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初一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doc

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材分析:《郑人买履》是一则寓言,寓言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小学升入初中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学生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逐步走入文言文的独特世界。
教学目标:1. 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 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 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中出现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自学:1. 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文体。
2. 准备1-2则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了解相关的道理。
3. 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两则小故事讲给同桌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郑人买履》教学目标:1. 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 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过的寓言故事肯定不少,再加上昨天回去做过认真的准备,相信你很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不过老师之前也做了一些准备,只是不太完整,谁来帮我根据画面说说我准备的是哪则寓言?并用一句话说说相关的道理。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精品教案苏教版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精品教案苏教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3.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重点)2.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
可是,却总有一些时代的落伍者跟不上社会潮流,造成自己处于受窘的地位。
落伍者们的可悲在于: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却就是跟不上趟。
古代的那个买履的“郑人”、另一个刻舟求剑的“楚人”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正所谓“旁观者清”,品读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之后,你也许能领悟些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生存的道理。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古代寓言二则》。
二、自主预习1.资料助读(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2)《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写作背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那些有思想有见识的文人,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了更好地劝谏当朝统治者,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常常通过在自己的文章中借用民间口头创作的小故事或者编写一些小故事的方式来叙事说理。
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有很强的讽喻性,同时又生动形象,人们喜闻乐见,后来就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寓言。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
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
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
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
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4.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

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舟 已 行 矣,而 剑
不 行,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
求 剑 若 此,不亦 惑 乎?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友情提示:学友回答→师傅补充强调→其他师友完善
第二步:研读共品
第二步:研读共品
【环节一:师友研读】
①有感情朗读课文。 ②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③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④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楚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友质疑,集体解疑。
第四步:巩固拓展
第四步:巩固拓展
【环节一:师友研读】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
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攘:窃取、偷盗。 斯:那么就应该。 道: 个人的举止言行。
友情提示:学友回答→师傅补充强调→其他师友完善
第一步:交流感知
【环节二:教师指导】 2.解释下列红体字词义。
涉江者( 渡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 )
坠于水( 掉 )
遽契其舟(立即,匆)忙
遽契其舟(用刀刻) 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
舟止( 停止)
求剑若此( 像 )
不亦惑乎(迷惑,)糊涂 不亦惑乎(不也-----)吗
【环节二:教师点拨】 ①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友情提示:学友回答→师傅补充→其他师友完善
第二步:研读共品
【环节二:教师点拨】 ②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友情提示:学友回答→师傅补充→其他师友完善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案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过程与方法: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学难点: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X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一、检查预习二、导入新课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X、拟人等手法。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X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3.介绍作家、作品: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
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
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
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X 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三、X 读正音1.老师X 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共32张)

1、吕不韦,战国末期政治家。 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 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 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 春秋〃察今》。《吕氏春秋》, 也称《吕览》,是吕不韦使其 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书 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 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 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 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 高妙,不可更改。
lǚ
suì
duó
履
遂
dù
先自度其足
nì ng dù
吾忘持度
宁信度
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读出人物的语气、文章的节奏 。
(3分钟后期待你带给大家的精彩朗读。)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全文
»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 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 不悟的神气,另外还要表 现别人问话时的应表现出 的疑惑之情。
小帮助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 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 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 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合作探究(8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 译全文。 2、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下来 等待全班讨论。
坐,同“座”,座位
这是一种古文通假现象。在战国末期,还没 有表示“座位”这个意思的“座”字,就借用 同音字“坐”来代 替,直至后来有了“座”字 为止。这就叫通假(借)现象。其中,“坐” 就叫做“座”的通假字,“座”为本字。
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
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 思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寓言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 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 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 夸张、讽喻等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寄寓 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 诫作用。 (简言之:通过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 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
初中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寓言二则》译文

《寓言二则》译文
《郑人买履》译文: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
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
”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
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刻舟求剑》译文:
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
他急在船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之后,这个人从他用刀刻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而剑却没有走,像这样去寻找宝剑,这不是很糊涂吗?。
初中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寓言简介

