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真菌丛枝发育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影响

合集下载

厚垣轮枝菌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

厚垣轮枝菌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

J, s e il - n - . 2e p c al E 7a d E 8 y
Ke r s e t i u c lmy o p r m; e me tdfl a e ; y wo d :V r el m h a d s o i i f i u F r ne t ts ir
在 一 定 的局 限性 ,如 :种 植 单 一 抗性 品种 ,常 导
虫二龄 幼 虫(:活性均 有强烈 的抑制作 用 ,尤其以 E 7和 J) 一 E 8的作 用最为明显 ,J在作 用2 后 全部 致死。 一 4h
关 键 词 :厚 垣 轮 枝 茵 ;发 酵 液 ; 大豆 胞 囊线 虫 ; 生物 防 治
sc n - t ejv nl J n gso eeo eag c e e o d s g u e i s( )a d e g fH t d r l i si a e 2 r y n n
t elb c n i o s T e r s l h w d t a i ioa e r n e h o dt n . h e u t s o e h t x s l ts me td a i s s f t t s h d n f c s o h e t d g ac ig x e t i r e a o ef t n t e n ma o e e g h t h n .E c p la e
中 ,淡紫 拟 青霉 ( a c o y e lc u ) P ei m csi i s 、厚 垣 轮枝 l la n
ef cs o iiⅢi m h a d s o i m e me td f t t s o f t f vetc u c l my o p ru f r n e l a e n e i r
A b t a t n s yb a y tn m ao e s pp e sv ol i Ve t s r c :I o e n c s e td u r s ie s i,sx r ̄ elim hlmyd s ru wee ioa e am eI o ee m ie t e ilu e a o poi m r s lt d i t d tr n h t

不同抑制性土壤真菌菌株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

不同抑制性土壤真菌菌株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

3 A r ut rl e o re n n i n n si t , i n j n ies y Ha b 5 0 0 C ia . g i l a R s u c sa d E vr me t n t ue Hel gi gUnv ri , r i 1 0 8 , hn ) c u o I t o a t n
Ab t a t sr c :Fu g o l e u e n ma o e p p l to y t er a t g n s i b h v o n h we n ic u d r d c e t d o u a i n b h i n a o itc e a i r a d s o d a
陈 井 生 李 肖 白 李 泽 宇n , , , 范文 艳。 贾洪 琪 , 红 丽 倪 洪 涛。 , 潘 ,
( . 龙 江省 农 业 科 学 院 大 庆 分 院 , 龙 江 大 庆 1 3 1 ;2 黑 龙 江 八 一 农 垦 大 学 农 学 院 , 1黑 黑 636 . 黑 龙 江 大 庆 13 1 ;3 黑龙 江 大 学 农 业 与 资 源 环 境 学 院 , 636 . 黑龙 江 哈 尔 滨 1 08 ) 5 0 0
株 的发 酵液 包衣处理 大豆种 子 , 够抑 制 大 豆胞 囊线 虫的繁 殖 , 中菌株 D 0 9的 抑 制作 用最 强 , 能 其 q5 D 0 2次之 , q 3 q1 D O O的抑 制 作 用最 弱 , 制 率 分 别 为 8 . 5 、 0 5 和 4 . 2 。综 上 所 述 , 株 抑 3 0 8 . 8 1 5 菌 D 0 2对 大豆胞 囊线 虫的抑 制活性 最高 , q1 其他 4株效 果接近 , Dq 3 但 O 0对胞 囊形成的抑制 效果一般 。

大豆根部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大豆根部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212023.9大豆根部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对策付国会(岫岩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发展中心,辽宁 岫岩 114300)1 大豆胞囊线虫病1.1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表现及发生规律大豆胞囊线虫病可发生于大豆整个生长周期。

该病的发生是由于土壤中的线虫侵入大豆根系,吸取大豆营养,导致大豆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植株发育不良、矮小、茎叶呈淡黄色、开花迟缓、结荚率降低和结瘪荚、籽粒萎缩褶皱,严重时大豆不结荚,导致大豆产量严重下降。

病株根部可见乳白色小颗粒状物质,该病的发生与大豆的栽培管理技术相关,在温度和湿度异常时易发病,土壤湿度60%~80%时该病的发生率最高,土壤结构疏松的沙壤土和盐碱地,土壤透气性好,该病的发生较重。

1.2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措施选择抗病性强、不携带病虫害的种子进行种植,播种前挑选完整、饱满的大豆种子进行拌种消毒等工作。

剔除不完整种子,可使用3%呋喃丹颗粒、涕灭威等化学药剂进行拌种,或是施用于土壤中。

土地实行轮作制度,尽量选择在禾本科的后茬种植大豆,可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提高种植管理水平,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让大豆生长健壮,可提高大豆对病虫害的免疫能力。

2 大豆根腐病2.1 大豆根腐病的危害表现及发生规律大豆生产过程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为大豆根腐病,该病可由多种致病菌导致,防治困难,主要危害大豆主根。

