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早期生活史分期研究进展
长江刀鲚的研究进展
![长江刀鲚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d20c21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b.png)
长江刀鲚的研究进展长江刀鲚是长江流域特有的底栖硬骨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长江刀鲚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作为重要的食物资源、水生生态系统重要的调节者和指示生态系统健康的灵敏生物等。
然而,由于长江污染和生态系统改变,长江刀鲚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为此,对长江刀鲚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1.生态学研究进展长江刀鲚的生态学研究主要包括其生物学特性、生活史、栖息地和种群动态等方面。
(1)生物学特性长江刀鲚为肉食性底栖硬骨鱼类,腹侧扁平,尾部粗大,头部扁平,嘴尖,流线型身体,为了适应水流速度较快的环境,身体基部部分特化成了能有效利用水流的背鳍和臀鳍。
(2)生活史长江刀鲚为小型底栖硬骨鱼类,通常在年龄1-2岁开始性成熟,繁殖活动发生在4-6月间。
其繁殖模式为生殖季节短,每年仅有一次繁殖期,产卵发生在岸边岩石或石头的缝隙中,卵经过2-4天的孵化期后,孵化为幼鱼。
(3)栖息地长江刀鲚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上游和中游,栖息于快流交汇处的洼地。
长江刀鲚通常喜欢栖息于流速较快的底质,喜欢在底栖群体和物体(如石头)底下找寻食物,而且喜欢泥沙环境,对水体有较高的氧气要求。
(4)种群动态长江刀鲚的数量和分布广泛受到了生态系统改变和污染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排放废水和水电开发活动是造成长江刀鲚种群减少和迁徙的主要因素。
2.遗传学研究(1)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长江刀鲚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多个研究表明,中国长江刀鲚的遗传多样性通常比东亚其他流域高。
其中以上游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
(2)种群遗传结构研究表明,长江刀鲚的种群遗传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化。
研究表明,长江刀鲚的种群遗传分化主要是由隔离效应和环境变化导致的。
(3)保护遗传管理未来,保护长江刀鲚种群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现有种群遗传结构、环境分化和遗传多样性,加强保护和恢复措施,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方面提高长江刀鲚的生存条件。
3.保护策略在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方面,通过确立和实施适当的法律法规,完善保护技术和体系,可有效保护长江刀鲚。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第3章 鱼类的生命周期与早期发育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第3章 鱼类的生命周期与早期发育](https://img.taocdn.com/s3/m/5de21c4d915f804d2b16c183.png)
3.长周期型鱼类
生命周期长, —生中重复产卵次数多、年龄结构复杂。如小黄鱼、大 黄鱼、牙鲆和蛇鲻等一些大、中型肉食性鱼类。
资源逐年变动较为平稳,变动过程较为和缓.变动幅度不大,但该类 型鱼类资源受到破坏之后,恢复速度也较缓慢。
• 鱼类的生命史类型是各个鱼种固有的生物学特征,其重要意义 在于它作为研究种群特征的基础资料决定着鱼类数量动态的类型。
Stage 3 (1 hr 5 min): 2 cell stage
• (Abbr. bm:blastomere, od : oil droplet)
Stage 4 (1 hr 45 min) :4 cell stage
Stage 5 (2 hrs 20 min) 8 cell stage
Stage 6 (2 hrs 55 min) 16 cell stage
2.卵黄
• 卵黄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是由卵细胞质的液泡酿造而成的,是 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颜色:有多种,有浅红色、淡绿色,但绝大多数是黄色 的;
透明度:有透明和不透明之分。 形状:细微颗粒状(卵黄含量不大丰富);球状、块状
(卵黄含量多、卵体大)。卵黄含量的多少以及它的分 布状况,决定以后卵裂的方式和分裂的大小。 表面构造:均匀的;龟裂状(斑鰶);泡状裂纹(鯵科 鱼类) 类型:根据卵黄量的多少和卵黄分布的位置,又可将卵 区分为 : 均黄卵、间黄卵、中黄卵和端黄卵四种类型, 绝大多数海产硬骨鱼类的卵属于端黄卵。
