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五大硬伤经典分析
破解IPO:疑难点剖析与案例点评_笔记
《破解IPO:疑难点剖析与案例点评》阅读记录目录一、IPO概述 (2)1.1 IPO的定义 (2)1.2 IPO的意义和作用 (3)1.3 IPO的基本流程 (5)二、IPO的疑难点分析 (6)2.1 法律法规方面的疑难点 (7)2.1.1 财务报表的合规性 (8)2.1.2 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性 (10)2.1.3 内幕交易的防范 (10)2.2 市场环境方面的疑难点 (11)2.2.1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12)2.2.2 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13)2.2.3 行业发展的趋势 (14)2.3 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方面的疑难点 (16)2.3.1 研发投入的占比 (17)2.3.2 知识产权的保护 (17)2.3.3 新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19)三、IPO案例点评 (19)3.1 案例一 (20)3.1.1 案例背景 (22)3.1.2 面临的疑难点 (22)3.1.3 解决方案及点评 (22)3.2 案例二 (24)3.2.1 案例背景 (25)3.2.2 面临的疑难点 (26)3.2.3 解决方案及点评 (28)3.3 案例三 (29)3.3.1 案例背景 (31)3.3.2 面临的疑难点 (32)3.3.3 解决方案及点评 (33)四、总结与启示 (34)4.1 IPO的经验教训 (35)4.2 对拟IPO企业的建议 (36)4.3 对投资者的启示 (38)一、IPO概述IPO(首次公开募股)是指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将其部分或全部股份向公众出售,以筹集资金并扩大公司规模的一种融资方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IPO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监管政策的调整,IPO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疑难问题,如信息披露不充分、股权结构复杂、投资者保护不足等。
为了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疑难问题,本文对IPO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剖析和案例点评,旨在为投资者提供有益的投资建议和参考。
超级干货!IPO重点财务问题分析
超级干货!IPO重点财务问题分析IPO重点财务问题可以分为会计处理准确性问题、财务真实性问题、财务规范性问题、盈利能力问题四大类。
财务审核的重心是真实性审查,注重防范财务造假及利润操纵。
发行审核被否原因主要可分为七个方面,即持续盈利能力、独立性、规范运行、会计核算、募集资金使用、信息披露、主体资格。
其中,持续盈利能力、会计核算、独立性和规范运行一直是主要被否原因。
IPO重点财务问题可以分为会计处理准确性问题、财务真实性问题、财务规范性问题、盈利能力问题四大类。
财务审核的重心是真实性审查,注重防范财务造假及利润操纵。
第一部分:会计处理准确性问题一、会计政策1.关注具体会计政策例如收入确认、坏账准备计提、研发费用资本化等是否符合规范;2.关注会计政策披露是否详细、有针对性和具体化;3.关注会计政策与同行业的可比性;4.关注会计政策是否严格执行,会计政策变更的合理性。
报告期内发行人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应保持一致性,不得随意变更;如无充分、合理的证据表明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或者未经批准擅自变更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的,或者连续、反复地自行变更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的,视为滥用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
二、收入确认1.关注收入确认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2.关注是否存在收入跨期调整问题;3.关注折扣政策及会计处理;4.关注现金收入是否对会计核算基础产生不利影响;5.关注各类收入确认的具体流程、时点、依据及主要会计凭证,收入确认方法与业务模式、相关合同条款或行业惯例是否相符;6.特别关注完工百分比法收入确认。
完工百分比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收入准则和建造合同准则(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提供劳务交易,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对于完工百分比法的使用都基本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完工进度能够可靠确认。
收入准则和建造合同准则确定完工进度的主要参照标准有三个:已发生的成本占比、已发生的工作量占比、实际测定进度。
ipo五大硬伤
ipo五大硬伤(2010-06-24 22:58:46)转载标签:证券ipo硬伤权贵pe夏草财经IPO五大硬伤【夏草】笔者认真研究了证监会近期两份创业板和中小板IPO被否原因分析报告,总结了IPO被否五大原因。
有些项目如果不考虑公关因素,确实是几分钟就可认定不宜IPO,或者说时机不成熟。
当然,在中国母猪也能上市,被否的企业不一定是差企业,典型的如神州泰岳,中小板被否之后上创业板,甚至一度成为股市一哥;上市的企业也不一定是好企业,有些企业能过会完全是公关起决定因素。
如果你有一家企业,没有权贵背景,又想IPO一夜暴富,最好的路径是引进权贵PE,这个Pre_IPO甚至比IPO还重要。
所以在Pre_IPO时,定价是次要的,资源是主要的,所以我们会看到这么多Pre_IPO低价入股,那是因为Pre_IPO 定价最重要不是金钱,是上市资源。
当然即使是权贵资本进入了,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基本面还是要说得过去,且权贵资本进入目的是上市套现,如果基本面太差,你送股给他人家都不会要。
笔者总结了IPO五大硬伤。
之一是成长性,这是VIP,一家企业在IPO报告期内高速成长,上市基本就有戏了,成长性犹如女人的容貌,男人的钱包,在相亲时起决定性作用。
创业板多家IPO被否主要原因是成长性欠缺,理想是IPO报告期内复合增长率要达到30%以上。
之二是创新性,创业板目前定位为创新板,故对创新性要求特别高,甚至成为上市第一要素;如果你的企业创新性不强,最好选择上中小板,当然中小板也讲究,只是没有创业板那么强烈。
创业板现在的门槛实际比中小板高,男人不但要有财,还有要才;女人不但要漂亮,还要有品味,不能只当花瓶。
之三是持续性,不管是创业板或是中小板都强调持续盈利能力,不可昙花一现:故你的企业必须要有竞争力,行业前三是最理想的,持续性最大禁忌是周期性企业,如地产行业IPO很难,就是担心其盈利的持续性,成长性是看历史,而持续性是看未来,企业能否持续发展谁也说不清楚,发审委委员就盲人摸象,怀疑你企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主营业务发生变化、经营环境发生变化、行业地位发生变化等。
企业IPO上市中通常存在问题操作实务
企业IPO上市中通常存在问题操作实务1.股东控制力下降。
企业上市,财务要适当公开透明,股权被稀释,加入了公众股东,故对企业的控制力会不如从前那般自如。
2.面临的监管增加。
企业上市后,“婆婆”会增多,如中国证监会、当地证监局、证券交易所、新闻媒体、公众股东的关注,感觉到置身于日光灯之下。
3.补缴历史违法成本。
企业上市过程中,必然会对相关资产权属证照、业务资质行业许可、账务处理、劳动保障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规范,这会产生相当的成本,如可能会涉及补税、补缴土地出让金、补办房屋建筑物证照手续、补交五险一金、支付中介机构费用等等,企业在这一成本支出问题上时常难下决心。
4.企业暂时没有迫切融资需求。
企业目前来说“不差钱”,在行业内地位和舒适度还可以,故暂时没有动力去走上市之路。
