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徐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水一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10月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本试题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沁.园春(qìng) 碧.透(bì) 峥.嵘(zhēng)百舸.争流(gě)
B. 脂.膏(zhī) 慰藉.(ji)铆.钉(mǎo) 木讷.(nè)
C. 间.歇(jiàn) 石砾.(1ì) 撂.下(1iào) 揳.入(qiè)
D. 忸怩.(ní) 搭讪.(shàn) 罅.隙(xià) 辗轧.(yà)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 羁鸟樊笼桑树颠乌雀南飞
B. 瀛洲嘉宾橘子洲鼓瑟吹笙
C. 契阙钿头荫后檐熊咆龙吟
D. 迁谪霹厉虾蟆陵呦呦鹿鸣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组委会选举49岁的铁凝为中国作协主席,成为担任这一职务的首位女性作家。

B.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C.文明是一条永恒的道路,联结着过去与未来,但在创新还未能及时跟上的时候,能不能守住传统文明则成为能否激发创造潜能的关键。

D.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它(台儿沟)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处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B.在它(火车)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

C.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

D.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5.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古代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我因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叫“五更”,如“五更鼓角声悲壮”“夜夜达五更”中的“五更”也叫“五鼓”,即十二时辰的“平旦”,是指凌晨3点至5点的时候。

C.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田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

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8题。

(10分)
相信未来(节选)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1968年注释:食指(1948一),本名郭路生,中国著名诗人。

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食指因此也拥有了“知青诗魂”的称号。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

B.“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

C.“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霜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黯淡到鲜亮,由失意到热情,由枯竭到饱满的经历。

D.“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B.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

C.此诗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节选部分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D.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人撼心魄的信念一一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

8.“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中的“用孩子的笔体”如何理解?请简要概括。

(4分)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9--11题(15分)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

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

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着摇头:那可不行。

只有半个月假。

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

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

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

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

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

其实不尽然。

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候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

就是他。

人们都说我
俩长得像双胞胎。

但去年他死了。

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猴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候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

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

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

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

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

队友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

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

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我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候一次。

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纹,把小候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交给我。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

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

我忍不住哭了,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

他也落泪了。

我们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

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候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人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

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

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

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候的父亲,小候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

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
家里写信。

小候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

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候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

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

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地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

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

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选自《梁晓声文集》,有删改)
9. 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不速之客”本略带贬义,小说以此为题,题目与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
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唉。

这些石油人哪!”是作者对石油工人家国情怀的慨叹,表现了作者深沉
的赞颂之情。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是因为“我”作为关键性人物,能直接抒情,增强小
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D.小说语言质朴平实,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鲜明的纪实风格。

10. 小说在形象上比较特别,它不是塑造鲜明的个体形象,而是刻画了石油工人
的群体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个群体的形象特点。

(6分)
11.“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

”有人说这一情节完
全可以删去,因为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也有人说要保留这一情节,
因为正是这一情节使小说更具震撼力。

你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一情节吗?请结合内
容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4分)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

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干人,教以击刺法。

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与大猷均为名将。

(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

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注释:
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

卫指挥佥事:官名。

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剽悍:矫捷勇猛。

数泽:湖泽。

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

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

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B.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C.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D.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
用焉/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通.经史大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乃因地形制.阵法/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C.赏罚信./愿陛下亲之而信.之(《出师表》)
D.名更出.大猷上/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戚继光自幼性格洒脱。

虽家庭贫穷,但喜好读书,精通儒家经典中的大义,被提拔为登州卫指挥佥事。

B.戚继光善于挑选士兵、训练士兵。

他发现卫所军战斗力不强,就挑选精悍的士兵,运用独特的训练方法,练成了名闻天下的“戚家军”。

C.戚继光与俞大猷都是名将。

戚继光的操行不如俞大猷,可果敢刚毅超过了他。

D.戚继光文武全才,不仅屡克强敌,还著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当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竞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6.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
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7. 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分)
(1)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2) 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3) 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短歌行》)
(4) 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短歌行》)
(5) 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___。

(《归园田居(其一)》)
(6) 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

(7) 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8) 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9)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
(10) 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11)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为了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______和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

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是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对于我们来说,()
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_____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_______;不是要用虚假的慰籍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______,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熟悉休戚相关心智熟视无睹
B.熟悉息息相通心智视而不见
C.熟习息息相通心志熟视无睹
D.熟习休戚相关心志视而不见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你都会感到满足和幸福-一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一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C.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D.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
福-一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知道、多读,而是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

B.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

C.问题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而不是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

