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卷五十三.doc
唐玄宗开元年间十八学士考1
专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号:F13201049 姓名:朱冬雪唐玄宗开元年间十八学士考唐玄宗开元时,于上阳宫食象亭,以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冯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毋煚、吕向、咸廙业、李子钊、东方颢、陆去泰、余钦、孙季良为十八学士,命董萼画像,并记录所有十八学士的姓名、表字、爵位、籍贯等。
1、张说(667~730) 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字道济,一字说之。
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
武后策贤良方正,张说年才弱冠,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
累官至凤阁舍人。
因忤旨流配钦州,中宗朝召还。
睿宗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玄宗开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罢知政事。
复拜中书令,封燕国公。
出为相州、岳州等地刺史,又召还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授右丞相,至尚书左仆射,中与张嘉贞有过权力争斗,最后扳倒张嘉贞,自任首席宰相。
卒谥号文贞。
与苏颋(封许国公)齐名,俱有文名,掌朝廷制诰著作,人称“燕许大手笔”公元730年,不幸病逝,寿63岁。
张说有才智,但脾气暴躁,又好受人贿赂。
百官凡奏事有不合他心意的,“好面折之,至于叱骂”,所以与同僚的关系不甚融洽。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知其父官职卑微,仅为洪洞县丞。
张说为文运思精密,年轻时很有造诣。
长安初年(701年),诏令张说与徐坚等人撰修《三教珠英》,由麟台监张昌宗及成均祭酒李峤总领此事。
昌宗不学无术,只是广引文词之士,高谈阔论,“历年未能下笔”。
唯张说与徐坚“构意撰录,以《文思博要》为本,更加《姓氏》、《亲族》二部,渐有条流”。
书修成后,迁右史、内供奉,兼知考功贡举事,后又擢任凤阁舍人。
2、徐坚(659年-729年),字符固,湖州人。
徐孝德之孙,徐齐聃之子,唐太宗徐贤妃、唐高宗徐婕妤的侄子。
幼年智力过人,沛王李贤闻其名,召见他,授纸为赋,更觉讶异,后举进士。
圣历中为东都留守判官,专主表奏,王方庆称为“掌纶诰之选”。
唐僧取经路上的真假女儿国
唐僧取经路上的真假女儿国丁启阵《西游记》第五十三、五十四回(“禅主吞餐怀鬼孕,黄婆运水解邪胎”、“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讲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上,经过西梁女国,唐僧差一点被留下做女国王的丈夫,结果被孙悟空将计就计,师徒四人得到关文(相当于今天的海关签证)后,脱身离开女儿国。
喜欢读《西游记》的人,大多都会对西梁女儿国的社会风俗感到好奇,产生浓厚的兴趣。
自打建国以后,整个国家,只有女人,“农士工商皆女辈,渔樵耕牧尽红妆”,“不曾见个男人至此”。
她们传宗接代,靠的竟然是喝子母河里的水。
年龄满二十岁的女子,就去喝子母河里的水。
喝水之后,感到腹痛,就说明怀了孕。
三天之后,再去迎阳馆照胎水边照一照,如果有两个人影,就说明要生孩子了。
因为从来没有男人到过那里,唐僧师徒一行四人一进女儿国,就大受欢迎,街上的所有妇女一齐鼓掌,全都笑着喊道:“人种来了!人种来了!”女国王更是花痴一般,春心荡漾,心甘情愿让出王位,以一国的财富作嫁妆,试图留下“大唐御弟”唐僧做丈夫,她自己退居二线做皇后。
《西游记》是神魔小说,其中故事,大多是虚构的。
敝乡有谚曰:“《西游记》,讲话如拉(放)屁。
”那么,这女儿国一定也是虚构的了?其实不尽然。
所有国中妇女都通过喝子母河水怀孕生孩子、女国王想要留下唐僧做丈夫、孙悟空设计让师徒四人脱身离开女儿国,这些情节是虚构的。
但是,唐朝那会儿,西域有女儿国,唐僧去印度取经,路过女儿国,却都是确有其事的,并非虚构。
新旧《唐书》、《唐会要》等历史文献中,都说西域有两个女儿国,一个叫“东女国”,另一个就叫“女国”。
几种文献中,新旧《唐书》只是“东女国”有传,“女国”无传,《唐会要》“东女国”、“女国”皆有专门条目;关于“东女国”,《旧唐书》的记载最为详尽,《唐会要》的记载最为简要。
为了节省篇幅,这里根据这几种文献的记载,拣我认为比较有趣的内容,介绍如下:东女国,是西羌的别种,国王由女人担任,疆土东边跟茂州党项接壤,有八十余座城市,有居民四万户。
《唐会要》唐会要卷八(原阙 今照四库全书本增补)
《唐会要》唐会要卷八(原阙今照四库全书本增补)郊议元宗开元十二年闰十二月辛酉。
文武百官吏部尚书裴漼等。
上请封东岳曰。
臣闻道协乾坤。
圣人之元德。
功存礼乐。
王者之能事。
故旁征前载。
博考鸿名。
躬历数之期。
遇天人之应。
莫不发号施令。
升中合符。
泽浸黎元。
以茂声实者矣。