比如我们在山西曾接触过一家生产石油支撑剂的企业,因当地盛产的陶粒沙是生产石油支撑剂的主要原料,生产规模与产能在全国首屈一指,又有原料优势,产品销售也非常不错,外销为主内销为辅,销售结构和前景都不错,企业是家庭式运营,可以说暂时小日子还过得不错,在上市问题上丝毫没有紧迫感,被奔波多次劝其上市的其他券商称为“资本市场的一片荒漠”。
我们在与企业解除的过程中也发现,当时企业外销非常好,几乎没有库存,完全能做到以销定产,我们向企业建议应当尽快走上市之路,扩大规模提高品牌抢占市场,那时也有做市商看好这家企业,准备通过PE投资入股作为战略投资者,但这家企业的老板在入股对价问题上过于计较,失去了上市的最好时机。
后来我们听说这家企业的核心设备进口资料被其高管偷走,其在该领域的先占优势,很快被资金实力更为雄厚的企业所抢夺,原先的竞争优势荡然无存。
同时期我们也是非常看好的一家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同样不是那么强烈,但是经过我们不断做工作,帮助该企业上到新三板,在上板之前其实这家企业在行业内并不是非常突出,但其在上市后通过募集资金迅速扩张,逐渐超越了原先行业老大,给那些故步自封的行业大佬上了一堂生动的上市教育课。
IPO审核被否十大问题(案例)
根据近年来被否的拟IPO企业案例,总结出了常见的十大被否问题,它们分别为:信息披露问题、规范运作问题、财务会计问题、客户或供应商问题、持续盈利能力问题、出资和资产问题、募集资金运用问题、同业竞争、关联交易问题、股权转让问题。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十大IPO被否问题及案例。
01信息披露问题信息披露方面主要关注招股说明书等申请文件是否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如引用数据是否权威、客观,业务模式、竞争地位等披露是否清晰,申请文件的内容是否存在前后矛盾,申请文件内容与发行人在发审委会议上陈述内容是否一致等。
随着全面注册制的稳步推进,信息披露变得更加重要。
针对招股书问题,上交所曾指出其中5方面不足,一是对科技创新相关事项披露不够充分,二是企业业务模式披露不够清晰,三是企业生产经营和技术风险揭示不够到位,四是信息披露语言表述不够友好,五是文件格式和内容安排不够规范。
注册制不是不审,而是不对投资价值背书,重点在于要通过问询问出一家真实公司。
一些曾经是上市阻碍的问题,如今只要补充披露完整即可。
【被否案例】1、浙江**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月26日上会时,发审委提到,发行人新三板申报材料和挂牌期间的公告与本次发行申请文件存在多项差异,多数事项发生在报告期内。
请发行人代表说明,报告期内出现较多信息披露不一致情况的具体原因,会计基础是否规范,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且被有效执行。
2、福建省**电源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5月22日上会时,发审委在审核中提到,公司2015年极板与电池的产量均高于2017年,但产生铅渣铅粉数量和含铅污泥数量均低于2017年,该等数据不匹配的原因及合理性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02规范运行问题这类问题包括管理不规范、环保问题、税务问题等。
“规范运行”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要求主要为:发行人已经依法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制度,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发行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且被有效执行,能够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生产经营的合法性、营运的效率与效果;最近三年不得有重大违法行为;发行上市前不得有违规担保和资金占用等。
【会计实操经验】IPO的十大隐形红线、财务审核五大新原则和19个法律问题!
【会计实操经验】IPO的十大隐形红线、财务审核五大新原则和19个法律问题!一个企业是否能够IPO审核通过并成功上市,审核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管理办法》,同行都叫做首发办法.其实,如果仔细研究一下首发办法规定的IPO的审核门槛,就可以发现其实IPO标准定量的标准除了财务指标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更多的是定性的标准,或者说需要综合考量审慎判断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个企业IPO能否成功,绝大程度上不是某个事情没有做好,而是某些因素综合判断下来认定这个企业不适合IPO上市.说的再技术化一些,目前IPO否决的案例中,随着券商职业素养和风险控制的提高,不可能再出现存在明显IPO实质障碍的否决情形,更多的是一些隐性的因素导致了企业IPO的失败.1、IPO审核标准1报告期内业绩的情况尽管我们的审核政策和标准一直在做着细微的改变,不过基本的财务门槛(主要是净利润)还是一直存在,实践中基本上将最后一年一期扣非后3000万净利润作为IPO的一个基本门槛.如果一个企业的净利润水平一直在这样的一个水平线上下徘徊,不仅这样的趋势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并且还有一些其他的瑕疵和因素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扣分的情形,那么这样的企业就需要审慎上市.2发行人所处行业情况发行人所处行业相对比较传统或者目前处于经营困难的情形,发行人的生产经营情况与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相背离,比如别的行业净利润都在下降就发行人上升、发行人的毛利率高远高于同行业公司等.如果发行人没有足够的独特因素和合理理由解释这些情形,那么也会存在较大风险.3发行人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也就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情形一直是IPO 高压的核心甚至是唯一目标.监管机构对于财务数据真实性的核查主要有两个路径:①一个是找到切实的证据,比如经历过现场财务抽查的IPO企业,可能就会在银行日记账、财务凭证甚至是ERP账套中找到一些重要的证据.②一种是通过合理性来反推真实性,如果你的财务数据不合理且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非常充分的解释,那么这样的财务数据就有理由可能在真实性方面存在差距.4中介机构财务核查程序的完备和覆盖性在财务审计和核查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重要性原则,具体一点就是我们对于财务的核查需要核查到一定比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其真实性和合理性,这个比例实践中的执行标准可能是50%、70%也有可能是90%.在实践中,某些行业的企业因为经营模式的原因可能对财务核查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和挑战,如果不能按照监管机构要求做到核查程序的合规性,以及核查范围的覆盖性,那么也就可能存在核查不到位的风险.5重大事项的解释(新增客户、环保问题等)尽管每个发行人可能都有其独特的经营思路和战略规划,但是如果存在一些相对比较异常的事项,那么还是要详细说明并且解释清楚的,比如最近一年一期新增加了重要的客户、比如最近发生了重大的环保事故、发行人的客户回款普遍存在障碍不得不债务重组、发行人对客户的信用周期越来越长等情形.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有一个相对比较信服的说明,不然可能就会对财务真实性或者盈利能力的持续性构成影响.6会计处理是否符合准则以及行业惯例有些比较特殊的合作模式或者经营事项可能在具体会计处理的问题上会存在一定的争议,那么如果发行人的会计处理不符合准则或者行业惯例那么也需要重点关注.比如是全额确认收入还是净额确认收入的问题、是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还是一次性确认收入的问题、相关的人员工资是计入成本还是计入费用的问题等.