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原文及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四卷(唐纪)原文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四卷(唐纪)原文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四卷(唐纪)原文第一百九十四卷(唐纪)唐纪十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下贞观六年(壬辰、632)唐纪十唐太宗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1]春,正月,乙卯朔,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乙卯朔(初一),出现日食。

[2]癸酉,静州獠反,将军李子和讨平之。

[2]癸酉(十九日),静州獠民反叛,将军李子和率兵征讨平定。

[3]文武官复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徵独以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曰:高矣!德未厚邪?曰:厚矣!中国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年谷未丰邪?曰:丰矣!符瑞未至邪?曰:至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

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

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3]文武百官又请行封禅大礼,太宗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伤害呢?从前秦始皇行封禅礼,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代岂能认为文帝的贤德不如秦始皇吗!而且侍奉上天扫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顶峰,封筑几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徵认为不可。

太宗说:你不想让朕去泰山封禅,认为朕的功劳不够高吗?魏徵答道:够高了!德行不厚吗?答道:很厚了!大唐不安定吗?答道:安定!四方夷族未归服吗?答道:归服了。

年成没丰收吗?答道:丰收了!符瑞没有到吗?答道:到了!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行封禅礼?答道:陛下虽然有上述六点理由,然而承接隋亡大乱之后,户口没有恢复,国家府库粮仓还很空虚,而陛下的车驾东去泰山,大量的骑兵车辇,其劳顿耗费,必然难以承担。

太宗平突厥文言文翻译

太宗平突厥文言文翻译

太宗文皇帝讳世民,帝室之胄,天纵英才。

初,高祖受命,以帝有天下,分封为秦王。

及高祖崩,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构陷帝,帝不得已,遂举兵应天,平定内乱,即皇帝位,是为太宗。

突厥者,北狄之雄也。

自隋以来,侵扰中原,百姓苦之。

太宗即位,遂有平突厥之志。

初,突厥可汗阿史那咄苾,雄勇多智,有兼并天下之志。

太宗遣使往聘,咄苾傲慢不恭,竟不受聘。

太宗怒,遂发兵讨之。

太宗命李靖为将,统帅六军,北伐突厥。

李靖智勇双全,屡出奇计,大破突厥。

太宗亲率大军,北至阴山,与李靖会师。

太宗曰:“突厥虽强,然不足惧也。

吾以正义之师,平定天下,何惧于一隅之狄?”言罢,遂命李靖率军北进。

李靖率军至白道,与突厥前锋相遇。

突厥可汗阿史那咄苾,亲率大军迎战。

李靖布阵以待,太宗在阵后督战。

太宗见李靖指挥若定,心中大喜。

战至日暮,突厥军大败,阿史那咄苾仅以身免,逃回突厥。

太宗乘胜追击,直至漠北。

阿史那咄苾势穷力尽,乃遣使请降。

太宗许之,遂班师回朝。

太宗平突厥,威震四方。

突厥百姓,闻风丧胆,纷纷归附。

太宗以仁义待之,使之各安生业。

自此,突厥不敢再犯中原,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太宗平突厥之后,又灭高丽,平定辽东,威德远播。

太宗善用人才,虚怀纳谏,使得朝政清明,国力强盛。

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后世称之“贞观之治”。

太宗平突厥,非一日之功。

其间,太宗屡经挫折,然志坚如磐石,终成大业。

太宗之平突厥,实为我国历史上之盛事。

太宗之才略,后世传颂不衰。

太宗平突厥文言文翻译:太宗文皇帝名世民,是帝室的后裔,天生具有卓越的才华。

起初,高祖受命,因为皇帝拥有天下,分封他为秦王。

等到高祖驾崩,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构陷皇帝,皇帝不得不起兵响应天命,平定内乱,即位成为皇帝,这就是太宗。

突厥,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强族。

自从隋朝以来,一直侵扰中原,百姓深受其苦。

太宗即位后,就有了平定突厥的志向。

起初,突厥的可汗阿史那咄苾,勇猛多智,有统一天下的野心。

太宗派遣使者前往聘娶,咄苾傲慢无礼,竟然不接受聘娶。

文言文《太宗本纪》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太宗本纪》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太宗本纪》阅读题及答案文言文《太宗本纪》阅读题及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太宗本纪》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太宗文武大圣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

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

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

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

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

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

太宗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休。

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高祖不纳,促令引发。

太宗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

高祖召问其故,对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

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

”高祖乃悟而止。

八月已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

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①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

太宗请义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

高祖称善。

寻平京城,高祖辅政,受唐国内史,改封秦国公。

义宁元年十二月,复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

及将旋,谓左右曰:“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

”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而至,度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

高祖受禅,拜尚书令,进封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杲,仁杲请降。

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

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

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

《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太子得毋废。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

王来,未到。

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太后欲杀之,不得间。

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

赵王少,不能蚤起。

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

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仓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

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

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七年秋,孝惠帝崩。

发丧,太后哭,泣不下。

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

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

”丞相乃如辟彊计。

太后说,其哭乃哀。

吕氏权由此起。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

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今王吕氏,非约也。

”太后不说。

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

勃等对曰:“无所不可。

”太后喜,罢朝。

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喋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语文文言文旧唐书翻译

