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兄囚父:李世民用武力胁迫父皇让位
从“玄午门事变”中看李世民弑兄杀弟的无奈-头条网
![从“玄午门事变”中看李世民弑兄杀弟的无奈-头条网](https://img.taocdn.com/s3/m/ea888129a32d7375a41780cd.png)
从“玄午门事变”中看李世民弑兄杀弟的无奈-头条网皇位争夺战历来是封建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主题。
围绕这个政治身份和最高权力的继承问题所发生的明争暗斗不可胜数。
一部二十四史所载,酿成血雨腥风的更是不下百起之多。
兄弟父子相惨,与之相关切的外戚、师生、门客、政治大员也交织进去。
事件结束,无数人头落地,令人感叹政治真是一头魔兽,如不能制服它,就必受其害。
以仁君著称之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能免于其外,玄武门事变当中居然亲自动手射杀自己的兄长李建成,任由手下尉迟恭击死弟弟李元吉,而一滴眼泪也未为之流。
有人据此认为,李世民不过是个伪君子,其所谓仁政也不过是收买天下人之心。
这种看法其实太过简单。
综观李世民一生,许多做法并非都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在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其为人温和仁慈之性格。
如果说他是阴鹫的小人,那么在攫取最高权力之后,这种权力无限之大而基本上没有外在的压力和监督的情况下,他随心所欲必能暴露无遗。
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过分的苛责其道德出发点的动机并不是一种客观的认识方法。
笔者更认可一种功利主义的道德效果观,并认为观察一个历史人物必须将其还原成普通的感性人以此进行分析而非是将其抽象为一种符号进行漫无边际的推理。
这里有个问题,李世民是否非要杀死李建成不可?除此之外别的方法都不可行么?是否可以以力量来挟持解除李建成等人的武装,将他们软禁起来,然后登上王位?这样做将避免背上弑兄杀弟的千古骂名,岂不是两全齐美?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理由是李世民尚未有足够的力量这样,玄武门事变不过是一种突然袭击式的政变,李世民尚未掌握全局,如果不杀李建成等,李建成等人很可能啸众还击,李世民登上皇位讲成为变数,这都不是李世民所愿意看到的。
还有人举出斩草除根的理论。
笔者认为这些看法未必都小瞧了李世民。
其实李世民登上皇位一共进行了两个连续不间断的事件,一个事件是玄武门事变,另一个事件是逼宫高祖李渊。
玄武门事变的方式是采用突袭式的,但这并不代表李世民完全是力量不足只能靠偶然、闪电战来解决问题。
历史趣谈:李世民杀兄弑弟的报应 自己多个儿子起兵谋反
![历史趣谈:李世民杀兄弑弟的报应 自己多个儿子起兵谋反](https://img.taocdn.com/s3/m/fa750c76af1ffc4ffe47ac6f.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世民杀兄弑弟的报应自己多个儿子起兵谋反
导语:太子和齐王虽然已经被除掉了,但是他们的十个儿子还在。
对于李世民而言,这就意味着残存的政治异己势力还在、一种潜在的复仇力量还在!问题
太子和齐王虽然已经被除掉了,但是他们的十个儿子还在。
对于李世民而言,这就意味着残存的政治异己势力还在、一种潜在的复仇力量还在!问题倒不是担心这十个年少和年幼的侄子长大后会揭竿而起替他们父亲报仇,而是谁也不敢保证,将来不会有心怀叵测之人利用他们的仇恨、打着他们的旗号来兴风作浪。
所以,既然这场弑兄、杀弟、逼父的流血政变已经走到了这一步,那么李世民只能按照它本身的惯性,把它进一步推向那个无可避免的逻辑终点——屠侄!
只能如此,别无选择。
要说残忍,这或许是一种残忍。
可是,这就是权力斗争的游戏规则。
在这样的规则之内,每个人都是一颗身不由己的棋子。
你或许可以选择充当什么角色,但你绝对无法改变角色固有的规定性。
在历史和时代条件圈定的樊笼中,你只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并利用规则,却绝对无力改变规则。
换句话说,你可以在规则中游刃有余,但是你不可能溢出规则之外。
进而言之,如果武德九年发生的是“昆明池之变”而非“玄武门之变”,如果这场巅峰对决最终胜出的是李建成而非李世民,那么李建成在杀掉秦王之后,会不会向秦王的儿子们挥起屠刀呢?
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一旦历史选择了玄武门之变,一旦命运之神钟情于李世民,那么太子和齐王的十个儿子就注定在劫难逃!
六月四日这一天午后,当秦王府的两队飞骑奉命冲进东宫和齐王府的时候,李唐皇族的这些金枝玉叶立刻发出了恐惧而绝望的哭嚎。
那
生活常识分享。
再谈唐太宗杀兄逼父退位
![再谈唐太宗杀兄逼父退位](https://img.taocdn.com/s3/m/0d26fb7058fafab069dc0253.png)
再谈唐太宗杀兄逼父退位高祖李渊,按说是个幸福的父亲,因为他有三个英勇无比的儿子,个个骁勇善战、智慧过人,曾经帮助他南征北战、夺取天下。
但就是这三个儿子让他头痛不已。
长子即太子李建成,和二儿子李世民之间的明争暗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作为父亲,他不偏袒任何一方。
但作为皇帝,他必须有所取舍。
最终他选择保护长子的地位,削弱李世民。
眼看形势对李世民越来越不利了,不甘为空头王爷的李世民会采取什么手段反击呢?空前绝后的玄武门事变,又会引发后人多少思考呢?公元六二六年六月四日上午,唐朝都城长安,皇城内被称为“海池”的湖泊中,一艘彩船缓缓漂着,船上坐着唐高祖李渊和几位大臣。
李渊看看已经升高的太阳,心里有些着急,他等的是自己的三个儿子。
此时,在皇宫的北门玄武门,正发生着一场血腥的谋杀。
李渊怎么也不会想到,互相残杀的正是他三个儿子,凶手就是他的二儿子李世民,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事变。
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正式传位给他的皇子李世民。
李世民杀兄弑弟,李渊为何不加追究,还传位给他?这其中又包含着怎样的夺权阴谋呢?三兄弟间的明争暗斗李渊有很多孩子,他起兵时,已经成年的就是这三个。
三人各有特点。
长子即太子李建成,因为争权失败,所以正史史料对他很不利。
也有很多人不相信,在唐代一些野史、笔记中,留下李建成的形象,说好话的还是有。
这个人比较沉着冷静,心胸也比较宽博,为人比较仁厚。
因为第三子早死,四子李元吉是勇猛战将,没有太多心计,性格刚烈勇猛。
二子李世民,抱负远大,识度过人,特别勇毅果敢,善于捕捉时机,一有时机就敢于全力出击。
从李渊准备起兵开始,三兄弟间的明争暗斗就拉开序幕了。
当时,隋末动乱,隋王朝跟叛军的主要战场是在河南、河北和江淮一带。
当时,李渊的身份是太原留守,庇护长安,处在一个有利的位置,军事资源和物资资源都充分,距长安也特别近。
所以一开始,李世民就比较着急,不断催促父亲,天下大乱是动手的大好时机。
李渊按兵不动。
当他看到大势已去,就及时地发动,组成两路大军,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左右两路大军,直发长安,很快把长安拿下了。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李世民的目标不止是弑兄逼宫?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李世民的目标不止是弑兄逼宫?](https://img.taocdn.com/s3/m/404556a6f90f76c661371ae3.png)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李世民的目标不止是弑兄逼宫?本文导读: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治下海内升平四夷宾服,贞观之治被誉为垂风万代。
