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治疗干预评分系统
ICU常用评分系统
镇静、躁动评分(SAS)
恶性刺激:指吸痰或用力按压眼眶、胸骨或甲床5秒钟
3-4分为镇静适度,1-2分为镇静过度,5-7分为镇静不足疼痛分级数字评估法(NRS)
面部表情量表法适用于交流困难,如儿童(3-6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表达。
压疮危险因素Braden评分
12分以下高度危险,9分以下极度危险极易发生压疮。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GCS积分=A+B+C;总分3~15分,15分表示正常,﹤7分浅昏迷,﹤3分深昏迷
注:GCS评分时应注意有无存在以下因素:镇静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肢体瘫痪、听力障碍等。
患者因气管插管或切开不能说话时,按能否配合指令动作评分:能完全配合指令动作者5分,完全不能配合动作者1分,处于二者中间状态者3分。
选择评判时的最好反应计分,如运动评分左、右侧可能不同,用较高分数侧进行评分。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
APACHE Ⅱ主要用于预测危重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由A项、B项及C项三部分组成。
A项:急性生理学评分(APS),由临床常用的生命体征、血常规、血生化和血气指标和GCS评分构成;B项:年龄评分;C项:慢性健康评分。
总分值为0~71分;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
无轻微痛间歇疼痛明显疼痛严重疼痛剧烈痛。
常用评分系统
ICU的评分系统重症患者病情危重,时间紧迫,需要医生早期发现、早期识别,尽快采取干预措施,以免延误病情。
ICU的评分系统可以给临床提供量化、公平的指标,用以评价疾病严重程度。
ICU常用的评分系统有:非特异性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如APACHE II,TISS;多脏器功能障碍病情评分,如MODS,SOFA,LODS;特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如RANSON,RAMSAY等。
一、APACHE(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此评分是由Knaus于1981年建立第一代,1985年提出APACHE II,至2005年推出第四代。
APACHE II因为简便可靠,设计合理,预测准确,免费,目前使用最为普遍。
作为重症患者病情分类和预后的预测系统,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
APACHE II由A项、B项及C项三部分组成。
A项:急性生理学评分,共12项。
B项:即年龄评分,从44岁以下到75岁以上共分为5个阶段,分别评为0-6分。
C项:即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可动态评价医疗措施的效果,评估病情,预测预后。
二、TISS治疗干预评价系统(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是由Cullen 1974年建立,目的是对重症患者进行分类,确定医疗护理的劳动强度,以便安排工作量。
每日同一时间由一名观察者收集资料,确认是否为前24小时内完成的治疗措施,总分应与病情一致,如与APACHE等没有一致,应检讨是否治疗措施适当,不得重复记分,对同一目的进行的多项干预,记录最高分。
三、MODS评分(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core)多脏器功能障碍评分Marshall于1995年提出,Richard 2001年改良。
其参数少,评分简单,对病死率和预后预测准确。
但其只反映6个常见器官功能的一个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其功能状态,对其它影响预后的因素没有考虑。
ICU评分系统
ICU评分系统ICU评分系统的历史本文首先介绍了过去几十年中,重症监护室(ICU)评分系统的发展历程。
这些系统是为了评估重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预测治疗结果。
最早的系统如APACHE、MPM 和SAPS,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完善。
重症监护室(ICU)评分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按照时间线分段陈述如下:1. 1950年代-初期发展:1952年,丹麦医生卡尔·莫尔(Carl Moeller)提出了最早的重症监护室评分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评估术后患者的病情。
2. 1960年代-早期工作:1963年,美国医生Don W. Knaus等人开发了APACHE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评分系统,用于评估ICU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同时期,澳大利亚医生Peter A. Jones等人开发了APACHE II评分系统,进一步改进了疾病评估方法。
