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重点14年
2014《自然辩证法》总结
1、自然辩证法的相关表述。
自然辩证法是19 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最初意指自然界的辩证法,到20 世纪,被拓展为包括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综合性交叉研究领域,成为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理论体系。
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技术背景。
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技术背景是整个近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其诞生的标志是1543年哥白尼发表的《天体运行论》一书掀起的天文学革命。
其本质特点是实验科学。
实验科学诞生的标志是力学,以1687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为代表。
实验科学方法是分析、解剖。
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a.天文学领域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b.地质学领域赖尔的渐变论c.物理学领域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理论d.化学领域的原子论和元素周期律e.生物学领域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等等。
②近代技术的发展:两次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改进和广发使用为主要标志。
实现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度。
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以电气技术、内燃机技术和炼钢技术为代表。
如西门子的自激式发电机,三大炼钢法等。
3、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自然辨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方法论,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一体化进程三个方面。
①自然观包括5类。
a.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但缺乏科学论证。
b.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以牛顿时期为代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c.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其思想起源是德国黑格尔的古典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
其特点是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其意义在于:以实践理论为基础,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辨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结石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轮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收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科学技术异化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等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
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它是由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2.新颖性: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开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文件中。
3.创造性: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4.实用性:该发明或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使用,并产生积极效果。
5.创造:是产生新颖,而且有特殊效果的思想活动。
6.机遇:是在科学研究中偶然发现的重要意外现象。
7.灵感:发散思维中自由联想产生出来的具有特殊价值的想法8.分析: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用归纳法进行论证,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到最普遍的原因。
9.综合:假定原因已找到,并且找它们列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解释由它们发生的现象,并用观察和实验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
10.发明:专利法所称的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11.实用新型:专利法所称的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12.观察:获取研究对象自然信息的过程。
13.归纳:由特称命题过渡到全称命题的思维方式、非逻辑过程。
14.演绎:由全称命题过渡到特称命题的思维方式、逻辑过程15.从众性:有意无意地保持和其他人一样。
是一种对创造力不利的个性。
16.可证伪度:一种理论容易被证伪的程度。
一种理论普遍度、精确度越高,可证伪度越高17.确认和确认度:一种理论被有限次"证实"的程度--确认度(代表了波普证伪主义理论的妥协)18.逼真度:一个理论中真实性内容与虚假性内容之差。
允许科学存在虚假性内容实际上允许了科学理论中真实性内容和虚假性内容共同性存在1.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产生的背景?内容: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第一讲:自然辩证法纵横谈一、何谓“自然辩证法”2、辩证法:(1)辩证法的存在方式:通常是作出如下的分类:其一是区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其二是区分为“自然辩证法”、“社会(历史)辩证法”和“认识(思维)辩证法”,其三是区分为“自发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
(4)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唯物辩证法下了科学的定义:唯物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3、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所开创的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
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自然辩证法这个语词的原意说,它是指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就它是一门学科说,它的基本内容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揭示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的辩证法,(2)研究揭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3)研究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论,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三、自然辩证法与哲学的关系:2、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
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展开对自然界、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规律的探讨。
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又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科。
与最高层次的哲学相比较,可把它归属为亚层次。
自然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3、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哲学的关系:所谓“科学哲学”,即关于科学的哲学理论,是哲学对科学这一现象的研究或反思,这里所说的“科学”指的当然是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个对象)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想交叉的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与其发展规律以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研究对象: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科技社会论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形而上学机械论,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发展本身的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从古代朴素辩证思维到近代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唯物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完成。
3.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p166)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波普尔提出了证伪原则。
他认为理论虽不能被经验验证,但能被经验证伪。
他主张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
在区分科学与非科学问题上,证伪优于证实。
这一原则的中心思想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标准就在于可否证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导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哲学方法。
它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哲学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自然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矛盾着、发展着(包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2)事物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规律;(3)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
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质量互变是矛盾的主要内容;(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1. 矛盾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推动事物前进的内在动力。
2. 质量互变质量互变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种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指事物在继承与变化、保持与改造的过程中,经过相互冲突和斗争,最终形成新的事物状态。
4. 统一整体统一整体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联系、依存、包容的方式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 应用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在我的看来,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自然辩证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总结:通过本文的讲解和总结,我们对自然辩证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自然辩证法重点
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技术基础。
