两种以上的念法,都是可以的,但要看在什么情况下。

家(jia, ga);你(ni, na, nong);戒(jie,gai);小孩(孩子,小囡);怎么(na nen)?……。

§至少到隋唐宋时期,古代先民都是讲吴语。

随着永嘉南渡中原人口海量涌入,南北文化交融,镇江话渐渐融进北方语系。

满清大量旗兵驻扎、京沪铁路开通、水陆码头发展,饥荒逼迫江淮劳工南下,再次加剧了镇江话的淮语化。

尽管千百年来镇江话不断发生变化,但还是保留着不少古吴语、吴音的遗痕。

例如,老镇江话当中的“老底子(ze)”“旧年子(ze)”“结棍”“揩油”“推板”“难漫”“吃嘎(gà)”“司门汀”“不来司”“不灵光”“清汤寡水”“闷声大发财”等。

镇江所辖三市四区方言的区别非常明显。

丹阳是纯粹的吴方言,“四门八腔”;句容话是汇集了吴语与南京官话,南片与北片、有的一个村与一个村都不一样;扬中话属于通泰方言,典型的语言标记有“杲昃”“鲫格头子”“落把把”。

丹徒各乡镇语言各异,高桥、高资,上党、上会、荣炳话一听就明;南乡话接近吴语丹阳话;谏壁、东乡话属于江淮官话与吴方言的过渡带,越往东越显示出吴方言的特点。

镇江方言考

镇江方言考

镇江方言考(2002年4月18日)(一)《新华字典》载:“北方话”流传于长江以北汉族聚居地区,包含长江以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大部,广西北部,湖南西北一带。

北方话内部存有差异,划分为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个次方言。

就此说来,镇江方言理应归属江淮次方言,是典型的江南北方话。

镇江地处长江之南,地理上属于苏南。

但是长期以来地处苏南的镇江人却不讲吴语(据历史考证古时候镇江的先民应该也是操吴语的)。

镇江所辖丹阳、句容、扬中三市和丹徒区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方言,而只有镇江的城区和四郊讲的才是江淮次方言。

现在,自镇江市区往东至谏壁以大运河为界,往西直到高资,往南以上党及宁镇丘陵分水岭为限的范围内,当地老百姓讲的基本上都是镇江方言。

再从谏壁镇往东(俗称东乡),上会、宝堰往南的语言便出现了明显的吴语特点。

由此可见,镇江话处于北方方言同南方吴语系的结合部,具有典型的“吴头楚尾”语言过渡带的显著特点。

(二)地处长江以南的镇江人为何讲的却是“北方话”?镇江话又为何与毗邻的丹阳话十分迥异?而与苏、锡、常等太湖流域的侬侬吴语更形成截然的反差呢?一个地方的方言是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语言变体。

据撰写《镇江要览》方言篇的笪远毅教授分析,镇江方言属性变化的原因大致有政治、经济、自然、地理与交通等几个方面,是由于两千多年来连绵不绝的北方移民不断进入其间的影响而形成的。

镇江方言构成复杂,其中既有吴方言的遗痕,又有京腔的影响。

历古以来,我国的南北方素以长江为天然分界线,按理镇江也应属吴语区域。

但是,由于交通方面的优势,使得镇江很早就成了一座移民城市,原本的吴方言区在移民的作用下嵌入了大量的北方话,于是就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镇江形成了独特的镇江方言。

打从春秋开始,镇江就成为北方移民的中转站和留驻地。

商末周初的第一次移民把周文化带到了吴地,与这里的荆蛮文化结合产生了吴文化,使得镇江也是吴文化最初的发源地之一。

浅谈镇江话

浅谈镇江话

浅谈镇江话江苏省镇江市处于长江南端,自古为黄金水岸,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江南富庶之处。

在现代汉语方言划分上,镇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一个极富争议的方言区。

通行本认为,镇江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官话区。

常言说,江南地带,吴侬软语。

然而,这句话并不适用于镇江。

镇江虽然处于长江南岸,但是镇江话实属北方口音,缺乏吴侬软语的轻柔。

镇江话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位于北方方言与吴方言两大方言的结合部,大致以谏壁为东界、丹徒区上党为南界、长江为北界、句容为南界。

古代的镇江话属吴方言,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交通等原因,导致方言属性的变化。

镇江话虽属北方方言范畴,但构成复杂,其中既有吴方言的遗痕,又有旗腔(类似京腔)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从属于镇江的丹阳,其丹阳话与镇江话差异很大,而与镇江一江之隔的扬州,对镇江话影响却很大。

