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四、论述类文章阅读二(教师用卷)
全国一百所名校高三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
1、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
A. 《红楼梦》
B. 《西游记》
C. 《水浒传》
D. 《封神演义》(答案:D)
2、下列哪个成语与“不耻下问”意思相近?
A. 孤芳自赏
B. 妄自尊大
C. 虚怀若谷
D. 自高自大(答案:C)
3、下列哪部作品是鲁迅的散文集?
A. 《呐喊》
B. 《朝花夕拾》
C. 《彷徨》
D. 《故事新编》(答案:B)
4、下列哪个词语与“春天”最为相关?
A. 绿树成荫
B. 银装素裹
C. 春暖花开
D. 烈日炎炎(答案:C)
5、下列哪项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特有的习俗?
A. 圣诞节送礼物
B. 中秋节赏月
C. 情人节送玫瑰
D. 万圣节化妆游行(答案:B)
6、下列哪个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A. 他跑得很快,像一阵风。
B. 他昨天去了图书馆。
C. 这个苹果真甜。
D. 外面下雨了,记得带伞。
(答案:A)
7、下列哪部作品是古代文学中的“四大奇书”之一?
A. 《三国演义》
B. 《金瓶梅》
C. 《红楼梦》
D. 《西游记》(虽然《三国演义》、《西游记》也极为著名,但此处“四大奇书”通常指的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答案选取非最广为人知的一项)(答案:B)
8、下列哪个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且与赵国有关?
A. 破釜沉舟
B. 卧薪尝胆
C. 完璧归赵
D. 指鹿为马(答案:C)。
全国100所名校2020届模拟示范卷第一次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
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带来了生机,政府所追求的“老城市新活力”梦想似乎也不再遥远。
但遗憾的是,即便在貌似更加人性化的“微更新”过程中,城市记忆的流失依然严峻。
在以往的城市更新中,往往只是对建筑外观和功能进行更新,而建筑所承载的生活故事、个人经验、地方信仰等宝贵的历史记忆,由于当地民众的缺席,常常被漠视或淡忘,这不能不说是当代城市更新中的一大遺憾。
成都的宽窄巷,据说是蓉城的会客厅。
它既是当地典型的历史文化商业步行街区,也是首个院落式情景消费体验街区。
走进宽窄巷,会看到许多牌匾,上面写着关于房屋历史的介绍。
这些牌匾作为街区记忆的“讲述者”,本应如实反映原屋主的身份,但有时候牌匾仅仅作为装饰物存在,内容完全失真或者张冠李戴。
曾经宽窄巷里一个牌匾的牌文,把巷子里一位业主胥女士的曾祖父写成了她奶奶的丈夫。
后来景区进行了改正,但结果又把胥女士的奶奶写成了她公公的女儿,怎一个“乱”字了得!上述并非孤例。
在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建筑遗址,如果稍加留意,都不难发现类似的错漏。
这些乱象不仅暴露了管理者的粗心,更反映出城市更新中记忆重建的迫切性。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新而更新吗?如果是这样,一切推倒重来即可。
2020年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一)语文试题
2020年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一)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一门表演艺术,中国杂技拥有悠远的历史,《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杂技的记载。
中国杂技体现出特有的东方文化特征,如杂技故事剧《花木兰》和杂技舞蹈剧《梦幻西游》,都是将中国传统文学与杂技艺术结合的典范。
中国杂技不仅受到国人的欣赏,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荣获赞誉,屹立于世界杂技之林。
在当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审美意识的增强,杂技更加为人们所欣赏。
我们在肯定杂技取得的成果的同时,也应看到杂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虽然杂技之乡众多,但目前只有深圳欢乐谷、上海马戏城、北京保利剧院等有限的几个场所长期进行杂技演出,很多地方的杂技演出并不是长期进行的,只是根据节目的需要、节日庆典的需要等安排。
可以说,当代杂技艺术并不繁荣。
在很多杂技之乡,人才辈出,杂技流派长期传承,但人们找不到杂技市场化发展的道路,演员只能被动地接受演出邀约。
长此以往,演员的积极性会受影响,后备人才的储备会受影响。
中国杂技开拓国际市场面临诸多阻碍。
中国杂技没有合理开发利用有效资源,在国际上缺乏优势。
国际市场上竞价激烈,导致演出费用很低;中国杂技团知名度不及国际大型杂技团,这些因素也使中国杂技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巨大压力。
中国杂技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国杂技艺术是当代中国人的重要使命。
我们应多管齐下,推动中国杂技发展。
当代杂技应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成分,这样才有持续开拓创新的动力和后劲。
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杂技中的精华部分,如传统杂技中的蹬技、顶技、手技、车技等,将这些技巧融入当代杂技艺术中,使杂技形成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
另一方面,可以从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杂技艺术创作的灵感,如将一些传统故事引入杂技表演中,提升杂技作品的文化品质。
2019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考模拟试题(答案详细)
2019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考模拟试题题型说明:论述类文本阅读(3客观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1客观题2主观题,1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2客观题1主观题,12分)文言文阅读(3客观题1主观题,19分)古代诗歌阅读(1客观题1主观题,9分)名篇名句默写(6分)语言文字运用(语段成语、病句、填空,修改,仿写,20分)作文(60分)答案:有诗歌鉴赏,有文言翻译,作文简析。
