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7
1-7-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1-7-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2cbc41375727a5e9856a61fd.png)
1-7-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一、选择题1.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其含义不包括()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B.都以军事和经济援助为主要形式C.其目的是反苏、反共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答案】B【解析】杜鲁门主义侧重于政治领域,而马歇尔计划侧重于经济领域。
B项认为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不正确。
2.2008年,美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曾建议西欧盟国出手相助,但西欧盟国反应冷淡。
美国有人因此指责西欧盟国忘恩负义,他们最主要的依据是()A.二战中美国帮助西欧盟国打败法西斯B.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以遏制苏联C.美国建立北约以保证西欧安全D.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复兴欧洲经济【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美国当时面临的困难是经济问题,与经济问题相关的是D项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复兴欧洲经济。
3. “欧洲的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尽力缓和局势。
”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措施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B.推行马歇尔计划C.组建北约D.成立经互会【答案】B【解析】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推行马歇尔计划符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4.下图是一幅标题为《最新型美国汽车》的政治漫画。
它讽刺的是()A.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对欧洲国家提供贷款B.二战后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C.二战中,美国对苏联提供援助D.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牢牢主宰着世界经济霸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注意图片的关键信息“贷款”,依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
5.张旭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
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B.第三世界的崛起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两极格局的瓦解【答案】B【解析】综合题干中的三项内容可知它们共同的主题是第三世界的崛起,注意排除干扰项A项,亚非拉国家并没有结成联盟。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通史岳麓)--阶段提升(七)--(附解析及答案)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通史岳麓)--阶段提升(七)--(附解析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4c6410312b3169a451a4ef.png)
阶段提升(七)模块命题角度考频考情说明政治(2018·全国Ⅰ,28)甲午战争的结局及成因5年3考1.从模块内容看,思想部分是考查的重点,政治、经济考查逐渐增多,综合性考查加强。
政治主要从近代化角度考查重要历史现象的影响;经济主要考查经济结构的变动;思想主要考查中西思想观念的碰撞与交融。
2.从题型(2017·全国Ⅲ,41)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政治变化(2016·全国Ⅱ,40)近代海外移民及华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经济(2017·全国Ⅱ,29)从思想角度考查近代习俗的变化5年3考(2016·全国Ⅲ,41)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自开商埠与经济结构变动(2014·全国Ⅱ,28)从思想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的服饰变革思想文化(2018·全国Ⅲ,28)严复翻译《天演论》与维新思想宣传的特点及影响5年7考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非选择题主要是从通史角度选定主题考查。
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变迁及演变趋势。
(2017·全国Ⅲ,41)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思想变化(2016·全国Ⅲ,28)梁启超与“诗界革命”(2016·全国Ⅲ,29)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之争(2016·全国Ⅰ,40)康有为、严复有关人口问题的主张及评价(2015·全国Ⅱ,29)康有为的思想主张(2015·全国Ⅱ,29)近代维新派对儒学的认识。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7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7](https://img.taocdn.com/s3/m/61dd36db80eb6294dd886cd2.png)
阶段性测试题十七(必修三第三单元评估测试)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莆田)伯利克里曾说:“雅典人纵使不能创造一切事务,但有权利判断一切事务。
”与这种说法相类似的古希腊思想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知识即美德C.轮番而治D.认识你自己【答案】 A【解析】据材料中信息“人有权判断一切事物”,可确定A 项与其说法相似。
2.(2012·常州)西方社会思想史以普罗塔哥拉为创始人,这是因为普罗塔哥拉是第一个把某个主题加以研究的人。
这个主题是() A.人的周围世界B.人和人类社会C.人的道德价值观D.人的尊严和解放【答案】 B【解析】考查基础知识,普罗塔哥拉属于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研究的主题是人和人类社会。
3.(2012·湖南师大附中)马克思曾经肯定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及其后一些近代思想家在国家观上摆脱神学的束缚说,他们“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都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这表明()A.人文主义已经兴起B.人文主义只是个别C.宗教束缚依然严重D.神学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答案】 A【解析】“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兴起,排除C、D两项;马基雅维利及其后一些近代思想家说明人文主义不是个别现象,排除干扰项B项。
