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帛画古代中国人物画发展
再论楚帛画《人物御龙图》的发展理念
再论楚帛画《人物御龙图》的发展理念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13(2012)01—0086—03197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时期的楚墓发现了一幅著名的帛画《人物御龙图》。
构图是战国时代一位官员装束的男子高冠博衣,腰带佩剑,驾驭着一条巨龙,头顶上有一华盖,龙的左下角有一条鱼。
需要注意的是那个男子是站在龙身上的,而不是坐着的;旁边鱼的形象非常鲜明。
一般学者都把此图解释为这是表现楚国的死者灵魂不灭、乘龙升天的思想或愿望①;有的还结合《楚辞·远游》,认为这幅画是表现楚国人远游求仙的思想。
传统的说法都嫌证据不足,未能真正揭示这幅楚帛画的主题。
笔者认为,这幅楚国帛画并不是表现乘龙升天或远游求仙的思想,而是表现水神河伯出游的神话;帛画中的男子是先秦时代就有的水神河伯,而不是一般的无名氏。
根据如下:1.此帛画龙的左边有一条很明显的鱼,这是帛画作者明确表示画中人是在水中游行,而不是在陆地,更不可能是为了升天;人物和龙的右边有一仙鹤(不是凤)虽是不死的象征,但此仙鹤并未展翼飞翔,绝不是作飞翔之态,而是双脚着地,因此仙鹤一定是在水边的陆地上,而不是在天空中。
这也可以证明人物和龙也不会是在天上飞行,所以不能认为帛画表现的是天上的景象。
2.画中人的装饰明显是高官贵族,这符合河伯的身份。
因为河伯是水族之长,相当于佛教传入中国后才出现的水神之长龙王。
只是在东汉以前,我国神话中只有河伯,而没有龙王。
3.所驾驭的龙在先秦人眼中分明是活动于水中的巨物,不一定都要升天。
这在古书中有很多证据。
例如《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书曰:‘洚水警余。
’洚水者,洪水也。
使禹治之。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荀子·劝学》:“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致士》:“川渊者,鱼龙之居也。
中国画的起源发展演变
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绘画形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本目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七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征、代表人物和作品。
(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除彩陶画外,远古人类还在岩石上刻画或描绘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方式、民族、战争、宗教等内容,称为岩画。
此外,还有壁画、地画等。
(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以线条勾画物象,构图简洁而有序,平面感和装饰性极强,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反映出画家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它们虽然不能叫卷轴画,但可以窥见当时的绘画水平,这时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
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彩绘帛画,构图诡奇,充分反映出当时人对生、死两极,阴、阳两界,天、地、人三才,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看法。
在每个物象的描绘上具有一定的写实倾向,虽然造型的基本手段是线条,但大量的色彩敷染,使整个画面瑰丽夺目。
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夫妇宴饮图》,是工笔重彩的杰作。
(4)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
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绘画艺术的提高。
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
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
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发展到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
战国楚墓《人物御龙帛画》赏析
战国楚墓《人物御龙帛画》赏析中国历代人物画:人物御龙帛画战国中晚期佚名人物御龙帛画轴绢本水墨淡设色37.5×28cm 湖南省博物馆藏战国中期晚段。
长37.5厘米,宽28厘米。
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兴棺材之间,应是引魂升天的铭旌,因年代久远已呈棕黄色。
描绘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
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
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
龙尾之上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
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巫师衣带随风飘动,表现巫师乘龙飞升的动势。
正中是一位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手执缰绳,驾驭一条巨龙。
龙头高昂,龙尾上翘,龙身平伏,略似船形。
在龙尾上站着一只鹤,圆目长啄,昂首仰天。
人头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
画幅左下角为鲤鱼。
人、龙、鱼均向左,以示前进方向,连华盖上的缨络也迎凤飘动。
整个画面呈行进状,充满了动感。
这两幅帛画,基本上运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涂,人物则略施彩色。
画面布局精当,比例准确。
线条流畅,想像丰富,表现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
画中人物比例相当准确,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于渲染兼用的画法,技巧已越成熟。
人物略施彩色、龙、鹤、舆盖基本上用白描。
画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
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网易河北书画频道讯《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一号墓穴。
