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太极拳论

合集下载

与天地合德——学习陈鑫《太极拳权论》

与天地合德——学习陈鑫《太极拳权论》
地 合 其 德 , 日月 合 其 明 , 四 时 合 其 序 , 鬼 神 合 与 与 与 其 凶吉 , 天而 天弗违 , 天 而奉 天时。 ” 先 后 按 今 天 的话 可 以 这 样 说 : 谓 大 人 , 德 行 与 天 所 其 地 相 一 致 , 圣 明 与 日月 相 一 致 , 行 动 如 四 时 一 样 其 其
如 果 , 们 人 人 练 习太 极 拳 ,简 练 揣 摩 , 惰 躬 我 “ 不
修 … … 平 心 静 气 , 养 功 夫 ” 则 “ 极 本 体 心领 神 会 , 涵 , 太
豁 然 贯 通 ” 此 时 理 清 法 明 , 益 良多 。 在 我 则 精 神 强 。 受 “ 健 , 久 天 年 ; 国则 盗 寇 荡 除 , 守 疆 域 ” 如 此 则 可 在 可 , “ 内外 实 用 , 不 蹈 空 。 熙 熙 皓 皓 , 庆 升 平 , 不 快 两 永 岂
天 、 、 , 在其 中。 天 , 复 而资始 ; , 载 人 地 人 能 地 能 而 生成 ; , 顶 天 立地 , 参 与 天地 宇 宙 的生成 造 人 能 并 化 。 当然 要 与 天 地 合 德 , 应 、 循 自然 规 律 , 则 人 顺 遵 否 就 会 遭 受 天 地 的 惩 罚 。 这 样 的例 子 我 们 经 历 得 还 少
哉” !这 是 陈鑫 讲 述 修 炼 太 极 拳 内 外 实 用 的好 处 。 陈 鑫 的 高 明 、 人 之 处 , 在 于 他 对 太极 的 哲 学 超 更
理 念 的升 华 。 极 拳 之 所 以 为 太 极 拳 , 因 为 以 中 国 太 是
们 , 炼 太极拳 一定 要 “ 天地 合德 ” 笔 者认 为 , 修 与 。 这 是指 导修炼 太极 拳思 想的 高峰。
陈 鑫 说 , 极 拳 是 一 种 运 动 , 这 种 运 动 不 是 狭 义 的 太 但

陈鑫:太极拳论

陈鑫:太极拳论

陈鑫:太极拳论展开全文缠绕运劲,舒畅经络“凡经络皆有益于拳。

”“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太极拳缠丝法也。

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在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

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此中意趣,莫割断神气,神气不断,知脉自然流通。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持,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卫生之本,还气妙诀。

能善运气,始能卫其生命。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

”“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

……上身任督以腹背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

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

……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行导引之术,以为(却病延年)之根本。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即丹田),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

无念之发,天机自动。

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

……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摘录(6)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摘录(6)
谁 … …何 谓 二 起 , 右 两 脚 相 继 二 左

上 下 , 迭 而舞 , 刚莫 折 , 锐 无 比 , 转 无 间 , 更 其 其 其 故
能御 敌 。” “ 地 锦 势 与 跌 岔 相 呼 应 , 岔 悬 空 直 下 , 脚 铺 跌 右
与金鸡 独立相 呼应 , 鸡独立左 腿竖起 , 则 左腿横 金 此
卧 , 鸡 右 膝 膝 人 , 亦 以 右 膝 屈 住 , 鸡 独 立 左 手 金 此 金 下 垂 、 肱 向 上 伸 , 则 右 手 屈 住 、 手 向 上 冲 , 以 右 此 左 故
上 下 呼 应 。 又 与 二 起 相 呼 应 , 起 身 飞 半 空 , 则 身 二 此
经 典
2 1, 0 01
且 以快 为 事 , 其 气 猛 , 神 忙 , 平 素 实 有 功 夫 , 故 其 非 临 事 以 气 贯 其 上 下 全 体 者 , 能 获 万 全 。何 也 ?盖 以 出 不 入 广 众 之 中 , 寡 敌 众 , 若 无 人 , 天 生 神 勇 , 胆 以 旁 惟 其 正 , 气 刚 , 练 习纯 熟 , 披 靡 一 切 裕 如 也 。 ” 其 其 故
落地面 , 亦 以上下作 呼应 。” 故
“ 后 左右 , 下 四旁 , 接 灵敏 , 急相将 , 前 上 转 缓 高
擎 低 取 , 愿 相 偿 … … 上 引 下 打 , 不 可 偏 , 东 击 如 断 声
西 , 右 威 宣 … …横 竖 颠 倒 , 立 卧 挺 , 俯 后 仰 , 左 坐 前 奇 正 相 生 , 旋 倚 侧 , 跃 皆 中 ( 有 中 气 收 放 , 乎 其 回 攒 皆 宰 中) ” 。 “ 随手运 , 转如神 , 上 ( 足 向上 ) 下( 足 圆 忽 手 忽 手 足 向 下 )或 顺 ( 顺 缠 法 , 劲 顺 ) 逆 ( 倒 转 法 , , 用 其 或 用 其 劲逆 ) ” 。 “ 卷 红 是 退 行 以避 左 右 ; 白鹤 亮 翅 是 右 引 左 倒 击 , 上 引下 击法 ; 膝 拗步 是 六封 ( 下 、 后 、 兼 搂 上 前 左