语文文言文旧唐书翻译

太宗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讳世民,字叔德,高祖第二子也。

母曰太穆皇后。

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寅,生于长安。

性聪敏,好弓马,略涉经史,工草隶书。

隋大业十三年,高祖起兵于太原,世民以本官行军总管,从平霍邑、临晋、西河、下邽、长安,迁右领军大都督。

及高祖即位,封秦王,拜尚书令,总摄内外。

世民好学,颇涉经史,尤善兵法,常与诸将论孙吴兵法,无所不究。

高祖每叹曰:“此儿吾家千里驹也。

”武德元年,世民帅师伐蜀,以司空窦轨为副。

蜀平,拜益州总管,赐姓李氏。

武德二年,世民为秦王,镇长安。

武德三年,高祖崩,太子建成即位。

建成忌世民,与齐王元吉相结,欲加害。

世民知之,密与长孙无忌等谋,遂发动难,杀建成、元吉,立高祖第九子晋王治为帝,是为太宗。

太宗即位,大赦天下,改元贞观。

以房玄龄为中书令,杜如晦为侍中,李靖为兵部尚书,魏征为秘书监,长孙无忌为司空,李勣为司徒,岑文本为侍中,褚遂良为中书令。

太宗以玄龄、如晦为左右相,靖、征为谋臣,无忌、勣为将帅,文本、遂良为文臣,共理朝政。

太宗曰:“朕虽不能与古之贤君比,然亦欲为贤君也。

”太宗即位之初,天下未定,民不聊生。

太宗励精图治,任贤纳谏,广开言路,以法治国。

太宗曰:“朕居深宫之中,欲知天下治乱,唯以百姓忧乐为念。

”于是,太宗励精图治,广纳贤才,轻徭薄赋,使百姓安居乐业。

太宗曰:“朕欲为贤君,必先知贤,故设三公九卿,以选贤能。

”太宗在位期间,先后平定了突厥、吐谷浑、高昌、龟兹、契丹、薛延陀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巩固了唐朝的统一。

太宗又派遣使臣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关系。

太宗还下诏免除了隋朝的苛捐杂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太宗曰:“朕居天下之尊,愿以百姓为念,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被誉为“贞观之治”。

太宗曰:“朕虽不能与古之贤君比,然亦欲为贤君也。

”太宗崩于贞观二十三年,享年五十三岁,葬于昭陵。

太宗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英明神武,治国安民,功绩卓著,永载史册。

《项羽本纪赞》原文和翻译译文

《项羽本纪赞》原文和翻译译文

《项羽本纪赞》原文和翻译译文《《项羽本纪赞》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项羽本纪赞》原文和翻译译文《项羽本纪赞》原文和翻译原文: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勎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儿听到过,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人”。

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人。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

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待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反怨恨王侯们叛离了他,这就说不过去了。

以功自负,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政权,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醒悟,又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

却说什么“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2、《史记·孝景本纪》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孝景本纪》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窦太后,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新唐书·太宗本纪》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太宗本纪》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太宗本纪》原文及翻译原文:太宗皇帝讳世民。

隋祚且终,盗贼蜂起。

知隋必亡,乃推财养士,结纳豪杰。

与晋阳令刘文静善,文静坐事系狱,太宗夜就狱窥见,与图大事。

文静为令久,知其豪杰,乃集义兵于城,因共部署。

计已定,乃因装寂告高祖。

太宗率兵略徇西河,将至霍邑,会天久雨,粗且尽,高祖谋欲还兵太原。

太宗谏曰:“义师为天下起,宜直入咸阳,号今天下。

今还守一城,是为贼尔,何以自全?”高祖寤,乃将而前。

迟明至霍邑与隋将宋老生对阵太宗怒马自南原下坂分伏兵断隋军为二而其阵后兵败走遂斩老生。

唐兵攻长安,太宗屯金城坊,攻其西北,遂克之。

高祖受禅,进封秦王。

贞观元年,诏民弱冠、及笄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资送之;妇人有子若守节者勿强。

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隋文帝何等主?”对曰:“克己复礼,临朝或至日昳,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

“太宗曰:“其喜察,事皆自决,虽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

朕则不然。

简天下贤才,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

”因敕有司:“诏敕不便于时,即宜执奏,不得顺旨施行。

”刺史庞相寿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

太宗怜之,欲听还归任。

魏征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

”欣然纳之。

十三年,召燕饮于阙,询创业熟与守成?玄龄、魏征皆有说辞。

太宗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百死一生,故知创业难:征与吾共安天下,祸生所忽,故知守成难。

然创业既已往矣,守成方当与诸公慎之。

”玄龄等拜曰:“陛下之言,四海之福也!”(节选自《新唐书·太宗本纪》《资治通鉴》)译文:太宗皇帝名世民。

隋朝将要终结,盗贼如群蜂般纷然并起。

太宗料知隋朝必亡,于是施舍钱财蓄养能士,结交豪杰。

他和晋阳县令刘文静交好,刘文静因案事关在监牢里,太宗夜间去狱中偷偷见他,和他商议夺取天下的大事。

刘文静做县令时间久,知道他是豪杰,就在城中聚集义兵,趁机共同策划。

计谋已定,就通过裴寂告诉高祖。

饮马长城窟行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

饮马长城窟行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

《饮马长城窟行》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饮马长城窟行》唐代:李世民塞外悲风切, 迥戍危烽火, 寒沙连骑迹, 绝漠干戈戢, 扬麾氛雾静, 交河冰己结。