镇江话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明显的区别。

一、镇江话的语音特点1.镇江话没有全浊声母和舌尖后音声母镇江话中,很少有全浊声母。

同时,舌尖后音声母也基本被舌尖前音声母和舌尖中音声母取代。

也就是说。

在镇江话里,zh,ch,sh,r四个声母分别读成z,c,s,l。

如“指望”(zhǐ wàng)在镇江话中就念成“zǐ wàng”,“迟早”(chǐ zǎo)念成“cǐ zǎo”,“时间”(shí jiān)念成“sí jiān”,“人”(rén)念成“lēn”。

2.鼻化元音介于前鼻音韵与元音韵母之间,in、ing,en、eng不分镇江话中,基本没有后鼻音韵母这一概念,大部分后鼻音韵母都发成前鼻音韵母的音,如“成”(chéng)念成“陈”(chén),“应”(yīng)念成“因”(yīn)。

3.有入声调因为镇江的特殊地理位置,镇江话中的部分词语保留了入声字的读音。

二、镇江话的词汇特点千百年来,镇江都处于长江南北交汇的特殊点上,因此,在镇江话中,既保留了北方官话的一些词语,又汇集了一些吴方言的词汇,形成了南北方词语糅杂的特点。

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传承——以镇江方言的研究和保护为例

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传承——以镇江方言的研究和保护为例
着华 夏 儿 女 敏 感 的神 经 。 多 年 前 ,张 明敏 演 唱 的 一 曲 《 的 中 国心 》 我 ,更 是 掀 起 了 海 外 游 子 对 故 乡 、对 祖 国 浓 浓 的依 恋 和 向往 之 情 。可 以说 ,对 乡 音 的敏 感 和 亲切 , 折 射 出 的 是 人 们 对 地 域 的 认 同 、家 乡 的 认 同 、祖 先 的 认
于 江 南 富 庶 之 地 ,但 镇 江 话 实 属 北 方 口 音 ,缺 乏 吴 依 软
语 的轻 柔 。镇 江原 是 三 国时 代吴 国 的都城 ,镇 江话 属吴 方 言 ,后来 由于特 殊 的 政 治 、社会 、交通 等 原 因 ,导致
方 言 属 性 的 变 化 。 现 在 的 镇 江 话 虽 属 北 方 方 言 范 畴 ,但
历 史 文 化 的 “ 化 石 ” 应 采 取 切 实措 施 保 护 和 传 承 方 言 , 以保 护 文 化 的 多样 性 , 弘 扬 优 秀 历 史 文 化 遗 产 : 首 先 , 专 活 ,
门立法 ,使 方 言等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的保 护和传 承 上升 成 为 国家意 志 ;其 次 ,采 取 方言 与普 通话 并 重的 方针 ,创造 “ 双
方 言是地 域文 化的 “ 化石 ” 活 。
镇 江 话 歇 哈 子
各 啦
普 通 话 休 息 一 小会 儿
角 落
哈 说 八 道 瞎 说 乱 说
同 、文 化 的认 同 。对 于孩 子 而 言 ,方 言是 他 们 的第 一 母 语 :对于 天涯游 子来 说 ,对 故 乡 的那 份 “ 剪不 断 理还 乱 ”
方 言 并 不 是 非 此 即 彼 、有 你 没 我 的 对 立 关 系 .而 是 共 生 共 荣 的 语 言 交 流 方 式 。 方 言 往 往 是 一 个 地 方 历 史 文 化 的 象 征 ,在 大 力 推 广 普 通 话 的 背 景 下 ,注 重 对 方 言 的 研 究 、

一句话教你各地方言,巨经典

一句话教你各地方言,巨经典

一句话教你各地方言,巨经典一句话教你全国方言,巨经典北京话:“今儿爷就站这儿了,你丫动我一试试。

别看你丫个儿不小,逼急了老子拿板儿砖‘hai(一声)’你丫挺的!”天津话:“近儿我揍赞借害儿了,你动我一四四,甭看泥葛大,必急了我自接那钻头拍泥脑袋!”山东话:“今日老子窝就站遮泥,泥赶招呼窝时时,甭看泥掌地镐,惹毛撩窝拿块半头专横你头上!”山东威海话:“今日老子就站遮,泥赶渣呼试试,别看泥掌地镐,惹窝火了拿砖头冒你头上!”山东烟台话:“劲儿个俺都咱儿介行(三声)了,恁(三声)敢攒七俺哥修子头儿四(二声)四。

