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重点归纳
3、自然辩证法学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学习重点1、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是科学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
2、科学的社会规范(1)公有主义: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2)普遍主义:科学标准的一致性(3)无私利性: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4)独创性(5)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3、技术的社会规范独占性规范(保密和专利制度)以应用、合用为原则(评价技术的标准)追求私利(激励机制)独创性比科学要求低4、科学活动中心: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占全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称为“科学活动中心”科学兴隆期:占全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持续的时间叫做“科学兴隆期”。
5、选题的基本原则:(1)创新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需求性原则6、假说的形成的基本条件:(1)一致对应性:假说应当与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相互支持。
(2)可解释性: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
(3)可预测性:假说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
7、归纳法:(1)完全归纳法(2):不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归纳法、科学归纳法8、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或称求异思维):能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探寻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收敛思维 (或称求同思维):尽可能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系列中去。
9、科学的本质特征(1)客观真理性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可检验性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践的检验(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4)主体际性可在不同认识主体之间进行讨论、交流10、技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11、技术价值的特点:(1)客观性技术属性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关系中所显现出的技术价值有其客观基础。
(2)实践性技术只有通过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显现出其价值来。
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第一讲:自然辩证法纵横谈一、何谓“自然辩证法”2、辩证法:(1)辩证法的存在方式:通常是作出如下的分类:其一是区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其二是区分为“自然辩证法”、“社会(历史)辩证法”和“认识(思维)辩证法”,其三是区分为“自发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
(4)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唯物辩证法下了科学的定义:唯物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3、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所开创的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
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自然辩证法这个语词的原意说,它是指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就它是一门学科说,它的基本内容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揭示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的辩证法,(2)研究揭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3)研究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论,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三、自然辩证法与哲学的关系:2、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
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展开对自然界、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规律的探讨。
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又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科。
与最高层次的哲学相比较,可把它归属为亚层次。
自然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3、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哲学的关系:所谓“科学哲学”,即关于科学的哲学理论,是哲学对科学这一现象的研究或反思,这里所说的“科学”指的当然是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个对象)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想交叉的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与其发展规律以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研究对象: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科技社会论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形而上学机械论,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发展本身的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从古代朴素辩证思维到近代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唯物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完成。
3.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p166)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波普尔提出了证伪原则。
他认为理论虽不能被经验验证,但能被经验证伪。
他主张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
在区分科学与非科学问题上,证伪优于证实。
这一原则的中心思想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标准就在于可否证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导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哲学方法。
它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哲学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自然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矛盾着、发展着(包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2)事物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规律;(3)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
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质量互变是矛盾的主要内容;(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1. 矛盾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推动事物前进的内在动力。
2. 质量互变质量互变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种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指事物在继承与变化、保持与改造的过程中,经过相互冲突和斗争,最终形成新的事物状态。
4. 统一整体统一整体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联系、依存、包容的方式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 应用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在我的看来,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自然辩证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总结:通过本文的讲解和总结,我们对自然辩证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自然辩证法重点
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技术基础。
2.马克思主义三大自然观:(1)系统自然观——三对关系第一、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第二、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第三、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2)人工自然观——作用、与中国梦结合人工自然观的作用:第一、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二、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和价值论的统一:第三、有助于实现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的统一:(3)生态自然观——三大规律生态系统规律:第一、闭路循环规律:第二、反馈调控规律:第三、系统和谐规律:3.科学实践(1)科学实践(2)科学研究中的机遇:(3)观察中渗透理论:第一、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不同的背景知识、不同的理论指导,甚至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可能对同一事物现象做出不同的观察结论。
