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B卷能力素养提升)1讲解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能力提升(B卷)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能力提升(B卷)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2020-2022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专题02第二单元(B卷提升篇)(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
这本书真实反映历史,高度浓缩作者思想,蕴含着强烈深沉的情感。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
他在1933年写了著名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署名时,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突然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迫害共产党和正义的人们,感到与蒋介石同姓是一件耻辱的事情,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下面打了个“乂”,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
又因为“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这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如《吹号者》《我爱这土地》等。
建国后,艾青的诗歌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这意象中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和认识,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一种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种感情在现代国人当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还有一个要素就是“忧郁”。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化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学问。
作为老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说明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
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赐予它们的说明,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说明“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靠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说明。
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多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老师》) 材料二:“述”的内涵特别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说明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解并描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假如我们将“孝”的这种说明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单元质量检测(二) Word版含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20分,第1~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乘彼垝.垣(gu ǐ) 咥.其笑矣(x ì) 其黄而陨.(y ǔn ) 采芙.蓉(f ū) B .犹可说.也(yu è) 于.嗟女兮(x ū) 靡.室劳矣(m ǐ) 淇水汤.汤(sh āng ) C .我戍.未定(s ù) 驰椒.丘(ji āo ) 白鹄.舫(h ú) 何时可掇.(du ō) D .氓.之蚩蚩(m éng ) 将.子无怒(qi āng ) 自我徂.尔(c ú) 无与士耽.(d ān ) 解析:选D A 项,“芙”应读fú;B 项,“说”应读tuō;C 项,“戍”应读shù。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B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C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D .契阔谈,心念旧恩解析:选B A 项,莫—暮;C 项,帘—奁;D 项,—宴。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苟余情其信.芳自可断来信.B.⎩⎪⎨⎪⎧ 谢.家来贵门多谢.后世人 C.⎩⎪⎨⎪⎧ 留待作遗.施采之欲遗.谁 D.⎩⎪⎨⎪⎧相.见常日稀会不相.从许 解析:选C C 项,“遗”都作“赠送”讲。
A 项,第一个“信”当“确实”讲;后一个“信”是名词,信使,指媒人。
B 项,第一个“谢”当“辞别”讲;第二个“谢”意思是“告诉”。
D 项,第一个“相”是副词,互相;第二个“相”偏指一方,你,指焦仲卿。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不遑启.居 启:开启,打开 (A 卷 学业水平达标)B.宁溘.死以流亡兮溘:突然,忽然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适:适合,依照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本性,气质解析:选A A项,“启”,意为“跪”。
高二语文必修五单元质量检测(二)+Word版含答案
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夙婴.疾病(缠绕)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报告)猥以微.贱(卑微的)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为)B.至.微至陋(极,最) 形影相吊.(慰问)顾.视无可置者(向四周看) 室始.洞然(才)C.凡再.变矣(第二次) 吾妻来归.(回家)其制.稍异于前(规制,格局) 比.去,以手阖门(等到)D.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终于)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明察)逮.奉圣朝(到)却.告了相思回避(同“恰”,才,刚刚)解析:选B A项,报:报答。
C项,再:两次;归:指女子出嫁。
D项,终:又。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B.室仅方丈C.则告诉....不许D.臣生当陨首解析:选D古今义都是“头落地,杀身”之意。
A项,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B项,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佛寺住持。
