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失中行走——小说《作女》的一种解读
男性叙事中的女性形象_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现代回眸
!
男性叙事中的女性形象
—— —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 "任葆华 (
摘
渭南
!"#$$$)
要: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女性常常被物态化为自然的替代物,来抚慰和呵护男性在现实环境压力下焦躁不 湘西小说 男性叙事 女性形象
安的灵魂。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潜藏着男性作家难以言说的欲望化的深层意旨,带有男权文化的标记。 关键词:沈从文
.$$/ 0(() 1 (02%
猫, 《 豹子、媚金和那羊》中的媚金等,但这种主 体性是具有一定的限度的,一旦威胁到影响了男性 的权威地位,便会遭到扼杀。如 《 巧秀和冬生》里 的巧秀妈,在拒绝了老族长的非分之想后,老族长 就决定要将她沉潭。在我看来,这些女性并非作家 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而只是作家用来与都市女 性相比较,并借以攻击都市文明的一种工具。沈从 文曾在 《 凤子》中说这些女子 “ 爱你时有娼妓的放 荡,不爱你时则有命妇的庄严”。 “ 娼妓的放荡” 常常仅系于一个男子或限于婚姻形式之内,而 “ 命 妇的庄严”则是针对婚姻形式之外的其他男子而 言。这与男权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要求是一致的。事 实上,女子或贞节,或放荡,无论她们做出何种姿 态,她们都不过是在被动地折射着男人的欲求。在 男子的心目中,最理想的女子莫过于 “ 艳若桃李, 冷若冰霜”。 “ 艳若桃李”可满足男子自己性审美 的欲求, “ 冷若冰霜”则可拒斥其他男人的非分之 想。这是男性的自私,也是女性的悲剧。 托多罗夫说: “ 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 不是 ‘ 以它们自身’出现,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 某个观察点呈现在我们面前。……视点问题具有头 等重要性确是事实,在文学方面,我们所需研究的 从来不是原始的事实或是时间,而是某种方式被描 写出来的事实或事件。从两个不同的视点观察同一 个事实就会写出两种不同的事实。” ! 沈从文在叙 事时采用的是男性的视点,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是男 性视点叙事中的女性形象,因而表现出来的不可能 是女性主体真实的生命状态,她们的身上势必带有 男权文化的印记。
行走在边缘的女人--葛亮《阿霞》的底层书写

2019年 8月 Aug.2019
行走在边缘的女人
———葛亮《阿霞》的底层书写
鹿珠晖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天津 300270)
[摘 要]葛亮的底层书写从卑微中烘托行走在生活边缘的“英雄”,却又冷峻地将希望之光在苦难的底层社会粉碎。 《阿霞》以大学生毛果的视角,旁观了患有狂躁抑郁症的农村女孩阿霞在餐馆打工并最终“发病”的故事。阿霞是底层 打工女性的缩影,是男权社会中难逃传统家庭制度束缚的女性代表,是背负“疯女人”的眼光而无法跻身常人之列的另 类,阿霞凋零的悲剧象征着无数正行走在边缘的女人。 [关键词]葛亮;阿霞;底层书写;女性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8003603 [收稿日期]2019-03-24
一、底层打工 女 性:难 逃 生 存 困 境 的 压 迫 与 苦 难 命运的牢笼
现今中国城市化、市场化这一时代的脚步愈加快 速,随之城乡差距也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农民因生 活和生存 所 迫 选 择 背 井 离 乡,涌 入 城 市 做 底 层 打 工 者。这一现实和处于社会底层数以亿计的巨大人群, 成了我们这个社会最为刺目的景观,而这一人群中就 包含着不计其数的女性。葛亮的眼光敏锐地投射到 了她们的身上。《阿霞》叙述了大学生毛果仅作为社 会实践的一次打工经历,让我们近距离接触到这些底 层打工者,尤其是阿霞,借毛果这一旁观者的眼光,清
作为底层女 性,阿 霞 对 生 活 没 有 选 择,更 没 有 改 变命运的能力,她能做的只有欣然接受父亲恳求来的 工作,成为一名城市打工者。阿霞是千千万底层打工 女性中的一个,她们的苦难命运其实是一样的,都是
女神的沉沦

女神的沉沦女性,是作品不朽的主题。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这世上有三种人“男男”“女女”和“男女”,上帝将其分割,因此人的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的自己。
然而这世界是何其的广阔,人们(一大部分的人们)可能穷其一生也无法找寻到真正的爱情,因此他们用许许多多的替代品——金钱、肉欲、亲情,支持着残缺的自己,苟活于尘世。
而那些敏锐的人,天赋异禀的诗人、作家、艺术家们承受着更加沉重的痛苦,他们脱离蒙昧,清楚的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然而这汇总与生俱来的恩赐却使之更真切的感受到了命运的不可违抗与追寻的无望。
此刻,伴随着这些希冀与痛苦的产物便降生了——我们的女神。
“一种热烈、执著、坚忍的爱情,却属于一个沦落风尘的美貌女子。
唯有如此,命运才令人感概唏嘘,爱情方显得残忍而可贵”《女神的沉沦》有着都德作品中难得一见的浓艳画风,其女主角——芳妮,一个徐娘半老的风尘女子,历经沧桑依然美艳动人。
其前半生几乎一直在男人的轻贱与玩弄中度过,却依然对爱情有着纯真炽烈的追求。
作者的目光极其宽泛,他透过文中每一个男性的双眼贪恋的望着我们的芳妮,以一种扭曲而难以抑制的态度,轻蔑而爱慕的注视着她。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男性,他们在大部分时间内处于支配者的地位。
不得不承认,他们比我们在宏观上的把握更加出色,人生而是不平等的。
然而人生来也是残缺的,因此他们将目光投向芳妮,或者我们可以称她为萨芙,男人们在污泥中发现了她,这块璞玉。
她在某些方面是完美的,你给她爱,她回馈更多。