掰看恁(三声)块(二声)儿达,几了拿钻头害你哥小婢养的!”山东潍坊:今门儿我就站这里,你怪(一声)我一下试试,甭各看你过子大,惹草机了我拿砖头就砸你头杭(轻声)!东北话:“今儿你大爷我就赞介儿,你妈地动我下四四,别你妈看你个儿不小,能(四声)急了我拿砖头儿呼死你!”东北话第2版:“今儿俺就咱俺戒个地方了,你敢上来你就四四,白看了你长的zuang,把我逼了急了,俺就拿了钻头hai你头向!”大连话:“今天我就tm赞这儿了,你动我四四来,小样儿,你傻大个儿怎么,惹火了我那钻头xie死个bi Yang*的!”陕西话:“今儿饿奏立到这儿,你娃司伙把饿动嘎子。

保看你娃陪瓜子美,把饿兜急咧饿端直猫个砖赔到你萨哈!”陕西宝鸡话:“今儿个你大爷饿奏立乍列,有本四动哈四四,宝看你蛙牛高马大惹(rè)及列看饿不拉钻头咂你蛙!”青海乐都话:“谨天脑(一声)就占(二声)刀这(二声)哈巴留,你把脑(一声)咚(二声)给一挂适当个。

保球看你知么大自国爱,着粉留喝脑直接头大上一块(一声)板状拍球航道!”四川成都话:“今天老子就站到这堂沟,你碰哈我告一哈。

不要以为你长得莽戳戳的,毛了我直接捡块砖头焊你娃儿脑壳高头!”四川乐山话:“各老子,试一哈嘛,把老子rei毛了,看老子咋个收拾你,不要看你弄木大块,把老子惹火了,老子拿一块石头给你焊起来。

镇江方言举隅

镇江方言举隅

镇江方言举隅周滨各地方的方言听了不少,有中听的,有难听的。

就镇江话而言,其实不算好听。

镇江处于长江南端,自古为黄金水岸,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江南富庶之处。

所谓江南软语,但是确不属于镇江。

镇江话实属北方口音,缺乏吴侬软语的轻柔。

镇江话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位于北方方言与吴方言两大方言的结合部,大致以谏壁为东界、丹徒区上党为南界。

古代的镇江话属吴方言,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交通等原因,导致方言属性的变化。

镇江话虽属北方方言范畴,但构成复杂,其中既有吴方言的遗痕,又有旗腔(类似京腔)的影响。

一江之隔的扬州,对镇江话影响很大。

与普通话相比,镇江话没有全浊声母和舌尖后音声母;鼻化元音介于前鼻音韵与元音韵母之间,in、ing,en、eng,n、l不分;有入声调。

词汇中保留着丰富的吴方言词。

句容、丹徒、扬中的方言类似镇江话,虽构成复杂,但均属北方方言系统。

大港以东、宝堰以南、句容傍茅山一线及至丹阳市西部的语言自西向东渐次出现吴方言特点。

多文白异读,说话音接近吴语,读书音接近官话;全浊声母消失,舌面声母多,没有舌尖后音声母;单元音韵母多;读书音4个声调,说话音6个声调。

丹阳东部则进入吴语区。

以下为最具特色的镇江方言词语,以音近字记录,并用普通解释:1、歇哈子:休息一下2、斗延:突然,忽然3、睡告:睡觉4、挺尸:睡觉5、各啦:角落6、巴咖:顾家,恨不得把好东西都往家搬7、哈说八道:瞎说乱说8、莫得人:没人9、滴板:事做得很棒10、颈冈:脖子11、葬饭:吃饭。

12、来丝:很棒,很厉害13、结棍:很棒,很厉害14、杀掯:很爽快。

15、古掯:污垢16、夹蛆:嚼蛆,瞎讲。

或随便聊聊。

17、匣子、小把戏:孩子18、咖扣:回家19、行欧:可以,行啊20、蛤好:还行21、好包:好不好?22、好囡:好的,行啊23、攒了:很好24、甩你、刷你:揍你25、搭搭:用菜下饭26、一铺狼:乱糟糟,物品摆放没条理。

27、小劳牙:讨厌的小孩28、小泡籽儿:坏小孩29、有滴个:有点儿30、慢西个:慢一点31、来萨:来吧32、败高我:别告诉我33、不得数:心里美底。

镇江方言的艺术魅力

镇江方言的艺术魅力

笪远毅:镇江方言的艺术魅力镇江地处北方方言和吴方言的接合部,其方言基本属性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但呈现出许多饶有趣味的过渡特征。