该病发生的初期主要是在根部生成小病斑,多为褐色或浅黑褐色,随病情进展颜色加深变成红褐色或者暗褐色,形状扩变为梭形、长条形和不规则形,侧根数量减少。

严重时侧根和须根脱落,整根变为秃根,皮层呈现红褐色或暗褐色溃疡状。

大豆根部受损导致植株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地上部分的茎节数和分枝数量降低,病情轻者可继续生长,但大豆产量和质量严重降低,病情重的植株可死亡。

病菌也可侵袭大豆种子,致使种子变软,表面生长白色霉菌,不能萌发。

土壤湿度过高或干旱都会加重病情,提早播种和播种穴过深也可加重病情,病菌可在土壤中生存2~3年,连作可加重病情严重程度,连作年限越长越严重。

大豆胞囊线虫外胞囊际真菌对线虫胞囊孵化的抑制作用

大豆胞囊线虫外胞囊际真菌对线虫胞囊孵化的抑制作用
Ab t a t h u g s i a mp ra tme e ft e s y e n r io p e e mi r b a , n o tb l e ff n ic n b s d a sr c :T e f n u s n i o t n mb ro h o b a h z s h r c o i a d s me mea oi s o u g a e u e s l t b o c n r lf co , h c s a i ot n a s t o to h o b a y t Ne t d .I r e o g i u g i u p e so f i - o t a tr w ih i mp r tme n o c nr lt e S y e o a n C s ma o e n o d r t a n f n iw t s p r s in o h
Fb 2 0 e . 01
2月
文 章 编 号 :0 2 2 9 (0 0 0 — 0 5 0 10 — 0 0 2 1 ) 10 2 — 3
大豆胞囊线虫外胞囊际真菌对线 虫胞囊孵化 的抑制作 用
刘 起飞 高 亚梅 。 , , 宁德 利 , 吉 到 , 文 慧 韩 毅 强 杜 张 ,
maz — ie s y e n r t t n i ma z - o b a o ai .Ni e f n iw r ee t d fr e g h th n n iiin e p rme to o b a y tNe td , n i e o n u g e e s lc e o g ac i g i h b t x e i n S y e n C s ma o e a d sx o f
L uQi i Ga me , ig D l , u Jd o , h n e h i Ha iin i f I oYa i N n ei D i a 2Z a gW n u2 n Y qa g e , I I ,

根内根孢囊霉对大豆成熟期生物量、根腐病及根际土壤百菌清残留的影响

根内根孢囊霉对大豆成熟期生物量、根腐病及根际土壤百菌清残留的影响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17]孙金秋,任相亮,胡红岩,等.农田杂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综述[J].杂草学报,2019,37(2):1-9.[18]李昌新,赵 锋,芮雯奕,等.长期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对双季稻田冬春季杂草群落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9,18(3):142-147.[19]董春华,曾希柏,文石林,等.长期施肥对红壤双季稻冬闲田春季杂草群落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9):1150-1157. [20]张海艳,朱荣松,孙国俊,等.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制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J].杂草学报,2016,34(1):50-55.[21]YinLC,CaiZC,ZhongWH.Changesinweedcommunitydiversityofmaizecropsduetolong-termfertilization[J].CropProtection,2006,25(9):910-914.[22]李儒海,强 胜,邱多生,等.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油轮作制水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7):3236-3243. [23]汤雷雷,万开元,陈 防.养分管理与农田杂草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进化的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7):1744-1749. [24]NavasML.Trait-basedapproachestounravellingtheassemblyofweedcommunitiesandtheirimpactonagro-ecosystemfunctioning[J].WeedResearch,2012,52(6):479-488.接伟光,林厚泽,杨冬莹,等.根内根孢囊霉对大豆成熟期生物量、根腐病及根际土壤百菌清残留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14):153-158.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14.021根内根孢囊霉对大豆成熟期生物量、根腐病及根际土壤百菌清残留的影响接伟光1,2,林厚泽2,杨冬莹2,姚延轩2(1.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微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寒区植物基因与生物发酵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微生物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黑龙江东方学院食品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66) 摘要:通过随机取样研究接种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intraradices)菌剂对0、1年连作大豆成熟期生物量、根际土壤AMF孢子密度、AMF侵染率及根腐病病情指数的影响,以及R.intraradices对大豆根际土壤百菌清残留量的影响。

