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语文歧义例谈

合集下载

常见语文歧义例谈

常见语文歧义例谈

常见语文歧义例谈汉语内涵丰富,变化多端,因而极易产生歧义。

汉语歧义按其消除歧义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语言歧义和语音歧义。

一、语言歧义一些存在于书面上、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运用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一语音来消除歧义的,就叫做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常见有以下几种。

1.重(zhong)音与轻音重音是指重读的音节。

同一句话中,重读的字或词不同,与所要强调的意思是密切相关的。

如“我没说他偷我钱”这句话中仅七个字,但分别重读每一个字都会使句子的意思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重读第一个“我”,表达的是“不是我而是别人说的”;重读“没”,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的意思;重读“说”,就成了“不是口说而是其他如动作、暗示等”的意思;重读“他”,是表示“他以外的其他人”;重读“偷”,是说“抢、拣或借”的;重读第二个“我”,表示的是“不是我的而是别人的钱”;重读“钱”,则是“除钱以外的物品等”。

轻音是指一些助词和做词尾的字,读音要轻而短,否则意思就会发生变化。

如“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上”,读轻声表示“在其中”,即在“直线L”的本身;如果读去声则表示是在“直线L”上方的空间了。

2.数(shǔ)读与译读数读就是按照文字的顺序逐字数着读,如“2006”读作“二零零六”。

译读就是把一种文字表现形式读成另一种语音形式,如“1000”读作“一千”。

现在,人们在书写年数和年份时,为图方便往往习惯使用阿拉伯字母,阅读时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误解。

如人教社1992年10月版初中《代数》第一册(上)在说明“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时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国早在2000年前就获得了这些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则早一千多年。

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落后,旧中国逐渐衰退,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又为我国科技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这里既有汉字表示的年数,也有阿拉伯字母表示的年数;既有字母表示的年份,又有字母表示的年数,很容易让人误读或误解。

高中语文病句常见的错误类型

高中语文病句常见的错误类型

高中语文病句常见的错误类型一、语序不当1、定语位置不当。

如:(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的热情。

(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放至“热情”之前。

)2、状语位置不当。

如:(3)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分的作用。

(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

)3、虚词位置不当<1> 副词“不”的位置不对。

例如:(4)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

(“把”句字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

(5)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

(“不”应移至“趁”字前)<2>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边;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

如果颠倒,就属位置不当。

例如:(6)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还帮助其他同学。

(“他”应移至“不但”前)二、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如:(7)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

(“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8)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

(“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9)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如:(10)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闪烁”的应该是“光芒”。

)(11)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12)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3、主宾搭配不当。

如:(13)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即可。

浅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及其消除方法

浅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及其消除方法

浅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及其消除方法所谓句子的歧义,就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

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有的考查歧义句的辨识,有的考查歧义句多种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义的消除,等等。

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幺,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一、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1.读音不同造成歧义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

例如: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②好a读书不好b读书。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

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又可读hào,“喜爱、喜欢”的意思。

“好a”和“好b”两者读音互异时,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

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

例如:①你为什幺打他?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幺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

例如:①a.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b.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语言歧义题解答例谈

语言歧义题解答例谈

语言歧义题解答例谈作者:姚绍益来源:《初中生(三年级)》2005年第05期现代汉语中独立于特定语境之外的某些语言形式(句子及短语),其语义、结构、读音等均不限于一种合理的解释与读法,这种语言形式便常被称为“歧义句(或短语)”,辨析、理解这类歧义句(或短语)的试题,我们把它们统称为语言歧义题。

这种题型已越来越普遍地走进包括中考在内的各级考试中,亟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仅从结构歧义的角度来说说如何正确地解答这类题。

有些短语,同在一个具体的语言形式中却具有不同的结构关系,表达的意义也就不尽相同了。

有关这方面的歧义题可以从短语的内部结构来分析,也可以将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辨别,再做出相应的解答。

例1 下列4句话中划横线的部分,有一个短语与其他3个短语在结构层次和意义方面都有区别,请把它找出来。

A.对售货员的意见可以提嘛!B.对售货员的意见反映到经理那儿去。

C.对售货员的意见,采购员不该忽视。

D.对售货员的意见,现在越来越少了。

例2 参考下面的例句,在每组①②小题的句首或者句后的横线上加些话,使原句的意思完整明确,并使①②小题中提供的相同的短语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来。

