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_樊纲
樊纲:未来五年的发展动力
樊纲未来五年的发展动力本期客座总编辑:樊纲,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樊纲,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学术专长是理论经济学,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十三五”在即,关于未来五年中国发展动力以及应该注意防范的问题,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理性判断中国增长潜力《检察风云》: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趋缓,一个通常说法是中国经济告别了两位数的高增长时代,进入一个比较低的增长时代。
对这个说法您怎么看待?樊纲:这句话有两个问题。
第一,中国过去30多年,绝大多数时候不是两位数增长。
看看统计数据,过去10年中国有两次两位数增长,一次2004年到2007年,一次2009年到2010年。
第二,过去2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9%一定通货膨胀,超过10%,一定既通货膨胀又资产价格膨胀。
两位数增长从来就是过热增长,从来是中国政府要防的。
什么是好的正常增长呢?经济学有个术语叫潜在增长率,是指充分利用了潜力而且没有通货紧缩的增长率。
如果实际的增长速度和潜在增长速度基本吻合,就没有产能过度利用和通货膨胀。
总说中国过去30多年是高增长,但是如果把价格因素引起的通货膨胀去掉,也就是7%到9%之间,潜在增长率从来不是10%以上。
所以,现在中国经济其实是回归正常,并不是到了低增长阶段。
《检察风云》: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有哪些?未来持续发展的潜力何在?樊纲:按照现在的发展经济学归纳,增长一般有四个大的要素:劳动、资本、知识、制度。
其中,知识、制度是软性的,不是硬件;资本很大程度上也属于软件,比如金融资本也是资本组成的一部分,但是它需要一部分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相配合,这样才能够有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才能起到作用。
经济越往前发展,增长的要素越不是硬件,而是软件。
陈志武等的2002
陈志武等的2002在2001年7月以前,陈志武并不关心国内的事情。
90年代初,一家国内报纸免费送给留学生看,当时陈志武经常看,但是他越看越痛苦,看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放弃了,因为当时讨论问题的角度让他很难理解。
他当时想:我看得越多让我越痛苦,这样会很影响我的情绪,而且这些现象并不会因为我怎样而有所改变,我何必这么跟自己过不去呢?所以他就坚决不去看了。
当时他觉得一些事情是根本没有办法改变的,所以还不如过更超脱一些的生活。
从2001年起,陈志武开始越来越多地回国参加学术活动。
2001年7月15日,陈志武乘飞机回美国,在飞机上他从头到尾看了2001年第七期的《财经》杂志,发现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此以后,他开始真正关注起中国的事情。
泡沫总是会破的作为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正教授的陈志武是资产定价理论研究的高手,这些年来,他在世界顶尖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论文。
陈志武知道,研究中国当前的金融问题,除了要有深厚的金融理论功底外,还需要从文化、制度、历史演变和国际比较方面来理解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并且要选择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从2001年下半年起,银广夏等中国上市公司的造假事件被媒体曝光,同时,美国证券市场上山登公司、安然公司也因欺诈行为被披露而走向破产。
由于中国的证券监管部门对于如何处理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缺乏相应的经验,而公众也很想了解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如何处理这些违规行为,想了解这些做法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于是,陈志武就从向国内读者介绍美国证券监管机构如何处理欺诈行为开始介入中国的证券市场。
从2001年12月起,陈志武开始在国内媒体上发表文章,最初的几篇文章都是案例分析型。
在这些文章中,陈志武向读者详细介绍了发生在美国的股市欺诈行为被发现的过程以及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美国股市对于造假行为的反馈机制、媒体在证券市场监管中发挥的作用等等。
面对去年以来美国证券市场上安然、凯马特、Qwest、环球通信、世界通信等一连串上市公司的假账事件,很多人都在反思:为什么在美国这个公认的监管水平最高的国家,竟然会发生如此严重的上市公司造假行为?时下一种最流行的看法是:美国股市监管力度不足,应大大加强管制。
樊纲中国产业发展趋势
樊纲中国产业发展趋势樊纲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他在中国产业发展趋势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分析樊纲对中国产业发展的看法和他所提出的趋势,并对这些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产业升级和转型是中国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樊纲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已经面临着产能过剩和环境压力等问题,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他主张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来重新塑造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
他认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而转型的关键是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可以提高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樊纲指出,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他认为,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制造业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小。
而服务业是经济的新增长点,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增加经济的附加值。
