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乡愁 说课稿

合集下载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1【教学目标】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

(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

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

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

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 (3)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所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乡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材中,这首诗属于现代诗歌单元,旨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面对这首内涵丰富的诗歌,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诗中的意象,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

2.教学难点:诗中意境的体会,诗人情感的把握,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发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课。

2.自读: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赏析:引导学生从韵律、意境等方面赏析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6.拓展:介绍余光中的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拓展知识面。

7.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9学习目标:1、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二、走近作者三、学习过程(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诵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课文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说课稿10一、教学目的:1.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三)余光中简介(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五)学生齐读全诗(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母子深情绵长夫妻恩爱厚重绮丽迷人生死悲痛巨大最感人思乡哀愁绵绵无尽最惊人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2.正语反出3.形式美(1)结构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乡愁诗歌。

全诗以乡愁为主题,通过对乡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本诗共四节,每节四句,每句七个字,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对称的美感。

诗中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乡愁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诗中的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代表着诗人不同阶段的乡愁。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乡愁这一主题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诗人的情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感悟乡愁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乡愁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悟乡愁主题。

2.原因:乡愁主题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丰富,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余光中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引出本课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余光中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3.诗歌品鉴: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反复等。

4.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歌,讨论诗人的乡愁情感,引导学生感悟乡愁的魅力。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乡愁的理解。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乡愁主题和诗歌意象的重要性。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篇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要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学会鉴赏,懂得什么是诗歌的美,怎样才能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会随之上个台阶。

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

因为,这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他们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学目标]认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及了解体现诗歌特色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在朗读、想象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从而体会、感悟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之情;在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创作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诗歌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三美”并以此来鉴赏诗歌。

2、再选一个意象,进行诗歌创作,为“乡愁”再添一韵。

[教法与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旧知识;运用已有知识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帮助学生在分析体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中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诗歌;在诵读、想象、品味、感悟中学会鉴赏诗歌;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关于作者与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乡愁》说课稿 3篇

《乡愁》说课稿 3篇

《乡愁》说课稿6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如李白的《静夜思》)(二)整体感知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

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

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

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

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

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

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人教版乡愁说课稿

人教版乡愁说课稿

人教版乡愁说课稿人教版《乡愁》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乡愁》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口语或书面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提高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乡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 分析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比喻等修辞技巧。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乡愁的多重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文学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课文《乡愁》的文本资料。

- 与乡愁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 教学PPT,包含课文重点、文学手法解析等内容。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乡愁》,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大意。

- 准备与乡愁相关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用于课堂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与乡愁相关的音乐或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导入课文主题。

2. 课文学习:-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 讨论作者通过《乡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文学手法分析:- 讲解并示范如何识别和分析文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

- 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并讨论其作用和意义。

4. 情感体验与分享:-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 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表达对乡愁的感悟。

5.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乡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和表达乡愁。

-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文学手法,创作自己的乡愁故事或诗歌。

2024《乡愁》课后说课稿范文

2024《乡愁》课后说课稿范文

2024《乡愁》课后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乡愁》,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乡愁》是2024年的课外阅读,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乡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②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乡愁》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散文,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重要性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在教授散文的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讲授法,引导讨论法;学法:阅读学法,个人思考法。

三、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教授《乡愁》这篇散文,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辅助材料:1、散文课件:将散文的内容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示在课件上,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绘画作品:展示一些描绘家乡的优秀绘画作品,以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会和学生进行一次简短的谈话引入,通过提问“你对家乡有什么印象?你对故乡的思念有多深?”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环节二、阅读理解和分析。

我将让学生个人阅读《乡愁》,并要求他们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辨,促进他们对散文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环节三、展示优秀绘画作品。

为了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知和情感共鸣,我准备了一些描绘家乡的优秀绘画作品,通过展示这些作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对家乡的思考。

环节四、思维导图与总结在学生理解和分析散文的基础上,我会组织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乡愁》的主题和感受,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展示,进一步加深对散文的理解和记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现代诗人余光中。

这首诗通过对乡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全诗语言简练、意蕴丰富,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

本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乡愁的含义,并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有所了解。

但乡愁这一抽象的情感,对学生来说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体会乡愁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乡愁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乡愁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

2.原因: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同时,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的诗歌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等,需要学生加以领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理解乡愁的内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的学习经历,谈谈自己对乡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诗歌: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

4.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乡愁的理解,互相借鉴,提高认识。

5.写作练习:让学生以乡愁为主题,进行小练笔,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乡愁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容: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情感:思念眷恋忧愁无奈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进行。

《乡愁》说课稿(精选3篇)

《乡愁》说课稿(精选3篇)