例句:①爷爷教过姐姐的老师。

②教过姐姐的老师又教我了。

解答例1,可以先分析一下“对售货员的意见”这一短语的两种不同的结构层次。

从以上分析可知:一种是“他人提出来的、针对售货员的意见”,一种是指“对待售货员自身提出的意见”。

再细读原句,稍加辨析就可以知道A、B、D三句是指的前者,C句指的后者,因此应选C。

解答此题,还可以看题面提供的后续部分,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C句中“采购员”与“售货员”相对应,可见此句中的“意见”来自售货员自身,其他3句则明显是别人针对售货员的意见。

解答例2也应同样先分析题面所提供的短语或句子,辨清其两种不同的结构层次。

“我‖(要)炒肉丝”中的“炒肉丝”为动宾短语,“我‖要炒肉丝”中的“炒肉丝”为偏正短语;同样,“研究鲁迅的著作”为动宾短语,“(研究鲁迅的)著作”为偏正短语。

上海教老外中文,解读歧义语句

上海教老外中文,解读歧义语句
海教老外中文,解读歧义语句
歧义的丰富性
• 上海教老外中文时的一个难点就是讲解歧义,因为中国的 语言实在是太博大精神了,稍不留意就可以从一句话中分 析出很多种意义。
• 语句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单位含有两个或两个 以上意义的现象。上海早安汉语中文学校的老师 说已故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1904-1998)在 《语文常谈》一书中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他 和你的老师”这个短语,就有两种可能,一种可 能是说两个人,一个是“他”,另一个是“你的 老师”;另一种可能只有一个人,即“他和你” 共同的“老师”。吕先生在书中讲了个笑话,说 是从前有一个人在一处做客,吃到南京板鸭,连 声说“我懂了、我懂了!”别人问他懂了什么, 他回答说:“我一直不知道咸鸭蛋是从哪里来的, 原来是咸鸭下的”。这就是说,他把“咸/鸭蛋” 当作“咸鸭/蛋”了。
• 上海教老外中文的早安汉语老师还举了一个《光明日报》 1962年7月2日一则报道的标题:“北京商学院药品器械 系和附属工厂结合教学实习检修安装医疗器械”,认为有 三种理解。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试着自行解读,很可能不止 三种理解。
• 上海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外中文解决识别歧义的问题是要靠长期的语言知 识的积累的,并且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理解。 •

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

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

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歧义句是病句的一种类型,在高考中近几年常常单独设题,现将歧义句的几种类型加以总结,并辅以必要的练习,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以帮助。

歧义句的几种类型:1、切分不一导致的歧义句①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这份报告,我写\不好2、主语省略导致的歧义句①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第二句主语省略,可以指“他”,也可以指“他的女儿”。

)②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末句主语省略,可以指松下公司,也可以指索尼公司。

)3、词性不同导致的歧义句①当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只有我跟他学过油画。

(“跟”若是连词,就是我俩一起学过油画;“跟”若是介词,就是我向他学过油画。

)②他背着老师和班长去了网吧。

(“和”若是连词,就是在老师和班长不知道的情况下,他一个人去了网吧;“和”若是介词,就是在老师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和班长去了网吧。

)4、多义词导致的歧义句①我看不上他的演出。

(一种意思是有事看不了,另一种意思是我不认为他的演出好。

)②他走了一个钟头了。

(一种意思是他离开一个钟头了;另一种意思是他一直在走,已经走了一个钟头了。

)5、多音字导致的歧义句①她真好说话。

(读三声,意为她性格好,愿意帮助别人;读四声,意为她喜欢讲话。

)②她可真难看。

(读一声,意为她不听话;读四声,意为她长得丑。

)6、数量词限定范围不同导致的歧义句①三个报社的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

(“三个”若修饰“报社”,意思是三个报社的不止三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三个”若修饰“记者”,意思则是一个报社的三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

)②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与上例同)7、代词指代不同导致的歧义句①一班足球队给二班足球队上了很好的一课,恐怕他们终生都不会忘记这次比赛。

(“他们”既可以指一班足球队,又可以指二班足球队。

例谈歧义的六种类型

例谈歧义的六种类型

例谈歧义的六种类型导读: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如果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句子表意不明确,使听者或读者无法确切理解判断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会产生歧义,影响正常交际甚至造成误会。

这种情况,在口语交际中,能够随时得到纠正,一般不会给交际带来太大麻烦;而在书面交际中如果产生了歧义,就不是能够随时纠正的了。

下面就结合实例来谈一谈书面语中的六种类型的歧义现象。

一、多义性歧义一个句子中用了多义词,而这个句子的语境又不足以确认这个词所表示的意思,就会造成歧义。

例如:1、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看不上”可以有两种理解,即“看不起”或“看不着(zháo)”。

