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东北三省三校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审核版)东北三省四市2019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9年东北三省四市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而言,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
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
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
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
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
东北三校2023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东北三校2023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近年来,在城市和乡镇的大街小巷,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空间层出不穷,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也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探索了新路径。
更好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尝试。
比如,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广东广州的永庆坊、广东潮州的牌坊街等,近年来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工作,充分利用文化空间,保存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
人们徜徉其间,能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风土人情,无形中增强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当前,各地积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文化公园等,反映出文化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和目标,也是社会治理的工具和路径。
一方面,通过社会治理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认同,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各类文化活动让人们受到文化的熏陶,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社会善治。
文化力量在乡村治理中也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
”这既强调了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也为确立乡村治理的文化内核指明了方向。
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有助于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比如,一些地方通过建立村史馆、编辑整理村史村志等,塑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一些地方深入阐发乡土文化中团结友爱,扶危济困等优良品德,发挥其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的功能;一些地方积极培育和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强化新乡贤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等等。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019年东北三省三校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学科试卷及答案
哈师大附中2019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语文试卷注意事项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早在1979年,邹先生就语重心长地指出: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
邹先生其实是在告诚我们,探索夏文化,“方法”远比“发现”重要。
过去数十年的考古实践表明,学术界对于夏文化的认识不但没有形成共识,反而有渐行渐远的趋势,甚至有学者开始怀疑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夏代。
毫无疑问,造成这种局面的很本原因就在于探索夏文化的方法出现了偏差。
回望夏文化探索历程,不难发现居于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是“都邑推定法”。
此种方法又可粗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将某处遗址推定为夏代某都,典型者如以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王城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为早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为夏代晚期文化;另一类则是先论定成汤毫都所在,由此来定早商文化,进而向前追溯夏文化,在夏商文化研究中先后居于统治地位的二里头遣址西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循此思路而展开研究的。
学者们偏爱“都邑推定法”,固然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更在于潜意识中希望能够找到一处“般墟”般的“夏墟”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夏文化问题。
这就说明“都邑推定法”是有严苛的前提条件的,它必须寄托于王陵、文字这一类“铁证”的基础之上。
试想,如果在殷墟没有发现西北冈王陵,又未发现甲骨文,现在恐怕依然会有很多人怀疑殷墟的性质,那么晚商的信史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表面上看,以都邑遗址中王陵、文字等特殊类遗迹遗物为标准来探寻夏文化是在追求更为坚实可信的科学依据,但殊不知,对于此类证据的刻意追求早已偏离了考古学的轨道——因为考古学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把这类遗迹遗物作为自己的研究主体。