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释全文

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释全文

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释全文树人以一己之愚意,妄揣先贤之圣道,正是以糟粕而述精华,辞不达意处,在所不免。

陈鑫太极拳也有一定的白话解释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希望你们喜欢。

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第一篇:任脉督脉论原文: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

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

白话译文:任脉的起点在裆中的会阴穴,从身前向上在腹里边运行到颈下的天突穴,再向上经廉泉穴到达下唇下的承浆穴为止。

督脉的起点也在会阴穴,但过长强穴向身后沿脊骨逆转上行,到达头顶百会穴后,再向前下降至上唇人中穴止。

原文: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

人身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任督以南北言。

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

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

白话译文:人的身体有任督这两道经脉,好象天地有子午线。

人身体的任督是按身体的腹背而说的,天地的子午线是以南北方向定的,都处于正中间的位置,可以合成浑元一体,也可以分为阴阳二气。

分开可以明白阴阳相合不即不离的道理,合则能体会浑元一体的圆满自在,也可以说一即是二,二即是一。

原文:盖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犹明爱民以安国。

民毙国亡,任衰身谢。

是以上人行导引之术,以为修仙之根本。

白话译文:人身体内中气流通任督两条经脉,是维持生命存在的修养身心大道,这个道路就好象是一国的君臣执政者,只有爱护百姓才能安定国家。

百姓生存不下去了,国家自然就没有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人身中气不能再在任督脉通行,人的身体就要坏了。

所以具有大智慧的圣人,教人用导引的方法调理气血的流通,这是修养大道的根本原理。

原文: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

扫除妄念,卸净浊气,先定根基。

白话译文:练习太极拳的目的就是调养气血的运行,使之能够畅通身前背后以至全身上下,既然是求通就不能有违拗的地方,首先呼吸一定要顺其自然。

然后逐渐清除心脑中的妄想杂念,排除身体内部的混浊气质,身体就会松静下来,这是初学入手扎根定基础的指导思想。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摘录(5)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摘录(5)






“ ” “
肘 尖 向下 肘在前后


膝盖 与肘尖上 下 相 照

平 心静气

勿使横气填塞胸 中




左 右
上 下


要 呼应合住劲



胸 要 含 蓄 气 降丹 田

无 留横气 于 上



运 柔 成 刚

刚 柔 相 济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 胸 间松 开



即不 能
亦 当卸至 丹 田
处 处开 张

从 右 向下

而 左 而 上 至 右



大 圈




欲 刚 先柔 欲 扬先抑


胸 中 内劲如 太 和 元 气 转 圈
太和 元气运 胸 中



世 人 不 知


皆 以 ( 太 极 拳 )为 柔 术

殊 不 知 自用





静合轻重

功 以来 柔

千锤 百 练 (百 练 此 身成 铁 汉 ) 刚 而 归 之 于
要 求 和 提 高 , 能 最 后 达 到 全 身 关 节 、 柱 节 节 松 开 才 脊
功 练 习, 且 根据 尊 师尹 公长 松 所传 , 结 出桩 功秘 并 总 要 “ 字 诀 ” 试 从 功 诀 释 义 桩 功 层 次 , 中 观 点 正 确 六 , 文
与否 , 敬 请 行 家里手 斧 正 。 还

好书推荐练习陈氏太极拳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

好书推荐练习陈氏太极拳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

好书推荐练习陈氏太极拳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其实不用过多介绍,《陈式太极拳图说》练拳的朋友们应该都听过。

自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发行后,引起了武坛广泛、持久的关注。

武学届有口皆碑、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凡是了解太极文化,太极理论,此书当之无愧的列入必读书目之中!《陈氏太极拳图说》这一巨著,主要介绍了根据周易六十四卦推演的陈氏太极拳架六十四势的练法,以及太极拳的基本理论。

详细解读陈式太极拳小架:▼▼▼同时,它不仅是一部武术著作,也是一部集天文、地理、中医、养生、人文、兵法、体育等多学科的论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动态显现形态的绝妙概括。

但可惜!原著阅读起来有很多障碍!《陈氏太极拳图说》因为易理深奥,拳法精妙,传承久远,风格古朴,加上民国文言难以理解与学练,说实在的,并不利于广大拳友阅读交流...于是,一个神奇又靠谱的版本横空出世了!陈鑫《陈氏太极图说》解析注释版▼▼▼这个版本有多牛?最新推出《陈鑫陈氏太极图说》解析注释版:最新校注+最新拳理研究成果与《陈氏太极拳图说》深奥易理,精妙的拳法相结合,共同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让所有对陈氏太极感兴趣的拳友,彻底读透太极拳届旷世奇书!编者有多靠谱?此次对原著四卷做了全面校注的编者是陈式太极拳嫡宗传人陈东山、陈晓龙、陈向武,并对陈氏太极拳的理论基础、练法用法、发展脉络进行明了详尽的阐述。