3. 1970年代-进一步改进:1974年,APACHE III评分系统被引入,引入了更多生理参数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1970年代末,SAPS(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评分系统也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它简化了评估流程。
4. 1980年代-进一步改进与比较:1980年,MPM(Mortality Probability Models)评分系统开始用于评估ICU患者的预后。
1985年,APACHE II评分系统进一步改进,成为广泛使用的标准评分系统之一。
5. 1990年代-新系统与国际标准:1991年,SOFA(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评分系统被提出,用于评估多器官功能障碍。
1996年,APACHE III评分系统再次更新,成为APACHE III-J版本。
1999年,国际上开始广泛使用SAPS II评分系统,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治疗干预评分系统-28在ICU护理工作量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行评分 , 并记 录 IU 每 天 护 士 岗位 职 数 。[ C 结
果] 住 病人 每 天 rS 一2 分 为 2 .1 ± 每 r S 8评 I 91 分
82 . 9分 , C 每 天 总 的 TI S一2 IU S 8评 分 为
263 3 . 8分 土7 . 5分 , 天 满 足 病 人 直 接 护 37 每
摘要: [目的 ] 讨 治 疗 干 预 评 分 系 统 一2 探 8
( S TI S一2 ) 重症 监 护 病 房 (CU) 理 工 作 8在 I 护
Ab ta t Ob tv : r b n o t e a p ia in o h r p u i i— sr c jeie To p o ei t h p l t ft e a e tc n e c o
s s me ti n e sv a e u i( CU ) M e h d : S e s n n i t n i e c r n t I . t o s TI S一2 c r o t 8s o es f—
wa e, h te s i CU r c e r t e pa int n I we e s or d whe he d s a e wa he mos n t ie s s t t s v r n 4 t n t r c r t e umbe o CU e e e i 2 h, he o e o d h n r fI nur e os e e y s p t v r
n s s wa 2 8 ur e s 5 . 4士 1 O t a l o a r o d wa ots a i tc 1 4. 0;he d iy t t lwo kl a s n t ts ia
量 比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0 0 ) 1周 中 .5 ,
icu评分系统评分
1. MODS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评分)MODS评分由6个脏器系统的评分组成:a)呼吸系统,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值(PaO2/FiO2);b)肾脏(血清肌酐浓度CRE);c)肝功能(血清胆红素浓度BIL);d)血液系统(血小板计数Pt);e)神经系统(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f)心血管系统[压力调整的心率pressure-adjusted heart rate,PAHR,PAHR=心率×右房压(或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
每个脏器系统的分值为0~4分,0分代表脏器功能基本正常,ICU病死率<5%;而4分代表显著的脏器功能失常,ICU病死率达50%以上。
MODS评分的总分为0~24分。
2.APACHE(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评分APACHEⅡ:APACHEⅡ评分系统是由急性生理学评分(APS)、年龄评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3部分组成,最后得分为三者之和。
理论最高分71分,分值越高病情越重。
其中APS将APACHE的34项参数中不常用或意义不大者如血浆渗透压、血乳酸浓度、BUN、GLu、ALb、CVP及尿量等删去,变为12项参数(均为入ICU后前24小时内最差者),每项分值仍为0~4分,总分值0~60分。
年龄分值0~6分,CPS2~5分。
APACHE 的总分值为0~71分。
与APACHE 不同的是,APACHE 要求12项APS必须全部获得,以排除因将所缺数项视为正常所带来的误差。
此外,APACHE 还提出了计算每一个患者死亡危险性(R)的公式n(R/1-R) =-3.517+(APACHE 得分×0 .146 ) +0 .603 。
APACHE III与APACHE II相同,也是由APS,年龄评分和CHS三部分组成,但每一部分的评分细则(或项目)和分值权重都做了比较大的改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每项参数的分值及总分值均较APACHE II高,且各项参数的最高分值不相等,同一个参数不同变化程度见的分值差异大。
