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2.掌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3.了解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重点1.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2.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三、教学难点1.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引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然后提问:你们认为这张图片与教育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与人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讲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介绍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促使人的智力、体力、道德、情感和社会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3.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30分钟)教师通过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让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人的特点和需求。

例如幼儿期的人对感官刺激敏感,需要通过游戏和体验来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学龄期的人开始进入学校教育,需要培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等;青少年期的人需要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4.讨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教育可以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课堂练习(2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例如:1.教育对人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2.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有哪些特点和需求?3.你认为教育在你的发展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六、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关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七、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2.调查并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的特点和需求;3.写一篇文章,谈谈教育在你的发展中的作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

A.个体本能B.外在环境C.基因复制D.肌体成熟2.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3.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 。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反映论的观点4.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这是一种( )。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综合论的观点5.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6.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 )。

A.关键期B.机能期C.发展期D.差异期7.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8.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来的。

A.互补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9.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D.无关因素10.“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霍尔B.华生C.高尔登D.格塞尔11.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年期12.教学中“拔卣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1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乍主张( )。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二因素论D.教育万能论1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1.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1. 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 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

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 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

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

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 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

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1. 个体自身的因素2. 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重点(第三章)(1)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重点(第三章)(1)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重点(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1、人的本质及其教育学意义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是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原因的根据。

人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体现:(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

(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

(3)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的本质观,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师生关系。

2、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要求)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

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2) 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要求)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3) 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要求)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3、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何?含义: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

包括方面: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识两方面的发展。

它们之间的关系:(1)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

(2)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

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4、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秩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ppt课件
而一手按帽子,一手按裙子的是中国女孩。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 青春发育早期 结果,只有中国孩子画得最像苹果,而日本孩子画得则像鸭梨,美国孩子画得或如南瓜,或如葫芦。
通过受教育的历程,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教育的个体功能)
有一只聋哑的听不到枪声仍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满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
❖ 心理发展顺序:
▪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 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1、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 关于增高: ❖11—13岁 长骨增长
跑、跳、蹲、腾、跃
❖月经初潮、首次遗精时 腿骨愈合 增高靠脊柱的椎间软骨
赛达斯,6个月会认英 出任美国耶鲁大学正教授。
11—13岁 长骨增长
文字母,两岁能看懂中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自由的发展”是指每个人的发展不屈从于强加给他的任何活动和条件,人的发展为他个人本身所驾驭。
学课本,4岁时已发表 第三节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小草绿了,桃花红了,春天也就到了。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 1978年至2008年,中国科大少年班共招收31 期学生总计1220人,已毕业1027人,其中 935人考取研究生,占91%。
❖ 据不完全统计,少年班毕业学生中约20%选择 学术研究作为终身职业,93人拥有国内教授、副 教授职称和国外终身教职;约35%在世界500 强企业任职。
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画家
——难
岁破格进入哈佛大学, 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 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不能“揠苗助长” 凌节而施” 否则, 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就不能收到应 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的学生。 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材施教 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 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其作用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人的 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 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 发展。 (二)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影响人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 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它们只有通过 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 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 (2)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3)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 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 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所以, 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 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 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 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 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因素对人发同的组合、 的作用。它们之间性质的差异、力量的强弱、不同的组合、 不断的发展变化,致使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 不断的发展变化,致使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我 们应以系统论的观点, 们应以系统论的观点,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 发展的关系。 发展的关系。

教育学 教育与人的发展答案(1)

教育学  教育与人的发展答案(1)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选择题1()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oA.感知觉B大脑和神经系统C机体的正常发育D.智力的成熟2 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A.不均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3 “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这一观点源于()表现出来。

A.《学会生活》B.《学会学习》C.《民主主义与教育》D.《学会生存》4. 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 )o①遗传作用②教育价值③家庭影响④文化的功能⑤人的能动性A.①④B.①⑤C.②③D.②④5.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主要来自学校教育的( ).A普遍性B特殊性C统一性D协调性6.心理学家是根据身心发展的哪一规律题出发展关键期的概念?()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差异性7.格塞尔的“ 同卵双生儿爬楼梯试验”,充分说明了( )oA.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个性C遗传素质可随环境的妀变而妀变D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8.主观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人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