由陈氏嫡传陈向武的分解演练视频以供习练者参考。

为什么要收藏此书?采用最靠谱、最易懂的方式:想要了解太极理论与拳法,读书、读太极经典丛书,无疑是最靠谱的的方式。

这个版本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下面十六个字:○原版再现○点校精到○图说详明○视频讲演也就是说,原文读不透彻,还有精妙准确的注释,图解不懂,还有编者为您详细说明,阅读完图文之后,还有生动直观的视频讲演,彻彻底底的穷尽所有方式,一次读个明白!太极文化、拳理拳法一次理清脉络:看到太极哲学、文化、太极拳理论,头都大了?觉得太深奥,不知从何处下手?边边角角、碎片式阅读无法满足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帮你理清脉络:▼▼▼将太极拳理拳法梳理成四大部分:易理系统经络系统拳理系统拳法系统结合图谱,一一拆解,逐条解读,让你一次读个透彻!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收藏,我们为您提供一个阅读思路,仅供参考:注重对卷首无极图和太极图所蕴涵深奥哲理的理解,它是全书的总纲。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鑫《陈⽒太极拳图说》在我国多种多样的拳术之中,太极拳可算是独树⼀帜,构思特异的拳种。

⼀百多年前,陈长兴的门⼈杨露蝉曾以此⼋门五步功,交遍当时名流好⼿,号称「杨⽆敌」⽽誉满拳坛,使后来拳界提起太极拳,⽆不肃然起敬。

可见太极拳不但拳理巧妙,⽽且还具有⾮常强的技击作⽤。

陈鑫⽂武兼备,发愤着书⽴说,⾸次⽤⽂字总结了历结了历代陈⽒太极拳的练拳经验。

其所着的《太极拳图说》对螺旋式的缠丝劲路、全⾝经络,以及⽆极⽣太极、太极⽣⼆仪、⼆仪⽣四象、四象⽣⼋卦,阴阳消长等原理,阐发详尽。

以易理说拳理,图⽂并茂。

学者由此循进。

从易领悟太极奥义。

太极拳的原理,在陈⽒《太极拳谱》,王宗岳《太极拳论》、《⾏功⼼解》,武禹襄、李亦畬等⼈的着作中,都有详尽的论述。

可惜这些经典着作,没有引起⼈们的⾜够重视,有时甚⾄背道⽽驰。

例如太极推⼿,应以不丢不顶为根本,⽽今推⼿之⼈⼤都以拙⼒相待,意欲牢固其根,如⽜之相牴,与太极以柔克刚之理相悖。

岂知⼰根愈固,彼攻愈烈,⾃然之理也。

沾粘连随四劲,沾粘在⼿,连随在步,根不去则步不灵活,⼈有攻击⽬标,连随⽆从,难免有跌倒之虞。

故推⼿欲不跌倒,先应去⼰之根。

⽆根者,⽆固定之根也,如物飘于⽔,如球滚于地。

犹如不倒翁,上欲轻,下欲沉,即拳谱所云:「飘飘荡荡浪⾥钻,上轻下沉不倒颠」。

「太极」是个圆,不是个平⾯圆,⽽是个⽴体圆,四⾯⼋⽅都是⼀个圆,即⼗三势中所谓四正四隅的⼋门。

固此要求松肩沉肘,开跨扩膝,含胸拔背,使⼈形成⼀个有弹性的球体,不着⼒则罢,⼀着⼒即随之旋转;犹如⽪球在地上很难站⽴上去⼀样。

其灵活的程度犹如天秤,犹如转轮。

这就是拳谱所谓:「静之则合,动之则分,⽴如平准,活如车轮」。

然⽪球是个⽆机体,⼈体是个有机物。

⼈体不但具有类似⽪球的功能,还有超过⽪球的⾃重量,并具调节能⼒。

只要恰当地运⽤沾粘连随不丢顶功夫,即可以使⼈进之不着,投之不脱。

这就是⼗三势中所谓进、退、顾、盼、定的五步。

⼈体的球形随着开合还可⼤可⼩。

陈鑫太极拳练拳要诀

陈鑫太极拳练拳要诀

陈氏太极拳练拳要诀(此文为当年陈鑫授拳时,学员笔录其要领而留存)(一)要诀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

耳向后听心贴背,舌尖轻挑颚齿间,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

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

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

腰如车轮左右转,虚实分明互相连。

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脚尖,内掌踏地偏重,大二足趾领先。

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

无处不太极,缠丝劲当粘。

心意、气力、筋骨,手足、肘膝、胯肩,内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关联。

腋腿四窝名“四”,左与左对右亦然。

运行结合呼吸,不丢不顶徐延。

静如山岳动如电,蓄若开弓发若箭。

捕鼠猫形搏兔鹘,聚精会神莫稍偏。

刚而不僵轻非浮,五阴五阳虚灵现。

着熟懂劲循序进,黏粘神明自通玄,谦虚谨慎重武德,急躁狂妄误指点。

(二)注释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

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牵挂,思想沉静下来。

脐以上不准有气,气下沉至丹田(丹田在脐下二、三寸之间,个人的中指中节叫寸)。

初学时知道把气沉下就行,不能斤斤拘泥,否则,易于顾此失彼,挂一漏千。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

身躯当笔直,不得佝偻、凸胸、左倾右斜,头应端正,不得俯、仰、摇、扭。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

前后顶是指头部的前囟和后囱。

思想上体会这两处微微碰起就行,不能僵颈硬往上顶,颏须稍收敛,两眼直向前方平视,前后顶也就不易丢失。

低头便失前顶,容易精神不振,晕头转向;仰头便失后顶,容易呼吸紧张,横气填胸。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

