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选读(二)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孟子》选读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孟子》选读

2018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孟子》选读 《孟子》选读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社稷:谷神和土神;由于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二神,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

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指庶民、众民。

) (《孟子?尽心下》)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

贼害仁和义的人叫做独夫。

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孟子?梁惠王下》)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kuàng)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tà)也;为丛驱爵者,鹯(zhān)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流向低处、兽跑向旷野一样,(是很自然的)。

所以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给丛林赶鸟雀来的是鹯,给商汤、周武王赶百姓来的,是暴虐无道的夏、商末代天子桀和纣。

)(《孟子?离娄上》)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5、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顺流而下忘记返回叫作流,逆流而上忘记返回叫作连,追赶野兽不知道满足或节制叫作荒,喜欢喝酒不知道满足或节制叫作亡。

)(《孟子?梁惠王下》)6、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指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

) (《孟子?离娄下》)7、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说:“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反省自己的仁;治理别人没治好,反省自己的智;以礼对待别人可别人对待自己无礼,反省自己的敬。

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需要反过来看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做好)。

孟子选读(2)

孟子选读(2)
目 录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下 离娄上、下
改过 8.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
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
日月之食(蝕),民皆见之,及其 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
顺之,又从为之辞。」
滕文公上
9. 孟子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 颜渊曰:『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備註: 聖人-智及之、仁守之,智德兼備,通達天道。 賢者-只有知之智而力行之德未熟。
五种不孝
12. 孟子曰:「规矩,方圆
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
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反求诸己
13.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解释
孟子说:“我爱人却不能使人也爱我,则 反省自己的爱是否有缺失;我治理百姓却发现 百姓不愿受我治理,则我要反省治理的手段是 否符合智慧的原则;我礼敬人家,人家却不以 礼回敬我,则我要反省自己的礼是否合乎敬的 原则。一切作为都不能得到好的回报,就要反 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自己是诚心正意的, 则天下人都会归服于我的。
解釋:孟子说:“人不同于禽兽的就那么一点 点,老百姓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它。舜明白 万物的规律,了解人事的道理,自然遵循仁义 的道路行走,而不是勉强地推行仁义。”
存心养性
25.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 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 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生,那就遏止不住,也停不下来了,于是就
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离娄下
18.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简单来说:主旨在于义与信虽然都是 德行,但两者之间有轻重,义大于信。 若守信履约会违反义,则应当以义为 优先。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V.同时具有放开,放下孟子说: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那么我)放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超过,胜过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苟且求得,不当得而得祸患“避”逃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一切可以凭借来保全生命的做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桩不可以干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根据这个道理根据这个道理就有办法求生但是却有人不采用这个做法,根据这个道理就可以借此来躲避灾祸却有人不这样做,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单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表示很少的一点食物“呼尔”吆喝的样子用脚踢的样子箪:古代用竹或苇制成的容器,多用来盛饭。

豆: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

即使是人赖以生存的东西,用轻蔑的侮辱人的态度赐给人,普通的过路人都不会接受。

如果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人不屑也。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如果你要对贼、贼、贼采取守势,你就得被封,被固定;此世俗所谓知也。

但是,巨盗到来,他会背负着愧疚、尴尬和负担;恐怕它不牢固。

但是,农村所谓知者,非贼也。

所以,试着说说吧。

有没有所谓的世间知者不为贼积?所谓圣人,还有不防贼的?如何知道其恶?昔日齐国与邻城对峙,鸡犬之声相闻,布是王兰铺的,刺是雷兰刺的,两千多里。

四年之内,那么立祠堂、州、市、府、州、乡、宋的人尝过不法圣人的滋味吗?然而,一旦田成子杀了琦君,他偷走了他的国家。

小偷是不是一个人在为国作恶?然后用神识的方法去偷。

故有贼名,但在尧舜之安,小国不敢诛,大国不敢诛,排外齐。

不就是盗齐国,以其圣识守贼身吗?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富川尽而谷空,邱毅深而固。

圣人死,贼不起,天下平白。

圣人不死,贼不停。

圣人治天下固然重要,盗脚也很重要。

你为它量,就用它偷;称之以称之,然后用称之以盗;为傅而信,与傅而盗;正其为义,盗其为义。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对圣人弃知,贼唯一;玉毁珍珠,贼不起;烧符破印,而民淳朴;斗争是平衡的,但人民不争;破坏世界神圣的法律,人民可以讨论。