因此,加快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樊纲认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潜力,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樊纲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他认为,传统的大型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正在减弱,而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正在崛起。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够赋予更多的人创业的机会和创新的能力,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樊纲还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体系,为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创业条件和资源,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绿色发展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樊纲强调,绿色发展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他指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能源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樊纲市场化指数计算体系
樊纲市场化指数计算体系
樊纲市场化指数计算体系是指一个用来评估中国市场化程度的
指数计算体系。
它是由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提出的,旨在衡量中国经济中市场化的程度和质量。
该指数计算体系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的指标,即经济自由度、金融市场化、行政干预程度以及社会保障水平。
其中,经济自由度指标包括市场竞争度、市场准入度、财产权保护度等;金融市场化指标包括银行业市场化、证券市场化等;行政干预程度指标包括政府干预度、官商关系等;社会保障水平指标包括社会福利、养老保险等。
通过这些指标的量化计算,可以得出一个综合的樊纲市场化指数。
该指数反映了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总体水平和变化趋势,有助于政策制定者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需要加强的领域。
- 1 -。
中国还有30年的高增长期——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副会长樊纲(论文)
t-
3
万方数据
中国还有30年的高增长期——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副会长樊纲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冯立新, 孙勇
企业改革与管理 Enterprise Reform and Management 2014(3)
引用本文格式:冯立新.孙勇 中国还有30年的高增长期——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副会长樊纲[期刊论文]-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3)
本刊讯记者冯立新/孙勇报道受国际金融危 机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社会心态 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对经济高增长的预期的人似乎 也越来越少。那么,我国经济是否就会一直处于下 行趋势吗?为此,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经济体 制改革会副会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先生。 樊纲先生首先表示,现在我们面对的一个纠结 的问题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太多的人直 接用我们现在的状态去与成熟的发达国家比。这 种直接去比的方式,使许多人感到痛苦甚至不幸 福,这种主观加大了的“差距”,造成了某种社会痛 苦感。这种痛苦感是因为我们缺乏一种历史的眼 光,一种发展的眼光。我是学习经济思想史出身 的,当时我的导师就反复跟我们强调,你学思想史, 一定要学经济史,所以我们花了很多功夫去读当年 的世界各国经济史。现在我讲发展经济学,我考试 的一项内容就是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让他们去研 究各个国家,然后大家来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他 们研究了各个国家在人均GDP-三千到五千的时候, 按照现在的汇率算,各个国家在发生什么事情。我 认为我们应该比的是那个时候,至于说现在发达国 家的状况,应该是我们未来发展的目标,但是要发 展到现在发达国家的状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对中国来说30年依然不够,再
要一个历史过程。因就业和收人导致的增长问题,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 樊刚 王小鲁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3樊 纲a 王小鲁a 张立文b 朱恒鹏c(a 1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b 1大鹏证券公司;c 1中国社科院经济所) 内容提要:本文是对一项开拓性研究课题“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简称“市场化指数”)的分析报告。
市场化指数由五个方面、23个分指标为基础,用“主因素分析法”(Principal C om ponent Analysis )为基本计量方法构造而成,其各分指标在指数中的权重,不依赖于“专家评分”等主观因素而定;是用来分析各地区体制改革进程相对关系的一个有用的经济分析工具。
文章论证了只有这样一种“相对指数”才是可以验证的,从而是具有科学性的。
而这一指数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作为一个“制度变量”,在许多理论研究中作为解释体制变革在中国经济效绩的改进中的作用的有效工具,也可以在改革政策的分析中,被用来分析各地区差距、使各地区相互借鉴、加速改革进程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市场化 指数 地区差距 制度变量3 本报告是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最近完成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2001年度报告”的缩写稿。
