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张中丞传后叙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作业练习[答案]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作业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f29eef580216fc710afd4c.png)
第二单元第5课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嫉:嫉妒B.延.霁云坐延:延请C.以示.贺兰示:指示D.此矢所以志.也志:标识【答案】C【解析】示:让……看。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粤之太末B.此矢所以志也C.远虽材若不及巡者D.嵩常在围中【答案】C【解析】A项,“粤”同“越”。
B项,“志”通“识”,标志,标识。
D项,“常”同“尝”。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B.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C.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D.霁云慷慨..语曰【答案】D【解析】A项,古义:两个词,成,成就,实现;功,功业。
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
B项,古义:从,跟从、跟随;而,表递进。
今义:连词,因此就。
C项,古义:处处,到处。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D项,古今意义均指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4.下列各句中,属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不可为不义屈B.何为久读此C.所欲忠者,国与主耳D.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答案】B【解析】A项,被动句。
B项,宾语前置句。
C项,判断句。
D项,状语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
”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习题及答案

5《张中丞传》后叙诗歌赏析左迁至蓝关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一封进谏的奏章,清早奏给皇上,晚上就被贬谪到八千里路外的潮阳。
我本想替圣上除掉有害的事情,岂肯因为年迈衰老而顾惜自己的老命呢?浓浓的云雾横阻在秦岭上空,不见家在何方;大雪拥塞蓝关,连马也不肯前进。
我知道你远道赶来是有用意的,为的是到瘴气多的江边收我的尸骨呀!赏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韩愈看到这种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
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
文言积累鹦鹉灭火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译文:有鹦鹉飞到其他山栖息,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喜欢它,鹦鹉想:在这山虽然快乐,但不是我长时间居住的地方,就离开了。
好几个月后,山中起大火,鹦鹉远远地看见,心里急得像在焚烧,于是用水沾湿羽毛,飞过去洒向山。
天神说:“你虽然有好的心意,但又有什么用呢?”鹦鹉回答:“我虽然知道一点点的水不能救它们,但是我曾经寄居在这座山,飞禽走兽友好地对待我如同兄弟,我只是不忍心看见它们被大火烧死罢了!”天上的神赞扬它的行为,立即为它熄灭了大火。
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蚍蜉..(pí fú)卓.效(zhuō)遁.迹(dùn) 宝藏.(zànɡ)B.书帙.(zhì) 勉强.(qiánɡ)羸.弱(lãi) 污垢.(ɡîu)C.雨霁.(jì) 嵩.山(Sōnɡ)沮.丧(jǔ) 睢.阳(suī)D.秩.序(chì) 载.重(zài)遏.制(â) 髯.客(rǎn)解析:A项,“卓”读zhuï;B项,“强”读qiǎnɡ;D项,“秩”读zhì,“髯”读rán。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
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1)穷⎩⎪⎨⎪⎧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虽⎩⎪⎨⎪⎧ 云虽.欲独食:纵然则虽.欲长侍足下:虽然 (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4)少⎩⎪⎨⎪⎧ 少.依于巡: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少,跟“多”相对(5)于⎩⎪⎨⎪⎧ 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6)以⎩⎪⎨⎪⎧ 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4.词类活用 (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自考大学语文张中丞传后叙

文意理解3
•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 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张、许两家的子弟才能低下,不能理解他们父亲 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怕死 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 贼抗而不降乎? 许远果真怕死,为什么还要苦苦坚守睢阳这狭小的 地方,吃他所爱之人的肉,以抗击叛贼而不投降呢?
题解1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 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 张中丞。
题解2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 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 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 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 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 题为“后叙”。
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 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 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 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 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 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 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 赞扬 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 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 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 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 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 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张中丞传》后叙(谢小琼)

释题
张中丞,即张巡。安禄山反,张巡起 兵抗击,同睢阳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 直至壮烈牺牲。朝廷追封他为御史中丞, 故称张中丞。 “后叙”,类似“后记”,是对前人 为张巡作传的订正、补充。这种文体, 议论与叙事并重,笔法灵活。
写作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 子奇率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 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 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 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 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 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 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 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进行诋毁。 于是,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张中丞传》,批驳 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
•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
一天比一天增多 将 师,蔽遮江淮, 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 掩护 被灭亡 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
图谋,谋求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 拥有,掌握 到处都是 追究议论 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 逆乱,设 淫辞而助之攻 也。
思考探究
本段写了谁的哪几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驳斥了什么观点?