孟子二章拼音版原文

孟子二章拼音版原文

孟子二章拼音版原文摘要:一、引言二、孟子二章的内容概述三、孟子二章的启示与价值四、结语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古代,孟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说主张仁爱、忠诚、礼仪等道德观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二章是《孟子》这部著作中的两篇重要篇章,通过这两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二、孟子二章的内容概述1.第一章:梁惠王章梁惠王章是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记录。

在这一章中,孟子通过梁惠王的提问,阐述了他对国家治理的看法。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应当以仁政为核心,关注民生,使百姓安居乐业。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君主应当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2.第二章:公孙丑章公孙丑章是孟子与公孙丑对话的记录。

在这一章中,孟子谈论了仁爱的真谛,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孟子认为,仁爱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具有仁爱的品质。

然而,要真正实现仁爱,需要通过学习和修炼,克服自己的私欲,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三、孟子二章的启示与价值1.对于国家治理的启示:孟子二章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对于当今国家治理仍有很大的启示。

政府应当关注民生,努力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使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2.对于个人修养的启示:孟子二章教导我们要修身养性,克服私欲,关心他人。

这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修养具有很大的价值。

通过学习孟子的教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四、结语孟子二章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儒家学说以及应用于现代生活具有很高的价值。

孟子二章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孟子二章是记录孟子语录的文言文,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品德,下面是yjbys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孟子二章的原文,想了解的朋友不要错过了!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引言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将学习到孟子的思想和文章。

其中,在第二章中,我们将认识到孟子的思想观点,了解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本文将为您呈现孟子第二章的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如下: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文解析孟子在这段原文中表达了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以下是对原文的解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认为,所有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因为不同的习惯和教育,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不同的差别。

2.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孟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人们的本性相近,那么礼仪和规范应该如何区分呢?另一方面,如果人们的习惯和教育相差很大,那么如何让大家达成共识并遵循相同的礼仪和规范呢?3.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孟子强调了人的本性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只有有情感的支持,人才能有所成长;只有有兴趣的推动,人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

通过观察人们的兴趣,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才能和潜力。

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孟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

他认为,好德者不如好色者多。

这是一种讽刺和批评,表明许多人更关注外部的诱惑而忽视内在的道德追求。

总结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展示了孟子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人性相近,但由于习惯和教育的不同,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所差异。

他还强调了人的情感对于成长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并批评了那些追求外部诱惑而忽视内在道德的人。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您对孟子第二章的原文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孟子二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b/20058.html。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新编八年级《孟子》二章课文及翻译

新编八年级《孟子》二章课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也,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课文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侯,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13、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指责公孙衍和张仪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14、写作特色文中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通过言“礼”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甚至是深恶痛绝的;并针锋相对的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第二章】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原文】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5);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 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 得到吃的。比如说这里有一
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 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
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 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
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
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读书人研究学问,其动机
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第六章】胁肩诌笑,病于夏畦
【原文】 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 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②之,泄柳闭门 而不 内③,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④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⑤孔子之亡 也, 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 先,岂 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6)。’子路 (7):‘未同而言, 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 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 已矣。”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
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③张仪:魏国人,与苏
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
“合纵”相对。④熄:指战火熄灭,天 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父亲开导他。

孟子二章有哪些内容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有哪些内容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有哪些内容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开经语道妙德善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第二章第一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三段: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四段: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五段: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热衷于分别什么是美,【什么是恶】,所以已经显出丑恶。

(第一段)天下人热衷于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所以已经显出不善。

【大宗师刚刚告诫不要落入名相,世人却已经堕入名相。

】美恶善不善都是用来分别的名相,一切名相都是道体的假名,不可执着。

所以说分别什么是美,就落入恶中,分别什么是善,就落入不善中。

这都是劝告世人分别心不可妄动,修行者要在无分别的道体上下功夫,不要在名相上下功夫。

天下人最善于分别,(第二段)从混沌道体中分别出有,于是无相对产生。

分别出难,于是易相对产生。

分别出长,于是短相对产生。

分别出高,于是下相对产生。

分别出音,于是声相对产生。

分别出前,于是后相对产生。

正像五官分别出五境一样,如同锋利的刀在少女美丽的脸庞上划出五刀。

】混成道体忽然幻化出八对妄念,世人从此恍恍惚惚争端四起。

所以圣人安住于无为的无分别心中,(第三段)敷演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实相教法。