当然,实践中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具体的沟通来解决的,如果因为这个问题被否决可能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于发行人净利润水平的妥协.7内部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内部控制我们说他很虚无,其实有时候他又是很奇妙.如果发行人有着比较典型的一些财务或者经营模式问题,更需要对内部控制措施的规定以及执行情况引起重要的关注,典型的情形如个人卡销售和采购、现金结算、劳务分包或委托加工等.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这里提到的情形基本上都是属于比较特殊存在的情形.8行业和企业资质是否合理对于某些行业来说,企业的生产经营是需要特定部门对于资质进行审批并且持续监管的,从目前审核的案例来看,尽管发行人做了很多的努力,无资质经营的问题目前来看仍旧很难满足IPO的审核要求.对于无资质经营的问题,如果能够取得主管部门以及资质颁发部门的确认文件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实践中这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955分钟澄清问题+5分钟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分析发行人是否存在持续盈利能力风险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当然这一项也包含非常多的情形和内容,比如发行人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下游客户的构成发生了变化、销售区域发生了变化、甚至是发行人所处的行业产生了重大的技术变革等.这个问题小兵以前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详细分析.10竞争对手或者内部人员的举报或诉讼做过IPO的,不论是中介同行还是发行人客户,都知道这一条可能比什么都重要,尽管目前在充分信息披露的情况下,举报可能也不会对IPO造成本质性影响,不过对IPO的进程以及其他规划影响还是很大的.实践中,举报者很可能是竞争同行或者是内部人员.以前提过,目前的审核标准和审核进度已经有了注册制的模样,尽管注册制的核心理念是淡化盈利能力判断和强调信息披露,但是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马上成为公众公司的企业挣钱和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永远都是一个企业是否优秀的一个核心判断标准.在这个理念下,任何因素的考量和判断归根结底最后都是在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判断,只是现在我们要充分披露因素和风险,以及这些因素可能对发行人未来盈利能力的伤害和存在的障碍.2、 IPO财务审核的五大原则IPO财务造假备受市场诟病,监管趋严已是共识.华南地区上市券商保代向券商中国记者透露,在今日监管部门刚刚召开的一次培训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IPO财务审核的五大基本原则:1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监管部门将全面围堵”IPO造假”,进一步完善监管流程和工作效率2合规性审核、系统性审核、整体性审核IPO财务审核从申报企业的历史沿革、股权变动、整体变更、并购重组、关联交易、同业竞争、业务演变、经营模式、行业竞争、治理架构、会计基础工作等各个角度进行考量.“财务审核不是孤立的行为.”证监会发行部有关人士强调称,即将建立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机制,并纳入日常审核的范围,财务审核将严格审查发行人及保荐机构的多项材料.3从行业-业务-财务角度,把好资本市场入门关在”真实”的基础上的,力求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达到”充分、完整、准确”的要求,并符合及时性的要求.4督促各市场主体勤勉尽责监管部门明确要求,保荐机构严格把关,防止”带病申报”,应关注发行人申报期内的盈利增长情况和异常交易,防范利润操纵;券商应控制风险健全内控制度,充分发挥内核、风控部门的作用,督促项目人员做好工作底稿和工作日志,建立相应的复核、内审制度,有效防范欺诈发行风险.5加大惩处力度对IPO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问责,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监管层将综合运用”专项问核、现场检查、采取监管措施、移送稽查处理”等手段处理违法违规行为.上述监管人士在培训现场介绍,在IPO日常审核过程中,还发现以下八大问题: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质量存在瑕疵;存在重要经济事项会计处理不够谨慎情形;重要内部控制措施不健全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情形;业绩水平或变化趋势缺乏合理解释,或关联交易公允性存疑;涉嫌存在同业竞争;六是涉嫌独立性缺失,资产、业务不完整;中介机构执业质量存在瑕疵;市场环境压力导致企业业绩大幅下滑或波动情形.“近期审核过程中,至少有十几家企业今年上半年经营数据与去年上半年相比,有比较大的下滑.”监管人士表示,发行人应该按照要求披露下一个报告期的经营业绩数据预告,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变化预告,券商应做出专业审核报告,以免监管陷入被动. 监管部门强调,保荐机构应关注发行人收入确认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毛利率分析的合理性.应对发行人主要客户和供应商(前十名客户或供应商)情况进行核查,并根据重要性原则进行实地走访或核查,上述核查情况应记录在工作底稿中.如发行人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在申报期内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或申报期内营业毛利或净利润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保荐机构应对上述事项发表核查意见,并督促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中作补充披露.在IPO审核过程中,针对违法违规行为,监管层将按照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分类处理在审企业的问题和风险,加强监管联动.包括: 持续关注:影响持续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多种方式:对重要质疑事项采取专项问核、调取工作底稿、中介机构检查、专项复核等手段.线索移送:涉嫌重大违规移送稽查处理;中介机构执业瑕疵移送机构部、法律部和会计部处理.值得一提的是,监管部门还特意提及了财务审核的风险和压力,”部分公司在公司治理、规范运作、业务经营、财务内控等方面先天不足.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压力,部分申报企业业务规模小、营收不稳定、利润波动大,存在明显的业绩操纵或盈余管理动力.”多种因素综合,给财务风险识别和财务审核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压力.面对目前的市场环境和审核风险,”业绩披露合规性审核”是发行部财务监管核心所在.相关人士表示,业绩披露合规性审核主要确立三个方面的目标:业绩实现的真实性;业绩增速的可靠性;业绩审核的审慎性,主要针对保荐机构对发行人作出的业绩审核报告.3、 IPO审核关注19个法律问题据参与培训的另一位北方地区券商保代透露,此次证监会发行部有关人士还明确列出了IPO审核中关注的19个法律问题,其中包括:关于持续经营时间问题;关于发起人资格问题;关于董事、高管最近3年内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新引入股东的核查及股东的合规性;国企改制或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程序存在瑕疵;股份质押冻结问题;重大诉讼问题;商标与专利权属问题;出资瑕疵问题;资产完整问题;同业竞争问题;关联交易问题;公司章程及三会运作;重大违法行为的认定;土地使用合理性的审核;税收优惠合规性的审核;社会保障合规性的审核;环保合规性的审核;信息披露问题.在信息披露方面,上述监管人士指出,发行人及保荐机构存在”风险提示针对性不足、未引用公开客观权威数据、业务模式披露不够浅白、竞争地位披露不明晰、材料更新不及时(专利、商标、股东、合同、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特许经营权等)”等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以改善.针对申请IPO企业所涉及的国企改制或集体企业改制过程,监管部门将重点关注”是否符合当时的规则要求、是否存在程序瑕疵、是否取得有权部门的确认”等方面.针对近来频繁出现的商标与专利权属问题,监管部门要求发行人及保荐机构”列表详细披露权属状态、披露哪些对生产经营影响重大、学习了解最新商标、专利、品牌的管理制度”等,发行人正在申请的商标与专利,原则上不披露.还需重点披露”是否存在商标与专利权属纠纷”.会计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从古至今经历漫长时间的发展,从原来单一的以记账和核账为主要工作,发展到现在衍生出来包括预测、决策、管理等功能。