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兴棺材之间,描绘墓主人乘龙升天的情景。
此幅非衣帛画上端有竹轴,轴上有丝绳,为一幅可以垂直悬挂的幡,应是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用于引魂升天的铭旌,属于非衣性质的战国晚期帛画。
此幅非衣帛画作描绘墓主人宽袍高冠,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正在安然御龙而行情景。
龙首轩昂,龙身则弯卷成一舟形,龙尾翘起。
龙尾上端立一凤鸟,长颈,单腿独立作长鸣状,为全画肃穆氛围增添了幽默、天真的情调。
龙体下方则作一游动的鲤鱼,闭嘴张目,似正随龙在空中一起向前游行。
中国人物画的源流与演变
中国人物画的源流与演变中国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分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从古至今,中国人物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国人物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汉代,人们已经开始在帛画上描绘人物形象。
这些早期的人物画虽然技法简单,但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以顾恺之、陆探微等为代表的杰出画家,他们的作品技艺精湛,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二、唐宋时期的辉煌到了唐宋时期,中国人物画迎来了全盛时期。
唐朝的人物画以工笔为主,线条流畅,设色艳丽,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便是代表之作。
宋代的人物画则更加注重意境和气韵,如梁楷的“减笔画”风格,简约而不简单,富有禅意。
三、元明清的演变元明清时期,中国人物画开始向个性化、文人化方向发展。
元代的人物画以“写意”为主,强调笔墨情趣,如王绎的《杨竹西小像》便是一幅写意人物画的佳作。
明代的人物画在承袭元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如唐寅的仕女画,形象优美,笔墨流畅。
清代的人物画风格多样,既有继承传统工笔画技法的大师,如禹之鼎、丁观鹏等,也有开辟新路的文人画家,如扬州八怪等。
四、现当代的创新与多元化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绘画技法的传入和艺术观念的更新,中国人物画也迎来了新的变革。
一些画家开始尝试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人物画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
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人文关怀。
五、艺术特点与技法中国人物画的技法丰富多样,既有工笔画精细严谨的线条描绘,也有写意画的洒脱自如的水墨表现。
此外,人物画的构图、色彩等方面也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如构图讲究“留白”,色彩或艳丽或素雅,都体现了中国画的独特审美观。
六、结语中国人物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人物画发展历程
中国人物画发展历程在中国绘画领域里,人物画的历史是最悠久的。
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中,有几只陶盆上绘有人面形图案,是我国最早的、处于朦胧状态的人物画。
原始社会的人物画造型虽然极其简单朴质,但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而且这种绘画已表现出作画者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思维概括力和想像力。
我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分工日趋明确,逐渐出现专业画工,促进了绘画的发展,造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文化艺术呈现出繁荣景象。
这个时期的绘画,有相当的一些作品线条相当流畅,造型也比较准确,充满着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浪漫主义倾向,这说明当时的人物画趋于成熟了。
汉代人物画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木板画、漆画、帛画,几乎都是以人物为主要题材。
魏、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发达成熟期,几乎所有的著名画家都是以人物画驰誉后世。
这时期的绘画有几个明显特征:一、在绘画内容上比汉代更为丰富了,比较突出的是佛教画的兴起,寺院壁画成了画家们挥毫逞气的主要场所。
其他如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等都是常用的题材。
二﹑在表现方法上克服汉代粗疏稚拙的缺点,日益精密。
三﹑由于技法上的成熟,出现了不同风格流派,。
四、印度佛教美术的传入,给人物画的成长输入了新的营养;而士大夫的参与绘画活动,使绘画与文学、书法有了联系,并写出了理论著作,所以这时期人物画得以迅速提高,直接影响到隋、唐人物画的发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和统治阶级的提倡,人物画空前繁荣兴旺起来,宗教画、肖像画、仕女画、历史画、社会生活画都有大量作品产生。
杰出的人物画家辈出,他们都以不同的风格、卓越的成就,艺绝当代,留名千古。
宋代人物画有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化,即过去在题材上占绝对优势的释道人物、宫廷贵族,让位于平民阶级,于是耕织、渔牧、村医、山樵、行旅、学童、婴戏以及历史故事,均成为常用的题材。
美术史笔记(中国人物画)
先秦时期战国人物帛画名称:《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时间:战国时期楚国墓地位:人物画确立的标志帛画(名词解释)在素娟上绘制的图画。
有直幅和“T”字形条幅,功用以随葬品为主,大都表现灵魂升天的主题现存最早的帛画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作品,到汉代后期发展成卷轴形式,成为独立欣赏的画幅形式。
1.《人物龙凤帛画》出土于1949年,出土地点是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
2.《人物御龙帛画》出土于1973年,出土地点是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楚墓。