然而帝者无亲,霸者无情,尸山血海铺就漫漫帝王路,从来不止是敌人的,也包括自己血亲骨肉的。
兄不兄、弟不弟、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俱在一场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
对决双方集团的真正主角,正是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这两代英主。
至于太子李建成,他的遭遇当然令人惋惜同情,却仅仅是一个第一配角罢了。
一、李世民的势力基础:天策府集团。
武德年间的李世民,远不止是个朱棣式的带兵亲王,也不止是个韩信式的开国功臣。
哪怕他真是唐朝的朱棣+韩信,李渊堂堂开国之君,要收拾他也不会太难。
可惜李世民早已超过了这个层次,彻底尾大不掉。
李渊从3万人起兵到全据关中河东只用了4个月,到正式称帝还不到一年,历代王朝筑基之速无过于此,很大程度上当然不是因为他能力强过了刘邦朱元璋,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成为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王朝的关陇集团的新代理人。
唐高祖神尧皇帝:李渊李渊一路进军不停滥赏,几乎见人就发世袭国公的帽子,全盘承认关陇集团和关中世家的权力与利益,才得到他们一致支持。
但是这样做最大弊端就是,李唐政权的性质,很大程度上成为形同西魏北周的西北武人之军阀政权,朝堂上的利益已经被他们分割完了。
所以李渊才任用次子李世民为主帅主持统一战争,最初目的也正是为通过他,来吸纳那些朝堂上容纳不下的全国各地的英才与利益集团。
是以才给他种种荣衔权柄,许他自行招降纳叛,开府治事; 未必不存着统一后再把这个本与皇位无缘的儿子当临时工舍弃闲置,其属下卸磨杀驴的心思。
岂知李世民能力太强,野心太大,藉此机会反客为主,得到关东豪杰归心,天策府竟成尾大不掉之势,越到后面越想动他已是投鼠忌器。
而这些陆续投效的关东豪杰,也将李世民当做能够实现自己功名富贵的唯一代表,对李唐皇族与李渊岂有半点忠诚度可言?可参看尉迟恭事变当日杀王囚帝表现,可有半点对李唐天子、皇室的敬畏?老李若不当场屈服,多半跟着二子一起下地府了。
唐太宗:无情杀兄弟,有情为慈父
![唐太宗:无情杀兄弟,有情为慈父](https://img.taocdn.com/s3/m/af260b48ed630b1c58eeb537.png)
天家最无情,似乎已成公论,唐太宗李世民一直被认为是其中代表。
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两人诸子,随后唐高祖李渊召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但纵然如弑兄杀弟的李世民这样的人物,对儿女也多有怜爱之情。
在“二十四史”之中的《新唐书·列传第八》中,曾有一篇有关李世民的第19个女儿晋阳公主的小传,就表现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太宗皇帝。
晋阳公主,名明达,是长孙皇后所生。
长孙皇后一生最受李世民宠爱,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时,晋阳公主年仅两岁。
当时在李世民诸子女中,时封晋王的李治和晋阳公主最小,由李世民带在身边亲自抚养。
晋阳公主也是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由皇帝亲自抚养的公主。
李世民对这位公主的宠爱从其封号“晋阳”就可以看出。
唐朝大多数公主都是以地名为封号的,如襄阳公主、平阳公主等。
但“晋阳”对初唐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晋阳是李唐龙兴之地,高祖李渊曾言:“朕起义晋阳,遂登皇极。
”李世民亲历隋乱,起兵反隋,视晋阳为大唐根基之所在,将女儿封号晋阳,可见对爱女的重视。
且据史书记载,初唐30■文/吴钩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人过着“宋瓷一样精致的生活”,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均达到了相当的文明程度。
“白领”也叫外卖 有人统计过,《东京梦华录》共提到100多家店铺,其中酒楼和各种饮食店占了半数以上。
因为汴梁餐饮业发达,“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临安也一样,“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
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
换言之,宋代都市的小白领、小商人,跟今日的城市白领一样,都不习惯在家做饭,而是下馆子或叫外卖。
没错,宋代饮食店已经开始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快餐、叫餐服务了。
杀兄囚父:李世民用武力胁迫父皇让位
![杀兄囚父:李世民用武力胁迫父皇让位](https://img.taocdn.com/s3/m/391859250722192e4536f617.png)
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阁门出宣敕,众然后定。上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谕诸将卒,皆罢散。
这段记载,大概讲了三件事情。第一,玄武门战斗结束后,李世民担心父亲的安全,派尉迟敬德前往保护。但是,尉迟敬德擐甲持矛直接到达皇帝身边,把皇帝吓坏了,一问才知道发生了重大变故。这第一件事情可以叫做武装保卫。
齐王李元吉对这个事情有所怀疑,建议太子不要上朝,先观察一下再说。李建成看来胸有成竹,坚持亲自到场。齐王李元吉没有再坚持,否则,历史一定是另外一种局面了。当太子和元吉按时前往皇宫,接近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伏兵突然发动袭击,两人当场毙命。
原来,李世民告发太子、齐王淫乱后宫,其实是他玄武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如此就不能调动太子和齐王。中计的不止是太子和齐王,中计的还有高祖李渊,他成了李世民调动太子和齐王的工具。
李世民决定采用军事手段夺得权力,计划的核心是玄武门设伏,杀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什么地方设伏,在什么时间设伏,这当然是关键的。但是,如何引导太子和齐王上当呢?这当然也很关键。兵不厌诈,李世民的沙场经验再次有了用武之地。
六月三日,李世民向皇帝告发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这“后宫”所指为谁呢?有一种说法是尹德妃。告发太子和齐王与父亲的嫔妃有不正当的关系,这个罪名是很大的。高祖得到消息,反应是“愕然”,然后答复李世民:明天开会调查,并通知李世民参加会议。
“淫乱后宫”不过是一种说法,这个说法是李世民调动太子和齐王的计策,并非确有其事,理由有二:
第一,一贯倾向李世民的《资治通鉴》里有个说法值得注意:“宫禁深秘,莫能明也。”这种暧昧不明的态度,表明《资治通鉴》对此并不认同。
第二,李世民根本没有想利用此事搞垮李建成,否则他真有确凿证据,就不用冒险搞什么玄武门政变了,静待皇帝和大臣的调查岂不更加简单?
