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学学科发展的历程与展望——2015曲阜·亚洲食学论坛“食学圆桌会”综述

合集下载

小议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小议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品 的出现 和现代 营养 学 的建立是 食 品科学 史中 的四个 里程碑 。
2二十 世纪末 的 食品
2 . 1 二十世 纪 末食 品发展 的总趋 势 二十 世纪 后期 ,人们 开始 从健 康 、卫生 、营 养 、科 学 的角度 注 重食 生活 ,过 去高 能量 、高脂 肪 、低 纤维 等 引起心 脏 、血管 、消化 道 等 疾病 的食 品用量 逐渐 减 少一 食 品发展 的 总趋 势表 现 为 :高质 量 低 热卡 食 品 ;低脂 肪 高碳 水化 合物食 品;方便 食 品 ;保持 自然体 系 食 品 ;强 调 “ 天然 ”组分 食 品 ;单 一组分 含量 丰 富食 品 ;微 波制 品 和高档 次 包装食 品 。 2 . 2 微 波热处 理食 品 传 统 的食 品 加热 方 法 是 表面 热 交 换 .传 热 速 度慢 .受 热 不均 匀 ,制 品营 养破坏 严 重 。且热 交换器 表面 易积垢 ,清 洗 困难 。九十 年 代 ,人们 开始使 用 微波 加热 ,微波 加热 有两种 方式 ,一 种是 从高 频 发射 极 随机 发 生 ,如家 用微波 炉 ;另一种 是AP V 磁控 方式 ,从高 频 发射 极产 生恒 场强 ,食 品能受 到均 匀的 磁场 强作用 。微 波技术 开 发 后 ,被广 泛用 于食 品的调 和 、融冻 、干燥 、加热 、焙烤 、杀菌等 方 面 ,经 它处理 的食 品不仅 受热 均匀 ,而 且在结 构 、营养 和感 官等 方 面表现 出良好 的效果 ,产生 高 的附加值 。 2 . 3 辐射 食品 用射线 ( 如Co 一y射线 、Cs ” 一y射 线 、X 射线 、电 子射 线 等) 辐 照能够 杀死 霉菌 ,抑 制酶 的活 性 ,推 迟果 蔬成 熟期 ,对延 长 食 品货 架期 和贮藏 保鲜 期具 有重 要的意 义 。从卫 生方 面来 看 ,辐 射 可 杀死 或显著 减少 肉类 、菜 类和 淀粉 等多种 制 品 中的致病 菌或腐 生 菌 :辐射 还能 抑制 土豆 、洋 葱 、萝 卜 等 的发 芽 ,防止 谷类及 其 它贮 品 的 昆虫侵害 。 3进入 二十 一世 纪的 食品 根 据二十 世纪 末世 界食 品市 场发 生的一 系列 变化 ,人造 食 品 、 方便 食 品 、变态食 品 、水产食 品 、绿色 食 品、 昆虫食 品等得 到 了迅 速发 展 ,它们 已成 为进入 二十一 世纪 的主 要食 品。 3 . 1 人造食 品 近 年 来人 造 食 品在 美 国 、 日本 、英 国 等 国家 发 展 迅速 。美 国 人 造 食 品年 销售 额达 2 3 亿 美元 ,人 造 肉产 量达 4 5 万t ,占 肉类产 品 总量 的2 O %左右 ,人 造 黄油 占黄 油用量 的6 0 %。 美国生 产 的人造 鸡 蛋 、人造 鱼子 、人造 火腿 、人 造虾 已成 为家 常菜 肴。 日本人 以猪皮 为原 料生 产的 “ 人造 海蜇 皮 ” ,不 仅外观 与 天然 海蜇皮 一模 一样 , 且 鲜 脆可 1 : 3,畅 销 国 内外 。俄 罗斯 人用 8 种 有 机物 合成 人 造胡 椒 , 香 味 与 天 然胡 椒 几 乎 一样 ,已 获准 在 食 品 工业 中使 用 。专 家们 指 出 ,人 造食 品前 景广 阔 ,它将在 世界 经济 和社会 发展 中发挥 重要 的 作用。