主观能动性无论如何表现都离不开( ).A实践B活动C玩耍D游戏9.下列表述中,不能体现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的是( )oA. “近朱者赤,近至者黑"B."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C “ 孟母三迁“ D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10.《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0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11.儿童的身心发展中呈现了先发展头部后发展躯干和四肢,先发展大肌肉和大骨骼后发展小肌肉小骨骼,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个别差异性12.某位家长和老师聊天,说到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这说明学生正处于( )。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本章重点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3.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分析普通中等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大,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题型多以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内发论和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尤其注意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年龄特点、初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其中,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这两个知识点是重中之重,考生需加以重视。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另外,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简单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其中,身体的发展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盼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生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有机体的正常发育。

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完善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和谐的发展。

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三四章重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三四章重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①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⑴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

⑵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著名的‚白板说‛)、华生。

⑶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论)。

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顺序性②阶段性③不平衡性④互补性⑤个别差异性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影响个体省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⑴遗传。

意义: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⑵成熟。

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⑶环境。

影响: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反应是能动的。

⑷学校教育。

作用: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⑸个体能动性。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人的价值的含义。

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2021年高校版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2021年高校版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外铄论强调教育的价值,对
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但外铄论的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否认理反应的
能动性而走向了机械主义发展观的极端。
真题再现
【2019 年真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苟子、英国的洛克均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本章复习重点与难点
1.理解人的发展的概念。 2.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四个方面因素。 3.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章内容思维导图
发展是一种连续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变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过程集自
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能力于一身的人,也处在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中。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培
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18 世纪以来,内发论者更强调人的发展及其顺序是由人的某些方面的内在因
素推动和决定的。如奥地利的弗洛伊德的性本能(Libido)理论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内发论者
强调人的内在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
关注的重点是学习。这种观点属于()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动因论
D.多因素论
【答案】B
3.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论
根据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学说,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这里,矛盾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范畴,二者共同起作用。人在本质
上是一系列矛盾的存在,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能动性

《教育学》笔记第三章-教育与个人

《教育学》笔记第三章-教育与个人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1. 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 特性:社会性(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能动性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 内发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的机制决定的;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机制”2.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他人、学校教育);外部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注意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遗传素质、成熟机制)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 顺序性: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揭示了个人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同运算水平);柯尔伯格揭示道德认知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前世俗-世俗-后世俗)不可逆。

2. 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主要矛盾、发展任务;3. 不平衡:一方面表现为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不平衡(如发育);另一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和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更后。

“发展关键期”4.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可通过其他方面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发展的可能性有些直接可见有些隐现,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的重要内容5. 个别差异性:群体角度(性别及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及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个别差异(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因材施教(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内)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的学科,涉及到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关键的角色。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对于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

本章将探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包括他们的角色、互动和其对于教育的影响。

一、教师的角色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还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

作为教育者,教师应具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能力,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除了传授知识,教师还应扮演着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角色。

二、学生的角色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

他们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兴趣进行学习,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学生还应培养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以便面对未来的挑战。

三、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有效的教育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也应积极与教师互动,提出问题和观点,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指导和支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教师而言,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而言,与教师的互动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指导和支持,提高学习成果。

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来解决问题,获得反馈和建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知识的传递以及学习效果的提高。

因此,教育者应该致力于建立积极的教师和学生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助力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教育学基础:教育与人的发展 习题与答案

教育学基础:教育与人的发展  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高一(2)班班主任王老师在班主任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的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顺序性D.差异性正确答案:D2、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A.动力作用B.主导作用C.决定作用D.基础作用正确答案:B3、如果让六个月婴儿学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说明()。

A.遗传素质决定人发展的最终结果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正确答案:B4、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物质前提B.主导因素C.决定因素D.内部动力正确答案:A5、我们常用“盂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的教育意义?A.环境B.主观能动性C.遗传D.教育正确答案:A6、“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A.个体本位论B.遗传决定论C. 社会决定论D.环境决定论正确答案:B7、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善于口头演讲,有的人善于书面写作。

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

A.不平衡性C.阶段性D.差异性正确答案:D8、在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同,对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也各式各样,这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A.社会环境B.个体能动性C.家庭背景D.遗传素质正确答案:B9、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差异性D.阶段性正确答案:B10、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A.外铄论B.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论D.内发论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A.差异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互补性正确答案:A、B、C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

A.主观努力B.学校教育C.遗传D.社会因素正确答案:A、C3、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有()。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较全)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较全)