因为她什么也没有,近似一张白纸,因此自私的人们倾其所有的去打造她,将她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在这里,作者便诠释了那个永恒的疑题“我爱的到底是他人,还是他人眼中自己的倒影?”是后者,每个人都是那耳喀索斯,在恋人的虹膜中愉快的自溺,为了生存下去,爱的职责就是为自己身上异性的那部分送终。
因此,芳妮始终没有真正被爱过,诗人给她写的诗多美多动人:“为了温暖你骄傲的大理石身躯,噢,萨芙,我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热血”这诗感动了我们的男主角,使他激动不已,然而这大概只是男性自我感动的共鸣罢了。
新历史小说

第十四讲新历史小说下次课阅读文本:铁凝《永远有多远》,林白《致命的飞翔》。
一、概念新历史小说是形成于1987年前后到现在尚未终止的一种文学思潮。
集中于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
其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以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代表性作家作品:莫言《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刘震云“故乡系列”、《一句顶一万句》、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李锐“厚土系列”、苏童“枫杨树系列”、“妇女生活和新妇女生活系列”、《妻妾成群》、《米》、刘恒《伏羲伏羲》、《苍河白日梦》、陈忠实《白鹿原》等。
二、新历史主义1.何谓历史?一个原初的存在?永恒的真实?还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2.历史是一种文本,一种话语,而并非还原过往生活经验的事实真相。
3.历史既然是被人写出来的,那它就必然带有撰写历史的人的理解和偏见。
4.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三、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历史观比较1.历史的文本性与历史的真实性。
传统历史小说认为,历史是对过往生活经验的真实记录,是真实的,可以作为鉴古知今的教科书。
新历史小说则否定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
新历史小说的这种历史观从何而来?来自于先锋小说对“世界”和“真实”的认识(世界:有序、可知——混乱、无序、不可知。
真实:拟真实——反真实)作家们不愿以“再现”的手段去绘制与社会历史毫厘不差的“真实”图景,而宁可通过想象和虚构追求感觉的真实、情调的真切,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话语去探寻奥秘和重构历史。
什么是过去和历史?它对于我是一堆纸质的碎片,因为碎了我可以按我的方式拾起它,缝补叠合,重建我的世界。
——苏童我们的叙述不会给世界和时间带来任何增损,我们的叙述只是为了自己。
——李锐《旧址▪题记》2.历史的偶然性和历史的确定性。
在传统的历史小说中,历史是有规律可循、有其确定性、有其本质特征的,因而也是可以把握的。
“堕落”女人的迷失和挣扎

“堕落”女人的迷失和挣扎摘要:年方十八的黑人女中学生多卡斯(Dorcas)是托妮?莫里森的力作《爵士乐》(1992)中的重要人物。
她扮演了“第三者”的角色,致使男女主人公的婚姻陷入危机。
多卡斯的成长环境与老一辈的黑人不同,她完全在城市的喧嚣中长大。
她所选择的是一种听任本能和欲望支配的生活。
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多卡斯的行为人格作一分析,以揭示该“第三者”形象所隐含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心理意义。
关键词:《爵士乐》多卡斯精神分析婚外恋是当下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其实,它也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母题。
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宙斯可谓搞婚外恋的第一人――正是由于他一次次的婚外恋而导致他的妻子赫拉常常醋意大发,并不择手段地迫害那些无辜的“第三者”。
莎士比亚笔下的黑人将领奥瑟罗因听信伊阿古的谗言而怀疑妻子苔丝狄蒙娜有婚外情而妒火中烧,最终亲手杀死了无辜的妻子(《奥瑟罗》);霍桑《红字》中的海丝特与牧师狄梅斯迪尔的婚外恋悲剧曾让无数读者流下了同情的泪水;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因“第三者”渥伦斯基的怯懦而绝望乃至卧轨自杀;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出身上层社会的康妮因丈夫克利福下身瘫痪、生活缺乏“性趣”而与工人出身的梅勒斯“偷欢”;福楼拜笔下的爱玛无法忍受婚后的平淡无奇而红杏出墙,之后由于被“第三者”抛弃而走投无路,最后服毒自杀(《包法利夫人》);凯特?肖邦的《觉醒》也是一部婚外恋的杰作:女主人公艾德娜因她所钟情的“第三者”劳伯特的怯懦而投海身亡……这些悲悲戚戚的情爱故事曾经感动了多少读者!然而,由于我们的批评观念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某种偏见,这些作品中“第三者”形象的艺术审美价值一直未能引起国内评论界的重视。
其实,西方作家在塑造这类人物形象时通常不作简单化的处理,不用传统的道德规范来框定他们的个性与欲望,而是倾向于把他们置入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并通过他们的心理世界来折射世态和人生[1]。
鉴于此,笔者试图对当代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31-)的力作《爵士乐》(1992)中扮演“第三者”角色的多卡斯作精神分析,以揭示该人物形象所隐含的、可能被一般读者所忽略的艺术审美价值。
张抗抗作品《作女》中卓尔人物形象解析

1 对 自身完整和 独立性的坚持
一