在这个句子中,“看不上”表达的究竟是哪种意思,无法确定。

2、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这句话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他”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副总经理存进去的;“他”与副总经理一起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存的。

做前一种理解,“和”是连词;做后一种理解,“和”是介词。

二、结构性歧义如果一个句子的语境条件不充分,无法确定句子的语义结构,就会产生歧义。

例如:1、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这里的“禁止取缔”有两种语义关系:①动宾关系,即禁止去取缔;②并列关系,即禁止并取缔。

在这个句子中,由于语境条件不足,到底是要禁止去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还是要禁止并取缔药品交易市场,无法确定。

2、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在这个句子中,唯一能确定的意思是“警方表示愤慨”,但警方“愤慨”的对象是报案者还是围观者,“愤慨”的原因是报案者说了不实的话还是围观者坐视不管,都不明确。

造成这种歧义现象的原因是根据这个句子的语境,无法确定“对”字所指的对象。

三、指代性歧义如果一个句子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等指代性词语的指代对象或内容不明确,就会造成指代性歧义。

例如:1、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的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1.概说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

“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

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2.1.1语音2.1.1.1音同形异。

如:(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

如:(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

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

如:(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有一个文字游戏,老张向老李借钱,欠条写成:“老张借小李Χ元钱。

辨歧义 寻真意——小学语文文本中“歧义”的圆融处理例谈

辨歧义 寻真意——小学语文文本中“歧义”的圆融处理例谈
・教 学 案例 与评 析 ・
2 - 1 1 1 ] . L I新课 稚 导 警
辨 歧 义 寻 真意
小 学 语 文 文 本 中“ 歧义" 的 圆 融 处理 例 谈
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 卢志鹏
歧义是一种 特殊 的语 言现象 , 它 的产生 会直 接影 响到 日常交 际。语文表述上 的歧 义现象 已经影 响到社会 的方方 面面, 也影响到 了我们 的教学 。在小学语 文教学 中 , 应该培 养学生 良好 的语 言应 用和表达能力 , 帮 助组学 生发现歧 义 , 从 而进 行 正 确 的语 言 表述 。 挑 战权 威 , 过 程 留 空 权 威是一种威 望 、 是一 种力 量 , 但不 一定 是真 理 , 小语 语 文教材是权威 的 , 但 不是 没有 瑕疵 的 , 所以, 我们不 能 全 盘迷信 。我们要把它 当做 一种 难得 的教 学 资源 , 在 剖析 与 完善的过程 中让它成为课堂教 学的火 花。在对这些 瑕疵 的 剖析与完善 的过程 中, 展 现教学的独特魅力。 钻研教材是课 堂教 学 的基石 , 只 有 深 入 地 钻 研 教 材 才 能解决教什么 的问题 。而一 个优 秀 的教学设 计 , 应 该是 以 人为本 , 有 利于师生 在教 学活 动 中发挥 创造 性 、 主动 性 , 能 促进 教师 、 学生、 文 本之 间 的交流与 共鸣教 学 预设。所 以 , 教学设计应该抛 弃机 械的直 线式 设计 , 采用更 加灵 活 的板 块式和分支式设 计 , 教 案 的 设 计 应 更 多 地 体 现 教 材 的解 读 和学生 的活动 。教学设 计要 给学 生质 疑 问难 、 探究 合作 留 下空 间 ,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 如《 我和祖父的园子》 教学片断 : 课题 “ 我和祖 父的 园子” 是有歧 义 的。第 一种 , 园子是 祖 父的 , 中心 词 为 “ 我和 园子 ” ; 第二种 , 园子是 祖父 和我共 同拥 有 的 , 中心 词 是 “ 园子 ” 。 在教学中 , 我 没有 回避 歧义 , 在学 生 初读课 题 时 , 我有 意让学 生把 这两种意义读 出来 , 把学生 分成两 个阵营 , 然后 借 机提 出 问题 : 这 是 一座 什 么 样 的 园 子?这 应 该 是谁 的

小学生中常见的虚词误用类型例谈

小学生中常见的虚词误用类型例谈

() 4你真 了不起 , 我以后要你学习。(我的同桌》 《 )
“ ” “ ” 你 是 我 以后 “ 习 ” 学 的对 象 , 在前 加 上 介 词 “ ”句 应 向 , 意才 能表 达 清楚 。 3该 用这 个虚 词 而用 了另一 个 虚词 。这是 指 根 据句 子 的意 .
集 中在实词的误用、 成分间的搭配、 语序 的混乱 、 句子的连贯等 方面, 很少发现有人对其 中的虚词误用进行分析。


