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e89dc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2.png)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学习方法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的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
”这便是它的出处。
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
他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文,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作者介绍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be6846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69.png)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咬文嚼字的定义与重要性1.1 咬文嚼字的定义1.2 咬文嚼字的重要性1.3 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咬文嚼字的来源与发展2.1 咬文嚼字的来源2.2 咬文嚼字的发展历程2.3 咬文嚼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第三章:咬文嚼字的基本技巧与方法3.1 咬文嚼字的基本技巧3.2 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步骤3.3 咬文嚼字的实践练习第四章: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4.1 咬文嚼字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4.2 咬文嚼字在小说创作中的应用4.3 咬文嚼字在戏剧创作中的应用第五章:咬文嚼字在口语交流中的应用5.1 咬文嚼字在演讲中的应用5.2 咬文嚼字在辩论中的应用5.3 咬文嚼字在日常对话中的应用第六章:咬文嚼字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的应用6.1 咬文嚼字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6.2 咬文嚼字在新闻写作中的技巧6.3 实际案例分析:咬文嚼字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第七章:咬文嚼字在广告与营销中的应用7.1 咬文嚼字在广告创意中的作用7.2 咬文嚼字在营销文案中的应用7.3 实际案例分析:咬文嚼字在广告与营销中的成功案例第八章:咬文嚼字在社交媒体与网络交流中的应用8.1 咬文嚼字在社交媒体文案中的应用8.2 咬文嚼字在网络交流中的重要性8.3 实际案例分析:咬文嚼字在社交媒体与网络交流中的应用第九章:咬文嚼字的误用与规避9.1 咬文嚼字的常见误用9.2 避免咬文嚼字误用的方法9.3 实际案例分析:咬文嚼字误用的典型例子及纠正第十章:咬文嚼字的未来发展10.1 咬文嚼字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10.2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0.3 咬文嚼字的创新与拓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咬文嚼字的定义与重要性咬文嚼字的定义是理解课程的基础,它涉及到对词语的精确把握和运用的能力。
重要性则体现在准确表达和沟通的效果上,尤其是在文学创作和日常交流中。
重点二:咬文嚼字的来源与发展了解咬文嚼字的来源和发展历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增强对语言变化的敏感度。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2ff43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4a.png)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篇课文《咬文嚼字》。
本文通过对“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含义的讲述,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语文,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做到准确无误。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准确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认读和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掌握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难点: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教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咬文嚼字”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3. 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成语“咬文嚼字”的理解,以及课文中哪些地方让自己印象深刻。
4. 讲解分析(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详细解释成语“咬文嚼字”的来源和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练习(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咬文嚼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成语:咬文嚼字解释:过分地斟酌字句。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用法:谓故意卖弄学识,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来源:根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的一段记载演变而来。
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运用“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写一个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54db18e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c.png)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咬文嚼字的概念与意义1.1 咬文嚼字的定义1.2 咬文嚼字的重要性1.3 咬文嚼字的应用范围第二章:咬文嚼字的来源与发展2.1 咬文嚼字的起源2.2 咬文嚼字的发展历程2.3 咬文嚼字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与影响第三章:咬文嚼字的分类与特点3.1 咬文嚼字的分类3.2 咬文嚼字的特点3.3 咬文嚼字与其他修辞手法的区别第四章:咬文嚼字的技巧与训练4.1 咬文嚼字的技巧4.2 咬文嚼字的训练方法4.3 咬文嚼字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第五章:咬文嚼字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作用5.1 咬文嚼字在写作中的作用5.2 咬文嚼字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5.3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第六章: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6.1 咬文嚼字在广告中的应用6.2 咬文嚼字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6.3 咬文嚼字在个人品牌塑造中的应用第七章:咬文嚼字在文学作品中的案例分析7.1 咬文嚼字在诗歌中的运用7.2 咬文嚼字在小说中的运用7.3 咬文嚼字在戏剧中的运用第八章:咬文嚼字与语文教学8.1 咬文嚼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8.2 咬文嚼字在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8.3 咬文嚼字在语文考试评价中的应用第九章:咬文嚼字的跨文化交际价值9.1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9.2 咬文嚼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差异9.3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对策略第十章:咬文嚼字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咬文嚼字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10.2 咬文嚼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化10.3 咬文嚼字的未来发展前景与建议第十一章:咬文嚼字与语言规范化11.1 咬文嚼字对语言规范化的影响11.2 咬文嚼字在语言规范化中的作用11.3 咬文嚼字在语言规范化中的实践案例第十二章:咬文嚼字与文学创作12.1 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12.2 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技巧与方法12.3 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实际案例分析第十三章: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13.1 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的关联性13.2 咬文嚼字在修辞手法中的运用13.3 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的融合与创新第十四章:咬文嚼字在专业领域的应用14.1 咬文嚼字在法律领域的应用14.2 咬文嚼字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4.3 咬文嚼字在科技领域的应用第十五章:咬文嚼字的综合素质提升15.1 咬文嚼字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15.2 咬文嚼字在跨学科学习中的作用15.3 咬文嚼字在终身学习中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涵盖了咬文嚼字的定义、意义、来源、发展、分类、特点、技巧、训练、应用、跨文化交际价值、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a01a7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7.png)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咬文嚼字》一篇。
