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方为逍遥

合集下载

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世俗世界的人,!K往往以实用为权衡价值的标准。

有直接而实际的效用的事物,就认为它有价值;没有直接而实际效用的,就认为它没有价值。

孰不知许多东西的用处虽是间接而不显著,然而其重要性却远超过了那些有直接效用之物。

庄子虽然没有指出纯理论知识比实用技术重要,但是他揭露了一般人的急功好利,目光如豆,而只知斤斤计较于眼前的事物,于是,站在实用本身的立场,他阐扬“无用之用”的意义。

从庄子哲学看来,“无用之用”有意义。

一、借此说以发抒自己的心事。

庄子的立意借纵横洮洋的笔端倾泻而出,“犹汉而无极”,乍听起来,觉其言“大而无用”、“狂而不信”。

这点庄子似乎有先见之明。

所以他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与乎钟鼓之声”。

二、世俗世界的人,限于小知与无知,往往有眼于珠而不识大才大用;他们是拙于用大的。

在《逍遥游》里,庄子又借惠子以抒发自己的心事: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在土里,长大以后,结出来的葫芦足足有五石容量那么大;用来盛水,它坚固的程度却不足够;它剖开来做瓢,又没有这么大的水缸可以容纳得了。

我认为它空大无用,所以把它打碎了。

”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个制造一种不皲裂手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小船坞丝絮为业。

有一个客人听闻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

宋人把全家人找来共同商量:…我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只得很少的金子,现在卖出这个药方,立刻就可以获得百金,就卖了罢!‟客人得到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犯难,吴王就拜他为将,冬天和越国水战,因为用了这药,兵士可免于冻裂之患,结果大败越国,吴王遂割地封赏他。

同样一种药方,有人使用它,可以得到封赏,有人使用它,只是漂洗丝絮,这就是因为使用的方法不同的缘故,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安当作腰舟浮游于江湖之中,却反而愁它无处可容(用)呢?你的心真是茅塞不通啊!”(《逍遥游》)同是一物,不同的人以不同方法使用它,便产生了如此相异的效果,在这里,庄子示意着世人的不善用其大。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间世》:⽆⽤之⽤,⽅为⼤⽤⽂/⽉⽉正⼼正举特约作者主播/樊浩庄⼦在《⼈间世》中这样说道:“⼭⽊⾃寇也,膏⽕⾃煎也。

桂可⾷,故伐之;漆可⽤,故割之。

⼈皆知有⽤之⽤,⽽莫知⽆⽤之⽤也。

”⼭中的林⽊因为不是良⽊,反⽽能够保全,长成参天⼤树。

可见⽆⽤之⽤,有时反⽽能成⼤⽤。

庄⼦惯⽤寓⾔、⽐喻讲述道理,表⾯上说的是林⽊之事,实则讲的是⼈⽣哲理,更是在讲述⾃⼰的⼀⽣。

庄⼦⼀⽣困顿,⽣活在底层,不应楚威王之聘,⼀⽣只做过漆园吏,甚⾄沦落到贫民窟⾥以编草鞋为⽣,还因断粮去与⼈借⽶。

⼀⽣落魄,潦倒⾄此。

⽤世俗的眼光看庄⼦,⽆功⽆禄,他⾃是⽆⽤的。

但若以⼀颗道家的⼼看庄⼦,他却是⼀位真正有⽤的智者。

他所提出的“⽆⽤之⽤,⽅为⼤⽤”,不仅让他⾃⾝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由,更是给今天⾝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限的精神启迪。

01⽆⽤,⽅为⼤⽤梁⽂道在《悦⼰》中说:“读⼀些⽆⽤的书,做⼀些⽆⽤的事,花⼀些⽆⽤的时间,都是为了在⼀切已知之外,保留⼀个超越⾃⼰的机会,⼈⽣中⼀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这种时刻。

”所谓“有⼼栽花花不开,⽆⼼插柳柳成荫”。

有些时候,助你成功的,反⽽是那些不起眼的“⽆⽤”之事。

乔布斯读⼤学期间,曾去旁听⼀门书法选修课,为了旁听和练习书法,每天花费⼤量的时间和精⼒。

同学们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课程对本专业⼀点⽤都没有,⽽乔布斯也没有多想,当时的他选择书法,不过是出于⾃⼰的兴趣。

没想到的是,⼗年后,乔布斯在IT业居然⽤上了书法课上的东西,开始组织⼈员做字体设计。

也因为这些字体的艺术感,让苹果的产品有了⼀⼤批铁杆粉丝。

与乔布斯类似,另⼀位商业天才马云也是有些“不务正业”。

最近马云唱京剧的视频在⽹上传疯,⽹友们调侃说:“别⼈出道是为了赚钱,马云赚钱是为了出道。

”就连马云创办的阿⾥巴巴,从上到下也都染上了这种“不务正业”的风⽓。

明明是⼀家互联⽹公司,操的⼼事⽆巨细,千奇百怪,从肝癌检测到环保种树,从母猪⽣崽到寻找太空的第⼆地球……马云曾说:“我认为'⽆⽤之⽤’才是真正的价值,所有⼈想要很快收获,就没有未来。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典故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典故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典故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庄子·逍遥游》,描述了一个关于木匠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梁惠王的国君,他派人去找李广,要他制作一把千里镜。