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
握符提象。
出震乘图。
英威迈于百王。
至德加于四海。
梯航接武。
毕尽戎夷之献。
耕凿终欢。
不知尧舜之力。
恶除氛沴。
增日月之光辉。
庆袭休荣。
杂烟云之气色。
灵物绍至。
休祥沓委。
江茅将鄗黍均芳。
双觡与一茎齐烈。
固可以稽典训。
设坛场。
悉符瑞之美。
答神祇之贶。
谦而不发。
虽在于圣心。
理则难辞。
孰违于天意。
臣幸遭昌运。
谬齿周行。
咸申就日之诚。
愿睹封峦之庆。
无任勤恳之至。
谨于朝堂奉表陈情以闻。
帝手诏报曰。
自中朝有故。
国步艰难。
天祚我唐。
大命集于圣真皇帝。
朕承奉丕业。
十有余年。
德未加于百姓。
化未覃于四海。
将何以拟洪烈于先帝。
报成功于上元。
至若尧舜禹汤之茂躅。
轩后周文之懿范。
非朕之能逮也。
其有日月之瑞。
风云之祥。
则宗庙社稷之余庆也。
地平天成。
人和岁稔。
则群公卿士之任职也。
抚躬内省。
朕何有焉。
难违兆庶之情。
未议封崇之礼。
甲子。
侍中臣干曜。
中书令臣说等奏。
臣闻自古受天命。
居大宝者。
必登崇高之邱。
行封禅之事。
所以展诚敬。
报神祇。
三五迄今。
未之阙也。
是以高宗因文武之业。
盛岱亭之礼。
方册所记。
虞夏同风。
圣移三朝。
年经五纪。
封崇之典。
缺而未修。
山川望幸。
属在今日。
陛下靖多难。
尊先朝。
天所启也。
承大统。
临万邦。
天所命也。
焉可不涉东岱。
禅云亭。
报上元之灵恩。
绍高宗之洪烈。
则天地之意。
宗庙之心。
将何以克厌哉。
且陛下即位以来。
十有四载。
创九庙。
礼三郊。
大舜之孝敬也。
敦九族。
友兄弟。
文王之慈惠也。
卑宫室。
菲饮食。
夏禹之恭俭也。
道稽古。
德日新。
帝尧之文思也。
怜黔首。
惠苍生。
成汤之深仁也。
化元漠。
风太和。
轩皇之至理也。
至于日月星辰。
山河草木。
羽毛鳞介。
穷祥极瑞。
盖以荐至而为常。
《唐会要》唐会要卷一百
《唐会要》唐会要卷一百瑟匿国瑟匿北接石国。
其俗不好商贾。
风俗与康国略同。
贞观二十年三月。
使至朝贡。
与似没役盘国康国同邻。
出好马。
悉立国悉立在吐蕃西南。
户五万。
胜兵五千人。
其地有城邑村落。
咸依溪涧。
男夫以缯彩缠头。
衣毡。
妇人辫发。
着短裙。
婚姻简略。
不行财礼。
以蒸报为俗。
多水牛。
宜?稻。
丧制以黑为衣。
一年就吉。
羁事吐蕃。
自古未通中国。
贞观二十年闰三月。
朝贡使至。
求拔国求拔。
或云章揭拔。
本西羌种也。
在悉立西南。
居四山之内。
近西移出山。
西接东天竺。
遂改衣服。
变西羌之习。
因而附焉。
胜兵二千。
无城郭。
好为寇掠。
商旅患之。
贞观二十五年。
因悉立而朝贡使至。
俱兰国前亦名俱罗弩国。
与吐火罗接。
南抵雪山。
地险窄。
物产惟出金精。
贞观二十年闰三月。
朝贡使至。
骨利干国骨利干处北方瀚海之北。
二俟斤同居。
胜兵四千五百。
口万余人。
草多百合。
地出名马。
其国北接冰海。
昼长夕短。
日没后。
天色正曛。
煮一羊胛纔熟。
而东方已曙。
盖近日出之所也。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内附。
诃陵国诃陵在真腊之南海中洲。
王之所居。
坚木为城。
造大屋重阁。
以象为床。
以椰花椰子为酒。
饮之亦醉。
有毒女。
与常人居止宿处。
即令身上生疮。
与之交会即死。
若旋液沾着草木即枯。
贞观二十二年。
朝贡使至。
元和八年。
遣使献僧祇僮及五色鹦鹉频伽鸟。
并异香。
十三年十一月。
献僧祇女二人。
及玳瑁瓂生犀等。
婆登国婆登。
在林邑之南。
海行二月。
东与诃陵。
西与迷黎连接。
北邻大海。
风俗与诃陵国同。
种谷每月一熟。
亦有文字。
书之于贝多叶。
其死者口实以金。
又以金钏贯于四肢。
然后加以婆律膏。
及沈檀龙脑等香。
积薪以燔之。
贞观二十一年六月。
朝献使至。
波斯国波斯在京师西一万五千里。
东与吐火罗康国接。
北邻突厥之可萨部。
西北距茀林。
西南滨海。
户数十万。
其王初嗣位。
便密选诸子才堪承统者。
书其名字。
封而藏之。
王死后。
大臣与王之群子。
共发封而视之。
奉所书名为王焉。
俗事天地水火诸神。
西域诸胡事火祅者。
皆诣波斯受法焉。
其事神以麝香和苏。
涂须点额。
唐会要卷五十三
唐会要卷五十三举贤贞观元年三月。
上谓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曰。
比来令卿举贤才。
未尝有所推荐。
天下事重。
宜分朕忧。
对曰。
臣愚岂敢不尽心。
但今所见。
未有奇才异行。
上曰。
前代明王。
使人如器。
不借才于异代。
皆取士于当时。
何代无贤才。
但患遗之不知耳。
德彝惭而退。
三年。
太宗谓宰臣曰。
朕今孜孜求士。
欲专心正道。
闻有好人。
则抽擢驱使。
而议者多称彼皆宰相亲故。
但公等至公行事。
勿避此言。
便为形迹。
古人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雠。
而为后代称者。
以其举得贤故也。
卿等但能举用得才。
虽是子弟。
及有雠嫌。
不得不举。
十三年。
桂州都督李宏节。
以清慎闻。
身殁之后。
其家卖珠。
上闻之。
乃宣言于朝曰。
此人生平。
宰相皆言其清白。
今日既然。
所举者岂得无罪。
必当理之。
不可舍也。
特进魏征谏曰。
陛下言此人不清。
未见受财之所。
闻其卖珠。
将罪举者。
臣不知所谓。
自圣朝以来。
为国尽忠。
清正自守。
终始不渝者。
屈突通。
张道源而已。
通子三人来选。
有一匹羸马。
道源儿子。
不能存立。
未见一言及之。
今宏节为国立功。
前后大蒙赏赉。
居官终末不言贪残。
妻子卖珠。
未为有罪。