ICU最新常用评分系统
一、ICU镇静镇痛1,镇痛危重病人疼痛包括身体与精神两方面,都需要充分镇痛。
(1)阿片类止痛剂需要静脉应用阿片类止痛剂,首选芬太尼,氢吗啡酮和吗啡。
定期或持续输入阿片类药物优于“按需”(PCA),PCA应用需要患者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操作方法。
用于急性疼痛快速止痛,首选芬太尼。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肾功能不全,首选芬太尼或氢吗啡酮。
间断治疗首选吗啡和氢吗啡酮,因为其作用时间长。
吗啡、芬太尼药效比较吗啡芬太尼负荷量5~15mg 50~150ug持续量1~6mg/h 30~100ug/h起效10~20min 1~2min持续4h 1h(2)非阿片类止痛剂NSAID或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某些情况的阿片类药物辅助。
NSAID治疗时密切监测肾功能及胃肠道出血,肠内途径首选。
2,镇静镇静必须在提供充分的镇痛,去除可逆性诱因后开始。
用于急性躁动快速镇静,首选咪达唑仑或安定。
需要快速苏醒时首选异丙酚。
咪达唑仑建议短期使用,持续输入超过48~72小时其苏醒和拔管时间无法预测。
间断静脉给药或持续输入可考虑劳拉西泮。
逐渐减少剂量或每日中断给药。
持续输入异丙酚48小时后应监测甘油三酯浓度,相应热卡记入营养支持。
镇静,镇痛大剂量或持续7天以上应逐渐减少剂量,以预防戒断。
常用镇静药物比较安定劳拉西泮咪达唑仑异丙酚负荷量0.1~0.2mg/kg 0.04mg/kg 0.025~0.1mg/kg 0.25~1mg/kg 间隔3~4h 6~12h 1~4h轻度镇静0.03~0.04mg/kg/h 1~3mg/kg/h深度镇静0.06~0.15mg/kg/h 3~6mg/kg/h起效1~3min 5~15min 1~2min <1min唤醒不定<10min3,谵妄首选氟哌啶醇。
应用氟哌啶醇治疗时,应当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QT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二、ICU常用评分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睁眼反应得分言语反应得分运动反应得分正常睁眼4回答正确5按吩咐动作6呼唤睁眼3回答错误4对疼痛刺激能定位5刺痛睁眼2言语错乱3对刺痛有躲避反应4无睁眼1含糊不清2刺痛时肢体屈曲(去皮层状态)3无反应1刺痛时肢体过伸(去脑状态)2无反应1备注:将三类得分相加,即得到GCS评分(最低3分,最高15分)1.选评判时的最好反应计分(运动评分左侧右侧可能不同,用较高的分数进行评分),改良的GCS评分应记录最好反应/最差反应和左侧/右侧运动评分2.三项指标的分数加起来得到的总分,就是所谓的「昏迷指数」,可以做为预后的参考。
ICU常用评分系统
ICU的评分系统重症患者病情危重,时间紧迫,需要医生早期发现、早期识别,尽快采取干预措施,以免延误病情。
ICU的评分系统可以给临床提供量化、公平的指标,用以评价疾病严重程度。
ICU常用的评分系统有:非特异性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如APACHE II,TISS;多脏器功能障碍病情评分,如MODS,SOFA,LODS;特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如RANSON,RAMSAY等。
一、APACHE(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此评分是由Knaus于1981年建立第一代,1985年提出APACHE II,至2005年推出第四代。
APACHE II因为简便可靠,设计合理,预测准确,免费,目前使用最为普遍。
作为重症患者病情分类和预后的预测系统,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
APACHE II由A项、B项及C项三部分组成。
A项:急性生理学评分,共12项。
B项:即年龄评分,从44岁以下到75岁以上共分为5个阶段,分别评为0-6分。
C项:即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可动态评价医疗措施的效果,评估病情,预测预后。
二、TISS治疗干预评价系统(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是由Cullen 1974年建立,目的是对重症患者进行分类,确定医疗护理的劳动强度,以便安排工作量。
每日同一时间由一名观察者收集资料,确认是否为前24小时内完成的治疗措施,总分应与病情一致,如与APACHE等没有一致,应检讨是否治疗措施适当,不得重复记分,对同一目的进行的多项干预,记录最高分。
三、MODS评分(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core)多脏器功能障碍评分Marshall于1995年提出,Richard 2001年改良。
其参数少,评分简单,对病死率和预后预测准确。
但其只反映6个常见器官功能的一个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其功能状态,对其它影响预后的因素没有考虑。
icu指标中关于apacheii 评分
icu指标中关于apacheii 评分ICU指标中的APACHE II评分系统是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中心的一种评估和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工具。