李广制作了一把大镜,但并不是梁惠王所想的千里镜,而是一把看不见的无用之物。

梁惠王很生气,但李广解释说:“这是有用的无用之物。

”后来,梁惠王派人去找孙膑,要他制作一把梁上君子。

孙膑也做了一个看不见的无用之物,但他也解释说:“这是有用的无用之物。

”梁惠王听后心生疑惑,便去问庄子。

庄子告诉梁惠王,这些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是有用的,因为它们可以让人们思考,启发人们的智慧。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无用的事物,实际上可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价值,启发人们的思考和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道理,有些看似无用的知识、技能或者事物,可能在某个时刻或某个方面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发现事物的价值,以及不断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大学国文第三讲 无用之用ppt

大学国文第三讲 无用之用ppt

老子和庄子的政治思想比较
老子 讲述统治者的‚无 为‛,‚无为而治‛ 也是一种高明的治 术,为统治者服务。 较多地论述了政治 哲学问题,具有广 泛的适应性。
庄子 既反对一切政治,又不 宣传合作主义,还对当 时所有的统治者进行了 猛烈的抨击,对劳动人 民给以同情; 从总体上看,他不是教 人去抗争,去争取生存 的权力,而是引导人们 追求精神的满足和超脱
【惠施】:万物千差万别,精彩纷呈。 【庄子】:万物本来没有差别,差别在于你我的心和比 较。 Round 2——差别是不是人心? 【惠施】:何解? 【庄子】:没有人的比较何来美丑?非彼无我,非我无 所取。没有心没有物,没有物没有心。你在说美的时候, 就实际上已经选择了参照物,丑也同时诞生了,而也许 你我并没注意。 【惠施】:子之言差矣!万物的差别不在你我的比较和 分别心,而是万物的‚自性‛决定的,因为他们本身有 差别啊!我们的语言、分类、总结等不过是为了描述一 种现象和真理。而万物自己本身的差别,才导致了我们 描述的不同。如果不然,我们该怎样准确描述?
1)生平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 时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宋国蒙城(河南商 丘)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
生平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 据《史记》记载,庄子年轻时曾任蒙地的漆园小 吏。楚威王闻其有贤才,以厚礼聘其为相。庄子 不就,并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后 一直过着织履糊口的隐居生活。
原文
翻译 有个做客得人听说了这 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 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 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 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 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 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 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 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 巧越国发难,入侵吴国, 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 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 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 他。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热20已有928 次阅读2010-06-09 09:25内容提要: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境界,从其基本的意义上来看,就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从人生的角度来诠释,就是指人的理智所面对的那个客观世界里,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所达到的层次,或者说人的主观理智超越客观存在的能力。

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在庄子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逍遥游》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庄子的代表之作。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的文风最能体现庄子的这种风格。

当然,文以载道,《逍遥游》最精华的还在于文章的哲理性。

全文的主旨是论证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牵挂、无阻碍的境地。

全篇以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用寓言和比喻的方法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使人的精神活动入乎优游自在、无拘无束的境地,必须顺其自然,超脱现实,明“无用之用”,臻于“无己”、“无功”、“无名”之境,将自己与万物混为一体,而切不可为外物所役,为功名利禄、权势尊位所束缚。

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来阐述他的逍遥境界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文议论文(优秀9篇)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文议论文(优秀9篇)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文议论文(优秀9篇)人走在路上,脚踩的只是那一寸地,而旁边不需要踩踏的空地,似乎是无用的。

但庄子早在战国时期就提出:有用之用,方为大用。

既然其他地方都没用,如果把其他地方全部挖至无尽深,只留下一条走的路,你还敢闲庭阔步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人们习惯于将事物分成有用与无用,科举制的时代,百姓传唱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用狭隘的人才观来看待人,中第便是人才,落榜便不是。

过去如此,现今亦然。

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有用论的观念,从小就被问学这有什么用,步入中学,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学校只学考试内容,其余一概不学。

推及社会,现在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就是施政者追求产值,牺牲环境,功利化发展带来的结果。

轻易地划分有用与无用往往是因为肤浅的认知。

富兰克林邀请他人来看他发明的避雷针时,一位女士提出,可这又有什么用呢?他回答道,那么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