战国人物帛画特点:(1)人物皆作正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2)比例匀称,仪态肃穆;(3)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和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秦汉时期“T”字形帛画时间:1972年出土地点: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主题:引魂升天性质:旌幡特点: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其主题是引魂升天。
绘画技法:先以淡墨起稿,然后设色,最后再墨勾轮廓线,细劲流畅,质朴有力,设色以平涂为主,局部辅以渲染,技法纯熟,充分体现了西汉绘画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和画像砖兼具了绘画和雕刻两种因素。
画像石定义:画像石是指雕饰有图像的石制品时间:它始兴于西汉中期,主要流行于东汉时代用途:用于建造地下墓室和地面享祠等的建筑构件手法:画像石主要有阴线刻、减地加线刻浅浮雕等形式,也有综合运用多种技法的。
主要地区:东汉—形成四大中心区典型代表:东汉——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石地点:山东省嘉祥县武宅村时间:东汉晚期用途:武氏家族墓室祠堂之一画像石(名词解释)(1)东汉时期盛行,用于建造地下墓室和地面享祠等的建筑构件。
(2)用刀刻在坚硬的砖石面上,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
(3)其题材内容广泛,代表有武梁祠画像石、荆轲刺秦王等。
(4)创作方法主要是阴刻、阳刻和阴阳结合刻法。
画像砖定义:画像砖是模印或刻画图像于泥坯上并经过烧制而成的砖。
时间:画像砖始于战国时期,兴于秦及西汉,在东汉时达到极盛,到魏晋南北朝时继续流行。
帛画的鉴赏艺术
帛画的鉴赏艺术【帛画艺术】帛画,中国古代画种。
因画在帛上而得名。
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
现存世帛画《御龙图》,《龙凤仕女图》,《王堆汉墓帛画》,金山汉墓画》还有《楚帛书图像》都出土于长沙。
帛画是种招魂习俗的产物,它一诞生就与楚文化牢牢拴在一起。
【帛画概况】春秋战国时代,楚先王庙、公卿祠堂,多画天地、山川之神,古代圣贤之像。
我国古代丝绸早已有很大的发展,帛画大概是章服上“画绘之事”派生出来的。
【帛画的产生和发展】从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的角度综合分析,帛画起源于战国中期的楚国,消失于东汉。
它的发展可以分为5个时期:1、战国中期为帛画的兴起期;2、战国晚期为帛画的成长期;3、西汉初期为帛画的鼎盛期;4、汉武帝时期为帛画的拓展期;5、西汉末至东汉为帛画的衰亡期。
【帛画的绘技】在章法上,我国古代画家十分重视构图布局,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创作原则;二是矛盾统一的辩证规律。
长沙出图的《御龙图》和《龙凤仕女图》,表现手法有以下3个特点:一、绘画目的,在于凸显墓主升天,因此,除招魂升天之画意外,毋需添加更多的其他形象。
二、墓主人形象以典型服饰表现其地位、身份和性别,已显早期肖像画特征。
三、重视形象轮廓,因此,所有人,龙、凤、鱼以及器物均以侧面表现,更显绘制效果。
事实上,侧面也较正面表现易于布局。
《御龙图》【名称】:御龙图【类别】:绢本帛画【年代】:战国【收藏地点】:湖南省博物馆【简介】:《御龙图》描绘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
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
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
龙尾之上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
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巫师衣带随风飘动,表现巫师乘龙飞升的动势。
【相关资料】《御龙图》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也属于葬仪中引导墓主人升天这一类祈祷性作品,画中部分还偶用了金白粉彩,它为我们了解那些金碧辉煌的楚国壁画提供了一定的实证,是迄今为止发现使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
再论楚帛画《人物御龙图》的发展理念
再论楚帛画《人物御龙图》的发展理念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13(2012)01—0086—03197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时期的楚墓发现了一幅著名的帛画《人物御龙图》。
构图是战国时代一位官员装束的男子高冠博衣,腰带佩剑,驾驭着一条巨龙,头顶上有一华盖,龙的左下角有一条鱼。
需要注意的是那个男子是站在龙身上的,而不是坐着的;旁边鱼的形象非常鲜明。
一般学者都把此图解释为这是表现楚国的死者灵魂不灭、乘龙升天的思想或愿望①;有的还结合《楚辞·远游》,认为这幅画是表现楚国人远游求仙的思想。
传统的说法都嫌证据不足,未能真正揭示这幅楚帛画的主题。
笔者认为,这幅楚国帛画并不是表现乘龙升天或远游求仙的思想,而是表现水神河伯出游的神话;帛画中的男子是先秦时代就有的水神河伯,而不是一般的无名氏。
根据如下:1.此帛画龙的左边有一条很明显的鱼,这是帛画作者明确表示画中人是在水中游行,而不是在陆地,更不可能是为了升天;人物和龙的右边有一仙鹤(不是凤)虽是不死的象征,但此仙鹤并未展翼飞翔,绝不是作飞翔之态,而是双脚着地,因此仙鹤一定是在水边的陆地上,而不是在天空中。
这也可以证明人物和龙也不会是在天上飞行,所以不能认为帛画表现的是天上的景象。
2.画中人的装饰明显是高官贵族,这符合河伯的身份。
因为河伯是水族之长,相当于佛教传入中国后才出现的水神之长龙王。
只是在东汉以前,我国神话中只有河伯,而没有龙王。
3.所驾驭的龙在先秦人眼中分明是活动于水中的巨物,不一定都要升天。
这在古书中有很多证据。
例如《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书曰:‘洚水警余。
’洚水者,洪水也。
使禹治之。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荀子·劝学》:“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致士》:“川渊者,鱼龙之居也。
中国人物画的发展
中国人物画的发展
一.1.战国时期—独幅人物画的出现
《人物龙凤帛画》
《人物御龙帛画》
2.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的新发展
顾恺之提出了塑造人物形 象的最高要求:“传神写照”,这 里的“神”是指个人的风神。
3.隋唐人物画—成就最辉煌
阎立本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神采如生,色彩古 古雅沉着,笔触较顾恺之细致,其作品倍受当世推重, 被时人列为“神品”。其代表作有《步辇图》、《古帝 王图》、《职贡图》等。
谢
谢!