详细内容包括对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解析、词句的修辞手法分析、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文字游戏的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文字游戏的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3. 生僻字词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板书内容:生僻字词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观点和论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包括作品名称、作者、修辞手法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推荐阅读《修辞学导论》等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僻字词解析2. 修辞手法分析3. 作者观点和论据的理解4.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僻字词解析1. 字形结构:分析生僻字词的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
咬文嚼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e0da3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e.png)
咬文嚼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含义,能够正确运用这个词组。
2.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的过程,发现和欣赏语言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含义,能够正确运用这个词组。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运用咬文嚼字。
2. 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咬文嚼字的教学PPT,内容包括咬文嚼字的定义、例句、运用等。
2. 教学案例:准备一些典型的咬文嚼字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 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相关的文章、句子等素材,用于学生练习和互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的含义和作用。
2. 讲解:通过PPT展示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例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个词组。
3. 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运用。
4.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运用咬文嚼字进行语言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和运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评估他们对咬文嚼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咬文嚼字的实际运用能力。
3. 学生作品:收集学生的练习作品,评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咬文嚼字的运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自评: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清晰、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有效等。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咬文嚼字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82903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6.png)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篇一: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幻灯片显示)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三、分析课文观点: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
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模板五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模板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8141bf0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e.png)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模板五篇《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
在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章里,它却是个褒义词,指在阅读文章或写作时,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下面就是整理的《咬文嚼字》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咬文嚼字》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A、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B、介绍作者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
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aa80e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c.png)
编号:__________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目录一、教学内容1.1 课文背景介绍1.2 课文内容概述1.3 语言特点分析1.4 文学价值探讨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3.2 教学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4.2 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自主学习5.3 课堂讲解5.4 小组讨论5.6 课后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设计6.2 板书形式设计七、作业设计7.1 作业类型7.2 作业内容7.3 作业要求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方法改进8.3 学生反馈分析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9.2 语文知识拓展9.3 课堂活动延伸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课文背景介绍《咬文嚼字》是清代文学家周亮工所写的一篇文章,通过对字词的考究,揭示了文学创作中严谨用字的重要性。
1.2 课文内容概述课文主要通过讲述作者在一次宴会上听到的一则故事,强调了在文学创作中,对字词的运用要严谨细致,不能马虎从事。
1.3 语言特点分析课文语言幽默风趣,通过生动的例子,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文学创作的严谨性。
1.4 文学价值探讨本文通过咬文嚼字的故事,揭示了文学创作的真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背景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特点。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创作的认知水平。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增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课文中的语言特点,领悟文学创作的真谛。
咬文嚼字教案精选6篇
![咬文嚼字教案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34d77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5.png)