寓言简介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
寓言最初产生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后来一些文人学者一方面引用人们已经创作出来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断创作新的寓言,作为论证或辩论的手段,这样,大量的寓言便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与〈天下篇〉「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前者指出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论的技巧,后者则视寓言为传达意念的工具。
1. 有所寄托的话。
《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陆德明释文:“寓,寄也。
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
”2. 指托辞以寓意。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元祐献诗十首,其词猥陋,皆寓言嬖幸,而意及兵戍。
”明王琼《双溪杂记》:“后世山林隐逸之士有所纪述,若无统理,然即事寓言,亦足以广见闻而资智识。
”3.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带有劝诫、教育的性质。
如我国古代诸子百家著作中的寓言、古希腊《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
寓言的主要特点一、寓意于言的教训性寓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阐明教训或哲理。
寓言的这一特点,与其产生之时所承载的文学使命是分不开的。
寓言在其产生之初就具有创作指向上的教训意旨。
比如,《伊索寓言》中的名篇《乌龟与兔》,这故事在讲述乌龟与兔比赛跑步,结果兔觉得自己是天生的飞毛腿,跑得快,对比赛掉以轻心,躺在路旁睡着了。
乌龟深知自己走得慢,毫不气馁,不停地朝前奔跑。
结果,乌龟超过了睡熟了的兔子,夺得了胜利。
寓言在最后点明寓意:奋发图强的弱者也能战胜骄傲自满的强者。
在中国古代寓言例如《拔苗助长》中,也分别通过叙述阐述了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的哲理。
二、连类比物的比喻性寓言虽以教训为直接目的,但往往通过虚构的、隐喻的故事来折射寓意,因此其经验教训的传达必定带有一定的曲折性。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精品课件(43张)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应该懂得: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 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课堂小结
找找通假字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 “反”同”返”,返回。
及反,市罢。
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
一、动词,量长短。
当堂检测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遽契其舟 3.是吾剑之所从坠。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当堂检测
再读课文、讨论问题
1、船靠岸以后,楚人没捞到剑可能会想些什 么? 2、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 3 、如果你是和他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整个 情景想对楚人说些什么?
讲授新课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人买履》明白了我们在 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 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这 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篇寓言《刻舟求剑》,看看这 篇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讲授新课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讲授新课
一 检查预习
课堂小结
一、代词。代人,代物。“他”(他们)、“它”
之 (它们 )
二、动词,到……去 三、助词,不译。
1、而置之其坐。代词, “它”。指量好的尺寸。 2、至之市,而忘操之。代词,它。指量好的尺寸
动词,到……去
3、反归取之。代词,量好的尺寸。 3、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物。指鞋子。 4、是吾剑之所从坠。 助词,不译。 5、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词,代物,指剑。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82021/8/82021/8/82021/8/8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古代寓言二则共47页文档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 古代寓言二则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代词,自己的。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代词,他的 3,遽契其舟。 指示代词,那个,具体指船边上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词,他
找找通假字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同“座”。座位。
第一层(1----5):叙述郑人买履 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6----7):通过人物对话, 刻画出郑人的固执,迂腐。
结 合 注 释 , 口 头 翻 译 。
鞋子
↑
郑人买履作动词,量长短
↑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
↓
想
代词,自↓ 己的
代词,量↑ 好的尺码。
而置之其坐。→坐 同“座”,座位
↓
↓ 代词,自己的
①② ③④
再读课文,读通文意刻舟求剑
代词,他的
楚人有涉江者,其↑ 剑自舟中坠 于水。搭遽船雕契↑渡刻其↓过舟--,↓---曰的:人这“↑儿是吾剑掉↓之
立刻,↓匆忙↓代词,那个,那
地方
所↑ 从坠。”
再读课文,读通文意
代词,剑
↓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
代词↓ ,他
找↓
像
↑
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
读准字音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
shè
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
jù qì
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
yǐ
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
huò
剑若此,不亦惑乎!
第一层(1----2):一个渡江的楚 人不小心剑掉入江中,却在江边根 据刻在船上的记号下水找剑。
第二层(3):议论,讥笑这种找 剑方法是糊了......
秋天来了, 她带来了绚丽多彩的季节, 她带来了如诗如画的景色, 她带来了累累的收获和无限的希望 。
1,而置之其坐。代词, “它”。指量好的尺寸。
23动, ,词至反↓,归之取市到,之—而。—忘代去操词之,→。量代好词的,尺它寸。。指量好的尺寸
3,何不试之以足。 代词,代物。指鞋子。 4,是吾剑之所从坠。 助词,不译。 5,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词,代物,指剑。
1,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
他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 他书中有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 如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 矛盾,守株待兔等等。
寓言?
就是用虚构的故事来说明 某种道理的一种文学体裁。
lǚ 郑人买履 duó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 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
dù
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
suì 罢曰, :n遂 “ì不宁ng得信d履度ù。 ,人无曰自:信“也何。不”试之以足?”
《韩非子》
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 者的著作。全书五十五篇,大部分为韩非所做自著。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即韩非。 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是当时思想家 荀子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 取了他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是法家 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
2,反及归反取,市之罢。。 “反”同”返”,返回。
1,何不试之以足。 倒装句 “何不以足试之。”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 “无信自也。”
3,是吾剑之所从坠。 判断句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不亦—-乎”翻译成“不是------吗?”
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一册
语文大师
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一册
《吕氏春秋》又称《吕 览》全书二十六卷,是秦 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宾客们 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 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 说,共分 八览、六论、 十二纪。是杂家的代表著
作。此书成后“ 布咸阳市门, 千金其上,延诸侯 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以千金“。所以后人用 “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不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量好的尺码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自己量
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寸放在 自己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 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才发现忘 了带尺寸)就对卖鞋的人说:“我忘了拿 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等到他又返 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 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 的大小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 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前↓ 进
↓
连词,表转折。但是
↓
这样
不亦惑糊↓ 乎涂!(不不是亦-----------吗--乎?:)固定句式,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 到水里,急忙在船边刻下记号, 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 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剑(落在 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 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不知变通,墨守成规。
说明不懂得随事情的变
化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
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 的结果。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 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 想问题、办事情,都应 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 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一,动词,量长短。
二,名词,量好的尺码。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宁信度,无自信也。
死板,固执而又愚蠢的人。
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 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他们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那我们该怎么做?给我们的启发 是什么?
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地尝试, 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
人不能墨守成规,而要重视根据
实际得出的体会和结论。······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连词,“然后”
集市 连词,表转折。“却”
↑↑
至之市,而忘操之。
↓ 动词,到-----去
↓
拿
代↓ 词,量好的尺寸
量好的尺寸
↑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拿↓ 到
↓
拿
反归取之。→ 代词,量好的尺寸
↓
同“返”,返回
及 反,市 罢,→结束 ↓↓ 等到 同“返”,返回
遂↓ 不 得 履。
终于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代词,鞋子
一,连词,表承接。“就”“然后”
二,连词,表转折。“却” “但是”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连词,表承接。 “然后”“就”
2,至之市,而忘操之。连词,表转折。“却”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连词,表转折。“但是”
一,代词。代人,代物。“他”(他们)、 “它”(它们 ) 二,动词,到——去 三,助词,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