水分胁迫下丛枝菌根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作物生长和氮磷吸收的影响

水分胁迫下丛枝菌根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作物生长和氮磷吸收的影响

可 以与大多数植物共生 , 调节宿主体 内的代率 , 增 强寄主植物 的抗旱 性, 促进作物生长 ” 。土壤 含水量 和通气性 对真菌 的侵染
有很大的影 响, 适度 的土壤含水量可以促进丛枝菌根的发育 ,
供试 A MF真菌为苏格 兰球囊霉 ( G l o mu s c a l e d o n i u m) , 菌
r u m) 的悬液进行强化接种 。
1 . 2 试验 设 计
试验在南京农业 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温室进行 。供试水
稻品种为 日本晴( O r y z a s a t i v a V  ̄ d r . . j a p o n i c a N i p p o n b a r e ) , 绿 豆
品种 为川 源 绿 豆 ( V i g n a r a d i a t a L .C h u a n y u a n ) 。供 试 土 壤 采
采用两 因素两水 平试验 , 设接种 A M 真菌和不 接种 A M
自江苏省淮安市淮 阴 区王 营镇 的黄潮 土 , 0— 2 0 c l n表层 土 , 前茬为水稻 。耕层土壤有机 质含 量为 9 . 9 s / k g , 速效氮含 量 为7 . 3 6 m g / k g , 速 效 磷 含量 为 6 . 4 3 m /k s g , 速 效 钾 含量 为
李岳 峰 , 居 立海。 , 张 来运。 ,徐 国华
( 1 . 江苏省洪泽县农业 委员会 , 江苏洪泽 2 2 3 1 0 0 ; 2 . 江苏省洪泽县 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 , 江苏洪泽 2 2 3 1 0 0 ; 3 . 江苏省洪泽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 江苏洪泽 2 2 3 1 0 0 ; 4 .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江苏南 京 2 1 0 0 9 5 )

利用根际细菌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

利用根际细菌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

利用细菌防治大豆根腐病菌及胞囊线虫病研究1段玉玺陈立杰王媛媛孙华李进荣(沈阳农业大学北方线虫研究所沈阳 110161)摘要:细菌是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成员,利用有益细菌菌株作为生防因子是解决土传微生物病害的重要途径。

本文对部分细菌菌株对大豆根腐病菌及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效果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部分菌株对大豆根腐病原菌-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抑制效果明显,但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抑制效果不明显;获得了7株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孵化具有抑制效果的菌株。

在田间筛选过程中从1069株细菌中筛选获得14株菌株,这些菌株包衣处理大豆种子表现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这些菌株有可能成为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生防菌株。

关键词:细菌;大豆胞囊线虫;大豆根腐病Bio-Effect of Different Bacterial Strains on Soybean Root Rot Pathogens and Heterodera glycinesDuan Yu-xi Chen Li-jie Wang Yuan-yuan Sun Hua Li Jin-rong Nematology Institute of Northern China,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161,CinaAbstract: The bacteria was the important member among the microorganism biodiversity. It was the best ways to use the bacteria as the bio-agent to control the soilborn pathgens. The biocontrol effects of different bacteria on the soybean root rot pathogen (Pythium aphanidermatum and Fusarium oxysporum) and Heterodera glycines were tes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me strains had effect on the Pythium aphanidermatum, but no effect on Fusarium oxysporum. Seven bacterial strains were obtained which could suppress the hatch of H. glycines. The 14 bacterial strains were selected from 1069 bacterial strains by field selective assay which could disturb the cyst formation on the surface of soybean root. The bacterial strains which had effect on the fungal pathogen and nematode would be become the bio-control agents on the soybean root rot pathogen and soybean cyst nematode in the future.1基金项目: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项目(05EFN212100059),农业部成果转化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3199)Key word: bacteria; Heterodera glycines; soybean root rot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又称大豆黄萎病、火龙秧子,长期以来是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

简析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简析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简析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者:孟宪杰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14期孟宪杰种植大豆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大豆病虫害的存在,使得大豆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经济效益。

为了避免病虫害给大豆种植带来的经济损失,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为大豆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

本文对大豆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1、大豆胞囊线虫病(1)发生特点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一种贯穿于大豆各个生育期的病害,发病后会导致大豆植株长势变弱,整株矮化,叶片变黄,根系发育不良,须根增多,而且须根上会生出一些白色的颗粒物。

此病的发生与大豆种植的土壤环境条件及田间管理强度密切相关。

此病对大豆种植危害严重,防治不到位会导致大面积减产。

(2)防治措施一是在购买种子时要做好检验,避免种植附带线虫的种子。

二是要强化种植管理,为植株健康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要对大豆田进行合理轮作,避免土壤中有害物质的过多积累。

四是利用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或浸种,将种子上附带的线虫杀死。

2、大豆霜霉病(1)发生特点大豆霜霉病主要对大豆的叶片和豆粒造成为害,发病后会在幼苗2个真叶的叶脉边缘出现褪绿色病斑,整个叶片也会变成浅黄色,此时遇到气候过于潮湿,会导致叶片的背面生出灰白色霜霉层,也就是病原菌的孢囊。