层峦引高节。

朔吹断边声。

车徙振原隰。

纪石功名立。

瀚海百重波,悠悠卷潇旌,胡尘清玉塞,都尉反龙堆,荒裔一戎衣,阴山千里雪。

饮马出长城。

羌笛韵金钮。

将军旋马邑。

灵台凯歌入。

《饮马长城窟行》译文塞外悲凉的风刮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己经冻结,广袤的沙漠上, 沙丘连绵不断,阴山之下千万里全都落满了白雪。

将士们戍边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显出了高高的气节,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这,将士们在哪长城低下饮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滩上连接着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声乐,胡地的灰尘清扫着像那玉(冰冻如玉)做似的边塞,羌族的笛声和那金粧敲击的声音。

与世隔绝的沙漠上干戈都收藏起来了,可那战车却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

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将军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

高扬着旗子让那笼罩着大雾的地方都清净下来了,在石碑记上他们的功名他们又是那样的欢悦,在那荒凉的边界上只要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作者自指)去守护,灵武台上(朝廷)的凯歌是来源于国界。

《饮马长城窟行》注释切:凄切。

交河:北方河名。

瀚海:沙漠。

波:沙丘起伏状。

迥戌:远方的边戍。

高节:旗帜。

朔吹:北风。

玉塞:玉门关。

金粧:锣声。

绝漠:大漠。

干戈:指武器。

戢:收藏。

原隰(XI):原野。

纪石:刻石纪功。

荒裔:边荒。

戎衣:战士。

灵台:周代台名。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它书写了大唐平定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后太宗皇帝的感慨。

全诗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而,而是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是一首描写当时现实事件的史诗。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己结。

”切,凄切。

交河,北方河名。

句意为:塞外,寒风悲鸣,十分凄切,交河上,严冰封冻了河道。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可见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想必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14
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比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句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排 比 句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15
简析
1 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 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 2 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 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 3 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 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20
简析:
1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 规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 “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下人 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3 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 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21
思考题:
1 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 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 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 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课文体裁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 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 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文心雕龙· 章表》“章以谢恩,奏 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8
9Leabharlann 整体思路人君当思思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10
第一段
5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 公(魏征),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 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 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 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原文及译文赏析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原文及译文赏析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原文及译文赏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

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

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

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

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

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

太宗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

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八月已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

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①,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②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

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高祖称善。

义宁元年十二月,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

及将旋,太宗谓左右曰:“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

”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而至度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高祖受禅拜尚书令进封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帅以击仁杲,仁杲请降。

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

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

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获贼兵精骑甚众,还令仁杲兄弟及贼帅翟长孙等领之。

太宗与之游猎驰射,无所间然。

贼徒荷恩慑气,咸愿效死。

时李密初附,高祖令密驰传迎太宗于豳州。

密见太宗天姿神武,军威严肃,惊悚叹服,私谓殷开山曰:“真英主也。

不如此,何以定祸乱乎?”(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注】①峻坂:陡峭的山坡。

②悬门:是古时候城门外层的闸门,平时悬起,敌人攻城时放下,以加固城门。

8.对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趣:催促B.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仗:兵器C.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引:拉着D.太宗与之游猎驰射,无所间然间:隔阂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B.①收群盗以图京师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C.①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D.①若不急蹑,还走投城②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世民“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一组是A.①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②折节下士,推财养客B.①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②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C.①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②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D.①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②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世民18岁时就已胸藏韬略,颇有政治远见,在举事前就已为此储备人才资源。

唐太宗纳谏文言文翻译解

唐太宗纳谏文言文翻译解

唐太宗,讳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唐高祖李渊之次子也。

太宗继位,以仁明著称,求贤纳谏,政事昌明,遂成贞观之治,为后世称颂。

太宗在位之初,虽贤明仁德,然亦有所不足。

时人或言:“太宗好大喜功,轻信谗言,不纳忠言,恐难长久。

”太宗闻之,深以为戒,遂广开言路,求直言以自励。

一日,太宗与群臣议政,时有谏议大夫魏征进言曰:“陛下,臣闻古之明君,无不虚怀纳谏,以成大业。

陛下若能听臣一言,必能益国利民。

”太宗闻言,微笑颔首,曰:“善。

”魏征遂陈言道:“陛下,臣闻陛下近有轻信谗言,不察忠臣之意,臣恐陛下因此而误国。

”太宗听罢,默然不语,心中颇有感触。

自是之后,太宗始悟纳谏之重要。

每有大事,太宗必先咨询群臣,虚心听取各人之议。

时有侍臣马周,才智过人,太宗甚器重之。

马周进言曰:“陛下,臣闻古之圣君,必先知其过失,然后能改之。

陛下若能知己之过,则天下可定。

”太宗闻言,深以为然,遂令马周随侍左右,参议国政。

又有太史令傅奕,直言敢谏,太宗亦甚敬重。

一日,傅奕进言曰:“陛下,臣闻陛下好大喜功,而不知己之过。

臣恐陛下因此而误国,愿陛下能省己之过,以成大业。

”太宗闻言,颇有感触,遂令傅奕随侍左右,以资顾问。

太宗纳谏,非止一人。

如房玄龄、杜如晦等,皆以直言进谏,太宗皆虚心受之。

太宗尝曰:“人主无过,何以为明?朕之所以能知过,皆赖诸臣之直言也。

”太宗纳谏,实为治国之要。

自太宗广开言路,求直言以自励,国政日益昌明,百姓安居乐业。

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开创贞观之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译:唐太宗,名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