C 项,告诉:古义,申诉;今义,向别人陈述,通知某事,使人知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臣少多疾病..B.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C.垣墙..周庭D.从今经忏无心礼.解析:选B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A项,名词作动词,生病。
C项,名词作动词,砌垣墙。
D项,名词作动词,诵习。
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对历史细节,普通人往往采取________,大而化之,甚至是玩笑戏谑的态度。
比如中国戏曲,台上摆一张桌子,旁边放两把椅子,服装道具,________,善恶忠奸,美丑妍媸,全靠脸谱区别,什么朝代,都是这一套。
它和文人艺术真是________,另有自己的欣赏规矩。
即使贵为天下母仪,如慈禧太后,人称国学大师,像陈寅恪,只要是进戏园子听戏,都得遵守这套规矩,根本没有谁跟历史较真儿。
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二)(B卷 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
单元质量检测(二) (B卷能力素养提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古代文学数千年的历史不仅产生了经典,而且产生了丰富的经典类型,各经典类型之间并不都处于平行并列的层次,有的还互有交叉。
作为研究者,重要的是努力还原这种类型形态上的固有丰富性。
“六艺”本身虽然主要并不被作为文学经典来看待,但在正统的文学观念看来,所有的文学作品却都要在“道文合一”的意义上回溯于它并以它为评价的标准。
因此,从文学经典的类型这个角度看,“六艺”具有确定无疑的“大经典”地位,其他与之相比只能是“小经典”。
就文学经典来说,以秦汉文和《过秦论》为例,秦汉文是大经典,《过秦论》则是秦汉文中的小经典。
不同的时代审美风尚不同,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有差异,所以每一个朝代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也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或调整。
先秦人虽然未必有像我们现在这样明确的文学经典,但对《诗经》等典籍显然极为熟悉,其成为教育和训练外交辞令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等,如果在外交场合运用得当可收“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
汉代人的文学经典是诗骚赋,司马相如的赋尤被推崇。
六朝人的文学经典除诗赋外,更开始了一个骈体文的繁盛时代。
到了宋代,随着承续韩柳的欧苏王曾等的古文影响日益扩大,一些古文经典的地位也逐渐得到确认和凸显。
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围绕着科举考试科目也产生了策论、经义等供举子临摹、学习的经典范文。
有的经典能够远远超出断代的范围,经得起更长时间段的检验,如徐庾的某些骈体文、韩柳欧苏的古文,一直到今天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
反之,也有不少经典及身而亡,如随着八股取士制度的废除,原先八股文的经典很快被人遗忘。
时代经典换一个角度看也就是文体经典。
文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关注重点之一,每一代都产生了各自有代表性的文体经典,秦汉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2)教师用书:单元质量检测(一)(B卷 能力素养提升)含答案
(B卷能力素养提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谈谈现代散文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
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
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
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
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单元质量检测(二)+(B卷+能力素养提升)+Word版含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二) (B卷能力素养提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阅读鉴赏(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
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
“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
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
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
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
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
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
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
2024_2025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终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识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
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线,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气。
80多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假如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我们要牢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宏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决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
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志向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成功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珍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长征成功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
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
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美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终成功的前奏曲”。
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受战。