2.马克思主义三大自然观:(1)系统自然观——三对关系第一、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第二、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第三、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2)人工自然观——作用、与中国梦结合人工自然观的作用:第一、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二、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和价值论的统一:第三、有助于实现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的统一:(3)生态自然观——三大规律生态系统规律:第一、闭路循环规律:第二、反馈调控规律:第三、系统和谐规律:3.科学实践(1)科学实践(2)科学研究中的机遇:(3)观察中渗透理论:第一、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不同的背景知识、不同的理论指导,甚至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可能对同一事物现象做出不同的观察结论。
第二、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个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理论在科学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测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测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4.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和本质(1)绿色设计及其与传统设计方法的区别:绿色设计不同于传统设计,绿色设计包含产品从概念形成到生产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回收、重用及处理处置的各个阶段,即涉及产品整个寿命周期。
它既着眼于人的当前需求,又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而传统的产品设计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当前需求为目标,以产品是否顺利在市场上实现经济价值作为评价设计成败的标志。
从这个意义上讲,产品绿色设计是一门可持续的工程技术活动。
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是绿色设计的基础。
没有传统设计,绿色设计也就无从谈起。
绿色设计是对传统设计的完善和提升,是在传统设计目标的基础上将环境属性作为产品的核心设计目标,凭借产品的绿色性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绿色设计和传统设计在设计依据、设计人员、设计目的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1、原子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原子论: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本原。
原子是构造万物的基本粒子,虚空为原子提供位移运动的场所。
2)原子论的基本思想:物质结构是不连续的,由为数极多的原子构成。
原子在物理上不可分,性质相同,只是形状、大小、重量、排列、位置不同。
原子是不可毁灭的,运动是原子的本身的永恒属性。
原子论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3)基本要点: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通过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以相通。
2、数学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并能举例加以说明(1)核心思想: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之中都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
(2)数学自然观的古希腊代表:毕达哥拉斯:“万物”已经不仅仅是世界上的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除了这些实际事物外,还有一些也是存在的东西,如正义、理性、灵魂、美、善良等等,这些东西显然是不能用水、土、火、气来解释的。
毕达哥斯时代,数还不能离开感觉的对象而独立存在。
点是1,线是2,面是3,体是4。
(3)数学自然观的近代代表——开普勒:土星轨道的球——立方体木星轨道的球——正四面体火星轨道的球——正十二面体地球轨道的球——正二十面体金星轨道的球——正八面体(4)元素周期表3、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重点:(1)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2)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3)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4)人与自然是分立的(来源:第一讲第30页)4、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1页(书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第三,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PPT±)主要观点: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一一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观点(1)物质观: 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原子, 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 按力学规律形成的, 因而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论);(2)时空观: 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 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3)运动观: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 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 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4)因果观: 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 粒子间或由其构成的物体间存在着万有引力, 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 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 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 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特征(1)唯物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 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2)形而上学性: 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3)机械论: 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浅薄的机械论), 或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深层的机械论);(4)决定论: 自然界中的同一类结果, 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5)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事物、现象可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 还原论的思想造成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从而否定了自然的复杂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自然科学基础: 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二、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1)组成: 系统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 单一元素不能构成系统, 不同元素会形成不同的系统。
(2)基本组成: 对研究目的来说, 显得特别重要或无需再分解的层次的组成。
(3)结构:系统组成元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 是系统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
(4)环境: 与系统发生作用, 且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 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1)系统自然观:贝塔朗菲(系统论中的相关性原则,把握联系成为一般系统论的最关键的思想之一,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局化的,既是随机的又是系统的)(2)自组织自然观:自组织是在与自然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基础上能够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一种过程和体系。
2、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看看):(1)、产生原因:生态危机。
(2)、科学根据:生态学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
(3)、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自然界的构成:(1)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a、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界b、人类观测所及(可直接或间接观测到的自然界),但尚未受到人类实践手段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2)人工自然:a、人工控制的自然 b、人工培育的自然 c、人造自然物4、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a、根据物质形态在某些基本特性方面的差异性和共性,可以把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形态归结为实物和场这两种基本的物质形态。
b、根据能否自我新陈代谢、能否遗传变异,可以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划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c、根据物质形态的聚集状态,可以把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划分为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和超密态等五种聚集状态。
5、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系统性:物质系统的含义:贝塔朗菲(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出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
理解:要素、结构、功能、环境之间的关系。
6、自然物质系统的类型:a、从系统内进行的实际过程分类,分为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b、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c、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类:分为平衡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d、从人系统的认识程度,分为黑系统、白系统、灰系统e、从人与物质系统的关系,分为人工系统、天然系统、复合系统7、物质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1、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2、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8、物质层次结构的因果链:1、纵向因果链双向因果链:上向、下向。