玄览妙道的大能如实显现,(第四段)使万物在宇宙法界中芸芸并作,应有尽有,从不推辞。

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成就一切却不使被造者仗仰。

道从不显形,如此大功如同三轮体空,因为行广大功德而不居功德,(第五段)并把功德回向法界,如此广大功德永不灭失。

注:括号为经文隐含义。

高二语文《孟子》选读两篇

高二语文《孟子》选读两篇

至圣
亚圣
寓言和比喻是先秦诸子散文的 重要表达手段。
一般认为,寓言是带有劝喻或 讽刺性质的故事,往往是用假托的 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言 通常含有比喻的性质。
寓言中故事是“宾”,寓意是 “主”。
寓言
寓意
五十步笑百步 缺 点 或 错 误 的
程度不同,实
质却一样。
齐人乞墦
批判为谋利不
择手段之徒。
教民 养民
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应反省自 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百姓)而不知发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己诏
原文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
“老人家,不辞长途辛苦(您不以千 里为远)而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 的手段吧?”
邻人攘鸡
不合道义却不 知悔改。
禾苗遇旱枯槁,百 姓 苦 暴 政 , 禾苗遇雨兴盛 盼仁政。
好处 深入浅出 曲折生动 妙趣横生 引人入胜
“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孔子说的“仁”就是克 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说 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从处世的角度:“仁”就是对他人的关 怀,即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孔 子的语录里 ,“仁”的基本含义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 为“恕”或“忠恕”。
孟 子 选 读
孔孟之道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全 书共20篇,以语录体为主,较为集中地 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 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著,现存七篇。书中记载有孟 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 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语文导笔记人教《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二 含答案

语文导笔记人教《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二 含答案

二、王何必曰利释文题“王何必曰利”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面对梁惠王对“利”的热切期待和渴望,孟子旗帜鲜明而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这句反问是对梁惠王追逐利益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孟子对“利”的极端唾弃,反问过后的一句“亦有仁义而已矣",表明孟子对“仁义”的极力推崇和执著追求.“重义轻利”的思想是“王何必曰利”的真正内涵.本课共选取了三篇短文。

第一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劝说梁惠王要“后利而先义";第二篇选自《孟子·告子下》,讲的是宋国学者宋到楚国去调解楚国和秦国的纷争,途遇孟子,孟子向他阐述“利”与“义”的关系;第三篇选自《孟子·尽心上》,阐述“利”与“义”的区别.明主旨本课所选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的。

孟子对“利”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述得具体而深刻。

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先义而后利”,“重义轻利”,孟子的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观,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1.词语理解(1)通假字愿闻其指.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旨意旨、意向(2)一词多义①接错误!②去错误!答案①交接、交往/接触/连接,连续/承接/接待②抛弃,丢弃/离开/距离(3)古今异义①以罢三军之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老师。

②何以利吾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家庭。

③然而..不亡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今义:转折连词。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二章》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二章》

2019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二章》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重点字词注音:域民(yù)畎亩(quǎn)拂士(bì)3、重点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寡助之至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

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

“曾”通“增”。

恒过:经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阻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表现。

喻:了解。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

4、重点语句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二:予岂好辩哉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二:予岂好辩哉

经典赏析《孟⼦》选读之⼆:予岂好辩哉公都⼦①⽈:“外⼈皆称夫⼦好辩,敢问何也?”孟⼦⽈:“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②久矣,⼀治⼀乱③。