神,指眼神。

就是说手向左右内外上下运行时,须以眼神瞟送前边或上边的手,不得摆头晃脑或抬头去看手。

眼神也是全部精神所贯注,须知收敛、收视之功。

呼吸深沉,也正是古人所说的“吐纳术”。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摘录④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摘录④
而 下 , 至 长 强 , 由 阴 附 阳 又 一 周 也 。待 右 足 退 行 复 是 到 左 脚 之 后 , 手 从 下 涉 起 到 上 , 督 脉 又 自长 强 逆 右 则
两 股 , 分 上 行 至 左 肩 , 分 上 行 至 右 肩 , 是 由 肩 三 三 皆
骨 缝 中 贯 到 左 右 指 头 , 在 骨 缝 中者 谓 之 中 气 , 形 其 其
“ 子 日 : 者 气 之 帅 , 者 体 之 充 。心 如 将 军 气 孟 志 气
如 兵 , 军 一 出令 , 士 卒 皆 听 命 。 气 上 升 行 于 手 , 将 则 清
浊 气 下 降 行 于 足 , 皆行 到 指 头 乃 止 , 田 为 全 体 之 气 丹
气 归 宿 处 , 兵 马 屯 处 , 之 上 行 下 行 似 两 橛 , 实 如 气 其
振 。”
“ 劲 领 起 来 , 顶 劲 非 硬 蹬 脑 后 顶 间 二 大 筋 之 顶 领
谓 , 是 中气上 提 , 有 意 , 无 意 , 轻 不重 , 有 乃 若 若 不 可 提 过 , 不 心 流 不 亦 可不及 , 过 则上 悬 , 及 则气 留胸 中 , 于下 降 , 提 不 难 此 顶劲式 。 ”
“ 身 之劲往 外发 者 , 发于 丹 田, 里 收者 , 周 皆 向 皆 收 于 丹 田 , 皆 以 心 宰 之 , 处 皆 见 太 和 元 气 气 象 。” 然 处 “ 归丹 田, 虚 下实 , 气 存于 中 , 灵含 于 内。 ” 气 上 中 虚 “ 既成 , 平 气和 , 势 心 中气 归 于 丹 田 。 ”

“ 劲 上领 , 思 如上顶 破 天 , 可用气 太过 。” 顶 意 不
气 贯通 也。 ”
“ 劲 领起斜 寓 正 , 问 撑 ( 撑开 ) ( 合 住 ) 顶 裆 膝 合 劲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三)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三)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三)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辩原文:中气与浩然之气稍异,与血气大不相同。

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

白话译文:中气与孟子说的浩然之气稍有不同,与血气大不相同。

中气是人体内的太和元气,也就是《中庸》上说的:持中不偏倚的平常道理,而运行的刚柔显于无形的正直气息。

原文:能用此气行于手,天下未有穷之者。

如或有人穷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于偏倚。

非人能穷我,我自穷之也。

白话译文:能够以这种气周行身心稍未的中间,从拳学体用上讲,那么天下就没有人能胜过此人了。

如果有人能胜过此人,那么此人不是功夫没有到圆满无间,就是他在行功中心意形体涉及或流于失中执偏的地步。

这不是人能胜过他。

而是他自己破坏了自己的理。

也即是说走偏就会导致失败。

原文:此气之贵得乎中!名之曰中气,非气之行于官骸之中之谓也。

白话译文:这种气的珍贵在于得中!其实名叫中气,并不是指气行运在身体官骸的中间;官骸的中间是当中的中,中气的中则是因时因地因情因势,无论肢体,心意怎样变化,中气则永远不偏不倚,也无过与不及。

原文:浩然之气者;大约涉于刚一边多。

观孔子、孟子之气象可知:孔子言语极和平,孟子气象就带廉隅,即其自谓亦曰:至大至刚。

吾故曰涉于刚一边居多。

然要亦是秉受之元气。

特稍涉于严厉。

谓之为元气则可,谓之为太和元气似乎少逊耳。

此所以与中气略有不同处。

白话译文:浩然之气,偏近于刚,这只要看孔孟先师的气象就可以知道。

孔子说话教人,语气很平和,孟子就带有棱角,他自己也说自己的气要“至大至刚”,所以我说浩然正气刚的一面较多。

但也是秉受天地父母而生的元气,不过是近于严厉了些。

称为元气也可以,若称为太和元气好象还是差了一些。

这是浩然之气与中气的略微不同处说明。

原文:耍拳者能以浩然之气行之,技亦过乎大半矣!再加涵养功夫则几乎中气矣!至于血气,乃血脉中流通之气,即拳家所谓横气也,全仗年轻、力气勇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压敌人,失败者多即间获胜。

