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痈 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分型1.湿热病机型:主要特点为疼痛剧烈、发热、便秘或大便黏腻、口苦口干、舌红苔黄等。
治疗上应清热利湿,解毒排脓为主。
2.瘀血病机型:主要特点为肿胀疼痛、肛门灼热感、便秘或大便干燥、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等。
治疗上应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
二、中药治疗方案1.湿热病机型的治疗方案:主要使用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的中药。
常用处方如下:(1)荆防败毒散:逐瘀散结、清热解毒。
主要成分有荆芥、防风、连翘、黄芩等。
(2)葎草石膏汤: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主要成分有葎草、石膏、车前子、黄芩等。
(3)三黄解毒汤: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主要成分有黄连、黄芩、黄柏等。
以上三方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配伍应用。
2.瘀血病机型的治疗方案:主要使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
常用处方如下:(1)瓦楞子建中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要成分有瓦楞子、红花、川芎等。
(2)大黄山栀汤:活血化瘀、导热消肿。
主要成分有大黄、山栀、青黛等。
(3)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止痛。
主要成分有川芎、当归、桃仁等。
以上三方也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配伍应用。
三、其他治疗方法1.清洁:保持肛门周围清洁,避免感染加重。
2.热敷:可以用热水袋、热毛巾等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等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帮助排便顺利。
4.忌烟酒:避免烟酒刺激,加重病情。
5.避免久坐:久坐不动会加重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肛门周围疼痛加剧,应注意适当活动。
总之,肛痈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分型、中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清洁、热敷和饮食调理等也很重要。
同时,请务必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完整版)肛肠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 1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2022年版肛痈病(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2022年版肛痈病(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该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成脓期的住院患者。
一、肛痈病(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直肠肛管周围脓肿(ICD-10:K61.001)行肛周脓肿根治术(ICD-9-CM-3:49.0400x)(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九版(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2.疾病分期急性期成脓期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囊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脓肿、黏膜下脓肿。
2.证候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第十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陈红风主编,2021年)。
肛痈病(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及诊断: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第十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陈红风主编,2021年)、“十三五”规划全国高等教材《外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2018年)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直肠肛管周围脓肿)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治疗。
肛痈肛周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周脓肿)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五)鉴别诊断1、肛周毛囊炎、疖肿:病灶仅在皮肤或皮下,发病与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关系。
2、骶骨前畸胎瘤继发感染:有时与直肠后部脓肿相似。
肛门指诊直肠后有肿块,光滑、无明显压痛,有囊性感。
X 线检查可见骶骨与直肠之间组织增厚和肿物,或见骶前肿物将直肠推向前方,肿物内有散在钙化阴影,骨质,牙齿。
肛肠科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门诊患者。
一、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为功能性肛门直肠痛,属骶尾部疼痛(ICD-10编码:M53.385)、会阴痛(ICD-10编码:R10.252)范畴。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西医诊断:参照《国际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标准》(2006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临床常见证候:气滞血瘀证肝脾不调证湿热下注证中气下陷证阴虚火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功能性肛门直肠痛范畴。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 患者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或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不进入本路径。
4. 患者合并肛门直肠周围感染、直肠炎症或狭窄等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3)肛门指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肛管直肠测压、盆底表面肌电评估、直肠腔内超声、腰骶部MR和精神科C类量表等。
(八)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
2.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2)肝脾不调证:疏肝解郁,行气健脾。
肛肠科临床路径病种
国家规定西医临床路径
济宁市中医院西医临床路径
国家规定中医临床路径
济宁市中医院中医临床路径
序号
病种名称
序号
病种名称
备注
序号
病种名称
序号
病种名称
备注
1
肛裂
1
肛裂
重复疾病分为县级医院适用版和通用版
1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
1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
2
血栓性外痔
2
血栓性外痔
2
痔病(混合痔)
8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
8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
9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9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10
痔病(内痔)
10
痔病(内痔)
11
痔病(外痔)
11
痔病(外痔)
12
肠澼(溃疡性结肠炎)
13
锁肛痔(肛管直肠癌)
14
息肉痔(直肠息肉)
总计
5种
总计
7种
总计
11种
总计
14种
2
痔病(混合痔)
3
肛裂