助词 “ 表示动作的实现 , 了” 二者意思矛盾 , 不能在谓语前后 同 时使用 , 应该去掉一个 。
2 用 虚词 而 不 用 。也 就 是 根据 要 表 达 的 内容 , 子 中应 . 该 句
该使用某个虚词而没用 , 造成句子各部分的关系不明确, 意思 也不清楚 。如 :
根缝衣针” 烧” 是“ 的受事 , 是典型的“ 字结构。应把 把”
除此之外 ,虚词之间的错 用还表 现在其他非 同音虚词之
间 。如 :
( ) 紧张, 8我很 我怕让班级脸上抹黑。(周记》 《 )
“ 让”作介词用 时,只能用来表示被动。在这里应用介词 “ , 给” 引进动作的受害者 “ 班级脸上” 。 ( )他喜 出望外地回来,用一根缝衣针烧红 ,弯成鱼钩。 9 (金 色的鱼钩》 《 )
句 子 中 , 宾 短语 “ 我 的 家 乡 里 ” 在 主 语 的 位 置 上 , 介 在 处 但
其本身不具备作主语 的资格 , 应去掉介词“ 。方位词“ 也 在” 里”
应删掉。
() 2 我正在努力改掉 了不认真听讲的坏毛病。 《 ( 老师, 我想
对您说 》 ) 谓语 前 的 时 问副词 “ 正在 ” 示 动作 正 在进 行 , 面 的时 态 表 后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举例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举例

初中语文常见病句类型举例(一)、成分残缺:例1:通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

(主语残缺,删去“通过"或“使”。

)例2:全校师生积极开展“献爱心”。

(句子后面缺少“开展"的宾语,可以加上“活动”一词。

)(二)、词序不当:例3:数学对我不感兴趣。

(主体“我”,客体“数学”,改为“我对数学不感兴趣.”)例4: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

(逻辑上应是先“认识”,再“改正”。

)(三)、搭配不当:例5:他那锐利的眼睛投向了人群。

(主谓搭配不当,把“眼睛”改为“目光”)例6:临近期末,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习态度不能用提高,可改成“端正”或“改进”.)(四)、重复罗嗦:例7:刘老师把这次团队活动的具体详情都告诉了大家。

(“具体”与“详”重复。

)例8:李大爷老了,头上的头发全白了。

(头发不在头上在哪里呢?可见“头上的”三个字是不必要的,否则罗嗦。

)(五)、否定不当:例9: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忌”就是“不能”,后三句中的“不”应该去掉,否则意思完全相反。

)例10:为了避免今后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应尽快健全安全制度。

(这句话中的“避免”“不发生”就是“发生”,意思完全相反,应去掉副词“不".)(六)、误用歧义:例11:这辆自行车没有锁。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车没有配锁具。

"也可以理解为“车没锁起来。

")例12:做手术的是他的父亲。

(“做手术的”人可是医生,也可指病人。

)(七)、前后矛盾:例13: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前半句讲“胜败”,后半句只讲“胜",两面对一面,不一致,应改为“是队员们能否齐心协力”)例14:“五四”征文稿件的字数不要超过1000字左右。

(“不要超过"和“左右"前后矛盾。

)(八)、用词不当:例15:我忽然感到她是个很智慧的人.(名词“智慧”误用为形容词,可改为“有智慧”或“聪慧")例16:小王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中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逻辑语文谬误一览

逻辑语文谬误一览

例子:小明在和小红争论的时候指出小红犯了一个逻辑谬误,小红不正面捍卫自己,反而回应:“你之前也犯了逻辑谬误。” 小红在这里犯了诉诸虚伪的谬误
--------------------------------------------------------------
第八条:个人怀疑
你因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就得出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
第一条:稻草人
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
第五条:滑坡谬误
你搞得好像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会,以此来表示A不应该发生。
你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淫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了人们讨论A时候的客观性。
第十五条:诉诸权威
第十六条:合成谬误
第十七条: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第十八条:基因谬误
第十九条:非黑即白
第二十条:窃取论点
第二十一条:诉诸自然
第二十二条:轶事证据
第二十三条:德克萨斯神枪手

从修辞角度谈语言歧义现象

从修辞角度谈语言歧义现象

从修辞角度谈语言歧义现象-中学语文论文从修辞角度谈语言歧义现象杨倩在汉语里往往会存在这种情况,一个语言片段可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歧义现象。