食品加工与餐桌演化史

食品加工与餐桌演化史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15世纪中期 咖啡
对16世纪的欧洲旅行家和探险家而言,咖啡是东方世界的又一种神秘存在。 有一条欧洲人撰写的关于咖啡的最早典故:1582年,德国物理学家和植物 学家莱昂哈德· 劳沃尔夫(Leonhard Rauwolf)描述了一种“备受(土耳其人和 阿拉伯人)推崇的绝佳饮品……它几乎像墨水一样黑,能缓解胃痛”。 16世纪末,在现代市场营销的一次早期案例中,越南商人开始从中东引进 咖啡,并作为奢侈饮料来销售。到17世纪中期,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 都开始对咖啡赞叹不已。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15世纪中期 咖啡
西方人迷恋咖啡,但咖啡最早来自阿拉伯世界。关于咖啡的起源,最 可靠的证据来自15世纪中期也门的苏菲修道院。僧侣们记录了也门和埃塞 俄比亚(咖啡豆的原产地)的一次咖啡贸易。关于当时埃塞俄比亚咖啡豆的确 切情况,因为没有任何记录保留下来,所以无从知晓。后来,也门从埃塞 俄比亚引进咖啡豆,并最终培植出自有品种,随后传播到埃及、大马士革 和麦加。到16世纪,咖啡馆已遍布阿拉伯半岛。 最初,咖啡只是用于治疗胃痛、迟钝、嗜睡症和其他疾病。然而,咖 啡并不只是可以用来治病,一些阿拉伯作家意识到了它在社交领域的潜力。 这潜力或许太大了:咖啡和咖啡馆文化,以及融入其中的闲聊和游戏,曾 经导致麦加总督在1511年发布了咖啡禁令。13年后,土耳其苏丹塞利姆一 世推翻了这一让麦加人头疼的咖啡禁令。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公元前6700年 墨西哥玉米饼
关于培植玉米的书面记录,比西班牙探险家抵达美洲的时间更 晚,但最早的考古学证据可以追溯到8700年前。
早期美洲人通过在石灰水中浸泡玉米粒,来制造粉糊,从而将 玉米粒中的营养释放出来

食科专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食科专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食科专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当然!以下是一篇食科专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的示范:
一、引言
1. 概述食科专业的定义和背景
2. 简要介绍食科专业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3. 食科专业的挑战和机遇
二、教育与培训
1. 食科专业的学历教育和培训机构
a. 研究生/硕士课程和项目
b. 本科课程和项目
c. 职业培训和认证机构
2. 食科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a. 实践性教学和实验室设施
b. 教学团队和师资力量
c. 课程设置和学习资源
三、科研与创新
1. 当前食科专业的科研重点和热点领域
a. 农产品加工和生物工程
b.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c. 新产品开发和创新
2. 科研成果与技术应用
a. 代表性科研项目和成果
b. 科研机构与产业合作
c. 技术转化与商业化
四、就业与职业发展
1. 食科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市场需求
a. 食品加工和生产企业
b.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c. 食品研发与创新机构
2. 就业竞争力和求职技巧
a. 实习经验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b. 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机会
c. 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导师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食科专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的框架。

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为每个部分添加更多详细信息和数据。

此外,请确保在撰写文章时使用正确的段落和标点以提高可读性和清晰度。

《食学》是食物的大体系(二)——专访食学学科体系奠基人刘广伟

《食学》是食物的大体系(二)——专访食学学科体系奠基人刘广伟

C Y X T D饮新天地餐本刊记者:这些理论归类划分后确实便于记忆,但是有没有更加直观的方式让读者理解起来相对简单呢?刘广伟:当然,为了更好地阐释这些理念,我在《食学》中附了很多直观的图表,如长寿膳食罗盘,将膳食分为食者、食物、食法、食后四个圆环。

读者阅读时可能仅停留在字面上,配之以形象的图表后,大家看起来就会一目了然,而且形式上也更加活泼。

顺便说一句,为方便读者阅读,这本32万字的书一共配有130多幅图表,而且还列出了专业词汇和参考资料。

我们接着说“四”:食识四化理论:人类的食识呈现出海量化、碎片化、误区化、盲区化四个特征。

人类食事四个社会理论:以食事划分,人类有缺食社会、足食社会、丰食社会、优食社会四个阶段。

四种美食家理论:除了只注重品鉴食物忽视了身体健康的传统美食家,还有美食艺术家、现代美食家、全能美食家。

而美味和健康并重的美食家才是当今社会推崇和需要的。

世界秩序4.0理论:和食业文明阶段对应,世界秩序4.0阶段是关照到每一个人的社会秩序,其发展途径是建立“人类食物共同体”。

食产4+1理论:人类食物生产由采捕、种植、养殖、培养4种传统方式以及1种现代合成方式组成。

从刚才说的这些内容不难看出,看似复杂的理论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只是需要我们细细体会,比如五步进食理论,科学进食由辨体、辨食、进食、察废和察征五步组成。

再如五觉食审美理论———食物审美是味觉、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共同感知的结果。

