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青州市庙子初中魏世青摘要:《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15课,安排一课时完成。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
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一、教学得重难点为: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2.过程与方法(1)朗读体验。
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借助网络资源探究交流。
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
(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青州庙子初级中学的七年级一班学生;2. 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3.学生在学习中表现欲望较强,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4. 学生诵读文言文能力不强;5.学生对文言文知识有所积累,但水平不高。
四、教学策略1、自读质疑,将其中疑难提出,通过媒体链接,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分角色背诵,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资源准备:(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制作教学PPT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15《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
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
难点: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司马光砸缸救友”故事谈起,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课文的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情况。
(1)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诵读,疏通文字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2.组内互检诵读。
3.小组竞赛。
4.结合注释和参考书自主翻译课文,勾划出疑难。
5.学习小组内交流翻译情况,解决疑难问题,可进一步提出疑问。
6.小组间展示翻译,共同探究问题。
7.进行小组间翻译抢答比赛。
四、概括课文内容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五、分析人物分析人物对话,讨论人物形象 1.孙权善劝:语重心长言辞恳切(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必要性——严格要求,殷切希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方法、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读书的好处。
2.吕蒙找出吕蒙态度的变化,说说他是怎样的人?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知错就改,虚心好学,豪爽的武将风度。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下?
还 有“ 但 闻燕 山 胡骑 鸣啾 啾 ” 。 师 : 同学们 非 常棒 ! 学 习就 应 该
举 一 反 三 。 来 看 最后 一个 句 子 。 ( 屏 显。)
( 生试 读 。 )
生 3 : 吕蒙 用 军 中 事 务 繁 多 来推
辞。 师 : 对 , 翻 译 句子 的时候 , 一 定 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注 意 翻 译 完 整 。 再 来 看 第 二 个 句
子。
师 :能说 说 你 选 择 这 种 语 气 读
的理 由Ⅱ 马?
生 1 :我 认 为 孙 权 作 为 君 主 , 是 想让 吕蒙 多 学 习 ,否 则 以 后 怎 么 带
里面 。
大 兄何 见 事 之 晚 乎 !
啊 !
生 1 : 长 兄 知 道 这 件 事 太 晚 了 好 他 的 部 下 , 因此 有警 告 的语 气 在 师 : 在 这个 句子 中“ 乎” 字 是 什 生 2 : 是感叹词 “ 啊” 的意 思 。 师: 其他 同学 有 什 么 看 法? 生 2 : 这句话 中的“ 不 可不学 ” , 用 了 双 重 否 定 ,表 现 了 孙 权 语 气 坚 师: 哦, 这 位 同学 想 要读 出君 王
师 : 本 课 中 出 现 了很 多语 气 词 , 决, 不 能质 疑 的态 度 。 请 大 家 标 注 出来 ,朗读 时 注 意 这 些
生 2 : “ 岂” 是难 道 的 意 思 , “ 欲” 语 气 词 , 有 助 于 我 们 进 一 步 走 近 文 的威 严 , 这种 语 气 是 坚 决 的。就 像 今 中 的人 物 。 对 课 文 的语 句 翻 译 我 们 天 你 很 累 , 回 家 不 想 写作 业 , 这时你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完整篇.doc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孙权劝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讲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文章围绕善劝与论议展开。
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
今天,它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文学素养的极好教材。
【学生分析】十三、四岁的七年级学生,平时爱听故事,看电视剧,看小说,而且《三国演义》又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或多或少已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学习本文必须引导他们学会从读中悟,从悟中得以加深了解。
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诵读、欣赏和口头表达能力。
基于此,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设计理念】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遵守语文学习的规律,全过程引导学生读、悟、赏,一切从学情出发,制定、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只起组织、帮助、引导、监督的作用,体现语文教学新的理念: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自主性、互动性的特点,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使学生获得真知,终生受益。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初步翻译简单的文言句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善于劝说别人和虚心接纳别人意见的美德。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曲)。