APACHE II全称是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翻译成中文就是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态评估第二版。
它通过对患者的生理指标、慢性疾病情况以及年龄等因素的评估,计算出一个综合分数,用于预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死率。
APACHE II评分系统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客观、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重症患者的医疗风险、指导临床决策,例如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决策、治疗方案的选择等。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患者的APACHE II评分,还可以评估医疗机构的重症监护水平、质量指标等,并为与其他研究机构进行比较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标准。
APACHE II评分系统的计算包括两个部分:急性生理学计分和慢性健康状态计分。
急性生理学计分是指根据多项生理指标来评估患者的生理情况,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动脉血酸碱平衡、尿量等。
慢性健康状态计分则相关于患者是否有某些慢性疾病或健康状况。
这些指标的选择和权重是根据大规模研究的结果来确定的,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病情和生存风险。
每个指标都有相应的得分,根据患者的具体数值,计算出每个指标的得分后相加得到总分。
总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病情越严重,生命风险越高。
同时,APACHE II评分系统还根据患者的年龄、慢性疾病存在与否等因素进行修正,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APACHE II评分系统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重症患者,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通过及早评估患者的危险程度,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更有效的医疗护理。
然而,APACHE II评分系统也有一些限制和局限性。
首先,它是针对重症患者而设计的,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患者。
ICU病人监测及评分系统
观察方法
• 听诊:用听诊器〔不是医生专用的〕听: • 心率 • 心音 • 血压 • 呼吸音 • 肠鸣音
第七页,共一百一十三页。
望诊
• 指、趾甲床颜色 • 皮肤色泽 • 引流液 • 尿量及颜色 • 面部表情 • 瞳孔变化
第八页,共一百一十三页。
触诊
• 足背动脉搏动 • 肢体温度 • 痰液振动位置
第四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三页。
影响SpO2的因素
• 温度、血液PH值及PaCO2 • 氧和血红蛋白变化 • 贫血 • 高胆红素血症 • 静脉内颜料
第四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三页。
本卷须知
• 监测SpO2时,应注意手指末梢血液循环状 态,假设休克、低温、应用了血管收缩药 物、贫血等,均可使末梢血流减低,使 SpO2数值降低,甚至测不出。必要时血气 分析。
第五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三页。
尿浓缩-稀释功能
监测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 改进法:保持原有生活习惯,晨8点排尿弃去后至晚8点
每2小时留尿一次,晚8点至晨8点留尿一次,分别测 定各次尿量和比重 正常值:
量 昼:夜 3~4:1,夜总量小于750ml
比重 最高一次大于1.020,上下之差大于0.009
第五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三页。
第五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三页。
肾功能监测
排尿情况观察和尿液分析与测试:尿量、尿 比重
血实验室检查:血肌酐、血尿素氮 尿、血渗透压比值
第五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三页。
肾功能监测
1、尿量:肾功能改变的最直接指标
尿量<30ml/ h→肾血流灌注缺乏→间接提示全身血容 量缺乏;
尿量<400ml/24h→少尿→肾功能损害 尿量<100ml/24h→尿闭→肾衰;
ICU 常用评分系统
一、ICU镇静镇痛1,镇痛危重病人疼痛包括身体与精神两方面,都需要充分镇痛。
(1)阿片类止痛剂需要静脉应用阿片类止痛剂,首选芬太尼,氢吗啡酮和吗啡。
定期或持续输入阿片类药物优于“按需”(PCA),PCA应用需要患者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操作方法。
