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论文 如何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英语口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英语口语
摘要:英语口语课程是英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用性课程,但也是中国学生目前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哑巴英语”现象尤为突出。
就此现象,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加强外国文化知识教学,加强课上口语训练,加强学生的课上主体性、师生间的互动性,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主动性
口语是一种利用语言表达思想、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
学习一门外语,无论是听、说、读、写,其最基本的教学和学习目的就是学会用这门语言进行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英语口语教学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阶段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口语教学应该加强培养及训练学生语言知识的转换能力。
即学生通过读或听获得知识、信息和语言,经过思维,在原有知识及语言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内容和语言加工和重组,赋予新的内容,然后输出,从而完成交际的全过程。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往往是通过课堂上的英语口语教学,即:师生间、学生之间的“教”与“学”互动训练,来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目的。
真实的英语环境的英语口语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正式的口语,场合严肃,语言精练,结构紧凑;另一种是非正式口语,其特点是即席讲话,边思考,边说话,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中间免不了重复、修改、停顿。
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形成的,后者更适用于我们的课程教学。
因此我们的口语教材是致力于培养中国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往往遇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使用的教材不够新,学习与生活实践相脱节;二是缺少语言环境;三是教师往往采取本本主义,仅单纯的以教材为主,缺少对学生进行外国文化习俗的传授及口语实践的训练,甚至有的教师把口语课当做精读课讲;四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不敢说。
前两个问题应该说是在非英语地区学习语言通有的弊端,这是客观存在的,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而后两项问题可以通过教学主导和教学主体间的协调互动克服。
应该说能够通过主观能动性改变目前教学问题的就是充分认识到第三和第四个问题。
积极地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弊端,培养学生在口语课上的主动性,积极做口语训练。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在英语口语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呢?笔者在实践教学中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加强学生的英语会话自信心,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不要有所限制
毫无疑问,我们应说正确的英语。
但在学生英语基础不牢时,往往不能两者兼顾。
在口语会话中,首先应是达意和流利,其次才是语法考虑。
错误只有在严重影响交流的时候才构成问题。
如果与你交谈的人理解你所说的大部分,那你做得很好,犯了多少错误没有多大关系。
不能达意,吞吞吐吐,错过时机,英语就失去其作为交流工具的意义了。
当然,语法很糟,错误百出,也不能很好地达意。
学习英语的人在掌握了一定的语法和词汇后,要大胆开展口语练习,不要怕错。
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逐步要求自己说得更正确些、更完美些。
有人说学英语最重要的就是要“脸皮厚”、敢说,其实这是很有道理的。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不要让学生被动的说,而让他们主动的自我表现,而且还要积极的给予肯定。
笔者针对目前的口语教材,采用让学生课前准备好本课要讲的内容,课上让学生当临时老师,让他们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讲课文。
每个学生讲一小段,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临时老师与学生之间就有个主动互动的过程,学生们非常积极的表现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英语会话能力,而且遇有问题大家共同研究,这种学生主体的实验效果超出笔者起初的意料。
两大节课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甚至有的学生课下还问老师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只做总结和部分重点说明。
因此原来的口语课是“老师让我说”,而现在是“我自己要说”。
这种教学方式也激发了一些平时很内向,不爱说话的同学的积极性,这正符合现在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整个课堂几乎是学生们自由发挥的天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绪的力量往往是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
”学生在口语课中对外籍教师的言谈举止产生兴趣,自然对课程也感兴趣,便会积极参与。
而中国教师就缺乏这方面的吸引力,但笔者认为让学生自己教自己的实验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应该说是很成功的。
二、通过中西文化及语言差异的比较,设计日常口语会话情景,训练日常会话
掌握一门语言,一定要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及外语与母语之间的习惯、文化上差异。
学生要熟练掌握日常口语会话,就必须掌握范围广阔的、基本得当的日常用语,以服务于交际的目的。
如:怎样表示想与陌生人交谈;怎样表示喜爱与厌恶、赞同与异议;怎样问路与指路;怎样发出与接受邀请。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出于中西文化及语言的差异,好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付这些问题。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化差异,设计一些常用的情景,让学生做情景对话,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对话做必要的文化差异上讲解,让学生既有感性上的认识,又有理性上的认识。
比如如何用英语表达邀请信息,让学生自由发言后做总结,如果有必要可以写在黑板上:
(1)How about coming to my place for dinner this Saturday?
(2)Do you have any plan for this weekend?
(3)I am having some friends around during the weekend.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4)Let us get together sometime next week. What date do you suggest?
(5)I wonder if we could arrange a meeting.
(6)I’d like to invite you over for dinner this Friday.
还有更口语化的表达法:
(7)Shall we have lunch together?
(8)Why don’t we have lunch together?
总结之后,让学生根据每种表达方式设计情景,反复实践。
另外,教师还可以找些习语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句或用法来提醒学生注意。
比如英美两国在日常用语和反映喜怒哀乐时用的词语就有区别。
美国人常用“ok”,而英国人爱说“all right”;美国人称电梯“elevator”,英国人叫它“lift”;美国人说“八点一刻”或“差一刻八点”,有时是“a quarter after eight”和“a quarter before eight”,而不是英国人传统的表达方法“past”和“to”来表示。
英国人打完电话后用“ring off”来表示挂上电话,美国人却说“hang up”。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教师应提醒学生针对不同的说话方式用不同的口语表达方式。
三、通过对热点话题辩论,提高学生口语的思辨能力
提高学生口语的思辩能力是口语教学的最高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做长篇论述的能力。
目前,许多学生需要口语输出,讲的多是零星片语,而形不成有序的逻辑主体。
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联想与想象这方面的训练,不知道应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剖析。
比如针对最近的国际大事“9.11事件”、“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中国入世”等问题,笔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看法,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讨论的非常热烈。
还有就是让学生针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做口头作文或对话,比如每堂课进入正题之前,让学生做Duty Report等。
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有时笔者还布置给学生短剧、对话等作业。
如事先准备好人物和事件,并把这些写在纸条上,让学生随意抽签,然后两人一组做表演。
如在纸条上写上人名“Joan , Tom”,事件“Joan was angry with Tom last evening”。
学生要想出“Why was Joan angry with Tom?”然后表演出小品剧。
学生对此很积极参与,而且许多小组都很有创新。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总之,口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带动起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积极参加到英语口语练习之中,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这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说也是一门综合听、说、读、写等诸方面能力的课程。
英语口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英语日常口语,了解了语言的文化含义,能使用本族人普遍接受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思考分析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