报告全文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
研究及写作过程中,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三十多位特约研究员为该课题进行了调研,提供了数据,参加了课题讨论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若干经济学专家参加了课题成果的讨论并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本报告在资料方面得到了国家统计局、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等单位的大力协助。
一、导言:市场化与相对指数的理论基础经历了20余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已经基本上从计划经济的轨道转上了市场经济轨道。
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
在走向市场的改革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但市场化的进展程度是很不平衡的。
就区域而言,在一些省份,特别是某些沿海省份,市场化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但在各地区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樊纲市场化指数推算方法
樊纲市场化指数推算方法
樊纲市场化指数推算方法
樊纲市场化指数是一个衡量市场化程度的指标,它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教授提出的。
该指数主要是通过对市场化程度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得出一个综合指数,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化程度。
樊纲市场化指数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确定市场化的多个方面,包括市场化的程度、市场化的速度、市场化的深度等等。
这些方面可以通过对政策、法律、制度等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估。
需要对每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估,即将每个方面的市场化程度转化为数字,以便进行综合计算。
这个过程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权重,以确保综合指数的准确性。
需要将各个方面的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计算,得出一个综合指数。
这个指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从而为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总的来说,樊纲市场化指数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指标,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从而为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当然,这个指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它无法反映市场化的质量和效果等方面,因此在使用时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217樊纲中国经济具有长期增长的潜力
217樊纲中国经济具有长期增长的潜力近日,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对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展望。
他认为此次国际金融动荡不是“二次危机”,亦非“二次探底”。
发达国家的经济将经历几年低迷期。
中国经济处于平稳“软着陆”过程中,是经济周期中正常调整的一部分。
调整过程中会有部分企业、行业感受到冲击,中小企业首当其冲。
中小企业要积极面对,不要轻易转换行业,转型升级才是硬道理。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樊纲满怀信心地表示,中国经济肯定存在长期增长的潜力。
记者:欧债危机的蔓延让大家对国际经济形势普遍感到悲观,您如何看待?世界经济会不会出现“二次探底”?樊纲:现在发生的不是第二次危机,而是进入一次危机的不同阶段。
我个人认为世界经济不会有“二次探底”,“二次探底”指的是深度衰退,衰退的含义是负增长。
欧洲国家公共部门的债务所产生的冲击是有限的,跟私人投资产生的泡沫是不能相比的。
“欧猪五国”的债务只占欧洲GDP的23%,是透明且有限的,公共债务也没有衍生工具。
因此欧洲不会出现负增长,但会出现长期经济低迷。
低迷是指增长速度低于正常增长速度或潜在增长率,欧洲的潜在增长率是2%~3%。
世界主流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有10年左右的低迷期,欧洲有15年的低迷期。
我个人认为美国至少有3年、欧洲有5年的低迷期。
记者:当前全球经济状况对我国经济形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樊纲:首先对外贸有一些不利影响,但不会像2022年那样出现大幅下降。
其次是对资本账户的影响,外资回流,因而我国的外汇储备有所减少,人民币有所贬值,但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由于2022年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减小,因此对2022年的外贸出口有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资金回流,美元最近比较坚挺,但从长期来看美元不会一直坚挺。
资本流入有利于经济增长,但会导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综合看来,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是复杂的,不单纯影响对外贸易。
记者:具体来讲,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如何?樊纲:中国经济正在“软着陆”。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摘要: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虽然在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对于经济的促进必须给予肯定。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变革,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但是总体来讲,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不能否定的。