用于急性疼痛快速止痛,首选芬太尼。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肾功能不全,首选芬太尼或氢吗啡酮。
间断治疗首选吗啡和氢吗啡酮,因为其作用时间长。
吗啡、芬太尼药效比较吗啡芬太尼负荷量 5~15mg 50~150ug持续量 1~6mg/h 30~100ug/h起效 10~20min 1~2min持续 4h 1h(2)非阿片类止痛剂NSAID或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某些情况的阿片类药物辅助。
NSAID治疗时密切监测肾功能及胃肠道出血,肠内途径首选。
2,镇静镇静必须在提供充分的镇痛,去除可逆性诱因后开始。
用于急性躁动快速镇静,首选咪达唑仑或安定。
需要快速苏醒时首选异丙酚。
咪达唑仑建议短期使用,持续输入超过48~72小时其苏醒和拔管时间无法预测。
间断静脉给药或持续输入可考虑劳拉西泮。
逐渐减少剂量或每日中断给药。
持续输入异丙酚48小时后应监测甘油三酯浓度,相应热卡记入营养支持。
镇静,镇痛大剂量或持续7天以上应逐渐减少剂量,以预防戒断。
常用镇静药物比较安定劳拉西泮咪达唑仑异丙酚负荷量 ~kg kg ~kg ~1mg/kg间隔 3~4h 6~12h 1~4h轻度镇静 ~kg/h 1~3mg/kg/h深度镇静 ~kg/h 3~6mg/kg/h起效 1~3min 5~15min 1~2min <1min唤醒不定 <10min3,谵妄首选氟哌啶醇。
应用氟哌啶醇治疗时,应当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QT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二、ICU常用评分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备注:将三类得分相加,即得到GCS评分(最低3分,最高15分)1.选评判时的最好反应计分(运动评分左侧右侧可能不同,用较高的分数进行评分),改良的GCS评分应记录最好反应/最差反应和左侧/右侧运动评分2.三项指标的分数加起来得到的总分,就是所谓的「昏迷指数」,可以做为预后的参考。
重症常用评分系统
一、【危重患者镇静深度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概述适用于接受静脉持续镇静患者。
解释• 1: 镇静不足• 2 - 4: 恰当• 5 或 6: 镇静过度机械通气患者的Brussels镇静评分概述Brussels镇静评分用于ICU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监护。
镇静水平每4小时评测一次。
二、【危重患者镇痛评分】疼痛评估:疼痛评估应包括疼痛的部位、特点、加重及减轻因素和强度,最可靠有效的评估指标是病人的自我描述。
使用各种评分方法来评估疼痛程度和治疗反应,应该定期进行、完整记录。
常用评分方法有:1.语言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 VRS):按从疼痛最轻到最重的顺序以0分(不痛)至10分(疼痛难忍)的分值来代表不同的疼痛程度,由病人自己选择不同分值来量化疼痛程度。
2.视觉模拟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用一条100 mm的水平直线,两端分别定为不痛到最痛。
由被测试者在最接近自己疼痛程度的地方画垂线标记,以此量化其疼痛强度。
VAS 已被证实是一种评价老年病人急、慢性疼痛的有效和可靠方法。
不痛疼痛难忍1003.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 NRS):NRS是一个从0—10的点状标尺, 0代表不疼,10代表疼痛难忍,由病人从上面选一个数字描述疼痛。
其在评价老年病人急、慢性疼痛的有效性及可靠性上已获得证实。
0 1 2 3 4 5 6 78 9 10不痛痛,但可忍受疼痛难忍4.面部表情评分法:(Faces Pain Scale, FPS):由六种面部表情及0-10分(或0-5分)构成,程度从不痛到疼痛难忍。
由病人选择图像或数字来反映最接近其疼痛的程度。
FPS与VAS、NRS有很好的相关性,可重复性也较好。
不痛微痛有些痛很痛疼痛剧烈疼痛难忍5.术后疼痛评分法(Prince - Henry 评分法)该方法主要用于胸腹部手术后疼痛的测量。
从0分到4分共分为5级,评分方法如下:表一、术后疼痛评分法分值描述0咳嗽时无疼痛1咳嗽时有疼痛2安静时无疼痛,深呼吸时有疼痛对于术后因气管切开或保留气管导管不能说话的病人,可在术前训练病人用5个手指来表达自己从0~4的选择。
ICU三种常用评分系统
ICU常用评分系统
1 .APACHE II 评分方法急性生理学评分(APS)(A)
慢性健康评分(C)
非手术或急诊手术后患者5分
择期手术后患者2分
APACHE II=A+B+C=
2. SOFA评分方法
3. MODS/MOF评价系统
按Marshall提出一种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
以6个脏器系统的客观生化指标衡量,每个系统得分有0~4五个级别。
0分:功能基本正常,ICU死亡率 < 5%,
4分:功能显著损害,ICU死亡率≥ 50%
多器官功能障碍总得分(MOD score) = 各系统最高分的总和,最高分 = 24分
该评分与ICU病人死亡率呈正相关
每24小时评价一次每日得分,其变化量反映器官功能障碍进展情况.
国内诊断标准
器官功能障碍+全身炎症反应
一些慢性疾病终末期出现的脏衰,一些在病因上不相关的疾病,同时发生脏器功能衰竭,虽也涉及多个器官,这些都不属于MODS范畴.