作为养殖对象,从水产养殖的苗种需要出发,也要 研究选育良种的鱼卵和仔鱼;
从研究天然资源的补充出发,研究鱼卵、仔鱼的生 长和成活数量是衡量亲鱼资源量大小和预报补充资源 量所必需的资料。
第三节 鱼卵、仔鱼、稚鱼的形态及鉴别 要点
鱼类年龄与生长
![鱼类年龄与生长](https://img.taocdn.com/s3/m/43f56ad8ba0d4a7302763a4c.png)
因生殖等生命活动而停止摄食,贮存
在鳞片或骨骼中的钙质被重新吸收利用的逆
转现象
2019/4/19
22
年轮验证-再生轮
再生轮 再生鳞的中央部分为紊乱的骨纤维,无正 常排列的环片,其第一个环片称为再生轮 再生鳞不能作为鉴定鱼类年龄的材料
侧区→环片断裂、分歧、缺损或不规则排列
后区→生成一个较粗的暗黑色断裂环片,其外紧 接着一个无结构的光亮的间隙 生殖行为时鳞片受到损伤→边缘的环片断裂、紊 乱、消失等
鲑鳟鱼类→生殖轮最常见和典型,因克莱顿效应 形成生殖痕,与年轮重叠或紊乱 2019/4/19 21
年轮验证-克莱顿效应
未成熟期 成年期 衰老期
9
寿命: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取决于
鱼类遗传特性和所处环境条件
生理寿命:能正
常完成其整个生活史 的个体所活的寿命
生态寿命:不能正
常完成其整个生活史
的个体所活的寿命
2019/4/19
10
早期生活史自然死亡率最高
不同鱼类寿命长短不同→寿命长,个体大;寿命
短,个体小
2019/4/19 18
特点:
只出现在少数鳞片上 多在鳞片的某一区域 不完整、不连续
疏密型年轮→疏带中突现2~3个窄环片的副轮
切割型年轮→出现环片断裂或排列紧密的轮纹,
但无切割现象或仅在一侧出现切割现象
疏带宽度较正常年带狭窄或比例不协调
2019/4/19 19
年轮验证-幼轮
2019/4/19 4
胚胎期
2019/4/19
5
仔鱼期
仔鱼前期:卵黄囊仔鱼→嫩口鱼苗
仔鱼后期:卵黄囊消失,出现棘、软条→大鱼苗
鱼类的生活史与繁殖
![鱼类的生活史与繁殖](https://img.taocdn.com/s3/m/6e51ae7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b.png)
鱼类的生活史与繁殖鱼类是水生动物中最为广泛分布的群体之一,其生活史与繁殖方式多样而丰富。
本文将探讨鱼类的生活史和繁殖特点,从浮游期到成熟期,详细介绍它们在不同阶段的生存策略和繁殖方式。
1. 浮游期浮游期是鱼类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它是指从鱼卵孵化出来到幼鱼具有自主游动能力之间的时间段。
在这个阶段,鱼类通常呈现出小而透明的状态,身体结构相对简单。
它们依赖于水流和浮游生物来寻找营养,并通过融合周围环境中的色彩以逃避天敌。
此阶段的鱼类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只有极少数幸存下来并进入下一个发育阶段。
这个阶段的最后一部分,幼小鱼类会逐渐开始发育鱼鳍,并且开始摄取固态食物。
2. 幼鱼期幼鱼期是浮游期之后的发育阶段,此时鱼类开始摄取固态食物并逐渐增长体型。
幼鱼期的鱼类往往是食物链的底层,它们靠捕食小型浮游生物或其他小型底栖生物为生。
这个阶段的鱼类会寻找适合生存的栖息地,如河流、湖泊或海洋。
它们拥有更为完整的鱼体结构,并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
幼鱼期的鱼类还面临着来自捕食者的威胁,因此需要有效的避难和伪装策略以提高生存率。
3. 成体期成体期是鱼类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其生殖能力得以发挥的阶段。
成体鱼类拥有完整的鱼体结构和发达的繁殖器官。
它们通常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雄性和雌性在外观上或行为上存在明显区别。
成体鱼类主要通过繁殖来延续种群,并参与各种不同的繁殖行为。
有些鱼类会选择寻找配偶,建立巢穴或寄生于其他鱼类身上,而另一些鱼类会进行外部受精或内部受精等不同的繁殖方式。
在成体期,鱼类会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和行为调节,以满足繁殖的需要。
这其中包括生殖器官发育、产卵或孕育仔鱼等过程。
成体鱼类在生殖季节会迁徙到特定的繁殖场所,寻找最适合繁殖的环境。
总结:鱼类的生活史与繁殖过程充满了奇妙和多样化。
从幼小的浮游期开始,它们在各个发育阶段面临不同的生存压力和环境适应性的挑战。
通过适应性的进化,鱼类才能在各自的生活史中取得繁衍后代的成功。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cf333d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18.png)
鱼类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鱼: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体被鳞片覆盖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学科。