《乡愁》说课稿(精选3篇)《乡愁》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愁》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乡愁》说课稿1一、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执毫始觉草篆神。

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美,欣赏美的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展现爱国情怀,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2024乡愁说课稿范文

2024乡愁说课稿范文

2024乡愁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乡愁》是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它以散文的形式,描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乡愁的感悟,表达了乡愁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乡愁的含义,领悟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③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乡愁,让学生思念家乡,体验文学的力量。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乡愁的含义,把握作品的主题;难点是: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是批判式教学法和情感教育法。

批判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情感教育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培养情感态度。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课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图片和音频来呈现教学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乡村的图片,让学生回忆起家乡的风景和记忆,引起对家乡的思念和情感共鸣;2、预习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乡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现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并进行讨论;3、分析课文通过课文的分析,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逐步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4、情感交流在学生对于乡愁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情感,鼓励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乡愁;5、创作活动我设计了一个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乡愁,以散文的形式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在创作过程中,我会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6、总结在课堂的最后,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他们再次回顾和理解乡愁的含义以及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说课稿新人教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说课稿新人教版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希望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围绕“诗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希望通过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反馈和参与度,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诗歌的欣赏和创作技巧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理解课文《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构思。
难点:
1. 深入理解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解决办法:
1. 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
2. 利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和文学鉴赏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诗人余光中,通过朗读和演绎的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 实验法:开展诗歌创作实验,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 游戏化学习:设计诗歌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制作多媒体PPT,展示《乡愁》的文本、诗人简介、相关背景图片等,辅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 视频:播放相关的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讨论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拓展学习空间。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乡愁》这一课文。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怀念过故乡的美好?”(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乡愁》的韵味。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培养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家乡的情感也比较深厚。

但在阅读理解上,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作者情感的体会。

2.原因:诗歌的语言简洁,但内涵丰富,需要学生仔细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较为抽象,需要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通过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4.成果展示: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乡愁》说课稿范文模板3篇 乡愁说课稿范文模板一等奖

《乡愁》说课稿范文模板3篇 乡愁说课稿范文模板一等奖

《乡愁》说课稿范文模板3篇乡愁说课稿范文模板一等奖下面是分享的《乡愁》说课稿3篇乡愁说课稿一等奖,供大家参阅。

《乡愁》说课稿1【说教材】:《乡愁》是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这一单元以“土地情思”为主题,所选诗作都蕴含着作者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吟咏并欣赏这些诗作,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乡愁》一诗所体现的就是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诗人抓住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层层推进,最终诗情由个人思乡情感升华为家国之思。

【说教法】:由于本诗所体现的是诗人余光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体验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所以我首先采用了反复阅读法。

这首诗由四小节诗组成,每节都是一幅简单而生动的画面,为了体会作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所勾画的画面,这时我主要用了探究法、陶冶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

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了几节诗作之后,学生对诗歌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是可以欣赏诗歌之“美”了,所以我启发学生去分组讨论、发现诗作中的“美”,这时我主要用了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最后延伸拓展,我要求学生仿照《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写一首小诗,这时我主要采用了作业实践法。

【说学法】:1、了解作者及诗作的创造背景,便于理解诗歌的主题。

2、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整体感知,理解全诗,能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题。

4、随学随用,仿照《乡愁》写法学写《童年》。

【说教学过程】:一、从学过的关于“乡愁”主题的诗词名句导入(投放第二张幻灯片。

注:开始时投放第一张“大家好”幻灯片)。

二、学生简绍自己所了解的余光中后,教师总结作者简介(投放第三张幻灯片),进行背景介绍(投放四张幻灯片)。

三、范读全诗(投放第五张幻灯片),划分节奏,标明重、轻音。

四、播放朗读带,体会诗歌感情(点击第五张幻灯片中的小喇叭,播放杜桥朗读的《乡愁》)。

九年级上册语文3.乡愁 说课稿

九年级上册语文3.乡愁  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乡愁》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我想通过这节课,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掌握用具体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

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找出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作者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赏析诗歌的意境。

5.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一)温情导入,铺垫乡愁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昨天,我接到一个刚刚参军的学生的电话。

我问他在异地还好吗,他就哭了起来。

他说:“老师,我想家,想我妈!”他的哭声,揪紧了我的心。

这是一个刚刚离开家乡的孩子真切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就叫“乡愁”。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去深刻感受这种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情境。

我以一个学生的切身体会导入课堂,为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深刻交流体验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走入文本,交流体验叶圣陶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

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走过文字这道“桥梁”,感悟文章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蕴。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3篇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3篇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