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旁边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
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
4支长征大军,动身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
湘江战役,中心红军从动身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原有7 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
备战2022高考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2(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新人教版
备战2022高考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素质升级检测2(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新人教版第二单元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总分值12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19分)(一)现代文阅读(此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那么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那么,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第二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高二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分层训练第二单元 B卷·能力提升练(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一)(共17分)(2022·浙江·嘉兴一中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单元巧练选择性必修下册+答案解析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第二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应用(共27分)(本题9分)(2022·广东梅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度,传统戏剧传承艰难,大量地方戏濒临绝境,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救救戏剧”。
戏剧界人士更是,带着戏剧进校园、进社区。
不少名角大腕放下身段,到社区开展戏曲公益演出,千方百计扩大戏剧覆盖面;进校园开设戏剧讲座,试图让孩子们,从小爱上戏剧;去剧场常年驻场演出,想方设法留住戏剧根脉……如果单纯从剧场演出看戏剧传承,结果确实,不少剧场,很多演出上座率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戏剧传承岂止在剧场?传统戏剧生命力的旺盛出乎人们的意料,剧场的暂时冷寂不代表戏剧传承的危机,在另一个空间里,网络为戏剧传承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样式的丰富性。
过去一年,非遗戏剧视频播放量增长1倍,戏剧在短视频平台成为潮流。
与京剧、豫剧、越剧、秦腔一起,黄梅戏以2.38亿人次的点击量跃居榜首,成为最受网友所欢迎的剧种。
1.(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尽力而为耳濡目染差强人意不温不火B.不遗余力耳濡目染不如人意不温不火C.尽力而为潜移默化不如人意不愠不火D.不遗余力潜移默化差强人意不愠不火2.(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黄梅戏与京剧、豫剧、越剧、秦腔一起,成为最受网友所欢迎的剧种,它以2.38亿人次的点击量跃居榜首。
B.以2.38亿人次的点击量跃居榜首的黄梅戏,与京剧、豫剧、越剧、秦腔一起,成为最受网友欢迎的剧种之一。
C.黄梅戏以2.38亿人次的点击量跃居榜首,与京剧、豫剧、越剧、秦腔一起,成为最受网友欢迎的剧种。
D.黄梅戏与京剧、豫剧、越剧、秦腔一起,成为最受网友欢迎的剧种之一,它以2.38亿人次的点击量跃居榜首。
3.(3分)概括文段的相关信息,说明戏剧传承不会有危机,不超过60个字。
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过关检测B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过关检测(B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
杜甫《登高》《江汉》《望岳》可谓宏大,《舟前小鹅儿》《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
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
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
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杜甫诗歌的主题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
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诗人个人的生命体验。
“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
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
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小黄鹅、小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
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
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
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在刘勰的阐释中,“风骨”主要指作品中所具有的“气”和“力”,即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
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
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凝结为延续下来的“传统”,构成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和主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
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质量检测二B卷含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二) (B卷能力素养提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阅读鉴赏(3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9分,每小题3分)修养咱们的“精神道统”一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诚然,物质财富可以知足生存需要,可是精神庙宇才能安安心灵。