谁能说说自己的感觉?生:滚滚长江东逝水听了歌曲,我感觉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们豪迈的壮志,为天下的百姓没有过上好日子而流泪。
生:听了歌曲火烧赤壁那扣人心弦的场面,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师:看来,这首歌曲已经深深地拨动了同学们的心弦。
谁能说说《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大致内容?生:《三国演义》所叙的故事是曹操、刘备、孙权为了谋求一统天下,展开你争我夺的斗争,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峙的局面。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实录一、教学目标:1.了解孙权的生平事迹,认识孙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2.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劝学的意识。
3.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孙权的生平事迹和贡献2.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三、教学过程:1.预习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孙权劝学的名言,并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孙权是谁?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b.劝学为何重要?2.学习孙权的生平事迹和贡献(1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和PPT呈现,向学生介绍孙权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学生可以记录重点内容,并在介绍结束后进行梳理和总结。
3.学习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教育理念(20分钟)教师以小组或全班形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发阅读材料,其中包括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摘录。
学生在小组内阅读,并合作讨论。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展示,并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4.活动讨论(25分钟)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a.孙权为什么强调劝学的重要性?c.如何将孙权的劝学思想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和点评。
5.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通过本次学习,你对孙权的劝学思想有何新的认识?b.你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什么具体的计划和行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建议,并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设定目标。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讲述和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引入到孙权的劝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中。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加深了对孙权的了解,并进行了思辨和表达的训练。
活动讨论环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教育的重要性和劝学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一语文《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初一语文《孙权劝学》课堂实录《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一、爱好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一篇专门励志、专门有教育意义的古文《孙权劝学》。
请看题目,谁来说说你对哪个字或词感爱好?生1:我对“劝”字感爱好,孙权劝的是谁?什么缘故要劝?生2:我也对“劝”字感爱好,我想明白孙权是如何劝的?劝的结果如何样?生3:我对“学”字感爱好,我想明白学的是什么?生4:我对孙权感爱好,我想了解他是如何样的一个人?师:看来同学们都动脑摸索问题了,题目给了我们专门多信息,同学们都发觉了,专门了不得。
那么孙权是如何劝的?收到了如何样的成效呢?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师:第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尽量读准字音。
能够结合书下注释,假如遇到可不能的字音还能够请教小组的其他成员,一会我们请一名同学给大伙儿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给大伙儿展现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关心他指出读音上的错误,你们也能够拿出笔标记一下。
(一生读。
)师:好,你请坐,谁来说说他读的哪些地点需要改正?生1:“即更刮目相待”应该读“gēng”。
生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读“wéi”。
师:专门好,同学们发觉有两个多音字读错了。
老师在读音上有一个小提示给大伙儿,当你拿到一篇古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你能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并记住它的含义,依照字在句子中的意义和语感判定多音字应该读哪个音,最后再看通假字要读出所通字的音,如此一篇文章的字音障碍就扫除了。
那个方法期望大伙儿记住。
我们看这篇文章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是……(出示课件),现在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嘹亮而整齐,老师也想读一读,给我机会吗?生1:不给。
(一生专门顽皮。
)师:什么缘故不想让我读呀?生1:我也能读好,我想给大伙儿读。
(众人笑。
)师:好,那你先读,你读完后让我读好吗?生1(笑):好。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一、构建动场,导入新课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背景音乐《三国演义》片头曲响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其中一位骁勇善战的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了东吴的大将手下,这位大将是谁呢?今天我一起学习有关他的一篇文章——《孙权劝学》。
(PPT出示标题)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作者作品。