受累脏器的严重程度,按评分计算功能受损期定为1分, 衰竭早期定为2分, 衰竭期定为3分.。
ICU患者病情评估工具
ICU患者病情评估工具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重症监护病房(ICU)成为救治重症患者和提高生存率的重要环节。
而对患者病情的准确评估,则是决定治疗方案和监护措施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ICU患者病情评估工具,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进行病情评估和治疗决策。
一、SAPS II评分系统SAPS II(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 I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ICU病情评估的评分系统。
它通过测量患者的生理指标、年龄、既往病史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SAPS II评分系统具有简单、快速、可行性高等特点,已被广泛用于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和预后判断。
二、SOFA评分系统SOFA(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评分系统是另一种常用的ICU病情评估工具。
SOFA评分主要评估患者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情况,包括呼吸系统、肝脏功能、肾脏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凝血功能等。
通过对这些系统的评估,并计算总分,可评估出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
三、APACHE评分系统APACHE(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评分系统是一种常用于ICU患者病情评估的工具。
APACHE评分系统基于患者的生理指标、慢性疾病状况和年龄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程度。
与其他评分系统类似,APACHE评分系统也可用于评估患者的预后和疾病严重程度。
四、GCS评分系统GCS(Glasgow Coma Scale)评分系统是一种用于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和神经功能的工具。
GCS评分系统通过评估患者的眼轨迹、语言反应和运动反应等指标,来确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GCS评分系统主要应用于创伤患者或神经病患者的病情评估,对急性脑损伤的预测和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
五、MODS评分系统MODS(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评分系统是一种用于评估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工具。
采用TISS评分系统对ICU患者的基础治疗
TISS治疗干预评价系统(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是由Cullen1974年建立,目的是对重症患者进行分类,确定医疗护理的劳动强度,以便安排工作量。
1989年引入我国,最除是用来评价ICU的治疗效果。
1996年荷兰学者Miranda简化和更新了TISS,提出TISS-28版[4]。
目前在欧美被广泛用于评估SICU护理工作质量,通过量化24小时内的护理活动来测量护理工作。
作为重症患者病情分类和预防采用TISS评分系统对ICU 患者的基础治疗、呼吸支持、心血管支持、肾脏支持、神经系统支持、代谢支持及特殊干预等7个方面每个方面包括1项~7项护理活动,共计28项组成每项护理活动分别赋予1分~8分进行总和。
通过患者实际进行的治疗护理项目内容输入TISS计算机软件内,可得计算出相应的分值得出,患者接受的治疗干预措施来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因此,它是患者治疗、监测、护理和诊断措施等护理内容的综合体现。
能比较直接地反映患者接受的护理项目和所需的护理时间。
对ICU患者按照分值对病情进行分类,进行ABCD护理分级法{1.2.3 患者护理分级与 TISS-28 评分:见表 1}并综合考虑护士的个人工作年限,工作能力、业务职称、,制定护士分级管理方案,对护士进行层级划分为三个层次(N1-N3)[表 2 ICU 护士分级管理方案]患者测评的分数越高则证明病情越重,需要越多的护理措施,就证明需要的护理人员的层及要求与患者分级相对应。
不同的护理能级的不同所承担不同的工作量,有效的帮助护理管理者,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使护理工作更有效率,提高护理质量。
采用TISS评分系统能够有效的对护理工作量进行科学测评,并能合理分配护理人员的人力资源在护理质量指标情况对比中发现,缺陷事件的例数及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而平均护理时数、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及医生对护理满意度均有所提高,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
ICU中的评分系统
SAPA评分系统
SAPS I
1984年,Jean-Roger Le Gall公布了SAPS—— 根据欧洲的数据所产生的,收集了14项生理指标。 这个系统严格来讲脱胎于APACHE I,与APACHE II同样是对APACH I的完善。 与APACHE I相比优点: 指标在ICU中几乎随时可以得到; 在评估预后时不须要考虑患者的诊断。 不足: 选择的指标是根据专家意见,且描述其相对正 常值的偏离程度也是人为规定的。
APACHE III是由APACHE Medical Systems Inc.所开发的一项商品,所以没有公开其回 归方程系数,因此限制了这一评分系统的广 泛应用以及对它的评估。 APACHE III增加了诊断分类的数量,需要更大 的确认数据库;但其某些诊断分类的原始数 据库中仅包括了不足50名患者。
危重病评估系统的分类(三)