2019年东北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_0
2019年东北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哈师大附中XXXX年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东北师大附中语文试卷辽宁省实验中学xxxx-04-09第I卷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羁縻糜烂麾下摩肩接踵望风披靡B.蓼蓝谬论寂寥未雨绸缪戮力同心c.奴婢裨益稗官俾便考查纵横押•阖D.妖烧环绕蹊跷饶有兴味百折不挠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寒暄一言堂旁征博引弃之如蔽履B.诡秘吊书袋煞有介事吃一堑长一智c.玷污杀风景讳莫如深是可忍孰不可忍D.飘缈忘年交怵目惊心桃李不言下自成溪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作曲家多年积淀的质朴纯实与崇高宽阔的胸怀相,充满了纯朴的人性之美。
②他对我有很深的,以致在我提出合理的建议时也常常反对。
③这些赠品都是他们不舍得用,不拿给人看,一直藏在小包袱的最里层的。
A.契合偏见素来从来B.契合成见从来从来c.吻合成见素来素来D.吻合偏见从来素来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她看起来很柔弱,但绵里藏针,困难面前从不低头。
B.疾风知劲草,在最艰苦的石油大会战中,他才真正显示出英雄本色。
c.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你就心满意足,不思进取,我只能说你目光如豆!D.老实说,我是很喜欢“小女人”的的,至少它们不打肿脸充胖子, 没有女强人的那种强悍和虚张声势。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鸡、鸭、鹅等禽类的烈性传染病。
B.通过在中国这几个月的生活,我巳经把这一点感觉到了。
c.由于京沪高速铁路投资巨大,不仅对我国民族铁路工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德、法、日等国企业甚至政府都极具吸引力。
D.我们虽然身处雪域边关,但是全国人民一直关心着我们,一直没有忘记我们。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从太湖来,自感好豪迈。
见到大海,我惊叹:那么,海中有乾坤,则是一卷雄浑豪壮的长篇。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②还有这么广阔的天地!③还有如此深沉的世界!④明净如镜,碧绿如蓝。
东北三省三校精选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
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逮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的情形,在今日犹可考见。
这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
彩陶文化期的花纹,多彩多姿;青铜器的花纹,威重神秘;但两者皆系图案的、抽象的性质,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
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
由这种古代实物的考查,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
由最早的彩陶花纹来看,这完全是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所以它本身没有象形不象形的问题。
例如把这类花纹应用到衣服器物上面,以表示服用者的不同身份,这依然是对被装饰的对象,由装饰的象征性而赋与以当时所要求的意味。
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
等到约定俗成之后,便慢慢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以追求实用时的便利。
所以文字与绘画的发展,都是在两种精神状态及两种目的中进行。
何况我国六书中指事的起源,没有人能说它会晚于象形。
因造字之始,即有指事的方法,即可斥破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是与绘画同源,或出于绘画之说之谬。
书画的密切关联,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其引发此一自觉的,恐怕和草书的出现有关系。
因为草书虽是适应简便的要求,但因体势的流走变化,易于发挥书写者的个性,便于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把文字由实用带到含有游戏性质的艺术领域的桥梁。
在历史中最先在书法上受到艺术性欣赏的,当为后汉章帝时杜度的章草,由此流衍而为崔瑗的草贤,张芝的草圣。
而张彦远的《书法要录》,一开始便录有后汉赵一的《非草书》。
非草书,是对草书加以非难。
赵氏认草书为“示简易之旨,非圣人之业”,所以他劝大家把这一番精力,应“用之彼七经”和“稽历协律”这一方面。
东北三省三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
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逮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的情形,在今日犹可考见。
这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
彩陶文化期的花纹,多彩多姿;青铜器的花纹,威重神秘;但两者皆系图案的、抽象的性质,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
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
由这种古代实物的考查,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
由最早的彩陶花纹来看,这完全是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所以它本身没有象形不象形的问题。
例如把这类花纹应用到衣服器物上面,以表示服用者的不同身份,这依然是对被装饰的对象,由装饰的象征性而赋与以当时所要求的意味。
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
等到约定俗成之后,便慢慢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以追求实用时的便利。
所以文字与绘画的发展,都是在两种精神状态及两种目的中进行。
何况我国六书中指事的起源,没有人能说它会晚于象形。
因造字之始,即有指事的方法,即可斥破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是与绘画同源,或出于绘画之说之谬。
书画的密切关联,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其引发此一自觉的,恐怕和草书的出现有关系。