生: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师:纂读zuǎn。
二、教学过程【活动一】读准字音、停顿师: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首先让我们用读的方式走近这篇文章。
老师首先给大家读一遍,同学们注意字音、停顿。
(教师范读全文)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学生自读)师:哪位同学读一下?生1读。
师:哪位同学点评这位同学的诵读?生2:有两处停顿应当注意——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更”应该读“gēng”。
师:你点评得非常到位。
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好,更要读通文意。
翻译文言文有一定的方法,谁还记得?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文言单音节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师:你记得非常准,下面,同学们利用工具书,参考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出示PPT——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哪位同学先翻译一下?生1:翻译全文。
师:你翻译地很通畅,哪位同学点评一下?生2:“博士”在文中的意识是古代专掌学经传授的学官。
师: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翻译“博士”的意思,只需要了解即可。
生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见事”应该翻译为:了解这件事。
师:在本文中有几个词比较重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讲堂实录《孙权劝学》讲堂实录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话说三国大力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
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猛,这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谱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据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任。
可他就不爱念书,孙权多次劝告,他老是推三阻四,不愿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结果如何呢?今日我们就来看《孙权劝学》(板书课题)师:这篇文章选自哪里?生:《资治通鉴》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这部书的有关资料?生: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实。
师: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砸缸的故事应当不陌生吧,哪位同学讲一下?生:讲故事。
师:大屏幕展现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孙权劝学终究是怎么个劝法呢?俗语说“书牍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更应这样。
这节课我们就从读做起,掌握课文的内容。
(展现大屏幕:一读:读准字音和停留)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与句子的节奏。
(师读课文)师:下边请同学们依照大屏幕上的提示自由朗诵课文(展现朗诵提示与要求)生:读。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与停留。
生:齐读。
师:下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联合课下说明,争取迅速读通课文的内容和文意。
(大屏幕展现:二读:读通内容和文意。
)有疑问的地方标明一下。
生:自主学习。
师:经过自主学习,你会碰到许多疑问或许有很多收获需要请同学们帮助或许与同学们分享,下边就请同学们组内相互沟通一下。
生:小组相互沟通,议论强烈。
师:哪组的同学有疑问?生:“当涂”怎么讲?生:当权,当道。
生:“博士”与现代汉语意思同样吗?生:不同样,在文中是专管经学教授的学官。
师:好,同学们剖析的不错。
读通了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议论以下问题,掌握课文文意。
(大屏幕展现议论问题: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用文中的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吕蒙德变化吗?)生:热情议论。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孙权劝学》教学实录【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娴熟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进展。
【重点】品尝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进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自读质疑同学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争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编课本剧同学在熟识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同学参加学习的乐观性。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投影片【教时】1课时老师活动同学活动导语设计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情愿帮我想个方法?生:情愿。
师:是这样的,我有个同学,他总是不愿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当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许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
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状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生:想。
(同学争论回答。
老师向同学求教,突出了同学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同学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
由此导入,引发同学求知欲。
)认定目标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当怎么学呢?谁来说说?生: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争论讨论,(同学回答。
同学参加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爱好和乐观性。