2014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科技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学科性质和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其体系按辩证逻辑结构排列为:自然观—方法论—科技与社会,按历史线索排列则为: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三大特征是:唯物论与辩证论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猜测的局限性。
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把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批判了机械和形而上学,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辨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辨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任何一个系统由两个以上要素构成,系统要素间、要素与整体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素彼此间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其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1.自然界以系统的方式存在;2.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等特点;3.系统的演化史不可逆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4.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
研究内容: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属性的哲学学说。
探索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存在及演化。
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科学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
技术哲学是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技术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科学技术史是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历史演进的学科。
研究意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完整学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范畴性的( vategorical )理论,但也有一定的规范性( normative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
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识( intellectual )意义。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2、数学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3、原子论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1)物质,是由具有广延性、质量、形状道行不变的属性,并且具有不可入、不可再分的原子结构。
(2)一切自然过程都按照力学定律变化,所有的物质运动服从严格的决定论规律。
(3)时间与空间是绝对的、无限的和分分立的,独立于物质和物质运动。
4、系统论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原理。
整体与部分是自然系统中的一对矛盾。
“整体”是指自然系统的有机整体,“部分”是指自然系统的组成元素。
其关系有两点:1)整体与部分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2014-4-15)1.自然辩证法包含: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马克思主义科技社会论。
2.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三个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错误,承认了相对静止,但夸大了绝对运动。
“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错误,仅承认绝对运动,但否认相对静止。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优缺点优点:①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在中世纪神学自然统治长达千年之久,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位;②它首次把哲学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观性和猜测性;③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缺点:①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不彻底性;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什么);(质的突破,吸取了其他自然观的优点,克服了其他自然观的缺点;加进了自然的特点;贯彻到了人类历史)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科技方法论以及科技社会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7.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系统的存在(静态)和演化(动态)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8.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①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②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征;③自然界的演化是由“不可逆的、开放的、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机制;④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9.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1、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和体系对象: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研究内容:自然观、科技观、科学技术方法论性质和体系: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既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技观、又是认识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2、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⑴天文学,康德的星云假说(2)地质学地质渐变论(3)物理学,能量守恒转化定律(4)化学、原子分子论,人工合成尿素(5)生物学,细胞理论和生物进化论。
他们打开了机械自然观的六个缺口。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吗,物质形态是多样的,物质结构是有层次的,结构层次是无限的。
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在质和量上都是不灭的,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因在于内部矛盾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无限的规律观: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古希腊自然观:从自然的本身来理解自然,理解成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近代机械自然观: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万物,认为万物静止不变,互不联系,如果说有变化,也是数量上的增减没有质变事物变化的原因归于外力的推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3、什么事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1)任何一个系统必须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性的结构单个要素不能构(2)系统在于“系”内部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定结构(3)“统”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来的特定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已结构为载体,并在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显出来系统的本质特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不仅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而又互成系统。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一页纸)
⾃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页纸)⾃然辩证法⼀、⽣态⾃然观的观点和特征(简答)1、⽣态⾃然观的主要特点。
(1)⽣态⾃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适应性和⾃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平衡的统⼀。
(2)⽣态⾃然界是天然⾃然界和⼈⼯⾃然界的统⼀,是⼈类⽂明发展的⽬标。
(3)通过从⾃然界的⼈⼯化转向其⽣态化,从⾮⽣态型⼈⼯⾃然界转向⽣态型⼈⼯⾃然界,实现⼈和⾃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态⽂明。
2、⽣态⾃然观的基本特征。
(1)全球性。
它是⽣态视⾓,代表地球⼈类(包括后代⼈)的利益,研究全球⽣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然观。
(2)批判性。
它从⽣态视⾓反思和批判⼈类的理念和⾏为及其后果。
(3)和谐性。
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然及社会之间的全⾯、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类社会和其他⽣命体的和谐统⼀。
⼆、对科学、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简答)1、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史在⼈类探索⾃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芝⼠是⼈在与⾃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解释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种⽂化现象,是⼈类⽂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对⾃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
科学是⼀般⽣产⼒,必须和直接的⽣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产⼒。
2、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类为满⾜⾃⾝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段和⽅式⽅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类在利⽤⾃然、改造⾃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法和⼿段;⼴义的技术是指⼈类改造⾃然、改造社会和改造⼈类⾃⾝的⽅法和⼿段。
⼆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技巧、技术⼯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
答: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主要内容: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技观(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方法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技社会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体系结构: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2、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