对于“五”,还有,食为秩序五星理论:食为控制领域的食经济、食行政、食法律,食为教化领域的食教育、食习俗,共同组成了五角星形状的人类食为秩序图。

———专访食学学科体系奠基人刘广伟宋柯鑫/文20C Y X T D餐饮新天地食丑俗理论:食物习俗分为良俗和丑俗两类,过去只讲良俗,对丑俗批判不够。

食丑俗主要包括食物浪费、猎奇、不洁、奢侈、迷信五种。

关于“六”,我提炼了两点。

食物原生性六次递减理论:从原生性的角度将食物分成六类:野生食物、驯化食物、储运食物、工业加工食物、再储运食物、方便食品。

食品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食品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食品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趋势
2023-10-28
contents
目录
• 食品科学概述 • 食品科学的主要领域 • 食品科学的现状 • 食品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食品科学概述
食品科学的定义与内涵
食品科学定义
食品科学是一门研究食品的组成、性质、加工、贮藏、运输、消费等方面的 基础科学。
03
食品科学的现状
国内外食品科学的现状对比
国外食品科学现状
发达国家对食品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投入大量资源,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善的研发体系。在食品安全、营养 健康、新型食品开发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国内食品科学现状
我国食品科学的研究和发展相对滞后,但在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政府和企业加大了对食品科学研究的投入, 引进和吸收了国际先进技术,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食品科学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发展现状
我国食品科学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涵盖了基础研究、应 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多个方面。食品加工 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新型食品开发 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VS
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科学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创新不足、食品安全 问题等。同时,食品科学在农业、工业、 服务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 。
基因与营养
基因与营养之间的关系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基因检测,人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营养需求,从而制定出更 加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食品加工技术
新型加工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食品加工技术不断涌现。例如,超高压加工、低温真空加工、脉 冲电场加工等非热加工技术,具有保留食品营养成分、提高食品品质等优点。

《食学》是食物的大体系(一)--专访食学学科体系奠基人刘广伟

《食学》是食物的大体系(一)--专访食学学科体系奠基人刘广伟

C Y X T D饮新天地餐继5年前《食学概论》出版后,日前,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刘广伟院长又出版了一部新作《食学》。

对于这门学科来说,前者是开山,后者是提升和拓展。

那么,这种提升和拓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刘广伟院长。

本刊记者:据了解,在《食学》中,您将之前为食学搭建的框架升级为“食学3-30体系”。

请问“3-30”具体指的是什么?刘广伟:“3”,指食物生产、食物利用、食为秩序3门二级学科;“30”,指食物母体学、食物采摘学、食物狩猎学、食物采集学、食物捕捞学、食物种植学、食物养殖学、食物培养学、食物合成学、食物烹饪学、食物发酵学、食物碎解学、食物包装学、食物贮藏学、食物运输学、食为设备学、食物性格学、食物元素学、食者体征学、食者体构学、进食学、食物审美学、食物调疗学、食为经济学、食为行政学、食为法律学、食为教育学、食为习俗学、食为文献学、食为历史学等30门三级学科。

我们可以把这30门三级学科分为厘清、完善、确立、填补空白四个类型。

厘清已有学科6门。

具体是:1.把“农学”厘清为食物种植学、食物养殖学、食物培养学3大食物驯化学科,其中食物培养学是新命名。

2.把“食品科学”厘清为食物碎解学、食物烹饪学、食物发酵学3大食物加工学科,其中食物碎解学是新命名。

完善原有学科10门。

具体是:1.把“营养学”充实并更名为食物元素学。

2.把采摘、捕捞、狩猎、采集四大获取天然食物的学科分别归类命名为食物采摘学、食物捕捞学、食物狩猎学、食物采集学。

3.重新命名并确定了食物贮藏学、食物运输学、食物包装学、《食学》(一)宋柯鑫/文———专访食学学科体系奠基人刘广伟22C Y X T D餐饮新天地食为设备学、食者体构学。

确立传统学科3门。

具体为:为古老东方对食物认知与利用的成果,确立了食物性格学、食者体征学、食物调疗学,从而确定了它们与现代食物认知学科平等的地位。

填补空白学科11门。

具体为:1.本学学科2门:创建了进食学、食物审美学;2.交叉学科9门:创建了食物母体学、合成食物学、食为经济学、食为法律学、食为行政学、食为教育学、食为习俗学、食为文献学、食为历史学。

建国60年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和反思_下_

建国60年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和反思_下_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0(3):20~26Cu li nary Sc i ence Jou rnal of Yangzhou Un i versity 建国60年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下)季鸿崑(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225127)摘 要:建国60年来,我国内地的食生产和食生活经历了从饥饿到温饱再向小康变化的历程,部分发达地区还在建设基本现代化的饮食文化格局。

具体可以从饮食文化的学科定位、内地人民食物生产和饮食生活概况的变化、中华饮食文化传统、食品安全和营养科学、饮食文化社团和学术交流、食科教育、饮食文艺、餐饮行业和餐饮文化等8个方面讨论这一变化过程,既总结已取得的成绩,也不回避发生的争论和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民族瑰宝发扬光大,从而使中国人民的饮食生活尽快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