大豆进入成株期后,发病的表现为叶片表面呈形状不规则的浅褐色病斑,病斑同样会生出灰白色人病原菌的孢囊。

豆粒的表面也被白色菌丝层包裹,这层白色菌丝含有数量可观的病菌卵孢子。

(2)防治措施一是选择种植抗病性强的大豆品种,尽量不要从外地购种,可采取自留种田的方法。

二是对种子进行药物处理。

用克霉灵或敌克松等药物浸种或拌种,可起到有效预防效果。

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病株,及时将病株拔除,消除初侵染源。

四是在病害发生后,用多菌灵或百菌清等药剂用水稀释后进行喷施。

3、大豆根腐病(1)发生特点大豆根腐病是发生在大豆根部的病害,大豆的幼苗期和成株期均会感染此病。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抗病性抗旱性的影响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抗病性抗旱性的影响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抗病性抗旱性的影响丛枝菌根(AM)是一类真菌,能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可以帮助植物提高抗病性和抗旱性,使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恶劣环境。

在自然界中,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是非常普遍的,而且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丛枝菌根真菌能够通过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研究表明,丛枝菌根真菌能够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发育,从而增加植物的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这是因为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后,能够释放一些生长调节物质,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加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增强植物的免疫力,从而提高植物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

丛枝菌根真菌能够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

研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能够促进植物的气孔调节,增加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水分的丢失,从而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

丛枝菌根真菌能够促进植物产生一些抗氧化物质,减少植物因干旱导致的氧化损伤,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研究表明,丛枝菌根真菌能够促进植物产生一些抗氧化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减少植物因干旱导致的氧化损伤,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丛枝菌根真菌是一类重要的共生真菌,在植物的生长发育、抗病性和抗旱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强对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互作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的抗病性和抗旱性的分子遗传机理,为培育抗病性和抗旱性植物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所述关于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抗病性和抗旱性的研究,基于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但由于研究领域的不断更新与拓展,部分内容可能存在研究上的最新进展未予体现的情况。

】。

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王明泽(黑龙江省农科院大庆分院)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大豆商品基地和出口基地,大豆生产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多年来黑龙江省依靠优越的土壤条件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发展大豆生产,不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随着大豆种植年限的增加,大豆生产出现了一种严重的病害-大豆胞囊线虫病。

它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大豆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发生大豆孢囊线虫病在我国,从黄淮海到黑龙江,几乎所有的北方大豆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发病面积最多、危害程度最重、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是黑龙江。

在20世纪60年代,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在黑龙江省西北部松嫩平原干旱少雨地区的盐碱地、沙壤土、壤土地块发生,局部大豆田发生较重,对产量影响较大。

在东北部三江平原,多雨潮湿、低洼内涝地区、白浆土地块大豆田即使发生也比较轻,而且大部分大豆田尚无此病发生。

进入80年代,随着大豆栽培面积逐年增加,此病危害程度也在加重,个别地块甚至绝产。

据东北农业大学吕文清教授1993年主编的《植物病理学》中记载,三江平原各大农场发病面积占45%。

进入21世纪以后,有些旱田改为水田,但垦区旱田作物中2002年大豆面积仍保持在53.3万公顷以上;近年来,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提高,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重迎茬面积增加,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发病范围呈扩大趋势由于大豆重迎茬,使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发展速度加快,已经蔓延到东部、北部的大豆主产区。

那一带的许多农场、市县的许多地块从减产、显著减产、持续减产迅速加重到不能正常种植大豆的严重程度。

目前,全省各地区几乎都有胞囊线虫病存在,而且逐年递增,给大豆生产造成很大威胁。

二、危害及机理黑龙江省受害严重面积就达66.7万公顷左右,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达70%~80%,甚至绝产。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胞囊对不良环境抵抗能力很强,其生活力可保持3~9年。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症状发病条件和防治对策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症状发病条件和防治对策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症状发病条件和防治对策大豆胞囊线虫病在大豆种植区普遍发生,一般可使大豆减产10%~15%,严重时可减产70%~80%,个别甚至绝产。

该病给大豆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且其防治比较困难,农户们必须认真了解相应的防治措施。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症状、发病条件和防治对策,供大家参考。

1、危害症状应该说,胞囊线虫病在大豆整个生长发育期都可能发生。

由于胞囊线虫寄生于大豆根上,因而直接危害大豆根部。

在大豆幼苗期,植株受害后生长变得迟缓,子叶和真叶开始发黄,重病的苗株生长停止,最后导致死亡。

植株根部被线虫寄生后,植株变得矮小,花芽簇生,节间慢慢缩短,开花期延后,不能结荚或结荚很少,叶子发黄;严重的地块呈大面积枯黄,好像火烧状,因而又被称作“火龙秧子”。

根部被线虫寄生后,主根及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增多,整个根系看上去就像发状须根。