练习题库第三章教育与人得发展一、名词解释1、人得发展——参考答案:人得发展就是指个体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得整个生命进程中,其身心发生得连续不断得有规律得变化过程。

2、遗传素质——参考答案:遗传素质就是指生物得亲代能产生与自己相似得后代得现象,包括有机体得构造、感官与神经系统等方面得生理解剖上得特点。

3、环境——参考答案:环境就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得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得外部客观世界。

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4、主体因素——参考答案:主体因素主要就是指得人得主观能动性,它就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环境与自我得能力与活动。

5、个体身心发展得顺序性——参考答案:个体身心发展得顺序性就是指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得发展就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得连续不断得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得发展就是具有一定顺序得,身心发展得个别过程与特点得出现也具有一定得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二、填空题1、人得发展包括与得发展。

2、人得心理得发展包括与。

3、影响人身心发展得主要因素有、、。

4、个体身心发展得规律可以概括为、、、、。

5、青少年身心发展得年龄特点,就是在发展得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得一般得、、本质得特征。

6、所谓就是指身体或心理得某一方面机能与能力最适于形成得时期。

7、遗传就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得上得特点。

8、遗传素质就是人得身心发展得前提,为个体得身心发展提供了。

9、美国生理与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得发育大部分就是由基因制约得,这种由基因制约得发展过程就就是。

10、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得一切。

11、所谓 ,就是指人在世界中得地位得到肯定,人得作用得到发挥,人得尊严得到保证。

12、个性亦称 ,指个体稳定得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

13、就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得时期。

14、作为复杂整体得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得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得变化过程,称为就是。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Pedagogy适用专业:全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学时:51课程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育学》课程是师范院校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教育学课程共51个学时,3个学分。

《教育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等。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大纲除绪论外,共14章,大体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章):着重阐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及教师与学生等问题。

第二部分(第770章):着重阐明教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包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现状与改革、教学意义任务、教学过程规律、教学原则要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教学艺术和模式等。

第三部分(1172章):着重探讨有关德育的问题,包括德育意义、内容、任务、过程和规律、德育原则、途径、方法。

第四部分(第13—14章):论述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等问题。

绪论教学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四、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基本要求: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章教育的概述教学内容: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二、教育活动的特点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识记教育的^念(广义与狭义);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形态与现代教育形态的特点。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三章)(1)PPT教学课件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三章)(1)PPT教学课件
主观能动性从水平上分为三层:
1、生理活动; 2、心理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性、指向性、程序 性)
思考:三者能否颠倒?
21
2020/12/10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07简答】
发现人的价值 发掘人的潜力 发挥人的力量 发展人的个性
即时与延时: 特殊才能与个性: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发展个性
19
2020/12/10
正确看待几对截然对立的观点
教育无用论-教育万能论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20
2020/12/10
如何理解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个体的主 观能动性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促使个体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 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09选择】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要达到其预定的目的, 真正起到培养人的作用,就不得不以受教育者 的身心发展为依据,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作 为自身工作的起点和着眼点。受教育者的身心 发展可以说是施教的最为基本的制约条件。
何谓“身心发展”?
4
2020/12/10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 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 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 程,特别使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 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是人的潜在 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赏识教育原则
14
2020/12/10
二、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1、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如性别、家庭社会经 济地位、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等。
2、与教育教学联系最密切的三方面认知差异: 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 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 智力差异
15
2020/12/10
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的教育意义
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受教育者不同身心发展特点

教育学基础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关系)

教育学基础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关系)

格塞尔的同孪双生子爬梯实验 格赛尔找来一对同卵双生子A和B,A从
———————————————
出生后第48周起接受爬梯训练,每天练习
10分钟,连续6周;B则从出生后第53周开 始,仅训练了2周,就赶上了A的水平。 由于同卵双生子有相同的基因。 格赛尔得出结论: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
的早期训练对于最终的结果没有多大的作
———————————————
5/23/2015
用,个体的发展是由成熟机制决定的。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相关观点
———————————————
桑代克: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 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
(×)
历史上的“血统论”:把人的革命或反革 (×) 命 看成是从父母那里遗传得来的 。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 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 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独立性
教育是一 种转化活 动过程
教育具有 历史继承 性
教育具有与 政治制度和 生产力发展 的不平衡性
———————————————
5/23/2015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
———————————————
教育与社会 发展的关系
———————————————
5/23/2015 公共教育类必修课程
一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 的认识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 能力的人进行筛选。 筛选假设理论
———————————————
人力资本论 夸大了教育对收 入平等所起的作 用。
实际发展水平
潜在发展水平