关键词:饮食文化;营养科学;食科教育;饮食社团;餐饮业中图分类号:T s97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17(2010)03-0020-071 食科教育食科这种说法是笔者想出来的。

在2008年的一次会议上,青岛有位企业家想创办一所包括与饮食有关的涉及各学科的大学,有人主张称食事大学,有人主张称食学大学!!笔者也觉得这种想法不错。

过去钱学森先生曾主张在国务院下面建立一个统管饮食事务的部级单位,在大食品概念下把有关 食部门都统率起来。

这不是一个小事,牵涉的范围很广,所以几乎无人响应。

这也反映了现实政府体制的一大缺陷,我国人民食事管理的多头分立现象的确存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以后,牵涉进来的部级以上的机构最多达到16个,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这种现象同样反映到与饮食有关的高等教育学科分类之中,所以笔者从理科、工科、医科等名称中得到启发,首次提出 食科的说法,并且列举了从国家教育部网站上查到的30多个相关的专业名称[1]。

这些专业分属文、理、工、农、医及管理等各种一级学科,但这些专业的共性却表现在人类饮食活动方面,因此食科教育应该首先体现这种共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历史与发展趋势研究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历史与发展趋势研究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历史与发展趋势研究摘要:在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正在不断的加快,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人口规模增长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而带来的问题就是粮食紧缺这个问题。

人们的生活质量正在不断的提高,所以说对于食品的卫生要求以及质量安全等等也在不断的增加。

因此在食品领域不断的向工业化的方向发展进步的这一背景下,食品科学和工程领域就需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加强自身所具有的实力。

食品的科学与工程是一项针对食品生产加工等一系列流程进行研究的项目内容,是食品领域当中发展的一个基础,本文将研究食品科学与工程历史与发展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历史发展;趋势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在科学技术还有工程的基本原理基础之上,针对食品的物理和化学的特性进行的一系列研究的学科。

当然对于这个整个生产过程也需要进行研究工作,在当前社会当中食品科学与工程所涉及到的食品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包括食品健康等多方面不同领域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绩。

在人类实际发展的进程当中,食品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的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食品科学与工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结果,这是需要更多工作人员来进行研究的。

1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内容食品科学与工程包含了化学,生物学以及食品化工技术还有食品工业化等多方面不同的技术内容,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可以直接通过食品,化学食品工程以及微生物学等不同的分类标准来进行有效的分类。

食品化学在化学技术的基础之上针对食物的物理特性,以及所具有的化学特性还有相应的健康需求,对生产以及存储等一系列的流程来展开研究工作,为食品品质的提高,资源的丰富等提供一些技术方面的支持,最终使得食品的质量还有包装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食品工程当中所涉及到主要内容为粮油加工技术,还有饮料的加工技术等等,这食品添加剂等相应的管理技术手段的发展是有紧密联系的。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历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历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历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涵盖了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管理、食品检测与监测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这一专业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一、起源: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需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

当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加。

然而,频繁的食品安全事故和丑闻不断涌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恐慌。

这些事件的发生,既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薄弱之处,也揭示了食品行业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运而生。

二、发展历程:从初创期到专业化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初创期主要集中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相关学科。

在这个阶段,主要关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持续关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同时,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食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理论方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融合了食品科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理论。

技术方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了一系列食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技术方法,如食品质量评价、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检测与监测等。

三、未来趋势:跨学科融合与国际合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和食品贸易的不断扩大,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例如,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等学科的融合将为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带来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机会。

浅谈中国食育的发展历程及未来教学

浅谈中国食育的发展历程及未来教学

浅谈中国食育的发展历程及未来教学作者:于舒安来源:《食品界》2021年第08期摘要:食育,即饮食教育。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和“教育改革”关注度越来越高,“食育”一词开始被大众提及。

本文简述了中国近代食育的起源及发展,并探讨了未来食育教学。

关键词:食育;饮食文化;健康一、“礼于行”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食医合一”和“孔孟食道”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理论,形成于周秦时期,现有记载和“食育”相关的理论,大都始于此时。

常说的“食不言、寝不语”就出自《论语·党乡》,而《礼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书中说到:“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人饮食之习尚,则比之今日欧美最高明之医学卫生家所发明最新之学理,亦不过如是而已。

”可见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华饮食文化凝集了无数宝贵的内容并传承至今。

而传统饮食文化的重点在于“礼”,正如《礼记·内则》所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二、中国近代食育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营养和健康成为国民关注饮食的重点。

1989年10月,《我国的膳食指南》发布,该指南力求促进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预防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病,倡导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以促进健康。