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客: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书“三境”宋代的《五灯会元》里,有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
禅师青原行思谈及他的参禅过程,认为经历了三种境界,刚开始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悟时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时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由懵懂无知,到雾里看花,再到透彻明悟,有我、无我、忘我,三种境界,依次展开,引人深思。
其实,读书何尝不是如此。
某种意义上,读书给人带来的,除了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恐怕是心境的提炼和升华。
成就大学问,实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人生追求,或许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够达到的,但读书所带来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却是每一个人可以追求的。
正如参禅,读书也有三境。
有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人生的避风港。
作家毛姆曾说过,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如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面对坎坷、遇到挫折,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是一种态度,掩卷沉思、反思自己也是一种态度。
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但后者未必就是逃避。
通过读书,在历史中寻找借鉴,从他人那里汲取经验,未尝不是以退为进、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的大智慧。
不仅如此,以读书修身正己,能让人少几分“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烦恼纠结,多一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从容,反而有助于我们迈过这些坎。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新课标版 语文新课标全国13教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三)论述类文章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族姓之根与文化之根任继愈中华民族博大深厚的文化传统,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坚强、持久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把文化认同看得比种姓血统认同更重要。
中华民族是众多民族长期融合的结果。
中华民族有两千年政治统一的历史。
政治统一可以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外因;足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因是它具有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哲学世界观、长期培育而成的民族意识。
秦以来有全国共同的汉字,有各族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
靠了这两条,不受方言隔阂,不受山川限阻,广大人民聚拢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不论民族大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出了力。
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己的根;西方国家,比如欧美诸国,也有它们的文化传统、有它们的根。
中外交往日益扩大,不同文化接触,有时兼容、有时抵牾,像近年来关于“人权”的问题成了中西交往经常争论的热点。
如果双方探寻一下各自的文化传统,就比较容易找到造成分歧的根。
虽不能彻底解决分歧,至少可以增加互相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把个人、家庭、国家以至世界看作和谐的整体,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立国,小农经济自然以家庭作为社会的基层细胞。
一家一户是生产单位同时又是消费单位。
千千万万个家庭在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管理下进行活动。
政治上的高度统一与经济上的极端分散成为长期并存的一对矛盾。
这是秦汉直到鸦片战争两千多年的中国国情。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哲学不论什么流派,基本上都致力于论证政治集中与经济分散两者协调的问题。
传统中国哲学都在论证个人与集体的一致性,不但利害关系一致,而且在理论上个人与整个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
农业小生产者的世界观,以它的生活实践体会认为世界像生物机体,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像田园诗那样和谐、稳定。
个人、家庭、国家是和谐的整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圣人以拯济天下人的饥寒为己任。
全国100所名校高三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2024
全国100所名校高三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2024 选择题:下列作品中,属于明清小说的是: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三国演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自下列哪首诗?a) 《登鹳雀楼》b) 《静夜思》c) 《望岳》d) 《赋得古原草送别》下列哪个成语的意思与“画蛇添足”相反?a) 画龙点睛b) 画蛇添毛c) 画虎类犬d) 画地为牢下列哪个诗人是唐代的?a) 杜牧b) 李白c) 苏轼d) 辛弃疾下列哪个句子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a) 天空中的星星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b)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c) 这个城市的人口多得像蚂蚁一样。