4.(2012·郴州)美国学者罗伯特·E·勒纳认为“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与这一观点直接相关的是()A.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B.文艺复兴的发展C.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D.启蒙运动的兴起【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关键词“科学、方法”“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这开始于文艺复兴,故选B项。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8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8](https://img.taocdn.com/s3/m/6fb9ea9151e79b89680226d2.png)
阶段性测试题十八(必修三第四单元评估测试)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茂名)下列四个选项中,有—个隐含着对历史的某种价值判断。
请问这个选项是()A.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B.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C.19世纪中叶的俄国D.19世纪以来的美术【答案】 A【解析】价值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
据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
2.(2012·耀华)台湾文化名人蒋勋(1947~)在其《孤独六讲》一书中指出《等待戈多》中“戈多”的名字源于“上帝”(GOD)一词的音译。
这意味着以《等待戈多》为经典的现代主义文艺作品体现了人们()A.厌恶战争,呼唤和平B.虔诚信仰上帝C.祟尚传统与权威D.陷入精神危机,呼唤心灵家园【答案】 D【解析】据材料中“戈多”的名字源于“上帝”等信息可知,现代主义文艺作品体现了人们陷入精神危机,呼唤心灵家园。
3.(2012·浙江联考)某学校举办一次介绍欧洲文化的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
讲题包括了:“歌德的诗歌创作”、“拜伦与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和“雨果的小说艺术”等。
为配合这项活动,学校还安排了一个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舒伯特之夜”。
这次活动的主题,应拟定为()A.启蒙运动的学术B.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C.现实主义的文化风格D.浪漫主义的文艺【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对西方文学艺术流派的理解能力。
歌德、拜伦、雨果、舒伯特都属于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4.(2012·盐城)在某一流派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艺术家表现了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材料描述的美术流派特征属于() A.现代主义B.印象主义C.现实主义D.浪漫主义【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近现代美术流派的特点,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高三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册总复习考试:阶段性测试题
![高三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册总复习考试:阶段性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f206960d0722192e4536f639.png)
阶段性测试题四(必修一第四单元评估测试)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山西大学附中)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冲击了“夷夏”观念,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C.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D.中国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答案】 B【解析】由材料1514年的325年后可推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
A、C、D三项分别是鸦片战争在经济、政治、整体方面的影响,鸦片战争虽然在思想上也引起了震动,但远没有达到“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程度,这是在甲午战争之后的事情,所以选B 项。
2.(2012·丰台)1853年,马克思在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期望中国不久会出现“REPUBLIQUECHINOISE(中华共和国)”,实现“LIBERTE,EGALITE,FRATERNITE(自由,平等,博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定都天京证明了马克思期望的准确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C.《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D.期望超越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答案】 D【解析】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可以建立中华共和国,实现自由、平等、博爱,即建立近代的资产阶级政体形式,实现民主权利,这是与当时中国实际情况不符的。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受农民阶级本阶级局限性所限,不可能实现马克思所期望的那样。
马克思所期望的那样的社会只有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可能实现,所以选D项。
A、B两项一是农民阶级政权,一是农民革命纲领,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是在1856年,排除。
[汇总]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6.docx
![[汇总]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6.docx](https://img.taocdn.com/s3/m/c40081afb90d6c85ec3ac6b5.png)
本卷分为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 时间 90 分钳 第 I 卷(选择题共 5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 (2012- 西安)有人说:“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 的大事。”对“石破天的准确解读是() A. 有了文字人类才得以交流
① 现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为礼器
② 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以煤炭为燃料
③ 钟鼎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④ 拓片部分内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中国开始以煤炭为燃料始于西汉,排除②即可。
9. ( 2012- 日照)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若论
7. (2012- 常州)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讲究“意在笔先”。能体现
这一理论的
是()
A.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B?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 ?”