虽未提及“食育”二字,该膳食指南却是中国近代食育理论的转折。

受日本食育的影响,2006年,我国学者开始对食育进行研究,并认为“食育应当是全民的教育,有效的食育应该从儿童甚至婴幼儿开始。

”三、我国食育现状我国的家庭食育主要是言传身教,缺乏理论。

一个中国家庭主厨的饮食习惯和偏好支配着所有家庭成员的饮食习惯和偏好,而子女长大后,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偏好也将影响下一代,这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缩影——传承。

这种传承有很多优良美德,但也会有一些不好的饮食观念。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饮食文化概论论文《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而生生不息如此博大的饮食文化最初源自以食为天的儒家饮食思想、养生为尚的道家饮食思想和茹素修行的佛家饮食思想随着儒释道三教的合一,逐渐出现了饮食思想的认同中国饮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流变与分期,最终形成中国以八大菜系为主、各地方特色菜系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进入新社会之后,对于饮食,由原来的解决温饱上升到“吃档次”,再上升到“吃稀奇”,在吃遍天下之后,饮食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增加了各种文化内涵,并且由于外来饮食的引入,出现了中外饮食交融的现象在将来,饮食将朝向三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实惠,一个是品位,一个是古怪。

关键词:饮食思想源头、流变、分期、八大菜系、现状、前景中国历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饮食文化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现代,成为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为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地区认同、接受,被公认为人类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体系之一。

1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1.1饮食思想的源头一种文化的形成必定有一种思想的支撑,饮食文化也不外乎如此支撑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的思想有三个主要源头,它们分别是儒家的饮食思想、道家的饮食思想和佛家的饮食思想。

1.1.1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民族的先圣就已经对饮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孟子说,“食、色,性也”《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和性不仅是人类本能的欲望,而且是天下之大欲,这一‘大'字,把饮食提高到了至上的地位”[1]在儒家的饮食理论中,饮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与天理相通,《左传》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现出人欲和天理相应的必然性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化,使这一观念系统化。

在儒家的饮食思想中,饮食即是天理这一观念发展到极致的表现形式是,“民以食为天”的广为流传,这使人人与之不可分离,而又习已为常的饮食被推崇为天理,进入至高无上的信念,高度凝炼地表述了民食即天理的伦理观念这一观念在中国流传广泛,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传授农艺的《劝农书》“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到户户持有的家训“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而至“有奶就是娘”的民间谚语,都充分表现了“民以食为天”思想的深入人心道家最崇尚自然、重视强身健体、重视生命的延续,探索和追求长生不老的学说“道家学说对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贡献,是在饮食之中以养生为尚,讲究服食和行气,以外养和内修,调整阴阳,行气活血,返本还元,以得到延年益寿”[2]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三千年来,膳食平衡以及大豆和茶叶两种功能食品,成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的三大法宝”[3]道家的益气养生学说促进了“食补”和“食疗”的发展,在中国开拓出“药膳”这一独特的食物品种在养生食品中家常食用最普遍的豆腐,就是汉代淮南王刘安门下一批方士修道炼丹的产品道家对烹饪工艺的贡献是,将道教炼丹的“火候”概念引进烹调的制作道家以养生为尚的思想发展出一套进食之道,并系统地提出进食的卫生保健知识,是饮食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

烹饪专业由来、发展、建设收获与体会

烹饪专业由来、发展、建设收获与体会

烹饪专业由来、发展、建设收获与体会作为一名高中生,大学就像是新时代的梦想之门。

它让无数渴望飞翔的青年,踏上了理想殿堂;同样,这扇门又如梦境般朦胧神秘,迷惑着众多学子进入后却有种不真实感……我的家乡在陕西渭南华县黄家村,那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天然氧吧。

自古以来,我们便养成了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好习惯。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更是给予了我们在梦想路途上起航的平台和勇往直前的力量!现今随着人民物质文明水平的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选择了回归故土观光旅游。

而在此情况下,社会对烹饪专业型技术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厨师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职业。

所谓“民以食为天”,厨师正式由于他的地位与责任被评定为“最受尊重的十大行业”之一。

如果你还对它有疑问,就请跟我继续探讨:什么是厨师?怎样当个厨师?带着诸多问题去解决疑惑,从自己喜欢做菜开始,做个心中有梦的厨师,用自己所学,服务他人,造福社会!我的家乡在陕西渭南华县黄家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小镇,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了。

黄家村民风淳朴,热爱劳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工作进展顺利。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到处绿树环绕,鸟语花香,泉水叮咚,清澈见底,潺潺流淌,水质甘甜爽口,宛若世外桃源!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儿有很多饭店,酒店都要设计各色餐厅。