d) 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下列哪个作品是鲁迅的代表作?a) 《红楼梦》b) 《呐喊》c) 《西游记》d) 《水浒传》填空题:“______是人民的鲜血,是人民的生命线。
”(填一成语)“人生自古谁无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
”(填一字)“______之痛,胜于快乐。
”(填一成语)“______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填一字)“______之地,金钱之源。
”(填一成语)“______之痛,胜于快乐。
”(填一字)文言文题目:请解释“风雨如晦”的意思。
请解释“蓬莱文章建安骨”的意思。
请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请解释“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意思。
请解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意思。
请解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新课标版 语文新课标全国14教师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四)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节民俗艺术对年味的强化吕品田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
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
在春节这个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
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
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
比如人们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
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
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
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
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
全国100所名校2025届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含解析
全国100所名校2025届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学中,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常常形影不离。
第一,以借景抒情为主、以叙事造势为辅,是诗词曲之韵文文体。
其中,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以故事为主线的叙事诗,如《七月》《长恨歌》等;另一种以抒情为主,情中带事;还有一种是事隐藏于诗情画意之后,明其事方可体会诗境和真情。
其中,第三种最知名的应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此诗的关键词是“古人”和“来者”。
这两个词隐含着一段诗人以乐毅自居、欲在军中施展抱负却反遭贬罚的悲伤故事,以及古代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佳话。
由此,“古人”和“来者”都是比喻伯乐。
自信有乐毅之才的陈子昂,却找不到可识其才的伯乐,不由得怆然涕下。
这样一来,叙事与抒情依然相从相生,只是事隐于情之后。
第二,以叙事为主,以造境写意为辅,是散文、小说的非韵文文体。
其中,小说虽然主要是叙事的,却常伴有诗词曲赋和诗情画意的场景;唐传奇则倏忽奇变,给人诗情画意的美感,实为以诗思、诗笔叙写小说。
就长篇小说来看,我们就不时能看到其中夹杂着诗情画意的场面。
在《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刘备招亲”一类的场景画面屡见不鲜。
在《西游记》《水浒传》中,也常见给人带来闲情逸致之乐趣画面。
而《红楼梦》叙事如画,愈读愈感诗情画意充盈其内。
且不要说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单小说第一回写甄士隐的故事,便可谓一部《红楼梦》的缩影和解读之文眼。
一僧一道之《好了歌》,贾雨村中秋吟月之诗,“贾雨村”“甄士隐”的谐音寓意,处处暗藏玄机。
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形影不离现象的根源在汉字里。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第13套高一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第13套高一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全国100所名校高三模拟示范卷(四)语文---精校 Word版含答案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四)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于长期以来受“欧洲中心论”与“以西释中”思想的影响,我国美学研究对中华民族的审美理论常常以“审美智慧”称之,没有足够勇气将其称为中国的美学理论。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引以自傲的民族艺术。
因此,中国必然拥有本民族的美学,这种美学就是“生生美学”。
“生生美学”这一概念来自《周易》。
“生生”即“生命的创生”,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
“生生美学”是一种相异于西方古典认识论美学的美学形态,独具特色与魅力。
而且,体现这种“生生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戏曲、琴艺与民间艺术至今仍具有无穷生命力,因此这种“生生美学”也是鲜活的。
“生生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
“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不仅仅是一般的生态智慧,而且是具有原生性并活在当代的生态理论。
所谓“天人相和”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内涵,天地相交、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是一种美的形态。