)导学达标竟读课文、自主强化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熟悉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人教新课标版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然后用一二句话概括一下文章的内容.生:集体朗读课文.师:同学们读得比我想象中的要好,那么说说看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呢?生:孙权、鲁肃、吕蒙.师:同学们能否概括一下文章的内容.生:孙权劝吕蒙学习.师:如果把文章一刀两断的话,应该从哪里断开.生:鲁肃发现吕蒙不再是以前的吕蒙.师:鲁肃对吕蒙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有了质的飞跃,文中出现了几个重要人物,我们可以揣摩一下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小组朗读一下,一位同学演孙权,一位演吕蒙,一位演鲁肃.要注意人物的语气,并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大家不要忘记,体会一下人物的身份噢!看看同学们读得效果.(老师虽然提了要揣摩人物性格特点的要求,但是在教学时并没有得到落实,)师:(教师在小组中指导)揣摩一下人物的语气,身份不一样,语气也不一样.孙权这么读,还能做君王啊!你是读什么呢?鲁肃有一句话,表现了什么呢?生:惊奇!师:所以要读出惊奇.师:大多数学生都读了一到二次了.哪一个组先来展示一下.我们来评点一下,听两点:语气是否读出来了,他们朗读怎么样(到底在哪些方面怎么样,可以指导一下,比如人物的语言是否符合身份,是否反应人物的性格)大家揣摩一下.生:学生分角色朗读.(孙权、吕蒙的语气没有读出来)师:掌声鼓励一下,他们有没有把人物的语气读出来了.那么分个人来评点一下,好吗?生:读鲁肃的,可以再把鲁肃惊讶的语气读出来.师:鲁肃有一种惊讶的语气,他有可能体会到了,只不过可能还不能一下子发挥出来.(这些鼓励的语言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他也不会因为没有读好而觉得不自然)生:孙权对吕蒙的语气,没有体现出他的关心,亲切.师:孙权发现吕蒙有武功方面的能力,但文学方面很欠缺,所以要表示对他的关心.接下来哪一组同学读一下.生:第二组学生朗读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读到鲁肃时,加了一个语气词,是一种创新之举,把一种惊讶完全的展现在眼前了.等于说他不敢相信,因为吕蒙有着一个质的飞跃.吕蒙的话读到了一种高兴,得到了鲁肃的赞扬,相当的不容易,吕蒙此时的心情相当的激动、得意.“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明显地表现出了这种情感.通过指点,学生都能读得非常好,老师非常欣赏,接下来请同学们自选一个人物,再来读读.(学生在此加入了一个语气时,表达的效果的确不一样)师:大家读得感觉慢慢体会出来了,是吧!大家大概也读出了人物的语气,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自己翻译文章.借助课文的注释,特别注意以下的重点字词的理解,将课文口头翻译成现代汉语,小组内可以交流.教师出示重点字:以:用但:只孰:谁论议:谈论结友:结交为朋友.(既然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出示重点字可以放在合作讨论之后,如果学生没有提到这几个字,可以通过老师提问的形式出示这几个字)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小组指导.“士别三日”是一个成语,可以不翻译.师:同学们讨论的差不多了,这样吧,有什么疑难可以举手,有没有问题.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什么意思?师:哪位同学能回答?生:难道我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在此可以解释一下博士的古今异义,在注释中没有,学生不太会理解的)师:“耶”是我们学到的第十二个通假字,请同学们圈点出来.(老师在此并没有解释也没有讲到它的用法)生:“但当涉猎”什么意思?师:刚才我们用原文读,现在根据自己的翻译,用现代汉语来读一下.请大家体会一下,用现代文读了一下,有什么不同?你们有什么感觉?不仅要评点朗读,还要看看有没有读错.(这儿老师的表述是否妥当,是否可以表述为:我们来翻译一下全文,但翻译时仍要读出人物的语气)生:学生用现代文来读课文.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翻译将课文用现代汉语来朗读.并且也是请四个人分别扮演四个角色,请大家体会一下用两种语言读的不同感受.(这两种感受没有可比性)生:(学生用现代汉语来朗读)。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一、自主预习导入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让一代枭雄如此赞赏?今天我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也许从课文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师:本文节选自哪里?生:《资治通鉴》师:你会写鉴字吗?(生写)这是一部怎样的书?生:是一部历史著作。
师:谁来补充?生:是编年体史书。
师:什么是编年体史书?生: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编写的史书。
生: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是编年体通史。
生:作者是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师:了解了《资治通鉴》和司马光,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先来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生:自由诵读课文。
师:通过诵读,你还有读不准的地方吗?生(齐说):没有。
师:好,那我们一起读课文,初步理解一下课文写了什么故事?生:齐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生:孙权劝吕蒙读书。
师:对,同学们很聪明,知道从题目概括故事情节。
那究竟是如何劝说的呢?我们疏通了文义就会豁然开朗。
好,我们这就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别忘了,一定标出你有疑问的地方哦。
生:疏通文义,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师:好。
下面小组交流讨论刚才你标出来的有疑问的地方。
生:学生交流讨论。
师:通过小组交流,如果你还有没解决的疑问,不妨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探讨。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的“以”什么意思?生:因为。
生:“自以为大有所益”的“以为”什么意思?生:认为。
师:没有疑问了,那老师有个问题,同学们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博士”意思和现代汉语一样吗?生:不一样,当时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现在……师:现在指一种学位,或学位的最高一级。
师:同学们在文字疏通方面没有疑问了。
读了课文你喜欢谁?孙权还是鲁肃?生:我喜欢鲁肃,他爱读书了。
生:我也喜欢鲁肃,他知错就改。
师:他犯了什么错?生:吕蒙因为军中事务多,不学习。
师:哦,这个错还不小呢,否则怎么领兵打仗。
错而能改,善莫大焉。
生:他挺刻苦的。
【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人教版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读清文意。