2010年镇江电视台推出“南南嚼趣”专栏节目,已渐入佳境,社会反响趋热,这对保存方言是很有意义的,而方言的保留对汉语史研究,对文化学研究都有着毋庸置疑的价值。

为此,把关于镇江方言随手作的一些札记,奉献给大家,为的是进一步引起大家研究镇江方言的兴趣,感受一下镇江方言的艺术魅力。

比如称谓,在镇江就颇复杂:“太太”在城里称祖母,东乡丹徒以东则是称呼曾祖母,不过二十里,称谓所指就差了一代!“爹爹”在城里称祖父,可是北方话是称呼父亲,也差了一代!北方称祖父“爷爷”,镇江称叔父“爷儿”。

老派镇江话称父亲“爹爹”,这里爹念作“嗲”的阴平声(dia),显系方言底层吴语在镇江话中的孑遗。

在南乡某些乡镇,“大大”称父亲,镇江话则是称呼伯父伯母,及对比父亲年长的人(不论性别)的尊称。

嬢嬢(音niã),镇江老派话称呼母亲,现在也有人称姑母,似乎是苏北方言的影响。

近年来称呼又呈现出积极向普通话发展的迹象,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伯伯、叔叔、阿姨已大规模进入镇江的称谓语中了。

说到称谓,镇江话有个有趣的情感音变现象。

在一般情况下,双音节的称谓词的后一音节,读作轻声;可是在亲昵语气下,后一音节变成了阳平。

比如:太太、大大、哥哥、姐姐。

镇江人的小名儿的构造也颇有趣。

常见的是取学名的后二字,如“建国”、“惠民”;或取后一字加“儿”“子”,如“华儿”、“小明子”;或取单名叠音,如“婷婷”“珍珍”。

为了图吉祥,也会另取吉字作小名,如“福子”、“大顺儿”。

而为了健康成长,会取一些可爱的动物名,如“阿龙”、“虎儿”、“小狮子”、“小狗子”、“兔儿”、“鸭子”。

同样,为了健康成长,易于养护,故意叫一个男孩子“丫头”、“和尚”。

还有根据爷爷或父亲年龄取名以资纪念的,如“四二子”、“五十子”、“五三子”。

镇江方言中构词成分“唧”的研究

镇江方言中构词成分“唧”的研究
唧 V口 即” 形式的词语。
如: 抖 唧抖 唧 、 滑 唧 滑唧

“ 唧” 类 词 语 的 类 型
通过 实地考察 收集 的语 料分析 , 我们发现构词成分 “ 唧” 与其他语 素搭 配构成 的词 , 大致有 以下两类 四种 。
( 一) 词 缀 类
( 1 ) 单 音节形容 词 +唧 +两 个人 声叠 韵音 节 , 即“ A 唧
B C ” 形 式 的 词语 。
此类词语 , 属于“ 单音 节动词 +唧 ” 的重 叠形 式 , 动词 在
这里可 以表 示本 身所 代 表 的动 作 , 也 可 以临 时活 用成 形 容
词。如“ 抖唧抖 唧” , 可以表示 人前后 抖动 身体 的样子 , 也可 以形容人因为得意 自满而 忘乎所 以的神态 。( 镇 江方 言 中 ,
此 类形 式 的 词 语 中 , “ 不” 和 “了” 助词 . 而“ Y唧” 的形 式
【 作者简介 ] 乇宇翔 , 男, 江苏镇江人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 院汉语 言文学试 验班 2 0 1 0 级本科牛
如: 潮唧 唧 、 酸唧唧 、 烂唧 唧 、 湿 唧 唧
词缀“ 唧” 在这里本 身没 有实 际 意义 , 但“ 唧 唧”的组 合
形式 , 有拟声 的语音意义 。如“ 潮 唧唧” , “ 唧唧 ” 就模拟 了走 在潮湿 的地面上 , 鞋 子踩动 时发 出的声响 . . 能进 入 “ x” 位置 的语 素 , 多为“ 潮、 湿、 软” 这类表 示状态 的形容 词 , 也存 在少
[ 关键 词 ] 镇江方言; 构词成分; 唧; 语法; 语用; 词语模 中图分类 号 : H 1 7 2 .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8 6 1 0 ( 2 0 1 3 ) 0 2— 0 0 4 2— 0 2

镇江话

镇江话

镇江话:歇哈子普通话:休息一小会儿镇江话:斗延普通话:突然,忽然镇江话:岁告普通话:睡觉镇江话:各啦普通话:角落镇江话:巴咖普通话:顾家镇江话:哈说八道普通话:瞎说乱说镇江话:摸得人普通话:没人镇江话:睡告普通话:睡觉镇江话:挺尸普通话:睡觉镇江话:滴板普通话:做事很棒,事情结束后他人给予的评价镇江话:颈岗普通话:脖子镇江话:哇污搭鸡普通话:食物不清爽,不堪入目,不忍下咽。