IPO常见法律问题分析
IPO常见法律问题分析(一)公司架构所导致的同业竞争及关联交易问题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都是两个IPO管理办法有明确规定的,拟上市公司或发行人不得在拟上市公司外有同业竞争的行为,或者有重大不规范的关联交易。
同业竞争这个问题是绝对禁止的,证监会明确规定不能有同业竞争,所谓不能有同业竞争是把一个公司作为上市主体去申请发行上市,在发行主体之外,老板和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拟上市主体之外,还在从事类似同业的业务,这就叫同业竞争业务。
同业竞争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会把一些好的资源、项目在上市前就做了,为了争业绩,使其达到上市条件,所以把一些好东西放进来,但上市以后,就把好的项目放到另外一家公司做了,不希望你两边都在做,而是希望你一心一意把上市公司做好,绝对禁止同业竞争情况的存在。
关联交易本质上也是一样,几个业务放一起,把其中某一块业务拿去上市,另外的业务留在是体系之外,但这两块不同的业务相互之间有关联、有交易,原材料供应、销售放在体系之外,这两个主体之间或者说拟上市主体和非上市主体之间的交易纽带没有被切断,随时有可能发生交易,这种关联交易,有可能导致利益输送。
今天为了把上市公司做好,在原材料供应时,给拟上市主体特别低的价格,上市主体的业务、产品销售给关联方时,价格提得很高,导致拟上市主体利润虚增,亏损由体系之外者承担,这种属于典型的业绩造假,证监会不允许不公正交易的关联交易存在。
这个是我们最常见的法律问题,我们一般一上来就问,公司老板做哪几个业务,有哪几个主体,每个主体做什么,不同主体有哪些存在交易,首先得把大的东西搞清楚,然后很快的给出整合建议。
另外的处理方式是关联方非关联化的过程,收进来确实不合适或者有别的考虑,把它卖出去,这种处理方式我们不太主张、不太建议的,因为关联方非关联化往往是造成假的交易或假的出售,明明还在他控制的范围之内,但对外说是卖掉了。
在很多被否的案例中,就是因为关联方非关联化的过程出了问题,其真实性受到严重质疑,除非关联方非关联化之后,跟拟上市主体不再发生任何的关联交易,这个我们是认可的。
IPO审核重点财务问题分析汇总(建议收藏)
IPO审核重点财务问题分析汇总(建议收藏)
许多企业都拥有一个IPO梦,但不是所有的IPO都能成功,一旦上市失败,前期投入都打了水漂,不利于企业继续融资,更甚者会影响企业发展。
而导致IPO失败的诸多因素中,最常见的就是财务规范问题。
对于拟上市企业而言,重要的是做好上市前期的财务规范工作,这几乎已成为拟IPO企业踏入资本市场的入场券。
财务审核的重心是真实性审查,注重防范财务造假及利润操纵。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以上是IPO财务规范性问题汇总,财务不规范无论是给拟IPO企业带来实质性影响,导致企业上市止步;还是通过规范整改大大增加企业规范成本,拖延上市进程,对企业而言都十分不利。
尤其在当前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建立的背景下,企业更应该重视财务规范问题,对症下药,将内控风险扼杀在摇篮中,并持续推进财务规范工作。
鉴于此,大成方略特邀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行业专家韩建春老师,从6大IPO业务内控问题,10大经典案例解读入手,对IPO 财税实操规范展开深入讲解
《IPO财税规范实操7天训练营》带你快速摸清楚企业上市前财税合规到底该怎么做!
通过讲解一线的实战案例,帮助大家做好财税合规性;老师还整理出来了企业IPO上市常被否的原因,帮你在工作中轻松避雷,少走弯路;同时课程还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证监会审核的思路,结合案例去进行推理和验证。
拟IPO企业的五大风险
拟IPO企业的五大风险7月底,海联讯公开表示,该公司主要股东章锋、孔飙、邢文飚、杨德广出资2亿元设立补偿专项基金,用以赔偿适格投资者因海联讯财务数据差错而遭受的投资损失。
这是中国证券市场民事侵权主体主动赔偿的首个案例。
补偿虽然已经开始,但证监会对海联讯的立案调查尚未结束,造假的风险也警示着600多家排队候审的预披露企业。
在“受理即预披露”的新规则下,尽管这些拟上市公司距离首次公开募股(IPO)尚有距离,但已把自己放在了镁光灯下。
财务舞弊的风险、行业周期风险、政策法规风险、恶意诉讼风险和被连坐的风险等五大风险如影随形,上市进程随时有可能中止。
业内人士表示,拟上市企业需要警惕这些天坑和地雷。
1 财务舞弊风险一般情况下,在企业财务审查的这张事无巨细表格中,绝大部分财务操纵手段和异常交易都将现形。
但是,源自企业侥幸心理导致的财务舞弊风险依然不容忽视。
今年4月份爆出的天丰节能造假事件,就是抱着这种侥幸心理。
财务专项检查小组抽查后发现该公司造假严重。
据披露,该公司从2010年至2012年共虚增销售收入9256.06万元。
另外,天丰节能还存在虚增利润、虚增固定资产、虚列付款等行为。
近几年,严重造假的还有挂牌前夜被紧急叫停的胜景山河,以及触发刑事责任的绿大地、新大地和万福生科。
而目前因造假仍在被立案调查的还有海联讯等公司。
纵观这些企业造假上市的手段,不外乎有虚增销售、伪造和虚增银行流水、人为虚报收入和利润。
这类造假的结果是,企业即使上市了也需要耗费多年时间来填平这些窟窿。
而一旦“东窗事发”,发行人和中介机构都难以置身事外,严重的还会触犯刑法。
2 行业周期风险一些行业周期性较强的企业在行业低谷时业绩经常波动很大,而影响企业上市的进程。
以外贸行业为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近几年外贸出口下降明显,再加上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很多外贸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净利润下降显著。
深圳一家代销国产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企业也出现这样的情形。
企业IPO过程中相关财务问题及对策
企业IPO过程中相关财务问题及对策企业IPO(首次公开募股)是企业通过向公众发售股票,融资以扩大规模并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在IPO过程中,企业可能会面临一些与财务相关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财务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财务披露问题:IPO过程中,企业需要向投资者披露其财务状况和业务运营情况。
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财务报表准确性、财务指标解读和资产负债表分析等。
对策包括加强内部审计,确保财务报表准确无误;聘请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核,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度;成立独立的董事会审查委员会,对财务披露进行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2. 财务健康度问题:投资者对企业的财务健康度十分关注,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负债比例、流动性等。
企业在IPO过程中需要提供详细的财务指标,并解释其财务状况。