本文从相关概念界定、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未来发展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特色;市场化进程;经济增长;贡献Bstract: The process of China's marketization ha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market, but the promotion of the economy must be given certain. In China after decades of change, by planned economy transition to market economy, change the pattern of the original economic system, greatly promotes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in a certain extent, changed the Chinese way of life and values, but generally speaking, China's marketization process for economic growth to promote the role of cannot be deni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definitio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s present situation, China's marketization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promotion, China market process of future development four aspects, discusses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a's marketization of economic growth.Key word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rket process; economic growth; contribution1978年开始,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过将近40年的奋斗和努力,我国已经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
樊纲纵论三大优势护航中国经济
际 竞 争 ( 我 们 国 内 市 场 上 提 高 教 育 投 入 ,才 能 一 步 一 步 发 展 上 去 。 如 果 竞 争 在 的 竞 争 , 以 后 也 就 是 国 内 市 力 单 单 就 是 指 有 资 本 、 有 技 术 、 有 人 才 ,那 么 ,我 场 上 的 国际 竞 争 ) 中 不 被 挤 们 就永 远也 追不 上 去 了。
到那种
势。
“比 较 高 级 ” 的 优 学 竞 争 力 最 基 本 的 核 心 概 念 。 中 国 目前 与 发 达 国 家
相 比,有三 大优 势 :
一
此 刻全 球 经 济 的低 迷 , 令 全球 的 生产 能 力 大大 富 余 , 制 造 生 产 能 力 有 3 % 一 0 是 0 4%
能 力 可 以 生 产 能 力 供 全 球 也 没 有 外 商 要 在 中 国 进 行 投 资 。 但 这 块 市 场 毕 竟 是 我 们 的
问 题 。加 入 wr o后 , 中 国 也 本 土 市 场 ,人 文 地 理 的 把 握 , 风 土 人 情 的 把 握 , 吃
DP 前 的 这 个 阶 段 上 , 对 于 我 追 上 去 的 含 义 , 是 指 人 均 G 要 相 等 。 怎 样 增 长
呢 ? 就 是 你 得 卖 得 出 去 东 西 , 你 得 有 竞 争 力 , 才 能
赚 钱 ,才 能 持 之 以 恒 地 发 展 , 才 能 实 现 资 本 积 累 ,
维普资讯
J
专 家 论 坛
I
——■■■_
经 济 学 家 樊 纲 说 , 在 当 们 多 数 的地 区 和 企 业 来 说 ,
要 想 发 展 , 要 想 在 激 烈 的 国
果 我 们 是 7 , 美 国 是 4 , 则 需 要 l 8 , 这 里 所 指 % % 1年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
首先,市场化推动了中
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通过市场化改革,中国的经济结构从以前
的重工业和国有企业为主,逐渐转向了以服务业和私营企业为主的模式,
这样可以更符合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推动经济稳健
增长。
其次,市场化推动了中国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对外开放的深入。
市场化
改革使得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允许外资进入中国并开展经济活动,加
速了中国市场向全球开放、融合的步伐,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市场多元化
的趋势。
同时,在国内市场方面,市场化改革还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
展和区域经济均衡,加快了内地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再次,市场化改革增加了中国消费和投资的活力和创造性。
一方面,
市场经济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率,从而提高社会财富水平,增强
中产阶层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激励了企业家、投资家等各种
经济主体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在新技术新产品等领域不断涌现,推动了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促进
经济结构优化、强化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内部市场和消费潜力的增长等。
市场化改革成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带来多元、丰富和持续的
发展机遇和经济效益。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市场化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并且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
本文将讨论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介绍市场化带来的投资流动、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首先,市场化进程促进了投资的流动。