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六法依次为:
①“气韵生动”: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 致,富于生命的活力。
②“骨法用笔”:是指所画人物形象所体现的身份气质。当时的绘画全以勾 勒线条造型所以用“骨法”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 力、力感和结构表达的意思在内。
③“应物象形”: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④“随类赋彩”:可理解为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也就是说绘画的构图。 ⑥“传移模写”:指临摹作品。
张 萱 《 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簪花仕女图》
4.五代两宋时期—繁荣
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内容上注意反映 现实生活,技法上也是在唐代精丽秀致的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写真的名家。 现在我们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代表说 明。
பைடு நூலகம்
二.绘画衡量标准—六法论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谢赫的著作《古画品录》中。从 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 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 总之创作的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
周昉《捣练图》 周昉《捣练图》
三﹒小 结 一>.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楚汉帛画古代中国人物画发展
谈谈楚汉帛画与古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中国画是中国的国粹,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中国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
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并辅以独特地装裱工艺装裱之。
中国人物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楚汉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时期南中国文化的总称。
在同时期,中原文化,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字,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向儒家方向发展,此时南中国文化依旧强有力地保持着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一个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
自远古时代起,先民们就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了以后将到另一个世界生活,所以都信举厚葬。
于是,历史悠久的中国留下了不计其数的重要陵墓,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西汉初期长沙国的国都长沙,也有着许多汉代王侯大臣的墓葬。
近几十年来,从这些墓葬中出土了无数的珍贵文物,它们是汉代长沙地区灿烂文化的直接见证,马王堆汉墓和咸嘉湖长沙王陵更是其集中代表。
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充分体现了楚汉文化的浪漫主义色彩。
出土的帛画,古称为“幡”,有“引魂升天”之意,用于衷葬仪式,下葬时覆盖在内棺上,其形状因象英文字母“t”,故又被今人称为“t”帛画。
帛画的内容充满了幻想神话,巫术的观念,充满了奇禽奇兽和神秘的符号,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浪漫世界。
辛追墓出土的帛画,表现了天上,人间,地狱三个场境。
出土帛画共有5幅,其中2幅是覆盖在一、三号墓内棺上的“t”形帛画,都分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描绘天界,以人首蛇身的女娲为中心,右日左月,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中国古代帛画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优美、细腻的线条和丰富多彩的色彩闻名于世。
帛画,是用丝绸、麻绢等绢帛作为画布进行绘画创作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
在中国绘画史上,帛画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在绘画技法上有着独特之处,而且在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帛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代表作品等方面来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帛画起源于中国古代,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时代的染彩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帛画的雏形。
殷墟出土的帛画艺术品也证实了帛画的存在。
帛画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逐渐成熟,并在秦汉时期达到鼎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帛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传播。
唐宋至明清时期,帛画逐渐式微,但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线条的细腻和准确。
帛画因为选用的是高质绢帛,使得线条可以非常细腻地描绘,绘画形象更显得精致。
其次是用色的丰富和华丽。
古代帛画在用色方面非常注重色彩的对比和搭配,运用了丰富的色彩,使作品更加生动和鲜明。
而在题材选择上,古代帛画的题材多样,涵盖了宫廷生活、山水花鸟、人物历史等方面,展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代帛画强调写实性和装饰性的结合。
作品在形象的描绘上力求真实,同时又注重构图的装饰性和艺术感。
在中国古代帛画艺术中,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对中国绘画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五代北宋画家、诗人青石山房,他的《女史箴图》堪称是帛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绘制于丝绸上,线条优美而流畅,色彩明快而丰富,极具古典之美。
而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是帛画艺术的经典之作,该作品以绢帛为画布,绘制了宋代都城东京汴梁城的市井繁华景象,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百态生活,构图丰富,色彩瑰丽,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珍品。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中国古代帛画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帛画是以丝绸或绢为载体,以墨、颜料等为画材,通过笔墨的勾勒和着色,表现出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的绘画形式。