须根上附着白色或黄白色比针尖稍大的小突起,大小约0.5mm左右,也就是线虫的包囊。

病根根瘤极少或根本不结瘤。

植株地上部分明显矮小,节间短,叶片黄,叶柄与茎的顶部也变为浅黄色,很少结荚。

2、病原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由大豆胞囊线虫浸染引起的。

2.1形态特征卵为长圆形,藏于胞囊内。

幼虫分4期,2龄之前雌雄相近,3龄后雌雄可以分清。

老熟雄虫为线形,两端钝园,多数朝腹部弯曲,体长约1.33mm;老熟雌虫呈柠檬形,大小为0.8mm×0.5mm,呈白色或黄白色,体内充满卵粒,并可直接转化成胞囊。

2.2寄主范围大豆胞囊线虫的寄主很广。

在我国的寄主植物有大豆、菜豆、饭豆、红小豆、野生大豆、豌豆、地黄等。

3、侵染循环大豆胞囊线虫以卵的形式在胞囊内越冬。

春季温度达到15℃以上,卵发育孵化成初龄幼虫,蜕皮后变为二龄幼虫,并能用口针刺入寄主细胞内寄生活动。

再次蜕皮后变为3龄幼虫,虫体开始膨大呈豆荚形。

第三次蜕皮后变为4龄幼虫,再经过第五次蜕皮后成为成虫。

雄成虫冲破根皮进入土壤中与雌成虫交尾。

利用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促进豆科植物生长的方法[发明专利]

利用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促进豆科植物生长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利用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促进豆科植物生长的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周冀琼,刘珊,刘琳,闫艳红,赵艳兰,张新全
申请号:CN202011070905.8
申请日:20201009
公开号:CN112189525A
公开日:
2021010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提高豆科植物草地产量和品质且不会对草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利用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促进豆科植物生长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菌剂和根瘤菌,可促进豆科植物养分吸收,提高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可提高空间土壤肥料利用率,促进豆科固氮,协助宿主植物吸收土壤养分,能疏松土壤、消除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结构,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防止人工施用化学氮肥的流失,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安全,并且相比化肥利用率更高、作用时间长,且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改良培肥土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促进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适合在牧草种植技术领域推广应用。

申请人:四川农业大学
地址:611130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李玉兴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VAM真菌对大豆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VAM真菌对大豆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VAM真菌对大豆幼苗抗旱性的影响作者:骆强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3年第5期骆强(毕节学院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毕节551700)摘要:通过盆栽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下接种泡囊丛枝菌根真菌(V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mosseae)对大豆[Glycinemax(L.)Merr.]幼苗叶片质膜抗氧化系统、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与未接种VAM真菌相比,接种VAM真菌可以缓解因干旱胁迫造成的大豆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下降,显著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缓解游离脯氨酸(Pro)的积累、提高可溶性蛋白质(SP)含量,提高可溶性糖(SG)的转运速度,抑制叶绿素(Chl)的分解。

关键词:大豆[Glycinemax(L.)Merr.]幼苗;抗旱机理;VAM真菌;干旱胁迫中图分类号:S565.1;Q948.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5-1017-03干旱是限制中国北方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逆境之一[1]。

大豆[Glycinemax(L.)Merr.]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需水量较高,根系不发达,是豆类作物中对缺水最敏感的一种。

水分不仅影响大豆植株形态的变化,而且还影响其生理反应,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春播大豆的生育前期恰好处于春季,极易受到干旱的影响,而苗期干旱胁迫会严重抑制前期的营养生长,进而影响后期的生育。

泡囊丛枝菌根(Vesicular-ArbuscularMycorrhizal,VAM)真菌是一种由菌根真菌侵染而成的复合体[2]。

菌根的存在可以提高植物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尤其是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方面有着突出作用,正是由于菌根的这些有益作用,菌根真菌生物技术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己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本试验以大豆为试材,接种VAM真菌,研究干旱胁迫下菌根形成后对大豆幼苗抗旱效应的影响,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丛枝菌根真菌对作物抗南方根结线虫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丛枝菌根真菌对作物抗南方根结线虫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丛枝菌根真菌对作物抗南方根结线虫作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南方根结线虫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病虫害之一,其主要危害作物的根部,导致根系受损和生长受阻。

目前,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已经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因此,寻找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势在必行。

近年来,丛枝菌根真菌因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对根结线虫的防治作用广受关注,成为防治农作物病害的新方向。

然而,目前对于丛枝菌根真菌对南方根结线虫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的研究。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作用和影响因素,旨在为无农药防治南方根结线虫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3. 研究内容:(1)筛选对南方根结线虫有较好防治效果的丛枝菌根真菌品种;(2)探究丛枝菌根真菌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作用机理;(3)考察丛枝菌根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4)评价丛枝菌根真菌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4. 研究方法:(1)采用组培技术筛选适合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和繁殖的植物品种;(2)根据线虫的感染情况,筛选对南方根结线虫具有抗性的丛枝菌根真菌品种;(3)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丛枝菌根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4)采用生物学和生态学方法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作用机制。