儿子设计让老爹同时睡了皇帝的两个女人,只为夺人家的天下
![儿子设计让老爹同时睡了皇帝的两个女人,只为夺人家的天下](https://img.taocdn.com/s3/m/5b2e4259f5335a8102d22045.png)
儿子设计让老爹同时睡了皇帝的两个女人,只为夺人
家的天下
本文导读: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叫做杨广,这人既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也是个残忍嗜杀的主儿,没多久就把天下搞得很是混乱。
在他手下有这么一个人,名叫李渊,没错,就是李世民他爹。
当时这李渊和杨广也算是有点亲戚关系,这天下大乱的时候也想说乘机捞一把,但就是下不了那个决心。
这李世民就找到了一个叫做裴寂的人,提出了一个“二凤拥一龙”的计划让李渊下决心。
这裴寂本是晋阳宫副监,平时又与二妃有所往来。
因此,他将这“二凤拥一龙”的计策一说,立即得到长年苦守深宫的二妃欣然响应。
当晚就把李渊灌醉了,然后安排了二妃陪李渊睡觉,那个细节就不说了!当李渊醒来后,就急急跑出行宫,正遇裴寂走来,便一把拉住他责问,为何加害自己?可是裴寂此时却假装正色斥责李渊,说他趁皇上不在晋阳行宫,居然跑进宫中坐龙椅,睡龙床,还淫污皇上嫔妃,这是可灭九族的欺君之罪。
要知道这晋阳宫可是皇宫之一,虽说这皇帝不是很经常
去哪里,可皇家的东西毕竟是皇家。
这李渊一看把皇帝女人给谁了,这可是死罪。
索性心一横,反了。
没成想还真就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事实上,这李渊也是被下属给坑了,只不过这坑的结果却出乎意料的好。
一个睡了皇帝的女人,还夺了人家基业,这李渊也算是千古第一人。
大唐王朝的建立和兴旺,李世民可谓功不可没,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个曾经是历史上最为鼎盛的一个王朝的建立,竟然是儿子对父亲使的一个“一夜风流”的美人计逼出来的!。
李世民“跪而吮上乳”成笑柄?李世民为什么这么做?
![李世民“跪而吮上乳”成笑柄?李世民为什么这么做?](https://img.taocdn.com/s3/m/22b7b29aa1c7aa00b42acb1b.png)
李世民“跪而吮上乳”成笑柄?李世民为什么这么做?本文导读: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誓要除掉大哥李建成,这场夺嫡之争似乎早已注定不可避免。
不过对于李渊来说,李建成才是他钦定的太子人选,如今李世民大义灭亲为何李渊却不降罪李世民呢?实际上当时李渊也已经骑虎难下了,毕竟李世民的背后还有一众功臣支持,如果李渊强行加罪于李世民,可能自己还会承担风险。
李世民为了安抚李渊直接“跪而吮上乳”,已经给足了李渊面子,李渊主动禅位才是明智之举。
一场阴谋与献血交织的宫廷之变,改写了一个王朝的命运。
发生于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之变,对于整个大唐命运的影响之大,无出其右,当然,这并不一定是个坏事,大唐王朝因此迎来了一代圣君李世民。
关于这段历史,在《资治通鉴》中曾有详细记载,在写到李渊与李世民父子捐弃前嫌时,有这样一句十分有意思的话:“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这句话在现代人的眼里,会觉得唐太宗有几分滑稽可笑,如果用直白的语言翻译过来,就是李世民跪在地上吸吮父亲李渊的乳头。
尽管他们二人是父子,但是,作为成熟的政治人物,作为成年人,做出这种举动还被载入史册,仍然成为了一些人眼中的笑柄。
那么,李世民到底为何要这么样做呢?他的这种举动,是史学家的编排,还是真有此事?对于李世民的这一举动,《资治通鉴今注》中曾作出过解释:今人认为这是一种表现父子之间亲密无间的姿态。
然而回归常理,其实李世民“吮上乳”这一举动应该是针对母亲才对,他之所以会对父亲做出这一举动的真谛,其实有着更加深层次的含义。
李世民之所以做出这一举动,确实是为了表现出他在幼儿之时与父亲的无间之态,然而他之所以会这么做,其实是因为李渊早些年的时候,确确实实有过哺乳婴儿的举动,所以李世民才想用这种方式来唤起父子二人之间的亲密记忆。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男人在那个时候哺乳婴儿简直是不可思议,然而,这其实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俗。
因为在唐朝年间,很多汉族周边的少数民族,有着“产翁乳子”的这一习俗。
历史趣谈:自古明君多暴君:唐太宗李世民杀兄逼父夺帝位
![历史趣谈:自古明君多暴君:唐太宗李世民杀兄逼父夺帝位](https://img.taocdn.com/s3/m/da627b2867ec102de2bd895e.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自古明君多暴君:唐太宗李世民杀兄逼父夺帝位导语: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1911年宣统帝退位止,在2100多年的时间里,共产生了230多位皇帝。
在封建时代,这些皇帝一手掌握国家的立法、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1911年宣统帝退位止,在2100多年的时间里,共产生了230多位皇帝。
在封建时代,这些皇帝一手掌握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独断乾坤,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臣民的生死荣辱。
然而综观中国历史,由于封建专制政治的独裁制、终身制、世袭制、嫡长继承制、等级特权制以及阴谋争夺、血腥杀戮等本质特性的制约影响,这230多名皇帝中昏君、暴君占据了多数的比例。
那些杰出的皇帝,尤其是有始有终的文治武功、德兼有功的好皇帝,简直是凤毛麟角。
相比较而言,中国有7名比较有政绩的皇帝或者是君王。
夏禹,他领导治水有功;周武王,伐纣建立了分封天下的国家;秦始皇,第一个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帝国;汉高祖刘邦,他与项羽决战,取得了胜利;唐太宗李世民,实行贞观之治,推动历史大进步;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古政权,恢复汉人之治;清朝康熙玄烨,统一全国,确定了现代中国的大致版图。
然而,由于权力的过于集中而疏于制止,即使这几位明君,也并不是完美无瑕。
有时候,他们也像猛虎一样,杀人如麻。
唐太宗杀兄逼父"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这是王夫之对唐初玄武门之变的评价,与我们正史上的评价出入很大。
正史是这样记载的:唐高祖共有二十二个儿子,高祖的元配窦皇后生四子: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三子玄霸早卒,四子元吉封齐王。
建成、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杀兄逼父 唐太宗李世民走上帝王之位的手段