因为草书虽是适应简便的要求,但因体势的流走变化,易于发挥书写者的个性,便于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把文字由实用带到含有游戏性质的艺术领域的桥梁。
在历史中最先在书法上受到艺术性欣赏的,当为后汉章帝时杜度的章草,由此流衍而为崔瑗的草贤,张芝的草圣。
而张彦远的《书法要录》,一开始便录有后汉赵一的《非草书》。
非草书,是对草书加以非难。
赵氏认草书为“示简易之旨,非圣人之业”,所以他劝大家把这一番精力,应“用之彼七经”和“稽历协律”这一方面。
2019年东北三省三校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2019年东北三省三校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学科参考答案2019年东北三省三校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学科参考答案1.D(A,无中生有,并未“证实了夏文化的存在”,原文“不但没有形成共识,……,甚至有学者开始怀疑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夏代”;B,张冠李戴,“二里头遗址西亳说”是第二类方法,即由商上溯推夏,“直接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是第一类方法;C, 以偏概全,文中“这类遗迹遗物”,并非泛指所有的遗迹遗物。
)2.C(曲解文意,原文说“这就说明“‘都邑推定法’是有严苛的前提条件的,它必须寄托于王陵、文字这一类‘铁证’的基础之上”,王陵和文字不是同时必需的两个条件,或然变成了必然。
)3.B(张冠李戴,并非“论定桀都所在”,而是“论定成汤亳都所在”。
)4.B(“相比2017年下降3个百分点”错误,应该是下降0.3个百分点。
)5.A(B项“有效遏制了网络诈骗现象”于文中无据。
原文是“为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夯实了基础”。
C项只强调让“失信收益低于失信成本”以偏概全,依据原文可知造成虚假广告、网络诈骗等乱象的原因有多种。
D项“一系列问题”理解有误,由原文材料三“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最新技术手段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可知。
)6.①政府:立法执法有力;②网络运营商:落实实名注册;③网民:不失信、不泄露、不轻信、不传谣。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7.B(强加因果,原文无此因果关联;“精神绷得太紧”理解有失偏颇;处于悬崖绝壁间的是早年兰花图。
)8.①呼应前文。
说明早年的郑板桥尚未寻到灵魂的安枕,精神处于一种突围的状态;②丰富人物特点。
题兰诗中“千山顶上”“妙香”“去不留”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郑板桥傲岸高洁的情操;③形成对比。
此诗表现的郑板桥早年的精神品格和“六十一岁”之后的人生境界形成对比,既勾勒其人生历程,更衬托了其晚年的“通透”。
9.①首先,“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意味着郑板桥艰难的人生选择。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D.在较短时间内,水是可更新资源,能再生产出来或循环产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固然,气候变化如果造成水循环的种种环节出现,长江流域的水就可能提前透支。
B.但是,如果气候变化造成水循环的种种环节出现,长江流域的水就提前可能透支。
D.在作者看来,寻呼机、手机以及互联网等都是毁灭语言的东西,人们在使用时应该慎重选择。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文采用纵向式论证,先指出人们怀疑表情包危害的现象,再分析表情包的实质,最后指出应有的态度。
B.第②段运用举例论证,2016年有关媒体所做的活动及结果表明,有不少人对表情符号有较强的依赖性。
东北三省三校2019-2020学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
(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
语文试题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球生态足迹网络”报告显示,________7月29日,人类已用光2019年全年的水、土壤和清洁空气等自然资源定量。水是生命生存的必备条件之一,保护地球首先要珍惜地球上的水。()。但是,水的循环产生是有条件的。以中国的长江流域为例,该水系涉及的所有地区都受到长江的阴泽,原因在于长江有________的奔流,长江源头的冰川和冰雪层在不停融化,形成水流。固然,如果气候变化造成水循环的种种环节出现,长江流域的水就提前可能透支。例如,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影响到水蒸气在长江源头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峰的降落和融雪融冰,长江的水源就会减少,从而影响长江流域人们的生存,尽管现在还感觉不到这种生存的威胁,只是在水的使用上出现了________的情况。因此,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保护地球上的水资源,至少是________水资源可循环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在保护地球。
2019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含答案
密★启用前2019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文化时间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
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
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
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
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
”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
公园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
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
”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
黑龙江哈尔滨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黑龙江哈尔滨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孔子圣人观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