3、鱼类形态学:指专门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结构,了解各器官和组织的相互关系及机能,比较不同鱼类之间机体结构的异同,进而探讨它们与生活习性的关系的科学4、鳍式:指用来描述鱼类鳍的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的表达式红肌:在大多数鱼类皮肤下方水平,隔膜附近的大测肌表层可见一丛与水平隔膜平行的暗红色肌肉5、韦伯器: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角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角骨后支和舶状骨外侧的韧带构成。
6、鳃耙:着生在鳃弓内侧的突起称为鳃耙7、外鳃:指胚胎期或幼鱼的临时呼吸器官,从鳃部伸出,裸露在体外8、鳃上器官:泛指某些鱼类鳃弓背方的咽鳃骨或咽鳃骨与上鳃骨及其周围组织,部分或全部特化为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特殊构造。
因位于鳃的背上方而称鳃上器官。
9、珠星:有些鱼类在繁殖季节,雄性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物,为表皮的衍生物,又称追星。
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0、年轮: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的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的不同生长带。
11、性逆转:性成熟后才开始从一种性别向另一种性别转换的现象12、物种:指是在自然状况下,能够进行自由交配,并能繁殖出新的后代,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十分相似的一群有机体的集合体。
13、品种:通过人工选择,在生态和形态上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生物体。
14、双名法:指每种生物的名称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
鱼类的生活史: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15、生长率:指单位时间内鱼所增加的体长和体重16、充塞度:以肉眼区分和鉴别解剖鱼消化道内食物充塞的程度和等级17、繁殖:是鱼类生活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产卵或排精,到精卵结合孵出仔鱼等一系列过程。
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与进展
![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与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460523ced630b1c59eeb598.png)
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与进展学院:姓名:专业:学号:日期: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与进展摘要:鱼类早期生活史的研究,主要涉及卵和仔鱼的发育,仔鱼最佳饲养条件、饲料密度、营养、生长、临界期、饥饿、捕食、环境耐力和毒性反应等和渔业密切相关的诸因子,是鱼类自然资源繁殖保护和养殖业菌种培育的基础。
近二、三十年来,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已成为水产科学的一个崭新领域,在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并迅速发展。
鱼类早期生活史一般可划分为胚胎期、仔鱼期和稚鱼期;但在鱼类早期生活史划分中,由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研究重点等方面的差异,对鱼类早期生活史发育时期的划分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鱼类早期生活史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一、鱼的胚胎发育期鱼类早期生活史一般可划分为胚胎期、仔鱼期和稚鱼期;但在鱼类早期生活史划分中,由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研究重点等方面的差异,对鱼类早期生活史发育时期的划分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
胚前发育在卵膜内进行,从一个受精卵逐渐发育成一个活动的幼体,最后破卵膜孵出,这个时期常称作孵化。
胚后发育指从孵出到能够开始摄食外界营养的时期或主要器官分化为止。
胚胎期是指从受精的瞬间至转为外元营养时期,这个时期内鱼类依赖其母体提供的营养物质生存。
此期可分为三个时期:卵裂期、卵壳内发育的胚胎期和卵壳外发育的自由胚胎期,自由胚胎期又称为前期仔鱼。
由于胚胎期是从受精卵分裂开始到胚体从卵膜中孵化出为止,在此期间,胚体在卵膜的保护下,完成从细胞分裂到心脏搏动、肌肉效应发育过程。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卵裂期、细胞分化期、器官初步分化期、孵出期。