帛画艺术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商周时期,那个时期的帛画是装饰性的,多以几何纹样和图案为主,体现了当时的生活和审美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帛画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帛画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和审美追求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的帛画主要以绘制人物为主,具有浓厚的战国风格。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出土于齐国的《吕氏春秋画像帛》。
这批画像帛以其别具一格的风格和细腻的描绘技法,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繁荣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象。
随着历史的演进,汉代成为中国帛画艺术的黄金时期。
汉代的帛画艺术在题材、技法和风格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深受当时皇宫和宫廷贵族的喜爱。
《长恨歌帛》、《昭君品》、《兵家七书》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帛画作品。
这些作品在绘画技法上追求精湛的技艺,在题材上体现了汉代社会的文化繁荣和审美追求。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帛画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绘画风格更加丰富多彩,题材更加广泛,技法更加成熟。
唐代的帛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以画家吴道子的作品最为著名。
他的《洛神赋图》、《玉真高卷图》等作品,以其流畅的线条、饱满的笔墨、细腻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代表作品。
宋代是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画家擅长以婉约淡泊的笔墨表现情感,以精细细腻的描绘技法表现景物,开创了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新局面。
苏东坡、赵孟頫、董源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以其深刻的艺术内涵和高超的绘画技巧,成为了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北京风俗图》 局部
陈师曾
• 30年代,徐悲鸿等画家将西洋画技法融入中国画, 使人物画创作出现转机,在画法上融入西洋画素描 手法,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又适当吸收光影法 描写人物面部,大大发展了中国画人物画技法。
《九方皋》
徐悲鸿
工笔人物临摹作品
岩 彩 人 物 临 摹 作 品
《万树园赐宴图》 郎世宁
• 清末,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 地国家,人民在屈辱中 不断觉醒,具有一种反 抗的精神,画坛受到时 代的影响,冲破了复古 派的束缚,出现了新的 局面。
《送炭图》 任伯年
•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变化急促,与现实生活关系 最密切的人物画又逐渐兴盛起来,并在继承传统的 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经验,在题材内容和形式表现 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人物画到北宋末、南宋初在继承前代现实主 义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风俗画和 历史画成为主流,在题材和创作思想上突破 宗教的羁绊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的生活范畴 ,扩展了视野,扩大了题材范围,注重反映 和表现下层人民和城市平民的社会生活。
• 优秀的风俗画和历史画,标志着我国封建时 代在绘画上所表现出历史性的转折和进步。
洛 神 赋 图 (局部)
女史箴图
(局部)
隋、唐、五代时期的人物画
•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60年) ,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隋唐两 代的相继全国大一统,政治开明,国力强大,版 图扩大,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 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全面发 展。
。
《李白行吟图》 梁楷
元、明、清及近现代的人物画
• 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的统一 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但统治者实行民族 歧视政策,致使大部分汉族文人士大夫在 政治上难以施展抱负,只能寄情于诗文书 画,在绘画里寄情抒志。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三):战国秦汉帛画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三):战国秦汉帛画因画在帛上而得名。
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作为独立意义的中国绘画作品约兴起于战国中期的楚国,至西汉发展到高峰。
消失于东汉。
它的发展可以分为5个时期:①战国中期为帛画的兴起期,现有1幅;②战国晚期为帛画的成长期,现有3幅;③西汉初期为帛画的鼎盛期,现有13幅;④汉武帝时期为帛画的扩展期,现有4幅;⑤西汉末至东汉为帛画的衰亡期,现有3幅。
现将代表作简介如下:(一)战国时代帛画1、江陵马山1号墓帛画: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帛画,1983年出土于江陵马山楚墓,年代当在战国中晚期之间,约公元前340年之后,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之前。
与屈原作《招魂》同时或稍早。
该墓的保存情况不好,棺木等大都已经腐烂,墓中帛画残破几成碎片甚且粘在一起,无法识别其绘画内容。
该墓同时出土的“夫差矛”,其矛柄几乎全部腐烂,其青铜表面也都布满了绿色的锈层。
2、《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在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出土。
距今约二千三百多年。
画高约28厘米,宽约20厘米。
图中画一位妇女,侧面,细腰,左向而立,发后挽一垂髻,并系有装饰物。
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
可能是为死者祈求天佑,这是楚人当时一种习俗。
头上部左面,画有龙和凤鸟主要用线条描绘,造型简练明快,人物的嘴唇上点有红色,虽然线条显出早期绘画的稚拙,但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风格——以线造型,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在用笔和设色上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但这幅画对人物面部刻划还比较粗略,并带有一些装饰意味,显出早期绘画的稚气。
3、《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5月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
时间较《人物龙凤帛画》略晚,约相当于战国中晚期之交。
为细绢地,长方形,高37.5厘米,宽28厘米。