o
c.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奇怪生焉。” 【答案】 A
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对材料中相 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关历史人物成
A. 杜甫是唐朝全盛时期的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B. 颜真卿的楷书雄健、宽博,树立唐代楷书典范 C. 韩退之(愈)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 D. 吴道子集风俗画创作的大成
【答案】 B 【解析】 " 诗仙”是李白,排除 A 项;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 开创者,排除 C 项;吴道子是唐朝画家,擅长人物画,风俗画开始 盛行于宋代,排除 D项。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20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20](https://img.taocdn.com/s3/m/55d3a689e53a580216fcfed2.png)
阶段性测试题二十(必修三第六单元评估测试)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潍坊)2011年10月5日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前行政总裁乔布斯逝世,走完他在“苹果”的天才之路。
上图为苹果公司最初的LOGO(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图片外框写着“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的灵魂。
”该公司做此选择最可能的理由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A.首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B.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C.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D.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了宇宙运行规律【答案】 D【解析】“首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古希腊哲学家,排除A项;“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的是量子力学的提出,排除B项;“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的是相对论,排除C项。
2.(2012·桐乡)“科幻奥秘”中一实验证实:如果一个人搭足一定速度的飞机80年,那么他就可以赚到400微秒即是0.0004秒。
那么当你的运动速度增加到光速以上,就可能回到过去了。
其理论上的科学依据是()A.相对论B.进化论C.牛顿力学D.量子理论【答案】 A【解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时间会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
3.(2012·郴州)某科学家曾这样评价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的意义:“他如此清楚地出现在感官前,以致古往今来烦扰哲学家们的所有争辩立即为我们眼睛看到的无可辩驳的证据所破除,从而使我们摆脱了有关这一科目的啰嗦的争论。
”该科学家是()A.牛顿B.爱因斯坦C.普朗克D.伽利略【答案】 D【解析】重视用“观察法”和“证据”进行研究且摆脱了以前哲学家们无谓争辩的科学家是伽利略。
4.(2012·莆田)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以太”“光速”“宇宙”“质能”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达尔文B.牛顿C.普朗克D.爱因斯坦【答案】 D【解析】“以太”“光速”“宇宙”“质能”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关键词。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0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0](https://img.taocdn.com/s3/m/006b912cccbff121dd3683d0.png)
阶段性测试题十(必修二第二单元评估测试)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常州)“当我发现印度群岛时,我曾说这些岛屿是全世界最富有的贵族领地。
……在刚抵达委拉瓜的头两天,我曾见到比我在小西班牙(海地)四年中所见到的还多得多的黄金。
”这里的“委拉瓜”是在()A.非洲B.印度C.美洲D.菲律宾群岛【答案】 C【解析】由材料“印度群岛”可联系到哥伦布发现美洲时以为自己是到达了亚洲,所以此题选C项。
2.(2012·陕师附中)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A.东西方贸易通道的改变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C.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答案】 A【解析】新航路开辟前,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将东方香料和丝绸等运往欧洲,获得丰厚利润,刺激了其他欧洲国家。
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到大西洋沿岸,便出现了意大利衰败的现象,所以选A项。
3.(2012·新乡)对于印第安人而言,1492年哥伦布首次出航美洲意味着()A.“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B.“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C.“开启欧洲人扩张与征服的英雄历史”D.“大西洋变成了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答案】 A【解析】哥伦布出航美洲,对印第安人来讲,“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故选A项;对欧洲人来讲,C、D两项符合,对全世界来讲,B项符合。
4.(2012·聊城)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2e99d6f960590c69fc37693.png)
阶段性测试题十五(必修三第一单元评估测试)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浙江六校联考)《诗经·十月》中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句话,往往被人用来形容春秋时代天翻地覆的变化。
下列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变化的是()A.封建亲戚B.有教无类C.学在官府D.工商食官【答案】 B【解析】天翻地覆的变化最主要的体现是阶级关系和等级秩序发生了变化,有教无类主张招收学生不分贵贱,反映了这一变化。
2.(2012·山西四校联考)战国时期,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被委以重任。
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此类现象反映了()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对“士”采取高压政策B.“士”失去人身自由,不可“择木而梧”C.“士”是个腐朽的阶层,各诸侯国皆竭力排斥D.“合着留不合则去”的自由氛围促进了学术的发展【答案】 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大变革时期,形成了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这使士人阶层可以自由流动,故选D项。
其它各项均不符合史实。
3.(2012·山西模拟)《管子·心术》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与德无间,德出乎人。