每逢节假日亲朋好友相聚一堂,欢声笑语传遍四野。

它的建筑面积达两万平米左右,包括八间客房,四间 KTV 包厢,四间麻将室及其它休闲娱乐场所。

房内基本配备电视机、冰箱、饮水机等设施。

黄家饭店厨师队伍庞大,管理体系完善。

但是缺乏厨师与老板交流,久而久之形成脱节。

鉴于此,我父母认识到必须走合作共赢道路,因此近段时间忙碌于洽谈并准备采购餐桌椅及桌布。

我也终于可以结束暑假假期打工的生活啦!可谓“苦尽甘来”,收获颇丰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虽然我的学校也有图书馆,但借阅速度太慢,只能临时查找资料。

食品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食品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食品科学的研究与发展食品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食品的识别、贮存、加工、保鲜、营养、安全等方面内容。

现代社会中,食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对食品的研究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食品科学的历史与现状食品科学起源于人类最早的农业文明。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食品科学逐渐成为一门完整、系统、实践性的科学。

现代食品科学又涉及了食品化学、营养学、微生物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内容。

食品科学在以往几十年间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成为了优化食品生产工艺、提高食品品质和安全性、贡献于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食品科学的发展进程中,人类取得了诸多的成果。

不断健全规范化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针对食品的质量安全、生产工艺、营养成分、组分成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多层次、深度的研究。

有关部门对于食品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常规性的检测;食品科学家通过研究产生了抗氧化剂、添加剂等常见食品的生产原料和工艺,从而为食品进行保护同时提高营养价值和安全性,最终将食品产业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二、食品科学研究成果食品科学在食品生产和食品质量保障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其中,比较典型的成果包括:1、生产优质食品。

食品质量是人们吃不吃的最大关注点,食品科学家研究食品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试图生产出优质食品。

例如,对于儿童的奶制品和谷物类食品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并推出了多种营养丰富、容易被儿童吸收的优质食品。

2、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食品科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人员们通过对食品成分、添加剂和生产工艺的调整,克服了大部分生产过程中的卫生难题,从而降低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率。

例如,针对多种食品中可能出现的有害物质,如酸度、叶酸、人造色素氢氧化物等等,已经掌握了对应的反应机理,从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指标,并实行了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使食品更加安全健康。

3、开发食品新品种。

研究人员们除了在传统食品中提高品质、保证安全之外,更加需要开发出新品种的食品,以适应日益变化的人们的消费需求。

八问·亚洲食学论坛

八问·亚洲食学论坛

八问亚洲食学论坛
佚名
【期刊名称】《《餐饮世界》》
【年(卷),期】2018(000)007
【摘要】亚洲食学论坛即将召开。

什么是亚洲食学论坛?它的特性是什么?《餐饮世界》就此做了专访。

(1)亚洲食学论坛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平台?亚洲食学论坛(Asian Food Study Conference)是由中国食学家与国际同仁联袂发起,旨在研究环球视野下食生产、食生活重大问题与探索人类未来饮食文化发展趋势的年会制高端学术论坛。

【总页数】2页(P3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2-55
【相关文献】
1.食学学科发展的历程与展望——2015曲阜·亚洲食学论坛“食学圆桌会”综述[J], 钦白兰
2.宗旨与担当:亚洲食学论坛的创立与追求——2016第六届亚洲食学论坛(日本京都)致辞 [J], 赵荣光
3.文化与文明:开拓餐桌新时代——世界食学专家齐聚“第八届亚洲食学论坛” [J], ;
4.致辞——第八届亚洲食学论坛 [J], 杨柳;
5.《文化与文明:开拓餐桌新时代——第八届亚洲食学论坛(2018北京)论文集》[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食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食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从古代的“食以养身”到现代的“健康饮食”,人们对于食品的认识和追求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食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安全、营养、美味的食品选择,同时也为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一、食品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了解食品的生产和保存。

例如,中国的“糜”和“酱”,都是用于储存食品的传统方法。

在欧洲,古罗马人则发明了“面包窑”,将食物烤干后作为储存食品的一种手段。

19世纪初,化学家一开始研究食品的成分及营养素,例如1847年瑞典的饮食学家普琳格尔斯认为食物中的三大类,即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是营养的基本物质。

而到了19世纪末,食品科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涉及到食品学、营养学、微生物学、化学等领域。

二、食品科技的革命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的要求提高,食品科技开始了一场革命。

例如,通过超高压处理、脉冲电场处理和辐射杀菌等现代技术,可以消除食品中的细菌和病毒,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此外,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技术也开始应用于食品领域,超细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可以增强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例如,纳米乳饮料可以增加饮料的透明度和稳定性,而纳米化的食品添加剂可以增强独特的食品口感。