1.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忠贞大度
许 2.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 以死报国 远
3.外无待而犹死守,食其所爱之肉 为国尽职
结论:非“畏死而辞服于贼”
巩固练习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 同的是 A.然尚恨有阙者 遗憾 B.以为巡死而远就虏 认为 C.不能通知二父志 深知
疏通第一段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二单元 第5课 《张中丞传》后叙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
嵩读《汉书》,谓嵩曰: “ 何为久读此? ” 嵩曰: “ 未熟也。 ” 巡曰:
“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
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
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
译文: 人在将死之前,他的内脏一定有先得病的地方。
(2)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译文: 人相互作为食物即将吃完,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计算日子而知 道自己的死期。 (3)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译文:当其危难之时,抛弃所守的城池而逃跑求生的人,绝不是少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 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 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 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 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 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 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____________
今义: 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
(1)穷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
欲穷其林: 走到……尽头 云虽欲独食:纵然
则虽欲长侍足下: 虽然
(2)虽
(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4篇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4篇张中丞传后叙主旨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祉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
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全文前半部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
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前后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人物性格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个个生动传神。
如写南霁云拨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
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单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们博文强记与文思敏捷以性格特征。
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
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
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将欲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南霁云想保存实力,何机复仇的心理。
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个相互映衬,更见英雄气概。
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补充讲义【四】本文为许远辩诬,集中於三点:误解(诬陷之词)辩诬理由一说许远「畏死而辞服於贼」导因:巡死而远就虏辩诬1.远忠贞不畏死,有与城共存亡之决心理由:要降早降矣,何苦死守.(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2.皆守城而死与巡死先后异耳3.子弟误解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4.远之贤(纳贤,又忠贞为主),不会做这等事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批判对象: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二说「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辩诬:(以譬喻方式)1.人死必有先病者.2.引绳必有先绝者.故.【城陷必有先被攻破者】批判对象:议者.1.儿童之见.2.小人,不乐成人之美.三说许远,张巡死守睢阳毫无意义辩诬:死守之因1.待援: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2.避之无义: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3.无法避之: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4.守城有其功: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溢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批判对象:议者,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不追议此(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於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五】本文充满著遗憾,不平和同情,文中的人物也因此而形象鲜活:人物名生平事例人物特质张巡1.1长七尺余,须髯若神.1.2巡怒,须髯辄张.2.1巡曰:「吾於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者,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2.2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3.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4.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5.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6.远材不及巡者,开门纳巡,授之柄(军权)而处其下.1.外在形象:高大,威武,美髯2.记性好3.文思敏捷,倚马可待.4.1视死如归,从容就义.4.2有领导能力,服众.5.识人不深,误解南霁云之心.6.善於军事.许远1.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3.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4.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宽厚长者,表里如一.2.忠贞不畏死.3.容人雅量,大事为重.4.不善军事.南霁云1.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2.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3.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4.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1.有义气,能患难与共.2.有勇气3.1强壮有力3.2恩怨分明4.1从容就义不畏死4.2有谋略4.3服从领导贺兰进明1.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2.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且食与乐,延霁云坐.1.善嫉,自私.2.爱才.张去疾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於贼.1.愚昧无知,不解父志2.有孝心,为父抱屈许岘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於贼.1.愚昧无知,不解父志2.无主见,人云亦云.【六】本文采用侧面烘托,侧写法来描绘张巡.(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习题及答案

5《张中丞传》后叙诗歌赏析左迁至蓝关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一封进谏的奏章,清早奏给皇上,晚上就被贬谪到八千里路外的潮阳。
我本想替圣上除掉有害的事情,岂肯因为年迈衰老而顾惜自己的老命呢?浓浓的云雾横阻在秦岭上空,不见家在何方;大雪拥塞蓝关,连马也不肯前进。
我知道你远道赶来是有用意的,为的是到瘴气多的江边收我的尸骨呀!赏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韩愈看到这种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
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
文言积累鹦鹉灭火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译文:有鹦鹉飞到其他山栖息,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喜欢它,鹦鹉想:在这山虽然快乐,但不是我长时间居住的地方,就离开了。
好几个月后,山中起大火,鹦鹉远远地看见,心里急得像在焚烧,于是用水沾湿羽毛,飞过去洒向山。
天神说:“你虽然有好的心意,但又有什么用呢?”鹦鹉回答:“我虽然知道一点点的水不能救它们,但是我曾经寄居在这座山,飞禽走兽友好地对待我如同兄弟,我只是不忍心看见它们被大火烧死罢了!”天上的神赞扬它的行为,立即为它熄灭了大火。