这段材料()A.表明了法与德的基本矛盾B.奠定了法家学派的理论基础C.强调了“人治”的治国理念D.反映了儒家“德治”的思想【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信息“道与德无间”可排除A项;韩非论证了对各谋私利的人群施以权术法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切实的方法,由此正式奠定了“法家”的理论基础,据此可排除B项;D项明显不符合材料;材料体现了“法出乎权”的理念,故选C项。
4.(2012·衡水)“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9cebd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f.png)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为了缓和部分鲜卑贵族“难于移徙”的情绪,北魏孝文帝特许他们“冬则居南,夏便居北”,于是出现了一批每年都如候鸟般南来北往的“雁臣”。
材料中的“南”与“北”分别指A. 建康、长安B. 洛阳、平城C. 长安、平城D. 洛阳、建康【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将都城由平城迁移到洛阳,为了缓和部分鲜卑贵族“难于移徙”的情绪,北魏孝文帝特许他们“冬则居南,夏便居北”,所以这里的“南”与“北”分别指洛阳和平城,故选B;建康位于长江以南,排除AD;北魏没有迁都到长安,排除C.2.下图皇帝进行的社会变革的中心是A. 加强军事B. 整顿财政C. 整顿吏治D. 奖励垦荒【答案】B【解析】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措施是整顿财政,解决“积贫”问题,故选B;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战国时期李悝提出了“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
其主张的实质是()A. 严刑峻法B. 维护下层民众利益C. 察举选官D. 废除世袭贵族特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知,李悝主张根据劳和功给予奖赏,这对于那些靠着世袭获得权力和地位的贵族是一种打击,故D项正确。
ABC项没有反映材料主旨,故排除。
故选D。
4.《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
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
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 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 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 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 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但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加强,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故选A项;材料强调民族交融冲击传统华夷观念,不涉及巩固士族的政治地位问题,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说法错误,排除D项。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ef195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7d.png)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1920﹣1921 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
据此推知当时苏俄()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B.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 国营农庄吸引了大量劳动力D. 政府重视日用品生产【答案】A【解析】据材料“1920﹣1921 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自1921年3月开始实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营农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的产物,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苏俄当时处于内忧外患中,没有重视日用品生产,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2.“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
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上述材料说明()A.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B.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 经济全球化的完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可以判断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国家对殖民地进行经济侵略的手段以资本输出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是新航路开辟之后,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当时欧洲国家经济侵略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依然在继续发展并没有完成,故D项错误。
2013高三历史 岳麓版 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含解析)17含答案
![2013高三历史 岳麓版 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含解析)17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07172ad15abe23492f4d7f.png)
阶段性测试题十七(必修三第三单元评估测试)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莆田)伯利克里曾说:“雅典人纵使不能创造一切事务,但有权利判断一切事务。
"与这种说法相类似的古希腊思想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B.知识即美德C.轮番而治D.认识你自己【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信息“人有权判断一切事物”,可确定A 项与其说法相似。
2.(2012·常州)西方社会思想史以普罗塔哥拉为创始人,这是因为普罗塔哥拉是第一个把某个主题加以研究的人.这个主题是()A.人的周围世界B.人和人类社会C.人的道德价值观D.人的尊严和解放【答案】B【解析】考查基础知识,普罗塔哥拉属于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研究的主题是人和人类社会。
3.(2012·湖南师大附中)马克思曾经肯定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及其后一些近代思想家在国家观上摆脱神学的束缚说,他们“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都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这表明()A.人文主义已经兴起B.人文主义只是个别C.宗教束缚依然严重D.神学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兴起,排除C、D两项;马基雅维利及其后一些近代思想家说明人文主义不是个别现象,排除干扰项B项。