镇江话:鼻塌嘴歪普通话:形容人在慌乱、、挫败、失意时的神态与表情。

镇江话:冷大哇雌普通话:形容冰冷的气候吃下去冰冷的食物,肚子里不舒服。

“冷大哇雌”单指食镇江话:一铺狼普通话:乱糟糟,非常邋遢。

常指物品的摆放、陈设失去条理。

镇江话:窝力格就普通话:皱巴巴的,不平复。

常用来形容纸张、床单、被褥等的平整程度。

镇江话:嘻大六刚普通话:嘻皮笑脸,没个正经样。

镇江话:匣子、小把戏普通话:孩子镇江话:噶扣普通话:回家镇江话:哈好~~ 普通话:还行镇江话:你败烦我穷神!普通话:我的事不用你管镇江话:你跟我死远细普通话:你给我滚!镇江话:行欧普通话:可以镇江话:烂鸡刮瘩普通话:形容烂几几地,粘的要命。

镇江话:挖五答机普通话:脏兮兮地,看了恶心镇江话:走头落怪普通话:做事和别人唱反调。

镇江话:西大落刚普通话:形容某人十分懒散做事不认真。

镇江话:甲区普通话:说话没有遮拦,瞎说八道,又称“哈甲”。

镇江话:来丝普通话:指某人在某事上很有水平。

行吗?不叫行吗叫好包?好啊不叫好啊叫好乃~~还行不叫还行叫哈好~~可以不叫可以叫行欧~~很好不叫很好叫攒老~~揍你不叫揍你叫甩你~~刷你瞎说不叫瞎说叫嚼蛆~~有一点不叫有一点叫有的个~慢一点不叫慢一点叫慢西个~过来啊不叫过来啊叫来萨~不要告诉我叫败高我~~不得了叫不得数~~小孩子叫小劳牙~~坏小孩叫小泡籽子~这下完蛋了叫这哈子歇的老~你眼瞎拉叫你俺净哈的拉~你怎么拉?叫你做尼袄?你在哪儿啊?叫在哪块鸟你?你给我滚!叫你带我死远细!我的事不用你管叫你败烦我穷神!臭美不叫臭美叫----扎怪很好还可以叫---来丝当然,显然叫----噶掉你烦吧叫---你嫌吧你去死吧叫---你扣死吧古诗镇江话翻译:原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镇江市境内方言语音研究综述

镇江市境内方言语音研究综述
笪远 毅 在 《镇 江 过 渡 带 方 言 的 考 察》一文中比较了镇江市方言过渡区内 东乡方 言 和 南 乡 方 言 的 差 异。 东 乡 话 声韵特点基本南乡话相同,部分地区部 分日母字[n]保留。东乡方言在声调上 和南乡不同,古次浊归阴平,大部 分地 区阴平为 高 降调,古 次浊 上 归入 阳 平, 阳上阳去合流,入声同南乡话一样。分 为阴阳两调。
《长江丛刊 》2019.01
镇江市境内方言语音研究综述
■王旭莹 /上海大学文学院
摘 要:吴语和江淮官话在江苏交界于 镇江市 境 内,镇 江 市 境 内 方 言 及 其 复 杂。其中,镇 江市 区 使 用 江 淮 官 话,丹 阳东部使用吴语,而丹阳市西北 部、丹 徒区东北 部 使 用 吴 语 和 江 淮 官 话 过 渡 带方言。对 镇 江 市 境 内 的 方 言 进 行 研 究,有利于研究吴语和江淮官话在镇江 市境内的分界,也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方 言接触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方言 江淮官话 吴语 过渡 带方言
吴方言的影响,但该地的文白异读现象 不多,不似吴方言那样复杂。
(二)吴语区 镇江市 境 内 的 吴 语 区 主 要 分 布 在 丹阳,对丹阳方言语音的描述最早出现 在赵元任 先 生 1928年所 出 版的 《现 代 吴语的研究》一书中。 丹阳方 言 指 的 是 以 丹 阳 县 城 为 代 表的方 言。吕 叔 湘 先 生 最 先 对 丹 阳 方 言的音系进行了描写,除此以外《丹 阳 方言词典》和《省志》也对丹阳方言音系 进行了描写。其中《词典》和《丹阳方言 语音编》中将丹阳方言声母定为 22个, 比《省志》中 多 了 一 个 浊 声 母 [z],《词 典》指出这是新老派丹阳方言的 区别。 《省志》在韵母 的 记 载 上 与 《语 音 编 》和 《词典》大 体 一 致。 对 于 声 调 的 描 写 比 较一致,丹阳方言共有 6个声调。丹阳 方言读书音接近江淮官话,说话音接近 吴语,文白异读的字多。读书音有 4个 字调,分别相 当 于 古 音 的 平、上、去、人 四声,连读不变调。从对丹阳方言的描 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丹阳方言语音上的 特点。塞 音 和 塞 擦 音 没 有 清 浊 上 的 对 立,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 音 时 多读不送 气 清 音,清 音和 浊音不 同 调, 古微母和古日母都有文白两读,鼻音韵 尾只有一个,单元音丰富,舌尖声 母 不 同合口呼相拼,中古咸山两摄分化为带 鼻音韵尾和不带鼻音韵尾两个韵类,入 声分两套,阴入比阳入低。 丹阳方言的连续变调相当复杂,变 调方式受 到 古 调 类、语法 和语义 影 响。 古调类对 变 调 影 响 的 关 键 在 于 古 次 浊 声母字 和 喻 母 字。两 字 组 在 偏 正 关 系 和并列关系中要变调,动补关系的字组 或变或不变。动宾关系、主谓关系的字 组原则上不变调,但是如果动宾字组为 名词,则必须变调。丹阳方言变调主要 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两字组共用 一种变调方式,前后两字都会变调。第 二种情况是后字不变,前字变。 (三)方言过渡区 镇江境 内 江 淮 官 话 和 吴 语 过 渡 带 方言语音较为复杂,兼具吴语和江淮官 话特征。 镇江市 境 内 方 言 过 渡 带 的 语 音 研