卵裂期内受精卵从动物极、植物极分化到细胞逐渐分裂直到形成桑椹胚;细胞分化期内胚盘开始向植物极下包形成胚环和胚盾;器官初步分化期内,胚体逐步分化出眼囊、嗅囊、听囊、心脏原基,血管贯通,开始血液循环;孵出期肌肉效应,胚体摆动直至孵出。
但由于胚胎没有独立活动的能力,其生存取决于外界条件。
鱼类苗种培育技术—鱼苗、鱼种的生物学
![鱼类苗种培育技术—鱼苗、鱼种的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a23030b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8.png)
任务一鱼苗、鱼种的生物学
任务一、鱼苗、鱼种的生物学
鱼苗、鱼种培育是鱼类养殖生产的重要的环节。
鱼苗培育就是指将初孵仔鱼(水花)经一段时间的饲养,培育成3
cm左右的稚鱼(juvenal fish)的过程,这个时期的稚鱼通常称为夏花鱼种
(寸片或火片)。
鱼种培育是指将夏花鱼种经几个月或一年以上时间的饲养,培育成
二、鱼苗、鱼种的食性与摄氏
2、摄食发生率(Feeding incidence) 又称初次摄食率。 研究鱼类仔鱼期的摄食发生率,目的是探明仔鱼初次摄食的
时间和适宜的开口饵料种类,从而为鱼类苗种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3、摄食量和摄食节律 鱼苗、鱼种阶段处于鱼类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新陈代谢水平高,
所以摄食量很大,其绝对摄食量随个体增长而增大,相对摄食量则随个 体增长而逐步下降。刚下塘的鲢鱼仔鱼,体重1.6~3.4mg,日绝对摄食 量仅为2.23~4.7mg,而相对摄食量高达139.3%;体重达到63mg时,日 绝对摄食量增大到19.34 mg,相对摄食量却下降到30.7%。
(一)鱼苗、鱼种的分期 鱼类生活史(life history of fish)一般分为胚胎期(embryonic
period)和胚后期(postembryonic period)二个发育阶段。 1.胚胎期是精子和卵子结合(受精)到鱼苗孵出阶段。
2.胚后期是孵出的鱼苗到成鱼衰老死亡的阶段,按形态特征差异通常 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21.0~24.0 13.0~24.0
鲢鱼
6.9±0.3 34.9±2.2
1.2±0.4 403.6±85.8
18.0~21.0 24.0~27.0
饥饿致死时间(d)
50%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异速生长及核酸、消化酶变化的研究进展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异速生长及核酸、消化酶变化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7be3523d15abe23492f4d3f.png)
中国水产科学 2017年5月, 24(3): 648-656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综 述收稿日期: 2016-07-15; 修订日期: 2016-09-04.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25B08, 201BAD25B00).作者简介: 张云龙(1989−), 男, 讲师, 博士, 主要从事鱼类增养殖研究. E-mail: zhangyunlong@ 通信作者: 樊启学(1962−), 教授, 主要从事鱼类增养殖及水域生态学研究. E-mail: fanqixue@DOI: 10.3724/SP.J.1118.2017.16210鱼类早期发育阶段异速生长及核酸、消化酶变化的研究进展张云龙1, 张海龙2, 王凌宇2, 顾贝易2, 樊启学21. 安徽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2. 华中农业大学 水产学院, 农业部淡水生物繁育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0摘要: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是其生活史中的关键时期之一, 生理、形态学变化剧烈, 死亡率极高。
研究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规律及其生理特性, 可为了解鱼类早期阶段的致死因子提供理论依据, 有助于提高苗种阶段的生长率和成活率, 也对制定合理的早期培育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异速生长模式对确定仔鱼的养殖模式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鱼类在早期阶段会优先发育与生命活动关系较密切的器官, 以期达到较高的早期成活率。
RNA/DNA 是评价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生长率的有效指标, 也可用于评价仔稚鱼的生长潜力、营养状况、饲料营养水平以及确定关键期。
研究仔稚鱼消化酶的发生和演变有助于深入了解鱼类在个体发育早期的消化生理, 有助于选择适口饵料和制定投喂策略。