陈鑫十三势分节 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

陈鑫十三势分节 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

陈鑫十三势分节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第一势金刚捣碓,只一势。

言太极阴阳之理皆具。

第二势揽擦衣、单鞭、金刚捣碓,共三势。

太极生两仪也,继以金刚捣碓旨不离宗。

第三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共二势。

两仪生四象也,白鹅以起其势,搂膝拗步象乾坤坎离四卦之位。

第四势初收、斜行拗步,共二势。

四象生八卦,斜行象兑震巽艮四隅之卦。

第五势再收、前堂拗步、掩手捶、金刚捣碓,共四势。

本其蓄精以至出精,终于复归太极原象。

第六势披身捶、背折靠、肘底看拳、倒卷肱、白鹅亮翅、搂膝拗步,共六势。

其中倒身法、背身法、屈身法、退行法,此皆势中变格无不具。

第七势闪通背、掩手捶、揽擦衣、单鞭,共四势。

是倒转身法以归平衡身法。

第八势上云手、高探马、左右插脚、中单鞭、下掩手、二起脚、兽头势、踢一脚、蹬一跟、掩手捶、小擒拿、抱头推山、单鞭,共十三势。

云手横行法,左右插脚、踢蹬皆言足法,下掩手伏身法,二起脚飞身法,抱头推山合身法,中单鞭手足齐用法,踢蹬两大转身法,小擒拿偷步法,兽头势护头、护心、护膝法。

以上十三小势是与群敌交手大战一气,承接不能割断,无间可停,故共合为一势。

第九势前招、后招、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揽擦衣、单鞭,共七势。

前后招是前后相顾手法与眼法,野马分鬃披身法、连进步法,玉女穿梭右转身法、平纵身法,单鞭气归丹田、平心静气法。

以上七势亦是交手法。

第十势中云手、摆脚、一堂蛇、金鸡独立、朝天蹬、倒卷帘、白鹅亮翅、搂膝拗步、闪通背、掩手捶、揽擦衣、单鞭,共十二势。

摆脚是横脚打法,跌叉是低身法,金鸡独立、朝天蹬是高身法、用膝法。

以下七势皆重出不必再赘。

共十二小势亦是一气相连,不可割断,故合为一势。

第十一势下云手、高探马、十字脚、指裆捶、青龙出水、单鞭,共六势。

十字脚即十字靠也,指裆捶者制命法也,青龙出水跳跃进身法,不必转身亦是纵法。

第十二势铺地鸡、上步七星、下步跨虎,共三势。

铺地鸡展左腿坐地身法,上步七星前进上步法,下步跨虎上下相顾身法。

【评《陈氏太极拳图说》(下)】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

【评《陈氏太极拳图说》(下)】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

【评《陈氏太极拳图说》(下)】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接上期) 四、别出心裁分“十三势”,刻意搅乱承传格局。

在前面我们仅仅具体指出,陈鑫在《图说》中将“白鹅亮翅”和“搂膝拗步”划归为“第三势”,说成根据易经八卦之理而划分是胡说八道。

其实,陈鑫将陈氏太极拳六十四个“拳势”(应为“拳式”,笔者注)分作“十三势”,全说成是依据易经八卦之理,不仅是胡扯,而且是别有用心的。

根据有关资料,陈王廷从千载寺学功回陈沟后,主要传其在千载寺学来的通背绵拳、108式长拳,和其本人回陈沟后新创的陈氏炮捶等外家拳(含枪刀剑)。

他不但未将博公道长等所授“十三势软手”和“无极养生功”下传,而且对自己与李仲、李信兄弟共同创编的“太极养生功”共四路拳也未下传。

其缘由,是否有娘家唐村李氏多人因曾系李白成闯王旗下著名“李家将”,后慑于清廷追查而明哲保身讳忌有关人和事,故陈王廷也明哲保身,而刻意低调对待与李家有关联的人和事的因素?存疑。

故陈所乐(陈沟十世)、陈正如(陈沟十一世)无传“十三势绵拳”。

“十三势绵拳”的陈沟传线是:陈敬柏(赵堡镇人,于赵堡镇授拳)――陈继夏(陈沟十二世)――陈秉旺(陈沟十三世)――陈长兴(陈沟十四世,陈秉旺子)、陈有本(陈沟十四世)。

陈长兴的弟子杨禄禅“十三势绵拳”功夫了得,1854年在京师获“杨无敌”称号。

当年陈有本受“十三势绵拳”功夫启发(软绵绵的拳也能练出制敌实战的功夫),在“十三势绵拳”框架上,加入经柔化的家传通背缠拳的内容,并突出了“缠”法和“缠”劲,创“十三势新架”,亦即现在所称的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75式)。

陈鑫(陈沟,第十六世)为了配合证明他在《图说》中所说的陈氏太极拳,自温县始祖陈卜(陈沟第一世)以来,陈家古已有之,就需要将陈氏太极拳与名声已大振的“十三势”绵拳挂上钩,于是就别出心裁地将他所说的陈氏太极拳六十四个拳式,分作“十三势”。

其实,陈氏老架一路本来共有七十五个拳式,陈家先祖从来没有将陈氏拳划分作“十三势”。

陈鑫论陈氏太极拳练拳身体各部位之规矩

陈鑫论陈氏太极拳练拳身体各部位之规矩

陈鑫论陈氏太极拳练拳身体各部位之规矩1、头“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

”“至于头,耳能听敌来之声,眼能视敌发之色,头能前后左右触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

”2、眼“其精神在何处?曰:在眸子。

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莫之或爽。

”“运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为传心之官,故眼不旁视,足证心不二用。

”“眼神尤为紧要,当随主要之手运行,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

”“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眼神注于(主要)手中指,不邪视。

”“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也,故必视此,不可旁视令涣散无着。

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故必凝神注视。

揽擦衣势右手为主,左手是宾,右手发端,眼必视之,眼随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于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后手运毕归宿处,故必用力。

此时运动手似停止而其运动之灵气实不停止,一停止则其气息矣,即与下一势隔阂。

此即天地阴阳运转不息,曾二气之在吾身独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气越运越实,至运到十分满足,则下势即发起,此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意。