![历史趣谈:杀兄逼父 唐太宗李世民走上帝王之位的手段](https://img.taocdn.com/s3/m/d876232aee06eff9aef807c8.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杀兄逼父唐太宗李世民走上帝王之位的手段导语:秦王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后世很多人对李世民的皇位非常感兴趣,他的皇位确实得来不易。
秦王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后世很多人对李世民的皇位非常感兴趣,他的皇位确实得来不易。
根据历史上记载,李世民真正继位是玄武门之变胜利之后。
那么李世民到底与玄武门之变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李世民的父亲名叫李渊,是一个贪图享乐,爱好酒色之人。
李渊在位期间对朝中政治事务漠不关心,听信谗言错杀良臣。
对于儿子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兄弟之间的矛盾未能及时化解,成了李世民争夺太子之位的导火索。
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
玄武门之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当时边境来犯,太子李建成向李渊推荐李元吉为元帅,他想借机除掉秦王李世民。
没想到李世民知道了这个事情,他没有办法只好先发制人,诬告太子与李元吉在玄武门起兵造反。
没等皇帝李渊下旨处制,李世民在玄武门设兵将太子李建成杀害。
随后李世民命令手下进宫告知皇上,当时旁边的大臣见状十分害怕。
宫中军队也都受制于秦王李世民,李渊看到如此情形知道大事已去。
玄武门之变李渊无耐之下,写下了招书,全国上下军队都听令于秦王李世民,并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世民虽然在情急之下被迫发动政变,但是他对父亲李渊,只要李渊在世一天都孝顺伺候于他。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手上几乎没有了皇权,最后愿意早些退位。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也就是李世民继承皇位的经历。
李世民杀兄弑父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李世民惊人一面 弑兄屠侄霸占弟媳虎毒食子全都有
![历史趣谈:李世民惊人一面 弑兄屠侄霸占弟媳虎毒食子全都有](https://img.taocdn.com/s3/m/6840e8362af90242a895e56f.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世民惊人一面弑兄屠侄霸占弟媳虎毒食子全都
有
导语:说道李世民小编我想到的就是武媚娘武则天了,武则天是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又嫁给李世民儿子,这是父子两代人共用一个女人了,
说道李世民小编我想到的就是武媚娘武则天了,武则天是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又嫁给李世民儿子,这是父子两代人共用一个女人了,不过,这在唐朝不稀奇,在唐朝,弑兄霸占弟媳虎毒食子那是样样全都有啊,现在,请跟大家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唐朝帝王李世民惊人的一面弑兄霸占弟媳虎毒食子。
1、杀兄屠侄,逼父退位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的。
626年6月,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伏,将至此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诛杀。
与此同时,李世民还派部将率军将太子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以及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不论长幼,一律处死。
此时的唐高祖李渊只能坐视自己的几个孙子被全部处死,因为他自己的命运还掌握在李世民的手里。
两个月后,李渊选择禅位,最终得以安享晚年。
2、霸占弟媳
玄武门之变,太子府、齐王府的所有男性被全部杀死,对于女眷,李世民则网开一面。
不过他将李元吉的王妃杨氏,也就是自己的弟媳,纳入后宫。
杨氏出身百年名门大族弘农杨氏,且容貌不凡,因此深得
生活常识分享。
杀兄夺弟媳一代明君李世民一生的污点
![杀兄夺弟媳一代明君李世民一生的污点](https://img.taocdn.com/s3/m/aecc32fd50e2524de5187eff.png)
杀兄夺弟媳一代明君李世民一生的污点本文导读:网络配图我们知道李世民后来成了唐朝有名的皇帝他开创了贞观之治将大唐推向了世界强国之列,后来历代君王甚至将李世民作为楷模和学习的对象对他的评价十分之高。
然而李世民一生也有很多污点其中杀兄夺弟媳就是他为人所诟病的污点之一。
所谓的李世民杀兄就是指玄武门事变了,本来大唐江山就是李渊、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父子齐心协力打下的。
从晋阳起义到攻占长安,李建成的功劳都不在李世民之下,他又是嫡长子,所以把他立为皇太子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唐朝建立之后,李建成大部分时间留在长安,帮助李渊处理国事,领兵打仗扫除割据的任务主要就落在了李世民的身上。
但是由于秦王李世民长期在外征战,加上他这个人早就有夺嫡的野心,就开始处心积虑地经营私人势力。
突出的表现就是网罗人才,壮大自己的人马;其次加强地方经营,树立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势力;他还积极活动,到处争取王宫大臣的支持。
网络配图武德七年杨文干事中,李世民更是指使人诬告李建成谋反,想借李渊之手废掉李建成。
经过精心谋划,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清晨率领全副武装的众家将及私下招募的八百死士在皇宫内发动突然袭击。
李世民亲手射杀了前来早朝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同时遇害,建成五个年幼的儿子也在政变中被杀,家人全部除籍。
由于嫡长子继承制度,应该由李建成继承皇位。
而李世民或者李世民手下对此不满,说动李世民发动叛乱,杀掉了有继承权的嫡系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渊还有一个嫡子,就是小说中无敌大将军李元霸,不过和小说一样,他很早就死了。
李世民釜底抽薪,杀掉了两个兄弟,使自己成为唯一的皇位继承人,李渊也不忍心杀他,这样,李世民顺利登基。
李世民有个妃子叫杨氏,原为齐王李元吉正妃,这位杨妃(事实上,她没有被立为妃,想是世民怕世人诟病)也算是名门之后,隋室之女,世民与杨氏的“艳史”,也成为无数小说家的最爱,无论是比较正规的《唐史演义》,还是鸳鸯蝴蝶派的〈宫廷演义〉都大事渲染,写得轰轰烈烈,爱恨缠绵,但无一例外,认为他们是于玄武门之变后才相识或相爱的,但很多人愿意相信,两人之间早有暧昧,以杨氏倾城之貌,世民必定早已留心,而以世民强于元吉数倍才貌,杨氏倾心于他,也在情理之中,何况世民的另一位杨妃,与杨氏还是堂姐妹。
