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3)_苏教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过探求能够找出沉在水下的物体浮下去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外形、借助漂浮物、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知道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改变物体外形、借助漂浮物、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2、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教学预备:先生:橡皮泥、硬币、手巾教师:橡皮泥、装水水槽、手巾、一次性筷子、泡沫板、铁丝、烧杯、凉开水、盐、土豆、针管课件,视频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我们知道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下沉,有的上浮,那你们说,把土豆放入水中是下沉呢,还是上浮?(生说)师: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一块土豆,如今,请同学们把土豆轻轻地放入烧杯中,(生放)指名说景象。
师:同学们,老师也把土豆放入烧杯中。
哎,老师的土豆怎样是浮在水面上的呢?看到这个景象,你有甚么成绩要提吗?(生提成绩)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讨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置信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肯定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二、探求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1)使沉在水里的土豆浮起来,(往水里加盐)师:老师的土豆是怎样浮起来的呢,为了弄明白这个成绩,老师先带你们去一个奇异的地方,(课件出示死海图片)这是一个奇异的地方,即使不会游泳的人,在水里不但不会沉下去,还可以躺在水面上看书呢!你们知道这是甚么地方吗?(死海)死海为甚么这么奇异呢,本来死海的海水含盐量特别高。
人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说到这里,那你们有办法让土豆浮起来了吗?(往水里加盐)好,我们来做个实验,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出示活动提示)在做每个实验时都要做到以下几点:1、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合作完成。
2、积极、轻声讨论,不干扰其他小组,养成文明探求的习气。
3、留意用水卫生,如果不谨慎把水溅出来,用纸巾擦干。
先生实验,老师巡查指点,汇报实验结果师小结我们这是用甚么方法使橡皮泥浮起来的?(往水里加盐)(板书)太棒了,为我们的新发现鼓鼓掌吧!(2)改变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改变物体的外形)师:这是一块橡皮泥,如今我把它轻轻放入水中!(教师边讲演示)看到甚么景象?生:汇报观察景象。
小学三年级科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教材内容: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1、探究目标:能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知识目标:知道借助漂浮物、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情感目标:体会“做中学”的探究乐趣,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借助漂浮物、改变物体形状、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教学方法:实验发现法、观察记录法、归纳概括法、讨论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槽、烧杯、橡皮泥、鹌鹑蛋、食盐、“潜水艇”、药匙、卫生筷、泡沫块。
2、学生准备:水槽、烧杯、橡皮泥、鹌鹑蛋、食盐、螺母、“潜水艇”、纸巾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今天初次见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位好朋友,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螺母和铁盒子),如果我把它们放入水中会怎样呢?2、(师演示)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3、师: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螺母和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1、学生讨论、交流:你们有什么办法使沉在水中的螺母浮起来?2、同学们想到了多种不同的方法,这些办法行吗?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实验试一试)。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
5、小结:谁来说说,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螺母浮在了水面上?(板书:借助漂浮物)泡沫和吸管它们有什么特点?介绍:像泡沫、塑料排筏这样能漂在水面上并能随水一起流动的物体我们叫做漂浮物。
6、提问:看来刚才这个问题对于同学们来说太轻松了,下面老师给同学们出个更难的,你们敢挑战吗?同学们平时一定喜欢玩橡皮泥,把它放入水中会怎样呢?(师演示)不借助任何物体,你能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吗?请你开动脑筋,把你想到的方法与小组同学交流。
《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说课、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围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安排活动,使学生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动手做”是科学课的灵魂。
本课教学力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揭开物体沉浮之谜,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2•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1•水槽橡皮泥(6盒)、小勺、铁块、精盐、土豆、小潜水艇(6个)、小勺、吸管、塑料泡沫、玻珠等。
2•奖品6份教学过程、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小礼物,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老师一一出示物品,学生辨认并说出物品名称。
)2.如果老师把这些礼物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有的沉,有的浮)3.我能让沉在水中的铁浮起来,你信吗?4.出示铁制品,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说有没有能浮在水面上的铁制品?5、说说,我怎样让铁浮起来的?(改变铁的形状)6、你也能使沉在水中的橡皮泥浮起来吗?7、出示课题: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二、学生小组合作,使沉在水中的橡皮泥浮起来1、小组讨论一下,怎样使你的橡皮泥浮起来。
2、小组比赛,看看浮起来的橡皮泥中,谁的装得多?3、学生动手操作。
4、比较后想一想:为什么他的装得多?5、交流汇报。
6、小结:增大空间,可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装的更多。
三、教师演示“借助漂浮物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实验教师设疑:孩子们,老师不用改变物体形状,也能使物体浮起来,你信吗?教师演示:用吸管做漂浮物,用泡沫做漂浮物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教师提问:请问老师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学生总结:借助漂浮物。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浮力原理,知道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浮力原理介绍2. 实验操作步骤3. 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4.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5. 实践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实验操作步骤的掌握。