一个国家,要有一路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路坚守的核心价值。
每一个人,在知足口腹之欲后,也应深沉呼唤加倍富足而充实的人生。
“一个民族必需要有信仰,不然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折射出咱们时期的精神需求。
如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具有凝聚力的壮大磁场。
作为“时期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是非分明、评判美丑、衡量得失的大体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
每一个时期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切。
中华文化向来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5 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想情怀。
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
时至今日,今世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拜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很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肯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欲追求,毒奶粉、地沟油带来的良心失守……若是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切,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止境,必然是良心的出局和信赖的崩塌。
在哲人看来,没有良心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
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以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大体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 B卷 (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语 文 (B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往往是“跟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学”,但如此一来,中医这门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学问就被淡化、被解构了。
而实际上,中医具有多方面的深层含义。
古语有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自古以来,善为医者,不仅能治病救人,也能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一脉相承。
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讲,中医是治人的,而不只是治病的。
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仅仅看“病”,如果仅仅看病,治病,那便是下医。
同时,把握了医道的精髓,还可以去治国,那便是上医。
中医的这层含义与今天大不相同,如今学了医就只能去看病,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但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
所以,中医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中医治人。
据《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因此,中医不是治已经生病的人,是治未病的。
治未病,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
史传,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因医术高超被奉为“神医”,然而,扁鹊认为自己医术并不高明,因为只是治“已病”,真正高明的是治“未病”的长兄,让人不生病。
所以中医认为,不要等到有病了再去治,最好还是养生预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二) (B卷能力素养提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学重在探寻规律、探讨命运刘泽华自古以来,我国史学就强调“经世致用”。
周初提出“夏鉴”“殷鉴”,其后又有“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等。
概而言之,就是“以史明道”。
道的含义很广,要义有“道理”“道路”“知然否”等。
这些精辟之论都隐含着我们所说的规律问题,规律问题也就是命运问题。
史学的内容那么多,如何探求命运问题呢?探讨规律、命运问题,首先要敢于面对历史的真实。
历史一去不复返,考古可以显示部分本相,但多数靠历史著作的记述来传递。
由于人们立场、观念的差别,历史记述本身就有“真”“虚”“假”的问题,即“直书”“曲笔”“虚言”等差别。
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同样因立场、观念的差别,又加了一层“真”“虚”“假”。
因此,历史研究者的首要之责是求历史之“真”。
诚如钱大昕所说:“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
”求“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有充分的才、学、识、德,还要敢于面对由于利益纠葛而出现的掩饰、扭曲历史之“真”现象,因而还要有“胆”。
只有揭示历史之“真”,才有可能求规律、说命运。
弄清历史现象之“真”是探讨规律、命运问题的第一步,进一步则是探求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
本质不是罗列材料的直观认识所能达到的,要靠抽象。
比如历史上的租佃关系,把现象揭示出来固然要下很大功夫,但其本质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是地主对租佃者施“仁义”、养活了租佃者。
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
”从苏轼的言辞看,当时颇为流行的看法是地主家对佃户行“仁义”,而苏轼的看法具有反潮流性,非常了不起。
同时代的李元弼说的就与苏轼相反:“佃户勤强,便足衣食,全藉主家照顾。
”吕陶说得更直接:“天下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盖七八矣。
”佃户是“食于富人”的。
尽管有思想家对恶劣的地主进行过挞伐,但主、佃是谁养活谁?多数人认为佃户是被地主养活、靠地主而得生的。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认定是地主剥削佃户,而得出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是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把古今剥削规律的谜底基本说透了,这才真正揭示出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
司马迁说的“通古今之变”,就是要探寻规律、探讨命运。