审其清者。
无所存问。
疑其浊者。
傍罪举人。
虽云疾恶情深。
亦实好善未笃。
臣窃思度。
未见其可。
恐有识闻之。
必生横议。
伏惟再思。
上抚掌曰。
造次不思。
遂有此语。
方知谈不容易。
十五年。
太宗谓宰臣曰。
致太平之运者。
唯在得贤才。
卿等既不能知。
朕又不可遍识。
日复一日。
无得人之理。
今欲令人自举。
于事何如。
魏征曰。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人既以为难。
自知诚亦不易。
且矜能伐善。
恐长浇竞之风。
开元四年。
黄门监卢怀慎上疏曰。
臣待罪枢密。
颇积年序。
报国之心。
空知自许。
推贤之志。
终未克申。
臣自染疾。
转益危顿。
虽凫雁之飞。
未为之少。
而犬马之志。
终祈上闻。
其鸣也哀。
乞垂圣察。
窃见广州都督宋璟。
立性公直。
执心贞固。
文学可以经务。
识略可以佐时。
动惟直道。
行不苟合。
闻诸朝野之说。
实为社稷之臣。
衢州刺史李朝隐。
操履坚贞。
才识通赡。
守文奉法。
颇怀铁石之心。
事上竭诚。
唐会要卷五十二(3)
六年十二月四日。
上临朝。
有诫惧之言。
中书令温彦博曰。
陛下为政。
若贞观之初。
则无忧于不治矣。
上曰。
朕其怠乎。
侍中魏征进曰。
陛下贞观之初。
励精思治。
从谏如流。
每因一事。
触类为善。
志存节俭。
无所营求比者造作微多。
谏者颇忤。
以此为异耳。
上拊掌大笑曰。
良有是夫。
十五年。
于益州造绫锦金银等物。
特进魏征谏曰。
金银珠玉。
妨农事者也。
锦绣纂组。
害女工者也。
一夫不耕。
天下有受其饥。
一女不织。
天下有受其寒。
古人或投之深谷。
或焚之通衢。
而陛下好之。
臣实深耻之。
永徽五年。
召长孙?忌。
李绩。
于志宁。
褚遂良等。
李绩称疾不至。
皆曰。
当缘昭仪事。
或曰。
长孙太尉当先言之。
遂良曰。
太尉。
上之元舅。
脱事有不如意。
使上有怒舅之名。
不可。
又曰。
英公绩。
上之所重。
当先言之。
遂良曰。
司空。
国之元勋。
有不如意。
使上有罪功臣之名。
不可。
遂良躬奉遗诏。
若不尽其愚诚。
何以下见先帝。
及上谓长孙?忌曰。
莫大之罪。
绝嗣为重。
皇后无嗣息。
昭仪有子。
今欲立为皇后。
公等以为何如。
遂良曰。
皇后出自名家。
先朝所娶。
伏事先帝。
无愆妇德。
先帝疾甚。
执陛下手以语臣曰。
我好儿好新妇。
今将付卿。
陛下亲承德音。
言犹在耳。
皇后未有愆过。
恐不可废。
臣不敢从。
上违先帝之命。
上不悦。
翌日。
又言之。
遂良曰。
陛下必别立皇后。
伏请妙择天下令族。
何必要在武氏。
且昭仪经事先帝。
众所共知。
陛下岂可蔽天下耳目。
使万世之后。
何以称传此事。
陛下倘亏人子之道。
自招不善之名。
败乱之端。
自此始也。
臣上忤圣颜。
罪合万死。
倘得不负先帝。
则甘从鼎镬。
遂置笏于殿阶。
叩头流血曰。
还陛下此笏。
乞放归田里。
上大怒。
命引出之。
侍中韩瑗。
因奏事涕泣谏曰。
皇后是陛下在藩府时。
先帝所娶。
今无愆过。
即便废黜。
四海之士。
谁不惕然。
且国家屡有废立。
非长久之术也。
愿陛下为社稷大计。
上不纳。
及褚遂良贬官。
瑗复上疏理之曰。
遂良竭忠公家。
亲承顾托。
一德无二。
千古凛然。
此不待臣言。
陛下自知之矣。
无闻罪状。
斥去朝廷。
内外氓黎。
咸嗟举措。
上曰。
遂良悖戾犯上。
唐会要卷五十六
唐会要卷五十六太和九年十二月敕。
宜令起居郎起居舍人。
准故事入阁日。
赉纸笔于螭头下记言记事。
开成三年。
魏?自左补阙授起居舍人。
紫宸中谢日。
文宗谓之曰。
以卿论事忠切。
有文贞之风。
故不循月限。
授此官。
又谓之曰。
卿家有何旧图书诏。
?对曰。
比多失坠。
惟簪笏见存。
上遂令进来。
时宰相郑覃奏曰。
在人不在笏。
文宗曰。
郑覃殊不会我意。
此即甘棠之义。
非在笏也。
?将退。
又召诫之曰。
事有不当。
即谏论奏对。
曰。
臣顷为谏官。
合伸规讽。
今为起居。
职在记言。
臣不敢辄逾职分。
文宗曰。
凡两省官并合论事。
勿拘此言。
寻以本官兼值宏文馆。
大中六年九月敕。
郎官御史遗补。
皆有月限。
唯起居未有分明制置。
自今以后。
特恩超擢外。
宜中满二十个月为改转。
左右补阙拾遗垂拱元年二月二十九日敕。
记言书事。
每切于旁求。
补阙拾遗。
未宏于注选。
瞻言共理。
必藉众才。
寄以登贤。
期之进善。
可置左右补阙各二员。
从七品。
左右拾遗各二人。
从八品上。
掌供奉讽谏。
行列次于左右史之下。
仍附于令。
至天授二年二月五日。
各加置三员。
通前五员。
大历四年十二月一日。
补阙拾遗各置内供奉两员。
又七年五月十一日敕。
补阙拾遗。
宜各加置两员。
天授三年。
左补阙薛谦光上疏曰。
戎夏不杂。
自古所诫。
夷狄无信。
易动难安。
故斥居塞外。
不迁中国。
前史所称。
其来已久。
然而帝德广被。
有时朝谒。
愿受向化之诚。
请纳梯山之礼。
贡事毕则归其父母之国。
导以指南之车。
此三王之盛典也。
自汉魏以后。
遂革其风。
务饰虚名。
征求侍子。
谕令解辫。
使袭衣冠。
筑室京师。
不令归国。
此又中叶之故事也。
较其利害。
则三王是而汉魏非。
论其得失。
则拒边长而征质短。
殷鉴在乎往世。
岂可不怀经远之虑哉。
昔郭钦献策于武皇。
江统纳简于惠主。
咸以为夷狄处中夏。
必为变更。
晋武不纳二臣之远策。
好慕向化之虚名。
纵其习史汉等书。
官之以五部都尉。
皆失计也。
窃惟突厥吐番契丹等。
往因入侍。
并叨殊奖。
或执戟丹墀。
策名戎秩。
或曳裾庠序。
高步黉门。
服改毡裘。
语兼中夏。
明习汉法。
睹衣冠之仪。
《唐会要》唐会要卷二十八
《唐会要》唐会要卷二十八搜狩武德元年六月二十四日。