画的正中为一有胡须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
龙头高昂,龙尾翘起,龙身平伏,略呈舟形。
中国绘画发展(汉代绘画)
中国绘画发展(汉代绘画)汉代的绘画汉代绘画,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画迹来看,可归纳为:(1)帛画,(2)宫廷壁画,(3)墓葬壁画,(4)画象石、画象砖,(5)漆器上的装饰画,(6)木刻画、木板画,其中木刻画、本板画,在汉代绘画中并不普遍,从目前资料来看,仅江苏盯胎东阳汉墓中,出土了西汉时期的七块木刻画,是一种浅浮雕,独具风格。
画的是星象图、泗水捞鼎、杂技百戏等图。
另外,在河西一带出土的四块木板画,是用墨在木板上绘成。
内容有人物、马和白虎等。
(1)壁画近数十年,从我国各地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壁画,题材极其丰富。
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肖像,以及山川风物等。
著名的有: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洛阳老城西北西汉壁画,洛阳八里台西汉墓壁画,营城子汉墓壁画,山西平陆枣园村汉墓壁画,陕西千阳县汉墓壁画,辽阳北园汉墓壁画,望都汉墓壁画,山东梁山汉墓壁画,辽阳棒台子屯汉墓壁画;辽阳三道壕汉墓壁画,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徐州黄山陇汉代壁画墓,嘉峪关汉墓壁画,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等。
其中洛阳卜千秋西汉壁画,题材很丰富,其内容有人头鸟衣的仙人王子乔,人首蛇身的女娲,披羽衣和袒腹的仙翁(方士),交缠奔驰的双龙,二条羊、朱雀、白虎,双髻下跪的仙女,墓主女人乘三头鸟并手捧三足鸟,墓主男人乘蛇形舟,以及彩云、月亮、伏羲、太阳、黄蛇和猪头大耳的方相氏等,组成了一幅“升仙图”,反映了死者魂灵到天国去的美好归宿。
其中洛阳老城西北汉墓中的壁画,有《苛政猛于虎》、《二桃杀三士》、《鸿门宴》等著名历史故事。
《二桃杀三士》画面人物凡11人,分为三组。
右一组为三壮士,各作不同姿态。
靠近中部有一几案,几上有一盘,盘中盛二桃。
壮士田开疆俯视之。
其中有一人仰视,作擎领状者为公孙接。
又其右一人,按长剑左顾者为古冶子。
中央组五人中中立而有威严者为齐景公,侍卫四人中一人跪禀,人物形象主动。
左侧三人,中立一人特矮小为晏子(婴〕。
左右二人为陪衬,不能指名。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绢帛为载体,以线条勾勒、
色彩浓淡勾勒出形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下面将从帛画的历史发展、技法特点
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帛画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当时的帛画多表现了以神仙、山水和
人物为主题的内容。
汉代时期,帛画逐渐发展成具有浓厚王朝风格的绘画形式,主要用于
书画的装裱和绘马、绘人等题材。
隋唐时期,帛画逐步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艺术形式,经
过数百年的发展,唐代的帛画达到了巅峰,以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倾向的人物画尤为著名。
宋元明清时期,帛画逐渐衰落,但在明清时期的宫廷绘画中仍有一定的发展。
近现代以来,帛画经过艺术界的努力复兴,成为当今绘画艺术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
帛画的技法特点是其独特的线条勾勒和色彩构成。
帛画中的线条勾勒非常精细,扭曲
灵动,充满生命力。
而在色彩的运用上,帛画多以浓淡相间、素雅典素的色彩呈现,不张
扬出色彩的绚丽,却给人以平和、安宁的感受。
帛画对形象的处理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往往以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勾勒出画面中的主要人物和事物,注重形象的美感和意境
的表达。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技法特点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很
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独立的艺术
形式,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帛画的复兴与创新是当今艺术
界亟待关注和努力的方向,通过对帛画进行深入研究和开拓创新,可以进一步丰富和传承
中国绘画艺术的宝贵遗产。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中国古代帛画艺术源远流长,自古代至今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帛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帛画艺术进行浅谈,探讨其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和影响等方面。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在丝绸上进行绘画,将其视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帛画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传统。
汉代是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时期,那时的帛画作品以细腻、典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历史文化底蕴而著称。
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图》和《汉宫秋图》等帛画作品便是汉代帛画的代表作品,展现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景象和审美情趣。
隋唐时期,帛画艺术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此时的帛画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均有了新的突破和提升。
如李思训的《仙女图》、吴道子的《洛神赋图》等作品,不仅注重描绘人物形态,而且在构图和色彩运用上更加新颖,展现了当时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的帛画艺术成就斐然,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帛画艺术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宋代的帛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题,以意境美和写意性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赵佶的《松石图》等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帛画在表现山水景色和花鸟形态上的独特魅力。
元明时期的帛画则更加注重对人物形象的表现,陈容的《三清会图》等作品,充分展现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春秋战国、汉代、隋唐、宋元明清等几个重要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特点,但同时也都受到了前人的艺术传统和影响。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在技法和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审美情趣和艺术理念上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古代帛画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表现对象的精神内涵和意境美。