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P41)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3、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
答:自然系统的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
功能指整体所具有的特性和能力。
自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①结构决定功能。
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不是唯一地决定于一种结构。
②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的结构相应的发生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
自然系统的结构会影响其功能,自然系统的功能也会影响其结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了自然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4、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①、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
②、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③、系统与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 5、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①、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环境对系统的演化起着一定的诱导甚至支配作用,系统的性质和功能是通过环境显现出来的。
②、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系统有其内在的结构和独立性,它可以通过输入和输出对环境产生影响,系统可将环境要素变成自己的要素,可以抗拒环境的干扰而保持自身的稳定和发展,甚至可以通过改变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③、系统与系统的作用。
事实上环境中有其他系统的存在,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往往表现为系统与系统的作用,系统与系统有并存关系、依存关系、竞争关系等等。
6、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P61)答: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现在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概念: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的,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
事实上,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
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A.系统要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保持对外环境的开放性,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B.“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要无序向有序进化,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
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C.非线性机制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只有非线性机制才能使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维系形成有机整体,导致系统失稳、旧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得以产生。
D.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随机涨落是非平衡系统失稳的“导火线”,是非平衡有序结构的“胚芽”,是非平衡系统进化的“驱动力”。
普利高津说:“在非平衡过程中……涨落决定全局的结果”,“通过涨落达到有序”。
这就是所谓“生序原理”。
(涨落:扰动就会是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称为涨落。
)意义: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
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7、生态学的三大规律(论述题)答: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其三大规律是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系统和谐规律。
⑴闭路循环规律:a.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中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
b.在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过程中,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便产生了能量的流动,即能量流。
它是推动生物圈和各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动力,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
能量流是单向的。
物质流与能量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推进生态系统的发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同时运行的。
物质作为能量的运载体,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源动力。
c.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除了体现在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即信息流。
信息流是双向的循环。
总之,宏生态与微生物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
⑵反馈调控规律:①调控,即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
a.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是指生物系统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行为方式等以适应环境改变的作用,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改变了环境,使之与生物变化相协调;b.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是指环境条件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制约作用。
②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
③反馈调控的层次性:a.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 b.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
c.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 d.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
反馈调控的目的性、复杂性、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
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
⑶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
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等方面。
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
8、人与自然的和谐(P81)答:相应地,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实践。
它指引我们走出人类中心注意的偏狭,树立一种生态的伦理价值观,消除生态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突,实现两者的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1)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2)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3)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4)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9、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10、归纳与演绎的关系问题。
答: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
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或特殊事物及其论证的方法。
归纳和演绎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指导。
归纳出来的结论可以成为演绎的前提,而演绎的结论往往又是归纳的指导思想。
恩格斯曾说过:“归纳和演绎,正如综合和分析一样,必然是属于一个整体的。
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设法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去,但是只有记住他们是属于一个整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才能做到这一点。
” 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答:技术和科学的区别1技术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不同。
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和科学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
3技术和科学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
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技术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可以预见的。
4对技术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
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想到技术。
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12、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3、绿色设计方法。
(1)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P205) a) 设计理念不同:绿色设计主张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传统设计以产品能否实现经济价值作为评价设计成败的标志b) 设计目的不同:传统设计是“为需求而设计”;绿色设计是“为需求和环境设计”。
c) 产品设计的需求不同:绿色设计需求生产品的整个是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可拆缺性、可回收性等),然后考虑产品的基本属性(功能、质量、寿命、成本等)。
而传统设计主要考虑产品的基本属性d) 产品设计内容不同:绿色设计主要考虑产品从设计到报废的回收处理及再利用,而传统设计则是一人为中心。
e) 所获利益不同。
(2)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及其生态哲学基础(P208-211)答: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意识设计,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运用生态思维,将物的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进行最优化的一种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