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蚍蜉..(pí fú)卓.效(zhuō)遁.迹(dùn) 宝藏.(zànɡ)B.书帙.(zhì) 勉强.(qiánɡ)羸.弱(léi) 污垢.(ɡòu)C.雨霁.(jì) 嵩.山(Sōnɡ)沮.丧(jǔ) 睢.阳(suī)D.秩.序(chì) 载.重(zài)遏.制(è) 髯.客(rǎn)解析:A项,“卓”读zhuó;B项,“强”读qiǎnɡ;D项,“秩”读zhì,“髯”读rán。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蚜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
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1)穷⎩⎪⎨⎪⎧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虽⎩⎪⎨⎪⎧ 云虽欲独食:纵然则虽欲长侍足下:虽然(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4)少⎩⎪⎨⎪⎧ 少依于巡: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少,跟“多”相对(5)于⎩⎪⎨⎪⎧ 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6)以⎩⎪⎨⎪⎧ 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4.词类活用(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新唐书·张巡传》《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及答案翻译

《新唐书·张巡传》《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及答案翻译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甲)张巡,邓州南阳人。
博通群书,晓战阵法。
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
开元末,擢进士第。
巡繇①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
更调真源令。
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依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
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
积六旬,大小数百战。
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
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
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
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
至睢阳,……有诏拜巡御史中丞。
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
……贼知外援绝,围益急。
众议东奔,巡、远②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
且帅饥众行,必不达。
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
城遂陷,与远俱执。
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
”巡不屈,年四十九。
(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删节)(乙)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③在围中。
(张)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
“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巡怒,须髯辄张。
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
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
巡日:“汝勿怖!死,命也。
“众泣不能仰视。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①愈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
②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岁,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妣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③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霁云慷慨语日:“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孙矢着其上碍半箭,日:“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贞元中过酒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
巡呼云日:“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日:“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④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尝在围中。
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乌干》,谓嵩日:”何为久读此?“嵩日:“未熟也。
”巡日:“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巡就戮时,藜已不乱,阳阳如平常。
(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B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C.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D.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诚畏死”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两句中“诚”字的含义不同。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政治家、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张中丞传后叙》作于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1]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
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
两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一、单项选择题1.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作家是 ( )A.柳宗元B.韩愈C.苏轼D.欧阳修2.“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个散文家是 ( )A.韩愈、孟郊B.孟郊、韩湘C.韩愈、柳宗元D.柳宗元、韩湘3.中唐古文运动主要反对()A.先秦的古文B.两汉的古文C.唐代的古文D.六朝的骈文4.下列文集中,属于韩愈的是()A.《柳河东集》B.《昌黎先生集》C.《壮悔堂文集》D.《东坡乐府》5.提出“惟陈言之务去”写作主张的是()A.韩愈B.欧阳修C.柳宗元D.苏轼6.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的文学家是()A.苏轼B.柳宗元C.白居易D.韩愈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韩愈作品的是()A.《答李翊书》B.《进学解》C.《张中丞传后叙》D.《西湖七月半》8.《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所说的“守一城,捍天下”的“城”是指()A.洛阳B.长安C.睢阳D.汴州9.在《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人物是()A.张巡B.南霁云C.许远D.于嵩10.《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是()A.韩愈B.柳宗元C.白居易D.王安石11.《张中丞传后叙》中,写南霁云按刀断指时,”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对刻画南霁云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手法是()A.类比显现B.对比反衬C.象征暗示D.侧面烘托12.《张中丞传后叙》的细节描写中,能够展现南霁云性格特征的是()A.背诵《汉书》B.记百姓姓名C.拔刀断指D.操纸笔立书13.《张中丞传后叙》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是()A.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B.议论和叙事紧密结合C.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D.叙事和描写紧密结合14.《张中丞传后叙》中,许远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是()A.疾恶如仇B.从容镇定C.宽厚谦和D.博闻强记15.《张中丞传后叙》中“张中丞”是指()A.张若虚B.张九龄C.张巡D.张志和16.《张中丞传后叙》一文抨击的人物是()A.南霁云B.张巡C.许远D.贺兰进明17.下列《张中丞传后叙》的人物中,为国让贤的是()A.南霁云B.张巡C.许远D.贺兰进明二、多项选择题1.《张中丞传后叙》中,刻画张巡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描写方法有()A.肖像描写B.行为描写C.语言描写D.心理描写2. 《张中丞传后叙》中,着重表现的张巡的性格特征有()A.为国让贤B.从容镇定C.视死如归D.忠贞刚烈三、填空题1.苏轼称韩愈“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文本助读(含解析)

绝之, 其 绝必有处: 把它拉断,它一定有断裂的地方:
受:忍受、遭
观者
受。绝:断。 哎呀!而像
见其
然,从而 尤 之,其亦 不达于 理矣。
许远种情况,就跟着责怪许远,这也是不合乎情理的。
然:代词,如此、这样。从:跟从。而:表顺承 的连词。尤:责怪、怪罪。达:通晓,明白。
小人之好议论, 小人喜欢议论,
不乐 成人之
外无
待
而犹
死守,人相
食
外部没有可等待的援兵但他们还是拼命死守,人相互作为食物
且尽,
虽 愚人 亦能 数日而知
死处矣,
错误 !