市场化经济使得中国的投资环境更加自由开放,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金的流入。
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降低政策限制和减少行政干预,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这些投资不仅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投资的流动促进了资源的高效配置,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市场化进程提升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主要由政府决策,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和竞争机制的约束。
而市场化经济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和高效。
市场机制决定了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通过市场化经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供求关系得到更好的平衡,资源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自由流动,从而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化使得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决定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第三,市场化进程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市场经济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市场化进程使得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释放。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和利益驱动使得企业更加注重创新,追求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市场竞争为企业提供了剧烈的竞争环境,促使企业对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
市场化进程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好的市场环境,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激励,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它为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总而言之,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市场化经济使得投资流动更加便利,促进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并推动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探究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A增l长l笔的者贡Ri将献g归以h西纳ts南为地院R区e地se域r经v济e为d.例袁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
渊一冤市场化进程加强资本循环 市场化进程袁 实质上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经济资本因素周期 循环的过程遥 即袁市场化进程这种不断变化市场调控方法袁能够 将不同的物质条件均作为市场开发的要素袁 进而实现了拓展产 业资本循环范围袁推进市场化进程的效果遥 以国内市场经济进行剖析袁 西南地区在近年来市场化进程 中袁就基本实现了技术条件的综合剖析遥 其一袁西南地区坚持以农 业经济发展为基础袁 逐步在农业资源开发中融合了现代化技术尧 科学种植理念尧绿色施肥方法等市场化需求发展战略袁推进我国 西南地区农业逐步实现了增产尧高收益的发展态势曰其二袁西南地 区的经济开发时袁善于把握区域资源发展的要素袁循序渐进的建 立旅游尧文化产业尧绿色农业尧区域商业贸易建设等多维协调的资 本运转体系袁这些都是市场化进程加强资本循环的体现遥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上进行探索袁也对外部服务制度尧以及区 域经济资源调控要素进行科学调节遥 这种从当前发展状态对未 来发展要素综合调控的过程袁 也为西南地区的长远性探索提供 了可靠的保障遥
渊三冤市场化进程整合区域发展要素 市场化进程的实践过程袁 为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整合提供 了依靠遥 从区域经济资源整合的视角来说袁区域经济得以发展起 来袁在于地域性资源得到很好的开发袁而这一前提是社会市场的 需求必须要对应发生变化袁且区域资源整合信息得以相互沟通遥 市场化进程的实现作为一个过渡桥梁袁 满足了区域资源阶段性 整合的需要袁进而也就是实现了资源综合调节与科学性运作遥 从 市场经济视角来说袁区域经济资源调节与运行的过程袁需要在实 际生活中找到与之对饮对应的实践要素袁由此袁每一次市场经济 规律调节的过程袁也是区域经济资源整合调控的过程遥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袁 西南地区近年来的 区域发展中袁不仅结合国家经济市场化进程袁实行农产品出口贸 易袁还不断进行旅游开发尧地域性文化产业开发等活动遥 与前期 以农业种植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状态对比袁 当前不仅经济开 发的种类增加了袁还创新了资源应用方法袁这也是市场化进程整 合区域发展要素的体现遥 渊四冤市场化进程优化经济探索理念 市场化进程优化方式袁 也推进了社会区域经济探索理念的 变革遥 一方面袁市场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袁 市场化进程期间所实行的资源综合调配袁 可以更新区域经济发 展的视角曰另一方面袁市场化进程能够从资源调控尧制度管理尧市 场资源需求尧以及资源调控等方面进行发展剖析袁借助市场化进 程实现资源的综合调控袁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遥 全面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活力袁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期间袁就紧 紧跟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趋向袁 进行了区域发展理念的更新袁具 体表现为院渊1冤西南地区除了进行地域内资源交易交流袁还充分利 用国内尧国际化市场进行商品交易曰渊2冤充分利用网络渠道袁打造 网上交易尧线下交易同步运转的经济资源开发方式遥 本节案例中 所描述的袁就是关于市场化进程优化经济探索理念的具体体现遥 结语 综上所述袁探究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袁是区域 资源综合调配的理论归纳遥 在此基础上袁本文通过市场化进程加 强资本循环尧市场化进程辅助经济体系完善尧市场化进程整合区 域发展要素尧以及市场化进程优化经济探索理念四方面袁明晰中 国市场化进程的应用价值遥 因此袁文章研究结果袁将为资源综合 调配与规划提供借鉴遥
