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同时,个体的人的身心发展状态又是教育行为的依据,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指个体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着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个体的人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生存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人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
人具有自我意识,有规划未来,创造发展条件的能力。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西方:弗洛伊德: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威尔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格塞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所有的其它能力,包括道德都受到成长规律的支配。
”2、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性恶论的代表:荀子。
西方:英国的洛克“白板说”,美国的华生。
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在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把实践、个体积极投入实践活动,看作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第二个方面是不同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的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 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 敏感期,及时而教。 5.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 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心理的发展指向个 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 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 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 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 和小环境之分。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 1. 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做出符合社会 要求的规范。
• 2. 学校教育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地发展。 • 3.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 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1.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1. 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 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
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 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
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
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 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
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1. 个体自身的因素2. 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引 领,全面进行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精选2021版课件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二、坚持学生主体
学生的特点 1.自主性 2.能动性 3.创造性 4.自我意识性
精选2021版课件
第三节
三、坚持教育创新 观念创新 模式创新 制度创新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精选2021版课件
精选2021版课件
精选2021版课件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学启示: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 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 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 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关键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的。 相关古语: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精选2021版课件
精选2021版课件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精选2021版课件
(一)遗传及其作用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 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2)遗传的作用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 展(错诣观点: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洛克、华生、斯金纳、荀子
精选2021版课件
(三)学校教育及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细的培养人的活 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 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 1. 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做出符合社会 要求的规范。
• 2. 学校教育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地发展。 • 3.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 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影响人的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 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 和小环境之分。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 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 敏感期,及时而教。 5.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 1.二者的不同: • 第一,基点不同。 • 第二,目的指向不同。 • 第三,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不同。 • 2.二者的统一性 • 第一,二者共同构成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 第二,二者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统一。 • 第三,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二者统一。
二、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
•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 体。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奥秘的过程,而教育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逐渐成熟的成年人,每个人都经历着身心发展的不断变化。
身体的成长、心智的成熟、情感的丰富,这些都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方面。
而教育,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着个体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前行道路。
首先,我们来谈谈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这意味着个体的成长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比如先学会抬头、翻身,然后才会坐、爬、走。
这种顺序是不可逆转的,教育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
身心发展还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任务。
比如在儿童时期,主要是培养基本的认知和生活技能;在青少年时期,则更注重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育要根据阶段性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一个重要规律。
在某个特定时期,个体的某些方面会发展得特别迅速,比如语言能力在幼儿期发展较快,而抽象思维能力在青少年期发展更为突出。
教育者需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关键期,给予及时有效的教育。
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当个体在某个方面存在缺陷时,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
比如一个视力不好的孩子,可以通过发展听觉和触觉来更好地适应环境。
这也提醒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足。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身体发育。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健康的体魄打下基础。
在心智发展方面,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升思维能力。
从简单的数学运算到复杂的逻辑推理,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到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教育引导着学生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还对个体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本章重点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3.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分析普通中等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大,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题型多以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内发论和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尤其注意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年龄特点、初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其中,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这两个知识点是重中之重,考生需加以重视。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另外,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简单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其中,身体的发展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盼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生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有机体的正常发育。
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完善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和谐的发展。
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内涵: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作为实践主体所具有的目的 性、预见性、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人的主 动选择。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的发挥。 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 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 态的决定性因素。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 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 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 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 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举例:盲人的听力较好或者盲人的嗅觉较好;有些失去胳膊的小伙 伴可以用脚代替写字穿衣服等活动;身残志坚的人。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 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意志品质教育等。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二、坚持学生主体
学生的特点 1.自主性 2.能动性 3.创造性 4.自我意识性
第三节
三、坚持教育创新 观念创新 模式创新 制度创新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 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 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 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 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举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点喜欢跳舞,有点喜欢唱歌,有的喜 欢打球等。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 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相关古语: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
教育学原理教育和人的发展
× 遗传决定论
一、遗传在人旳发展中旳作用——提供生理基础
1、遗传素质是人旳身心发展旳生理前提,为人旳身心发展 提供了可能性。
一种人生下来无大脑,也就不会有思维旳机制,无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一种智力超常旳小朋友可能会成为一位优异旳科学家 一种音乐天赋高旳小朋友可能会成为一种音乐家 一种运动天赋高旳小朋友可能会成为一名优异旳运动员
视频------[看见]长大要成人
❖ 假如你后来有了孩子,你准备怎么教育他? ❖ 假如他(她)智力超常,你准备怎么办?