中国最古老的绘画“帛画”(图)
中国最古老的绘画“帛画”(图)中国最古老的绘画“帛画”(图)在历史上,“玉”“帛”曾并称,且有象征权力与富有之意,帛画以白色丝织物为载体。
出土于战国晚期楚墓的帛画,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完整的绘画作品。
《龙凤仕女图》出土《龙凤仕女图》于1949年2月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郊外陈家大山的一座战国楚墓。
当时考古学家在整理一个曾被盗掘的楚国墓葬时,在凌乱不堪的器物堆之中发现了一幅不被盗墓者注意的帛画,也就是现在所知的《龙凤仕女图》。
事实证明,《龙凤仕女图》是至2010年为止发现的仅有的两幅战国帛画之一,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描述《龙凤仕女图》纵长31.2厘米,横宽23.2厘米,四周毛边。
质地为深褐色平纹绢,上着以黑墨,兼用白粉,但多已脱落。
在画面的下方是一位双手合十,侧身而立,作祈祷状的妇女。
她面向画面左方,长发盘起,梳成垂髻;身着云纹广袖长袍,腰身纤细,腰间束着白色的宽腰带;穿着曳地的长裙,裙角末端向上翻起。
仕女的头顶正上方首先是一只正欲展翅高飞的凤鸟,占半幅画面。
凤鸟鸟头朝左上扬,两翼展开,双脚一前一后,前脚前曲,后脚后伸。
凤鸟身后还拖着两条长长的翎毛,向前弯曲至凤鸟的头上,使得整个主体造型成为一个环状,十分具有美感。
凤鸟的左方正对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夔龙,占四分之一画面。
龙身上装饰着一道道环状的纹路,龙头向上,宛如向上盘旋腾飞。
龙凤与仕女一动一静,形成鲜明对比。
含义由于这幅帛画年代久远,缺乏相关资料,从而人们对这幅画的内容含义若干不同的解读。
一种解释认为,凤鸟代表着生命,而夔龙代表死亡和战争。
而仕女正在祈祷着凤鸟能够击败夔龙,取得胜利。
另一种解释是:图中的仕女与战国时代的楚国神话密切相关,应该是传说中的洛水河神宓妃。
还有的解释认为,图画要反映的是死者希求灵魂升天的希望,盼望夔龙和凤鸟能够引领死者的灵魂升天。
技法在《龙凤仕女图》中,画者采用了白描的技法,用简洁、洗练而圆滑自然的线条勾画出主要人物和龙凤,有小写意的味道。
汉代帛画名词解释
汉代帛画名词解释一、概述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汉代帛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对后来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汉代帛画的定义、历史背景、表现特点和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解释和介绍。
二、定义汉代帛画,指的是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时期用丝织品作为载体的绘画作品。
这些作品多数被用于陪葬和纪念的墓葬中,以供死者在来世中使用。
汉代帛画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三、历史背景1. 汉代时期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为帛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汉武帝时期,墓葬陪葬品的丧葬费用得到规定,增加了帛画的需求。
此外,汉代西域活动的增加也促进了象征主义在帛画中的流行。
2. 帛画的发展和传承汉代帛画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汉和后汉。
前汉时期,帛画以描绘人物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线条感。
后汉时期,帛画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山水画和神话题材,融入了更多的人文精神。
四、表现特点汉代帛画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细腻的绘画技巧闻名于世。
以下是汉代帛画的几个主要表现特点:1. 鲜明的颜色汉代帛画采用鲜艳的颜料,以突显绘画的色彩对比和艺术效果。
颜料主要来自天然矿物和植物,如丹砂、石青、石蓝、木槿花等,色彩鲜明而持久。
2. 神秘的主题汉代帛画的主题多样,常见的有神话传说、仙境山水和宫廷生活等。
帛画中的神话题材表达了人们对来世的向往和追求,精美的绘画技法和独特的象征意义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3. 线条的流畅性汉代帛画以精巧的线条勾勒来表现人物和物象的形态。
线条流畅而富有生气,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姿态和神情。
4. 巨幅的构图汉代帛画常常采用巨幅构图,具有浩大壮丽的艺术效果。
帛画上的人物、山水等元素丰满而富有层次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学术价值作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帛画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以下是汉代帛画的几个学术价值:1. 宗教与文化研究汉代帛画中融入了许多宗教和文化元素,通过研究帛画的题材和象征意义,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
长沙楚汉人物帛画的绘画研究-湖南博物馆
长沙楚汉人物帛画的绘画研究湖南省博物馆游振群内容提要: 我国古代人物画,是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长沙楚汉人物帛画,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人物帛画,距今已有二千多年。
当时的绘画技法已相当高超,色彩多样,画面有序,绘技娴熟,功力深厚。
尤其是在线条运用,色彩调配,取景布局等方面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着重以出土的楚汉人物帛画为研究对象,对其章法、笔法和墨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楚汉人物帛画章法笔法墨法我国古代人物画,是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也是中国画中一大重要门类。
人物画的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为早。
长沙楚汉人物帛画,是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人物帛画,距今已有二千多年。
当时的绘画技法已相当高超,在线条运用,色彩调配,取景布局等方面,尤其是以写实为主,兼顾写意,为中国古代人物画,奠定了传统的绘技基础。
中国古代人物画,力求将人物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要求形神兼备。
长沙楚墓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六幅帛画中的人物肖像部分,在绘画章法、笔法和墨法上,可以探索中国早期人物画的创作一般规律,对后世颇有影响,今天看来,仍是值得研究的。
(一)章法,即构图。
章法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程序和规则,才能取得效果;违背了章法,步骤就乱,便一事无成。
中国的书法要有章法,同样,绘画也不能杂乱无章。
不仅需要立意、分析、推敲、运笔等一系列先期思考活动,而且要重视画面上物象安置的处所,包括整个画面的结构、格局等。
中国画在构图上常以虚实互用手法,既给人们一种思考,又不使人感到完全脱离现实处境。
长沙楚汉人物帛画,在构图布局上,是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精心设计的。
一方面,这些帛画的内容,所表现的并不是现实的生活,而是围绕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活动,画面所显示的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距离。
基本上属于葬制画。