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书曰。
陛下龙举晋阳。
天下响应。
计不旋踵。
大位遂崇。
陛下勿以唐得天下之易。
不知隋失天下之不难也。
陛下贵为天子。
富有天下。
动则左史书之。
言则右史书之。
既为竹帛所拘。
何可恣情不慎。
凡有搜狩。
须顺四时。
既代天理物。
安得非时妄动。
五年十二月九日。
谏议大夫苏世长。
从幸泾阳之华池校猎。
上谓朝臣曰。
今日畋乐乎。
世长曰。
陛下游猎。
薄废万机。
不满十旬。
未为大乐。
高祖色变。
既而笑曰。
狂态发耶。
世长曰。
为臣私计则狂。
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八年十月二十日。
校猎于周氏陂。
秦王文学褚亮。
以寇乱渐平。
每冬畋狩。
遂上疏谏曰。
陛下旰食思政。
废寝忧人。
用农隙之余。
遵冬狩之礼。
获车之所游践。
虞旗之所涉历。
网惟一面。
禽止三驱。
纵广成之猎士。
观上林之手搏。
斯固畋弋之常规。
而皇王之壮观。
至于亲迫猛兽。
臣窃惑之。
何者。
筋力骁悍。
爪牙轻健。
劲弩一发。
未必挫其凶威。
长戟纔挥。
不能当其愤气。
猝然惊轶。
事生虑外。
如或奔近林藂。
未填坑谷。
骇属车之后乘。
犯官骑之清尘。
小臣怯懦。
私怀悚栗。
陛下以至圣之姿。
垂将来之教。
降情纳下。
?隔直言。
敢缘天造。
冒陈丹恳。
上纳之。
其年十二月。
高祖谓侍臣曰。
搜狩以供宗庙。
朕当躬其事。
以申孝享之诚。
于是狩于鸣犊泉之野。
贞观五年正月十三日。
大狩于昆明池。
蕃夷君长咸从。
上谓高昌王曲文泰曰。
大丈夫在世。
乐事有三。
天下太平。
家给人足。
一乐也。
草浅兽肥。
以礼畋狩。
弓不虚发。
箭不妄中。
二乐也。
六合大同。
万方咸庆。
张乐高宴。
上下欢洽。
三乐也。
今日王可从禽。
明当欢宴耳。
其年十月二十日。
上将逐兔于内苑。
左领军执失思力谏曰。
天授陛下。
为华夷父母。
何得自轻。
傥使万一马有颠踬。
将若之何。
上顾而异之。
又将逐兔。
思力乃脱带巾。
跪而固请。
上为止焉。
十一年十月。
射猛兽洛阳苑。
群豕突出林中。
上引弓四发。
殪四豕。
有雄彘突及马镫。
民部尚书唐俭。
投马搏之。
上拔剑断豕。
顾笑曰。
天策长史。
不见上将击贼耶。
何惧之甚。
唐会要卷五十四
唐会要卷五十四宝应二年五月一日敕。
散骑常侍且各置常参官两人。
合自简择闻奏。
参典亦置两人。
兴元元年二月。
以奉天解围。
百僚称贺。
右常侍贾隐林抃舞。
因质言曰。
陛下性多太急。
不能容忍。
若旧性不改。
虽朱泚败亡。
臣亦恐忧未艾也。
上虚怀纳之。
贞元四年二月十八日敕。
左右散骑常侍。
是中书门下正三品官。
谓之侍极。
宰臣次列。
除特委方面者。
余不合兼任使。
先已授者。
宜改与别官。
自今已后。
更不得注授。
长庆四年五月。
谏议大夫李渤奏。
据六典。
常侍奉规讽。
其官久不举职。
习以成例。
若设官不责其事。
不如罢之。
以省其费。
苟未能罢。
臣请特敕。
令准故事行其职业。
从之。
太和五年。
神策中尉王守澄。
诬奏宰相宋申锡谋逆。
文宗即令追捕。
左散骑常侍崔元亮。
与谏官等奏。
请不于内中鞫。
乃改用法司鞫之。
申锡方免死。
责授开州司马。
给事中武德元年。
因隋旧制为给事郎。
三年三月十日。
改为给事中。
龙朔二年。
改为东台舍人。
咸亨元年。
改为给事中。
贞观十五年。
太宗临轩。
谓侍臣曰。
朕所以不能恣情欲。
取乐当年。
而励精苦心。
正为苍生尔。
我为人主。
兼行将相之事。
岂不是夺公等名。
昔汉高得萧曹韩彭。
天下宁晏。
舜禹汤武。
有稷?伊吕。
四海乂安。
此事朕并兼行之。
给事中张行成谏曰。
陛下圣德含光。
规模宏远。
虽文武之烈。
实兼将相。
何用临朝对众。
与其较量。
以万乘至尊。
共臣下争功哉。
臣闻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臣辄陈狂直。
伏待葅醢。
十六年。
刑部奏请。
反叛者兄弟并坐。
给事中崔仁师驳之曰。
诛其父子。
足警其心。
此而不恤。
何忧兄弟。
议遂寝。
开元二十一年二月。
定安公主初降王皎。
后降韦濯。
又降博陵崔铣。
铣卒。
及是。
公主薨。
其子驸马王繇。
请与其父合葬。
敕旨依。
给事中夏侯铦驳之曰。
公主初昔降婚。
梧桐半死。
逮乎再醮。
琴瑟两亡。
则生存之时。
已与前夫义绝。
殂谢之日。
合从后夫礼葬。
今若依繇所请。
却祔旧姻。
但恐魂若有知。
王皎不纳于幽壤。
死而可作。
崔铣必诉于元天。
国有典章。
事难逾越。
原繇此意。
虽申罔极之情。
求礼而行。
或致不稽之诮。
《唐会要》唐会要卷十上(原阙 今照四库全书本增补)
《唐会要》唐会要卷十上(原阙今照四库全书本增补)亲拜郊(正月祈谷)高祖武德初定令。
孟春辛日祈谷。
祭感帝于南郊。
元帝配。
牲用苍犊二。
(旧唐书礼仪志。
)高宗显庆二年。
诏南郊祈谷。
祭昊天上帝。
罢感帝祠。
(文献通考。
)高宗显庆二年。
礼部尚书许敬宗。
与礼官等议曰。
六天出于纬书。
而南郊圜丘一也。
元以为二物。
郊及明堂。
本以祭天。
而元皆以为祭太微五帝。
传曰。
凡祀。
启蛰而郊。
郊而后耕。
故郊祀后稷。
以祈农事。
而元谓周祭感帝灵威仰。
配以后稷。
因而祈谷。
皆缪论也。
由是尽黜元说。
而南郊祈谷。
祭昊天上帝。
(唐书礼乐志。
)萧德言传。
子子儒。
字文举。
议。
月令孟春祈谷上帝。
春秋启蛰而郊。
郊而后耕。
故郊后稷以祈农。
请春夏祈谷于上帝。
皆祭天也。
着之感帝。
尤为不稽。
请郊明堂。
罢六天说。
止祀昊天。
诏曰。
可。
干封元年。
诏祈谷复祀感帝。
(唐书礼乐志。