太宗即位后,以仁明著称,求贤纳谏,政事昌明,遂成就了贞观之治,被后世所称赞。

太宗即位之初,虽然贤明仁德,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当时有人议论说:“太宗喜好大功,轻信谗言,不采纳忠言,恐怕难以长久。

”太宗听到这些话,深感警惕,于是广开言路,寻求直言以自我勉励。

有一天,太宗与群臣商议国事,当时谏议大夫魏征进言说:“陛下,臣听说古代的明君,无不虚心接受忠言,以成就大业。

唐太宗文言文及翻译

唐太宗文言文及翻译

太宗文皇帝讳世民,字玄基,高祖之次子也。

开皇十八年,生于长安。

及长,聪明神武,博学多才。

武德九年,即帝位,改元贞观。

太宗在位,以民为本,虚怀纳谏,勤于政事。

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太宗又尝论止盗,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太宗又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

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

”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

”太宗曰:“不然。

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一陰一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太宗论弓矢,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翻译】唐太宗名世民,字玄基,是高祖的次子。

开皇十八年,他出生于长安。

成年后,他聪明神武,博学多才。

武德九年,他即位成为皇帝,改年号为贞观。

太宗在位期间,以民为本,虚心接受劝谏,勤于处理政事。

他曾对侍臣说:“君主依赖于国家,国家依赖于民众。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三十三原文和译文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三十三原文和译文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三十三原文和译文起阏逢敦牂,尽柔兆涒滩四月,凡二年有奇。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下◎天宝十三年甲午,公元七五四年春,正月,己亥,安禄山入朝。

是时杨国忠言禄山必反,且曰:“陛下试召之,必不来。

”上使召之,禄山闻命即至。

庚子,见上于华清宫,泣曰:“臣本胡人,陛下宠擢至此,为国忠所疾,臣死无日矣!”上怜之,赏赐巨万,由是益亲信禄山,国忠之言不能入矣。

太子亦知禄山必反,言于上,上不听。

甲辰,太清宫奏:“学士李琪见玄元皇帝乘紫云,告以国祚延昌。

”唐初,诏敕皆书、门下官有文者为之。

乾封以后,始召文士元万顷、范履冰等草诸文辞,常于北门候进止,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中宗之世,上官昭容专其事。

上即位,始置翰林院,密迩禁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谓之“待诏”。

刑部尚书张均及弟太常卿垍皆翰林院供奉。

上欲加安禄山同平章事,已令张垍草制。

杨国忠谏曰:“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

”上乃止。

乙巳,加禄山左仆射,赐一子三品、一子四品官。

丙午,上还宫。

安禄山求兼领闲厩、群牧;庚申,以禄山为闲厩、陇右群牧等使。

禄山又求兼总监;壬戌,兼知总监事。

禄山奏以御史中丞吉温为武部侍郎,充闲厩逼使,杨国忠由是恶温。

禄山密遣亲信选健马堪战者数千匹,别饲之。

二月,壬申,上朝献太清宫,上圣祖尊号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大皇太帝。

癸酉,享太庙,上高祖谥曰神尧大圣光孝皇帝,太宗谥曰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高宗谥曰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宗谥曰孝和大圣大昭孝皇帝,睿宗谥曰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以汉家诸帝皆谥孝故也。

甲戌,群臣上尊号曰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证道孝德皇帝。

赦天下。

丁丑,杨国忠进位司空;甲申,临轩册命。

己丑,安禄山奏:“臣所部将士讨奚、契丹、九姓、同罗等,勋效甚多,乞不拘常格,超资加赏,仍好写告身付臣军授之。

”于是除将军者五百馀人,中郎将者二千馀人。

禄山欲反,故先以此收众心也。

唐太宗设灯烛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设灯烛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讳世民,字玄基,太宗庙号,世称唐太宗,为唐朝第二位皇帝,其德政仁声,天下称颂。

太宗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是日,太宗临朝,有司奏曰:“陛下,今夕元宵佳节,百姓欢庆,宜设灯烛,以示恩泽,普照四方。

”太宗闻言,龙颜大悦,曰:“朕闻古有灯节,为驱邪扶正,祈求国泰民安。

朕今设灯烛,亦欲借此佳节,广施仁德,以慰百姓之心。

”遂命有司,筹备灯烛事宜。

于是,有司遍告天下,命各州县准备灯烛,以庆佳节。

一时之间,民间灯火通明,繁华盛景,无与伦比。

太宗闻之,喜不自胜,遂命太监李守德,带领宫中工匠,于皇宫之内,精心制作各式花灯。

太宗亲临现场,观工匠制作,见其巧夺天工,叹为观止。

工匠见太宗如此欣赏,更加卖力,制作出各式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的灯烛。

太宗一一观赏,赞不绝口。

元宵佳节之夜,太宗下令皇宫内外,灯火通明。

宫中花灯千姿百态,流光溢彩,宛如仙境。

太宗与皇后、嫔妃、皇子、公主等,一同赏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太宗命太监李守德,将宫中花灯分送至民间,与百姓同庆。