对策包括加强财务规划和管理,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合理运用财务杠杆,确保流动性的充足。
3. 资本结构问题:企业的资本结构包括股本、债务和其他权益。
在IPO过程中,债务比例过高可能会引起投资者的忧虑。
对策包括优化资本结构,适度减少债务比例;提高股本比例,增加股东权益,以提升企业的信用度和吸引力。
4. 盈利能力问题:投资者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是非常关注的。
企业需要向投资者展示其过去的盈利能力,并预测未来的盈利水平。
对策包括加强营销和市场推广,提高市场份额和销售额;优化成本管理,提高盈利能力。
企业应根据行业和市场的变化,进行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以保持持续的盈利能力。
5. 税务问题:企业在IPO过程中需要遵守税务法规和规定。
可能面临的税务问题包括企业盈利报告准确性、合规性等。
对策包括聘请专业的税务顾问,确保企业的税务合规性;加强内部税务管理和审计,确保税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企业在IPO过程中需要重视财务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应对。
只有通过合理的财务规划和管理,企业才能更好地面向公众发行股票并获得成功。
创业板注册制IPO审核中关注的主要问题、9个实务问题、3个典型案例分享
创业板注册制IPO审核中关注的主要问题、9个实务问题、3个典型案例分享一、审核中关注的主要问题1.受理环节常见的补正情形受理环节主要检查申请文件齐备性,常见的补正情形主要包括:一是缺少保荐人相关负责人签名以及保荐人对相关事项的承诺。
发行保荐书、保荐工作报告等缺少保荐人董事长、总经理签名;保荐人关于签字保荐代表人项目签字有关情况的说明与承诺中,未对该项目的签字保荐代表人是否符合《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四条的规定进行说明与承诺。
二是发行人的财务报表页缺少相关负责人签名和发行人公章。
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中财务报表页缺少发行人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业务主要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及发行人公章。
三是发行人律师关于本次发行上市的文件缺少律师事务所负责人签名。
法律意见书、律师工作报告、律师事务所出具的相关鉴证意见等,缺少律师事务所负责人签名。
四是发行人会计师事务所分所出具的文件缺少总所盖章。
发行人的历次验资报告或出资证明、验资报告为会计师事务所分所出具的,缺少会计师事务所总所盖章。
2.审核中关注的问题部分保荐人在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反馈意见回复、审核要点填报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招股说明书中信息披露不全面,针对性不强。
对于招股书准则或审核问答要求披露的内容,部分保荐人仅在保荐工作报告中进行说明,未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重要信息披露不完整;招股说明书中遗漏披露股份锁定等承诺事项;对发行人主营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的描述较冗余,未结合企业特点进行精准清晰描述;未根据发行人所处行业的细分领域,对其未来发展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
二是反馈意见回复质量不高。
反馈意见回复中,部分保荐人未按要求充分、完整回复问询问题,缺乏论证过程和提供相关依据,仅简单披露结论性意见。
三是审核要点填报不完整或与实际情况不符。
少数保荐人仅填报部分审核要点,未按要求对未填报部分进行备注说明;审核要点填报情况与实际情况不符,对于已勾选的审核要点,未按要求在招股说明书或保荐工作报告中披露结论性意见。
新品上市受阻的五大“硬伤”管理资料
新品上市受阻的五大“硬伤” -管理资料中国是个大市场,更不缺少新产品,新品上市受阻的五大“硬伤”。
但在每年数以万计的上市新产品中,几乎多达90%的均难以动销,更多者是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自认为很好的产品却卖不好?虽然,影响产品成功上市有很多因素及客观条件,不过通过本质看问题笔者分析认为:以下五大致命硬伤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
一、产品出来后才想办法如果我们的产品出来之后才想办法该怎么推向市场,这个时候基本上“生米已经做成了熟饭”。
说这句话,有的会叫冤!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其实更多企业主与决策者是“产品出来之后才想办法” ;这一点不假。
虽然产品前的方法也在想,事情也在做,但基本上不精细,不系统,更不彻底。
比如产品开发生产前的市场调查,分析与新品中试等有的根本就没有做,即便做也是走马观花;在品牌的定位,产品的规划与市场选择上更是草率行事。
可以讲:搞新产品,靠经验,凭感觉者比比皆是。
结果呢!多数时候由于产品缺乏精准的市场定位而使产品销售不对路,经销商与业务人员成了替罪羊。
习惯上,多数企业是“跟着感觉走”!喜欢跟随模仿,市面上只要有一样产品好卖,不出半年,快的可能要不到一个月,就会有上百家近似的产品出现。
为什么新产品推出去之后又没有先前想象的那么乐观呢?因为你没有研究事情的本质,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
凉茶王老吉卖得是火,但换了你就未必得行。
事实上由于多者只停留于新产品的大同小异上,而缺乏相应的产品差异化特征,创新的营销策略,使产品一上市便受到重大创伤。
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市场无调研、发展无规划、产品无创新,看到市场上什么产品畅销就开发什么产品,这种疲于奔命的无效劳动不仅没有见到效益,反而浪费了有效的资源。
所以说,每开发一个新产品需要研究相对应的市场本质问题,做好开发生产前的市场调查、产品定位、包装定位等尤为关键。
我们都知道现在市面上的果醋产品不少,包括汇源等强势品牌都先后纷纷涉足其间,可为什么绝大部分都卖得不怎么样呢?果醋市场的井喷时代也始终没有到来呢?因为一个本质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果醋的消费意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多数消费者还不明白果醋究竟是什么,是食醋还是果汁?是一个什么样的饮料?恐怕有的还以为是调味品。
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企业上市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意味着公司将进入更加规范和透明的运营状态,同时也将面临更多的监管和压力。
在企业上市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对策来解决,以确保上市过程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我对企业上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对策的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1. 法律法规的合规问题在企业上市的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法律法规的合规性。
公司需要审慎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等,以确保在上市过程中不会发生违规行为。
针对这一问题,公司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法律团队,与专业的律师事务所合作,及时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公司的各项业务活动都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2. 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企业上市需要向公众披露大量的财务数据,包括财务报表、财务指标、财务风险等。