)干封初。
诏依旧祀感帝。
司礼少常伯郝处俊等奏曰。
显庆新礼。
废感帝之祀。
改为祈谷昊天上帝。
以高祖太武皇帝配。
检旧礼。
感帝以世祖元皇帝配。
今既奉敕依旧。
祈谷为感帝。
以高祖配者。
高祖依新礼见配圜丘昊天上帝。
若更配感帝。
便恐有乖古礼。
案礼记。
周人禘喾而郊稷之义。
今若禘郊一祖同配。
恐无所据。
从之。
(旧唐书礼仪志。
)开元中。
起居舍人王仲丘议曰。
案贞观礼。
祈谷祀感帝。
而显庆礼。
祀昊天上帝。
传曰。
郊而后耕。
诗曰。
噫嘻。
春夏祈谷于上帝。
礼记亦曰。
上辛祈谷于上帝。
而郑元乃云。
天之五帝迭王。
王者之兴。
必感其一。
因别祭尊之。
故夏正之月。
祭其所生之帝于南郊。
以其祖配之。
故周祭灵威仰。
以后稷配。
因以祈谷。
然则祈谷非祭之本意。
乃因后稷为配尔。
此非祈谷之本义也。
夫祈谷本以祭天也。
然五帝者。
五行之精。
所以生九谷也。
宜于祈谷祭昊天。
而兼祭五帝。
(唐书礼乐志。
)王仲丘传。
开元中上言。
贞观礼。
正月上辛祀感帝于南郊。
显庆礼。
祀昊天上帝于圜丘。
以祈谷。
臣谓诗春夏祈谷于上帝。
礼上辛祈谷于上帝。
则上帝当昊天矣。
郑元曰。
天之五帝递王。
王者必感之以兴。
唐会要卷五十八.doc
唐会要卷五十八尚书省诸司中左右丞武德元年。
因隋旧制不改。
至龙朔二年二月四日。
改为左右肃机。
咸亨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复为左右丞。
旧左丞正四品上。
右丞正四品下。
永昌元年三月二十日。
敕曰。
元阁会府。
区揆实繁。
都省勾曹。
管辖綦重。
还依仍旧之职。
未协维新之政。
其文昌左右丞。
进为从三品阶。
其卢献李景谌。
并宜三品。
依旧任。
如意元年八月十六日。
复为四品。
至今不改。
贞观元年。
左仆射萧瑀免官。
右仆射封德彝卒。
太宗谓尚书左丞戴冑曰。
尚书省天下纲维。
百司所禀。
若一事有失。
必受其弊。
今无令仆。
系之于卿。
当称朕所望也。
二年。
魏征为尚书右丞。
或有言征阿党亲戚者。
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验。
无状。
彦博奏曰。
征为人臣。
须存形迹。
不能远避嫌疑。
遂招此谤。
虽情在无私。
亦有可责。
上令彦博让征。
且曰。
自今以后。
不得不存形迹。
他日。
征入奏曰。
臣闻居臣协契。
义同一体。
不存公道。
唯事形迹。
若君臣上下。
同遵此路。
则邦之兴丧。
或未可知。
上矍然改容曰。
吾已悔之。
征再拜曰。
愿使臣为良臣。
勿使臣为忠臣也。
上曰。
忠良岂有异乎。
征曰。
良臣。
稷契咎陶是也。
忠臣。
龙逢比干是也。
良臣使身获美名。
君受嘉号。
子孙传世。
福禄无疆。
忠臣身受诛夷。
君陷大恶。
家国并丧。
空有其名。
以此而言。
相去远矣。
帝深纳其言。
其年。
上谓公卿曰。
昔禹凿山治水。
而民无谤讟者。
与民同利故也。
秦始皇营宫室。
而民各叛者。
病人以利己故也。
朕欲营一殿。
材用已具。
鉴秦而止。
王公以下。
宜体朕此意。
由是二十年间。
风俗素朴。
公私富给。
其年。
侍御史张元素奏。
庆州乐蟠县令叱奴?。
盗用官仓。
推逐并实。
上令决之。
中书舍人杨文瓘奏。
据律不合死。
上曰。
仓粮朕之所重。
若不加罚。
恐犯者更多。
尚书右丞魏征对曰。
陛下设法。
与天下3456尚书省诸司中左右丞武德元年。
因隋旧制不改。
至龙朔二年二月四日。
改为左右肃机。
咸亨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复为左右丞。
旧左丞正四品上。
右丞正四品下。
永昌元年三月二十日。
敕曰。
元阁会府。
区揆实繁。
都省勾曹。
管辖綦重。
《唐会要》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唐会要》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唐会要》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典章制度史著作。
唐会要卷三十九
唐会要卷三十九定格令高祖初入关。
除苛政。
约法十二条。
唯制杀人劫盗背军叛逆者死。
余并蠲除之。
武德元年六月一日。
诏刘文静与当朝通识之士。
因隋开皇律令而损益之。
遂制为五十三条。
务从宽简。
取便于时。
其年十一月四日。
颁下。
仍令尚书令左仆射裴寂。
吏部尚书殷开山。
大理卿郎楚之。
司门郎中沈叔安。
内史舍人崔善为等。
更撰定律令。
十二月十二日。
又加内史令萧瑀。
礼部尚书李纲。
国子博士丁孝乌等。
同修之。
至七年三月二十九日成。
诏颁于天下。
大略以开皇为准。
正五十三条。
凡律五百条。
格入于新律。
他无所改正。
贞观十一年正月十四日。
颁新格于天下。
凡律五百条。
分为十二卷。
大辟者九十二条。
减流入徒者七十一条。
分为三十卷。
二十七篇。
一千五百九十条。
格七百条。
以为通式。
永徽二年闰九月十四日。
上新删定律令格式。
太尉长孙无忌。
开府仪同三司李绩。
尚书左仆射于志宁。
尚书右仆射张行成。
侍中高季辅。
黄门侍郎宇文节。
柳奭。
尚书右丞段宝元。
吏部侍郎高敬言。
刑部侍郎刘燕客。
太常少卿令狐德棻。
给事中赵文恪。
中书舍人李友益。
刑部郎中贾敏。
行少府监丞张行实。
大理丞元诏。
太府丞王文端等。
同修。
勒成律十二卷。
令三十卷。
式四十卷。
颁于天下。
遂分格为两部。
曹司常务者为留司格。
天下所共者为散颁格。
散颁格下州县。
留司格本司行用。
至三年五月。
诏律学未有定疏。
每年所举明法。