[咬文嚼字的教案]咬文嚼字教案精选6篇《咬文嚼字》教案篇一“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1933年回国前所作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
《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对黑格尔《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崇高声誉。
他的数量众多的译著和译文为我国的美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解放后,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b15f79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6a.png)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大全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
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
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大全一一、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二、教学重点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二、检查预习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
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三、内容梳理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咬文嚼字》教案最新9篇
![《咬文嚼字》教案最新9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1b104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e.png)
《咬文嚼字》教案最新9篇《咬文嚼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
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
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
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一、导入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
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
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三、提名阅读四、分析课文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明确:例子分析道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咬文嚼字 教案 (4)
![咬文嚼字 教案 (4)](https://img.taocdn.com/s3/m/5cba1f6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4.png)
咬文嚼字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通过咬文嚼字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和活动,让学生从字、词、句到篇章的各个层面更好理解和运用语文。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咬文嚼字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培养对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咬文嚼字?–解释咬文嚼字的定义;–呈现不同的咬文嚼字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咬字篇章–教学学生如何咬字,包括发音、字义解析等;–引导学生从字的层面理解篇章;–跟学生一起分析篇章的结构和逻辑。
3.嚼字解文–安排学生阅读并理解一篇相关文章;–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词语、句子、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含义、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作文、作文、辩论等;–提供学生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呈现: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咬文嚼字的例子和相关资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朗读绕口令、剧本表演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咬文嚼字的技巧。
4.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针对性地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咬文嚼字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2.相关教学资料:咬文嚼字的例子、文章初步解析等;3.教师手册和学生教材:用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
六、教学评估1.口头回答问题:定期进行口头提问,评估学生对咬文嚼字的理解程度。
2.书面作业:布置书面作业,如解析篇章、写作文等,评估学生对咬文嚼字的运用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086f9a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c.png)
《咬文嚼字》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语言文字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修辞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课文作者为什么说‘咬文嚼字’是一种美德?”“课文中的哪些例子体现了作者对语言文字的严谨态度?”3.修辞手法学习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设问等。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探讨如何将这些修辞手法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5.实践演练学生根据所学修辞手法,现场创作一篇短文,要求运用至少三种修辞手法。
教师选取几篇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修辞手法。
学生反思自己在写作中是否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何改进。
四、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修改自己的作文,要求运用至少三种修辞手法。
2.收集生活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实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咬文嚼字》一文,使学生深入理解了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激发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同时,通过实践演练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修辞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了写作水平。
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可能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仍有不足,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通过课文中的具体例子,如“咬文嚼字”在句子中的不同用法,让学生分辨其修辞效果,加深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b54508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f.png)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2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汲取其中精华.3. 把握思想感情.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1. 把握思想感情.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点拨法教学过程预习点拨: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把握.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留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汲取其中精华一.导入诵读课文,把握基础学问.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同学完成.1. 了解有关常识: 朱光潜,闻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2. 从文中找诞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点拨1、解题:咬文嚼字正象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亲密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其次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奇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颖的意味。