❖视频拓展 新闻调查-“神童”旳成长
❖ 宁铂是中国科技大学1978级少年班组员,当初曾被 誉为“第一神童“。 13岁旳宁铂成为中国第一位破格 进入大学就读旳学生。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泽东 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种中文 , 5岁,他在赣州提迈进了供电局子弟小学,没多 久随父母下放,去了于都县梓山公社河坑大队第4生 产队。那是“文革”岁月。宁铂当初没学可上,在家 待着“乱翻书,翻大人旳书”。他翻阅中医书,不久 就会开药方;翻看围棋书,没多久就能与大人对弈 ,还能授三五子;他看唐诗宋词,即能吟诗作对, 时年9岁。
❖ 智能发展“关键期” p92
各组织器官旳生长模式
5、发展旳稳定性和可变性
❖ 生长长久趋势
❖ 注意: 适应 ≠ 迁就 而是要发明近来发展区
第二节 影响人身心发展旳主要原因
❖ 民间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
❖ 美国旳霍尔:“一两旳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 美国旳桑代克以为:“人性有种原本趋向,经过多
× 环境决定论
❖ 自然环境:天然形成旳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三)遗传作用的具体表现
1、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个体身心和发展水平。 、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个体身心和发展水平。 1929年格赛尔 年格赛尔( 选择同卵双生子T和 作实验 作实验。 1929年格赛尔(美)选择同卵双生子 和C作实验。 T48生周每日进行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训练 周。 生周每日进行10分钟爬梯训练 生周每日进行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训练6周 C从第 周开始作同样的训练,只练 周,C赶上 的 从第53周开始作同样的训练 赶上T的 从第 周开始作同样的训练,只练2周 赶上 水平。成熟程度在身心发展中是一个关健性因素。 水平。成熟程度在身心发展中是一个关健性因素。企 超前”训练只能是徒劳无益的。 图“超前”训练只能是徒劳无益的。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 身心发展的差别。遗传度( 遗传作用/( 身心发展的差别 遗传度(力)=遗传作用 (遗传作用 环 遗传作用 遗传作用+环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3.具体运演阶段。(7至11岁)随着抽象概念 的形成,已开始具有逻辑推理能力。但是这 时的逻辑推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否 则儿童会感到困难,所以这种逻辑推理能力 只是初步的。 4.形式运演阶段。在11至12岁开始进入形式 运演阶段,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开始区分; 能运用假设进行各种逻辑推理;有特定的形 式运演结构形式。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 老师表扬你了, 老师表扬你了 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3分种了 分种了。 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 分种了。其 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 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 只有宝宝进步了。 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 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家长会上老师说: 儿子上小学。家长会上老师说: 全班50名同学 这次数学考试, 名同学, “全班 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 儿子排第49名 儿子排第 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 些障碍, 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 查”。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原理》课件(盛冰主讲)——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节、人的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古代中国人的发展理论与教育 1、儒家人的发展理论与教育 (1)儒家人的发展理论:发展目标是通过提 高个体的人格境界而达到外在社会理想的 实现;发展的秩序是“格物、致知、正心、 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 (2)儒家的教育策略儒家的教育策略: 教育目的是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外在的道德教化和内在 的道德反省;
中华教育学习网
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与教育 (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他的道德发 展理论可以概括为“三水平六阶段”。 (2)科尔伯格的教育观: 道德教育工作在目标、内容、方法上应尊 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道德教育要逐渐促进儿童道德判断水平的 提高; 道德教育的重点应从注重“他律”转向注 重“自律”, 从注重个体“私德”到注重社会公德以及 人类共同的道德基础。
概念:环境因素是指那些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 作用: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是更为根本的因素。它们 提供人的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构成人的发展的巨 大动力;影响了人的发展的价值方向;影响了人的发展的 内容;对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不过, 由于环境因素自身的复杂性,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2、相应的教育策略 重视成长环境的建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 环境和班级环境的建设,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转化环 境中的消极因素,创造出有利于人的成长的环境因素。
中华教育学习网
5、存在主义的发展理论与教育 (1)存在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存在主义是20世纪 西方的一种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丹麦的克尔 凯郭(S.A.Kierkegaard)、德国的雅斯贝尔斯 (K.Jaspers)、海德格尔(M.Heidegger)、法国的萨 特(J.P.Sartre)等。 (2)存在主义的教育观点: 教育必须把儿童看成是“完全的人”,而不是 “不成熟的人”; 自由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为此他们强烈批评学校 生活中的“官僚主义”和僵化的学校制度; 学校的目的是培养特性、发挥潜能和创造性; 教育要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教育方法以讨论、对话、问答为主。 中华教育学习网
2021年高校版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外铄论强调教育的价值,对
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但外铄论的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否认理反应的
能动性而走向了机械主义发展观的极端。
真题再现
【2019 年真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苟子、英国的洛克均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本章复习重点与难点
1.理解人的发展的概念。 2.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四个方面因素。 3.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章内容思维导图