4.(2012·郴州)美国学者罗伯特·E·勒纳认为“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与这一观点直接相关的是()A.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B.文艺复兴的发展C.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D.启蒙运动的兴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关键词“科学、方法”“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这开始于文艺复兴,故选B项.5.(2012·滨州)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34137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5.png)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西汉时期,临邛(今四川邛崃)境内铁矿资源丰富,所生产的铁农具和厨具等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广大西南夷地区,临邛卓氏家族就因治铁而成为巨富。
这反映出()A. 汉代铁器已经推广到了全国B. 铁器贸易促进了“汉夷”交流C. 盐铁官营推动边远地区发展D. 丝绸之路推动中外技术交流【答案】B【解析】西南夷,是汉代对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临邛生产的铁农具等输入广大西南夷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反映出铁器贸易促进了“汉夷”交流,故选择B;材料只反映了临邛生产的铁器推广到西南夷地区,排除A;盐铁官营,是中国古代朝廷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的政策,材料未涉及,排除C;材料未涉及“中外交流”,排除D。
故选B。
2.下列可以说明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技术的最早的材料应是()A. 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的绢片、丝带B. 古罗马《自然史》中记载的“中国产丝,织成绵绣文绮、运至罗马…”C. 《左传》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D.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答案】A【解析】A.出现的含有蚕丝的绢片,是实物资料,而且反映的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反映了此时已经懂得了养蚕丝织的技术。
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B.古罗马相当于中国秦汉王朝时期,并不是最早的。
C.记述的事件是比较早,但是属于文献记载,没有考古实物有说服力。
D.是汉朝时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性测试题七(必修一第七单元评估测试)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宁波)上图是某纪念馆的标识,下列文献最适合选入该馆展示的是()①《北大西洋公约》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③勃列日涅夫手稿④《马斯特里赫特条约》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答案】 B【解析】由标识可知其体现的是冷战,①③是冷战时期美国的措施和苏联在位领导,②体现的是第三世界的崛起,④是欧洲崛起的体现,所以排除②④选B项。
2.(2012·常州)关于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美国政府的解释是“为了恢复欧洲社会的生气和健全经济”。
而美国舆论认为是“美国对共产主义压力采取的一种防御性反应,美国为恢复其他国家健全的经济而作出的努力,仅仅是这种反应的副产品”。
对于以上说法,你的观点是()A.美国舆论是正确的B.美国政府是正确的C.双方其实是一致的D.双方都是不全面的【答案】 A【解析】由材料“美国援助欧洲”可联系到马歇尔计划,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经济援助方式达到政治控制之目的,帮助西欧经济恢复不是其主观目的,所以美国政府不正确,美国舆论正确。
故选A 项。
3.(2012·新课标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时起时伏,难得稳定。
“冷战”期间是“非敌即友、非友即敌”极端模式。
“冷战”后进入“亦敌亦友、非敌非友”的混沌阶段。
制约中美关系的关键因素是()A.美国的政治、军事战略B.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C.经贸科技关系的交流D.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答案】 D【解析】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采取怎样的立场都根源于国家利益,所以选D项。
4.(2012·衡水)1949年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第二条规定:“缔约国应消除其国际经济政策中之冲突,并鼓励任何缔约国或所有缔约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该条规定对于美国来说()A.有利于从经济上控制欧洲B.增强了遏制苏联的经济实力C.马歇尔计划的使命已完成D.强化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答案】 A【解析】材料中条款看似平等缔约,有利于各个缔约国,但其实际上是美国想打破其他各国的贸易壁垒,从而为其在经济上加强对西欧的控制服务,所以选A项。
5.(2012·苏北四市)“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谈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
总而言之,都行。
”(《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说这段话主要基于()A.越南战争结束B.中苏关系恶化C.美国实力下降D.中日正式建交【答案】 B【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急需改善同美国的关系。
材料正体现了中国同美国缓和关系,而且当时尼克松还没有访华,所以发生在70年代的A、D两项排除。
C项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
6.(2012·宁德)“它萌发于冷战年代,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材料所述的国际组织是()A.不结盟运动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亚太经合组织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答案】 A【解析】由材料“萌发于冷战”“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等信息可知选A项。
B项是资本主义国家,C项是地区性国际组织,D项是经济组织,所以排除B、C、D三项选A项。
7.(2012·苏北四市)“(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
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
”([英]保罗·约翰逊《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作者认为“求变之风”是指()A.东欧剧变B.苏联解体C.中国振兴D.日本崛起【答案】 A【解析】由时间限制80年代可排除B、C、D三项,因为B、C、D分别是在90年代、70年代、60年代。
8.(2012·陕西模拟)“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
”该材料表明()A.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答案】 B【解析】由材料“借助苏联解体”可知,应是在90年代之后。
材料又强调了美国称霸受到限制,联系所学可知此时限制其称霸的因素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A项“放弃霸权政策”、C项“单极世界形成”、D项“势均力敌”不符合史实,所以选B项。
9.(2012·莱州)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美国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