出示习题,同学概括分析: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分析评价1. 从文中找出表明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熟悉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留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状况来谈)分析.借鉴1. 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导练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常学习及写作状况,深化理解观点。
咬文嚼字教案10篇
![咬文嚼字教案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ed51a7daef5ef7ba0d3c57.png)
《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教案(一):《咬文嚼字》教案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资料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透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2.潜力目标透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潜力透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潜力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法分析1.理论依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2.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潜力。
3.具体操作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⑶品评鉴赏培养潜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五、学法分析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潜力。
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
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潜力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潜力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潜力六、教学过程分析1.课文感知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2.拓展延伸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能够填什么字?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3.迁移训练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咬文嚼字教案(详案)
![咬文嚼字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bc183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5.png)
咬文嚼字教案(详案)第一章:咬文嚼字的概念与重要性1.1 咬文嚼字的定义1.2 咬文嚼字在语言学习和使用中的重要性1.3 咬文嚼字与语文素养的关系第二章:咬文嚼字的常见错误2.1 错别字2.2 标点符号使用错误2.3 词语搭配不当第三章:咬文嚼字的技巧与方法3.1 字音辨识技巧3.2 字形辨识技巧3.3 字义理解技巧3.4 语感培养技巧第四章:咬文嚼字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4.1 咬文嚼字对阅读理解的作用4.2 咬文嚼字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4.3 咬文嚼字在现代文阅读中的应用第五章:咬文嚼字在写作中的重要性5.1 咬文嚼字对写作质量的影响5.2 咬文嚼字在文章构思中的应用5.3 咬文嚼字在文章表达与修辞中的应用第六章:咬文嚼字在口语交流中的应用6.1 咬文嚼字对口语交流的重要性6.2 咬文嚼字在口语表达中的技巧与方法6.3 咬文嚼字在辩论与演讲中的应用第七章:咬文嚼字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7.1 咬文嚼字对文学鉴赏的意义7.2 咬文嚼字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7.3 咬文嚼字在散文鉴赏中的应用第八章:咬文嚼字在古代文学中的特殊用法8.1 咬文嚼字在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8.2 咬文嚼字在诗词中的特殊用法8.3 咬文嚼字在古代散文中的特殊用法第九章:咬文嚼字在现代文学与创作中的实践9.1 咬文嚼字在现代小说创作中的应用9.2 咬文嚼字在现代诗歌创作中的应用9.3 咬文嚼字在现代散文创作中的应用第十章:咬文嚼字的实战演练与能力提升10.1 咬文嚼字练习的设计与实施10.2 咬文嚼字能力提升的方法与策略10.3 咬文嚼字在实际应用中的综合训练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咬文嚼字的定义与重要性重点:咬文嚼字在语言学习和使用中的重要性难点:理解咬文嚼字与语文素养的关系二、咬文嚼字的常见错误重点:掌握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和词语搭配不当的常见案例难点:识别并纠正复杂语境中的咬文嚼字错误三、咬文嚼字的技巧与方法重点:练习字音、字形、字义的辨识技巧难点:培养语感,提高在实际语境中运用咬文嚼字的能力四、咬文嚼字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重点:运用咬文嚼字技巧分析文言文和现代文难点:深入理解作者意图,准确解读文本信息五、咬文嚼字在写作中的重要性重点:了解咬文嚼字对写作质量的影响难点:灵活运用咬文嚼字进行文章构思和表达修辞六、咬文嚼字在口语交流中的应用重点:实践咬文嚼字技巧,提升口语表达能力难点:在辩论与演讲中运用咬文嚼字,增强说服力七、咬文嚼字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重点:欣赏诗歌、散文中咬文嚼字的美感难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咬文嚼字的深层含义八、咬文嚼字在古代文学中的特殊用法重点:掌握文言文、诗词、古代散文中咬文嚼字的特殊用法难点:在现代语境中恰当运用古代文学中的咬文嚼字九、咬文嚼字在现代文学与创作中的实践重点:学习现代文学创作中咬文嚼字的应用难点:创作中创造性地运用咬文嚼字,形成个人风格十、咬文嚼字的实战演练与能力提升重点: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咬文嚼字技能难点:将咬文嚼字应用于实际语境,提升语言能力本教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咬文嚼字的概念、重要性和应用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咬文嚼字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三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_3
![高三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_3](https://img.taocdn.com/s3/m/40b5fbfaf78a6529657d533a.png)
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咬文嚼字》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下面是由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一)教学目的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1、援例2、锱铢必较3、斟酌4、镞词藻7、蕴藉 8、付梓 9、尺牍 10、陈言务去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e489a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6f.png)
《咬文嚼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含义,能够正确运用这个词语。
2. 培养学生对汉语词汇的敏感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含义和用法。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咬文嚼字”用法。
2. 培养学生对汉语词汇的敏感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咬文嚼字”用法。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咬文嚼字》相关课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文学作品和案例分析。