殊不知,“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圣人观。
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他所视之为最高境界的“圣”,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内外兼通。
《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济众——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
此“圣”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本,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施于民而济众,亦即圣。
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还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
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有更明确的表达。
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但却远未臻圣境。
“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
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则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可谓不违训诂。
如认为“内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又违背孔子的思想。
儒家经典《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本义正相通。
《说文》认为“聖从耳”,段玉裁注引《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
“聖”之甲骨文像人上着大耳。
可见,圣之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圣”之引申义。
《五行》所谓“圣”近乎其本义,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
无论本义抑或引申义,圣都不能直接解作圣德。
东北三省四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不分版本
东北三省四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不分版本东北三省四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前须知: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场所主要涉及基于时间的“记忆研究〞与基于空间的“场所研究〞两个维度。
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等领域关注着这两个维度,并且不断在推进两者的整合研究。
人类回忆过去的能力与习惯往往是与关联在一起的物体、空间场所与事件结合在一起的。
意大利建筑师罗西将城市视为人类集体记忆的一个容纳时空、物质、事件的场所载体。
博伊尔等学者近来进一步探讨了城市形态演变与集体记忆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比集体记忆来说,记忆场所是更富有生命力,是具体化了的认同;它不仅见证了变迁中的历史与集体记忆,还可以持续性地叙事与传播,正如诺拉认为,集体记忆研究的起点是记忆场所。
相比那些权威认定的纪念碑式的文化遗产来说,记忆场所更具普遍性、多样性、离散性,更贴近百姓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情感;这些场所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和谐。
尽管这些场所与城市的整体意象并非一致,或者还没能进入城市的档案馆或者博物馆,但正是它们构成了城镇邻里文化的认同性与多样性,也是人们赖以生活、工作、休闲之处。
传统的建筑遗产〔尤其是“历史地段〞〕研究中,学者们往往比拟关注集中式的完整意义的历史地段;在国际文物遗产保护的相关文件中也明确提出了评估遗产价值和保护状况的三项重要指标:历史性、完整性、原真性;而现实中存在的更多的是碎化的、游离在城镇空间之中的记忆场所,往往难以纳入传统观念中的文化遗产保护范畴里。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精选3篇)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精选3篇)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篇11.类题训练法这是高考语文复习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学习方法。
具体来说,这种学习方法的诀窍就是考生在做题训练时,不能盲目地一个个做题,而要从类目的角度认识每一个问题,回答每一个问题。
只有这样,解题训练才能有效率。
否则,考生绝对会陷入无边无际的“题海战”,最终只能在题海中“淹死”。
2.积累整理法语文复习涉及很多知识点。
考生在短短的一年级,即时间,必须记住并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力点以及与这些知识点能力点相关的方法、技术。
不在整理上下功夫的话,很难达成。
例如成语的积累整理、文言文中常用的词语、句法、文化常识等的积累整理、病句辨析技术的积累整理、古诗中常用的表达技术形象等的积累整理、作文素材、作文技术等的积累整理等。
线索真多,内容庞杂。
面对这种情况,考生不积累、不整理,是绝对考不上的。
怎么积累整理?最合适的方法是准备2~3个笔记本,用笔记本把老师说的相关内容分类记录在笔记本上。
这样做的话,容易调查,容易记忆。
3.反思总结法一段:复习时间后,考生可以根据这一段的考试情况,对自己前一段的复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反思总结的内容包括:本阶段复习的知识点、本阶段复习的题型、本阶段讲述的答题方式、方法、技巧、本阶段复习中的态度如何、方法是否科学等。
反思总结的目的主要是检查补漏、调整状态、提高成绩。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篇2语文学科,考前要做的是“认真静悟,充分准备”。
要温习三个方面,一是课本,重点是必修文言文及五册中20个话题总结。
二是平日笔记和做过的参考用书。
12个考点每个考点中的“考点说明”“题型示例”“技巧指津”“内容盘点”。
三是做过的例题、错题。
考前每天都要做一定的练习,但强度不要太大,主要是为了保持状态。
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等要温习“答题模式”,了解哪类题该如何表述,如何答中“采分”点。
从往年高考情况来看,学生在书写、拼音等基础部分丢分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