不屑一顾 . 全权主导 自己的思 想和生活 . 充分 的保 持着 自己的完整和 独 立性 。 卓 尔没有 固定 的工作 . 生活漂泊甚至居无定所 . 但是她凭着 自己 的兴趣 和“ 作” 的劲头生活的 自在随意 她去天琛公 司工作 . 真正 吸引 她的 ,也不并是丰厚 的物 质待遇 : “ 真正使 她发生兴趣 的。恰恰是想 象—— 否定——再想象— 再否定 . 这个令人着迷颠三倒四的过程 在为“ 天琛” 做 的广告策划 中. 卓尔响亮 的提 出了“ 我是我 自己” 这样一 个1 : 3 号. 这一句其实也是很多女性很想发 出的声音 很显然 . 卓 尔是在 不断的选择和放弃 中寻求 自我 .寻找 自 我 的价值 和证实 自己的存在 . 用 自己独特的生 活态度对社会规范做 出反抗并实现 自身的价值 她去 沙漠 、 上南极 、 开荒 山. 任意的折腾 , 生活的随心所欲 正如张抗抗所说 的那样 , 在很多时候 , 一个人 的个性 比性别更 重要 在很多方 面. 卓 尔有着年轻人 的彻底 的独立 自由的精神 . 甚 至是 有些离经叛道 . 她 有着很强的个体和 自我存 在的意识 . 按照 自己的逻 辑生存 , 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 行为方式 , 都是带着卓尔 自身的特色和气
2 卓尔人物形象的象征性
卓尔这种作女形象的出现是现代社会发展 的产物 。 如李小江教授 所说的那样 : “ 显然 , 作女的出现 , 并不仅仅因为这个( 全球化 ) 的时代 , 更是因为我们生活 的这个 ( 中国大陆 ) 社会 , 为作女的生长和” 作“ 提供
了肥沃的土壤 中国文化中“ 阴阳兼济” 的传统 、 宗法家族社会 中女性 相对稳定 的生存空 间、 以及近代 以来社会和男人扶助妇女解放 的新传 都为今天 “ 作女” 的诞生和生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 作 品中“ 作女” 卓 尔相貌普通 、 略带男孩子气质 . 内心世界丰富 . 有 统 、 对于卓尔这个人物形象 . 北 京大学文学博士孟繁华 曾指 出 : 卓尔 着很强 的独立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深藏着一种很坚定的意志。 卓尔的前夫刘博用世俗的眼光来评判 的话 .应该算是 比较优秀的 . 但 “ 作” 的欲望是一种普遍的欲望。不同的是 , 不是所有 的人都敢 于向卓 作” . 或者是有条件去折腾 。时代环境 的相对宽松 以及商业 主 是卓尔 因为与其性情的不能兼容决然选择了放弃这段婚姻 。 然而面对 尔那样“ 调动或膨胀了人们潜 隐的、 但是有所指不 明的躁动感 , 个萍水相逢却互相吸引的观鸟人 . 她却能够真情相待 在与男性之 义霸权的建立 , 间的交往 中 , 包括 已经 事业有成 、 腰缠万贯 的郑达磊 . 她一直若 即若 没有一个时代像今 天这样蠢蠢欲动又方位不 明, 每个人都要要做 点什 离, 始终保持 自己的独立性 她从不把 自己的幸福寄托在男性身上 . 男 么的欲望但是又不知道究竟做什么 . 卓尔是放大 了的我们每一个 人。” ③ “ 作” 已经超出了单一 的性别视 角 . 是每一个人对 自 人对她而言也只是生活 的一部分 . 是 解决单身生活 的伴侣 . 或是一起 从这个角度上说 . 打拼事业 的伙伴 , 或者是惺惺相惜 的朋友 。她对贤妻 良母 的社会规则 由的渴望与追寻。
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形象

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形象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之一,是“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言人。
在海明威的小说中,他的男子汉形象永远是强悍的。
他们可能被打倒,但就是不能被打败,既使重压下也要保持优雅的风度。
走进海明威的艺术世界,我们发现在他的文章中,几乎没有一部是以女性为主角的,但是,在他的代表作中又都用相当的笔墨来描写女人。
本文拟从性别视角出发,对男性作家海明威创作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
解构主义批评家德里达认为,菲勒斯中心主义将人类分为男性的和女性的,将事物分为正面和反面的。
在此二元对立式的思辩前提下,女性被置于男性的对立面和从属地位。
女权主义名著《阁楼上的疯女人》的作者苏姗・格巴和桑德拉・吉尔伯特认为,“在男性的文本中,女性形象有两种表现形式:天使和魔女。
天使是男性审美理想的体现,魔女则表达了他们的厌女症心理。
”据此考察海明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我们会发现他塑造女性形象时,也是按照男性固有的意识有意无意间给全社会的女人订下规范,树立榜样。
一、海明威笔下的“天使”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海明威小说中“天使”类型的女性形象,如《永别了,武器》中的巴克莱・凯瑟琳,《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玛丽亚,《过河入林》中的瑞娜塔,这一类型的女性是被海明威的文化想象和价值取向所造就出来的,代表了海明威对完善女性的梦想。
她们在男性权威世界中存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她们是男人的审美对象。
男人们站在主体的位置,把他们作为审美客体来欣赏她们的美丽,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
在《永别了武器》中亨利与凯瑟琳初次相遇时,亨利就称赞凯瑟琳“你的头发长得很美”。
当亨利负伤住进医院时,又见凯瑟琳时,在他眼中“她看起又新鲜又年轻,又很美丽,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美丽的人。
”《丧钟为谁而鸣》中,玛丽亚的美发被法西斯分子剪成不男不女的样子,与乔丹相爱后她为自己的发式难看深感不安而乔丹也计划着将带她到马德里理发。
透过这一细节不难看出,玛丽亚作为小说中的一个女性形象,其审美意义上的存在价值不是属于她自己的,而是附属于乔丹的。
林白、陈染女性文学

半夜里我在旅馆醒来,暗暗庆幸这只是一个恶魔。 ……”
②异性无爱:撕破情爱幻象。
• 林:女性的写作与男性的写作在艺术思维和艺术方式上就 是不一样,女性与男性的情感方式也不一样,譬如,同是 爱情,男女从中所感受到的大不相同。
• 舟:两性差异是不争的事实,而你的小说中性别对抗是较 为一贯的表现,在你的小说里每每看到,与那些光鲜照人、 超尘脱俗的女性人物相比,那些男性人物往往表现出委琐、 卑怯等特性。在那些既悲且美的女性人物心理、情绪和命 运的展示中,是不是隐含着对两性对抗的现转和前景的一 直悲观呢?