2.体会本文对话描写精炼、传神的写作特点,读懂孙权关心下属成长、吕蒙虚心接受他人意见、鲁肃爱才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由读、分组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通过师生同评同议感知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读出开卷有益、知识改变命运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下午上课容易犯困,老师先给大家放一段短片来提提神,好吗?生:——好!师:(放动画)2.师:片子看完了,好看吗?(好玩吗?)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成语故事,什么故事?生:——刮目相看。
师:故事中有几个人物?生:——三个人物:孙权、鲁肃、吕蒙。
师:大家很善于捕捉信息。
这是个儿童片,是根据《资治通鉴》这本书上记载的一个历史故事改编而成。
片中对人物的表现多少带点娱乐性。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想带着大家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去认识故事中这三个真实的人物,看看我们能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怎样的启示。
请大家把书翻到106页,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孙权劝学》。
(点幻灯)二、文学常识简介师: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资治通鉴》这本书。
有没有同学知道《资治通鉴》是部怎样的书?生:介绍《资治通鉴》这本书。
(教师根据需要适当评价或补充。
(幻灯只需显示问题:《资治通鉴》是部怎样的书?不要答案。
)三、读课文师: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大家知道学习文言文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吗?生:——诵读。
师:是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节课我们的诵读目标就是一个字——读!(点幻灯:“读”,字体动起来。
)师:怎么读呢?有没有同学知道?第一步?生:读准字音。
(若学生答案不准确,教师直接点幻灯:读准字音,明确)1.读准字音1)请大家自由的、放声的朗读课文,找出不会读的字,并做上记号。
(存疑)2)有不会读的字吗?(学生提问,学生答)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明确可利用注释或工具书了解生字读音,多音字要结合上下文确定读音,文言文学习还要注意一类特殊的字——通假字,如邪,通“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导入及背景介绍,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师: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下面,就请同桌两人为小组,边读边译。
(生译读课文,互相解决疑难。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句子,老师也准备了几个句子。
大家看看,这几个句子会翻译吗?(屏显。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1: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好,那这个“以”字是什么意思?生2:“用”的意思。
师: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应该是———生3: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对,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译完整。
再来看第二个句子。
(屏显。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生1:我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师:这句中“, 岂”和“欲”分别是什么意思?生2:“岂”是难道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应该如何翻译?生3: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师:很好,“博士”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生4: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师:现代汉语中“博士”是什么意思?生5:是对一种学位的称呼。
师:哦,原来是个古今异义词。
那就让我们拿起笔,积累下来吧。
再来看下一个句子。
(屏显。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生1: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
师:很好,看来刚才同学们听课都很认真。
那么,在这个句子中“但”字该如何翻译呢?生2:是“只”的意思。
师:很好,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也有个“但”字翻译为“只”的意思。
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句吗?生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还有“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同学们非常棒!学习就应该举一反三。
来看最后一个句子。
(屏显。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生1: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师:在这个句子中“乎”字是什么意思?生2:是感叹词“啊”的意思。
师:本课中出现了很多语气词,请大家标注出来,朗读时注意这些语气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走近文中的人物。
对课文的语句翻译我们解决了,哪位同学能够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大意?生3:课文讲述了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最终大有进步,受到鲁肃刮目相看的故事。
师:在这则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生1:这则故事中有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吕蒙和鲁肃。
师:文中最先出现了哪些人物?生2:孙权和吕蒙。
师:孙权、吕蒙何许人也?生3:孙权是吴国的创建者。
师:那吕蒙呢?生4:三国时有名的大将。
师:具体是哪一国的大将?生5:吴国。
师:也就是说吕蒙是孙权的部下,吴国的君主在劝他的部下学习,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自然不同。
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两人对话的句子,试着揣摩这两人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读一读,品一品。
(生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生试读。