2. 教学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的理解,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浮力原理,介绍实验操作步骤。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
4.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盆子、水、各种物体(如石头、木块、泡沫等)、尺子、称。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浮力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用一个塑料泡沫块浮在水面上,提问:“为什么塑料泡沫可以浮在水面上?”2. 讲解浮力原理: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等于物体下沉时所排开液体的重力。
3. 实验操作步骤:讲解并演示如何进行浮力实验,包括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密度和浮力大小。
4.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力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5. 讨论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
6.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思考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如船只的浮力原理。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物体的浮力大小,并填写在实验报告中。
2. 思考如何使一个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八、课堂小结:1. 总结浮力原理,强调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
【教案】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案】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浮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实验操作: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3. 分析与讨论:影响浮力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应用和影响浮力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石头、木块、泡沫、塑料瓶等。
2. 实验工具:尺子、称、水槽、容器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沉在水里的物体突然浮起来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影响浮力的因素。
如:物体的形状、体积、密度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浮力的因素。
7. 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调查生活中应用浮力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8.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浮力的奥秘。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感受浮力的作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影响浮力的因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1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1第一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1《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教案背景:1、学科:科学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了解到的情况简单汇总记录。
(2)学生学习简单的搜索方法。
教材课题: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材分析:本课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所示的研究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活动,并借助于图文资料、视频展示,让学生领略死海的神奇以及潜水艇的特殊本领,了解改变沉浮状态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原理,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1、使学生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了解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借助网络搜索的拓展应用,使学生搜索中体验搜索对学习的影响,从而将一些简单的问题用搜索来解决。
3、使学生在活动中总结经验,升华认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探索实践中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平时玩过橡皮泥没有?平时你们都是怎么玩的?我这儿也有一块橡皮泥。
(出示橡皮泥)直接丢进水中,会怎样?(指名回答)预设1:橡皮泥会沉下去。
预设2:橡皮泥会浮起来。
预设3:橡皮泥会溶化。
预设4:橡皮泥会掉色。
师:谁的说法对呢?咱们可以——试一试。
仔细看!(演示)刚才也有同学认为橡皮泥会浮起来的,好,给你个机会,亲自试试看!(指名演示)结果——还是沉下去了!那咱们能不能帮他想个办法,让这块橡皮泥,可以浮在水面上呢?二、实验探究:(一)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1、想一想,试一试能不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呢?2、实践改进,汇报交流师:刚才小朋友们发现的真多,既使有的小组没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仍不灰心,努力寻找失败的原因,值得佩服!(二)找出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1、观察、思考(出示水槽)我还带来了这几样物体(一一出示)。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课。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泡沫板、药瓶、盐、土豆块等。
四、活动过程1.激趣导入,提出问题师:大家去过海边吗?有什么发现吗?(找一部分学生谈海边发现;播放课件:航行的大轮船、航空母舰)仔细观察视画面,其中有什么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生1:轮船这么大还能浮在水面上真神奇。
生2:怎么人躺在海里不动也不会沉不下去?师小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水里的物体浮沉的问题。
(板书题目)设计意图:从对海边图片的分析,使学生发现问题,由生活现象引出探究问题。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验证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师:打开材料袋,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什么材料?(学生汇报,认识材料)师: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猜猜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在水面上?(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测,汇报,教师不作评论)师:现在请大家把它们放到水槽中验证自己的猜测吧。