我隐约看到前面坐着一个女人,我大声喊七叶,却无人答 应,那个女人像没听见似的一动不动,我壮着胆往前走近,那 女人低着头,我看不清她的脸,只看见她穿着一件旧式旗袍, 这旗袍使我想起了七叶枕边的那张照片,我想这人正是朱凉无 疑了。我轻轻的交流一声,她还是没有抬头,我壮着但伸出手 碰了她一下,指尖上悚然感到一阵僵硬的冰冷,我吓得转身就 跑,忙乱中撞到了一个什么机关,这个人形标本(或是假的?) 僵硬地抬起了脖子,发出一声类似于女人的叹息那样的声音。
“朱凉在竹塌上午睡,她的香气由淡变浓,细小的毛孔悄然张 开,像一些细小的门窗,那些香气袭人的小精灵翕动着翅膀从 那里飞出,露出它们洁净的面容。我怀疑这是一些来自上天的 香气,它流经人间,在新鲜的花朵和植物以及美丽的女人身上 停留。”
“朱凉洗澡总是要花费比别的太太多两倍的时间。她让七叶 在她全身的所有地方拍打一遍,她那美丽的裸体在太阳落山光 线变化最丰富的时刻呈现在七叶面前。落日的暗红颜色停留在 她湿漉漉而闪亮的裸体上,像上了一层绝妙的油彩,四周暗淡 无色,只有她的肩膀和乳房在浮动的蒸汽中,令人想到这暗红 色的落日余辉经过漫长的夏日就是为了等待这一时刻。
推荐一本书作文500字10篇

推荐一本书作文500字10篇推荐一本书作文500字1书是一只小船,载着我们驶入无涯的学海;书是一盏明灯,照亮那漫长的学路。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爱丽丝梦游仙境》。
书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刘易斯。
卡罗尔,这是一本神奇的梦幻小说,讲述了小女孩爱丽丝的一个奇异的梦。
她梦见自己落入一个深不见底的兔子洞,来到了仙境,她梦见一个傲慢的毛毛虫给她提建议,梦见一个满是胡椒粉味的厨房和一只可怜的小猪娃,梦见一群疯子开的一个无聊透顶的茶话会,梦见王后举办的一个槌球赛……,一个比一个有趣,让我仿佛也做了一个神奇的梦。
这本书中,有许多有趣的地方。
比如有一次,爱丽丝被兔子错认为是仆人,让她去拿羊毛手套,爱丽丝来到兔子的家里,她发现桌子上放着一瓶药水,上面写着两个字“喝我”,爱丽丝很好奇,于是便一口喝了下去,结果爱丽丝的身体,慢慢地变得高大起来,占满了整个房间,兔子想让爱丽丝出来,就叫人往烟囱里扔石头,令我惊叹不已的是,这些石头,一落到地面上就立刻变成了许多饼干,爱丽丝吃了几块,就立刻又变回原来的大小了,多么神奇的故事呀!这使我很羡慕爱丽丝,因为她可以与小动物对话,可以自由自在地变大缩小……整本书中充满了各种各样怪异的人物和生灵,有邪恶的红心王后,神神叨叨的三月兔,疯疯癫癫的制帽匠……可我最喜欢的还是勇敢、善良的爱丽丝,在王后的槌球场里,当王后要砍园丁的头时,爱丽丝毫不犹豫地保护了园丁,这使我对爱丽丝的勇气敬佩不已。
合上书,我满脑子都沉浸在梦幻的世界里,闭上眼睛,满眼都是那些怪异的生灵。
多么有趣的一本书呀!我多想一直在梦中,不要醒来;我多想和爱丽丝一样,永远生活在快乐的重话里。
推荐一本书作文500字2今天,我来推荐一本书,一本讲述了生活的意义的一本书,这本书就是作家余华写的《活着》所以,我在这里推荐一本书给你们看。
这本书是作家余华写的《活着》。
这本书是一部讲述乐观主义的书籍,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一位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气恨而亡。
图说陆小曼【从陆小曼照片解读她的一生】【半生素衣】

曾经的一对璧人。
病中风神不减�
抽烟时的 陆小曼。
参加侄女陆宗麟婚宴合 影。
晚年陆小曼。
陆小曼手迹。
陆小曼作立轴︽夹蝶图︾
芳踪。
《半生素衣》 序言
� �
作者:伊北 小曼真是美女。小小的嘴,尖尖的脸,一对眼睛笑起来弯弯 的,皮肤莹白。她曾是“校园皇后”,在装扮上,她也几乎 一辈子保持着校园做派,短直的学生头,随意梳在耳后,不 刻意修饰,也不搔首弄姿。她总爱穿一件素旗袍,一双平底 鞋,这便是倾倒多少人的陆小曼。现在看照片,有些人说小 曼不够美,其实小曼的美,或许真不能仅仅在照片上印证, 西方的摄影术,太考验人的硬轮廓,照不出东方人的神韵。 小曼的美是山水式的,她是古代的工笔仕女图,一笔一划都 很纤细,但合起来,又是写意的。胡适说,小曼“是一道不 可不看的风景”。刘海粟说小曼,“美艳绝伦,光彩照人”。 在学校时候,就有人为能给小曼拿衣服,能跟小曼说一句话 为荣。小曼的粉丝无数,去北方随任,海报贴满大街小巷。 再婚后,连志摩前妻张幼仪都不得不承认小曼美。
�
小曼又是才女。她精通英文、法文、能写作,会绘 画,写得一手蝇头小楷,更难得的是,这些艺能, 在她幼年时就已经成就。郁达夫说,陆小曼是一位 曾震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这 话不虚,小曼是多少人的灵感,她自己也是能干, 随便写写,努力画画,就能自成一派。她的日记浓 艳,她的散文亲切,她的书信嘈嘈切切,她的小说 有一双冷眼,还有她与志摩合作的戏剧《卞昆冈》 那流丽的台词,端正的结构,真让人觉得小曼不提 笔努力真是可惜。她画画更擅长,早期秀润,晚景 苍茫,别具一格。
�
小曼确是个病女。她母亲生了九个孩子,只活了小 曼一人。她从小身体就弱,动不动心慌、气短、头 痛、甚至昏厥。她与志摩恋爱时,因为愁闷,住了 几次医院;后来离婚,发现坏了王赓的孩子,偷偷 跑去打胎,手术不太成功,导致身体更坏;到了上 海,小曼过的昼夜颠倒,生活不规律让身体也愈发 糟糕,她容易昏厥,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痛;她 便秘,要用香油灌肠才能排便。直到有人按摩,又 抽鸦片,才得到缓解。小曼晚年得肺气肿,痛苦不 堪,经常要靠稀有药品才能维持。1949年,四十七 岁的小曼肝胃不和,只吐不吃长达三个月,睡了十 三个月才好。如此病痛,小曼能活到六十来岁,已 经算是奇迹了。但无论病成怎样,她依旧是“衣薄 临醒玉绝寒”,风姿难掩。
最新高考语文 全国各地小说阅读汇编 (20篇附详解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全国各地小说阅读汇编(20篇附详解答案)1、邻居们老舍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
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
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
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
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
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象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
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
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