3. 小组讨论材料:案例分析题目和讨论指南。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一个有趣的“咬文嚼字”的例子,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用法,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几篇文学作品中的“咬文嚼字”用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这个词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咬文嚼字”用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咬文嚼字”。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咬文嚼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练习题目的质量和准确性。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咬文嚼字”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如何?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和水平?3.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九、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注意其中的“咬文嚼字”用法,并写一篇短文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和步骤】一.导语设计:播放《中国话》,由歌曲引入,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最近就有一个外国人来中国考汉语,题目一起分享一下。
男子问女子:你吃了吗?女子回答:吃你个头。
这句话的意思是?由此可见中国语言极其微妙,为了更好的学习汉语就要有一种咬文嚼字的精神。
二.介绍作者: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
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请学生把课前预习查到的“咬文嚼字”意思说出来:“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这不是一个好词,贬义。
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昨天让大家预习了,请一位同学把你划出相关的内容说出来,并告诉大家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
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
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学生齐读第三段)。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五个例子,我们一个个来看,看它们分别说明了说明道理。
(一)分析第一个例子: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
先体会一下感情,学生自己读如下句子: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你是你是……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④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是个好不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⑤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革命家的风度学生读后谈谈感受,教师明确: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
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
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所以郭沫若后来改的句子不仅不通,意思也不对。
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第四个例子,“是”表假定语气,“这”则没有。
因此咬文嚼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滥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你这”表示坚决的判断﹑极端的憎恶﹑强烈的情感,“你是”不带情感判断。
“你是个好小子。
”——假定语气。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结构不同,不合逻辑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二)分析第二个例子: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学生回答。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分析的,明确: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
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
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终不能复入石矣”。
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谈的是文字的简和繁的问题。
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应该以能否准确表现事物特点、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
司马迁的文字确实做到了刘勰所说的“字不得减”,王若虚的删改使原文的“味”全没了。
古人有“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两种用笔的方法: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
有时用笔极为简省,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
”一个“紧”字,突出了雪下的力度、密度和速度,一个字就抵得上千言万语,千军万马。
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
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
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
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
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所以什么时候“泼”,什么时候“惜”,大家应该有所启发,以后写作时下笔可要斟酌一番。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繁简不同,不同意味。
(三)分析第三个例子:1. 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 作者发常人发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独抒新见,分析了“推”的妙处。
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用“推”或用“敲”表达各自不同的意境。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启示:一千多年人们都认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为所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
这才是关于“炼字”的例子。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五.总结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调整思想和情感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六.分析第二部分:以上部分举了三个例子分别说明句式不同、繁简不同、字眼不同,意味和意境也不同。
6-7段也举了两个例子,我们看作者举这两个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作者在这一部分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中,“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
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
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
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铁成金。
另一个是滥用联想意义的例子,就是“套板反应”。
问:1.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①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②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套板反应”的示例:这一天,朱祁镇(明英宗)见了一位特别的客人,这位特别的客人叫朱瞻缮,是朱祁镇的叔叔,他正是当年传言中要来京城接任皇位的人。
为了打消朱祁镇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来到京城说明情况。
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朱瞻缮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一原则。
朱祁镇则高度评价了朱瞻缮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这是一个套板的套板,我们为什么觉得可笑?因为这样的文字我们常能看到,是模式化的文章,不生动。
2.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明确: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3总结:善用:意蕴丰富点铁成金(正面)联想意义滥用:套板反应毫无新意(反面)七.分析最后一部分:刚才大家都说的非常好。
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
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
(重复五个例子的道理)学生齐声朗读“我希望”后的话,说说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B.必须勤奋。
C.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八.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