遂无凭准。
宜广召解律人修义疏奏闻。
仍使中书门下监定参撰。
律疏成。
三十卷。
太尉长孙无忌。
司空李绩。
尚书左仆射于志宁。
刑部尚书唐绍。
大理卿段宝元。
尚书右丞刘燕客。
御史中丞贾敏行等同撰。
四年十月九日上之。
诏颁于天下。
龙朔二年二月。
改易官名。
敕司刑太常伯源直心等。
复位格式。
唯改曹局之名。
而不易篇第。
至麟德二年。
奏上之。
至仪凤二年。
官号复旧。
又敕删辑。
三月九日。
删辑格式毕。
上之。
尚书左仆射刘仁轨。
尚书右仆射戴至德。
侍中张文瓘。
中书令李敬元。
太子右庶子郝处俊。
黄门侍郎来恒。
太子左庶子高智周。
吏部侍郎裴行俭。
马戴。
兵部侍郎萧德昭。
唐会要卷十二
唐会要卷十二唐会要卷十二飨明堂议显庆元年六月十八日。
修礼官太尉无忌等奏。
伏见祠令。
以高祖大武皇帝配五天帝于明堂。
太宗配五人帝。
亦在明堂之侧座。
臣等谨寻方册。
历考前规。
宗祀明堂。
必配天帝。
而伏羲五代。
本配五郊。
参之明堂。
自缘从祀。
今以太宗作配。
理有未安。
伏见永徽二年七月制。
建明堂。
陛下天纵孝德。
追奉太宗。
已尊严配。
当时高祖先在明堂。
礼司致惑。
竟未迁祀。
率意定仪。
遂便着令。
乃以太宗文皇帝降配五人帝。
虽后亦在明堂。
不得对越天帝。
深乖明诏之意。
又与先典不同。
谨按孝经云。
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
昔者。
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
以配上帝。
伏寻诏意。
义在于斯。
今所司行令。
殊为失旨。
又寻汉魏晋宋历代礼仪。
并无父子同配明堂之义。
惟祭法云。
周人禘喾而郊稷。
祖文王而宗武王。
郑玄注云。
禘郊祖宗。
谓祭祀以配食也。
禘谓祭昊天于圜丘。
郊谓祭上帝于南郊。
祖宗谓祭五帝五神于明堂也。
寻郑此注。
乃以祖宗合为一祭。
又以文武共在明堂。
连衽配食。
良为谬矣。
故王肃驳曰。
古者。
祖有功而宗有德。
祖宗自是不毁之名。
非谓配食于明堂者也。
审如郑义。
则孝经当言祖祀于明堂。
不得言宗祀也。
凡宗者尊也。
周人既祖其庙。
又尊其祀。
孰谓祖于明堂者乎。
郑引孝经以解祭法。
而不晓周公本意。
殊非仲尼之义旨也。
又解宗武王云。
配句芒之类。
是谓五神。
位在堂下。
武王降位。
失君叙矣。
又按六韬曰。
武王伐纣。
雪深丈余。
五车二马。
行无辙迹。
诣营求谒。
武王怪而问焉。
太公对曰。
此必五方之神。
来受事耳。
遂以其名召入。
各以其职命焉。
既而克殷。
风调雨顺。
岂有生来受职。
殁则配之。
降尊敌卑。
理不然矣。
故春秋外传曰。
禘郊祖宗报。
五者国之典祀。
传言五者。
故知各是一事。
非谓祖宗合祀于明堂也。
臣谨上考殷周。
下洎贞观。
并无一代两帝。
同配于明堂。
南齐萧氏。
以武明昆季。
并于明堂配食。
事乃不经。
未足援据。
又检武德时令。
以元皇帝配于明堂。
兼配感帝。
至贞观初。
缘情革礼。
奉祀高祖。
配于明堂。
奉迁世祖。
专配感帝。
此即圣朝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会要卷五十三举贤贞观元年三月。
上谓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曰。
比来令卿举贤才。
未尝有所推荐。
天下事重。
宜分朕忧。
对曰。
臣愚岂敢不尽心。
但今所见。
未有奇才异行。
上曰。
前代明王。
使人如器。
不借才于异代。
皆取士于当时。
何代无贤才。
但患遗之不知耳。
德彝惭而退。
三年。
太宗谓宰臣曰。
朕今孜孜求士。
欲专心正道。
闻有好人。
则抽擢驱使。
而议者多称彼皆宰相亲故。
但公等至公行事。
勿避此言。
便为形迹。
古人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雠。
而为后代称者。
以其举得贤故也。
卿等但能举用得才。
虽是子弟。
及有雠嫌。
不得不举。
十三年。
桂州都督李宏节。
以清慎闻。
身殁之后。
其家卖珠。
上闻之。
乃宣言于朝曰。
此人生平。
宰相皆言其清白。
今日既然。
所举者岂得无罪。
必当理之。
不可舍也。
特进魏征谏曰。
陛下言此人不清。
未见受财之所。
闻其卖珠。
将罪举者。
臣不知所谓。
自圣朝以来。
为国尽忠。
清正自守。
终始不渝者。
屈突通。
张道源而已。
通子三人来选。
有一匹羸马。
道源儿子。
不能存立。
未见一言及之。
今宏节为国立功。
前后大蒙赏赉。
居官终末不言贪残。
妻子卖珠。
未为有罪。
审其清者。
无所存问。
疑其浊者。
傍罪举人。
虽云疾恶情深。
亦实好善未笃。
臣窃思度。
未见其可。
恐有识闻之。
必生横议。
伏惟再思。
上抚掌曰。
造次不思。
遂有此语。
方知谈不容易。
十五年。
太宗谓宰臣曰。
致太平之运者。
唯在得贤才。
卿等既不能知。
朕又不可遍识。
日复一日。
无得人之理。
今欲令人自举。
于事何如。
魏征曰。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人既以为难。
自知诚亦不易。
且矜能伐善。
恐长浇竞之风。
开元四年。
黄门监卢怀慎上疏曰。
臣待罪枢密。
颇积年序。
报国之心。
空知自许。
推贤之志。
终未克申。
臣自染疾。
转益危顿。
虽凫雁之飞。
未为之少。
而犬马之志。
终祈上闻。
其鸣也哀。
乞垂圣察。
窃见广州都督宋璟。
立性公直。
执心贞固。
文学可以经务。
识略可以佐时。
动惟直道。
行不苟合。
闻诸朝野之说。
实为社稷之臣。
衢州刺史李朝隐。
操履坚贞。
才识通赡。