百姓得此恩赐,欢欣鼓舞,纷纷在街头巷尾,挂起花灯,共庆佳节。

一时间,大街小巷,灯火辉煌,宛如白昼。

太宗见此盛况,心中大慰,曰:“朕设灯烛,意在普照四方,使天下百姓皆得安宁。

今观民间欢庆,朕心甚慰。

”皇后闻言,亦喜曰:“陛下仁德,普施天下,百姓得享安宁,实乃国家之福。

”太宗又命宫中乐师,演奏雅乐,以助兴。

一时间,丝竹之声,悠扬动听,与灯火交相辉映,更添节日气氛。

太宗与皇后、嫔妃、皇子、公主等,载歌载舞,共度良宵。

太宗设灯烛之举,使得元宵佳节更加喜庆。

从此,元宵佳节,成为民间传统节日,代代相传。

太宗之仁德,亦传颂千古,成为后世帝王学习的楷模。

太宗设灯烛,普照四方,体现了其仁爱之心。

他关心民生,注重国家安定,使得唐朝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

太宗设灯烛之事,虽为小事,却体现了其治国之道,彰显了其仁爱之政。

后世子孙,当以此为鉴,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

太宗罢朝的文言文翻译

太宗罢朝的文言文翻译

太宗皇帝,名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明君之称,仁德之君。

其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然太宗皇帝非独好大喜功,亦知民力维艰,故常以民为念,勤于政事。

一日,太宗皇帝御殿,文武百官齐集,朝会如常。

太宗皇帝身着龙袍,端坐于御座之上,目光如炬,审视群臣。

时值盛夏,烈日炎炎,太宗皇帝见文武百官汗流浃背,面露疲惫之色,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忽有内侍奏道:“陛下,近日连日酷暑,民不聊生,臣等恐百姓疾苦,请陛下暂停朝会,以养民力。

”太宗皇帝闻言,沉吟片刻,目光扫过群臣,缓缓说道:“朕知民之疾苦,然朝会乃国之大政,岂可轻忽?然今日天气炎热,百官俱感疲惫,朕意暂停朝会,与众臣共商国是,待天气凉爽,再行开朝。

”众臣闻言,皆感欣慰,齐声应道:“陛下圣明!”于是,太宗皇帝下令:“今日罢朝,众臣退下,朕欲与众臣共商凉策,以解民之困。

”太宗皇帝遂与众臣于御花园中设宴,饮酒论政。

太宗皇帝与众臣言谈间,对国事一一询问,对百姓疾苦表示关切。

群臣亦纷纷献策,或谈民生,或论政事,气氛融洽。

宴后,太宗皇帝命人取来笔墨,亲笔写下:“治国之道,以民为本。

朕虽好大喜功,然不忘民生疾苦。

今后朝会,宜视天气、民情而定,不可拘泥于形式。

”命内侍将此旨传示天下,以示朝廷对民之关怀。

自此,太宗皇帝不再拘泥于朝会之形式,而是根据天气、民情,灵活调整朝会时间。

此举深得民心,百姓称颂太宗皇帝为“仁君”。

然而,太宗皇帝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

他深知,治国之道,在于以民为本,勤政爱民。

于是,他继续广纳贤才,选拔能臣,整顿朝纲,励精图治。

在太宗皇帝的英明领导下,唐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盛世。

太宗皇帝罢朝之事,传为佳话,后世传颂。

人们皆知,太宗皇帝是一位明君,他关爱百姓,勤政爱民,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太宗皇帝罢朝之举,更是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成为千古佳话,流传于世。

太宗出征文言文翻译

太宗出征文言文翻译

【原文】太宗初即位,锐于求治,欲以文德怀远,故出征文言,以观天下之士。

【翻译】唐太宗刚刚登基,对于治理国家充满热情,他希望能够通过文治德化来安抚远方,因此发布了征集名言的命令,以此来观察天下的英才。

【正文】太宗皇帝,英明神武,继大业于尧舜,承宏图于汉魏。

及至初登宝座,朝野瞩目,四海归心。

然皇帝深知,国家之治,非独武功可成,文德亦不可少。

是以,太宗皇帝锐意求治,立志以文德怀远,以柔服天下。

于是,太宗皇帝下令,广征天下名言,以期搜集群贤之智,启迪万民之心。

此令一出,四海之内,文士云集,皆欲献言献策,以展平生所学。

太宗皇帝亲自披阅,不厌其烦。

或见其辞藻华丽,或感其意境深远,或赞其理趣横生。

然而,皇帝之心,非独求辞藻之美,更重其德行之实。

故而对所征之言,一一审慎甄别,以期选出真知灼见,为治国安邦之良策。

一时间,朝廷之上,名言荟萃,如繁星点点,照亮了太宗皇帝治国的道路。

皇帝从中择取良言,采纳可行之策,使国家政治日益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太宗皇帝深知,文德怀远,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方能见效。

故而,他不仅在朝堂之上广纳贤言,更在民间推行教化,提倡道德,以教化民风,凝聚民心。

岁月如梭,太宗皇帝治国之策渐显成效。

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生安康。

而这一切,皆得益于太宗皇帝的文德怀远,以及他所征集的天下名言。

太宗皇帝之文德怀远,已成为后世治国的典范。

其广征名言之举,亦为千古传颂。

今日,我们回顾太宗皇帝的治国之道,不禁感慨万千。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太宗皇帝的文德怀远精神,广纳贤言,凝聚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结语】太宗皇帝,一代明君,以文德怀远,纳天下英才,开创了盛世唐朝。