)师:能说说你选择这种语气读的理由吗?生1:我认为孙权作为君主,是想让吕蒙多学习,否则以后怎么带好他的部下,因此有警告的语气在里面。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生2:这句话中的“不可不学”,用了双重否定,表现了孙权语气坚决,不能质疑的态度。
师:哦,这位同学想要读出君王的威严,这种语气是坚决的。
就像今天你很累,回家不想写作业,这时你的妈妈对你说:“写作业是你身为一名学生的本职任务,你不能不写!”生3:这种语气太坚决,让人很难接受。
我认为孙权对吕蒙是一种劝导的语气。
师:那你能不能试着将这种劝导的语气读出来?生3:“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师:大家同意他的这种语气吗?生(齐):同意!师:这位同学的劝导,让人很乐意去接受。
看来,掌握说话的语气很重要。
既然大家都认同刚才这位同学读句子的语气,那就让我们全体男生做一回君主,来试着规劝自己的臣子。
(男生齐读。
)师:这样一位为下属着想的君主,又是用规劝的语气在劝导,吕蒙听了应该欣然接受吧?生1:吕蒙用军中事务多而推辞了。
师:这吕蒙,好大的胆子!君主劝说他学习,他居然敢推脱。
如果你是孙权,这时你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生2:会气愤、无奈、失望。
师:如果我是孙权,劝说不成,那就命令,君命不可违,这样做多省事啊!孙权是不是这样做的呢?生3:我认为孙权是把吕蒙当做很好的朋友来规劝的,所以他不会用命令的方式来逼吕蒙学习。
生4:孙权的语气比较恳切,寄寓了对吕蒙的关心和殷切的希望,让吕蒙觉得无法推辞。
师:也就是说,孙权用恳切的语气,让吕蒙心甘情愿地接受学习。
你能试着将你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为我们重现当年那一幕吗?(生试读。
)生5:我认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很幽默,有点调侃的意味。
师: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注意句子中的两个语气词“邪”和“耳”。
我们前面说过,它们分别相当于“吗”和“罢了”,再读一遍,将这两个词语的表现力读出来。
(生再读。
)师:我想,听到孙权这样一说,吕蒙心里一定轻松了不少。
紧接着,孙权又是如何劝说的?生1:孙权紧接着用自己的经历来劝说,他自己经常读书,认为大有所益。
师:哦,孙权用自身的经历来劝说,很有说服力。
生2:“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还否定了吕蒙前面推脱的理由。
师:这时候的吕蒙应该是哑口无言,再也不会用“军中多务”来推脱了吧。
生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句话还透露出孙权对吕蒙的鼓励,让他知道读书还是很有好处的。
师:同学们体味得很到位,再劝吕蒙,孙权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怒,也没有用君主的特权去逼迫吕蒙学习,而是以自身的学习经历来鼓励、劝说吕蒙学习。
孙权认为读书“大有所益”。
如何才能让吕蒙觉得读书很有诱惑力,并且心甘情愿地学习?“大有所益”应当怎样读?(生1 范读。
)师:当我们向他人介绍一种很具诱惑力的事物的时候,应当用怎样的语气?生2:“自以为大有所益!”师:非常聪慧的同学,他抓住了表示程度的“大”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读书的益处。
这时的吕蒙还推脱吗?生3:吕蒙不推脱了。
“蒙乃始就学”,当孙权告诉他读书的益处时,他不再推脱,体现出吕蒙很果断。
师:这都是孙权的功劳啊!到这里,我们对这位君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家说说你眼中的孙权是个怎样的人。
生1:他是个机智、聪慧的人,用平和的语气劝说他人,让人很乐意接受他的建议。
生2:他平易近人,对属下像朋友一样,并没有摆君主的架子。
生3:他是个善于劝学,掌握高超劝说技巧的人。
生4:他是个很有耐心的人,一劝不学,他会再劝,直到吕蒙心甘情愿地学习。
生5:他还是个重视学习的人,因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吕蒙学习。
生6:他重视属下的全面发展,如果只会打仗,空有一身蛮力,在战争中一定会吃亏,而用知识武装自己,就会有勇有谋。
师:难怪当年连曹操都如此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连敌人都如此赞赏,可见孙权真是位德才兼备的君主。
听了孙权的劝说,吕蒙开始学习了,成果如何?生(众):“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师:鲁肃又是何许人也?他和吕蒙是什么关系?(屏显吕蒙与鲁肃的相关资料。
)生1:吕蒙是鲁肃的部下,鲁肃是吴国的名将、政治家。
师:这位文武双全的名将,除了对吕蒙言语上的夸赞,还有其他的表现吗?生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师:鲁肃不仅在语言上,更在行动上对吕蒙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肯定和夸赞。
吕蒙听了是什么反应?生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师:受到了上司的夸赞,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说这句话?同桌之间一个扮演吕蒙,一个扮演鲁肃,可加上神态、动作,试着读一读。
(生读。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生展示。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
生1:扮演鲁肃的同学读出了惊讶的语气,扮演吕蒙的同学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
生2:扮演吕蒙的同学的动作还是体现了内心的那种自豪感。
师:读鲁肃的话时,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生3:惊讶。
因为在鲁肃的心目中,吕蒙只是一介勇夫,现在居然在与他讲论文义时,发现他有这么大的进步,因此很是惊讶。
师:听了鲁肃的夸赞,吕蒙心里是怎样的感受?生4:自豪,骄傲,自得。
师:全班一起读一下。
(生读。
)师:吕蒙的变化得到了鲁肃的赞赏。
这种赞赏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更有行动上的,这都得益于谁?生1:得益于孙权的劝解和开导。
生2:还得益于吕蒙自己的努力。
师:是的,在这则故事中,孙权耐心劝导,吕蒙虚心接受学习,鲁肃不吝啬对他人的夸赞,每个人物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
下面,大家谈谈你们的收获。
生1:我从吕蒙身上学到了只要愿意学,就一定会挤出时间来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师:是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生2:我从孙权身上学到了不论权力有多大,要想别人接受你的建议,就要像朋友一样真诚地劝说。
师: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坦诚,是让他人接受你的先决条件。
生3:我从鲁肃身上学到了要学会赞赏他人的成功,在这样的鼓励下,他人会进步得更快。
师:不吝啬对他人的夸赞也是一种美德。
生4:要想他人接受你的建议,要运用你的智慧和恰当的语气。
师:掌握一定的劝说技巧,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对话也可以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天的作业就请同学们以对话的形式,对公交车上的人物进行描写,字数不少于300 字。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