守文奉法。
颇怀铁石之心。
事上竭诚。
实尽人臣之节。
豫州刺史卢从愿。
清贞谨慎。
理识周密。
始终若一。
朝野34举贤贞观元年三月。
上谓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曰。
比来令卿举贤才。
未尝有所推荐。
天下事重。
宜分朕忧。
对曰。
臣愚岂敢不尽心。
但今所见。
未有奇才异行。
上曰。
前代明王。
使人如器。
不借才于异代。
皆取士于当时。
何代无贤才。
但患遗之不知耳。
德彝惭而退。
三年。
太宗谓宰臣曰。
朕今孜孜求士。
欲专心正道。
闻有好人。
则抽擢驱使。
而议者多称彼皆宰相亲故。
但公等至公行事。
勿避此言。
便为形迹。
古人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雠。
而为后代称者。
以其举得贤故也。
卿等但能举用得才。
虽是子弟。
及有雠嫌。
不得不举。
十三年。
桂州都督李宏节。
以清慎闻。
身殁之后。
其家卖珠。
上闻之。
乃宣言于朝曰。
此人生平。
宰相皆言其清白。
今日既然。
所举者岂得无罪。
必当理之。
不可舍也。
特进魏征谏曰。
陛下言此人不清。
未见受财之所。
闻其卖珠。
将罪举者。
臣不知所谓。
自圣朝以来。
为国尽忠。
清正自守。
终始不渝者。
屈突通。
张道源而已。
通子三人来选。
有一匹羸马。
道源儿子。
不能存立。
未见一言及之。
今宏节为国立功。
前后大蒙赏赉。
居官终末不言贪残。
妻子卖珠。
未为有罪。
审其清者。
无所存问。
疑其浊者。
傍罪举人。
虽云疾恶情深。
亦实好善未笃。
臣窃思度。
未见其可。
恐有识闻之。
必生横议。
伏惟再思。
上抚掌曰。
造次不思。
遂有此语。
方知谈不容易。
十五年。
太宗谓宰臣曰。
致太平之运者。
唯在得贤才。
卿等既不能知。
朕又不可遍识。
日复一日。
无得人之理。
今欲令人自举。
于事何如。
魏征曰。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人既以为难。
自知诚亦不易。
且矜能伐善。
恐长浇竞之风。
开元四年。
黄门监卢怀慎上疏曰。
臣待罪枢密。
颇积年序。
报国之心。
空知自许。
推贤之志。
终未克申。
臣自染疾。
转益危顿。
虽凫雁之飞。
未为之少。
而犬马之志。
终祈上闻。
其鸣也哀。
乞垂圣察。
窃见广州都督宋璟。
立性公直。
执心贞固。
文学可以经务。
识略可以佐时。
动惟直道。
行不苟合。
闻诸朝野之说。
实为社稷之臣。
衢州刺史李朝隐。
操履坚贞。
才识通赡。
守文奉法。
颇怀铁石之心。
事上竭诚。
实尽人臣之节。
豫州刺史卢从愿。
清贞谨慎。
理识周密。
始终若一。
朝野34举贤贞观元年三月。
上谓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曰。
比来令卿举贤才。
未尝有所推荐。
天下事重。
宜分朕忧。
对曰。
臣愚岂敢不尽心。
但今所见。
未有奇才异行。
上曰。
前代明王。
使人如器。
不借才于异代。
皆取士于当时。
何代无贤才。
但患遗之不知耳。
德彝惭而退。
三年。
太宗谓宰臣曰。
朕今孜孜求士。
欲专心正道。
闻有好人。
则抽擢驱使。
而议者多称彼皆宰相亲故。
但公等至公行事。
勿避此言。
便为形迹。
古人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雠。
而为后代称者。
以其举得贤故也。
卿等但能举用得才。
虽是子弟。
及有雠嫌。
不得不举。
十三年。
桂州都督李宏节。
以清慎闻。
身殁之后。
其家卖珠。
上闻之。
乃宣言于朝曰。
此人生平。
宰相皆言其清白。
今日既然。
所举者岂得无罪。
必当理之。
不可舍也。
特进魏征谏曰。
陛下言此人不清。
未见受财之所。
闻其卖珠。
将罪举者。
臣不知所谓。
自圣朝以来。
为国尽忠。
清正自守。
终始不渝者。
屈突通。
张道源而已。
通子三人来选。
有一匹羸马。
道源儿子。
不能存立。
未见一言及之。
今宏节为国立功。
前后大蒙赏赉。
居官终末不言贪残。
妻子卖珠。
未为有罪。
审其清者。
无所存问。
疑其浊者。
傍罪举人。
虽云疾恶情深。
亦实好善未笃。
臣窃思度。
未见其可。
恐有识闻之。
必生横议。
伏惟再思。
上抚掌曰。
造次不思。
遂有此语。
方知谈不容易。
十五年。
太宗谓宰臣曰。
致太平之运者。
唯在得贤才。
卿等既不能知。
朕又不可遍识。
日复一日。
无得人之理。
今欲令人自举。
于事何如。
魏征曰。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人既以为难。
自知诚亦不易。
且矜能伐善。
恐长浇竞之风。
开元四年。
黄门监卢怀慎上疏曰。
臣待罪枢密。
颇积年序。
报国之心。
空知自许。
推贤之志。
终未克申。
臣自染疾。
转益危顿。
虽凫雁之飞。
未为之少。
而犬马之志。
终祈上闻。
其鸣也哀。
乞垂圣察。
窃见广州都督宋璟。
立性公直。
执心贞固。
文学可以经务。
识略可以佐时。
动惟直道。
行不苟合。
闻诸朝野之说。
实为社稷之臣。
衢州刺史李朝隐。
操履坚贞。
才识通赡。
守文奉法。
颇怀铁石之心。
事上竭诚。
实尽人臣之节。
豫州刺史卢从愿。
清贞谨慎。
理识周密。
始终若一。
朝野34举贤贞观元年三月。
上谓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曰。
比来令卿举贤才。
未尝有所推荐。
天下事重。
宜分朕忧。
对曰。
臣愚岂敢不尽心。
但今所见。
未有奇才异行。
上曰。
前代明王。
使人如器。
不借才于异代。
皆取士于当时。