其广征名言之举,更是彰显了皇帝的胸怀与智慧。

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以太宗皇帝为榜样,不断学习,努力进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旧唐书-本纪·卷二太宗上译文(附原文)

旧唐书-本纪·卷二太宗上译文(附原文)

旧唐书-本纪·卷⼆太宗上译⽂(附原⽂)太宗本纪(上)太宗⽂武⼤圣⼤⼴孝皇帝名世民,⾼祖第⼆个⼉⼦。

母名太穆顺圣皇后窦⽒。

隋朝开皇⼗⼋年(598)⼗⼆⽉⼆⼗⼆⽇,出⽣在武功之正宫以外的宫室。

当时有两条龙在馆门之外游戏,三天以后飞去。

⾼祖光临岐州,太宗当时四岁。

有个书⽣⾃称善于看相,晋见⾼祖道:“您是贵⼈,⽽且有贵⼦。

”见到太宗,道:“龙凤的姿容,天⽇之相貌,到⼆⼗岁,必定能济世安民。

”⾼祖害怕他的⾔语泄露,将要杀他,忽然不见,因此采纳“济世安民”之义来作为名字。

太宗幼时聪明机智,⾼明的见解⾮常深远,⾯临关键⼤事刚毅果断,不拘⼩节,当时⼈没有⼀个⼈能够估量他。

⼤业末年,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所包围,太宗响应招募去救援,⾪属于屯卫将军云定兴⼤营。

将要出⾏,太宗对云定兴道:“⼀定要携带旗⿎来设置疑兵。

再说始毕可汗全国的军队敢于包围天⼦,必定是认为国家仓猝之间⽆⼈救援。

我们张⼤军容,让军旗连绵数⼗⾥,夜晚就让钲和⿎声互相呼应,胡虏必定认为救兵已⼤军云集,就会望军队扬起的尘⼟⽽逃遁了。

不然的话,敌众我寡,他们全军来战,我们必不能⽀持了。

”定兴采纳了太宗的建议。

云定兴的军队驻扎在崞县,突厥侦察骑兵飞马报告始毕道:“隋朝⼤军已到。

”由此突厥解围遁逃⽽去。

等到⾼祖留守太原,太宗已经⼗⼋岁了。

有⾼阳贼酋魏⼑⼉,⾃⼰号称历⼭飞,来攻太原,⾼祖击之,深⼊贼⼈阵营中。

太宗⽤精锐的骑兵突围⽽进,⼸箭所射,敌军溃散,在万众敌营之中救出⾼祖。

恰值我步军已到,⾼祖与太宗⼜奋⼒攻击,⼤破敌军。

当时隋朝命运已终,太宗暗中图谋起义,常常降低⾝份推崇⼠⼈,拿出财物来供养门客,群侠⼤盗,没有⼀个⼈不愿效死⼒。

等到义军起事,乃率军攻打西河并宣布政令,攻下了西河。

任命为右领⼤都督,右三军都⾪属于他,被封为⽕敦煌郡公。

起义⼤军往西攻打贾胡堡,隋将宋⽼⽣率领精兵⼆万⼈屯扎在霍⾢以抗拒义军。

恰值久⾬粮尽,⾼祖与裴寂议论,暂且回太原,以后再图谋举事。

资治通鉴唐纪十一(白话文原文)

资治通鉴唐纪十一(白话文原文)

资治通鉴唐纪十一(白话文原文)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上贞观十一年(丁酉、637)唐纪十一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丁酉,公元637年)[1]五月,壬申,魏徵上疏,以为:“陛上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

乃知贵不期骄,富不期侈,非虚言也。

且以隋之府库、仓廪、户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拟伦!然隋以富强动之而危,我以寡弱静之而安;安危之理,皎然在目。

昔隋之未乱也,自谓必无乱;其未亡也,自谓必无亡。

故赋役无穷,征伐不息,以至祸将及身而尚未之寤也。

夫鉴形莫如止水,鉴败莫如亡国。

伏愿取鉴于隋,去奢从约,亲忠远佞,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固无得而称焉。

夫取之实难,守之甚易,陛下能得其所难,岂不能保其所易乎!”[1]五月,壬申(疑误),魏徵上奏疏,认为:“陛下从善如流、闻过必改的精神似乎不如从前,谴责惩罚渐多,逞威发怒比过去严厉了。

由此可知富贵时不希望引来骄横奢侈,而骄横奢侈却不期而至,这并非虚妄之言。

而且当年隋朝府库仓廪的充实与户口甲兵的强盛,今日如何比得上!然而隋朝自恃富强频繁劳作以至国家危亡,我们自知贫弱与民清静而使天下安定;安定与危亡的道理,昭然若揭。

从前隋朝未发生变乱时,自己认为必然不会发生变乱;未灭亡时,自认为必然没有灭亡的危险。

故而不停地征派赋税劳役,不停地东征西伐,以致祸乱将及自身时还尚未知觉。

所以说照看自己的身形莫如使水静止如镜面,借鉴失败莫如看国家的灭亡。

深望陛下能够借鉴隋的覆亡,除掉奢侈立意俭约,亲近忠良远离邪佞,以现在的平静无事,继续施行过去的勤勉节俭,才能达到尽善尽美、无以复加的地步。

取得天下诚属困难,而守成则较为容易,陛下能够取得较难的一步,难道不能保全较容易的吗?”[2]六月,右仆射虞恭公温彦博薨。

彦博久掌机务,知无不为。

上谓侍臣曰:“彦博以忧国之故,精神耗竭,我见其不逮,已二年矣,恨不纵其安逸,竟夭天年!”[2]六月,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彦博去世。