江苏各地方言分布大全

江苏各地方言分布大全

江苏各地方言分布大全南京溧水县辖永阳(在城镇,含原东庐乡)、洪蓝(含原渔歌乡)、晶桥(含原新桥、云鹤两乡)、和凤(含原孔镇乡)、白马、石湫(含原明觉镇)、柘塘(含原共和、乌山两乡)、东屏(含原群力乡)8镇,溧水开发区和溧水县林场,面积983.45平方公里,2004年底人口40.28万。

方言有:(1)街上话分布在县城及周边,以吴语为基础,夹杂江淮方言,老派街上话则为吴语。

(2)吴语宣州片太高小片分布在南部东庐、洪蓝、渔歌、晶桥、新桥、云鹤、孔镇、白马、石湫、明觉、共和等乡镇。

洪蓝、渔歌、晶桥话较接近,云鹤、孔镇话较接近。

(3)和凤话属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分布在东部和凤镇等地。

(4)江淮官话洪巢片南京小片分布在北部柘塘、乌山、东屏、群力等乡镇。

(5)客民话以北方话为基础,分布在白马、共和、东屏等乡镇的客民区。

高淳县辖淳城街道办事处和桠溪(含原顾陇乡)、东坝、古柏(含原永宋乡)、淳溪、阳江、砖墙、漆桥、固城8镇(定埠镇已撤销,分别划入桠溪、东坝两镇),面积801.8平方公里,2004年底人口42.09万。

方言有:(1)高淳话属吴语宣州片太高小片,分布在城关及西部。

能讲纯正高淳话的人口约2000,仅占全县的4%,都是70岁以上没出过远门的老人。

(2)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分布在东部顾陇、永宋等7个乡镇。

(3)河南话分布在与溧水县原云鹤乡相邻的乡村(哪些),使用人口约2万。

镇江市下辖京口、润州、丹徒3区和扬中、句容、丹阳3市,面积3759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265万。

方言大都属江淮官话洪巢片淮阳小片淮东话。

京口区辖正东路、健康路、大市口、四牌楼4个街道办事处,谏壁、象山[由原丹徒镇(含原汝山乡)和象山乡合并而成]两镇和江苏省共青团农场、科技工业园,镇江新区辖丁卯、大港两个街道办事处和大港、大路、丁岗、姚桥(含原石桥镇)4镇,总面积316平方公里;润州区(原郊区)辖宝塔路、和平路(含原金江乡即渔业乡)、金山(由原中华路、京畿路两街合并而成)、七里甸4个街道办事处,蒋乔镇(含原韦岗、官塘桥两镇)和民营经济开发区,面积132.68平方公里,2004年末人口23.71万;丹徒区辖谷阳(由原西麓、三山两镇合并而成)、世业、宝堰(含原荣炳镇)、上党(含原上会镇)、高桥(含原江心镇)、辛丰(含原黄墟镇)、高资(含原石马镇)7镇和经济开发区,面积611平方公里。