5. 预期成果:(1)筛选出对南方根结线虫具有抗性的丛枝菌根真菌品种;(2)探究丛枝菌根真菌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作用机理;(3)明确丛枝菌根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4)为无农药防治南方根结线虫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双接种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双接种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双接种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丛枝菌根真菌(AMF)和根瘤菌(Rhizobia)是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两种共生微生物,分别和植物的根系形成菌根和根瘤。

AMF能够增加植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效率,促进植物生长,而根瘤菌则能够固氮,为植物提供氮源。

因此,双接种AMF和根瘤菌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生物肥料,可提高农作物生产力,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和环境污染。

在大豆生长过程中,AMF和根瘤菌的共生能力很强,但是双接种对大豆生长的影响还未完全明确。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双接种AMF和根瘤菌对大豆生长的影响,为大豆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选取大豆(Glycine max L.)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单接种和双接种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实验分别设置四组处理:CK(不接种微生物菌根或根瘤菌)、AMF单接种(Gigaspora margarita接种)、Rhizobia单接种(Bradyrhizobium sp. NCACG3接种)、AMF和Rhizobia双接种。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2.1. 材料准备选取生长健壮的大豆种子,清洗后在室温下催芽,种苗生长至两片叶子时进行接种。

AMF和Rhizobia菌株分别由微生物实验室提供,存储在20℃的琼脂培养基中。

2.2. 处理设置将大豆幼苗分别移植至土壤中,分别进行CK、AMF单接种、Rhizobia单接种和AMF和Rhizobia双接种四组处理。

每组处理设置六个重复,共计24个小组。

处理10天后,在幼苗地下部分分别测定根长、根重、干重和根系形态等生长指标,并进行数据分析。

2.3. 数据处理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处理。

3. 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计通过比较单接种和双接种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接种AMF和Rhizobia双菌种能够显著促进大豆生长,提高根长、根重、干重等生长指标;(2)不同接种处理对大豆根系形态的影响不同,双接种处理能够增加根系表面积,提高根系空间占比;(3)利用AMF和Rhizobia双接种能够有效提高大豆生产力,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丛枝菌根种类对异果皮甘氨酸的影响

丛枝菌根种类对异果皮甘氨酸的影响

丛枝菌根种类对异果皮甘氨酸的影响
大豆囊虫线虫(SCN)于60年前被引入美国,已在该国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广泛传播。

穿透根部组织后,SCN会从大豆植物中吸收养分,从而降低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这些线虫是美国大豆损失的主要原因-2014年,SCN导致大豆损失350万吨。

尽管已制定了办理策略,但其中许多策略在减少SCN人口方面已变得不太有效。

伊利诺伊大学和美国农业部植物病理学家ML Pawlowski和GL Hartman一直致力于通过减少大豆疾病和害虫来提高大豆生产力。

他们的最新研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是SCN办理中的一种潜在工具。

丛枝菌根真菌(AMF)与大多数植物(包罗大豆)的根形成共生关系。

先前的研究表白,这些真菌可以减轻由病原体和害虫(包罗SCN)引起的植物病害的严重性。

Pawlowski和Hartman着手了解AMF如何按捺SCN种群。

在一项实验中,他们发现来自不同科的几种不同AMF物种使大豆根上的囊肿数量减少了59%至80%。

他们还发现,一种AMF物种可将SCN数量减少60%,并能够将卵孵化按捺多达30%。

哈特曼说:“我们惊讶地发现,AMF擅长按捺SCN。

” “这为确定在田间条件下使用AMF的功效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目的是提供另一种办理工具以减少SCN对大豆生产的影响。

”Hartman还建议,对使用丛枝菌根真菌进行生物防治感兴趣的行业,可以考虑将可有效降低SCN的菌株(F. mosseae)商业化。

有关更多信息,请阅读《植物病害》9月号中的“丛枝菌根物种对异型藻类甘氨酸的影响” 。

不同大豆品种根系对大豆胞囊线虫趋化性的影响

不同大豆品种根系对大豆胞囊线虫趋化性的影响

不同大豆品种根系对大豆胞囊线虫趋化性的影响王雪;段玉玺;陈立杰;王媛媛【期刊名称】《大豆科学》【年(卷),期】2008(27)6【摘要】以4种不同抗性大豆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离体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对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幼根和不同时期根系分泌物的趋化性。

结果表明:在不同抗性不同苗龄大豆根系分泌物作用下,二龄幼虫在根系分泌物周围0~1cm区间内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感病品种辽豆10在根系分泌物周围0—1cm区间内的平均分布率最高,达到12.21%,最高峰出现在6d苗龄。

而灰皮支黑豆等抗病品种对二龄幼虫的吸引高峰均出现在大豆出苗18d后。

研究二龄幼虫对离体幼根的趋性时发现,感病品种辽豆10的幼根对大豆胞囊线虫的二龄幼虫具有强烈的吸引性,而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的幼根对大豆胞囊线虫的二龄幼虫具有排斥作用。