因此, 本文综述了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异速生长模式、核酸及蛋白含量变化规律以及消化酶的发生和变化, 为鱼类早期阶段健康养殖的发展提供依据。
《鱼类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鱼类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8147a1fad6195f302ba631.png)
鱼类生态学复习题(课程代码322075)一、名称解释1. 年轮: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地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不同的生长年带,前后年份生长年带交替处的形态结构不同于生长年带,这一形态结构异常的生长年带交替处称为年轮。
2. 繁殖力:1尾雌鱼在产卵前的成熟卵粒数即称之为鱼的繁殖力。
3. 排卵与产卵:成熟卵从滤泡中脱离出来跌入卵巢腔或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卵离开鱼体进入外界水中的过程称为产卵。
4. 成熟系数:即性体指数,是一种常用描述性腺相对大小的指标,以性腺重量和鱼体重的百分比表示。
5. 洄游:是鱼类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式型。
是一种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时间的变换栖息场所的运动。
6. 生态演替:是群落经过一定的发展历史时期以及物理环境条件的改变而从一种群落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
7.生殖痕:由于生殖作用而在鳞片上形成的轮圈。
8. 瞬时生长率:又称为特定生长率或内禀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或体重)的自然对数的增长值。
9. 充塞指数: 鱼类消化道中食物团重和鱼体重(去内脏)的比值,即用量的形式表示鱼类摄食量的大小. 的自然对数的增长值。
10. 怀卵量:指一尾雌鱼在产卵前所具有的成熟卵粒数,亦即鱼类的繁殖力。
11. 生长常数:将生长比速乘上生长开始时起所经历的时间。
12. 性成熟:鱼在一生中性腺第一次成熟称为初次性成熟;已产过卵(或排过精)的性腺周期性的成熟称为再次性成熟。
13. 丰满度:指鱼的肥满程度,即体重与体长立方积的比值,比值越大,表示鱼体越肥满。
14. 食谱:某种鱼消化道中所有饵料生物的总称.15. 临界期:仔鱼从内源性营养转向外源性营养时,由于饵料保障和仔鱼器官发育两者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大量死亡的危险期。
16.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基本功能单元,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任何一个单元在给定区域里,生物群落同它们的理化环境相互作用,使能量的流动在该系统的内部形成明确的营养结构,物种的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性称为生态系统17.越冬洄游:洄游是鱼类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式型。
鱼卵仔稚鱼的研究 PPT
![鱼卵仔稚鱼的研究 PPT](https://img.taocdn.com/s3/m/7f89485be009581b6ad9eb85.png)
6.成鱼期(adult stage):
• 自性腺初次成熟开始——进入成鱼期。若有第二 性征,此时已出现。
7. 衰老期(aged or senility stage): • 此期没有明确的界限。
变态期 孵化
受精
卵(胚胎期)、 仔鱼和稚鱼这三个发
育期,统称为鱼类早
鱼 类 生 卵分裂 活 史
期生活史(Early Life History of Fish, ELHF)
胚体形成
卵的类型
根据形态构造、生化组成以及比重,硬骨鱼类的卵可分为 两大类:
浮性卵(pelagic eggs):形状较小,色泽透明。产出后浮 在水面,随流逐波漂浮发育,多见于海水鱼类。
鱼卵仔稚鱼的研究
基础知识介绍
鱼类生活史
一、生活史及发育期的划分
生活史(Life History):
指从精、卵结合开始,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 生命过程,亦称生命周期。
根据形态构造、生态习性以及与环境的联 系,可划分为若干发育期。
1.胚胎期(embryo stage) : • 精卵结合至出膜 • 特点:仔胚发育仅限于
279
网口内 径
(cm)
网口 面积 (m2)
筛绢规格 (mm)
使用范围、采集方法和 对象
我国最常用的网具,适用于表层水
CQ14(0.505)
80
0.5
平拖拽及30m以深、200m以浅垂直
JP12(0.507)
采集鱼卵和仔稚鱼。
CQ14(0.505) 适用于30以浅垂直采集鱼卵和仔稚
50
0.2
JP12(0.507) 鱼。