《半城烟沙》歌词
![《半城烟沙》歌词](https://img.taocdn.com/s3/m/85f05124647d27284b735182.png)
李世民的囚父杀兄屠弟也能被后人解成是他骁勇有谋的体现,邪和正还有什么底线呢?或许在大反派林平之心里还认为令狐冲是大反派呢。
再接下来,应该是时机到了。
战场上空遍是飞沙,敌军在烽火台上冲入天际的狼烟告诉我们,那里的的飞沙不会是风吹起来的,那是成千上个士兵和战马行军时扬起的沙。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战场上的那些飞沙最终归于沉寂。身为侵略者的男主死于敌手,他的军队也被敌人屠戮殆尽,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染天涯。
燕子是候鸟,每年春天到来的时候,它们都会回到它们南飞之前的地方。“燕子还巢”是初春时节十分靓丽的一道风景。晏殊的《浣溪沙》里也写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榻”是床,“故榻”就是以前的床,代指故居。“二月花”在古诗文中也不少见。杜牧《山行》中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句子,其中“二月花”代指春天的繁花,郑燮《扬州杂记》中有一篇文章开头便写:“扬州二月花是也。”直接拿“二月花”代指春天。这里许嵩要写的就是春天。春天是燕子还巢的季节,春暖花开,一切将重新开始。
毋庸置疑,这场轰轰烈烈的侵略战争失败了。至于原因,非常离奇,或许是有一个比诸葛亮还牛的神人帮助了他们,或许... ...真的是因为正义的力量是无穷的。总之,到手的鸭子,飞了。不仅如此,男主的军队还被敌人包围,如今已是进退维谷,犹如瓮中之鳖。
他在想,结局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他不过是想要报自己的血海深仇而已,上天为何如此不公?可是再仔细想想,敌人屠己父兄又何尝不是为了报仇?毕竟自己的祖父杀了人家的父兄。追根溯源,不过是敌我双方的祖宗为了为国尽忠罢了。
被围困的人们没有退路,只有奋起反抗。战争的号角就此吹响。
许嵩对这场战事的描写很简单:“金戈铁马。”一笔带过。
“金戈铁马”语出《新五代史•李袭吉传》:“金戈铁马,揉践于明时。”“金戈”是一种金属制的兵器;“铁马”是配有铁甲的战马。“金戈铁马”即代指战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句子。他也用“金戈铁马”四字总概一场战争。
古代父子关系和解的故事
![古代父子关系和解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7256e5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15.png)
古代父子关系和解的故事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玄武门之变堪称古代宫廷政变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深刻地改变了大唐的政治格局。
李世民怪父皇偏心,立李建成为太子才酿成惨剧;李渊恨儿子太过绝情杀兄屠弟,不留活口。
父子之间顿生嫌隙,形同路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最终和解了吗?在射杀李建成、李元吉后,李世民派尉迟恭持矛入宫宿卫,明为保护李渊的安全,实为挟持并逼迫他交出皇权。
李渊心有不甘,故意试探大臣说道:“没想到今天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你们有何看法。
”这叫投石问路,看看朝中还有多少人站在自己这边。
本来,父子间的关系已开始缓和,若假以天年,李渊能够住进了大明宫,他和儿子也许能彻底冰释前嫌。
只是,这一切永远地定格在大明宫停工的那一刻,李世民的那颗冰冷的心再也没有机会被融化了。
李渊走得很凄凉,不知李世民是否来到病榻前尽孝,聆听老爹的临终遗言,这本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催泪大戏,史书上却没有任何记载,只有李渊最后的遗言说:陵园制度,务从简约。
一辈子风光无限的李渊,驾崩时竟如此静悄悄,让人感慨万分。
反观长孙皇后,去世时得到的待遇就大不同,不仅太子昼夜侍奉于病榻之前,李世民也一日多次探视,史书也不吝笔墨大肆煽情。
长孙皇后的陵墓规格也超过李渊,李世民甚至还专门让人造了一座高台远观昭陵,直到魏征提醒,他才将高台拆毁。
有人可能会问,李世民这么做,他的良心能安吗?是的,他常为此而寝食难安,内心煎熬,杀兄屠弟这样违背人伦的惨剧岂是尽一点孝心,修建一座大明宫就能赎罪的吗?为堵天下悠悠之口,只能采取非常之法:开创大唐盛世,做千古明君。
为此,从登基的那一天开始,李世民就开始了自己宏大的理想。
在政治上,他从谏如流,任用魏征、房玄龄等人才,开创了贞观盛世;在军事上,他消灭东突厥,平定土谷浑,远征高句丽,使大唐无比强大;文化外交上持开放姿态,使得八方来贺、万国来朝。
兄弟相残,内容概括三十字
![兄弟相残,内容概括三十字](https://img.taocdn.com/s3/m/dc170c7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5.png)
兄弟相残,内容概括三十字
摘要:
:本文将讲述古代兄弟相残的故事,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这一现象在历史中的演变。
正文:
正文:
古代兄弟相残的故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这种悲剧性的现象背后隐藏着许多深刻的原因。
在古代,家族和血缘关系对于社会秩序和权力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然而,当家族利益和权力斗争掺杂在一起时,亲情往往会被抛诸脑后,导致兄弟阋墙、相残相杀的悲剧发生。
古代兄弟相残的故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史记》中的“玄武门之变”。
在这场事变中,唐太宗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竟然杀害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这一事件不仅使李世民背上了杀害兄弟的罪名,还导致了国家的动荡和政治的混乱。
除了争夺皇位,财产和地位也是导致兄弟相残的重要原因。
在封建社会,家族的财富和地位往往取决于家族成员的地位和能力。
因此,当兄弟之间存在巨大的利益冲突时,他们往往会选择背叛亲情,以保证自己的利益。
随着历史的演变,兄弟相残的现象逐渐减少。
这得益于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的改变。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亲情和家庭观念逐渐淡化。
在这种背景下,兄弟之间的冲突和利益斗争不再那么尖锐,兄弟相残的现象自然也就减少了。
总的来说,古代兄弟相残的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包
括家族利益、权力斗争和价值观的冲突等。
历史上最会玩的皇帝:杀了弟弟,强占弟媳,生下儿子又过继给弟弟 !