发展是一种连续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变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过程集自
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能力于一身的人,也处在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中。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培
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18 世纪以来,内发论者更强调人的发展及其顺序是由人的某些方面的内在因
素推动和决定的。如奥地利的弗洛伊德的性本能(Libido)理论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内发论者
强调人的内在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
关注的重点是学习。这种观点属于()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动因论
D.多因素论
【答案】B
3.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论
根据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学说,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这里,矛盾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范畴,二者共同起作用。人在本质
上是一系列矛盾的存在,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能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A.基因复制B.自然本能C.种群回归D.直接环境
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这是一种:( ) A.内发论观点B.外铄论观点C.需要论观点D.实质论观点
3.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 )
A.自身的内在需要B.社会环境要求C.教育要求的内化D.个体理想目标
4.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这是一种:( )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D.综合论的观点
5.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环境因素B.社会条件C.主观努力D.成熟机制
6.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 )
A.提供物质前提B.预定发展进程
C.决定发展方向D.提供发挥动因
7.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 ) A.个性差异B.年龄特征C.关键年龄D.心理特征
8.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 )
A.关键期B.机能期C.发展期D.差异期
9. "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对人的重要影响。
A. 教育
B. 环境
C. 遗传
D. 家庭教育
1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 环境
B. 遗传
C. 教育
D. 社会活动
11. 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阶段性
D. 个别差异性
12. 儿童身心发展的()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阶段性
D. 个别差异性
13. 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 遗传素质
B. 教育
C. 环境
D.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14. 心理断乳期是指()。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15. 危险期主要指()。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16.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主观性
B.普遍性
C. 基础性
D. 能动性
17.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A. 生理活动
B. 心理活动
C. 认识活动
D. 实践活动
18. 下列说法中,对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一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B.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
C.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D. 教育的发展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好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19. 提出“发展等于遗产和环境之和的”心理学家是()
A. 华生
B.洛克
C.杜威
D. 施泰伦
20.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 儿童期
B. 少年期
C. 青年期
D. 幼儿期
21. 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A. 洛克
B. 华生
C. 柏拉图
D.施泰伦
22. 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A. 柏拉图和霍尔
B. 柏拉图和华生
C. 霍尔和洛克
D. 洛克和华生
23.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以及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这说明()
A.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 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 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D. 社会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人们的生活经验表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比较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
A. 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填空题
1.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________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2.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的发展,二是______的发展。
3.____________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4.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同的解释。
5.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6.1 9世纪英国哲学家____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7.瑞士心理学家______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8.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9.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___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
1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11.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___,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