3
肛裂
3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3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4
肛周脓肿
4
肛周脓肿
4
脱肛病(直肠脱垂)
4
脱肛病(直肠脱垂)
5
血栓性外痔
5
血栓性外痔
5
肛裂病(肛裂)
5
肛裂病(肛裂)
6
肛乳头瘤
6
肠澼(放射性直肠炎)
6
肠澼(放射性直肠炎)
7
肛隐窝炎
7
肛痈
年月日 第3-5天(术后第2-4天)
管 直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主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要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手术治疗 □完成手术记录 □完成术后首次病程
□上级医师查房, 制定术后治 疗方案
肠
诊 □实施各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记录
□观察术后生命
周 围
疗 □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案,完成术 □观察术后生命体征
二、治疗方案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l,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 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 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2.中成药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痔疮宁栓普济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龙珠软膏、肛泰软膏等。
□根据橡皮筋松动情况紧线
临
□术后康复、健康教育
床
主要 护理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术后康复、健康教育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术后卫生 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用法
路
工作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径
病情 □无 □有,原因: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中医诊疗方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又称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是指肛门直肠周围间隙软组织因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形成的脓肿。
属中医学肛门痈疽的范畴。
局部特征为肛门会阴红、肿、热、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
常因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
本病本病不论性别、年龄以及体质的强弱均可发生。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间隙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肛管前后(浅、深)间隙脓肿、低位马蹄形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粘膜下间隙脓肿、高位括约肌间隙脓肿、高位马蹄形脓肿。
肛周脓肿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
肛周脓肿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表患者姓名:患者年龄:住院号:病房病床号:入院时间:纳入路径时间:实际住院天数:主管医师:主管护士:住院费用:肛周脓肿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一、肛周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周、直肠区脓肿(ICD-10:K61)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ICD-9-CM-3:4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1.临床表现、查体及辅助检查:(1)肛门周围脓肿:位于肛门两侧方边缘或后方;全身感染不明显;局部持续跳痛,排便加重;局部红肿、发硬、压痛,后期出现波动感,有波动后可自行破溃形成肛瘘;穿刺抽出脓液。
必要时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肛周或直肠B超声,或盆腔CT、纤维肠镜检查。
(2)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坐骨直肠间隙内,局部剧痛,全身症状明显,寒战、发热、乏力等;患侧肛门旁肿胀及触痛。
指诊检查:患者明显触痛,有饱满及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白细胞计数增高,直肠腔内B超声或盆腔CT提示坐骨直肠窝液性占位,纤维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疾病。
(3)骨盆直肠窝脓肿:位于骨盆直肠窝内,全身感染症状明显,寒战、发热、乏力、头痛等;可有排尿困难及肛门部坠胀感。
指诊检查:直肠前壁饱满,有波动感及明显触痛;穿刺可抽出脓液。
白细胞计数增高,直肠腔内B超声或盆腔CT见骨盆直肠窝液性占位,纤维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1肛周、直肠区脓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一、诊断标准1.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时痛、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l.中药汤剂内服(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2.中成药(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天和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黄连润肌膏、肛泰软膏等。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一) 术后内服中药同术前辨证用药。
(二)痔浴液熏洗疗法:根据病情辨证使用痔浴液熏洗。
(1)术后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后要熏洗坐浴。
(2)创面每日换药1~2次。
(三)针刺疗法、理疗:(1)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或用普鲁卡因,长效止痛,长强穴封闭。
(2)尿潴留:针刺关元、十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3)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优势病种肛痈肛漏中医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肛痈肛漏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是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相当于西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由于发生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肛门旁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中医学对本病也有不同的称谓,如脏毒、悬痈、坐马痈、跨马痈等。
其特点是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多形成肛漏。
一、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六版《中医外科学》。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七版《外科学》。
二、治疗:肛痈早期多为实证和热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祛瘀、软坚散结、以消法为主。
中期脓成邪留,治宜扶正托毒,以托法为主。
后期毒尽体虚,治宜补养气血、健脾渗湿、滋补肝肾,以补法为主。
、如脓已成,应尽早切开排脓。
1.治疗原则:①不要过于依赖抗生素的作用,坐浴、理疗、局部用药等均可对症治疗;②成熟时应及时切开排脓,防止脓液向其他间隙扩散;③麻醉应充分;④齿线下脓肿行放射状切口,齿线上脓肿应距肛门