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成为了上市公司必须重视的问题。
公司需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财务核查,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也需要积极与外部审计机构合作,接受其独立审计,以增加对外界的信任度。
3. 股权结构的优化和稳定股权结构的优化和稳定是企业上市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公司需要对股权结构进行优化,吸引更多的长期稳定投资者,降低股权的流动性和波动性。
也需要加强与股东的沟通和互动,提高股东的满意度,确保股权结构的稳定。
4. 品牌形象和公众认知度企业上市后,其品牌形象和公众认知度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公司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公众对公司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社会责任履行、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等方式,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公众认知度。
5. 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在企业上市之后,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将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公司需要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权责关系,加强内部控制,确保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规范和透明。
公司还需要加强对外部监管部门的合作,接受其监督和检查,确保公司的合规经营。
企业ipo上市存在问题及建议
企业ipo上市存在问题及建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上市,以融资、扩大规模、增加影响力。
然而,企业IPO上市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企业IPO上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信息披露不透明。
在企业IPO上市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按照相关法规和规定披露一定的信息,以保证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企业可能故意隐瞒或篡改信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加强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监管机构应加大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审核力度,确保企业按照规定披露真实、准确的信息。
其次,投资者应更加注重尽职调查。
在投资之前,投资者应深入了解企业的背景信息、财务状况和前景展望,以减少信息披露不透明带来的风险。
其次,企业IPO上市还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一些企业在上市之前,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调整股权结构,以达到控制权的稳固和持久。
这种情况下,小股东的利益往往无法得到保障,也影响了市场的公平性。
针对这个问题,监管机构应制定相应的规定,对股权结构进行限制。
在企业IPO上市之前,监管机构应对企业的股权结构进行审核和调查,确保小股东的利益得到合理保护。
同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上市之后,加强对公司治理的监督,确保各股东的权益得到平等对待。
此外,企业IPO上市还存在着一些财务问题。
一些企业为了在上市之前呈现良好的财务状况,可能会采取一些手段进行虚增收入,虚报利润,以吸引投资者。
这种行为严重扭曲了市场的真实状况,也对投资者造成了财务风险。
要解决这个问题,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和审计力度。
增加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责任感,确保财务报表真实、准确。
同时,投资者也应提高警惕,不仅仅关注利润和收入的增长率,还应更细致地分析企业的财务数据,评估其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企业IPO上市过程中存在着信息披露不透明、股权结构不合理和财务问题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企业上市对创新能力的挑战与机遇分析
企业上市对创新能力的挑战与机遇分析近年来,许多企业都将上市视为扩大规模、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
然而,企业上市不仅带来了机遇,还存在着一系列对创新能力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企业上市对创新能力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企业上市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创新能力的削弱。
企业为了上市而注重短期利润,将资源转移至与上市业务相关的方面,导致对创新研发的投入减少。
上市后,企业需要迅速提高业绩,这可能会使企业过分关注销售和市场占有率,而忽视了研发创新。
其次,上市后企业可能面临的挑战是创新流失。
上市过程中,企业需要透露大量商业机密和技术信息,以吸引投资者并进一步提升估值。
这可能使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流失,被其他竞争对手所采纳,从而减少企业的竞争优势。
此外,上市后企业往往需要快速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可能会加大对外部创新资源的依赖,而不是内部创新能力的积累。
然而,企业上市也给创新带来了机遇。
首先,上市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渠道。
通过股票发行和债券发行等手段,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取更多资金用于创新研发。
这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其次,上市带来的市场曝光度和品牌价值的提升,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多合作机会。
上市企业往往可以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等。
通过与这些合作伙伴的合作,企业可以共享资源和技术,加快创新进程。
同时,上市企业的品牌价值提升也会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面对企业上市对创新能力的挑战与机遇,企业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持和提升创新能力。
首先,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创新研发,将研发团队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持续的技术投入和创新活动。
同时,企业应确保创新研发和市场营销的平衡,不仅要满足短期需求,还要注重长期创新的积累。
其次,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的安全。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内部保密意识,确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会因透露机密信息而受损。