第二、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个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理论在科学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测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测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4.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和本质(1)绿色设计及其与传统设计方法的区别:绿色设计不同于传统设计,绿色设计包含产品从概念形成到生产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回收、重用及处理处置的各个阶段,即涉及产品整个寿命周期。
它既着眼于人的当前需求,又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而传统的产品设计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当前需求为目标,以产品是否顺利在市场上实现经济价值作为评价设计成败的标志。
从这个意义上讲,产品绿色设计是一门可持续的工程技术活动。
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是绿色设计的基础。
没有传统设计,绿色设计也就无从谈起。
绿色设计是对传统设计的完善和提升,是在传统设计目标的基础上将环境属性作为产品的核心设计目标,凭借产品的绿色性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绿色设计和传统设计在设计依据、设计人员、设计目的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1页(书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第三,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PPT±)主要观点: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一一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学科体系分三部分:自然观、方法论、科技与社会。
1、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1一、结构决定功能。
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
二、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不仅不是单值的,而且也不是单向的。
自然系统的功能和其结构相比,功能是相对活跃的因素,由于系统和环境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因而功能的变化总是不断发生的。
于此相比,结构则是显得相对稳定的因素。
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的结构相应的发生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
3、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谓之系统。
本质特征:一、整体性。
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二、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动态性。
自然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实质上是按空间划分的物质系统随时间变化而铺展的性质。
四、层次性。
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或层次大小相互包含,或处于同级、不同级的不相包含的层次)的性质。
4、演化的方向:进化、退化所谓进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
退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进化与退化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形式,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重点知识总结
1.系统及其相关问题1.1 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概念包含哪些要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或者说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一要素不是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才可能构成系统。
且要素只能是具有一定属性的实体。
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结构。
而结构是系统中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可以是数量关系(数量结构),也可以是空间关系(空间结构),还可以是时间关系(时间结构),而更重要的是相互制约关系(相互作用结构)。
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系统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功能是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
功能是系统整体才有的属性。
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各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显出来。
而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凡是与系统的组成要素发生相互作用而不属于系统的事物,均属于系统的环境。
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所必需的。
这几种规定之间存在如下基本关系:系统的功能依赖于其要素、结构和环境。
要素性质的变化、结构构型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表现,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
从实质上说,系统概念的要义并不是一般地强调联系,而是强调那种具有新质突现的联系。
1.2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及意义:系统是以各种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新质的整体。
首先,系统由要素构成,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础,要素的属性影响系统的属性,这是系统的加和性;其次,系统并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由要素之间的相干性耦合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新质的整体,这就是系统的非加和性,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它是系统的重要特征。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
研究内容: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属性的哲学学说。
探索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存在及演化。
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科学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
技术哲学是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技术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科学技术史是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历史演进的学科。
研究意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完整学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范畴性的( vategorical )理论,但也有一定的规范性( normative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
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识( intellectual )意义。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2、数学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3、原子论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1)物质,是由具有广延性、质量、形状道行不变的属性,并且具有不可入、不可再分的原子结构。
(2)一切自然过程都按照力学定律变化,所有的物质运动服从严格的决定论规律。
(3)时间与空间是绝对的、无限的和分分立的,独立于物质和物质运动。
4、系统论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原理。
整体与部分是自然系统中的一对矛盾。
“整体”是指自然系统的有机整体,“部分”是指自然系统的组成元素。
其关系有两点:1)整体与部分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自然辩证法重点
选择题:1 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以德、俄两种文字对照的形式首次在苏联出版。
2 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哲学史、科学史和技术史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4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5 1905年爱因斯坦创建的狭义相对论,1916年他创建的广义相对论,1900年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1913年玻尔建立的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概念,1925年海森堡建立的矩阵力学,1926年薛定谔建立的波动力学.玻尔对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诠释,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6 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
20世纪70年代前后相继出现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等自组织理论以及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则是系统科学的新进展。
7科学知识有如下的一些特征:内容的客观性. 理论的逻辑性。
应用的普遍性。
进步性。
8发现科学问题应当首先从它的结构要素开始,一般包括如下四项:问题域,求解目标,应答域.背景知识。
9关于科学研究的起点的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主张科学发现从观察开始;二是认为科学发现从已知的理论开始;三是认为科学发现从问题开始。