2.5cm行弧形切口或直切。
147=肛周脓肿(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临床路径
肛周脓肿(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临床路径一、肛周脓肿(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周脓肿(疾病编码K61.001)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手术操作及编码49.0100x0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肛周皮肤肿痛、流脓,可伴有发热等。
2.查体示:肛门周围皮肤肿胀,压痛,可伴有波动感,挤压见脓性分泌物流出。
3.肛周磁共振或CT平扫提示肛周皮下液性暗区。
4.根据上述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肛周脓肿。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周脓肿(疾病编码K61.001)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CRP、降钙素原、脓液细菌培养。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部正位片、常规心电图、肛门镜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1)肛周磁共振或CT平扫;(2)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联合腰麻。
2.手术耗材: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泵的应用。
4.术后标本示家属后送病理检查(九)术后住院恢复12-14天。
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肛周脓肿(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浅析肛周脓肿中医临床路径的评价性研究
浅析肛周脓肿中医临床路径的评价性研究浅析肛周脓肿中医临床路径的评价性研究临床路径(CP)是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以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特征,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和费用,也已证实临床路径不仅能有效降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同时也能显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受到各国医学界的重视,成为21世纪以来的一种崭新的医疗模式? 。
本文结合肛周脓肿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对临床路径这一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价,并对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剖析。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3年6月一2013年9月诊断为肛周脓肿的住院病人60例,随机双盲分为路径组(CP组)和非路径组(非CP组),每组患者30例。
CP组年龄(37.07±10.17)岁,男21例,女9例,对照组年龄(37.79±8.825)岁,男22例,女8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2.方法。
路径组:由医、护等有关人员组成临床路径小组,医疗人员按照表单规定流程,安排术前检查、手术及术后治疗,护士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录患者的检查、治疗、护理内容;监督临床路径表上项目执行情况;负责指导患者的活动、饮食;准确及时执行医嘱,护理措施;及时完成检查项目;给患者及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及饮食指导;协助和执行出院计划;负责出院前患者满意度调查。
非CP组:医护人员按传统医疗、护理工作模式执行;治疗、护理计划、时间、步骤不作统一规定。
CP组和非CP组手术方式均采用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治疗。
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1.平均住院日。
CP组平均住院日显著低于非CP组(P=0.001),提示路径组住院时间与传统组相比有明显下降,见附表。
2.住院费用及药品费用。
肛肠科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肛门湿疹的门诊患者。
一、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门湿疡病(TCD编码:BWP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门湿疹(ICD-10编码:L30.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1-94)。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临床常见证候:湿热浸淫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路径治疗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以下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过敏原检测、IgE水平检测、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真菌检查等。
(八)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1)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
(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
(3)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
2.外治法。
3.针灸疗法。
4.其它疗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肛周瘙痒症状消失,肛周皮损好转。
肛痈病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观察
内蒙古中医药第39卷2020年2月第2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9No.22020131路、阻止ECM、抑制腹膜纤维化研究的新靶点。
本课题组通过选用具有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功效的扶肾颗粒,促进Den基因表达,以Den对TGF-p相关作用通路进行负性调节,干预胶原纤维在腹膜组织中的稳定性为研究主线,探讨扶肾颗粒防止腹膜组织ECM•从而延缓腹膜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扶肾颗粒通过调节decorin,抑制TGF-P通路激活,干扰细胞外基质积聚、调节糖脂代谢从而抑制腹膜胶原形成,进而防止腹膜纤维化,本研究对于阐明中医药防治腹膜间皮细胞EMT作用机理,延缓腹膜纤维化,提高长程腹透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G BD2013Mortality and Causes of Death Collaborators.Lancet /10.1016/SO140-6736(14)61682-2.[2]Anglina Kataria,Leonardo Trasande,Howard Trachtman.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cil chemicals on renal functionfjj.Nature reviews.Nephrology,2015,11(10):610-25.[3]S usan J.Allison.The globalization of nephrology[J].NatureReviews Nephrology,2015,11(3):125.[4]Simon J.Davies.Peritoneal dialysis-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challenges]」].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2013,9:399-408.[5]Yung S,Lui SL,Ng CK,et al.Impact of a low-glucose peri-toneal dialysis regimen on fibrosis and inflammation biomark-ei's[J].Peritoneal Dialysis International,2015,35(2):147-158. [6]杨洪涛,尚懿纯,曹式丽,等.