刍议镇江方言的演变

刍议镇江方言的演变

《刍议镇江方言的演变》(一)镇江话由吴语系向江淮官话转化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是世世代代镇江人开放、友善、亲和、包容性的具体体现地处江南的镇江话怎呢会从吴语系演变成江淮官话的呢?其历史和地理原因在于:第一,晋室南迁京口,清代旗人统治城里,使得有些镇江话逐步趋于北方口音,并且略带京味。

(例如:自咁、欢稍、铁沙捺子仄、家尅等等)第二,镇江三面环山,与周边交通相对闭塞,唯一方便对外交往的窗口就是长江岸线。

于是乎就有了十字黄金水道的漕运;有了银山门的英租界和开办较早的江边海关、京畿路邮政局、以及遍布城外的银行业;有了中华路、新河街、小闸口一带繁忙的物流业。

南来北往的木材、油麻、丝绸、粮食、食盐、杂货转运,川流不息的过往客流助推了镇江这座水陆码头的繁荣,也带来了商号林立的大西路、宝塔路一带的兴旺发达。

京沪铁路开通,使得城外很快成为城市商业、金融、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到了近代,沿江沿河更是镇江民族工业和产业工人的集聚地。

满街是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会馆,来自淮扬、三泰、盐阜、安徽、宁波等地大量的移民纷纷定居镇江。

大量移民的出现,使得西区特别是西门老火车站、轮船码头一带,以至于整个城外常住居民的语言结构都发生了改变,一些外来词汇也不同程度地融入镇江话,江淮官话成了人们通行交往的工具。

而这个时候城里的外来人口相对要少得多,老镇江话受到的冲击也不大。

古运河以东除了政府机关和驻军而外,中山路、五条街、南门大街的人气、繁华程度远不及城外,城里人经常喜欢结伴出城去玩玩。

(二)走出镇江话的几个误区第一、不能简单地讲“镇江话就是苏北话”。

其实苏北话、苏南话都不能够简单化一。

现在的金坛市有一半人在讲泰州话,靖江市又有一部分人讲的是江阴话。

虽然镇江话归属于江淮次方言,但镇江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只是地处与江南水乡的始端,语言上处在“吴头楚尾”过渡带,很容易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得到验证,古时候的镇江先民讲的肯定也是吴语。

《江苏地域文化》期末考试重点

《江苏地域文化》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江苏地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指江苏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所具有的各种文化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的整体文化面貌的总特征。

(2)六朝:公元220年至589年,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方先后建立了东晋、东吴、宋、齐、梁、陈等汉族政权,史称“六朝”。

(3)泰兴花鼓:用红灯作为主要道具,用泰兴方言演唱,所用曲调具有浓郁的苏北民间小调风味,舞步和动作幅度大且灵活、风趣。

(4)吴文化:是以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型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圈。

(5)苏东海洋文化:苏东有近一千公里的海岸线,由此而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以沿海的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市为中心的文化圈。

(6)淮剧:是清代中叶在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的一种民间小调与酬神香火戏结合的江北小戏,后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

(7)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十四、十五世纪苏州昆山,以鼓、板等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说唱语言,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素有“百戏之母”的雅称。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8)狼山风景区:狼山风景名胜区是江苏省著名的六大风景区之一,狼山位于南通市南郊,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南临长江、山水相依,通称五山。