【总页数】4页(P1015-1018)【关键词】大豆;根系分泌物;大豆胞囊线虫;趋化性【作者】王雪;段玉玺;陈立杰;王媛媛【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北方植物线虫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6【相关文献】1.不同抗性大豆品种与大豆胞囊线虫的田间群体动态关系研究 [J], 远方;段玉玺;陈立杰;刘维志2.大豆胞囊线虫胁迫下不同抗性大豆杂交后代根系蛋白质组分析 [J], 刘大伟;陈立杰;段玉玺3.黑土区不同抗性大豆品种与大豆胞囊线虫群体动态关系 [J], 许艳丽;陈伊里;司兆胜;李春杰;温广月4.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对田间大豆胞囊线虫群体动态的影响 [J], 吴海燕;段玉玺;陈立杰;刘维志5.淡紫拟青霉发酵滤液对大豆胞囊线虫趋化性的影响 [J], 孙漫红;刘杏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丛枝菌根真菌对大豆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性研究

丛枝菌根真菌对大豆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性研究

丛枝菌根真菌对大豆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性研究张旭红;王幼珊;王殿武;邢礼军;倪小惠;陈宁;刘志轩【期刊名称】《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03(026)003【摘要】采用沙培基质试验,以大豆(Glycine max (L.) Merr.)为宿主植物研究了4个AM菌株(Glomus versiforme 1、Glomus mosseae 93、Glomus diaphanum和Glomus versiforme 2)在3个基质相对含水率处理(25%、50%、80%)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① Glomus mosseae 93、Glomus diaphanum和Glomus versiforme 2在50%基质相对含水率时的侵染率高于25%处理,80%时最低.而Glomus versiforme 1菌株侵染率则随着基质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② 4个菌株菌丝量在50%时均高于25%水分处理,80%时略有下降,但下降程度不同;③Glomus mosseae 93在3个基质含水率处理下,侵染率和菌丝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该菌株能适应较大幅度的基质含水率变化;④接种4个AM菌株均可以降低大豆植株叶片的萎蔫系数和水势,改善植株的水分状况,提高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从而增加植株地上部干重;⑤试验还说明,除供试4个菌株之间的区别外,来自不同地域的菌株对基质水分的适应性也有很大差别.【总页数】6页(P40-45)【作者】张旭红;王幼珊;王殿武;邢礼军;倪小惠;陈宁;刘志轩【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河北,保定,07100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89;河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河北,保定,07100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89;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89;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北京,100094;保定市环保局,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4.39【相关文献】1.不同水分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对刺槐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J], 田帅;刘振坤;唐明2.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大豆耐酸、铝能力的影响 [J], 张爽;廖红;王秀荣3.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抗旱性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响应 [J], 孔钰凤;朱先灿;张建峰;田春杰;4.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抗旱性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响应 [J], 孔钰凤;朱先灿;张建峰;田春杰5.内生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逆境适应性研究进展 [J], 赵鑫;赵丽丽;王普昶;陈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及防治摘要阐述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症状特征与发病规律,并从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等方面介绍其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大豆种植户防治该病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大豆孢囊线虫病;症状特征;发病规律;防治方法大豆孢囊线虫病也称大豆线虫病,俗称火龙秧子,是世界大豆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大豆孢囊线虫病对大豆生产及地力的恢复影响极大,近年来因重迎茬面积的增加,大豆孢囊线虫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1症状特征在大豆整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病。

苗期发病,子叶及真叶变黄,发育迟缓。

成株期发病,植株矮小,叶片变黄,叶柄及茎顶端失绿呈淡黄色,开花推迟,结荚小而少。

发病严重时茎叶变黄,叶片干枯、脱落,大豆成片枯死,似被火烧焦一样,因而有火龙秧子之称。

根部被线虫寄生后,根系不发达,侧根减少,须根增多,根瘤少而小,并在根系上着生许多白色或黄白色小颗粒,即孢囊。

2病原特征在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s,属垫刃目,异皮线虫科,异皮线虫属。

卵初为圆筒形,后发育为长椭圆形,藏于孢囊或卵囊之中。

孢囊黄褐色,柠檬形,皮层革质,内部充满卵。

幼虫分4个龄期,1龄幼虫在卵内发育;2龄幼虫蠕虫形;3龄幼虫豆荚形,雌、雄可辨,雌虫生殖原基呈二叉状,如“V”形,雄性生殖原基上端弯曲,如钩针状;4龄幼虫雌、雄外形有明显区别,雄虫呈卷曲状,体长延伸呈线形,雌虫体形似烧瓶状。