汽车零部件企业IPO审核主要财务问题及其规范分析
汽车零部件企业IPO审核主要财务问题及其规范分析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其中IPO是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融资和扩张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在IPO审核过程中,企业需要面对诸多财务问题。
本文将对汽车零部件企业在IPO审核过程中主要的财务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规范进行探讨。
1.财务报表造假在IPO审核过程中,财务报表造假是一项非常普遍的问题。
企业通过虚构销售额、利润等财务数据来掩盖其真实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情况。
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也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规避该问题,企业需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报表编制,并委托独立审核机构进行审计。
同时,IPO前企业需要进行内部审计,时刻关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资金占用资金占用是指企业利用IPO融资或自有资金进行不符合经营规范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例如挪用资金进行非经营性支出,与股东进行违法关联交易等。
为规范资金占用,企业需要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并委托独立机构对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同时,在IPO过程中,证监会也会要求企业进行专项审计,排查与股东的关联交易及其他风险。
3.业务敏感性由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业务敏感性,其在IPO过程中需要注意信息披露的适当性。
包括涉及商业机密、客户信息等的敏感信息都需要谨慎披露,避免被恶意利用。
为保护商业机密,企业应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并严格控制信息披露。
同时,在披露敏感信息时,需谨慎选择披露渠道,并委托律师或其他专业人士进行保密约束。
4.经营风险企业在IPO过程中也需要面对经营风险。
由于汽车零部件产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保持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敏感度,随时应对市场变化。
同时,货币政策、金融市场波动等宏观因素也会影响企业的经营。
为规避经营风险,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不断更新经营策略和业务模式。
同时,在IPO审核过程中,投资者也需要注意企业的经营风险,避免盲目投资。
综上所述,汽车零部件企业在IPO过程中需要关注财务报表造假、资金占用、业务敏感性和经营风险等风险。
原创IPO上市的8大“硬伤”……
原创IPO上市的8大“硬伤”……阳光是一种信仰,给人以希望....IPO上市,企业家最大的梦想。
没有之一。
谷主在实践中,经常会碰到企业老板对上市表示各种担忧,也会说出一些他们认为的上市障碍问题。
比如,我租的厂房没有房产证会不会通不过上市;上个月安监检查对我有一个几千块钱的处罚,会不会构成障碍;前两天因为财务疏忽忘记及时缴税,有一笔几百块的税务滞纳金,是不是不能上市,如此等等。
谷主往往要跟他们解释很多,但老板们仍然不放心。
为了让老板们安心,谷主总结出了实践中对上市构成绝对障碍的,需要以时间换空间的8大“硬伤”,一起去瞅瞅!硬伤一:个人卡收款如果企业历史上存在个人卡收款,基本上这一年报告期是不能用的,也就是意味着申报期要往后延。
在最新的“IPO首发上市54问”中,对于“资金流水核查”有明确的规定。
要求中介机构,对报告期内以下人员的银行流水进行核查: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管等相关人员。
实践中,中介机构出于谨慎考虑,往往会把核查面适当扩大,核查的人员包括:实际控制人、实控人家人(老婆孩子等)、董监高、会计出纳、核心技术人员等。
当然因为三年一期的报告期,流水数量相当大,中介机构往往会遵从重要性原则,一般会选择50万单笔作为重要性水平,也就是说超过50万的单笔且交易频繁的资金往来,会重点穿透核查。
当然这个事也没有那么简单,不能拿着“首发上市54问”就开始做投行。
实践中,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
如果确实有个人卡收款,但是为偶发性的,且金额不大,可以将该笔个人卡收款再纳入公司公账,在申报时做充分披露以及建立内控制度,也不会构成障碍。
此外,有些公司因为行业的特殊原因,一直有固定的个人卡进行单独的收和支,未与其个人资金混同,如果单笔能够梳理清楚,且金额不大,可以将整个年份的收支并入公司账,也不会构成上市障碍。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个人卡收款和现金收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人卡收款指的是收款后不会再将资金存入公司公账,而现金收款指的是收款的时候是以现金或者非公司账户的形式接收款项,并及时交于公司存入公账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PO五大硬伤夏草笔者认真研究了证监会近期两份创业板和中小板IPO被否原因分析报告,总结了IPO被否五大原因。
有些项目如果不考虑公关因素,确实是几分钟就可认定不宜IPO,或者说时机不成熟。
当然,在中国母猪也能上市,被否的企业不一定是差企业,典型的如神州泰岳,中小板被否之后上创业板,甚至一度成为股市一哥;上市的企业也不一定是好企业,有些企业能过会完全是公关起决定因素。
如果你有一家企业,没有权贵背景,又想IPO一夜暴富,最好的路径是引进权贵PE,这个Pre_IPO 甚至比IPO还重要。
所以在Pre_IPO时,定价是次要的,资源是主要的,所以我们会看到这么多Pre_IPO 低价入股,那是因为Pre_IPO定价最重要不是金钱,是上市资源。
当然即使是权贵资本进入了,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基本面还是要说得过去,且权贵资本进入目的是上市套现,如果基本面太差,你送股给他人家都不会要。
笔者总结了IPO五大硬伤。
之一是成长性,这是VIP,一家企业在IPO报告期内高速成长,上市基本就有戏了,成长性犹如女人的容貌,男人的钱包,在相亲时起决定性作用。
创业板多家IPO被否主要原因是成长性欠缺,理想是IPO 报告期内复合增长率要达到30%以上。
之二是创新性,创业板目前定位为创新板,故对创新性要求特别高,甚至成为上市第一要素;如果你的企业创新性不强,最好选择上中小板,当然中小板也讲究,只是没有创业板那么强烈。
创业板现在的门槛实际比中小板高,男人不但要有财,还有要才;女人不但要漂亮,还要有品味,不能只当花瓶。
之三是持续性,不管是创业板或是中小板都强调持续盈利能力,不可昙花一现:故你的企业必须要有竞争力,行业前三是最理想的,持续性最大禁忌是周期性企业,如地产行业IPO很难,就是担心其盈利的持续性,成长性是看历史,而持续性是看未来,企业能否持续发展谁也说不清楚,发审委委员就盲人摸象,怀疑你企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主营业务发生变化、经营环境发生变化、行业地位发生变化等。
之四是独立性,IPO企业要与控股股东及关联方保持五独立,这里面包括同业禁止,关联交易越少越好,不存在对单一客户、供应商的重大依赖,不存在资金占用问题。
目前一些IPO企业为了解决同业竞争、关联交易问题,大搞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将同业公司转给代理人,将受同一控制人控制的上、下游企业转给代理人,形式上解决了独立性问题,实质上IPO企业与集团仍混同,资金明着占用没有了,暗着占用还在进行。
之五是规范性,包括财务报告合规,如果你企业或董监高历史有污点,这时要分析是实质性硬伤还是非实质性硬伤,当然两者之间没有界限,目前比较关注有两大问题,一是人造美女,通过财务、业务包装成高成长创新型企业;二是PE利益输送,所以在引进权贵PE时账面上价格还是不能太低,否则此地无银三白银,不要舍不得一点税费,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如果你的企业IPO成功了,则你完全可以退休了,上海舍山别墅一次可以买十套(每套8800万元),富二代没有问题,富三代也没问题。