三、食品工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食品工业也逐渐的走向现代化和规模化生产。

现代食品工业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手工生产、小作坊的模式,主要是利用机械设备和技术来生产大规模的食品。

食品工业的生产流程也因此更加标准化和卫生化,而且精细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例如,将食品制作流程分解为若干个小步骤,每个步骤都精确控制,以确保生产有序并能够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四、食品安全问题的挑战尽管食品科学和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是一个时刻需要解决的挑战。

尤其是在现代工业化、农业化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大规模化背景下,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因此,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需要不断加强食品监管的力度,加强食品的追溯和控制。

宗旨与担当:亚洲食学论坛的创立与追求——2016第六届亚洲食学论坛(日本京都)致辞

宗旨与担当:亚洲食学论坛的创立与追求——2016第六届亚洲食学论坛(日本京都)致辞

Substance and Responsibility: Establishment and Pursuits of the Asian Food Study Conference -Speech on the 2016 Sixth Annual Asian Food StudyConference in Kyoto作者: 赵荣光作者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出版物刊名: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页码: 1-3页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主题词: 食学 亚洲食学论坛 创立 宗旨摘要:第六届亚洲食学论坛组委会要求亚洲食学论坛创始人、主席赵荣光向大会阐述亚洲食学论坛的宗旨与追求。

是食生产、食生活发展的时代需求与国际食学界的推动、中国食学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促成了年会制的亚洲食学论坛自于2011年一路坚持发展到今天。

每届论坛都是环球性的前沿,食学家汇聚的时代食学重要课题研究的高端盛会。

历届论坛的主题确定都是基于国际视野食事热点、难点的重大问题,前瞻人类食生活与食文化趋势,提出并展开理论思维。

向世界各国食学家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食生产、食生活的知识与经验,促进中国食学研究的科学、健康进步,也为国际食学的发展贡献努力是亚洲食学论坛创办的宗旨。

亚洲食学论坛是国际食学界同仁的民间学术联谊、联合组织,没有任何政治色彩,没有任何政府支持,论坛组织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义工。

亚洲食学论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与学术情态的一个特例,一种代表未来希望的“亚洲食学论坛现象”。

“文化有根,文明无界”是亚洲食学论坛学术主张的基本原则。

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与该种文化的独到创造,她们都是人类大餐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论坛期待并尊重、感谢任何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包容任何批评和不同意见。

论坛组委会正在筹划并不断推动亚洲食学论坛的更长远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宁职 放 字阢 学报
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
2016年第 2l卷第 1期
2016 Vo1.21 No.1
食学学科发展的历程与展望
— — 2015曲阜·亚洲食学论坛“食学圆桌会"综述
钦 白 兰
(浙 江大 学 外 国语 言 文化 与 国际交流 学 院 ,浙 江 杭 州 310058)
一 、 饮食男女 :食学重要性之共识
食 学 是 关 乎 人 类 社 会 及 文 化 传 承 与 发 展 的根 基 。正 如赵 荣 光教 授所 言 ,食 学乃 “自从 人类 走 出 蒙 昧 以来 就 对 自然 和人 生 充 满 着 热 情 和 挚 爱 的至 高无上 的学 问 ”l1l。 日本 石毛 直道 教授 在第一 届亚 洲 食 学 论 坛 期 间也 曾感 慨 “民 以食 为 天 ,我 们 做 的 是 天大 的学 问” 。上 述思想 正 是所有 特邀 嘉宾对 食 学 研 究重 要性 的共识 。
上述两位学者清 晰地指 出饮食在人类社会及 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得到了其他教授 的认可与 共鸣。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近现代中国研究中 心主任萨班 (Fran ̄oise Sabban)教授认为食学可上 升至 哲 学层 面 理解 ,是 非 常重 要 也 特别 复 杂 的研 究 领 域 。这 一点 不仅 得 到 了上 述格 列柯 教授 直接 点评 赞 同 ,也 得 到 了扬 州 大 学 季 鸿 岜教 授 的认 可 与 补 充 。季鸿 岜教授认为 :(食学 )应该提高到哲学范畴 认识 。但是它作为一种文化 ,应该是 民族 的、科学 的、大众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 中国食学必须要 掌握的基本原则 。对萨班教授饮食哲学说法 ,泰国 朱拉 隆功大学 泰 国学研究所 所长 苏姬达 (Suchitra Chongstitvatana)教授也十分认 同。苏姬达教授是第 一 届亚洲食学论坛 的泰方主席 ,她认 为食学是非常 迷 人且 有 回报 的学 问 :
食 学是 一 门研 究人 类 饮 食 问题 的学 科 ,它关 乎 人 与食物关 系 、饮食知识产生和传播 ,甚至影响人 类历史文化 的延续与传 承。2015年 10月 l6日至 18日,第五届亚洲食学论坛在东方圣城 曲阜隆重举 行。在政府 、高校 、企业与民间通力合作下 ,该论坛 以“夫礼之初 ,始诸 饮食”为 主题 ,吸引了来 自亚 、 欧 、美三大洲 400多名食学专家 、学者与实践者 ,共 同探 讨 了食 礼 仪 、食 文 化 、食 遗 产 、食 思 想 、食 制 度 等食 学 研究 议 题 。本 次 国 际盛会 还 发 表 了 “尼 山 宣 言 ”和 “餐 桌 文 明倡 议 ”,宣 布 了 中华 食 学研 究 基 金 与 中华 食 学会 创 立 意 向 ,启 动 了衍 圣 公府 饮 食 文化 申请 世界 非遗 代表 作 的仪式 。这些 活动 都标志 了食 学 发 展 即将 开 启历史 性 的新里 程 。本 届亚 洲食 学论 坛 还 专 门邀 请 国 内外 顶 级 食 学 专 家 学 者 ,就 “食 学 学科建设 ”问题发表各 自的看法 ,一 同参与了 50分 钟 的“食学 圆桌 会议 ”。该 圆桌讨 论 由浙 江旅游 学 院 何宏教授主持 ,中、日、韩 、美 、法 、俄 、泰等 国 10位特 邀嘉宾依次发表了对食学学科建设的看法与展望 。
纵观各位学者专家的讲辞①,呈现出j个显著
特点 :所有嘉 宾认可食学乃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传承 与发 展 的根 基 ;食学 学 科化 需要 人 文 社 会 与 自然 科 学 多元 的研 究方 法 ;所 有嘉 宾 支持 并 期 盼食 学 有 更 美 好 的未来 。本文 将参 考各 位学 者在 场发 言与 相关 论 文 ,对 2015曲阜 ·亚 洲食 学 圆桌会议 做 一综述 。
与跨文化研究。 ①本文作者系第 五届亚洲食学论坛同传译者 ,文中学者言论引 自 2015年 10月 18日下午在 曲阜香格里拉酒店召开的食学 圆桌会议现场发 言。