(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学生汇报:木条、泡沫板是浮在水面上的,装水的小瓶、塑料片等都是沉在水底的。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明确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底的。
(2)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师: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你能不能想办法使它浮起来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个小比赛,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办法多,好不好。
请小组长做好探究记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汇报,教师分别总结。
教师小结:以上方法都是通过借助其它物体使自己浮起来的,自己能浮起来的物体叫漂浮物,所以这种方法我们称为“借助漂浮物”(板书:借助漂浮物。
)师:不借助漂浮物能使物体浮起来吗?生:把小药瓶中的水倒掉,能使小瓶浮起来。
师小结: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得出,在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减轻物体的重量也能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1、水、水槽、橡皮泥、玻璃片、玻璃碗、铁片、盐、烧杯、纸杯、塑料泡沫、乒乓球、小碟子、玻璃棒、生鸡蛋。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以魔术导入,激发兴趣,发现问题。
1、课件出示刘谦图片。
2、师出示两杯水,一个鸡蛋,老师把鸡蛋放在水里,它会怎样?3、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有说“沉”的,也有说“浮”的)4、教师做出魔术师表演的样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将鸡蛋放入准备好的饱和盐水中,此时鸡蛋竟然浮在水面上。
5、这是怎么回事呢?任何魔术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课题)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一)探究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1、小组讨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2、学生汇报想法。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1)把橡皮泥捏成碗、船等形状,使橡皮泥的体积变大;(2)借助一些提供的漂浮物。
4、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5、学生实践探究。
6、引导学生交流、反馈探究的结果。
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都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7、让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运用此方法改变物体沉浮的例子。
8、课件展示轮船、竹筏、救生圈、游泳圈等图片,引导欣赏。
(二)探究潜水艇的秘密1、提问:有什么东西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课件出示潜水艇谜语。
朱昌小学万源《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
朱昌小学万源《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影响浮力的因素:物体的形状、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等。
3. 实验操作: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4. 实验观察:观察物体浮起来的过程,分析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影响浮力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掌握浮力的概念和影响浮力的因素。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物体浮起来的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讲解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讲解影响浮力的因素。
3. 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尝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观察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4.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析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浮力的概念和影响浮力的因素。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浮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浮力概念和影响浮力因素的理解掌握程度。
2. 结合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提问,评估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浮力计、各种不同密度的物体(如石头、木块、泡沫等)、水槽、液体等。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内容:科学三下第3单元第5课班级:三4执教:纪美艳时间: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能够描述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知识与技能:知道改变形状、改变自身重量、借助漂浮物和在水中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改变自身重量、借助漂浮物和在水中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橡皮泥、玻璃珠、泡沫板、水槽、装水的小瓶、盐、烧杯、马铃薯2.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平时玩过橡皮泥没有?我这儿也有一块橡皮泥。
(出示橡皮泥)直接丢进水中,会怎样?(指名回答)b5E2RGbCAP预设1 :橡皮泥会沉下去。
预设2:橡皮泥会浮起来。
预设3:橡皮泥会溶化。
预设4:橡皮泥会掉色。
2.师:谁的说法对呢?咱们可以一一试一试。
仔细看!(演示)刚才也有同学认为橡皮泥会浮起来的,好,给你个机会,亲自试试看!(指名演示)结果一一还是沉下去了!那咱们能不能帮他想个办法,让这块橡皮泥,可以浮在水面上呢?plEanqFDPw3.揭示课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二八实验探究(1)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1.想一想,试一试能不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呢?2.实践改进,汇报交流师:刚才小朋友们发现的真多,既使有的小组没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仍不灰心,努力寻找失败的原因,值得佩服!DXDiTa9E3d(2)使玻璃球、装水的矿泉水瓶、硬币浮起来1.师:老师这儿有几样东西,出示玻璃球、装水的矿泉水瓶、硬币等,如果将它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呢?2.学生猜测。
3.把玻璃球、装水的矿泉水瓶、硬币放在水中验证学生的猜测。
4.师生研讨,怎样让这些东西浮在水面上呢?师:小组设计方案讨论一下,然后亲手试一试,并完成活动表格。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浮力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塑料瓶、石头、泡沫、绳子、水。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沉在水里的物体,如石头、塑料瓶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沉在水里?如何才能使它们浮起来?2. 讲解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3. 演示实验1. 将塑料瓶填满水,放在泡沫上,观察塑料瓶的沉浮情况。
2. 将石头放入塑料瓶中,观察石头的沉浮情况。