从语法角度来看,我们说话写文章时要把自己的观点准确地表达给听者、读者,此时我们就要消除歧义,力避语病,但这只是我们对歧义现象基本的消极的看法,如果我们巧妙地对歧义现象加以使用,便会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且成为使用语言的人驾驭语言的一种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表达的需要,为了获得特别的修辞效果,本来可以用意义更明确的词语,却故意选用可能造成歧解的言辞,巧妙地利用歧义,使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多角度地思考理解,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说话、写作、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

本文将从词汇歧义、语法歧义、语义关系歧义、语境歧义等方面来谈谈巧用歧义及其产生的修辞效果。

从词汇方面说,巧妙地使用因同音词、多义词而产生的歧义,能丰富语言的容量,拓展思维的广度。

例如“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劝解,是颂扬,还是煽动。

(鲁迅《阿Q正传》)这是阿Q与小D的一场龙虎斗,吸引了不少的看客,前段的意思很明确,后段有了歧义,“好”字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a.结束语气,表示劝解;b.赞许语气,表示颂扬;c.嘲讽语气,表示煽动。

这样给学生分析,他们就能体会到作者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不同的感情和态度,体会同音词表达多种感情的凝练、含蓄。

从语法方面说,巧用因句子的结构关系的不同或层次分析的不同,能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

相传有个刻薄的富翁造了座高楼大厦,请一个秀才写楼联。

秀才深知此翁为人,决意捉弄他一下,便写了“此地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这副楹联,并念成“此地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富翁听后颇为满意,待贴出来宾客们却个个偷偷地暗笑,富翁才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却又无可奈何。

就是“这种地方不能久居,所以主人很悲伤”的意思。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作者:刘涛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8期1.概说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

“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

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2.1.1语音2.1.1.1音同形异。

如:(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

如:(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

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

如:(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题目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题目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题目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

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尽。

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由于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

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条件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往行事。

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

能对这一点提供证实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

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

“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

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词语错位例析

词语错位例析

词语错位例析范文1:大家好,今天我要来谈谈一个语文知识:错位。

错位是指同音异义词语在句子中位置摆放不当而引起歧义的现象。

下面我就举几个例子来分析一下。

例1:张三的裤子太长,他买了一条短的换掉了。

(错位)这个句子本意是张三的裤子太长了,所以他买了一条更短的裤子来换,但由于“短的”这个词放在了“一条”之前,容易引起歧义,让人以为是张三将裤子换成了短裙。

例2:他对我说:“你的功劳我记在心上!”(错位)这个句子原意是他很感激我,记住了我的功劳,但由于“记在心上”这个词放在了“你的功劳”之后,会让人以为是我的功劳在他心里永存。

由此可见,错位在句子中很容易产生歧义,要特别注意。

我们需要多读多练,熟练掌握语言规则,避免因为错位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谢谢大家!重点分析:本篇作文从错误的例子入手,逐一分析,重点突出,使读者深刻理解什么是错位,错位为什么会产生歧义,错位如何避免。

因此,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容易识别重点。

用词分析:文章用词简洁明了,紧扣主题。

如“语文知识”、“同音异义词语”、“位置摆放不当”、“歧义”等,都十分精准地表达了文章主旨。

范文2:各位同学们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语文的小知识:错位。

错位是指由于词语的排列位置不当,造成句子意思混淆的现象。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例1:女士们请注意,明天下午3点,我将在大厅为你们生殖讲座。

(错位)这个句子的本意是“我将在大厅为你们讲生殖知识”,但由于“生殖”和“讲座”这两个词错位,很容易让人产生不正当的联想和猜测,造成误解。

例2:火车上请勿乱扔垃圾,以免形成火灾。

(错位)这个句子的本意是“请不要乱扔垃圾,否则可能引发火灾”,但由于“形成火灾”这个词放在了谓语动词之前,很容易让人把后面的“以免”看成一个副词短语,进而扭曲句子的意思。

由此可见,错位这种语言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因此,我们在写作、表达时应该非常谨慎,精确地掌握词语的排列方式,避免因此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语文歧义例谈
汉语内涵丰富,变化多端,因而极易产生歧义。

汉语歧义按其消除歧义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语言歧义和语音歧义。

一、语言歧义
一些存在于书面上、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运用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一语音来消除歧义的,就叫做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常见有以下几种。