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
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
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
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
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
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
“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
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
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
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谁敢呢?”“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
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
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使女的故事解析

使女的故事解析《使女的故事》是一部由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所著的小说,也是一部备受瞩目的电视剧。
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极权统治的未来社会,女性失去了大部分的权利,成为男性的财产,被迫生育以维持人口数量。
主人公是一位被称为“使女”的女性,她的生活被限制在家务劳动和生育之中,没有自由和尊严。
本文将对《使女的故事》进行解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首先,小说中描绘的社会背景引人深思。
作者通过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呈现了一种对极权统治的警示。
在这个设定中,女性被剥夺了基本的人权和自由,成为男性的附庸,这种情景让人不禁联想到一些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压迫现象。
通过对这一设定的描绘,读者不禁会思考,如果社会继续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人类的未来会是怎样的?这种设定让人深刻反思了当代社会中的性别问题和权利问题,引发人们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
其次,小说中对主人公的刻画极具震撼力。
使女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生活在压抑和恐惧之中,然而她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她通过内心的坚守和对自由的渴望,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抗争精神。
她不甘心被束缚在这样的命运之中,努力寻找着逃离的机会,不断挑战着极权统治的限制。
使女的形象给人们带来了对抗压迫的勇气和希望,她的坚韧和勇敢让人们感到震撼和敬佩。
最后,小说中所蕴含的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在这个丧失自由的社会中,使女所表现出的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了自由的珍贵和尊严的重要。
小说通过对使女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绘,让人们对自由和尊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唤起了人们对于自由和尊严的追求和捍卫。
综上所述,《使女的故事》通过对未来社会的设定和对主人公的刻画,展现了对极权统治的警示,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以及对压迫的抗争。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社会寓言,给人们带来了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阅读和解析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由和尊严的重要,也更加坚定地捍卫自由和追求尊严。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中的妓女形象的研究

第一节 妓女形象的历史回顾及研究意义 ........................................................................... 1 第二节 妓女形象的研究现状 ............................................................................................... 5 第一章 19 世纪法国文学中的妓女形象概述 .................................... 9 第一节 行走于黑暗之中的“天使” ..................................................................................... 9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a girl of the streets主要内容

a girl of the streets主要内容《霓虹灯下的女子》(A Girl of the Streets)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于1893年创作的一部自然主义小说,也是克莱恩的第一部小说作品。
小说以19世纪末美国纽约市贫民窟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名叫马吉的女孩从纯真少女到堕落妓女的过程,同时也展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小说以马吉这一主角为中心展开,她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儿,那个时代的纽约贫民窟生活艰苦,家庭人人沾染上酗酒、暴力和堕落等恶习。