即将吃完,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计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
算着日子,知 远之不畏死亦
明矣! 错误 !
道死期已近。 许远不怕死是再明白不过的了!
取独。明: 乌有城
坏其徒俱死,
独
明显清楚。 哪有城被敌人攻破后其部下皆死,而他一个人
也甚为详密,然而 我 尚为其有缺失而遗憾:没有为许远立传,
又不载 雷万春事 首尾。 错误 ! 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名:称。恨:遗憾,不满。阙:同 “缺”,缺陷,遗漏。载:记载。
远 虽 材 若不及 巡者,开
门 纳 巡,
许远虽然才干好像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
位 本在巡
上,授之柄
而处
其下,
第 5 课 《张中丞传》后叙
大唐烽火,遍地狼烟,饿殍遍野,生灵涂炭。国家遭外敌蹂躏,在乱军中摇摇欲坠;人 民遭王朝倾轧,在黑暗中匍匐前行。在国难当头,哀鸿遍野的时刻,张巡,是你,受任于败 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死守城池,不逆不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你,以百卒抗百万 军师,你,以一城捍大唐天下!你,是天下的表率,是民族的脊梁!
《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翻译《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答案附翻译张中丞传后叙韩愈(许)远虽材若不及(张)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有删节)注:张中丞,即张巡。
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
平乱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许降贼有罪的流言,为割据势力张目。
韩愈感愤于此,遂继李翰撰《张巡传》之后,写了这篇后叙。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远诚畏死诚:果真B、独蒙愧耻求活蒙:蒙受,承受C、蔽遮江淮,沮遏其势沮:通“阻”,阻挡D、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倚仗,凭借3、下列全都直接表现张巡、许远英勇无畏的一项是()(3分)①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②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③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④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⑤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⑥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⑤D、①③⑤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许远,而许远在外面毫无希望的情况下却仍然死守,从而说明了“畏死”之说的荒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整理文中实词、虚词、古今义、难句翻译。
2、认识文中叙议并重的特色3、概括三个人物的性格(二)过程与方法了解传记的文体特征,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一起探讨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及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题解及作者简介1) 认识“传记”㈠传记的概念:“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㈡传记的基本特征: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
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
㈢传记的分类: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
自传:由自己写的。
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2)序和后序“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
“后序”一般放在书后,也叫“跋”或后记,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
本文是韩愈读了李翰《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用来对张巡等人的事迹作补充,因此名“后叙”。
3)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4)背景介绍(略)二、分析文本(一)借助注释,翻译第1段重点词:1.以文章自名以,凭借、通过;自名,自负2.然尚恨有阙者:恨,遗憾;阙:通“缺”,缺少,不足重点句: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落实重点词)问题设计:1、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全文引子:借评论李翰传文,交代立传缘由。
(二)借助注释,翻译第2段重点词:1.竟与巡俱守死竟,最终2.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通知:通晓;就虏:被俘。
辞服:说了屈服的话。
)3.远诚畏死:果真、真的。
表示假设。
4.而贼语(yù)以国亡主灭5.必以其言为信以,认为;为,是6.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罢数,计算;处,时刻重点句:1、疑(之)畏死而辞服于贼(注意特殊句式)2、而贼语(yù)以国亡主灭(注意特殊句式)3、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落实重点词)问题设计:1、这段主要写谁?(许远)主要写了哪几件事?1)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2)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
3)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4)贼语以国亡主灭(诱降)2、得出什么结论?“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3、4段(三)借助注释,翻译第3-4段重点词:1、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同“脏”2、引绳而绝之引,拉;绝,断3、从而尤之尤,怪罪4、如巡、远之所成就成就,作动词5、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卒,最终。
6、弃城而逆遁逆,预先;遁,逃跑7、亦见其自比于逆乱比,并8、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拥有;环,连着重点句:1、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落实重点词及最后一句句式)2、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落实重点词)问题设计(第3、4段):1、此段为什么而辩论?“分守”不是睢阳失陷的主因,也不是许远的过失。