静态评分——根据即定时期内最差生理数据评定
APACHE、SAPS、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ISS)、 死亡概率模型(MPM)
动态评分——评价数日内相同的数据
Riyadh加强医疗大纲(RIP)和疾病评分
器官衰竭评估
MODS、SOFA
*与动态评分相比,静态评分更多而且在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危重病评估系统的分类(一)
国内外学者经过20多年的深入研究,已经出三代 病情评价系统 : 第一代: APACHE I——因其包含较多的主观因素,判断病情的 准确性较差且不能预计病死概率而被淘汰; 第二代: APACHE II和SAPS I——由APACHE I精简而来; MPM I——经logistic回归分析,从大量备选参数项中 选出与病死率密切相关的变量并赋予一定权重而形成; 第三代: APACHE III、SAPSII及MPM II——均由logistic回 归分析方法得出。
护理管理工具丨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ISS)评估量表评定标准、应用评价、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护理管理工具丨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ISS)评估量表评定标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治疗干预评分系统包括57项内容,根据病情越重需要干预性治疗的种类也就越多的原则,依据病人所需要治疗的种类和数量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评分编制,不仅反映病情严重程度,而且反映ICU工作量和病人实际接受治疗的程度,可以作为疾病严重度评分工具,是一种用来评估工作人员工作负担和指导人力资源配置的方法。
量表简介
包括评估项目:①基础治疗;②呼吸支持;③心血管支持;
④肾脏支持;⑤神经系统支持;⑥代谢支持;⑦特殊干预。
各项目中每个条目的评分为1-8分不等,各项活动总和即为该护士的工作量。
评定标准
治疗干预程度分为4个等级:Ⅰ级,积分<10分,病人病情稳定,接受无创观察;Ⅱ级,积分10-19分,病人病情稳定,接受有创观察和一些治疗措施;Ⅲ级,积分20-39分,病人病情不稳定,接受有创观察和治疗,无立即生命危险;Ⅳ级,积分40分,病人病情不稳定,接受有创观察及生命支持治疗,有立即生命危险。
应用评价
评分系统可操作性强,评估消耗的时间短(3-5分钟),所得的数据客观、重复性好,可以量化护理人员工作负荷,预测每位病人的护理需求,监测病人类别和所需的护理活动,测量护理工作的成果和绩效,提供护理收费标准,帮助护理管理者合理使用护理人员和分配工作量,使护理工作有效率、有效果地执行,提高护理质量。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医嘱处理、护理记录等间接护理工作耗时高。
计分主要反映的是与病人相关直接护理工作量,在体现病人及家属心理支持的护理工作量方面较为欠缺,实际临床工作中护士的工作量应当高于计分,对评分系统中的某些项目及项目权重进行适当调整。
[资料]tiss评分
改良的TISS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TISS)TISS是由美国学者于1974 年制定的,目的是评估ICU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帮助量化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科学计算ICU医疗资源分配与利用及成本核算等, 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TISS由若干项护理活动组成,每项护理活动分别赋予1分~4分,各项活动得分总和即为该病人所需的护理工作量。
分值越高, 患者所需治疗护理活动越多, 护理工作量越大。
不同分值的护理活动如下:4分--15项(1)心搏骤停或电除颤后(48h 内)(2)加压输血(3)控制呼吸,用或不用PEEP (4)输血小板(5)控制呼吸,间断或持续用肌松药(6)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7)食管静脉出血,三腔管压迫止血(8)急性消化道出血(9)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10)急诊行内镜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1)心房和(或)心室起搏(12)应用血管活性药物(﹥1种)(13)病情不稳定者行血液透析(14)人工低温(15)腹膜透析3分--28项(1)静脉营养(包括肾心肝衰营养液) (2)频繁或急查动脉血气分析、出凝血指标(> 4次/班)(3)备用起搏器(4)频繁成分输血(>5U/24h)(5)胸腔引流(6)非常规静脉单次注药(7)IMV或辅助通气(8)静滴一种血管活性药物(9)应用CPAP治疗(10)持续静滴抗心律失常药物(11)经中心静脉输高浓度钾 (12)电转复治疗心律失常(13)经鼻或口气管内插管(14)应用降温毯(15)测定心排出量(16)静脉应用2 种以上抗生素(17)快速利尿治疗体液超负荷或脑水肿(18)药物治疗惊厥或代谢性脑病(发病48h 内)(19)积极纠正代谢性碱中毒 (20)复杂性骨牵引(21)积极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22)48h内快速洋地黄化(23)紧急行胸腔、腹膜后或心包穿刺 (24)代谢平衡复杂,频繁调整出入量(25)积极抗凝治疗(最初48h)(26)无人工气道者行气管内吸引(27)因容量超负荷行静脉放血(28)动脉置管测压2分--11项(1)监测CVP (2)因体液丢失过多行补液治疗(3)同时开放2条静脉输液(4)静脉化疗(5)病情稳定者行血液透析(6)每小时记录神经、生命体征(7)48h内的气管切开(8)频繁更换敷料(9)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者接T形管或面罩自主呼吸(10)静滴垂体后叶素(11)鼻饲1分--18项(1)监测ECG (2)气管切开护理(3)每小时记录生命体征(4)褥疮(5)开放1条静脉输液(6)留置导尿管(7)慢性抗凝治疗(8)吸氧治疗(鼻管或面罩)(9)常规记录24h出入量(10)静脉应用抗生素(<2种)(11)急查血常规(12)胸部物理治疗(13)按计划间歇静脉用药(14)伤口、瘘管或肠瘘需加强冲洗、包扎或清创(15)常规更换敷料(16)胃肠减压(17)常规骨牵引(18)外周静脉营养或脂肪乳剂输入TISS使用的注意事项每日同一时间由一名观察者收集资料;确认是否为前24h内完成的治疗措施;总分应与病情相一致,若与APACHE等不一致,应检讨是否治疗措施适当;不得重复计分;对同一目的进行的多项干预,记录最高分。