本质性连续就是规律,而不论现象有怎样的变化和变形。
如何做到“通古今之变”?比如,当前我们常听到关于社会不公的声音。
如何认识和对待社会不公问题,需要历史地考察。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使许多历史中的问题更加凸显,这些问题也关涉规律和命运。
其实,像社会不公这类问题有更深层的历史原因,需要史学参与解析。
勇于面对现实的史学应该能够提出可资参考的解决之路,但实际上我们的史学还没有顶上来,功能还亟待全面发挥。
托克维尔说过:“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当今时代,我们面临很多有关民族和人类命运的问题,史学应该走到前台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探求历史规律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求历史规律问题,要有充分的才、学、识、德、胆去揭示历史之“真”。
B.探求历史规律问题,要通过对历史材料进行抽象,探求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
C.探求历史规律问题,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等先进的理论来指导。
D.探求历史规律问题,可以解决我们当前遇到的关于社会不公的问题。
解析:选D D项说得太绝对,原文是说“应该能够提出可资参考的解决之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著作的记述本身就有“直书”“曲笔”“虚言”等差别,所以不可信。
B.后人因对历史的认识有立场、观念的差别,故求“真”是不容易的事。
C.只有弄清历史现象之“真”,才有可能探寻历史规律、探讨历史命运。
D.有时,人们会由于利益纠葛而掩饰、扭曲历史,不敢面对历史的真实。
解析:选A “直书”还是可以相信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周初提出“夏鉴”“殷鉴”,其后又有“以古为鉴,可知兴替”等“以史明道”的论述,说明我国史学自古以来就强调“经世致用”。
B.苏轼对历史上租佃关系的认识和吕陶一样,而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才把古今剥削规律的谜底基本说透了,揭示出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
C.不论历史现象有怎样的变化和变形,都是有规律的,司马迁说的“通古今之变”,就是要探寻规律、探讨命运。
D.勇于面对现实的史学应该走到前台来,对当今我们面临的很多有关民族和人类命运问题,提出可资参考的解决之路。
解析:选B 苏轼对历史上租佃关系的认识和吕陶相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可忍潘向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今天读它,我仍能清晰地听到易水边那萧萧的风声,和那个叫作荆轲的侠士苍凉的歌声。
他答应了燕太子去刺秦,但是并不等于他天生喜欢送死,他也本能地希望制定更周密的方案,使自己有哪怕微小的可能生还;重然诺爱名节,更使他希望增加刺秦成功的胜数。
而这一切太费心思,所以他拖延了下来。
但燕太子丹不理解,开始怀疑荆轲是不是因为对虎狼之秦的恐惧,而有意拖延时日。
怀疑,是荆轲不能忍受的。
于是直接奔赴死亡而去。
死亡是可以忍受的,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
这就是荆轲用行动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的价值观。
这么傻的还不止荆轲一个人。
还有一个渔夫。
请听《渔父歌》:日月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寝急兮将奈何?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这首诗显得很急促——是一种催促,也是一种呼唤,呼唤迷失的人性。
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逃往吴国,后有追兵。
在江上遇到一个渔父,向他求救。
渔父将他渡了过去,伍子胥藏身芦苇荡中。
渔父看见他面有饥色,就说去给他拿点吃的来,伍子胥起了疑心,当渔父拿来饭菜,他却躲进了芦苇深处。
渔父于是“歌而呼之”。
“芦中人,岂非穷士乎?”这个“穷”,应该是日暮途穷的“穷”,但我分明从伍子胥后来的行为中,看出了他内心更具深刻意味的“穷”。
在渔父的一再呼唤下,在饥饿求生的本能催促下,伍子胥从芦苇丛中出来了。
吃完渔夫送来的饭,政客的本能又抬头了,先是“解百金之剑以赠”,渔父不受。
他又自作聪明地问渔父的姓名——他认为对方不要谢礼,一定是希图钱财之外的好处,等他日伍某人得了天下,给你弄个官当当。
“渔父不答。
”伍子胥疑心更深,反复叮嘱对方要保密,不要泄露他的行踪。
“渔父诺。
”“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答应”,但是这个答应的代价却让人不寒而栗——伍子胥走了几步,渔父就自己把船弄翻,沉入了江中。
曾经很不明白,即使救了伍子胥,看到竟是这样不知好歹的人,而且一再侮辱自己,渔父为什么要答应?为什么不怒斥,不径自离去?现在我开始明白了,或者说自以为明白了:那一刻,渔父是看到了人性本质中最丑陋的东西,在他毫不设防的情况下,尘世的肮脏劈头盖脸地掩杀而来。
他的心,死了。
这样的大义凛然,这样的不屑一顾,这样的深哀大痛。
我相信那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渔父,而是一个隐士,他坚守着自己的清洁,也坚守着无边的寂寞。
当他看到伍子胥,这个被追杀的人——那时伍子胥的神情一定很仓皇吧?他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也许就是这恻隐使他的心打开了门,处于没有防备的境地。
他还以为这是上天送来一个可以彼此明白的人,好给他寒冷的生涯带来一星温暖,但是他错了。
对不同境界的人,任何解释都只能带来误解,而且需要这样的人来理解是何等无聊,所以他什么都不说了。
只用最后的行动还击了对清洁精神的污蔑。
江水滔滔,天地无言。
失去性命是可以的,但是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
还是同一个简单的价值观。
然而正是这个简单的价值观,让我在生死相隔、苍苍茫茫的两千余年之后,冰炭置肠,悲从中来。
(选自《看诗不分明》,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写易水边的风声和侠士的歌声,营造出悲凉的气氛,是为下文写荆轲刺秦与渔父自沉的行为做铺垫。
B.伍子胥因疑心渔父会泄露自己的行踪而反复叮嘱其保密,“渔父诺”,是因为他能够理解伍子胥当时所处的困境。
C.作者认为渔父之所以没有怒斥侮辱自己的伍子胥,也没有径自离去,是因为他对神情仓皇的伍子胥动了恻隐之心。
D.“江水滔滔,天地无言”,作者以独立成段的形式写江水的有声和天地的沉默,凸显了隐士自沉带给自己的情感激荡。
解析:选D A项,文章开篇并没有写风声与歌声,而是作者的联想,所以“营造出悲凉的气氛”说法不当;B项,“理解伍子胥当时所处的困境”应为“理解伍子胥当时的心境”;C项,“动了恻隐之心”错,原文是“渔父是看到了人性本质中最丑陋的东西”。
5.作者认为伍子胥的“穷”“更具深刻意味”,这“意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在文中,渔父认为伍子胥“岂非穷士乎”的“穷”是“困厄”的意思,作者从伍子胥赠剑、认为渔父想要官的行为中,看出伍子胥的“穷”除了“走投无路”外,更有对情义的错误理解,对人的不信任。
答案:(要点)将情义商品化,将情义官位化,疑心太重。
6.有人认为此篇散文在“寻找人间含金的细节”,请在文章中找出一处“含金的细节”并加以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中“含金的细节”主要体现在渔父身上,如“渔父看见他面有饥色,就说去给他拿点吃的来”“渔父拿来饭菜,歌而呼之”等。
从这两处选取一个,分析其中的“含金”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