”“目能眼光四射。

”“目平视前,光兼四射。

”“眼睛顾视左右,要快。

”“收视返听,含光默默。

”3、耳“耳听身后兼左右。

”“耳听身后,防敌暗算。

”“敌人之来,必先有风,急者其风大,缓者其风微,即无风亦必有先兆,敌在前目能视之,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后,是即先兆,……惟凭耳听心防。

”“耳听左右背后,恐有不虞侵凌,人有以后来者,必先有声音,可闻其声音。

有声自与无声不同,故心平气静,耳自聪灵。

”4、鼻,口“呼吸顺其自然。

”“调息绵绵。

”“心息相依。

”“打拳以鼻为中界。

”“口唇轻闭,舌尖轻抵上颚。

”5、项“项竖直不可硬。

”“项要端正竖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

”“项要灵活,灵活则左右转动自易。

”6、手“以心运手,顺势转圈。

”“手上领之时,腰与裆一齐俱下,上体周转自觉活动,下体亦不死煞。

陈式太极拳理论

陈式太极拳理论

陈式太极拳理论陈式太极拳十大理论是对"太极"本源以及太极拳有关问题的抽象概括。

学好十大理论,对准确认识"太极"的本质和把握太极拳的特点,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式太极拳理论是对"太极"本源以及太极拳有关问题的抽象概括。

学好十大理论,对准确认识"太极"的本质和把握太极拳的特点,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本源以及太极拳有关问题的抽象概括。

学好十大理论,对准确认识"太极"的本质和把握太极拳的特点,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式太极拳理论。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理论"太极"本源以及太极拳有关问题的抽象概括。

学好十大理论,对准确认识"太极"的本质和把握太极拳的特点,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式太极拳理论陈式太极拳理论一、太极拳论要知何为太极拳,须先弄清何为"太极"。

太字原为大。

易乾上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意思是说"大"是世上万物形成之前的乾元之境,无边无际。

后来,当人们想表示比"大"更广、更深、更远、更高之境时,就在"大"字低下又加了一点,成为"太",意为无比、无际、无止、无边、无穷......极字原意为房屋中间顶端顺房之木,即屋脊之栋,意为最高、最巅、最上等。

"太"、"极"二字合起来,就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太极本无极",中国古代哲学称派生宇宙万物的本源、原始的混沌即为无极。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以至万事万物。

古代哲学把繁杂世界归纳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进而统一于"一"、"元"、"无"等抽象的本源,充满了唯物主义的可贵认识。

解读《陈氏太极拳图说》1

解读《陈氏太极拳图说》1

解读《陈氏太极拳图说》编者按: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是一部太极拳理论巨著,它“以易理解拳理”,详细地阐述了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和太极拳的关系。

这一部著作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被誉为“拳坛理论之丰碑,武林修学之经典”。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文化的断层,现代人已经很难读懂、理解书中关于《易经》、河图、洛书、无极、太极等等传统文化概念的内涵,甚至很多人认为这些都是封建迷信的东西,“用易理解拳理”就是牵强附会。

在当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大潮下,我们有必要对这样一部传统武学巨著进行解读,以满足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学习传统文化,练习太极拳的需求。

从本期开始,本刊记者将与康伟先生共同解读这一巨著。

康伟先生习练陈式太极拳三十余年,研究《陈氏太极拳图说》二十多年,对太极拳理论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在本刊举办的“太极拳名家讲堂”上,他多次担任“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研修班”的主讲导师,深受学员们的欢迎。

第一讲:《陈氏太极拳图说》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太极拳名家康伟本刊记者龚建新龚建新:康老师,《陈氏太极拳图说》这部著作我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接触的。

当时,我正跟着一位老拳师练习陈式太极拳,在琉璃厂中国书店我买了这本书,上海书店影印出版,是解放前的版本。

康伟:这本书我也有。

你当时买了,认真看了吗?龚建新:没有,太难懂了,都是繁体字,还是竖排版,也没有标点符号,更不用提那些无极图、太极图、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八卦了,简直就是一部天书。

我就浅尝辄止,翻了几页,就放在书架上束之高阁了。

所以,这本书现在还是新的。

康伟:我的就不同了。

我那第一本《陈氏太极拳图说》被我翻烂了,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我的阅读心得。

后来这本书就不知所踪了,我又买了新的,仍然被我翻烂了。

这本书我读了二十多年,翻烂了好几本。

龚建新:啊!你这么有毅力,这么有钻劲儿?为什么啊?康伟:是啊,我这个人就是执着。

在讲述《陈氏太极拳图说》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和太极拳,和这本书的关系。

中华古籍(古代书籍)武术类 太极拳论-清-陈鑫

中华古籍(古代书籍)武术类 太极拳论-清-陈鑫

陳鑫太極拳論◎心靜身正,以意運動◎開合虛實,呼吸自然◎輕靈圓轉,中氣貫足◎纏繞運勁,舒暢經絡◎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著著貫串,勢勢相承◎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運柔成剛,剛柔相濟◎先慢後快,快而復慢◎竄奔跳躍,忽上忽下◎剛柔俱泯,一片神行◎培養本元,勤學苦練太極拳總論太極拳拳譜太極拳經譜太極拳推原解用武要言太極拳發蒙纏絲勁論論官骸十三目◎葛手論集錄◎曷手十六目◎揭手三十六病◎葛手歌二首◎心靜身正,以意運動 學者上場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故其形無可名,名之曰無極,象形也。