![历史上最会玩的皇帝:杀了弟弟,强占弟媳,生下儿子又过继给弟弟 !](https://img.taocdn.com/s3/m/30f41a143169a4517723a3ef.png)
历史上最会玩的皇帝:杀了弟弟,强占弟媳,生下儿
子又过继给弟弟!
本文导读:
公元626年,由于唐高祖李渊长期偏袒,以太子李建成为首的文官集团,在与秦王李世民为首的武将集团争斗中,占据上风,为了挽回局面,秦王李世民率着尉迟恭、长孙无忌、侯君集等数十心腹,搏命一击,发动玄武门之变,见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建成斩杀,并逼迫李渊将皇位“禅让”给他!
虽然唐太宗雄才大略,将李唐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但杀兄嗜弟却成了他一生抹不去的污点,被人诟病千年,玄武门之变,还可以说是无奈之举,但两个月后,唐太宗做的一件事,却让人匪夷所思,将弟弟李元吉遗孀杨氏纳入后宫!
杨氏出生于隋唐时期大门阀弘农杨家,和李唐关系极好,杨家族长杨雄的两个儿子,分别娶了李渊的两位女儿,而杨雄的两个女儿,也嫁给了李世民和李元吉!
李世民这一举动,等于是将自己的弟媳兼小姨子纳入后
宫,虽然唐朝以风气开放著称,但李世民此举,依旧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当事人杨氏,更是别扭至极,寻死觅活,后来在众人的规劝下,才无奈接受现实,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侧妃之一,后来还为李世民生下第14个儿子李明!
据庶女归仁县主墓志铭记载:杨氏在被李世民纳为妃子后,很是受宠,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有意立杨氏为后,魏征多次劝谏,此事才作罢!
最奇葩的是,公元642年,唐太宗李世民追封自己的弟弟李元吉为巢王后,又将自己和李元吉遗孀生得孩子李明过继给了李元吉!。
父子相争的典故
![父子相争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4424114c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5.png)
父子相争的典故
父子相争的典故有很多,其中一个例子是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父亲李渊的故事。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让位给李世民,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权力。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他仍然拥有太上皇的头衔和权力。
李世民作为新一代的皇帝,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自己的权威,而李渊则试图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父子之间的这种权力斗争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李渊在632年去世。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
李渊曾经抱怨说,他为李世民的兄弟姐妹们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因为他们都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权力和地位。
然而,尽管父子之间存在权力斗争,但他们的关系也有和睦的时候。
例如,当李渊生病时,李世民亲自为他煮药,并亲自喂他喝下去。
这些故事表明,父子之间即使存在分歧和斗争,也有相互支持和关爱的一面。
总之,父子相争的典故表明了权力斗争和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尽管存在分歧和斗争,但父子之间的亲情和相互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
李世民敢对自己的老爹下手 为何朱棣不敢动朱元璋呢
![李世民敢对自己的老爹下手 为何朱棣不敢动朱元璋呢](https://img.taocdn.com/s3/m/b492a358844769eae009ed93.png)
李世民敢对自己的老爹下手为何朱棣不敢动朱元璋呢本文导读:说到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朝的永乐大帝朱棣,大家一定都是知道他们两个人的大名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他当皇帝期间创造出了我们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打下了非常坚厚的基础。
而明成祖朱棣在他当皇帝期间,曾经派自己的太监郑和下西洋,访问了十几个国家,从此宣扬了我们大天朝的国威,而且郑和还从这些国家带进来很多的粮食品种。
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这两个人,对于我们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对我们后世也有着很积极的意义。
除了这些之外,其实他们两个人还有一个很相似的共同点。
而这个共同点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内容,他们两个人同样都是夺权篡位,他们的皇位是从别的人手里抢过来的,但是不一样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是从他父亲李渊手里抢过来的,但是明成祖朱棣是从他的侄子朱允炆手里抢过来的,那么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李世民可以逼迫李渊退位?但是朱棣却不敢从自己父亲朱元璋手里去抢皇位呢,只是在自己父亲死了之后,才带兵攻打自己的侄子。
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背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李渊和朱元璋这两个人。
其实李渊这个人性格本来就有一些软弱,并且他和之前的隋炀帝两个人是有亲戚关系的,所以在对待隋炀帝的时候,李渊心里一直都有一丝敬畏和忌惮。
当年太原起兵的时候,其实还是李世民逼迫自己的父亲来做的,所以可以说,李渊之所以能够成为唐朝的开国皇帝都,是因为自己的儿子把他推上去的,但是朱元璋都不一样了,我们非常清楚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很少见的草根皇帝,他是从最底层爬到最高层的,最开始的时候,他只是一个非常贫苦的农民,到最后他能够开创大明朝,所以说他的手段和李渊比起来一定是要更狠辣一些的,并且在建国之后,他伤害了很多的开国元勋,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来。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李世民和朱棣这两个人。