这种生态之美仍然存在于我国诸多民间艺术之中,例如年画之“瑞雪兆丰年”与“大丰收”等。
“生生美学”是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
“生生美学”是一种东方的生命之美。
这种生命之美包含万物化生、宇宙变化等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体现出“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存”的理念,是一种古典的生态整体论与生态平等论。
特别可贵的是,《周易》揭示了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万事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之道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律,即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
例如,国画就是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的对比形成一种艺术生命力。
像齐白石的虾图,仅寥寥几笔.以大片的空白将几只小虾在水中活泼泼的生命力表现无遗。
“生生美学”还是一种“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
“生生美学”作为一种含蓄的美,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风光,是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doc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 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五)(含详细答案)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五)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
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
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
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家风重陶与个体自觉并举。
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
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
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
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
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
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100所名校高考模拟经典语文-阅读题(含答案)
100所名校高考模拟经典语文-阅读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社会为何以礼治天下翟章芬儒家思想提倡“礼治”,竭力推崇以“礼”的原则和规范构建社会生活的秩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包含的范围很广,儒家文化中的“礼”至少包含以下含义。
一是一种政治原则。
“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形式。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角色、位置办事,不可以“僭越”,社会才能井然有序。
二是一种社会制度。
“礼”规定了社会各等级的权利、义务,以此作为人们之间建立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准则,行使相应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规范。
三是礼仪规范。
学习“礼”、践行“礼”是不同等级的个人在社会立足的基础。
正是因为礼所具备的深刻的内涵及多重的功能,长期以来,礼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秩序维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质上,礼是维持统治阶级地位和利益的基本手段,也是进行社会控制的规范系统。
礼实现对社会秩序的控制、维护,其基础在于它建构了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
在这种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中,礼发挥了以下作用。
首先,地位等级的划分。
礼在其内容上,分为“天子礼”“诸侯礼”“大夫礼”“士礼”等,每一个等级都代表了相应的地位和层次,这是维护统治权威的重要依据。
社会的稳定运行要求这种等级结构具有连续性、稳定性。
它不仅通过制度化的政治统治保障等级秩序,而且运用教化手段,使等级观念、身份认同观念内化于人心,使各阶层、等级各安其分,服从统治。
其次,权利义务的规范。
权利义务关系是一个具有历史发展性的概念。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层级结构下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公平权利义务关系得不到保障 ,政治统治实现的是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和权利。
因此,在传统的“礼”所维护的秩序中,权利义务规范是一个以人治为基础的相对概念。
礼是统治者实行社会控制的工具,在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方面,礼是由统治者制定的,君主。
2023-2024学年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需要创造,创造文化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载体是作品,尤其是传诵不衰的不朽名篇。
翻开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等,无论是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连串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光耀夺目的名篇巨著。
在当代,同样需要培养文化名人,需要名篇巨著,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应该是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人。