《新唐书》卷二本纪第二

《新唐书》卷二本纪第二

《新唐书》卷二本纪第二◎太宗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次子也。

母曰太穆皇后窦氏。

生而不惊。

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在相法,贵人也,然必有贵子。

"及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

"书生巳辞去,高祖惧其语泄,使人追杀之,而不知其所往,因以为神。

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

大业中,突厥围炀帝雁门,炀帝从围中以木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

太宗时年十六,往应募,隶将军云定兴,谓定兴曰:"虐敢围吾天子者,以为无援故也。

今宜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其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

不然,知我虚实,则胜败未可知也。

"定兴从之。

军至崞县,突厥候骑见其军来不绝,果驰告始毕可汗曰:"救兵大至矣!"遂引去。

高祖击历山飞,陷其围中,太宗轻骑取之而出,遂奋击,大破之。

太宗为人聪明英武,有大志,而能屈节下士。

时天下已乱,盗贼起,知隋必亡,乃推财养士,结纳豪杰。

长孙顺德、刘弘基等,皆因事亡命,匿之。

又与晋阳令刘文静尤善,文静坐李密事系狱,太宗夜就狱中见之,与图大事。

时百姓避贼多入城,城中几万人,文静为令久,知其豪杰,因共部署。

计已定,乃因裴寂告高祖。

高祖初不许,已而许之。

高祖已起兵,建大将军府。

太宗率兵徇西河,斩其郡丞高德儒。

拜右领军大都督,封敦煌郡公。

唐兵西,将至霍邑,会天久雨,粮且尽,高祖谋欲还兵太原。

太宗谏曰:"义师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阳,号令天下。

今还守一城,是为贼尔。

"高祖不纳。

太宗哭于军门,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

"高祖寤,曰:"起事者汝也,成败惟汝。

"时左军已先返,即与陇西公建成分追之。

夜半,太宗失道入山谷,弃其马,步而及其兵,与俱还。

高祖乃将而前,迟明至霍邑。

宋老生不出,太宗从数骑傅其城,举鞭指麾,若将围之者。

唐太宗纲领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纲领文言文翻译

太宗皇帝御制纲领曰:夫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位者,所以安天下之民,而位之重者,莫大于君。

君者,国之元首,民之父母,天下之所仰望,国家之所系命。

故圣君贤臣,必竭诚尽智,以保国家之安,民生之乐。

吾皇以仁爱为心,以正义为行,虚怀若谷,博施济众。

自即位以来,励精图治,以安社稷,以乐生民。

故能得贤才而用之,得良策而行之,使国家昌盛,民生富足。

一曰:崇儒尚德,教化为本。

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吾皇敬奉儒术,广设学校,使天下士子得以明理修身,成为国之栋梁。

是以国无愚智,皆知礼义,民无贫富,皆乐其生。

二曰:任贤使能,共治天下。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吾皇深知人才之重,故广开言路,不拘一格,选用贤能,各得其所。

是以朝堂之上,群贤毕至,共商国是,国家政治,日益清明。

三曰:赏罚分明,法度严明。

孔子曰:“刑罚不衷,则民无所措手足。

”吾皇明察秋毫,赏罚必信,使天下知法者必尊,犯法者必诛。

是以百姓畏法,不敢为非,国家安定,社会和谐。

四曰: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吾皇深知民之疾苦,故减税轻赋,使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是以国库充实,民生丰盈,国家繁荣。

五曰:尚武习文,内外兼修。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吾皇注重武备,选拔勇士,以御外敌。

同时,亦重视文治,培养文臣,以安内政。

是以国家强盛,四夷宾服,天下太平。

六曰:崇俭戒奢,尚实去伪。

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

”吾皇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反对奢侈。

是以国家风气淳朴,社会风气良好,国家长治久安。

总之,太宗皇帝纲领,以仁为本,以德为先,以法治国,以民为重。

其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后世治国理政之典范。

吾等后人,当以此为鉴,承前启后,共创国家之繁荣昌盛。

译文如下:天地之大德在于生育,圣人之大宝在于君位。

君位,是用来安定天下百姓的,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君王。

君王,是国家的元首,民众的父母,天下人所仰望,国家命运之所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原文及译文赏析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

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

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

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

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

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

太宗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

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八月已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

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①,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②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

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高祖称善。

义宁元年十二月,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

及将旋,太宗谓左右曰:“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

”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而至度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高祖受禅拜尚书令进封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帅以击仁杲,仁杲请降。

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

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

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
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获贼兵精骑甚众,还令仁杲兄弟及贼帅翟长孙等领之。

太宗与之游猎驰射,无所间然。

贼徒荷恩慑气,咸愿效死。

时李密初附,高祖令密驰传迎太宗于豳州。

密见太宗天姿神武,军威严肃,惊悚叹服,私谓殷开山曰:“真英主也。

不如此,何以定祸乱乎?”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注】①峻坂:陡峭的山坡。

②悬门:是古时候城门外层的闸门,平时悬起,敌人攻城时放下,以加固城门。

8.对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趣:催促
B.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仗:兵器
C.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引:拉着
D.太宗与之游猎驰射,无所间然间:隔阂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①收群盗以图京师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①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①若不急蹑,还走投城②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世民“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A.①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
②折节下士,推财养客
B.①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
②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
C.①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
②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
D.①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
②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世民18岁时就已胸藏韬略,颇有政治远见,在举事前就已为此储备人才资源。