马吉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极度贫苦的环境中,没有人关心她的成长,她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社会上的恶劣影响。
小说首先描写了马吉的童年,她与母亲和弟弟一起生活在贫民窟的狭小房间里。
她的父亲是一个酒鬼,家庭缺乏经济来源和家庭温暖。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马吉的童年很快结束,她不得不去工作养活自己和家人。
她找到了一份低收入的工作,但是她的生活并没有因此改善,贫困和绝望逐渐磨平了她的灵魂。
马吉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她被各种不同的男人诱骗和剥削。
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爱情背叛和经济压榨,最终陷入了妓女行业。
她的生活变得更加混乱和恶劣,她成为了社会的底层。
小说中写道:“她是一个滑坡上的人。
”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马吉从一个无辜少女到堕落妓女的过程。
克莱恩通过描写马吉的遭遇,探讨了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数都是被社会所边缘化的人,他们拥有很少的机会和上升的可能性。
贫困和恶劣的环境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精神和希望。
《霓虹灯下的女子》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它是一部露骨、现实主义的作品,直接描绘了贫民窟生活的真实面貌。
克莱恩毫不掩饰地展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愤怒和争议。
但是该小说也被一些人认为是社会改革的重要先驱,它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并鼓励人们思考和采取行动。
《霓虹灯下的女子》是一部令人不安但深具启示的小说,它向读者展示了贫困、绝望和恶劣环境对个人的摧残,同时也呼吁社会对底层人民给予更多关注和援助。
使女的故事解析

使女的故事解析在小说《使女的故事》中,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通过对主人公Offred的叙述,揭示了一个极权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在压迫中的求生之道。
本文将对这部小说进行深入解析,从女性角度出发,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首先,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十分丰富多彩,她们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除了主人公Offred外,还有她的朋友Moira和她的主人夫人Serena Joy等等。
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有着各自的悲欢离合。
Moira作为一个反抗者,她选择了逃跑,但最终也无法逃脱被捕的命运;而Serena Joy则是一个原先是女权主义者,却最终成为了压迫其他女性的帮凶。
这些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展现了在一个严苛的社会体制下,女性们所面临的选择和命运。
其次,小说中对女性权利的剥夺和压迫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故事的设定中,女性被剥夺了阅读、写作和工作的权利,她们被迫成为“使女”,只能为统治阶层生育后代。
这种对女性的剥夺和压迫,使她们失去了自我,成为了社会中的附庸。
这种对女性权利的剥夺,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女性在一些地区仍然面临的困境,引起了人们对性别平等的深刻思考。
最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体现了她们在压迫中的求生之道。
在这个严苛的社会体制下,女性们不得不学会适应和求存。
Offred通过回忆过去和与其他女性的交流,寻找到了一丝希望和力量,她在压迫中寻找着自己的生存之道。
Moira则是通过逃跑和反抗,展现了她的勇气和坚定。
这些女性形象的坚韧和顽强,展现了女性在压迫中的生存智慧和力量。
综上所述,小说《使女的故事》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女性权利的剥夺和压迫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极权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在压迫中的求生之道。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解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中所蕴含的内涵,也能够对现实社会中的性别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在当下的社会中,性别平等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重视女性的权利,让她们能够在社会中获得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杨青矗《在室女》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杨青矗《在室女》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杨青矗《在室女》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杨青矗1940年生。
迷失在尘俗世界的精灵——婴宁形象分析