太極者,生於無極也。

陰陽由微於著,循環無端,即其生生之機也。

……打拳上場手足雖未運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寓於心腹之內。

此時壹志凝神,專主於敬,而陰陽開合,消息盈虛,特未形耳。

時無可名,亦名之曰太極。

言此以示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

如此而後可以學拳。

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也,一絲不假強炎,強為者皆非太極自然之理,不得名為太極拳。

精神貴乎蘊蓄,不可外露圭角。

靜以待動。

太和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

不矜不張,局度雍容,雖曰習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為本。

身法端凝莫側,收斂精神,另無他訣,心平氣和則得。

身法正者,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含,故不懼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

若兼帶俯仰伸縮法,規矩方為完全合一。

久練純熟則起落進退,旋轉自由,而輕重、虛實、剛柔齊發。

打拳原是備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順有逆;有偏前,有偏後;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飛;有束往,有散開;種種身法,不可枚舉,皆有中氣以貫之。

此臨時以意會之自知。

身雖有時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執泥。

太极拳拳谱汇总

太极拳拳谱汇总

太极拳谱汇总太极拳谱汇总一 (王宗岳武禹襄, 陈长兴,陈鑫等)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长拳者。

如长江大海。

滔滔不绝也。

棚捋挤按采洌肘靠。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

此五行也。

棚捋挤按。

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洌肘靠。

即巽震兑艮。

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

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

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

凡此皆是。

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後,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

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释全文(5)

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释全文(5)

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释全文(5)推荐文章武式太极拳白话歌热度:太极拳运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热度:太极拳补肾功法及其特点的介绍热度:学习太极拳的哪些方面热度:太极拳养生运动的新认识热度: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第九篇:周身大要论原文:拳之一艺,虽是小道,然未尝不可即以小以见大。

故上场之时,不可视为儿戏。

而此身必以端正为本。

身一端正则作事无不端正矣。

大体不可跛倚倒塌。

况此艺全是以心运手,以手领肘,以肘领身。

手虽领身,而身有身之本位。

论体则身领乎手,论耍手则以手领身。

白话译文:太极拳这种技艺,虽然在人的生活中只占一小部分,但也可以在小的地方表现出一个人固有的品德。

所以上场练习的时候,要认真对待。

首先自己的身体必须要端正,身体端正了。

练拳行功就比较容易达到要求,起码在大的方面没有东倒西歪的现象。

何况太极拳的运动都是心意指挥手领肘动。

肘又领起身行。

使肢体连贯。

更要身端体正才能做到有主有从,宾主分明,也就是说手虽然领导身行,而身体仍然还要保守自己中正的本来位置。

从体用的要求上说,是身要带领手动,而从外形的表现是以手引领身体运行。

原文:身虽有时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

能循规蹈矩,不妄生枝节,自然合拍。

合拍则庶乎近矣!白话译文:不过身体有时间也有不正歪斜的时候,那也是依据运动要求而产生的变化,而且歪斜中间也不应该失去固有的中正。

属一时的权宜,不必要执着也就是不要一定守端正的规矩,而不能通融机变。

总的来说,身体要保守端正的规矩,不胡乱的傍生枝节,自然在动静间可以相合于规矩要求。

合乎要求可以说已快接近大道法理了。

心原文: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而心又为五官百骸之灵。

故心为一身之主,心一动而五官百骸皆听命焉。

白话译文:在天地万物之间,人是最具有灵性的。

人心又是人身体中最有灵性的器官,所以说心是人身体的主人。

心动则身体各处无论五官或四肢百骸都会来听从命令。

原文:官骸不循规矩者,非官骸之过,实心之过也。

孟子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惟心之谓。

太极拳的中庸之道_中庸之道

太极拳的中庸之道_中庸之道

太极拳的中庸之道_中庸之道太极拳练、用无不体现了中庸之道。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写道:“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尔。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如何才能实现阴阳相济呢?《太极拳论》中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即为中庸之道。

陈鑫在《总论拳手内劲刚柔歌》中论述道:“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这里的“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这句话,集中体现了太极拳的中庸之道。

在太极拳修炼中,如何体悟中庸之道呢?这就是要“对称”或“平衡”地练拳,也就是开中必须有合、撑中必须有敛、前去之时必有后撑,务必实现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

初学时,“对称”主要是通过守身法规矩来实现的,如通过顶劲――塌腰、沉肩坠肘,涵胸――拔背、护臀,裹裆――翻臀等,实现对拉拔长,最终实现八面支撑。

这里要注意的是,离开了裆劲就无法谈顶劲,否则光有顶劲而没有裆劲,只能是往一个方向的位移,无法实现对拉。

现实中,很多人练太极拳多年却功夫不上身的根本原因就在此,他们总是“阴阳分为两橛”,光有一头,丢了另一头。

如,在做上步揽雀尾按式时,光考虑了手与身体向前按的拳意,没有考虑到手在往前按时,后背、脊椎需要同时往后撑,在前推后撑的同时,还需要将四梢劲收回丹田,始终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