3. 向塑料瓶中加入水,直至石头露出水面,观察石头的沉浮情况。
4.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等于其重力时,物体浮起来;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其重力时,物体沉下去。
5. 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浮力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如将石头用塑料瓶装水的方法使其浮起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浮力的概念,掌握了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了其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船只漂浮、游泳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掌握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潜水员或船舶专家来校讲座,分享浮力在潜水艇、船舶等领域的应用。
苏教版科学三下《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下《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设计一、学情分析:物体的沉出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不同的物体放到水中,有的会沉入水中,有的会浮在水面上,有的还会悬浮在水里,通过改变某些条件,本来会沉入水中的物体也能浮起来。
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真正缘故,学生尽管有比较形象的认识,然而还缺少比较深刻的明白得。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学生通过阅读与收集资料,在理性上了解到改变水――在水里加(足量的)盐能使物体由沉变浮,意识到把球状的橡皮泥捏成船形、碗形,也能让橡皮泥由沉变浮,然而在学生学习中,对此还缺乏感性的认识。
应该说,学生对如何使物体由沉变浮还并未建立起比较全面的认知体系。
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关于学生来说充满了好奇与挑战,专门利于训练学生的多元思维。
二、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2、明白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往水里加盐等能够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说明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三、教学重点:明白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往水里加盐等能够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四、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五、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水槽、水杯、橡皮泥(铝箔)、药匙、精盐、鸡蛋、小潜水艇、方便筷子、铁丝、吸管、塑料泡沫、盒盖等。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橡皮泥:引导推测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依旧浮?(依照推测大多学生都应该认为橡皮泥会沉在水底)2、教师做出魔术师表演的模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将橡皮泥放入预备好的饱和盐水中,现在橡皮泥难道浮在水面上。
(学生一定“哇”的一声充满了惊奇!)3、提问:我们每组都有一块橡胶泥,你们也想试一下吗?(学生争先恐后的忙着,但一定是专门无奈的眼看着橡皮泥沉入水底而充满了败兴,学生必定会想到是水的缘故,并提出质疑,那个地点教师可不为所动,为以下的教学埋下伏笔。
)4、导情追问:你有哪些好的方法,让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二)学生实践探究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1、小组讨论让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2、学生汇报方法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1)把橡皮泥捏成碗、船等形状,使橡皮泥的体积变大;(2)借助一些提供的漂浮物。
3.5使沉到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doc
3.5使沉到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减轻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2、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学情分析在“固体和液体"这一单元中,《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固体, 尝试了把固体放到水里,认识了液体,尝试了把液体倒进水里之后进行的。
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学生对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对固体、液体与水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了解。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正是在以上的知识背景下呈现的。
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本课围绕“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通过使鸡蛋浮起来,使硬币、橡皮泥浮起来, 认识漂浮物的作用,以及观察研究潜水艇四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满足了学生“动手做”的愿望。
重点难点1、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往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2、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1、分组活动:小朋友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既然大家都这么心潮澎湃,那我们就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叫《找家》。
同学们看到桌上的数字卡片了吗?请把它拿在手中看一看,你拿到的数字是几?到底怎样玩这个游戏呢?老师举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请拿到黑色数字6的小朋友们其找你的家长,他拿的是红色数字6,找到以后就I韦I着她坐下来。
其他的小朋友们明白了吗?那好,同学们开始游戏吧。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大家熟悉的东西:有装满水的药瓶、橡皮泥、土豆、泡沫板等,现在我把它们都轻轻地放入水中!(教师边讲边演示)3、提问:请大家注意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猜想)活动2【讲授】(一)确定硏究的问题1、我们看到:橡皮泥、土豆、药瓶都沉到了水里,而泡沫塑料板和乒乓球却浮在了水面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及反思
吴桥小学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尝试,探究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方法。
2、知道水里加盐、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等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结实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让学生亲历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水里加盐、借助漂浮物、改变物体形状、改变自身重量等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
水槽、烧杯、鸡蛋、盐、橡皮泥、泡沫塑料、硬币若干、小潜艇等
【教学流程】
一、观察、激趣导入
课前准备:每组桌上都有一只装着水的杯子,有一个鸡蛋沉在水里
1、老师举起一个鸡蛋和一杯水提问:把鸡蛋放在这杯水里,它会怎么样?