迷失在尘俗世界的精灵——婴宁形象分析唐燕飞【摘要】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性格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文章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婴宁性格形象的复杂性,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在婴宁身上的表现来解释婴宁的行为.【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3)003【总页数】3页(P44-46)【关键词】婴宁形象;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作者】唐燕飞【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赣州341000;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56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4.41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好的女性形象,如娇娜、青凤、聂小倩等,这些女性形象或秀雅温柔,或刚强不屈,或清新脱俗,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而婴宁是这众多女性形象中的代表,也是蒲松龄描写得最成功最独特的一个女性形象。
她笑态可掬,亦痴亦黠,可爱可叹,她的遭遇反映了现实世界与人性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作者蒲松龄对女性生存困境的认识,蕴涵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与世隔绝,“爱花、爱笑”,流露“本我”的性情小说开头,作者写王子服初见婴宁时,婴宁“笑容可掬,拈梅花一枝”(引自《聊斋志异》蒲松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
以下引文同),后来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两个细节表露了婴宁性格中“爱花、爱笑”的特点。
王子服再次与婴宁相见时,婴宁“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母向王子服介绍婴宁,婴宁则更是笑不可抑:“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然后又写在小园里婴宁的种种笑态:“见生来,狂笑欲堕”,“女笑之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与王子服归家后,婴宁依然笑得率性不羁:“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
王安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王安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王安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表现在对男女两性微妙的支配关系的揭示上。
《逐鹿中街》以喜剧的方式写一对夫妻在支配与反支配的角逐;《岗上的世纪》则在知青生活的背景下,表现男女在欲望本能和社会权力关系之间的挣扎。
这些作品所提示的是,不仅社会关系,而且人的一些基本属性(自然属性),对人的命运有深刻的制约力量。
王安忆还进一步探索离开物质(如婚姻形式、性关系等),“光凭精神会支撑得多远”(《弟兄们》、《神圣祭坛》),以及“性力量的巨大:可以将精神扑灭掉”而“维持男女之爱”的可能(《小城之恋》、《岗上的世纪》)。
在女性自主、觉醒的问题上,她冷静而又旁观。
与当时流行的“伤痕文学”相比,王安忆的作品不侧重表现启蒙者对芸芸众生的悲悯,而是让读者和人物一起体验平实生活中的那些扣人心弦的瞬间感受。
80年代中后期的那些《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荒山之恋》和《岗上的世纪》描写的都是一些普通人的人生遭遇,人物经历的“文革”背景知识故事的由头,作家并不打算追随时尚,做倾诉“伤痕”,反思历史,忏悔人生的自我表白。
在肯定人道、人性的时期,把男性和女性放在人性思考的“同一地平线”上,认为“大家的视野都是同等的疆域”,以体察和探测男女生活交往中的人性的力度。
如《岗上的世纪》本可以把生产队长杨绪国和知识青年李小琴的感情纠葛写成一段美好而略带伤感的爱情回忆,就像流行歌曲《小芳》中唱的那样。
但王安忆没有迎合时尚。
作品中从李小琴为争取招工指标而挑逗杨绪国,逐渐转移到两性相吸而一发不止的性描写上,展示在一个特殊环境中,人性从孱弱到开创一个极乐的世界的过程。
在一个思想荒芜、男女之间一点私情也被视为大逆不道的时代,小说却在激烈而浮泛的政治声浪底层揭示人性的故事。
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通常表现出三种模式:第一种:女性带有母性色彩的“圣化”形象王安忆善于写女性,尤其擅长写上海弄堂里虽然过着普通日子却骄傲、优雅的水一样永远带着感伤和怀旧情调的传统女性(如《流逝》中的欧阳端丽、《小城之恋》中的短小粗壮的女文工团员、《荒山之恋》中的大提琴手的妻子等),这些女性本来骨子里都潜藏着浓重的弱者意识,寻找一个能保护自己、热恋自己的男性是她们孜孜不倦的梦想和追求,然而一旦遇上她们所倾心、所爱慕的男性,她们身上的神圣、纯洁的母性的一面便会刹那间被唤醒,像《荒山之恋》中的女文工团员与大提琴手之间的关系:就以其忧郁格外地打动了她的柔性,唤起了他那沉睡的母性,她不是那种女人,表面上柔弱文静,而内心却很强大,有着广博的胸怀,可以庇护一切软弱的灵魂。
论陈若曦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陈若曦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陈若曦是一位女性意识鲜明的作家,她从大学时代开始创作的短篇小说就表现出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刻关注。
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从最初的深陷封建迷信泥淖而浑然不知,到后来敢于同命运抗争,敢于颠覆女性的传统角色,敢于挑战男权观念,逐步走向独立,有的女性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甚至皈依佛教,以获得心灵的平静,以一己之力来救助别人。
陈若曦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更与其个人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陈若曦;女性意识;生存状态;男权观念引言中国台湾女作家陈若曦,原名陈秀美,台北人,一九三八年生,一九六一年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一九六二年赴美,先后进入麻省圣橡山女子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英国文学,获得学士学位。
一九六六年与丈夫段世尧回归中国大陆,恰逢“文化革命”,承受七年的苦难,一九七三年离开大陆,移居香港,不久后前往加拿大,一九七九年再移居美国。