10科研选题及选题的基本原则:需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1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模拟实验方法。
12科学观察方法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典型性原则。
可观察性原则。
13实验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比单纯的观察起着更加突出的作用原因:1.科学实验可以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重点
1.反馈与控制方法2.社会需要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3.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
4.归纳和演绎(一)归纳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归纳推理不是必要性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归纳是从与其情境密切相关的特定研究中得到在此情境适用的一般性结论。
把归纳的结论推广到其他情境时需要注意其适用性。
(二)演绎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结论的认识方法。
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只要其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就必然正确。
在科学研究中,演绎常常用在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上。
(三)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
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
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
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5.机械论6.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7.反科学思潮8.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9.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10.科学实验的特性11.机遇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意义在科学观察和科学试验中要注意机遇的作用。
科学研究有许多意外发现。
在科学研究中能够通过意外事件把握机会而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
把握机遇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创造性能力。
12.自组织13.科学与人文文化14.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15.绿色设计方法16.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17.生态系统规律18.人与自然地和谐19.创新型国家的内涵特征(1)创新型国家的内涵: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
自然辩证法重点归纳
自然辩证法重点归纳何谓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其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辨证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的辨证研究;三是自然科学方法论,即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研究。
第一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两门学科都是以探索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为最终目的,其联系:自然科学是各门以具体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揭示的都是一些特殊规律,以求得具体的科学结论为目的和宗旨;自然辩证法也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是从总体上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过程,研究各种形态物质的共性或普遍性的东西,以揭示自然界运动的一般规律,最后做出哲学结论,以丰富哲学的一般原理。
二者的关系:⑴自然辩证法必须以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
因此自然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自然科学才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⑵自然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
原始自然观:突出特征是“拟人化”,即认为自然界像人类一样具有某种生命力,存在喜怒哀乐。
这种自然观的出现是生产力水平不高,认识水平低下的必然结果。
一、奴隶时期的朴素自然观的特点:A具有明显的唯物倾向:即自然皆由物质构成。
B包含了大量的辩证思想:即自然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而且促成其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自然界内部的矛盾,对立性。
C幼稚、朴素、臆测性:即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对事物构成及运动变化的细节缺乏了解,因此,他们的看法只能凭借直觉,从总体上去考察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1.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
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科学概括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研究对象:自然界,自然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研究内容:自然观、科技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以及科技观与创新型国家。
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2)人类劳动的重要性。
(3)近代科学的革命,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道,展示了在此之前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科学技术的力量,把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推向了工业社会。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5)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独享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成果。
(6)科学社会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协调,是科学与人文、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社会。
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一阶段:学术界通常把古代自然哲学的诞生到19世纪40年代初自然辩证法的萌芽。
第二阶段:自然科学与神学分庭抗礼,与哲学分道扬镳,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三阶段:自然科学通过自身发展,又开始回到与哲学相结合的轨道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自然辩证法创立者,恩格斯是主要的创立者。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列宁发展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理论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进入20世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两大理论成果,革新了人们的自然观和科学理论发展观。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是用哲学范畴和科学规律表达的自然图景。
自然观由自然科学的水平所决定;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重点
1、系统的特点✧开放性开放系统是与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特点:开放系统的外部特征是存在输入和输出;内部特征是不断破坏自身旧的物质组分,不断组建新的物质组分。
真实的世界都是开放的,孤立和封闭系统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抽象物。
✧动态性系统的动态性是指任何真实的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生到灭的过程。
现实的系统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表现出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特性或演化特性。
自然科学和数学提供了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许多理论相方法。
按照科学追求普遍性的原则,动态系统理论的中心问题之一是对稳定秩序的追求。
✧整体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质量关系(加和性): 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功能关系(非加和性):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全息关系: 整体等于部分。
✧生物的全息性:DNA在生物个体中分布;✧几何体的全息性:分形几何的自相似性;✧社会的全息性:文化基因的复制和传统的统摄作用。
系统的特征信息:特征信息是组成系统的个体共同具有的;特征信息是系统环境不可知的信息。
整体性的新定义:整体性就是系统特征信息空间分布的全息性或对称性。
此处的全息性是指信息分布于系统所有组成单元;这里的对称性指三维空间分布的对称性。
在系统的空间范围内,沿任一方向移动一个周期,信息保持不变。
✧层次性当我们沿空间大小或复杂性程度等维度展开对事物的认识时,发现在不同的范围内,事物遵从不同的规律,它们的性质在维度上表现出阶段性的变化。
系统的层次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系统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规律保持不变的性质,并且在不同的区域系统的基本性质和规律不同。
在一个系统中,要素是低层次的系统或子系统,系统本身是高层次系统的子系统。
层次性要求我们在一定的范围内认识和应用科学规律。
✧非线性科学家郝柏林概括非线性具有以下三种含义:✧第一,线性是简单的比例关系,而非线性是对这种简单关的偏离。
✧其次,线性关系是互不相干的独立贡献,而非线性则是相互作用。