”“昔者禹抑④洪⽔,⽽天下平;周公兼⑤夷狄、驱猛兽,⽽百姓宁;孔⼦成《春秋》,⽽乱⾂贼⼦惧。

《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

’⑥⽆⽗⽆君,是周公所膺也。

我亦欲正⼈⼼,息邪说 ,距诐⾏⑦,放淫辞,以承三圣⑧者。

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距杨墨者,圣⼈之徒⑨也。

”——《滕⽂公下》|注释|①公都⼦:孟⼦弟⼦。

②天下之⽣:天下,指⼈类社会。

⽣,诞⽣。

③⼀治⼀乱:治世与乱世交替循环。

⼀,或者,有时。

治,太平。

④抑:抑制,引申为治理之意。

⑤兼:摒绝。

⑥“《诗》云戎狄是膺”三句:《诗经》上说:“打击了凶暴的戎、狄,也惩治了野蛮的荆、舒两国,就没有⼈敢抗拒我了。

”语出《诗经·鲁颂·闷宫》。

是,语助词,⽆义,表⽰宾语提前。

膺,打击。

惩,惩治。

承,抵挡,抗拒。

⑦距诐⾏:抗拒偏邪不正的⾏为。

距,抗拒。

诐⾏,偏邪不正的⾏为。

诐,⾳bì.⑧三圣:此指禹、周公、孔⼦。

|译⽂|公都⼦说:“别⼈都说⽼师喜好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孟⼦说:“我岂是喜好与⼈争辩?我是不得已啊!⾃从⼈类社会产⽣以来,已经很久了,时⽽太平,时⽽动乱,总是交替循环着。

”“从前禹制服了洪⽔,才使天下得以太平;周公摒绝夷、狄,驱逐凶猛的野兽,才使百姓得以安宁;孔⼦作成《春秋》,才使乱⾂贼⼦有所戒惧。

《诗经》上说:‘打击了凶暴的戎、狄,也惩治了野蛮的荆、舒两国,就没有⼈敢抗拒我了。

’⽆⽗⽆君的⼈,正是周公要打击的。

我也是想要匡正⼈⼼,灭绝邪说,抵制偏颇的⾏为,驱除放荡⽆礼的⾔论,来继承(禹、周公、孔⼦)三位圣⼈。

这那⾥是喜好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能够发表⾔论抵制杨墨邪说的⼈,就是圣⼈的门徒啊!”|评析|孟⼦⽣活的战国时代,是⼀个战争频仍、民⽣凋敝、功利主义盛⾏的时代。

⾯对“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以⾄“率兽⾷⼈,⼈将相⾷”(《孟⼦·滕⽂公下》)的混乱局⾯,他挺⾝⽽出,以强烈的使命感,游说诸侯,教化庶民,激浊扬清,⼒挽狂澜。

18《孟子》二章

18《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 道 多 助 , 失 道 孟寡 子助
———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 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
“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
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
性。
死 于
个人
饿
人恒过——改 困、衡——作
(正)
(生于忧患)
安 乐 国家
(论点)
征、发——喻
入:无法家拂士
出:无敌国外患
→亡(反)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 艰苦生活的磨练。请从历史 或现实中补充一些例子,说 说你的看法。
卧薪尝胆
仲尼厄而作《春秋》
韩非囚秦,《说 难》、《弧愤》.
今义:地域
一、通假字: 曾: 通“增”,增加 衡: 通“横”,梗塞,指不顺 拂: 通“弼”,辅弼
二、使动用法:使……
苦、劳、饿、空乏、拂乱

生 于 忧
历史上六个 著名历史人物
傅说 同:出身低微
胶鬲
饱经磨难
管夷吾 有所成就
孙叔敖 (生于忧患)
患 ,
天将降大任 苦 劳百里奚动 曾心 益忍 其性 所不(能生于忧患)
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著书立说,
有《孟子》一书传世。《孟子》
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 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 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掌握重点词语
一、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二、古今异义: 郭、池、去、亲戚
委、域、是 三、一词多义: 兵、以、之
郭 古义:外城 (七里地也 ) 今义:判断动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放心:被放失的良心。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 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 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 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②。‛
——《告子上》/P419 ①信:通伸。②不知类:不知轻重。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 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 寡矣。‛
——《告子下》/P436



①舜发于畎(音犬)亩之中:舜曾耕于历山。②傅说:殷 高宗武丁的贤相。版筑:古代筑墙,两版相夹,当中填土, 用杵夯实。③膠鬲:殷末贤者,曾贩鱼盐。④管夷吾:管 仲。士:狱官。⑤孙叔敖:楚国令尹,楚庄王起用他于海 滨。⑥百里奚:秦穆公的贤相,曾替人养牛。⑦动心忍性: 震动心志,坚忍性情。⑧曾益:增加。⑨衡:通横, 横塞。⑩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通弼,辅佐。
①横(音哼)逆:蛮不讲理。②奚宜:怎么会。③由:通犹。④奚择: 何异。⑤难:责备。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 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①: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②。’此之谓 也。‛
——《离娄上》/ P355 ①《太甲》:《尚书》逸篇。②活:通逭,逃。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
——《公孙丑下》/P320 ①充虞:孟子弟子。不豫:不快。③名世者:命世之才。