D.问题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而不在于尽可能地多知道、多读。

22.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

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造例句续写两组句子,构成排比。

(6分)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鸣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国航天“大力士”长征六号创造了“一箭二十星”的发射纪录,其研制团队平均年龄仅为34. 5岁:美国硅谷成功的创业家,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比超过 60%。

材料二:
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共有 12 亿青年人,其中87%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材料三: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
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一李大钊
某中学拟举办以“时代机遇与青年责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以该校高一学生的身份,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以议论为主;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高一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I. D
2. C
3. C解析 A项,成分残缺,应在“成为”前加主语“她”; B项,语序不当。

前后分句的内容互换;D项,搭配不当,“担当”不能与“文化精神”搭配,应在“文化精神”前加“传承“。

4. B解析 B 项是比喻,其余皆是拟人。

5. D 我国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

君位不一定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6. 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项,“写出了生命由黯淡到鲜亮,由失意到热情,由枯竭到饱满的经历”这个地方曲解文意。

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写出了生命由鲜亮到黯淡,由热情到失意,由饱满到枯竭的经历,也就是选项的表述与原文的意思拾巧相反,从诗句“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可以看出这是生命由鲜亮到黯淡;而“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表现的是一种失意;“凝霜的枯藤”说明生命不再饱满丰盈。

7. 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项,错在“优美的意境”这个地方。

从文中“蜘蛛网”“灰烬”“凝霜的枯藤”等意象可以看出,整首
诗的意境还是比较伤感、悲楚的,而不是“优美”。

诗人这样写,目的是通过对萧条、凄凉的意境的营造,表现“我”对未来生活的执着、乐观的信念。

8.“孩子的笔体”虽然幼稚,但却是一笔一画认真书写,是美好的、充满了希冀的。

表明作者愿望的纯真、赤诚,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作者发出“相信未来”的呼喊也许是不合时宜的,却表明了作者对信念的坚信不移,对理想追求的热烈奔放。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题干要求如何理解“相信未来”中的“用孩子的笔体”?这句话前面的语句是“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诗人把曙光比作笔杆,然后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那么,我就应该思考“孩子”的特点是什么---纯真、可爱,而孩子们学写字是一笔一画,非常认真地。

孩子们对未来都是充满渴望和美好期盼的,所以作答时应紧扣上下句,并从孩子的身心特点角度去思考。

9. C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

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C项。

“关键性人物”不当,“我”只是作为引出事件的见证者,不是关键人物。

故选C
10. (1)无私奉献、责任感强、石油工人经常是一走几千里,一别七八年;小候为了保护器材牺牲了自己;小侯父亲也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2) 团结友爱。

为了父子能相聚,为了家人能团聚,从油田领导到普通工人,上下一心,出钱出力。

(3) 善良有担当。

为了小候的家人的心愿,“他”“老孟”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继续冒充父子回老家团聚。

11.示例一:没有必要保留。

从情节上看,上文对小侯父亲的死没有任何暗示和铺垫,老孟的话显得很唐突,而下文“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被认出是冒充的也更合情理;从人物上看,删掉这一情节,更能突出“他”善良友爱的形象特征,照应题目;从主题上看,通过“他”已能表达作者对石油工人高尚可
贵精神品质的赞颂之情,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主题的表达。

示例二:有必要保留。

从情节上看,小候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之前一直不知道,直到这时才说出,使情节跌宕起伏,出乎读者意料。

从人物上看,这一情节有利于突出石油工人善良友爱的群体特征,而不仅仅是个体。

从主题上看,这一情节深化了主旨,更深刻表现了石油工人们的家国情怀和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更具震撼力。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探究。

这类题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提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分析。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对于“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候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这一情节,考生可答删去,顺应题干的角度“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分析。

从情节的角度分析,上文对小侯父亲的死作交代,老孟的话很突兀,而下文“披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被认出是冒充的也合情理;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看,没有这一情节,更能表现“他”的善良,有同情心,再者,“他”已能表达作者对石油工人这个群体的赞颂之情,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主题的表达。

当然也可以选择保留,强调这一情节的震撼力、重要性。

从情节上看,之前一直不说小侯父亲死在工作岗位,这时说出,出乎读者意料。

这一情节也能突出石油工人美好的群体形象。

也更能表现石油工人们的家国情怀和作者的赞颂之情,更具震撼力。

考生无论选择哪个观点,分析时,都要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小说的主旨等角度试着去分析。

12.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如本题中,“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这段话意思是“在南方立下赫赫战功,在北方测专注防守。

他所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谈论兵法的人都遵守运用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