1.重(zhong)音与轻音
重音是指重读的音节。

同一句话中,重读的字或词不同,与所要强调的意思是密切相关的。

如“我没说他偷我钱”这句话中仅七个字,但分别重读每一个字都会使句子的意思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重读第一个“我”,表达的是“不是我而是别人说的”;重读“没”,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的意思;重读“说”,就成了“不是口说而是其他如动作、暗示等”的意思;重读“他”,是表示“他以外的其他人”;重读“偷”,是说“抢、拣或借”的;重读第二个“我”,表示的是“不是我的而是别人的钱”;重读“钱”,则是“除钱以外的物品等”。

轻音是指一些助词和做词尾的字,读音要轻而短,否则意思就会发生变化。

如“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上”,读轻声表示“在其中”,即在“直线L”的本身;如果读去声则表示是在“直线L”上方的空间了。

2.数(shǔ)读与译读
数读就是按照文字的顺序逐字数着读,如“2006”读作“二零零六”。

译读就是把一种文字表现形式读成另一种语音形式,如“1000”读作“一千”。

现在,人们在书写年数和年份时,为图方便往往习惯使用阿拉伯字母,阅读时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误解。

如人教社1992年10月版初中《代数》第一册(上)在说明“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时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国早在2000年前就获得了这些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则早一千多年。

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落后,旧中国逐渐衰退,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又为我国科技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这里既有汉字表示的年数,也有阿拉伯字母表示的年数;既有字母表示的年份,又有字母表示的年数,很容易让人误读或误解。

文中的“2000年前”应该读作“二千年前”,如果把它同“1949年”一样读成“二零零零年前”,那么文章内容岂不矛盾重重?
3.语气与语调
语气就是说话的口气,是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语句的声音形式。

语气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其它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的。

如“你再说一遍!”这句话,用平和的语气说出,是想听清楚或想详细了解情况而要求对方重新说一遍;而用严厉的语气说则是不准对方再说,有“如果再说,就不客气了”的意思。

语调是指说话时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变化。

说话时的语调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大有径庭的。

如“人都到哪里去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句,用高、重、快的语调表达的是责怪、召唤的意思;而用低、轻、慢的语调则是表示疑惑、判断的意思。

4.声调和停顿
声调也叫字调,指音节的高低升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这里说的仅指同一个字的读音高低升降不同,就是声调的不同。

不同的声调反映的含义和词性也是不一样的。

如“他这个人好应付”中的“好”,读上声表示“容易对待或处置”,而读去声意思就变成了“工作敷衍了事”了。

停顿是说话时语音的间歇,句子中停顿的位置不同,反映出的词语组合关系也就不同。

如“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张晓风《行道树》)一句,读成“许多朋友
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表示不该站在这里的是“我们”,如果读成“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那么不该站在这里的就是“朋友”了。

二、语音歧义
还有一些语言,不存在语言上的差异,但说话者的意思很难让听者确定,只能靠心领神会来消除歧义的,我们将其称之为语音歧义。

1.词语省略
一些诗词、名言、警句为使文笔简练,省略了其中的关联词语,往往容易产生歧义。

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是假设复句,意思是“如果不动笔墨就不读书”。

但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就很容易让人将其作为并列复句来理解,那就成了“既不动笔墨又不读书”的不学无术之人。

2.弦外之音
生活中,有些话会有两层意思,由于说、听双方的思想感情不同,对语言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因而很容易产生歧义。

如有位雍容华贵的太太在水果店里挑选水果,随她而来的哈巴狗也在旁边用舌头舔着架子上的苹果。

店主很不高兴,但又不好意思直接说出来,只好很有礼貌地提醒太太注意她的狗。

这位太太听后对她的哈巴狗厉声喝道:“杰西,不许再舔,这些苹果还没洗呢!”
3.似是而非
有些话听起来好象是“此”,但实际上说者的意思是“彼”,因此,歧义也就产生了。

如:电影放映时,两女青年小声说话没完没了。

后面一位观众忍不住警告说:“说什么啊?让我一句也听不清。

”其中一位青年扭头反驳道:“我们说的是私事,凭什么要让你听清?讨厌!”
4.模棱两可
有些话意思比较含糊,这样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如:一个秃头的男人坐在理发店里。

发型师问:“先生,有什么可以帮助你吗?”那人解释说:“我本来是去做头皮移植手术,但那实在太痛了。

如果你能使我在没有痛苦的情况下,让我的头上能与你的一样,我将给你五千元。

”“没问题!”发型师说完,三下两下就将自己剃了个光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