其实我们仔细看一下他们发生的那些事情,也不难判断,李世民和朱棣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虽然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但是事实上真正打下大唐江山的其实是李世民。
天牢中的虬髯大汉_民间故事
![天牢中的虬髯大汉_民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5d7e3ae551810a6f424861b.png)
天牢中的虬髯大汉1。
天牢盛宴长安城守卫最森严的天牢铁栅栏门砰然关闭。
虬髯大汉回头看了一眼,然后转过身来,轻叹一声,旁若无人地走进阴森的牢房,依靠墙壁缓缓卧躺下来,闭上了眼睛。
偌大的牢房四周,零零落落坐着十几名凶悍暴虐的死囚。
死囚们见虬髯大汉如此目中无人,相互对视一眼,就纷纷站起并围过来。
数百年的规矩约定俗成,任你是天王老子,进了天牢都要先挨一顿死揍杀杀威风。
围逼上来的死囚们刚要动手,虬髯大汉突然睁开眼睛,双目如电扫过这帮死囚的脸。
死囚们无处发泄的狂躁暴戾便如被戳碎的气球,体内的胆魄一下子散个精光,痴呆呆谁也不敢再上前一步!虬髯大汉冷哼一声,重新闭上眼睛。
天牢死囚们的牢房,马上陷入一种叫人无所适从的寂静。
突然,天牢之外响起此起彼伏的号炮!无数的烟花冲上天空,把阴森的天牢牢房照得亮如白昼。
死囚们个个呆若木鸡,虬髯大汉却一下子焦躁起来,忽地坐起来大喝一声:“来人!”平日只会对死囚们凶神恶煞的狱卒牢头儿马上就出现在牢房门口。
一名牢头儿点头哈腰,脸上挂满讨好的媚笑:“二爷有何吩咐?”虬髯大汉冷森森道:“这长安城夜间如此聒噪,让爷如何安睡?”狱卒连忙解释:“说与二爷知道。
今天是秦王殿下的加冕大典,满城军民俱有犒赏。
所以今夜不但满朝文武都去秦王府贺喜,便是寻常百姓人家,也张灯结彩燃放烟花,以示庆贺……”见虬髯大汉默然无语,牢头儿讪讪欲去:“不知二爷还有什么吩咐?”虬髯大汉似有无尽的落寞:“此时此刻,我的朋友们是在秦王府,还是在家中与民同乐?……也罢,拿些酒肉来,爷要喝酒吃肉!”身入天牢,一向只有被狱卒们敲髓抽筋盘剥的份儿,还想喝酒吃肉?可那牢头儿听虬髯大汉说要喝酒吃肉,居然如蒙巨赏一般大喜:“你的朋友们早有吩咐。
爷稍待片刻,小的马上带人去办!”不到盏茶工夫,一桌丰盛的酒肉被狱卒们抬了进来。
虬髯大汉便大马金刀坐过去自斟自饮,大碗酒大块肉大快朵颐,风卷残云一顿好吃!虬髯大汉蓦然一抬头,见四周死囚们双眼冒火口中垂涎,就轻声叱骂道:“你们那贼贱样儿,只管看什么?要吃要喝,只管过来便是!”死囚们一呆,马上如一群饿狼一般扑了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王李元吉对这个事情有所怀疑,建议太子不要上朝,先观察一下再说。李建成看来胸有成竹,坚持亲自到场。齐王李元吉没有再坚持,否则,历史一定是另外一种局面了。当太子和元吉按时前往皇宫,接近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伏兵突然发动袭击,两人当场毙命。
原来,李世民告发太子、齐王淫乱后宫,其实是他玄武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如此就不能调动太子和齐王。中计的不止是太子和齐王,中计的还有高祖李渊,他成了李世民调动太子和齐王的工具。
那么,高祖为什么会有这种怀疑呢?看看唐代的相关制度就会明白。我们以贞观时期确实发生的两件事情为例。
贞观元年(627),长孙无忌去见皇帝,忘记解除佩刀,而监门校尉居然也没发现,等长孙无忌出阁门后才察觉。在讨论这个案件的时候,封德彝认为:校尉应该死罪,长孙无忌徒刑两年。后来因为戴胄的强力坚持,没有杀监门校尉。《贞观政要》记录这个事情,是要表彰戴胄坚持法律公平原则。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带武器到皇帝身边是很严重的犯罪。监门校尉并不是自己带武器到皇帝身边,只不过是没有发现长孙无忌携带武器而已,即使如此,他也应被判死刑。后来因为皇帝没有降罪长孙无忌而救了他一命。如果像尉迟敬德这样,没有得到许可,携带武器到皇帝身边,会怎么量刑?死刑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李世民决定采用军事手段夺得权力,计划的核心是玄武门设伏,杀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什么地方设伏,在什么时间设伏,这当然是关键的。但是,如何引导太子和齐王上当呢?这当然也很关键。兵不厌诈,李世民的沙场经验再次有了用武之地。
六月三日,李世民向皇帝告发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这“后宫”所指为谁呢?有一种说法是尹德妃。告发太子和齐王与父亲的嫔妃有不正当的关系,这个罪名是很大的。高祖得到消息,反应是“愕然”,然后答复李世民:明天开会调查,并通知李世民参加会议。
这是政治斗争,谁下手狠谁就可能赢得先机。也许李渊已经有了如何处置李世民的方案,但是他不知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包括他的愤怒本身,都是李世民计划的一部分。这是计中计、谋中谋,李世民卖了一个破绽,是为了下一个更大更狠的计划。
这样,玄武门事变大概经过两个阶段:首先是引蛇出洞,通过皇帝的手,引出太子和齐王;然后玄武门设伏,杀掉太子和齐王。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上谓裴寂等曰:“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六月十六日,李渊给裴寂一个手诏表示自己“朕当加尊号太上皇”。
七月,秦王府的主要人马全面掌管军政关键岗位。
八月甲子(九日),李世民即皇帝位。
其实,玄武门事变当天,李世民就获得了军权和行政权,完全控制了朝廷。后来当太子和即位当皇帝,都是走过场、履行手续而已,最最关键的就是获得军权。
“淫乱后宫”不过是一种说法,这个说法是李世民调动太子和齐王的计策,并非确有其事,理由有二:
第一,一贯倾向李世民的《资治通鉴》里有个说法值得注意:“宫禁深秘,莫能明也。”这种暧昧不明的态度,表明《资治通鉴》对此并不认同。
第二,李世民根本没有想利用此事搞垮李建成,否则他真有确凿证据,就不用冒险搞什么玄武门政变了,静待皇帝和大臣的调查岂不更加简单?
这可是天大的秘密,谁都未曾说过的。今天我在这里这么讲出来,难道没有受到什么启发,都是如此推测出来的?不是,我还是受到了别人的启发,只是作者已经不可考了。
玄武门事变,是否到此一切都结束了呢?李世民还有进一步的计划吗?事情自然没有那么简单,通往皇帝宝座的路上还有一个李渊,如何对付他,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玄武门战斗基本结束以后,李世民没有亲自去拜见高祖李渊,而是派出尉迟敬德见李渊。关于此事,《资治通鉴》和《两唐书》的《尉迟敬德传》均有记载。让位说也好,夺权说也好,都离不开对这些文字的理解。
现在,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在杀掉李建成、李元吉之后,李世民的第二步计划就是获得军权,然后才是其他权力。
既然军权如此重要,李渊难道不知道出让的后果吗?那么,李渊是在什么状况下同意出让的呢?他是否可以有其他选择呢?
李渊正与群臣在海池泛舟,尉迟敬德出现,他“擐甲持矛”的一身装束把李渊吓坏了,皇帝“大惊”。擐甲持矛,就是全副武装。尉迟敬德擅长用矛,天下无敌,他刚刚从玄武门战场过来,李元吉为他亲手所杀,李建成的头颅也应该是他割下来的。所以,尉迟敬德来见皇帝的时候,很可能是一身血污,满脸杀气。这样的外表,李渊怎能不大惊失色?