无论是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教,任重而道远”,还是吕氏春秋中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都是对士的要求。
这种要求表现在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中。
一篇《岳阳楼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无论在文化上和人格上都足以垂范后世。
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把读书人的责任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但不同领域各有特点。
技术领域,创造性表现为发明,新工具取代旧工具,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科学领域,表现为发现,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
其进步方式不是取代,而是新领域的拓展和新原理新规律的发现。
文化的创造性,既不是取代,也不是新规律的发现,而是原有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转化。
恩格斯充分理解文化传承的这个特点,他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一、语文卷1. 阅读理解(一)现代文阅读【文本一】选取了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压迫。
考生需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及主题思想。
【文本二】选自当代作家毕飞宇的散文《推拿》,通过对盲人按摩师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他们自尊、自强的精神风貌。
考生需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感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取了一篇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闻报道,考生需快速捕捉文章要点,理解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选取了《史记》中的一篇人物传记,考生需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二)古诗词鉴赏选取了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考生需分析诗句的意境、表达技巧,以及诗人的情感。
二、数学卷1. 选择题涵盖了集合与函数、导数与微积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知识点,旨在考查考生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填空题涉及数列、平面向量、概率统计等知识点,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
3. 解答题包括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等题型,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英语卷1. 听力模拟真实语境,考查考生对英语语音、语调、语速的辨识能力及听力理解能力。
2. 单项选择覆盖词汇、语法、功能意念等知识点,检测考生的英语基础知识。
3. 完形填空选取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考生需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运用词汇、语法知识完成题目。
4. 阅读理解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体裁,考查考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及信息捕捉能力。
5. 写作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四、物理卷1. 选择题围绕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等核心概念,设计了一系列选择题,旨在检验考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运用物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 实验题选取了经典的物理实验,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探究电阻的串并联等,要求考生理解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2023-2024学年百师高三语文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百师高三语文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家对生活的敏感程度,决定作家作品是否元气充沛,是否与现实距离近,是否有情趣,是否有朝气蓬勃、热气腾腾的生活等等。
一个对生活不敏感的作家,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写了几十年还是一个样,写一百篇等于一篇,十年后的作品跟十年前的一模一样,哪怕它的题材不一样,乡村、山川、城市,但从作品中折射出来的思想、情调、趣味以及创作手法、技巧等等,从来没有发生过改变。
一百篇等于一篇,那是创作的耻辱,在糟蹋自己时间的同时,也浪费了读者的生命。
一个对生活高度敏感的作家,会在作品中不断自觉超越自己,每写一个作品都有新的东西,或者是新的语言,或者是新的结构,或者是新的叙事和表达方式。
手法的创新还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笔下写的尽管是唐朝,但也能看出作家对于人生、关于世界、关于生活的思考和探究,存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各种复杂关系,充满对人类自身和人类未来发展的终极关怀。
一个对现实不敏感的作家,他所理解的生活是一成不变、波澜不惊的,对于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熟视无睹。
这种作家不仅不关心生活,而且也不会读书学习,因此也不会思考。
他所进行的文学活动,只能称为写作,还不能称为创作。
作家与生活的关系,应当是左手与右手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