ICU病人监测及评分系统
优化医疗资源
合理分配资源
通过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评估和评 分,医院可以更合理地分配医疗 资源,确保重症病人得到优先救
治。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通过监测病人的生理参数,可以及 时发现病人的异常情况,减少不必 要的检查和干预,降低医疗成本。
减少医疗纠纷
准确的监测数据和评分可以为医疗 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减少因信息不 对称导致的医疗纠纷。
06
icu病人监测及评分系统的未来发展
技术创新
1 2 3
智能化监测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病人生命体 征的实时监测和异常预警,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 及时性。
传感器技术
研发新型生物传感器,实现无创、无痛、连续的 生理参数监测,减轻病人痛苦和医护人员工作负 担。
数据分析技术
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病人的监测数据进 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02
icu病人监测的重要性
实时监测
实时监测病人的生理参数,如心 率、血压、呼吸频率等,能够及 时发现异常情况,为医生提供准
确的诊断依据。
实时监测病人的病情变化,有助 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
治疗效果。
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并 发症,如肺部感染、心脏疾病等,
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预防并发症
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实时监测病人的生理参数和病情变化,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 效果。
监测病人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情况,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采取 有效的干预措施。
监测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病人的康复情况和生活质量, 为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03
icu病人监测系统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重症医学科
治疗干预评分系统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 TISS)TISS的80项操作可以分别记录为1—4点,实施4点操作的病人显然都是最危重的病人。
4点分别为
1.发生在24小时内的心跳骤停和/或难治性休克;
2.伴有或不伴有PEEP的控制通气;
3.间歇或连续使用肌松剂的控制通气;
4.食管静脉曲张气囊压迫;
5.连续动脉输液;
6.肺动脉导管(Swan-Ganz导管);
7.心房和/或心室起搏;
8.病情不稳定病人的血透;
9.腹膜透析;
10.人工低温;
11.加压输血;
12.抗休克治疗;
13.颅内压监测;
14.输注血小板;
15.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16.24小时内急诊手术;
17.急性胃出血灌洗;
18.急诊内窥镜或支气管镜;
19.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多于1种药物);
20.持续静静脉血滤或持续动静脉血滤;
21.血浆置换或血液灌流;
22.左心辅助装置和/或右心辅助装置/或人工心脏;
23.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
3点分别为
1.静脉高营养(包括针对肾、心、肝衰竭输注的液体);
2.随时准备安装起搏器;
3.胸腔引流管;
4.间歇指令通气或辅助通气;
5.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6.中心静脉导管内高浓度输入;
7.气管插管;
8.气管内吸引;
9.复杂的代谢平衡(频繁的摄入与排出);
10.多次血气、凝血检测(>4次/24h);
11.频繁地输血制品(>5U/24h);
12.临时静脉内加药;
13.输入血管活性药(1种药物);
14.连续抗心律失常输液;
15.心律失常转复(非除颤);
16.降温毯;
17.动脉通路;
18.48小时内的急性洋地黄化;
19.测量心排量;
20.针对液体超负荷或脑水肿的积极利尿;
21.纠正代谢性碱中毒;
22.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23.紧急胸、腹或心包穿刺;
24.积极抗凝治疗;
25.容量超负荷的静脉切开放血;
26.静脉内给予2种以上抗生素;
27.中风或代谢性脑病发作48小时内的治疗;
28.复杂的骨科牵引;
2点分别为
1.中心静脉压;
2.两条外周静脉通道;
3.病情稳定病人的血透;
4.48小时内的气管切开;
5.带有气管插管的自主呼吸;
6.胃肠道出血;
7.脱水补液;
8.每小时记录神经体征;
9.胃肠道外化疗;
10.多处交换敷料;
11.静脉输加压素;
1点分别为
1.心电监测;
2.每小时记录生命体征;
3.一条静脉通道;
4.慢性抗凝;
5.记录标准出入量(24小时);
6.即时送检血液化验;
7.按预定方案的间断静脉加药;
8.常规交换敷料;
9.标准的骨科牵引;
10.气管切开护理;
11.褥疮;
12.导尿管;
13.鼻导管或面罩给氧;
14.静脉抗生素(1—2种);
15.胸部理疗;
16.广泛的冲洗、包扎或清创的伤口、瘘管或结肠造口;
17.胃肠减压;
18.外周静脉高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