【樊纲:解读中国经济的发展】
【樊纲:解读中国经济的发展】来源:天益社区高增长与通缩阴影2005:高速增长及其背后因素的分析●投资的增长速度高于预期,全年是25.7%●消费强劲增长,达到12.9,属于历史上较高的时期●贸易顺差增长300%,达到1019亿美元●但价格逐步趋于下降,9月,零售物价指数曾经到0,随后两个月在0左右徘徊;消费品价格也在走低2005年,中国经济依然是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经过调整之后,GDP增长率是9.9%。
这个增长背后的一些因素需要分析。
投资的增长速度尤其高于预期。
原来预计,投资增长可能会降到22%、23%左右,但实际是25.7%。
过去两年宏观调控主要调控的就是投资增长速度,这是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为何投资仍增长这么多?一个重要的因素是,2004年10月土地的供给开始放松(当年4—10月,土地供给完全被停止),大批原来已经设计好、审批完,就等着土地的项目开始上马,加上原已在建的项目,因此2005年的投资仍然增长很快。
投资增长的同时,价格逐步趋于下降。
确实价格下降的信号是比较强的:9月,零售物价指数曾经到0,尽管后面两个月又回到0.3、0.4,但是,已经在0左右徘徊。
1997年10月,正式出现了通货紧缩,当时零售物价指数下降到0以下。
我想我们应该在重视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同时,也关注零售物价指数RPI,因为CPI可以因为电、煤、水、公共服务等因素的价格上涨而上涨,而RPI主要反映工业产业产品的变动,对这些产业的投资行为有更大的影响。
2005年的高增长,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贸易顺差大幅度增长。
比起2004年的300亿美元,2005年增长300%,达到1019亿美元。
顺差剧增,原因不是出口进一步高增长,虽然出口增长30%左右,但过去可能更高。
原因是进口的增长速度有明显的下降,明显低于出口的增长,扭转了过去两年以来出口增长低于进口增长的情况。
在2004年中国经济最热的时期,9月份是贸易逆差。
由于宏观调控,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进口的增长开始下降,因此形成了大量的顺差,产生了包括人民币问题在内的各种问题。
资源禀赋对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资源禀赋对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作者:韩淑娟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07期摘要回顾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历程,经济增长是其基本动力,工业化、市场化、对外开放、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等经济增长要素构成了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动力源泉。
但矿产资源作为重要的经济要素,是“福”是“祸”尚且存在着较大争论。
基于人口城市化快速发展和资源型经济转型两大时代背景,本文运用城市面板数据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重点研究资源禀赋在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地区人口城市化动力结构之间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矿产资源对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影响,但资源丰裕度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人口城市化动力结构和动力机制并不完全相同。
对于资源丰裕地区而言,资源是内生的动力因素,既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生产,同时又作为具有稀缺性的商品获得产品收入,由此对本地的产业结构产生根本影响,在经济增长和人口城市化的动力结构中占有了重要的位置;而对于非资源型省份来说,资源是外生的,只是作为外购的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资源在这些省份并不构成相对独立的驱动力。
在此前提下,资源丰裕地区与资源贫乏地区人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出现了明显差异:工业化、市场化、科技力量在资源贫乏省份的作用明显大于在资源丰裕省份中的作用;而资源禀赋和固定资产投资在资源丰裕地区中的作用更大。
也就是说,资源禀赋条件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源丰裕地区与资源贫乏地区人口城市化发展动力的内在差异性,同时也使人口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尽相同。
关键词人口城市化;动力机制;资源禀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中图分类号F061;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7-0052-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7.009丰富的资源禀赋使得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城市化具有独特的特征,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樊纲王小鲁马光荣内容提要:1978年以来,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的经济转型给中国带来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本文利用中国各省份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定量考察了市场化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贡献。
研究的结果显示,从1997年到2007年,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年均1.45个百分点。
市场化改革推进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39.2%是由市场化贡献的。