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有说“沉”的,也有说“浮”的)
教师演示,现象:鸡蛋入水后,慢慢沉入水底
2、再举起一个鸡蛋和一杯水,提问:把这个鸡蛋放在这杯水里,又会怎么
样呢?
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几乎一致认为“沉”)
教师演示,现象:鸡蛋入水后,慢慢上浮,最终悬浮在水中
(学生发出惊讶声)
3、(举起两只烧杯)提问:鸡蛋在水中的情况为什么不一样了呢?
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鸡蛋浮的杯中加了盐
追问:你怎么知道加了盐能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你自己试过吗?
(摇头:没有)加了盐,鸡蛋就一定能浮起来吗?(演示加盐,鸡蛋没变化)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盐少了、没搅拌)那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动手,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呢?(想)
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课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设计意图】好奇心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课始学生看到了沉在水里的鸡蛋,当老师第一次提问“鸡蛋会怎么样时”,孩子们有说“沉”的,也有说“浮”的,说“浮”的学生也有很多的不确定;而当第二次提问时,却一致认为是“沉的”,这是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看到悬浮的结果,孩子们惊讶极了,表现出了极强的兴趣。
本环节改变了课本的呈现顺序,首先从学生身边的“鸡蛋”着手。
学生桌上的杯子、鸡蛋,是一个幌子,起一定的干扰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操作的第一环节。
从鸡蛋静态的“沉”,到动态的“沉”、,再到动态的“悬浮”,学生的好奇心逐渐加强,跃跃一试的心理更加迫切。
“小朋友们想不想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呢?”一问,推波助澜,使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加高涨。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方法
1、现在就请小朋友们用加盐的方法使鸡蛋浮起来,提示:加盐的同时,还
要搅拌。
边实验边观察,同时完成记录表1:
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记录单
组别:年月
学生分组实验:边加盐边搅拌,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指导
2、(中途根据学生操作情况适当提示)
提问:你们杯中的鸡蛋浮起来了吗?(没有)
与一开始相比,鸡蛋在水中有变化吗?(有,有一点浮起来了)你认为是什么使鸡蛋有一点浮起来了?那为什么还没有完全浮起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是盐在起作用,但是盐还不够)
那你们准备怎么做?(学生根据观察的情况得出结论:继续加盐)
3、学生继续实验至每组的鸡蛋都浮起来(教师巡视)
提问:鸡蛋都浮起来了吗?你们是怎么做的?(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水中加盐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开始大家都加了盐,鸡蛋为什么没浮起来了?(学生讨论交流)
总结:在水中加入足够多的盐,并且使盐溶解,就能使鸡蛋浮起来。
(指导学生完善记录单)
4、谈话:在一条江、河、湖或海里,如果有足够多的盐并且溶解了。
人
在这样的水里会怎样呢?想知道吗?(想)
课件播放:人躺在死海上看书的景象。
学生观看、感受、交流
【设计意图】“水中加盐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学生通过自主实验,互相讨论共同交流得到的结论,它也是客观存在的。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发自内心的。
实验中由于方法不熟练,有些孩子一开始很是小心翼翼的,以至现象不明显,气氛一度沉闷。
“与一开始相比,鸡蛋在水中有变化吗?”当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自己正迈向成功时,气氛又恢复了先前的热烈、兴奋。
当孩子处于不利时,教师要善于引导、点拨,激起他们继续攀登的信心。
三、探究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1、橡皮泥看到土豆在水里玩得这么开心,也想到水里玩儿。
橡皮泥下了
水,会怎么样呢?(学生猜测、交流:浮在水面上亦或沉在水里)教师演示,现象:橡皮泥沉下去了
咱们能想个办法使橡皮泥也浮起来吗?(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借助漂浮物或改变物体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现在请每组讨论一下,准备用什么办法?怎么做?(学生讨论并且汇
报)橡皮泥浮起来后,它还想带着一些硬币一起游玩。
比一比哪一组橡
皮泥带的硬币多。
同时完成记录表2
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实验记录单
组别:年月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展示学生完成的表格,评议并与其他组的结论比较
提问:①为什么改变橡皮泥形状后每组载的硬币不一样多?