教育学 _第三章:教育与人

教育学 _第三章:教育与人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所有一切对人的误解(而不是无知)的 根本原因在于,近代传统哲学是从知识 出发来说明人,而不 教学要求




1 明确“人”是研究教育和教育学的逻辑原点, 是一切教育存在获得意义的原初动因; 2 厘清“人的发展”的基本概念、内涵和外延, 并掌握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3 明了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对各种要素在 人的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原理要有基本的认识; 4要认真领会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之间的深刻关系, 对个性、个性化、人性、人格等基本概念要有初 步的认识和了解。
2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全面的,教育的印痕在 人身上的体现应当是完整的。但是,教育 对个体个性的作用是其最本体的使命之一。 那么教育对个体个性生成与发展方面的作 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教育能够唤起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主观 能动性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对成就自我方面的作用;主观能 动性是否需要唤醒?如何唤醒? 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的创造性。 (2)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促进人的独特性的 形成 教育如何做到尊重个体与包容差异?教育不能抑 制个体独特性的形成。对现代教育的整齐划一性 与批量生产性的批判、反思与重建!


(3)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长期性、独特性、深刻性。 家庭教育的科学化问题。家长学校的必要性。 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文化水平、家庭人际关系等对教育 效果的影响。 2)学校教育 3)社会教育 社会是真善美与假恶丑同在的社会。社会的教育可能是积 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社会教育是需要引导、规划和积 极介入的。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的体系,需要形成合力。 “共同体”的建构与社会教育。 4)自我教育 什么是自我教育?古人的“修身”及其作用。自我教育与 自我反思。“他者”与自我之间的应然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
1.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
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

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

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

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

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
1.个体自身的因素
2.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环境对人的影响方式有自发和自觉,影响的性质有积极和消极。

3.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三)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现实力量,是个体发展从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1.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
2.活动是人的潜在的、可能的因素转化为现实性的力量
3.活动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影响取决于活动的组织程度和人的自觉性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是有目的设计的,是特殊的主体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

1.学校教育主体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
2.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人为性和教育性
3.学校活动的特殊性:育人的目的性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1.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

2.学校教育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地发展。

3.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

第二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一)个体社会化的内涵:
1.广义的社会化,指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习惯等,都包含在其中,既有属于社会性要求的内容,也有非社会性要求的内容,诸如学术性知识和技能等。

2.狭义的社会化,仅指社会性所要求的内容,是个体学习特定社会思想意识、价值规范、行为规则,养成社会所要求的主流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本节主要指狭义的社会化。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学校是青少年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4.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社会化的重点有所不同。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表现
1.形成社会价值观
2.完善自我观念
3.掌握社会技能
4.塑造社会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这里的个性不等于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个体个性化的内涵:就是在人的共同社会性的基础上,发挥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把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彰显出来,实现个体我和社会我的统一,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的表现:
1.唤醒人的生命自觉
2.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3.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一)两个极端:
1.个人本位论:出现于18C至19C上半叶,以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1782—1852)为代表。

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发展人的自然本性。

2.社会本位论:出现于19C与20C之交,以迪尔凯姆、纳托尔普、凯兴斯坦纳等为代表。

强调根据社会的要求,塑造一个“社会我”。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1.二者的不同:
第一,基点不同。

第二,目的指向不同。

第三,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不同。

2.二者的统一性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第一,二者共同构成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第二,二者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统一。

第三,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二者统一。

教育有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但这并不是教育必然的结果。

教育促进社会化和个性化是有条件的,本节着重探索实现这一功能的条件。

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1.以人为出发点。

2.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

3.“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第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第二,坚持全面发展,能力为重。

第三,教育要面向全体,关心每个学生发展,赋予每个学生平等的发展机会。

第四,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一)学生是教育活动主体的三层含义:
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第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批判传统教育中学生是客体,是被压迫者。

(二)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
1.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三、坚持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教育创新不只是教育技术手段的创新,也不只是教育某些部分或某些环节的变化,它是涉及观念、模式、制度等诸多层面的整体性变革。

1.教育观念创新
2.教育模式创新
3.教育制度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