中国的市场化转型道路还没有完成,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赖于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市场化经济转型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一、引言从1978年开始,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已经进行了30余年。
在此期间,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使得数以亿计的人口从温饱线以下逐步走向小康生活。
这些事实说明,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关于市场化进程对于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迄今还缺乏比较系统的实证研究。
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对市场化进程客观、系统的评价指标。
市场化作为一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体制改革,不是简单的几项规章制度的变化,而是一系列经济、社会、法律制度的变革(樊纲等,2003),或者说是一系列的大规模制度变迁。
过去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文献中,由于有关市场化的信息不充分,通常仅仅使用一个或几个代理变量(例如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度等)来反映市场化改革。
这些研究是有意义的,然而是不全面的,因为它们无法反映市场化转型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全貌。
因此要从实证上定量考察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必须要有一套系统的度量市场化进程的指标体系。
本文利用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分省市场化进程指数(以下简称市场化指数),定量考察了市场化进程对各省份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1997年到2007年,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年均1.45个百分点。
市场化进程显著地改善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它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度达到39%。
本文以下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回顾市场化和经济增长方面的文献;第三部分是计量模型和数据说明,并回顾了1997年到2007年中国各省份(包括自治区和直辖市,下同)市场化进程;第四部分是回归结果与分析,并通过增长核算不同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分解;第五部分总结全文。
二、文献回顾经济增长理论以及跨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都认为,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差异很*樊纲、王小鲁,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38,电子信箱:fangang@neri.org.cn,wangxiaolu@ neri.org.cn;马光荣,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电子信箱:grongma@163.com。
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评论意见。
4大程度上源于全要素生产率(TFP )的差异(例如,Caselli and Gennaioli ,2005;Hsieh and Klenow ,2010)。
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由研发投入或技术引进带来的微观生产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则是改善资源配置(即生产要素由生产率低的企业、部门或地区流向生产率高的企业、部门或地区)带来的效率提高。
因此,如果政策性或制度性的因素导致资源无法由生产率低的企业配置到生产率高的企业,就会带来资源配置上的损失,从而降低全社会的生产率。
例如,Hsieh &Klenow (2009)的研究认为,抛开企业技术水平的差异,如果中国的资源配置效率能够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的TFP 会提高30%—50%。
对于已经具有完善的市场机制的经济体来说,由于资源的配置已经基本实现了优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微观技术进步,但对于中国和其他一些刚刚经历过,或者仍然继续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市场化改革的每个方面都会推动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举例来说,一些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使投入要素流向一些生产率更高的民营和外资企业,就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除此之外,市场化也会通过改善企业的激励机制,带来微观生产效率的提高。
对于市场化改革如何影响经济增长,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转型经济学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Roland ,2000)。
自从柏林墙倒塌,东欧和前苏联各国纷纷开始经济转型之后,国外经济学家就开始关注转型国家的改革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
另外,由于转型国家发生着剧烈而且快速的制度变迁,经济转型某种程度上构成了诺斯所言的“断裂性制度变迁”(North ,1990),因此研究这场规模浩大的人类社会的制度实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受到制度和经济增长领域的关注。
在定量分析市场化改革对转型国家经济增长的文献中,最关键的是寻找衡量各个国家转型进程的一个系统指标。
其中国外较为常用的指标是,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 )在其每年一度的《转型报告》(Transition Report )中对27个转型国家在各方面的改革(价格自由化、企业改革、私有化、外汇和外贸自由化、竞争性政策、金融机构改革等)进行打分所形成的转型指标。
①但由于市场化衡量指标的选择、样本选择、模型设定和计量方法选择等方面的差异,加上各国转轨路径的差异,这些研究并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结论(Babetskii and Campos ,2007)。