她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小说创作。
最开始在《文学杂志》发表作品,后来和白先勇、王文兴、李欧梵等同学创办《现代文学》,在该杂志上发表了一些颇有分量的短篇小说。
如《灰眼黑猫》、《收魂》、《最后的夜戏》等等。
这些小说兼具现实主义风格和乡土风味,内容主要反映了台湾底层社会人物的生活和命运。
她回到大陆复走后叙写了一系列以大陆为背景的小说,揭露和控诉“四人帮”的罪行,流露出强烈的社会意识。
如《耿尔在北京》就写了“四人帮”苛政下归侨耿尔爱情的波折和不幸。
《尹县长》主要写文革初期陕西兴安县的尹飞龙的故事,他是在国共内战中率部投共的国民党上校,为共产党努力工作了十多年,到“文革”时只是个小小的挂名的县长。
这也罢了,他依然难逃厄运,终因“历史问题”而被枪毙。
这两部小说在台湾和海外引起很大的轰动,被翻译为英、德、日、法、挪威等文字。
到美国后,陈若曦开始创作以在美华人的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如《绿卡》、《在太平洋的彼岸》,叙写的是漂泊异国的游子的处境、思想感情和心中的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 的空 中楼 阁。如果 说爱 情因 为其 需要两 个人 的参 与而增 加 了难度 系数 ( 所谓 的缘份其 实只是用来 安慰那些还没机会
纪的第一线曙光 , 自己炒了 自己的鱿鱼 。B 姐因为男 不惜 小 朋友在雪天没 陪她去京郊 的大觉寺喝酒而拒绝 了这 份爱情 , 因为男孩脾气虽 好但 没有情 调 。C 士放 着江 南小 城 的总 女
婚姻生活 。据说她先后结过三 四次 婚 , 她在她 丈夫 大红大紫
一
“ 是一种运 动 , 现 出女 人身体 波浪般 的 曲线 , 作” 它呈 因为女 人的力气不够 , 她们想 要顶 开头上那 块几千 年沉 积 的盖板 , 只能一 下一 下 的拱 动 , 动就成 为 “ 的必要 姿势 。 ‘ 拱 作” … ∞’ 因此 , 对于现代人来说 , 他们的“ ” 作 顶着几千年沉 淀的压力 ,
广告词就象破冰 的船惊起 阵阵涟漪 发出声声脆响 , 然而充其
自己变成一棵泡 在粪缸 里的菜 , 腐败 也得 腐败 了。D 不 D集 资一千 多万投入 股票市场 , 又贷款几百 万投资了一家 网络公 司, 结果全部亏空 , 最后 只能 以 自杀停 止 了 自己的“ 。还 作”
有小说 中“ 作女” “ 的 大姐 大” 人物夏娃 , 自名 门 , 出 精通 几 门
想要 “ ” 作 出理想 的爱情和 自由都 只能象 沧海中的一叶孤 舟 , 在茫茫 的大海 中寻觅 幸福 的彼岸 , 发 现彼岸 是那 么遥 远。 却
己的人 生有声有 色。 《 的确 , < 女> … 瑚’ 在 作 这部 反映 当下 都 市社会 生活的小说 中 , 向我们 展示 了新 的历史条件下 一 作者
个新 的社 会环境 , 里 , 在那 人的个性得到舒展 , 不光男人可 以
的意图吧 !在迷失 中行走本来就是人类 的一种生存状 态 , 也
维普资讯
第 1卷 9
第2 期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u l f i y n a gT c nclC l g o ma a u gn eh ia ol e oL n e
V0 .9 N . 11 o 2
2O O 6年 6月
文章编号 :09—4 1(060 0 5 —0 10 38 20 )2— 03 3
编不 当 , 京城干起 了 自由撰稿 人 , 因为觉得 当总编会 使 在 只
享受到爱情的人的美丽谎言或是对那些已经享受到爱情的
人 的漂亮借 口)那么个性 的张 扬和人 生的 自由应该 相对 来 , 说 比较容易 。小说 中描 划的人 物 , 别是 女人们 , 特 无一 不为 自己碰到这么一个好时代而拍手称快 。在那 里 , 以“ ” 可 作 可 以闹 , 自己 自由 自在 的生活 , 让 卓尔创 作 的“ 我是 我 自己” 的
是人类得 以不断进步 的动力 。
一
、
通往“ 自由” 乐 园” 的“
“ , 作”女人也可 以“ , 作”她们不安于传统 的生 活方 式 , 愿被 不
正如小说作者所说 ,作” “ 是女性解放的标志 , 也是社会
进步 的标志 。“ 作女” 群体 的崛起 , 是社 会发 展变 革的 必然 。 几千年 的封建社会 制度 的文化 压制 了女性 “ 的欲望 和可 作” 能, 一直到现代商业社会 , 当越来越 多 的女性走 出家门 自食 其力 的时候 , 这些欲望和可能 才变得可以触摸 。小说描 划了
一
动接受自己的命运, 而是主动争取。虽然“ 也许要付出代 作”
价 , 现代社 会毕竟 为想“ 的男女 们提供 了一个 舞 台 , 但是 作” 这是前所未有 的“ 乐园” 。在“ 乐园” , 里 人们希望能到 达幸福 的彼岸 , 就在不 远处 静静等 候 , 爱情 个性也 可以得 到充 分展 示, 自由 自在。然而 , 繁花 似锦的乐园里 , 响了一个 看似 却奏
不和谐 的音符 , 那就是爱 的缺失 。小说 中的男女们 在尽情地 “ 的 同时 , 作” 却发现爱情永远 只是沙漠 中的海市 蜃楼和远 山
系列 的“ 作女 ” 形象 。阿不在北 京郊 外买 了一 片荒 山种玉
米, 只是 为了到那里 看星星和月亮 , 因为这么蓝的天空 , 出 种 来的玉米都会是蓝色 , 像她在 俄罗斯 的初 恋情人 的眼 睛。A
J n .0 6 u e2 O
在 迷 失 中行 走
・
小说《 作女》 的一种解读
徐 晓芳
(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 浙江 杭州 30 1) 108
摘 要: F j 当"e都市生活给女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自由。在新的历史条4 " - k *x f 因为物质
量这只是一场商业 作秀 , 个性 的张扬 得到抑 制 , 生 的 自由 人 也因为受制 于房子 车子等 等这些人 们 曾经 试 图充 当获 得 自
由的工具而 变成 了永远 无法 到 达 的幸福 的 彼岸 。说 到底 ,
外语 , 办过许多不 同的公 司。当然“ 味最浓 的是她频 繁 的 作”
争 。“ ” 作 是一种创 意的实 现 , 是按 自己的愿 望去 活 , 使 自 是
然而就算前途渺茫 , 在 寻找途 中有可能 迷 失 , 类追 求 就算 人 幸福 的信心和激情却永远无法消退 , 那些喜欢“ ” 作 的男人 和
女人 依然行走 , 也许这是小说 刻画出一个个“ 作女 ” “ 和 作男 ”
等 因素 , 市中的爱情遥 不可及 , 都 个性得 不到充分的张扬 , 生的 自由受到一定的抑制 。 管如此 , 类还是在迷失 中行走 。 人 尽 人
关键词:作女>爱情; < ; 自由; 迷失; 行走
中图分类号 I 0 .2 ] 74 2 文献标识码 : A
张抗抗在 她的小说 < 作女 中这样 解释“ :作” 作”“ 是女人 与 自己的较量 , 是一 场看 不见 对手 而且 永无 休 止 的心灵 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