《乡愁》是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本诗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通过了解余光中解诗,也可以通过读诗品余光中。

考虑到一方面本诗是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通过篇章完成的特点,确定本文总体的教学顺序是先读诗,然后在解诗中读人。

对诗歌的分析,注重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本课作者余光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爱国之情。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诗歌教学重在阅读,通过作者对诗歌的范读自身的简介及谈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领会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因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品析诗中文字词语提炼作者情感,透过文字读出作者在文字当中像杜鹃啼血一般写出来的情感和其中所蕴含的悲欢离合。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文章,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观看余光中朗读《乡愁》以及他的简介谈写作背景,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理解诗歌情感。

2、诵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本文我采取学生自读、齐读、余光中读诗方式进行教学,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感。

《乡愁》说课稿3

《乡愁》说课稿3

《乡愁》说课稿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歌都是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独特的意象、巧妙的构思和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文化内涵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相对有限,可能对于诗人的乡愁情怀难以产生强烈的共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四个意象的内涵和作用。

(2)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把握诗歌的主题。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时空交错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入理解乡愁的内涵。

五、说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写作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诗歌采用自由诗的形式,句式长短不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通过描写乡愁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诗人展示了自己对故乡、对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

本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但对自由诗的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掌握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同时,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学会分析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培养家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学会分析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2.难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及其作品《乡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写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首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说教材分析《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

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说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一、导入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说课稿
《乡愁》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我想通过这节课,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掌握用具体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

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找出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作者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赏析诗歌的意境。

5.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温情导入,铺垫乡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昨天,我接到一个刚刚参军的学生的电话。

我问他在异地还好吗,他就哭了起来。

他说:“老师,我想家,想我妈!”他的哭声,揪紧了我的心。

这是一个刚刚离开家乡的孩子真切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就叫“乡愁”。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去深刻感受这种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情境。

我以一个学生的切身体会导入课堂,为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深刻交流体验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走入文本,交流体验
叶圣陶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

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走过文字这道“桥梁”,感悟文章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蕴。

所以,在自由朗读诗歌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①以“我发现这首诗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的句式整体感知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情感、主题等。

课堂上,学生的发现是这样的……这是一种前置性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去交流、去探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诗歌语言、意象、结构、情感、主题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验证学生的发现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吻合,我们一起走进了作者的写作背景。

②走进作者,情感对接
此环节由学生讲述作者的诗作风格,生活经历及写诗的背景,通过学生的讲解,感受到上一环节他们发现的内容与作者的创作情感是一致的,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心情”,还激发学生对诗歌进一步体验的兴趣。

因此,我带着学生们深入品读诗歌的意境。

(三)深入意境,升华情感(写、读)
1.展开你的联想和想象,选取其中一个小节,根据小节中具体的意象,描绘一幅充满深情的画面,进一步赏析诗歌的意境。

写作完成之后,分小组展示。

(课堂上,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力)学生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体验着他的体验,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

通过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学生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从而突破了本课“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美的能力”的重点。

此刻,学生渴望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诵的方式表达出来。

所以,我设计了朗读环节: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课堂上……生试读、生评价,在生生互评中,明确朗读此诗的要求;练读形式多样,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声合作读、齐读等激发了学生读的热情;读的铺垫完成之后,背诵水到渠成,当堂成诵。

从而突破了本课“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的重点。


下一个环节,进行能力训练。

让学生掌握通过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

(四)走出文本,感悟生活(写、读)
我的设计如下:以“理想”为主题用托物抒情的写法创作一首诗歌。

(可以是友谊、幸福、快乐、感恩……)(朗读展示)
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进行互动交流。

学生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
设计意图:诗歌的主题由文本延伸到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作空间。

进一步巩固了本课“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的难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五)作业设计
各小组负责人整合课上新诗创作的内容,写成诗歌朗诵稿,准备参加班级诗歌朗诵比赛。

文艺委员组织同学们积极排练。

设计意图: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设计理念与反思
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多向性信息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学生协作学习动态组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提升能力、培养情操,从而一课时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但各环节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预设不大符合,前松后紧。

例如“走进文本,交流体验”这一环节,参与学生过多,探讨交流大约十来分钟。

以致“走出文本,创作生活”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发言同学较少,课堂效果受到了一些影响。

如果重新设计这两个环节的话,每一环节,找几个见解不同的同学展示成果,时间的把握会更好些,课堂也会因此突破重点,推向高潮。

在“深入意境,升华情感”的环节中,学生没能逐层深入进行展示。

如果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进行调控引导,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乡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语文教研组反复打磨,由于我自身的语文功底不够深厚,驾驭课堂能力稍有欠缺,导致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