成虫雌、雄异形,雌虫有孢囊阶段。

雄成虫为线条形,头和尾钝圆,尾短,生有1对交合刺,弯向腹侧,雌成虫为鸭梨形,前部突出呈颈状,后部有明显的突起,呈圆锥形。

3 发病规律大豆孢囊线虫发生代数由南向北逐渐减少,与温度正相关。

在黑龙江省每年发生3代。

主要以内藏卵及1龄幼虫的孢囊在土壤和寄主根茬内越冬。

孢囊对低温、干旱抵抗能力强,在土中可保持10年的生活力。

春季气温变暖,卵开始孵化,1龄幼虫在卵内发育,蜕皮为2龄幼虫,突破卵壳进入土壤里,雌幼虫在土中寻找寄主,大豆出苗后,钻入大豆幼根,在根皮层中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d d wi 0 0 J f C tab sue fr n tg d e t 4 0 2 o N a r u c l migsa e,fl d v lp n tg h S o ul e eo me ts e,a d d c mp sn tg ep cie a n e o o igsa ers e t — v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 ( ) 9 9 2 1 7 2 : 5~ 9,00 Jun lfQnd oA r u ua nv ̄t N trl c ne o ra o ig a gi l rlU i i ct e y( aua i c) Se
文 章 编 号 :17 6 4—18 2 1 )2—09 O 4 x(0 0 0 0 5一 5
o y a s m a o e Die s s n So be n Cy t Ne t d s a e
L u —iL iWA G We h a Z i—h n LU R nj I nx, I J Hu, N i u , HU X nc a , I u —n — i
摘要: 丛枝菌根 ( AM) 真菌能诱导植物抗病性 , 而且 已有迹 象表 明该真 菌在植 物根 内形成 的丛枝 结构 与降低 土传 病 害有 关。为了进一步 探索 丛 枝发 育 在 AM 真菌 诱 导植 物抗 病 性 中 的作 用 , 者 于温 室盆 栽 条件 下 播种 大豆 作 ( l i a ) 鲁 豆 1 Gy n m x “ ce 1号”同时接 种摩 西球囊霉 ( lm sm s a , m) 幼套球 囊霉 ( lm s tnctm, . ) Go u os e G. 、 e Go u u i u G e 、 e a 大 豆胞囊线 虫( C He rdr lc e 3号生理小种 、 S N, t o eagy i s) e n 并在其丛枝发育初期 、 盛期 和消解期 分别 接种 S N二龄幼 C 虫 (0 0个/ ) 同时设置对 照。重点测 定 A 真菌 不 同发 育 阶段 丛枝 对 S N和抗 病性 的影响 。结 果表 明 , i 40 株 , M C G. n 或 G. 丛枝发 育初期 、 e 盛期 和消解期 均能有效地降低根上或根 围土壤 中的胞囊数量 、 根内线虫 数以及病 情指数 , 其 中 ,. G e的效果优于 G. , i 其丛枝发育 的 3个 阶段 的病情指 数分别为 3 . 、5 4和 3 . , n 792 . 1 1 显著低于对 照 5 . 。表明 37 A M真菌发育 盛期 的丛枝抑制 S N、 C 降低病 害程度 、 提高植物抗病性 的效应最 大。 关键词 : 丛枝菌根真菌 ; 丛枝发育 ; 大豆胞囊线囊 线 虫 病 的影 响
李俊 喜 李 辉 王维华 朱新产 刘 润进 , , , ,
( .青 岛农业大学菌根生物技术研究所 , 1 山东 青岛 2 60 ; .青 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 院;3 619 2 .青岛农业 大学生命科学 学院)
中 图分 类 号 : 9 9 6 Q 3 .9 文献标识码 : A D I 1 .9 9 J IS .64—18 .0 0 0 .0 O : 0 3 6/ .S N 17 4 X 2 1 .2 0 1
Efe t fAr s ul r M y o r i a f cs o bu c a c r h z iFung lAr s u e De eo m e t a bu c l v l p n
(ntueo yori l it h ooy AU,Qndo2 6 0 ,C ia Istt fM er z oe nlg,Q i h aB c iga 6 19 hn )
Absr c t a t:Ar u c lr my o r ia u g a n uc a td s a e r ssa e,a o vd n e h w ha r u — b s u a c rh z lf n ic n i d e pln ie s e itnc nd s me e i e c s s o t ta b s c e sr c u e f r d i lntr os b ul tu t r o me n p a o t y AM un ii ea e o t e r d to fs i f g sr lt d t h e ucin o ol—b r ie s s I r e o e t o n d s a e . n o d rt si —
e nc tm (G t i u u a .e) a d hs lg a ae o e rd r gyie (S N) w r ioua d h n , n p yi o i l c 3 f H t o ea lc s o c r e n C ee nc l e w e t
sy en( lc ema )chvr u o 1w ssw d w t cnrl, n n te at f yori l edi s ee ob a Gyi y u ia d u1 a e , i o t s a da o r r o cr z e l g r n o L o h o h p m h as n w
m t terl o ruc l d vl meti patdsaers tn eid ci ,Go smosa G m) Go s ae h oe fab sue eeo n n l i s ei ac n u t n lmu s e( . , lmu p n e s o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