一个合格的作家,随时对生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我们所说的深入生活,并不是指非得在某个岗位上工作十年八年,或者在某个乡村待上三年五年。
一个敏感的作家,买菜的时候能从小贩的口中收集素材,吃饭的时候能从朋友的交谈中收集素材,甚至一个眼神,一次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被用到笔下。
他的思想始终保持在一触即发的状态。
往往生活中一个很小的细节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便可以开始飞流直下、一泻千里地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四)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些年,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值得社会关注。
这种“戾气”主要表现有三——一是表现为一种“怨气”,将诸多抱怨加以发泄,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困扰都变成对他人和社会的怨气,一股子幽怨,一肚皮牢骚;二是表现为一股“火气”,对于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不是深入探究,用文艺的方式加以思考和表现,而是宣泄火气,表现怒气,渲染对立而非理解,鼓励对抗而非沟通,醉心于“放炮”,沉溺于“出气”和“过瘾”,而无心寻求解决;三是表现为一种“贫气”,用油腔滑调、声嘶力竭的谩骂和嘲笑来表达一种消极的情绪和虚无的态度,犬儒虚无的态度和对于现实的哈哈镜般的理解,使得文艺作品流于类似手机短信和段子的水准。
“怨气”“火气”和“贫气”造成了一种“戾气”蔓延的文化心态。
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
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
它们的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
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
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
而当时出现的“文明戏”也由于这种状态在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消失了。
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
这样的作品喧嚣一时,但如过眼烟云,很快就会被遗忘。
感情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但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并非文艺的正道。
放任情绪的过度展现,往往会流于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力量。
滥情就会偏执,让情绪支配了自己的整个创作,放任放纵放肆,失掉了文艺的真实的力量。
而矫情会虚假地迎合公众的情绪和社会的热点,变成“无情装有情”“作者无真情”。
今天大家所警觉的所谓“装”,其实正是这种宣泄情绪的表现,看起来气势压人,其实既缺节制,也少深度,情绪泛滥矫揉造作的同时也没有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
“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
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
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摘编自张颐武《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1.下列关于“文艺作品的‘戾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艺作品中的“戾气”主要表现为“怨气”“火气”和“贫气”。
B.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C.文艺作品中的“戾气”往往是对某种社会负面情绪的“迎合”与渲染。
D.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是公众情绪的宣泄,是社会问题的客观表现。
解析:表述不准确,“戾气”不是社会问题的客观表现,而往往是作者滥情、矫情的表现。
答案:D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导致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的与真实的力量。
B.情绪泛滥矫揉造作,既缺节制,也少深度,缺失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
C.宣泄情绪、渲染“戾气”,扭曲了社会现实,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
D.作品放任情绪过度展现,刻意迎合公众的情绪与社会热点,追求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
解析:“追求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这一表述不当,其不属于文艺作品“戾气”的内容。
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戾气”蔓延的文艺作品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消极影响。
B.晚清的谴责小说,是类似“戾气”的文化,被鲁迅批评,这类作品很快就会被遗忘。
C.文艺作品中的“怨气”表现为对于社会问题或现实矛盾的挑战与对抗。
D.宣泄“戾气”的文艺作品让社会问题成为它唯一的表现,极端化社会情绪。
解析:“表现为对于社会问题或现实矛盾的挑战与对抗”这一表述不恰切,原文是说“将诸多抱怨加以发泄,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困扰都变成对他人和社会的怨气”。
答案: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雕塑是时空的思维与表现。
时空并非为人类所造就,但却为人类所认知、运用和表现。
对于时空的形态及其意蕴的表现,从来都是雕塑艺术不曾停息的探索对象与领地。
相对于空间形体的记录与再现的写实性雕塑而言,抽象雕塑所呈现和追求的是艺术家对于非再现(非具象)世界的时空形态——以及由此而显现的对于自然宇宙和内心世界的认知与审美的关照,它超越了自然主义及古典的写实主义对于外在视觉形象的记录及情节性、主题性的表述。
由此,抽象雕塑艺术的形式语言、审美方式和价值判断,成为以西方为先导的20世纪初期至中期的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内容和经验。