此外,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规模,现在符合上创业板的中国企业有10万家,中国股市发展20年也只有1800家,IPO是真正万军过独木桥,能上市只有极少数天之骄子,没有贵人相助,就熄了上市的野心;目前对上市的规模要求大大提升,中小板没有6000万元、创业板没有3000万元的净利润,最好再等一等;二是募投,很多企业IPO死在募投上,这一点很冤,如没有股权融资必要,募投项目前景不好,产能扩张太快,募投资金规模太大等等,相当多过会的IPO企业同样也存在这些问题,但有些人公关不到位,就因此被毙了,确实很受伤、很受伤。
IPO审核要更加专业化、人性化不只是募投限制很变态,安徽桑乐金IPO被否三点理由中其中竟然有一条是2007年12月任命了一位副总经理,根据规定IPO报告期内高管不能有重大变化,可聘任一位副总怎么称得上高管发生重大变化?浙江永强IPO被否有一理由是过于依赖出口退税,出口型企业没有出口退税怎么活?出口退税难道不是经营性现金流入?北京易限IPO被否有一理由是主营发生变化的:北京易讯报告期内主业由移动增值服务变为手机游戏,保荐人招商证券也是IPO老手了,手机游戏难道不属于移动增值业务?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发审委委员也是无知,找理由也不该找这样上不了台面的理由;估计北京易讯会恨死招商证券了:瞎包装,没问题包装出问题。
IPO目前还有很多不人性的规定,除了三年之内主业、董事、高管不能发生重大变化,连经营模式也不能发生变化。
这就怪了,连胡总都说要“与时俱进”,为什么一定要规定三年内主业、经营模式、董事、高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此外,被否理由对募投项目多以经营风险说事,试问天下哪个个投资项目没有经营风险?作为法律、财务人员出身的发审委委员怎么有资格对募投项目前景作出判断?这是典型的外行瞎决策、乱指挥,作为法律和财务专业人员,不可以对非专业问题发表看法,更不可以行使决策权。
附一:证监会李量揭开IPO伪成长面纱夏草最近网上流传一份《创业板发行监管业务沟通会议情况》,其中证监会创业板部副主任李量从15个方面判断企业成长性的观点引起笔者极大的兴趣,创业板高举创新和成长两面旗帜,创新是灵魂,成长是表现,李量希望通过创业板企业成长性的质量内涵及风险判断推动形成创业板公司真实、可持续、有质量内涵的成长能力。
目前判断企业的成长性主要从三个层面分析,一是营业收入成长率,二是净利润成长率,三是毛利率、净利率成长性,好的成长性表现为营业收入、净利高速增长(30%+)的同时,毛利率和净利率也不断上升,如果营业收入和净利快速增长,但毛利率、净利率持续下滑,可能会被认为市场竞争剧烈,盈利前景不容乐观。
目前创业板有两套上市指标,第一套是要求净利持续增长,第二套是营业收入增长30%以上,李量强调这两套指标本质上是一样的;第二套指标是例外情况,在已经挂牌企业中,只有两、三家走的是第二个指标,被否决的有一家,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但净利润却下降,这本身就说明公司成长性不良,但是有些企业是周期性行业,不能保证报告期内净利持续增长;2008年更是特殊情况,很多企业业绩受到重创;此外,证监会放松了业绩持续成长的要求,只要上市前一年净利润是报告期内最高的就可以了,如今天挂牌上市的碧水源,该公司2008年度净利小于2007年,但上市前的2009年净利高于2007年,也被认为报告期内净利持续增长。
李量开门见山指出发行人成长性背后是否存在财务操纵、财务包装、虚假陈述嫌疑?笔者之前曾痛批IPO高成长幻象,民营企业在IPO之前十有八九存在偷税行为,偷税主要手法是隐瞒收入、虚增费用,以降低流转税及企业所得税负,而IPO时一些民营企业没有对偷税行为进行还原,将错就错,导致IPO报告期内T-3、T-2年业绩被严重低估,上市前一年(T-1)业绩即使是真实的,但由于基数被低估,也会出现伪成长性问题;特别是有些企业还将T-3、T-2年甚至更早以前的业绩推迟上市前一年(T-1)确认,或者在上市前一年(T-1)提前确认上市当年甚至未来年度的业绩,这导致IPO业绩收入、净利剧增,毛利率、净利率也不顾行业周期节节上升。
这样的企业上市之后除非继续造假,否则非常容易发生业绩“变脸”现象,故IPO审核不但要关注T-1年业绩、也要关注T-3、T-2业绩,两者同样重要,不能认为历史业绩无关紧要。
李量从会计角度分析了一些企业成长性存在问题,如申报企业中存在毛利率逐年上升,高于公司同行业可比企业,但应收账款、存货增长异常,这些情况往往表现为经营性现金流指标不理想,笔者经常对照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相关指标研究盈余质量,如发现IPO报告期内收入持续增长,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却三年持平甚至下滑;应收账款增长额超过营业收入增长额。
实际上,营业收入、净利润、毛利率和净利率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因为权责发生制有主观判断的成份,故在分析企业成长性时,不但要从利润表入手,也要从现金流量表入手。
良好的成长性表现为收入节节提升,货款回笼也也屡创新高,权责制和收付制下的盈利、现金流指标都要表现出成长特性。
李量还特别提醒开发费用资本化问题,实际上,会计数字游戏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提前确认收入,二是推迟费用,前面我们谈到的应收账款增长过快就是提前确认收入的征兆,而开发费用资本化则可能隐藏收益性支出资本化问题。
尽管从2007年报开始开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但证监会强调的是会计一致性原则,尽管会计上符合资本化条件,但因为IPO报告期内2006年不能资本化,故在判断成长性质量时当然要剔除开发费用资本化影响,故在2009上会呈报的前三年报表中要涉及到因会计政策(估计)不可比问题产生的调整,只有在同一个口径下,才能有可比性;所以提醒申报企业关注的是,会计上你可能符合成长性要求,但实务中更要遵循一致性原则,假设开发支出都费用化情况下IPO报告期成长性,故那些对开发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的企业,如果有可能,尽量不要资本化;开发支出资本化极易给人造成会计激进的印象,且在计算成长性时,还是要扣除开发支出资本化的影响,这样你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资本化,免得审核时进行一致性调整。
李量还提到了“揭开公司的面纱”,所谓揭开公司面纱就是要高度关注发行人的独立性问题,一些发行人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混同,这在法律上可适用“法人格否认”原则,即不认为你是一家有独立人格权的企业,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及其它关联方为了将企业推上市,向拟上市企业输送利益,这种利益输送方法五花八门,目的是塑造拟上市企业的成长性,包括关联交易非关联化,通过隐藏的关联交易(典型如外协)向拟上市公司输送利润。
不只是关联方向拟上市公司输送利益,拟上市公司上下游企业、PE等利益相关人也向其输送利益,因为企业上市不但造福股东,也造福员工、经销商、供应商、地方政府,PE更不要说了。
所以相关利益者会暂时牺牲自己利益创造条件协助企业上市,如员工减薪、供应商减价供应、经销商加价提货甚至囤货,PE通过皮包公司为拟上市公司报销费用、虚增收入、地方政府通过减税、增加补贴收入等形式。
在判断成长性上,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发行人的成长性主要表现为运用核心技术产品或服务的持续增长;如周五上会的先临科技,该公司IPO报告期内核心产品是三维激光内雕机,但2007、2008、2009年分别销售29套、67套、59套,这说明该公司核心产品收入是下滑的,但该公司不知道哪来的三维软件收入导致2007、2008、2009年收入分别达到1216万元、3086万元、4384万元,故要关注核心产品或服务成长性;有些企业有两种相近业务,报告期内主业下滑,副业上升,这也要关注,尽管总的收入在增长,但核心产品或服务收入在下降,也要非常小心。
那些通过并购增长的更是要小心,我们强调的成长性是遵循同一会计主体假设,通过并购成长壮大的企业显然不容易被接受,故要高度关注发行人成长的模式是购并式扩张(体现包装收入和利益的嫌疑)还是内含式成长(体现毛利率提高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