鱼类生态学 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 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323b27f844769eae109ed61.png)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
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
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的生活史: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
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
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
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和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和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
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
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
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和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和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
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
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0+ -- 1,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成。
1+ -- 2,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和支鳍骨、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等。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研究进展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586f15cf01dc281e53af068.png)
了从简单 的直形盲管逐步分化形成食道 、 胃、 肠管 , 同。最后至稚
鱼期 时 , 鱼类 消 化 器 官 发 育 趋 于完 善 , 消 化管 壁 肌
层 的增厚 , 食物 的容纳能力增 强 , 对食糜的机械消
化 效率 大 大提 高 , 从摄 食 和消 化机 能 上都 与 成 鱼相
件 可分 为 碱性 蛋 白酶 和酸 性蛋 白酶 , 前 者 出现 时 间 较早 , 而 后者 直 至 胃腺 形 成 才具 有 较 强 活力 , 在 仔
鱼发育早期阶段较高 活性 的碱性 蛋 白酶可 以补偿
酸性 蛋 白酶 的缺 乏 , 而在仔 稚 鱼后 期 以酸 性蛋 白酶 在 蛋 白质 消化 过程 中更 为 重要 , 两 者在 早期 发 育 阶 段 交替 着起 关键 作用 。 因此 , 早期 个体 的消化 酶 活性 能够 间接反 映并 影 响个 体 的发 育水 平 , 并成 为 育苗期 饵 料 投喂 重要 参 考依 据 。 关 于早期 个体 发育 水平 和消 化酶关 系 的
出现 , 而且 前 2 / 3处就 已具 有规 则 的粘膜 。 】 在孵
2 . 1 个 体发 育水 平 不 同 鱼类 的酶 活 力 在 提 升过 程 和变 化 模 式 上 均表 现 出与个 体 发育 水平 直 接相关 , 并 随着仔 稚 鱼 生长 , 相 应 的 消化 酶 活 性 发 生变 化 , 仔稚 鱼 消 化 器
质、 脂肪和糖类等结构复杂 、 不 能渗 透 利用 的物 质 变成简单 的可溶性物质 , 如氨基 酸 、 脂肪 酸 、 单 糖
研究至关重要 ,有利于提高当前规模化育苗水平 , 仍是今后鱼类消化酶研究的重点之一 。 2 . 2 饵料 因素
早 期 发 育 阶段 使 用 的饵 料 种 类包 括 生 物 饵 料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第4章 鱼类年龄、生长及其研究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第4章 鱼类年龄、生长及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8e0deebbd64783e08122b00.png)
二、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在渔业上的意义 1.提供合理的渔获强度 2.确定合理的捕捞规格 3.编制渔获量的预报 4.拟定水域养殖种类的措施 5.提高移殖和驯化效果 6.鱼类的生长特点也是研究鱼类种群特征的 一个重要依据。
三、鱼类的年龄与寿命 鱼类年龄:系指鱼类目前生活着的年数, 鱼类寿命:曾经生存过的最高年限。
); scale
bar = 1.0 mm. 大麻哈鱼,female, length = 102 cm.