✧最后,对于理解混沌动力学有极重要意义的一条:线性关系保持讯号的频率成分不变,而非线性使频率结构发生变化。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_自己回答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观点(1)物质观: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论);(2)时空观: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3)运动观: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4)因果观: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粒子间或由其构成的物体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特征(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3)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浅薄的机械论),或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深层的机械论);(4)决定论:自然界中的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5)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事物、现象可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还原论的思想造成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从而否定了自然的复杂性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自然科学基础: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三、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1)组成:系统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单一元素不能构成系统,不同元素会形成不同的系统。
(2)基本组成:对研究目的来说,显得特别重要或无需再分解的层次的组成。
(3)结构:系统组成元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
(4)环境:与系统发生作用,且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1、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和体系对象: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研究内容:自然观、科技观、科学技术方法论性质和体系: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既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技观、又是认识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2、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⑴天文学,康德的星云假说(2)地质学地质渐变论(3)物理学,能量守恒转化定律(4)化学、原子分子论,人工合成尿素(5)生物学,细胞理论和生物进化论。
他们打开了机械自然观的六个缺口。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吗,物质形态是多样的,物质结构是有层次的,结构层次是无限的。
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在质和量上都是不灭的,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因在于内部矛盾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无限的规律观: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古希腊自然观:从自然的本身来理解自然,理解成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近代机械自然观: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万物,认为万物静止不变,互不联系,如果说有变化,也是数量上的增减没有质变事物变化的原因归于外力的推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3、什么事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1)任何一个系统必须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性的结构单个要素不能构(2)系统在于“系”内部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定结构(3)“统”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来的特定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已结构为载体,并在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显出来系统的本质特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不仅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而又互成系统。
自然辩证法重点
1、简述自然系统的基本属性。
(1)整体性: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就失去了其作为独立要素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系统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出系统整体性质和功能大于各个要素简单之和的特点。
是系统最为鲜明、最为基本的特征。
(2)开放性:系统具有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
只有开放,不断从环境吸收负熵,并使所吸取的负熵的绝对值大于系统自发产生的绝对值,系统才可能保持稳定,得以进化和发展。
(3)层次性:较低层次系统参与构成较高层次的系统,逐渐构成等级结构,其中参与构成新系统的系统可称为下层系统,而被构成的新系统可称为上层系统。
(4)动态性:任何系统都普遍存在涨落现象,系统客观上存在着新旧结构更替的可能2、什么是自组织?其条件和根据有哪些?自组织指在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在开放的背景下,外部提供一定的条件,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形成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和现象。
(1)开放系统。
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可以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2)远离平衡态。
只有非平衡状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3)非线性相互作用。
是自然演化的内在机制,具有相干性的耦合,使各要素间产生相干效应与协调动作,从而导致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和新质的出现。
(4)正反馈放大作用。
自然系统进入自组织,必须存在一个反馈通道,可以通过正反馈的方式放大系统的某种波动或起伏,从而产生新质,加速系统的自组织。
(5)涨落。
所谓涨落,使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对宏观状态产生的微小偏离。
3、简述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联系与区别。
自在自然:“纯自然”,即原始发生着的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地存在的自然界。
是“人化自然”的物质前提和母体。
人化自然:进入了人的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构成了人类文化或文明的一部分。
自然辩证法重点知识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知识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系统及其相关问题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概念包含哪些要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或者说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一要素不是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才可能构成系统。
且要素只能是具有一定属性的实体。
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结构。
而结构是系统中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可以是数量关系(数量结构),也可以是空间关系(空间结构),还可以是时间关系(时间结构),而更重要的是相互制约关系(相互作用结构)。
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系统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功能是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
功能是系统整体才有的属性。
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各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显出来。
而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凡是与系统的组成要素发生相互作用而不属于系统的事物,均属于系统的环境。
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所必需的。
这几种规定之间存在如下基本关系:系统的功能依赖于其要素、结构和环境。
要素性质的变化、结构构型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表现,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
从实质上说,系统概念的要义并不是一般地强调联系,而是强调那种具有新质突现的联系。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及意义:系统是以各种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新质的整体。
首先,系统由要素构成,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础,要素的属性影响系统的属性,这是系统的加和性;其次,系统并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由要素之间的相干性耦合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新质的整体,这就是系统的非加和性,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它是系统的重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其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辨证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的辨证研究;三是自然科学方法论,即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研究。