狼山居其中,海拔106.94 米,最为峻拔挺秀,文物古迹众多,其他四山如众星拱月,狼山成为五山之首。

相传狼山曾有白狼居其上,又传因山形似狼而得名。

(9)孔望山摩崖造像:是一组东汉摩崖佛教艺术造像,为我国最早的石窟寺艺术雕刻。

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南 3公里的孔望山西侧。

造像分布在东西长17米、高 8米的崖壁上,依山岩的自然形势雕刻 110个人像。

最大者高1.54米,最小者高0.1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区域分布
• 南通的西部及北部地区:海安县、如皋市以及如东县的大部分 地区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通泰片/泰如片,又可分为两种小 方言片:如东东部地区的如东口音和其他地区的如海口音两种, 可以分别称为如东话和如海话。 南通城周边地区:港闸区、 崇川区西北部及通州区中西部的方言——南通话,南通话是毗 陵片吴方言向江淮官话通泰片/泰如话的过渡方言。 南通的 东南部地区:崇川区的东南部、通州区西南部、海门市南部、 启东市南部、如东县东南部和通州区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方言— —沙地话(崇明话、海门话、也叫启海话)属于吴方言。 南通的东部地区:通州区东部、海门市的北部、启东市的北部 的方言——通东话吕四分支和东社分支——通东话(亦可叫古 常州语,或称江北话) 通州城周边地区:通州区的中部方 言——金沙话,属于吴方言
镇江方言
地理位置
•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古时进出海口, 位于扬子江畔,素有“襟山带江,控楚负 吴”之美誉。。
• 镇江,古称“宜”“朱方”“丹徒”、 “京口”、“润州”。名字,有两种说法: 一是因镇江北部沿江岸—带地势比较低洼, 在古代常受水害,所以在水名之前加一吉 祥词,以示祈望而得名。
镇江方言
• 今天的镇江话,按照官方的说法,属于江 淮方言的次方言,但以镇江市中心以东南 10多公里处的谏壁为界限进入吴语方言区, 基本属于一种带有吴语特征的江淮次方言。
历史原因
• 据称镇江为中国吴文化的发源地。最早的 青铜宜侯鼎、有姓名有祭文的吴王墓葬均 在镇江境内出土,能与《史记》所记载的 商末时,泰伯、仲雍为让位于周文王姬昌 而奔荆蛮,立国号勾吴相吻合。
镇江方言的特色一
• 镇江话有6个声调【阳平 阳上 阳去 阴平 阴 上 阴去】 ,官方说法是书面语近北方官话, 口语近吴语,镇江话口语发音仍保留了吴 语的发音习惯,但吴语词汇已经越来越少 了,
镇江方言特色二
• 镇江话发音无翘舌音,入声保留比较完整, 口语词汇以阳平居多。现代汉语中入声已 经完全消失,只在少数方言区可以听到, 所以听这些话,会感觉语速很快,音调变 化比较多。
2、历史沿革
• 由于南通特殊的地理环境,南通话形成了 它独特的语音系统。生活在南通话区域里 的居民容易听懂如皋话,也可以稍为困难 地听懂启海话;但是启海居民和如皋居民 却难以听懂南通话。同时,南通人可以比 较容易地学会说如皋话,或稍为困难地学 会说启海话;而外地人学说南通话却很难。 这也表明,南通话混合了北方方言和吴方 言的底层成分,而与北方方言的亲缘关系 更密切。
南通地区方地区方言分布图
1、地理变迁
• 南通地区是自中古以来发展起来的,因为是冲积平原,土 地肥沃;又襟江带海,交通便利,得天独厚。历代的大江 南北的劳动人民迁移过来,建设发展,使南通成为物阜民 丰的新天地。移民分别来自吴语区和江淮方言区,两种方 言会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发生融合。并且移民有先后, 或同一村镇的居民来源不同,或基本来自一处,各种情况 都有。这样,方言融合的结果就多种多样了,直到现在还 是十里八乡话不同。不过目前普通话普及正在加快步伐前 进,电视进入每个角落,每个家庭,等于成千上万的普通 话推广员深入到全社会,再过十年几十年,方言土语将进 一步被压缩,地区间的差异会缩小,最后只存在于乡村和 家庭中。
• 且受清朝旗人汉语的影响 镇江话中是没有 儿化音的。
镇江方言特色三
• 镇江话保留古代汉语较多,所以很多词可 以按照汉语变化规则来对应:
• 比如J开头可以改作G开头,如“解”读 “改”;
• Y开头一般不发音,如“眼”读“俺”; • H开头有读K,如“环”读“宽 2声”, • X开头读H,“下”读“哈 入声”。
• 自从晋室南迁后,北人开始不断涌入江南, 也把北方语言带入江南,至少到隋唐宋时 期,镇江地区方言应该还是比较完整的吴 语,因为地处江北的扬州还说吴语。相传 隋炀帝能以吴语为歌,而辛弃疾也提到吴 音。
• 因为地处江淮方言与吴语的交界处,清兵 南下,镇江作为南北要冲军事重镇,康熙 年间设将军府,主要为防范台湾郑匪进犯 长江,旗人开始进入镇江。旗人讲汉语, 与土语大不一致,但经过两百多年的侵染, 镇江土语也受到了旗人汉语的影响
总结
• 镇江方言大体属于北方方言,是北方 方言与吴方言两大方言的结合部。古代的 镇江话属吴方言,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 交通等原因,导致方言属性的变化。镇江 方言构成复杂,其中既有吴方言的遗痕, 又有京腔的影响。
总结
• 镇江方言大体属于北方方言,是北方 方言与吴方言两大方言的结合部。古代的 镇江话属吴方言,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 交通等原因,导致方言属性的变化。镇江 方言构成复杂,其中既有吴方言的遗痕, 又有京腔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