在追求身法“对称”去练的同时,意气劲也要追求“对称”地去练,如手往前去,意往回收,逐渐体悟到太极拳的内劲――中气。

陈鑫对中气是这样论述的,“阴阳合德为中气”。

对于内劲,孙禄堂述郭云深先生言:“拳中之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中之内劲也。

”“顺中用逆”,集中体现了阴阳平衡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鑫太极拳论1、心静身正,以意运动2、开合虚实,呼吸自然3、轻灵圆转,中气贯足4、缠绕运劲,舒畅经络5、上下相随,内外相合6、着着贯串,势势相承7、虚领顶劲,气沉丹田8、含胸拔背,沉肩坠肘9、运柔成刚,刚柔相济10、先慢后快,快而复慢11、窜奔跳跃,忽上忽下12、刚柔俱泯,一片神行13、培养本元,勤学苦练太极拳总论太极拳拳谱太极拳经谱太极拳推原解用武要言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论官骸十三目1、葛手论集录2、曷手十六目3、揭手三十六病4、葛手歌二首1、心静身正,以意运动“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

阴阳由微于著,循环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

……打拳上场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

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形耳。

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

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

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炎,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

”“静以待动。

”“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

”“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为本。

”“身法端凝莫侧,收敛精神,另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

”“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惧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若兼带俯仰伸缩法,规矩方为完全合一。

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打拳原是备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逆;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飞;有束往,有散开;种种身法,不可枚举,皆有中气以贯之。

此临时以意会之自知。

”“身虽有时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

”“间架即有时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缠绵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

”“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

”“身法不论大身法转关或小身法过角,以灵动敏捷为尚。

”“能会此身转移法,神机变化在其中。

”“打拳心是主。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天君有宰,百骸听命。

”“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动静缓急,运转随心。

”“运化全在一心中。

”“四体从心而运,官骸皆悦以顺从,而要皆以乾坤正气行之也。

”“心中一物无有,极其虚灵,一有所着,则不虚不灵,惟静以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

”“妙机本是从心发。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

心欲左右更迭运行。

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算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算下,裆即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而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从乎心也。

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主宰。

”“或曰:拳之大概即闻命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焉。

临场先去其轻浮慌张之气,清心寡欲,平心静气,着着循规蹈矩,积久功熟,然后此中层累曲折,历尽难境,苦去甘来,机趣横生,渤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

要之此皆人力所能为者,至于无心成化,是在涵养,日久忧游,以俟其自至则得矣。

”“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在阿。

”“拳虽小技,皆本太极正理。

”“拳虽武艺,得其正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无往不宜。

”2、开合虚实,呼吸自然“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以吾身本有之元气,运于吾身,其屈伸往来,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与一虚一实焉已耳。

”“一开一合,拳术尽矣。

”“动静循环,岂有间哉!吾所谓: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

”“一开一合妙入微,上下四旁泄化机,纵使六子俱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

”“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

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之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周身一齐合到一块,神气不散,方能一气流通,卫护周身。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

……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

……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

”“头直,眼平视,肩与肩合,肘与肘合,手与手合,大腿根与大腿根合,膝与膝合,足与足合,平心静气,说合上下一齐合住,气归丹田,合法皆用倒(逆)缠法。

”“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至合之时,气必归于丹田。

”“一开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势,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体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两手两足)殷勤骨节张。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者皆实,此之谓虚而实。

”“天地阴阳之理,不过消息盈虚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虚。

打太极拳亦是消息盈虚。

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气也,生长也,故人之子谓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气微,故谓之息。

消者,减也,退也。

盈者,中间充满也。

虚者,中间空也。

”3、轻灵圆转,中气贯足“能敬能静,自葆虚灵。

”“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

”“以灵动敏捷为尚。

”“且心一虚,则全体皆虚,惟虚则灵,灵足以应敌。

”“打拳者,手极虚极灵,物有挨着即知,即能随机应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尽是虚灵。

”“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

”“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打拳中气所往,人孰能禁!”“以浩然之气行之,无往不宜。

”“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

”“内劲何发何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

”“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

”“中气得十分满足,气势盛足。

”“拳以中气运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

”“以引足为止,学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处,即以何处引击,不拘定格。

”“中气贯足,物来顺应,物莫能违。

”“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无横气。

”“中气运到手指头方为运足。

”“足大指待手气走足后,仍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

得其中正即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中气充实于内,而后开合擒纵,自无窒碍。

”“中气必由胳膊中徐徐运行,不可慌张忽略,顺其当然之则,运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气行于两肱之中,是为中气。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渐渐充其内劲,必使劲由骨缝中充至肌肤,以及指头,待内劲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致自动。

”“一气运行,绝不停留,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但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

”“两人相敌,性命所关,外观诸人,内观诸己,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一以中气持御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气运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见己,我独知之地,须时时神而会之,久而自明。

”“顶劲领起来(顶劲:心之中气。

领:如提起)顶劲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领是领其全体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不朋上悬,立不稳当,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者,不可不知。

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

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

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

中气最难名,即中气所行之路处亦最难名,无形无声,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

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即四肢中所运之中气亦即此中气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气。

此外不偏,而后四肢之中气皆不偏,虽四体形迹呈多偏势,而中气这流于肢体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

”“气非有两,其柔而劲者为中气,一味硬者为横气。

其为用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气之用,非中气之体。

中气之体即吾心中阴阳之正气,即孟子所谓配道义浩然之气也。

”4、缠绕运劲,舒畅经络“凡经络皆有益于拳。

”“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太极拳缠丝法也。

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在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

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此中意趣,莫割断神气,神气不断,知脉自然流通。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持,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卫生之本,还气妙诀。

能善运气,始能卫其生命。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

”“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

……上身任督以腹背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

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

……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行导引之术,以为(却病延年)之根本。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即丹田),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

无念之发,天机自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