这表明美国的外交目标是()A.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B.顺应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C.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D.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答案】 C【解析】由材料“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可知美国企图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体系,所以C项符合题意。
10.(2012·唐山)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他的访谈录中这样写道:“邓小平无疑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的人。
……1979年我邀请邓小平访问美国,他立即回复下月就可成行。
邓小平那次访美非常成功,一种好感和友谊很快在中国领导人和美国民众之间建立起来。
”促成“那次成功访问”的最重大因素是()A.中美关系解冻B.美国总统正式访华C.中美正式建交D.中国重返联合国【答案】 C【解析】由“1979年”这一时间信息可知C项正确。
11.(2012·日照)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1961~1969年)美国提出同时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设想,一个是在欧洲抵抗苏联的进攻;另一个是抵抗中国的进攻;半个是对付别处的不测事件。
尼克松执政时期(1969~1974年)将“两个半战争”改为“一个半战争”,即同时对付在欧洲或亚洲发生的一次共产党大规模进攻;援助盟国对付亚洲的非中国的威胁,或者应付其他地方发生的紧急事态。
在这一战略调整的影响下()A.美国放弃霸权主义B.美苏对峙局面缓和C.中美关系得到改善D.美欧盟友关系巩固【答案】 C【解析】题中战略调整的时间是1969~1974年,战略调整的表现是不再明确把战略设想对象指向中国,这有利于中美关系得到改善。
12.(2012·郴州)1974年6月,在美国的一再倡议下,除爱尔兰之外的欧共体8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首脑共同签署了被称为“新大西洋宪章”的“大西洋关系宣言”。
宣言强调,美欧间要在“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之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
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宣言”是在西欧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上升的背景下发表的B.美国力图通过此“宣言”,将西欧绑在“美苏冷战”的战车上C.发表此“宣言”的实质目的是要维护美国“一超多强”的超级大国地位D.“宣言”发表后,美国成功的遏制了西欧经济的崛起【答案】 A【解析】二战后西欧各国加强了合作,成立了欧共体,其实力不断上升,这使美国调整了与西欧国家的关系。
B、C、D各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13.(2012·武汉)它“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材料宗旨的是()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求同存异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不结盟【答案】 C【解析】“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排除A项;求同存异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个体现,排除B 项;不结盟不能完全体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排除D项。
14.(2012·延边)在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的1954年6月17日,中英双方同时发表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协议,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其地位与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
”这表明()A.中英两国正式建立平等外交关系B.资本主义对华敌对体系已经崩溃C.英国与中国结成同盟,共反苏美D.英国正式承认了新中国合法地位【答案】 D【解析】中英两国正式建立平等外交关系是在1972年,排除A项;中英之间的公告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对华敌对体系已经崩溃,且当时并没有崩溃,排除B项;C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据材料内容可知D项正确。
15.(2012·汕头)某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该生试图揭示的是()A.中德关系趋势B.中美关系趋势C.中苏关系趋势D.中日关系趋势【答案】 B【解析】从1850年之前到1900年与中国处于敌对状态,1900年到1950年之前处于逐渐友好的态势,1950年后关系恶化,后又得到改善,现在处于时好时坏状态,这揭示了中美关系。
16.(2012·莆田)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写道: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这里的“结构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A.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B.两极格局结束及多极化趋势加强C.当前世界局势总体趋于紧张D.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崛起【答案】 B【解析】多极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趋势,并没有形成,排除A 项;当前世界局势总体上趋于缓和,排除C项;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崛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D项;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7.(2012·莱州)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
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B.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欧共体建立的目的。
欧共体成立的目的不仅仅是保障安全,排除A、C两项;B、D两项相比,B项更能全面符合材料观点。
18.(2012·山师大附中)美国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在21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在增强。
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
”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A.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对美国霸主地位的严峻挑战B.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开始出现C.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D.美国已经放弃推行建立单极格局的政策【答案】 C【解析】中国走的是和平崛起之路,不会挑战美国,排除A 项;世界格局多极化开始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排除B项;美国仍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推行建立单极格局,排除D 项;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及多种力量中心的出现与发展,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