可是,另一个世界究竟怎样,谁也不知道,往往参照着当时的现实环境,似乎又不能过于虚渺。
另方面,所有形形色色的墓葬制度,实质上,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表示”,这种“表示”死者是不会领会的,却是凸显了生者的心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楚汉帛画与古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中国画是中国的国粹,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中国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
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并辅以独特地装裱工艺装裱之。
中国人物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楚汉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时期南中国文化的总称。
在同时期,中原文化,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字,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向儒家方向发展,此时南中国文化依旧强有力
地保持着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一个充满浪漫激情,保留
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
自远古时代起,先民们就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了以后将到另一个世界生活,所以都信举厚葬。
于是,历史悠久的中国留下了不计其数的重要陵墓,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西汉初期长沙国的国都长沙,也有着许多汉代王侯大臣的墓葬。
近几十年来,从这些墓葬中出土了无数的珍贵文物,它们是汉代长沙地区灿烂文化的直接见证,马王堆汉墓和咸嘉湖长沙王陵更是其
集中代表。
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充分体现了楚汉文化的浪漫主义色彩。
出土的帛画,古称为“幡”,有“引魂升天”之意,用于衷葬仪式,下葬时覆盖在内棺上,其形状因象英文字母“t”,故又被今人称为“t”帛画。
帛画的内容充满了幻想神话,巫术的观念,充满了奇禽奇兽和神秘的符号,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浪漫世界。
辛追墓出土的帛画,表现了天上,人间,地狱三个场境。
出土帛画共有5幅,其中2幅是覆盖在一、三号墓内棺上的“t”形帛画,都分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描绘天界,以人首蛇身的女娲为中心,右日左月,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
女娲足下仙鹤仰首,鸿雁展翅,中部描绘人间,雍容华贵的老妇扶杖款款而行,前有小吏跪迎,后有侍女相随,还有蛟龙神兽环绕周围。
下部画一力士站在两条鳌鱼背上,双手托举起大地,意味着地下阴间。
画中神话与现实和谐地交织在一起,表现出画家丰富的想象力。
另两幅长方形帛画有数百人马和数十乘车,用鸟瞰的方式有机组合在一起,再现了墓主人登临高坛检阅仪仗的场面。
还有一幅帛画已残破,但可见房屋建筑、车骑、奔马和妇女划船等一些片断。
这些帛画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绘画线条细腻、准确、流畅;所使用的颜色丰富而鲜艳,施色方法以单线平涂为主,但已有渲染、退晕等画法。
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的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它充分体现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
这就是楚汉文化的真正主题。
大家所看到的神仙和现实世界里没有苦难的呻吟,而是愉快的渴望,是对生前死后却有永恒
幸福的祈求。
现实的场景刻画细致入微这是一种积极的对世间生活的全面关注和肯定。
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曾对比世纪荷兰小画派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境和细节等作了精心的描述。
评价说:表现了荷兰人民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热情和恋爱,对自己征服海洋的斗争的肯定和颂歌。
马王堆帛画中的现实场景的描绘,同样体现了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
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
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漆器等等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工艺品,它在造型纹样,技巧和意境上,在中国古代史中无与伦比,包括后代唐、宋、元、明、清的工艺也无法与之抗衡,这主要是因为战国以来处于顶峰状态的官府手工艺的成果所致,这也充分展现了人间力量和对物质世界的直接征服。
在艺术形式上,帛画表现出楚汉文化独有的“气势”和“古拙”。
图画中流畅的线条,以两条蟠龙盘绕的构图,以及天堂的飘逸,地狱的力量,人间的安祥。
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展现出力量,运动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关。
帛画铺天盖地,满幅而来,与后代中国画相比,似乎“笨拙”,但主却给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
与现代的农民画极为相近,这种“古拙”的形式,与其所体现的气势相结合,为们展现了楚汉文化的浪漫风貌,呈现一种整体性的民族精神。
中国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
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
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
之盛行,山水画蔚为大观。
文人画在宽阔代已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
由于书画同湖,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有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而独特的艺术特征。
中国人物画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体系,以顾偿之、陆探微为代表的“细密精致而续丽”的画风。
造型准确精细,色彩鲜艳富丽,称之为“密体”;以张僧跷为代表的简练概括的画风,人物造型简练,赋彩单纯“迹简意淡而雅正”称之为“疏体”。
唐代吴道子突破了当时工细密描、重彩积染的一般画风,创造了水墨淡彩及白描的新形式,吴道子作画时“落笔生风”,在用线上,追求遒劲雄壮,飞扬流动的美感,即所谓“吴带当风”,在用色上,“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绩素”即所谓“吴装”。
到了两宋,中国人物画相当发达,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物画家,题材范围也比过去更加广泛。
元代以后,由于主流转入山水和花鸟,人物画走向衰微。
明清和近代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人物画家,特别是任伯年,继承文人画的笔墨,大胆吸收西洋画的技法,他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善于汲取外来艺术的长处,从而创造了雅俗共赏的风格,拓宽了人物画的,创作途径,对现代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