2、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a比喻论证1、人之将死……2、引绳而绝之……b正反对比论证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3、哪句话最能体现张、许二人的功劳?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四)借助注释,翻译第5段重点词:1、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从事,唐时通称幕僚为从事,这里作动词,任职;道,经过,来往2、具食与乐(yuè),延霁云坐(具:备,办。
延:邀请)3、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当时的事。
4、云虽欲独食,义不忍义,名作状5、因拔所佩刀断一指:于是,就。
6、皆感激为云泣下感激,古今义7、此矢所以志也(所以:用来……的。
志:通“识”作标记)8、船上人犹指以相语相,偏指一方;语,告诉9、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投降问题设计:1、本段写谁的那几件事?体会作者选材的用心。
南霁云1、乞救于贺兰,被强留。
2、断指不食。
3、射矢明志。
4、笑而就义。
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慷慨激昂、坚强无畏、视死如归2、写这个人物对全文有何作用?“借以烘托巡加倍义烈”(五)借助注释,翻译第6段重点词:1、嵩常在围中常通“尝”2、操纸笔立书立书,立即就写。
3、巡因一见问姓名因,凭着问题设计:1、这一段文字写于蒿,看似闲笔,但对表现张巡的形象有很大的作用,你认为如何?而“尽卷不错一字”、“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的描写则非常传神地刻划出了张巡博闻强记的一面。
这些叙述的文字和议论部分相辅相成,既深化了议论,又弥补了人物塑造缺乏立体感的缺憾,可谓一举两得。
三、人物性格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四、归纳主旨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抒发了自己的崇敬之情,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伸张了正义。
五、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全文前半部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
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前后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个个生动传神。
如写南霁云拨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
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单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们博文强记与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
七、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
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
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将欲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南霁云想保存实力,何机复仇的心理。
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个相互映衬,更见英雄气概。
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归纳文中“之”“因”的意义和用法。
八、拓展运用结合文章,从感情与思想上理解韩愈,并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练笔。
一、解词题1.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将其创残饿赢之余……4.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5.士卒仅万人6.颜色不乱7.必以其言为信8.弃城而逆遁9.其讲之精也。
10.巡因一见问姓名。
11、以此诟远。
12.然尚恨有阙者。
13.授之柄而处其下。
1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15.不能通知二父志。
二.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2.人相食且尽。
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3.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4、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三、阅读题1、本文的最大特色是( )A)着重补叙。
B)着重刻画人物。
C)叙事与议论并重。
D)分叙主要人物事迹。
2.《张中丞传后叙》歌颂的三个主要正要人物是( )A.张巡,张籍,雷万春B.李翰,张巡,许远C.张巡,许远,南霁云D.许远,雷万春,南霁云3、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当南霁云抽刀断指时,\'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对刻画南霁云的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A.对比反衬B.心理刻画C.表情描写D.侧面烘托4、在《张中丞传后叙》“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的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是()A、对偶和对比B、对偶和反衬C、排比和对比D、比喻和暗示5、《张中亟传后叙》中张巡、许远坚守的孤城是( )。
A.徐州 B.泅州 C.唯阳6、阅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自上,不肯出师救。
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雎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配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1)作者选用了哪些细节刻画南霁云的形象?(2)从这段文字看,南霁云的性格特点是什么?(3)本段中除了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南霁云外,还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答案:一、1.尤:责备2.若:似乎3创:伤.残:弱4 以:因为5.仅:近6.颜色:神气、面容7.信:真8逆:预先9讲:考虑10.因:凭惜11垢:诽谤12.恨:遗憾13.柄:权柄14.延:请15.通知:理解二、1.人到即将死亡的时候.他的五脏六腑一定有一个地方先得病。
2.人相互作为食物即将吃完.即使愚蠢的人也能计算日期而知道死的时间了。
3.在这时放弃城池而求活命者。
不能用一二来计算;拥有强大的军队而坐观成败的四周都是。
4.他们坚守着一座城池.捍卫着整个天下.率领着干百名越战越少的士兵.抗击着日益增多的百万军队。
三、1、C2、C3、D4、A5、C6、(1)两个细节:拔刀断指,射塔明志。
(2)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3)一是对比反衬:用贺兰的卑劣行径反衬南霁云的凛然正气;二是侧面烘托:以“一座大惊”来烘托南霁云的壮烈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