(2)鲷型
鳞片呈矩型,前端左右略似直角;环纹 矩形;轮纹间有明显的透明轮;有辐射沟。
这一类型的鳞片有真鲷、大黄鱼、小黄 鱼、黄鳍鲷等。
第四章 鱼类年龄、生长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节鱼类年龄与生长的研究概况
第一节 鱼类年龄与生长的研究概况 一、研究简史与现状 历史悠久: 1716,荷兰,Leeuwenhoek采用鳞片观察 鲤鱼的年龄; 1898年Hoffbauer发现鲤鱼鳞片上许多排列 疏密相间的同心圈轮纹,并确定冬季所生长 的紧密环纹,借此推测鲤鱼的年龄。
4耳石的预处理 ①称重:清水清洗后,40度下烘干30分钟后称量; ②并根据情况确定: 不做特殊处理; 硬组织切片机切片:树脂包埋后进行;0.2-0.3mm厚; 切后打磨。 灼烧;
5读耳石 确认耳石年轮数 原则:①盲读:每个标本读前要不了解背景信息(个 体大小等)。 ②重复性:两人分别进行,并将结果比对;或同一人 间隔一月以上再随机盲读第二次。
3摘取年龄鉴定材质 耳石:一般用矢耳石,位于头部两侧耳室中。 工具:剪刀;摄子 方法:从头部下方入手,去掉鳃,从耳室后下方下
剪打开耳室,取耳石。注意耳石完整。 数量:对数十尾标本分别摘取左、右耳石(统计学
检验二者差异状况);其余每尾取同一侧(左或右) 的耳石。
鱼类生态之鱼类生活史的研究动态与进展
![鱼类生态之鱼类生活史的研究动态与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c6649c5b90d6c85ed3ac66e.png)
鱼类生态之鱼类生活史的研究动态与进展鱼类生态之鱼类生活史的研究动态与进展摘要:鱼类早期生活史一般可划分为胚胎期、仔鱼期和稚鱼期;但在鱼类早期生活史划分中,由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研究重点等方面的差异,对鱼类早期生活史发育时期的划分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就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行简要地阐述。
关键词:鱼类早期生活史;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鱼类生态形态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比较的学科,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的交叉领域。
它的核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与其生态的相互作用,这些作用能在种内、种间和群落等不同层次上进行研究图。
生态形态研究一般是探索一种生物或一群生物在生态或行为方面的特征,并试图使这些特征与形态结构联系起来,以期通过形态结构预测生物的生态特性。
由于生态和形态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生态形态学研究能深入了解形态与生态协同进化的程度,提供重要的洞察群落结构特征的资料,提供驱动物种进化的信。
与生态生理学、行为生态学和进化生态学等学科结合,生态形态学的应用范围将会更加广泛。
鱼类早期生活史,亦即鱼类早期发育是指鱼类体从受精开始,经过胚胎期、仔鱼期,一直发育稚鱼的早期阶段。
早在上世纪6()年代,许多外国者对鱼类早期生活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围绕决定鱼类早期存在的生态学因子所展开的鱼类早生活史(EarlyLifeHistoryofFish,ELHF)研究,国际上受到了普遍重视”1;而近代鱼类养殖业的发展,苗种培育的需要,又为班,班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和动力翻。
鱼类早期生活史的研究,主要涉及卵和鱼发育,是鱼类自然资源繁殖保护和养殖业苗种育的基础瑚。
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作为鱼类整个生史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早期发育阶段成活率直关系到鱼类的年际补充量的大小,是引起种群数变动和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与渔业资源发利用尺度以及鱼类资源保护政策的制定等密切相关嗍。
为了更好的研究鱼类早期发育,许多研究者对鱼类早期生活史发育时期进行划分,然后对各个时期的鱼类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全面研究整个早期生活史阶段的鱼类。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研究进展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08a670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b.png)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研究进展孙敏;胡锦春;朱金星;徐志敏【摘要】本文综述了鱼类胚胎发育阶段和仔稚鱼发育阶段消化器官变化过程,以及个体发育水平、饵料因素和环境因子对仔稚鱼消化酶的影响,有助于正确了解和掌握鱼类早期阶段消化系统的发育规律,为仔稚鱼初期饵料的开发提供消化生理学上的理论依据.