钦 白兰
食 学学 科发展 的历 程 与展 望——2015曲阜·亚洲食学论坛“食学圆桌会”综述
俗话“人是铁 ,饭是钢 ,一顿不吃饿得慌”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意。从 古 至今 的人类生 活与文化延续一直是 围绕饮食来 思考的 ,这就是食学 。对于食学 ,哈佛大学格列柯 (Allen J.Grieco)教授也开宗 明义表达它在人类文 化生 活 中的根基 位 置 :
本 次 圆桌 会议 上 ,浙江 工 商 大学 赵 荣光 教 授 引 用 《礼记 ·礼运》中一句话 “饮食 男女 ,人之 大欲存 焉”来阐发饮食是人类生存与文化延续最重要 的两 桩事 情 之一 ,是 人 活着 的最 基 本行 为 。这就 是 中 国
【收稿 日期】2015—11-27 【网 络 出 版】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5.1268.C.20160125.1025.014.html 【作者简介】钦 白兰(1987一 ),女 ,湖南吉首人 ,浙江大学外 国语 言文化 与国际交流学院 2010级外 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 生 ,主要从 事遗产话语
[摘 要1食 物是人 类社会历史文化传承 与发展 的根基。食学的产生乃必然且有长期发展繁荣 的可能性。食学研 究 始于近代的西方学术界 ,近几十年也在 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2015曲阜 ·亚洲食 学论坛上 ,国 内外食学顶级专家和特邀嘉宾探讨 了食礼仪 、食文化、食遗产、食 思想 、食制度等研究议题 ,就食 学学科 发展 的议 题发表深度见解 ,不仅得 出了从事饮食研究 的重要性 与食学学科建立 的必然性之共识 ,并且表达 了食 学学科建 设特别需要朝着方法与视角 多元化 的方 向继续发展 的愿景。 [关键词1曲阜 ;亚洲食学论坛;饮食文化 ;饮食哲学 ;学科建设 【中图 分 类 号 1TS971 【文 献 标 识 码 1A 【文 章编 号11009—3621(2016)O1—0024—04
“每个人或 多或 少都会 同意:就算我们 个人对 饮 食 的 看 法不 同 ,但 食 物一 定是 我 们 文化 当 中最基 本 的 必需 品 。正 因如 此 ,饮 食 实 际上 存在 于我 们 文 化 生 活 中的 方 方 面 面 。食 学 并 没有 明确 的研 究界 限,也就是说 ,食 学有多方面研 究的可能性。或许 因 为这样 ,食 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与实践领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