在较早期的研究中,Havrylyshyn et al.(1998)利用转型早期的EBRD 转型指标,发现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解释力。
De Melo et al.(1997)利用他们在内部市场、外部市场和私有化三个方面构造的转型指标,发现转型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关系。
但是后来的一些研究结果并没有进一步证实这些结论。
Falccetti et al.(2002)的实证结果显示,随着样本国家的选择和起始时间的不同,转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稳健。
Fidrmuc (2001)也发现,1995年之前经济转型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但是1996年到2000年这一效果并不显著。
在样本方面,以上研究的对象均是东欧和前苏联的转型国家,虽然中国作为转型国家的重要一员,但在转型对经济增长实证研究的国外文献中却很难找到中国的踪影。
这是国际经济学界有关经济增长与转型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缺憾。
事实上在相当长时期内,国外“主流”经济学界都没有对中国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显著不同的经济转轨道路给予充分的重视,直到近十来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成就,连带其转轨经验,才逐渐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的关注,但系统研究中国市场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仍然罕见。
在国内,已经有不少文献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市场化的关系做过一定程度的研究。
但在实证研5①这27个转型国家全部位于东欧和前苏联地区。
EBRD 对各项领域的改革打分时,从1到4。
数值越大代表改革进行得越彻底,1代表该领域完全没有改革,4代表完全的市场化。
究上,由于缺乏市场化改革的系统衡量指标,因而难以定量分析体制性改革对于TFP和经济增长的贡献。
早期的研究即使关注到市场化改革会推动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通常由于数据方面的限制,仅考察了市场化改革的某些方面。
如Jefferson et al.(1992)发现改革中非国有工业部门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工业生产率;蔡昉、王德文(1999)发现改革中劳动市场的发育促进了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的再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王小鲁(1999,2000)发现主要由市场化推动的劳动力要素在部门和城乡间的再配置是改革时期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而且这进一步导致资本等要素的再配置,从而放大了这一效应。
在一项较近的研究中,王小鲁等(2009)通过对半个多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市场化对改革期间的经济增长有显著贡献;但由于缺乏长时间跨度的综合性指标,仍然采用了非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作为市场化的代理变量。
在关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已有文献中,一些既有的研究考察了人力资本(姚先国、张海峰,2008)、技术研发(吴延兵,2008)、金融发展(沈坤荣、张成,2004;林毅夫、孙希芳,2008)、地方政府激励(张晏、龚六堂,2005;徐现祥,2007)、基础设施(刘勇,2010)等因素对增长的贡献。
这些研究多数将市场化转型作为一个控制变量,不过通常也只用一两个单项指标来代表市场化转型,例如,使用国有单位职工占就业人数的比重、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或者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控制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这些代理变量实际上只衡量了市场化改革中某一重要方面,无法涵盖市场化转型进程的全貌。
例如,非国有企业的比例扩大,并不必然代表政府对市场干预的减少,也不代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等市场化进程的其它方面。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使用国民经济研究所历年公布的分省市场化指数(樊纲、王小鲁,2001;樊纲等,2003;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03,2004,2007,2010),作为一个代表市场化进程的综合性指标,来研究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拥有31个颇具规模的省级行政区域,这些省份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一般不亚于通常规模的国家,而且各省份间的市场化进程存在很大差异,这为研究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前面提到的国外对转轨经济的跨国研究中,可能因各国在转型过程中存在诸多难以度量的差异如政治制度、地缘环境、政策以及转轨路径的差异等,影响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Babetskii and Campos,2007)。
而中国的各个省份间,由于有基本一致的宏观环境和政治制度,因此为定量识别市场化转型对增长的贡献提供了方便。
在研究框架方面,国外的转轨研究主要侧重于经济自由化程度的测度,而对市场体系的建设重视不够。
在我们已有的研究中,把市场体系各个方面的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发育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等方面衡量市场化的进展。
这样的视角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市场化内涵,也更有利于解释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也是我们的研究有别于国外一些转轨研究的地方。
迄今,我们的分省市场化指数已经连续11年从上述这五个方面,对全国各省份的市场化相对进程进行跟踪和综合评价。
这套指数体系不仅对各省份的市场化进程进行横向比较,而且也做到了沿时间序列基本可比,从而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地测度市场化进程的分省、分不同方面的面板数据(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