李渊大惊之后,问尉迟敬德:“卿来此何为?”这问话应该包含了部分答案,他心中应该是有所猜测。根据《尉迟敬德传》的说法,当尉迟敬德回答是来保护皇帝的时候,李渊的表现是“意乃安”。开始,我读这句话的时候特别不能理解,认为李渊听到两个儿子被杀,还会“意安”,不可思议,一定是史臣乱写。现在明白了,我们从高祖的大惊—来此何为—意乃安的整个过程来看,高祖最初怀疑尉迟敬德是来谋害自己的,一听不是,所以才会“意乃安”。
但是,尉迟敬德此后没有受到一点点处分。不仅如此,李世民还把齐王府的所有金银宝物统统赐予了他,使他一时间成为天下首富。这究竟是为什么?历史的迷雾重重,我们还是直言不讳吧。事实是尉迟敬德带了一支军队,用武力把皇上和宰相们全部“保护”了起来。我们当然知道,这个保护的实质,就是囚禁。这是玄武门政变的一部分。然后,尉迟敬德索要兵权,皇帝不得不交出。
第二,面对如此情况,李渊询问身边的大臣,事已至此,当如何处置?本来询问的对象是裴寂,因为他是宰相,裴寂此时没有出声,反而是萧瑀和陈叔达出来说话了,他们认为本来李建成就没有什么功劳,现在又搞阴谋;李世民功劳大有威望,应该让李世民当太子,把国家的事情全部委托给李世民。李渊的反应很有意思,李渊说,哦,这正是我的夙愿啊。这怎会是他的夙愿?这第二件事情可以叫做决议让权。
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阁门出宣敕,众然后定。上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谕诸将卒,皆罢散。
这段记载,大概讲了三件事情。第一,玄武门战斗结束后,李世民担心父亲的安全,派尉迟敬德前往保护。但是,尉迟敬德擐甲持矛直接到达皇帝身边,把皇帝吓坏了,一问才知道发生了重大变故。这第一件事情可以叫做武装保卫。
那么,尉迟敬德到底所为何来?
尉迟敬德来见皇帝的真正目的,不是保护陛下,而是替李世民索要兵权。你也许会问,也不一定啊,战斗不是还在继续吗?他来是为了让皇帝制止战斗的吧。
这个说法不正确。第一,尉迟敬德明确地说出了让秦王处分所有军队,如果仅仅是为了制止战斗,他可以说,请陛下下令,各处停止战斗,而不必要请秦王处分诸军。
再举一个例子。贞观二十一年(647),皇帝去旧未央宫游玩,相关保卫部门没有及时通告,所以一个卫士猝不及防遇到了皇上,身上还戴着佩刀。唐太宗说,这个事情要是交给法律部门解决的话,那就要死好几个人,你赶快离开吧。于是赦免了那个卫士。我们便知,一个卫士携带武器出现在皇帝面前,相关人员都会被处死。
李世民与太子的关系李渊当然知道,但是李世民的这次告发非比寻常,因为其中牵涉皇帝,涉及皇帝的名誉。李世民要搞垮太子,李渊是知道的,但是,他竟然不顾父亲的荣誉,这不是太过分了吗?李渊与其说是惊愕,不如说是愤怒更为贴切。李渊是一个优柔寡断、处事谨慎的人,但这一次很果断。开会就要有结果,李渊对于会议结果一定有把握,不然就不会立刻决定开会。这个会议,一定对李世民不利。此时的李渊,一定是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李世民的问题。
Hale Waihona Puke 以往不管是让位说也好,夺权说也罢,都没有仔细研究尉迟敬德的行为,所以李渊在玄武门事变中曾经遭到囚禁的事实很少有人提到。我们现在不仅明确李世民夺权的结果,而且知道他在杀了太子、齐王后,如何从皇帝手中夺取了所有的权力。
皇帝既然失去了人身自由,他除了交权,别无选择。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来说,尉迟敬德的功劳实在太大了。
我们再回到唐代的法律上。《唐律疏议》有规矩,有一种罪行就是滥入大内,凡是不按照合法手续进入皇宫的,无论是溜进去了还是误打误撞迷路进去,都叫滥入。皇帝所在的地方主要是皇宫,也叫大内,如果皇帝在野外,那就是御所,只要是皇帝所在的地方就相当于皇宫,滥入也是不允许的。如果带着武器进皇宫,或者没有带武器直接到了皇帝身边,这就是犯罪。什么处分呢?是斩刑。唐代死刑分两种,一种是绞刑,一种是斩刑,当然斩刑更严重。
第四,李世民获得军权,不等于停止屠杀。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都在这天被杀掉,他们被杀只能是在李世民获得军权、东宫放弃抵抗之后。所以,现在我们可知,李世民派尉迟敬德来索要的是军权,而不是什么停战的结果。而夺取军权,是李世民获得权力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同一天,以李渊的名义下达了《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伏诛大赦》,其中宣布:国家庶政,皆取秦王处分。这是以皇帝名义下达的赦免令,其实表达的都是李世民的立场。李世民因此获得管理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
第二,当时情况下,真正能够下令停战的只有皇帝,而不是有权力的秦王。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战斗的双方,特别是对于已经丧失领袖的一方而言,不过是在负隅顽抗,此时除了自卫已没有了其他目标。这个时候,他们最希望皇帝来拉架,不可能信任秦王府。
第三,真正宣布停战命令的是宇文士及(时任中书侍郎)和裴矩(时任检校侍中),而两宫人马也就听从了命令。宇文士及和裴矩代表的是皇帝,而不是秦王。他们宣布的命令应该包含听从秦王指挥,但也有停战的内容,估计还有放下武器、既往不咎之类的承诺。
那么,满身血污的尉迟敬德,来到高祖面前,其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尉迟敬德自称是来保护高祖的,这可信吗?我们知道,皇帝正和宰相们在一起,那可是大内深处。平日里,不用说外人,就是侍卫也不能到这里来。尉迟敬德忽然来保护陛下,那么,陛下受到谁的威胁了?李建成他们吗?显然不是。他们要么被杀,要么被阻挡在玄武门外,很多人都开始逃离长安。皇帝这里很安全,根本用不着什么保护。所以,尉迟敬德的这个说法显然是掩耳盗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