【期刊名称】《水产养殖》【年(卷),期】2013(034)004【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早期发育;消化系统;消化酶;研究进展【作者】孙敏;胡锦春;朱金星;徐志敏【作者单位】临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台州浙江 317000;临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台州浙江 317000;临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台州浙江 317000;临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台州浙江3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5鱼类早期消化系统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即从受精卵开始,经历了胚胎期、仔鱼期和稚鱼期3个阶段[1-3]。
在胚胎期和仔鱼前期,鱼体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善,靠卵黄囊和油球来供应营养物质。
此后,经历了短暂的混合营养期即进入外源营养期,而在稚鱼期时,消化器官发育更加完备,形态特征与成鱼基本相似[4]。
由于消化器官的发育完善程度决定了鱼类能否及时获得外源营养,而外源营养的供应问题直接影响鱼苗的成活率。
因此,正确了解和掌握鱼类早期阶段消化系统的发育规律,对于鱼类育苗的饵料系列选择、投喂时机选择、提高育苗成活率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胚胎发育阶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鱼类消化器官处于分化和发生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组织学观察方面,从形态学角度探讨鱼类胚胎期消化管以及腺体的发育和形成过程。
对哲罗鱼(Hucho taimen)[5]、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6]、盘丽鱼(Symphysodon discus)[7]、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 ophila)[8]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消化系统发生主要源于原肠作用中的内胚层细胞,由内胚层形成原肠管,仅在原口及原肛部分由外胚层凹入形成,管壁则由中胚层的结缔组织、平滑肌、浆膜共同形成,而在胚胎发育后期,管腔逐渐出现,最早见于胚胎前期,大都为直形且不分区的盲管。
鱼的进化过程
![鱼的进化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ab58665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a.png)
鱼的进化过程鱼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
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鱼的进化过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鱼的进化过程在脊椎动物5大类中,鱼类是最低等的,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也最早。
我们对现生鱼类都较熟悉,但对地质的早期鱼类、以及它们如何进化为现生鱼类,就比较生疏了。
让我们顺着时间的长河,向前追溯。
现知最早的鱼类化石,发现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地层中,但只是一些零散的鳞片,未能给我们一个有关鱼类身态的轮廓。
到距今4亿年至3亿5千万年前的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时,才有大量鱼化石被发现。
这些鱼化石,有的在构造特征上彼此已很不一样,说明当时已有多类鱼类存在。
很可能,在有化石记录之前,它们业已分道扬镳,在各自进化途径上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路程。
最早出现的鱼类是无颌鱼类。
顾名思义,它们还没有上、下颌,只有一个漏斗式的口位于身体前端。
这种口,不能主动摄食,只有靠水流把微小生物带进口内。
再者是它们没有腹鳍,但有膜质的外骨骼,包裹在身体外边。
所以无颌鱼类又有甲胄鱼类之称。
由于这外骨骼的存在,曾引起有关学者的一番争论:到底是软骨在先或硬骨在先?在脊椎动物胚胎发生过程中,总是先出现软骨,然后由软骨形成硬骨。
一般认为,个体发生反映系统发生。
据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应该是软骨在先,硬骨在后,可最早的脊椎动物先出现的却是硬骨,这怎么解释?有人说,还是软骨在先,只是软骨不能保存为化石而已。
到底怎样,未有定论。
无颌鱼类包括迥然不同两大类:头甲类和鳍甲类,每类又各有分支,有不同类型的.形形色色代表,也曾繁盛一时。
但好景不长,到泥盆纪中期(距今约3亿5千万年前),它们绝大多数绝灭了。
只因现生的七鳃鳗和盲鳗的某些特征与头甲类的一致,学者揣测,前者有可能是后者的现生代表。
按此,头甲类应还没最后绝灭。
可是,从头甲类到七鳃鳗和盲鳗之间,从泥盆纪到现代3亿多年里,都没发现它们的中间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