②同样用漂浮物,为什么有的组载的很多,有的组只载了几枚?
共同小结:漂浮物都很轻,漂浮物越大,装的东西越多;橡皮泥改变
的形状越大,承载的重量就越大。
【设计意图】橡皮泥是一种特殊的材质。
在这一操作中,我们借助它的特殊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借助漂浮物与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完成实验,当然也可以两者都进行实验。
不管是哪一个实验,都要引导学生分析、改进,直至成功。
借助漂浮物时,要让学生体味物体的摆放位臵很重要;改变物体形状时,如实验失败,应启发学生寻找错在哪里,引导学生观察成功者做的船,使学
生在学习与借鉴中走向成功。
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漂浮物都很轻的特点,知道了借助漂浮物或改变物体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又一方法。
四、探究应用(小潜艇的沉与浮)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有关物体沉浮的例子?(互相交流)
有没有一种船,既能在水下又能在水面上自由行使?(潜水艇)
播放潜水艇的相关资料
边看边思考:潜水艇是怎样实现自己自由沉、浮的?
(板书:减轻自身重量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根据进程发放小潜艇)
请将小潜艇放入水槽里。
试试看怎样使它沉下去?
(操作、交流:用针管将水抽进小潜艇,小潜艇下沉了)
能使它浮起来吗?
(分组讨论、操作、交流:将空气推入小潜艇,挤出水,小潜艇浮起来了)(教师指导未成功的组体验成功)
2、为什么小潜艇进了水下沉,排出水注入空气就上浮呢?
(课件配合演示)学生讨论、交流
共同小结:同样多的水比空气重。
潜水艇灌入空气后,自身重量变轻,所以上浮;而排出空气灌入水后,自身重量变重,所以下沉。
【设计意图】潜艇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类事物。
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
“小潜艇”的操作,孩子们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进水、控水,在“小潜艇”充气后上浮的实验中,体会着减轻自身重量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道理。
动手操作优于空口说教。
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着快乐,收获着知识。
五、总结拓展
1、这节课咱们共同学习了什么内容?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交流:船、救生衣等)
2、思考: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我们用什么办法能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引导讨论:在渔网上面栓轻的物体,渔网下面栓重的物体,这样渔网就可以立在水里了)
六、课后拓展:注意观察生活中物体的沉浮现象。
分析他(它)们是怎样做到在水中浮起来的?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使学生对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知识是生活的提炼,生活又是知识活生生的再现。
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
让渔网立起来,使我们的所学有了检验,也让孩子们体验了成
功。
【板书设计】
水中加盐(充分溶解)
借助漂浮物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改变物体形状
减轻自身重量
【教后反思】
“猜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因此,本节课在各个实验操作前,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相应的猜想,再指导探究观察、实验验证,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由于三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空间、体积、密度等知识,因此教学中一些知识的讲解应避免出现过于专业化的词语。
根据学生实际经验,本节课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即以学生熟悉的鸡蛋入手,再进入熟悉的橡皮泥环节,分组探究,始终将学生定位在科学探究者的身份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整节课都体现了玩中学,使学生在玩中体验成功,发现科学,感受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通过多次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评价功能。
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动手做”,必须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为主学习活动”入手,让学生亲自去尝试,才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才能做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