起事时,他率兵攻城略地。

B.起义军贾胡堡遇阻时,在策略选取上,李世民和他父亲所见略同。

李世民亲率骑兵,成功实施中间分解战术。

C.李世民请求率师入关,夺取永丰仓库,打开粮仓救济穷人,收服各路盗贼,准备进攻京城。

高祖对此赞同。

D.李世民建立了卓越功勋。

他既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勇敢无畏的非凡魄力,又有顺应时代要求的政治远见。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4分)(2)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6分)
参考答案:
8.A趣:前往
9.B连词,“来”或不译(A.前“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后“之”代词,“它(大鹏)”C.前“其”代词,“他们的”,代敌军。

后“其”副词,表揣测,“大概”;D.前“若”连词,“如果”。

后“若”人称代词,“你”。


10.B①表现李世民的政治远见②表现李世民的军事才能(A.①说明李世民的年龄②表现李世民的政治远见 C.①表现李世民的军事才能②表现李世民的政治远见 D.①表现高祖李渊而非太宗李世民的意图②表现李世民的军事才能。


11.B(“李世民和他父亲所见略同”错,李世民主张“先入咸阳,号令天下”,其父主张“且还太原,以图后举”。

)
12.(1)经常降低自己身份,礼贤下士,散发财物来给门客,(因此)无论是盗贼还是侠士,没有谁不愿意为他效死力的。

(每,经常;折节下士,降低自己身份,礼贤下士;莫,没有谁。

各1分。

句意1分。

共4分。


(2)不等待步兵,就一直迫近城下,大家都怀疑(您)不能攻破,可是(您)竟然攻下了那城池,是为什么呢?(径,一直(直接);薄,逼近,靠近;下,攻下,占领;何也,为什么呢?补充省略。

各1分。

句意1分。

共6分。


【参考译文】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名讳世民,是高祖的第二个儿子,她的母亲是太穆顺圣皇后窦氏。

高祖守太原时,太宗十八岁。

当时隋朝的气数已尽,太宗暗中谋划起义。

经常降低自己身份,礼贤下士,散
发财物来给养门客,(因此)无论是盗贼还是侠士,没有不愿意为他效死力的。

等到起义时,太宗就率领军队攻占了西河,攻克城池。

大军又向西进发到贾胡堡,隋朝的将领宋老生率领两万精兵驻扎在霍邑,来抵抗起义的军队。

恰逢雨下了很久,起义军的粮食已经用尽,高祖和裴寂商量暂且撤军回太原,再来谋划以后的起义。

太宗说:“本来我们举兵起义,是要来拯救苍生的,应当先进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到小小的敌人就要撤退,恐怕跟从我们起义的人很快将解体。

回去守住太原区区一个城,这也只是当强盗而已,又凭什么能自我保全?”八月已卯,雨停了,高祖率领军队前往霍邑。

太宗从南园率领两骑兵从险峻的山坡上冲下来,从中间冲击斩断隋朝的军队,率兵奋勇拼杀,敌人大败,各自丢下兵器逃跑。

隋军放下悬门,老生拉着绳子想把悬门拉上去,被太宗军队斩杀,于是平定了霍邑。

义军到了河东,关中的豪杰争相奔来归顺义军。

太宗请求让起义军入关,攻下永丰仓库,发粮食来赈济穷困贫乏的人,收服关内各路盗贼来谋求进军京师,高祖认为他的计策很好。

义宁元年十二月,太宗又被封为右元帅,统领十万军队,占领了东都。

等到要凯旋的时候,太宗对手下的人说:“贼军见我们回去,一定会追赶我们,我们要多处伏击来等待他们。

”不久隋朝将领段达率领一万多人从后面赶来,经过三王陵的时候,(太宗)出动伏兵攻打段达,段达大败。

高祖称帝,任命太宗为尚书令,进而封他为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担任元帅攻打仁杲,仁杲请求投降。

不久各将领来贺喜太宗,趁机问他:“当初大王在郊野大战打败了敌军,
可是敌军的主帅还占据着城池,大王您没有攻下城池的战具,只是带领骑兵追逐,也不依靠步兵,就一直迫近城下,大家都怀疑(您)不能攻破,可是(您)竟然攻下了那城池,是为什么呢?”太宗说:“这是用灵活变通的方法来逼迫他,使他的计策来不及展开,因此攻克它。

如果不赶快追赶敌军继续攻打,那么城池就不能攻占了。

这可以说是取得成功的谋划,各位都看不到(这一点)吗?”各大将说:“这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

”俘获贼军的精锐骑兵很多,仍旧让薛仁杲兄弟以及贼将翟长孙等人统领。

太宗和他们游猎驰射,没有一点隔阂。

贼人又感恩又害怕,都愿意拼死效力。

当时李密刚归附,高祖派李密从驿路急驰到豳州迎接太宗。

李密见太宗天姿神武,军威严肃,惊恐叹服,私下对殷开山说:“真是位英主。

不这样,怎能平定祸乱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