第一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两门学科都是以探索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为最终目的,其联系:自然科学是各门以具体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揭示的都是一些特殊规律,以求得具体的科学结论为目的和宗旨;自然辩证法也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是从总体上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过程,研究各种形态物质的共性或普遍性的东西,以揭示自然界运动的一般规律,最后做岀哲学结论,以丰富哲学的一般原理。
二者的关系:⑴自然辩证法必须以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
因此自然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自然科学才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⑵自然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
原始自然观:突出特征是“拟人化”,即认为自然界像人类一样具有某种生命力,存在喜怒哀乐。
这种自然观的出现是生产力水平不高,认识水平低下的必然结果。
一、奴隶时期的朴素自然观的特点:A具有明显的唯物倾向:即自然皆由物质构成。
B包含了大量的辩证思想:即自然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而且促成其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自然界内部的矛盾,对立性。
C幼稚、朴素、臆测性:即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对事物构成及运动变化的细节缺乏了解,因此,他们的看法只能凭借直觉,从总体上去考察自然界。
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很重的自发倾向和浓重的朴素臆测性。
二、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特点:⑴自然界不再是物质的,也不是物质元素演化而来,而是上帝在七日之内从虚无之中创造出来;⑵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不会也不能够自己运动只能受动,受动的终极原因在于上帝。
世间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皆符合上帝的目的性、和谐性。
(3)人是有罪的是不能理解上帝的目的,只能听从神的安排,终身赎罪,以便来世升入天堂。
(4)地球系宇宙中心,往上依次是月亮,太阳,五大行星和恒星天。
天堂在最高的苍穹,地狱在我们的脚下。
变化过程:原初形态-柏拉图的神秘主义开始传入神学-亚里士多德学说被神化。
三、近代形而上学的特点:自然界绝对不变,其方法上则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形而上学自然观能够产生并流行起来,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十三世纪以后,随着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起来。
为了发展生产,提高技术水平,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自然科学。
为了促使自然科学能够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岀来,资产阶级的先驱同自然科学家们一道同教会展开了较量。
1、向神学权威提出挑战,并宣告自然科学独立的,便是“日心说”的问世。
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岀来;2生理学中的血液循环学说;3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力学居首要地位,此现象的岀现是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所决定的,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形而上学自然观的进步意义:A还自然于唯物面貌;B促进了以力学为中心的自然科学的发展;C否定了宗教神学自然观局限性:由于不承认自然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难以理解自然界中各种运动的真正原因,从而使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难以真正坚持下去。
自然科学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冲击:生产方式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由分门别类地收集资料进入对资料的整理,并开始转向综合性的研究。
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联系被发掘岀来,这些发展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
1.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被恩格斯誉为在旧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2.赖尔的“渐变论”是自然科学在旧自然观上打开的第二个缺口。
《地质学原理》指岀地球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引起这种变化的力量很多,并从古至今就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3.化学:维勒第一次使用人工的方法从无机物中合成了有机物尿素。
拉瓦锡的氧化学说,道尔顿的原子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等都动摇了旧的自然观。
上述科学成就,有力地冲击了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充分表明旧的自然观已不再可能,而需要用新的自然观来取代之。
真正使形而上学自然观遭受灭顶之灾,并奠定新的自然观基础的,则是被恩格斯所称之为“十九世纪三大发现”的科学成就。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理论基础1、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正式宣告:自然界中的运动永恒性和运动形式的可互转性,它是旧自然观破灭新自然观确立的重要科学依据。
2、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界的内在联系,指岀一切高低等有机体不论其形态、结构和属性有多大的区别,但在细胞水平上却都是按照相同的规律生长发育。
3、进化论科学的论证了整个生物界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着,一切现存的生物物种都是历史上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产物,从根本上粉碎了长期以来物种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物种神创论的唯心主义观点。
为什么说,人类认识发展到什么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人类对自然界的看法总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的,而且,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观主要来自对该时期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提炼。
因此,人类认识发展到什么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自然观。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现代形式之一: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三、系统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是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基本思路是: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
第二,认为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即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一一系统性质。
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作动态的外放系统第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
系统思维方式与还原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不同。
观察事物的侧重点不是部分而是整体;不是立足于分析而是立足于综合;不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那样把分析与综合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的单向性思维,而是把综合与分析通过反馈耦合形成双向性思维。
系统一一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包含着四方面要义: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岀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岀来。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自然界的演化一、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自然的进化1.“演化”和“进化”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进化则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
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
2.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1)可逆和不可逆可逆和不可逆是自然演化过程中两种互对的状态,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后,能够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同时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
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过程;反之•若系统及其环境一经变化后不能回复,这种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1.开放性、远离平衡态 2.非线性的相互作用3.涨落:“生序原理”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马、恩生态思想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次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思格斯生态思想的“ 四大特征”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