肾疏宁方对腹膜纤维化大鼠腹膜组织细胞外基质积聚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2):1683-1689.[7]杨洪涛,曹式丽,窦一田,等.肾疏宁抑制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大鼠基质及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3):294-298.[8]Raymond T.Krediet&Dirk G.Stmijk.Peritoneal changes inpatients on long-term peritoneal dialysis[J]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2013,9:419-429.[9]Neilson EG.Mechanisms of Disease:fibroblasts-a new lookat an old problem[J].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2006,2:101-10&[10]T urkoglu E,Dinc C,Tuncer C,et e of decorin to preventepidural fibrosis in a post-laminectomy rat inodel[J].Euroj疋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14,724:86-91.[1lJKritis A,et al.Sciatic nerve crush evokes a biphasic TGF-be-ta and decorin modulation in the rat spinal cord[J].Hippokrati-a,2010,14(1):37-41.[12]聂祥智,周文祥,熊飞,等.参苛注射液对腹膜纤维化大鼠腹膜组织CTGF表达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28(5):424-426,2014.[13]李洁,杨洪涛,杨波.扶肾颗粒基于和消补中医三法防治腹膜纤维化的组方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15(8):737-738,2014.[14]杨洪涛,张建朋,赵菁莉,等.扶肾颗粒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6):482-486,2012.[15〕杨洪涛,鲁盈,邓跃毅,等.扶肾颗粒辨证干预腹膜透析患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5):410-413.肛痈病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观察△石鹏I岛文哲I孙兴伟2梁靖华2尚乘"(1.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00;2.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西安710000)摘要目的:评估肛痈病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一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的肛痈病患者80例,中医证型均为热毒蕴结证,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临床路径(试行)一、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门湿疡病(TCD编码:BWP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门湿疹(ICD-10编码:L30.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临床常见证候:湿热浸淫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路径治疗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以下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过敏原检测、IgE水平检测、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真菌检查等。
(八)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1)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
(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
(3)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
2.外治法。
3.针灸疗法。
4.其它疗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肛周瘙痒症状消失,肛周皮损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皮损搔抓后出现脓性分泌物或形成溃疡伴脓性分泌物,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需增加抗感染治疗,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临床路径(XX1.9.20)
肛门痛病(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
一、肛门痛病(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门痛,属痹病范畴(TCD编码:BNV1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肛门直肠痛,属骶尾部疼痛(ICD-10编码:M53.385)、会阴痛(ICD-10编码:R10.252)范畴。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门痛病诊疗方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标准》(2006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门痛病诊疗方案”。
肛门痛(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临床常见证候:(1)气滞血瘀证(2)肝脾不调证(3)湿热下注证(4)中气下陷证(5)阴虚火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门痛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门痛(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3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门痛病,(TCD编码:BNV100)和功能性肛门直肠痛(ICD-10编码:M53.385和R10.252)范畴。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 患者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或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不进入本路径。
4. 患者合并肛门直肠周围感染、直肠炎症或狭窄等不适合经肛门治疗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苔、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3)肛门指检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肛管直肠测压、盆底表面肌电评估、直肠腔内超声,腰骶部MR,精神科C类量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
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内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痔疮宁栓普济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龙珠软膏、肛泰软膏等。
3.针灸疗法、理疗。
4.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中药熏洗。
5.基础治疗:感染、发热、疼痛等合并症的治疗。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病灶消失,切口无脓性分泌物,创面基本愈合。
2.肛门无疼痛,排便正常。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TCD编码:BWG040,ICD-10编码:K61.0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