六、理想人格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 膠鬲举于鱼盐之中③,管夷吾举于士④,孙叔敖举于海⑤, 百里奚举于市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所以动心 忍性⑦,曾益其所不能⑧。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⑩,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
——《告子上》/P415


①乡:通向,方向。


孟子曰:‚自暴者①,不可与有 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 礼义②,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 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 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 正路而不由,哀哉!‛
——《离娄上》/P357 ①暴:残害。②非:非毁。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 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 知求之,有放心①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 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P418
——《庄子· 逍遥游》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五、知天与知命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 命也。
——《万章上》/P 389-390



“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 宪问》
——《尽心上》/P441 ①宋句践:宋氏,名句践。②游:游说。③嚣嚣(音敖): 自得其乐。④得己:自得。⑤见:通现。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 有不豫②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 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 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来, 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 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 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 何为不豫哉?

孟子曰:‚莫非命也 ,顺受其正;是 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①。尽其道而死 者,正命也;桎梏死者②,非正命也。‛
——《尽心上》/P439 ①岩墙:危墙。②桎梏(音志故):刑具,这里指犯罪。



孟子谓宋句践曰①:‚子好游乎②?吾语子 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 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④;达 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 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⑤。穷则独善其身,达 则兼善天下。‛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
——《论语· 述而》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 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①。殀寿不 贰②,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尽心上》/P438 ①事:侍奉。②殀(音妖):短命。不贰:没有二心。

“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张载《西铭》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赞》

——《告子上》/P420


①钧:通均。②大体小体:大体,心;小体,耳目 之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今人只知向外,看得一切不是,却不 肯反求自家不是处,此世乱所以无已也。 先圣贤之学,广大悉备,而一点血脉,只 是‘反求诸己’四字。‛
——熊十力:《十力语要》卷三
/P352 ①《诗》:《诗经· 大雅· 文王》。配命:配合天命。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 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 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 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②?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③,君子必 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 ‘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④?于禽兽又 何难焉⑤?’‛ ——《离娄下》/P378
——《告子上》/P417 ①箪(音单):盛饭的食器。豆:盛羹的食器。②嘑(音乎)尔:呵 叱。嘑通呼。③得:通德,感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子罕》

“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 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不可以生而可 以死也。‛
——《荀子· 正名》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①?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尝学礼乎?丈夫之冠 也③,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 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⑤;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告子上》/P419



①贱、小:指口腹。贵、大:指心志。②场师:管林人。梧:梧桐。 槚(音价):山楸树。都是好木材。③樲(音二):酸枣树。棘:荆 棘。都是坏木材。④狼疾人:狼疾人即一塌糊涂的人。⑤岂适:何止。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①,或为大人, 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 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②。‛曰:‚钧 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 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 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 大人而已矣。‛

孟子曰:‚人有恒言①,皆曰‘天下国 家’。天下之本在国②,国之本在家,家之 本在身。‛
——《离娄上》/P353 ①恒言:常言。②国:这里指的是当时的诸侯国。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强恕而行①,求仁莫近焉。‛
——《尽心上》/P440


①强:勉强,努力;恕:推己及人。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①?矢人唯 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②。故术 不可不慎也③。孔子曰:‘里仁为美④,择不处 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莫之御而不仁⑤,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 义,人役也⑥。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 ⑦,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 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 反求诸己而已矣。‛
选读二
修身与养性
一、存心养性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①天也。
——《尽心上》/P438
①事:侍奉。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 存心,以礼存心。
——《离娄下》/P378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 乡①。’惟心之谓与。‛
——《公孙丑上》/P306 ①矢人:造箭的人。函人:造甲的人。②巫:给人看病祝 福的巫师。匠:做棺材的木匠。③术:择业。④里:居。 ⑤御:阻碍。⑥人役:仆役。⑦由:通犹。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 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①,自求多福。’‛ ——《离娄上》
无耻矣。‛

——《尽心上》/P440
四、养气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 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 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① 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② ,芒芒然归,谓其人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③ !’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 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P296-297
二、先立乎其大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 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 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 大①。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 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②,养其樲棘③,则为 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 也④。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 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