抽象艺术在近一个世纪的文化历程中,诸如在音乐、文学、绘画、雕塑、舞蹈和建筑领域均成就了非凡的探索与成就。
它成为人类现代文化创造中的重要形态、思维与情愫的彰显。
尽管抽象雕塑的现代发端来自西方,但作为对于时空形态的非现实性感悟以及超越纪实方式的表达,却在中国古已有之。
如魏晋时顾恺之“画论”中的“气韵”说、唐代司空图的《诗品·雄浑》中的“超以象外”说,王昌龄的《诗格》对于“意境”说的开启。
这些均说明国人自古以来对于形象、意象及境象的思维与表达中,充满了能动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的追求和能力。
其中对于“象”与“意”的哲性思辨和超然的诗性追求,均值得我们今人学习与继承。
然而西方的现代抽象雕塑的诞生并不仅仅来自纯粹的人文科学,而是植根于18世纪以来全面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影响,以及受到现代数学、制造学、机械学、心理学及精神医学等方面的发展成果的影响。
此间所形成的抽象与移情,抽象与象征,以及抽象与表现等问题和讨论范畴,均在西方的学术界和艺术界形成了重要的研究和创作成果。
这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中国当今的雕塑艺术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并在国际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位和影响。
但就抽象雕塑而言却起步较晚,若较抽象绘画在中国的呈现而言也较为滞后。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中国传统雕塑在20世纪初期之前尚没有脱离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及叙事性雕塑的属性及概况。
其二,是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整体文化的现代化滞后,使得现代雕塑艺术的多元、多维度发展缺乏社会基础条件。
其三,是由于中国现代建筑与设计文化的整体性滞后与保守,而使得中国雕塑艺术的现代转型和自我突破变得困难重重。
其四,是由于中国的艺术教育和国民的现代审美文化没有得到长足的变革与多元的培育,使得绝大多数公众,包括没有经过现代艺术教育的知识分子,对于抽象艺术和抽象雕塑的接触与欣赏变得稀有和艰难。
然而,时代毕竟在发展,中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随着物质和文化环境的演化而不断变化,而今有更多的艺术家和普通人走到了抽象艺术的学习、创作与欣赏之中,寻求到不同以往的艺术经验和审美享受。
以短短的30年跨越了上千年都没有主动涉足的艺术领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演化与飞跃的过程。
其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了雕塑的抽象与否或雕塑可否抽象等问题。
(摘编自翁剑青《关于抽象雕塑的一点议论》)4.下列关于“抽象雕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抽象雕塑是艺术家对非再现(非具象)世界的时空形态的呈现和追求。
B.抽象雕塑是艺术家对自然宇宙和内心世界的认知与审美的反映。
C.抽象雕塑超越了对于外在视觉形象的记录与情节性、主题性的表述。
D.抽象雕塑超越了自然主义及古典写实主义的表现形式,其发端来自西方。
解析:“其发端来自西方”这一表述不严密,原文是说“抽象雕塑的现代发端来自西方,但作为对于时空形态的非现实性感悟以及超越纪实方式的表达,却在中国古已有之”。
答案:D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近一个世纪以来,抽象艺术在音乐、文学、绘画、雕塑、舞蹈和建筑领域都进行了非凡探索,并取得了成就。
B.抽象雕塑艺术的形式语言、审美方式和价值判断是20世纪初期至中期西方现代艺术的重要内容和经验。
C.抽象雕塑对于时空形态的非现实性感悟以及超越纪实方式的表现手段,在中国古代也有相类似的存在。
D.西方现代抽象雕塑的诞生源自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影响,也深受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影响。
解析:“是20世纪初期至中期西方现代艺术的重要内容和经验”这一表述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原文说“成为以西方为先导的20世纪初期至中期的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内容和经验”,“现代主义艺术”与“现代艺术”是两个不同概念。
答案:B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抽象雕塑的发展相对滞后。
B.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对于形象、意象及境象的思考与表述,体现出丰富的能动性、超越性和创造性。
C.中国国民对于抽象艺术与抽象雕塑的欣赏的艰难,受制于艺术教育的不足与现代审美文化培育的落后。
D.中国雕塑艺术实现现代转型和自我突破,关键在于加速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整体文化的现代化。
解析:该项表述过于绝对。
根据原文所述,中国雕塑艺术实现现代转型和自我突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并非仅在于“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整体文化的现代化”。
答案:D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自古以来,哈尼族都是修沟造渠,引高山森林中的泉水来灌溉梯田,水沟开挖量巨大,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个人或村寨往往不能独立承担。
哈尼人就户与户联合或者村与村联合,一起挖沟引水,通过出资的多少和投入的人力的多少核定每个村寨、每一户的分水量大小。
为了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源,避免发生水纠纷,哈尼人发明了分水木刻来进行分配。
分水木刻,哈尼语称“欧斗斗”,它是选用板栗树、黑果树等材质坚硬的木料,在木料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度不一凹槽的一根横木。
尽管在哈尼族分水制发明和形成的时代并没有所谓“技术美”这样的名词出现,但实际上技术美的审美形态已经存在。
技术美的内涵首先由技术品表现出来。
人们创造任何一个技术品,都是具有实用性的。
分水木刻作为分水制度的物质载体,是哈尼人为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而创造的工具,起到了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用水量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