何代无贤才。
但患遗之不知耳。
德彝惭而退。
三年。
太宗谓宰臣曰。
朕今孜孜求士。
欲专心正道。
闻有好人。
则抽擢驱使。
而议者多称彼皆宰相亲故。
但公等至公行事。
勿避此言。
便为形迹。
古人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雠。
而为后代称者。
以其举得贤故也。
卿等但能举用得才。
虽是子弟。
及有雠嫌。
不得不举。
十三年。
桂州都督李宏节。
以清慎闻。
身殁之后。
其家卖珠。
上闻之。
乃宣言于朝曰。
此人生平。
宰相皆言其清白。
今日既然。
所举者岂得无罪。
必当理之。
不可舍也。
特进魏征谏曰。
陛下言此人不清。
未见受财之所。
闻其卖珠。
将罪举者。
臣不知所谓。
自圣朝以来。
为国尽忠。
清正自守。
终始不渝者。
屈突通。
张道源而已。
通子三人来选。
有一匹羸马。
道源儿子。
不能存立。
未见一言及之。
今宏节为国立功。
前后大蒙赏赉。
居官终末不言贪残。
妻子卖珠。
未为有罪。
审其清者。
无所存问。
疑其浊者。
傍罪举人。
虽云疾恶情深。
亦实好善未笃。
臣窃思度。
未见其可。
恐有识闻之。
必生横议。
伏惟再思。
上抚掌曰。
造次不思。
遂有此语。
方知谈不容易。
十五年。
太宗谓宰臣曰。
致太平之运者。
唯在得贤才。
卿等既不能知。
朕又不可遍识。
日复一日。
无得人之理。
今欲令人自举。
于事何如。
魏征曰。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人既以为难。
自知诚亦不易。
且矜能伐善。
恐长浇竞之风。
开元四年。
黄门监卢怀慎上疏曰。
臣待罪枢密。
颇积年序。
报国之心。
空知自许。
推贤之志。
终未克申。
臣自染疾。
转益危顿。
虽凫雁之飞。
未为之少。
而犬马之志。
终祈上闻。
其鸣也哀。
乞垂圣察。
窃见广州都督宋璟。
立性公直。
执心贞固。
文学可以经务。
识略可以佐时。
动惟直道。
行不苟合。
闻诸朝野之说。
实为社稷之臣。
衢州刺史李朝隐。
操履坚贞。
才识通赡。
守文奉法。
颇怀铁石之心。
事上竭诚。
实尽人臣之节。
豫州刺史卢从愿。
清贞谨慎。
理识周密。
始终若一。
朝野34举贤贞观元年三月。
上谓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曰。
比来令卿举贤才。
未尝有所推荐。
天下事重。
宜分朕忧。
对曰。
臣愚岂敢不尽心。
但今所见。
未有奇才异行。
上曰。
前代明王。
使人如器。
不借才于异代。
皆取士于当时。
何代无贤才。
但患遗之不知耳。
德彝惭而退。
三年。
太宗谓宰臣曰。
朕今孜孜求士。
欲专心正道。
闻有好人。
则抽擢驱使。
而议者多称彼皆宰相亲故。
但公等至公行事。
勿避此言。
便为形迹。
古人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雠。
而为后代称者。
以其举得贤故也。
卿等但能举用得才。
虽是子弟。
及有雠嫌。
不得不举。
十三年。
桂州都督李宏节。
以清慎闻。
身殁之后。
其家卖珠。
上闻之。
乃宣言于朝曰。
此人生平。
宰相皆言其清白。
今日既然。
所举者岂得无罪。
必当理之。
不可舍也。
特进魏征谏曰。
陛下言此人不清。
未见受财之所。
闻其卖珠。
将罪举者。
臣不知所谓。
自圣朝以来。
为国尽忠。
清正自守。
终始不渝者。
屈突通。
张道源而已。
通子三人来选。
有一匹羸马。
道源儿子。
不能存立。
未见一言及之。
今宏节为国立功。
前后大蒙赏赉。
居官终末不言贪残。
妻子卖珠。
未为有罪。
审其清者。
无所存问。
疑其浊者。
傍罪举人。
虽云疾恶情深。
亦实好善未笃。
臣窃思度。
未见其可。
恐有识闻之。
必生横议。
伏惟再思。
上抚掌曰。
造次不思。
遂有此语。
方知谈不容易。
十五年。
太宗谓宰臣曰。
致太平之运者。
唯在得贤才。
卿等既不能知。
朕又不可遍识。
日复一日。
无得人之理。
今欲令人自举。
于事何如。
魏征曰。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人既以为难。
自知诚亦不易。
且矜能伐善。
恐长浇竞之风。
开元四年。
黄门监卢怀慎上疏曰。
臣待罪枢密。
颇积年序。
报国之心。
空知自许。
推贤之志。
终未克申。
臣自染疾。
转益危顿。
虽凫雁之飞。
未为之少。
而犬马之志。
终祈上闻。
其鸣也哀。
乞垂圣察。
窃见广州都督宋璟。
立性公直。
执心贞固。
文学可以经务。
识略可以佐时。
动惟直道。
行不苟合。
闻诸朝野之说。
实为社稷之臣。
衢州刺史李朝隐。
操履坚贞。
才识通赡。
守文奉法。
颇怀铁石之心。
事上竭诚。
实尽人臣之节。
豫州刺史卢从愿。
清贞谨慎。
理识周密。
始终若一。
朝野34举贤贞观元年三月。
上谓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曰。
比来令卿举贤才。
未尝有所推荐。
天下事重。
宜分朕忧。
对曰。
臣愚岂敢不尽心。
但今所见。
未有奇才异行。
上曰。
前代明王。
使人如器。
不借才于异代。
皆取士于当时。
何代无贤才。
但患遗之不知耳。
德彝惭而退。
三年。
太宗谓宰臣曰。
朕今孜孜求士。
欲专心正道。
闻有好人。
则抽擢驱使。
而议者多称彼皆宰相亲故。
但公等至公行事。
勿避此言。
便为形迹。
古人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雠。
而为后代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