富兰克林用时间的观念来提醒她,只是暂时没用。

就像庄子用空间观念反驳的那样,人不只是需要脚踏的那一寸土地。

由此所见,个人肤浅的认知是一重要原因。

无用之用,方得从容。

《庄子》中写道: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陈道明喜欢从有用的世界挣脱出来,做一些无用之事:读书,练字,下棋冯小刚取笑他他这么做远不如一场饭局来得有用,陈道明却淡淡回应: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无用,才意味着从容自得。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乔布斯大学退学后学习的美术字体在当时看似没用,而后来应用到电脑设计上,使得苹果电脑一推出便大获成功。

当时只是兴趣爱好,后来却成为了他成功的钥匙。

人生最忌急功近利,留一些无用的时间给自己,培养一两个无用却真正喜欢的爱好,久而久之,无用,也能成为大用。

无用之用,淡淡的人生味;有用之用,浓浓的胭脂香人要生活,也要生存。

生活需要诗意,生存需要功利。

二者可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切记不可极端化,一味高举无用主义大旗,抛开生存空谈生活,只会沉浸在老庄哲学,安逸于世外桃源,与世界脱节;一味高举实用大旗,急功近利,眼中只有生存,终究会变成一个空心人,落的一身疲惫。

庄子无用之用文言文翻译

庄子无用之用文言文翻译

《庄子·逍遥游》夫有用之用,不如无用之用也。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有用之用,不如无用之用。

真正的智慧如同愚笨,真正的巧智如同笨拙,真正的辩才如同木讷。

唯有不争,天下才能无人与之争斗。

因此,圣人行事无为,言教不言。

万物生长而不起始,有所作为而不依赖,成功而不自居。

唯有不居功自傲,才能保持长久。

【解读】庄子此句意在阐述“无用之用”的人生哲理。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这种价值并非体现在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

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看似无用的背后。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三句话揭示了庄子的人生哲学。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巧智、辩才,并非表现在世俗的争斗之中,而是在不争不斗中显现出来。

只有不争,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自在。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圣人的推崇。

他认为,圣人行事无为,言教不言,顺应自然,不为名利所累。

这种境界,正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这句话揭示了庄子对事物发展的看法。

他认为,万物生长、发展、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无需人为干预。

只有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强调了不居功自傲的重要性。

只有不居功自傲,才能保持长久,不被名利所累。

总之,庄子“无用之用”的人生哲学,启示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

在世俗的纷争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什么意思?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意思是:无用是指没有能力,大用是成才或者好处。

这句话体现了对无用之用的辩证看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无用之用”意思为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语出《庄子·人间世》篇。

造句:
1、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2、庄子齐物逍遥、宣扬无用之用的言论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3、“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庄子的《庄子》一书。

参考的版本是傅佩荣老师的《傅佩荣译解庄子》。

01庄子,原名庄周,字子休,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69年,于公元前288年去世,是战国时期蒙国人,在今天的山东和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小国。

庄子与儒家的孟子大概是同时代的人(约前372年—前289年),比孟子大概小3岁,但这两位同时代的思想家,两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并没有什么交集,也没见过面。

庄子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宋戴公为庄姓始祖。

庄子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也是先秦七子之一,而先秦七子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

庄子一生清贫,甚至可以说是贫穷。

他曾经短暂当过小官,中年以后就没基本上无所事事了,住在一个简陋的房屋里,以织鞋为生,面黄肌瘦,但庄子生性孤傲,当时很多流传说让他去做官,他都一一拒绝了。

相对于高官俸禄,庄子显然更希望自由自在地生活。

02相传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当时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说明来意后,对庄子说:“大王希望你跟随我们一起回去做相国。

你可愿意?”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03说庄子生性孤傲,但其实《庄子》一生在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多少重视,在司马迁笔下,庄子也是一个小角色,在《史记》中评价庄子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0130211班沈炜煜在《逍遥游》中,庄子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了,结的葫芦极大,能容五石。

可是,它的质料不坚固,用来盛水,拿起来就破了,切成两个瓢,又太浅装不了多少东西!因此,这葫芦虽然大,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我索性就把它砸破了。

”庄子听了,说:“你真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有这么大一个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漂游江河湖海,作渡江用,而只考虑盛东西呢?你还是个心眼不开窍的人啊!”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

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

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有其自身的“大用”,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或摆放的位置不同罢了。

因此,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下面我将从变通创新、节俭环保、用人、教育以及人生观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变通创新方面惠子固执地认为葫芦只能用来装水,而庄子大胆创新,打破了葫芦的常规用法,把以前只能用来盛水转变到可以作为腰舟来使用,合理地变“无用”为“有用”,化“有用”为“巧用”。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

一味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古往今来,那些美名远扬的科学家、艺术家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是与他们自身的努力有关,更是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创新精神。

只有所谓的“创新性人才”,才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为社会、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样地,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也必定离不开创新。

《逍遥游》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逍遥游》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逍遥游》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作品原文:逍遥游1北冥2有鱼,其名为鲲(kūn)3。

鲲之大,不知其几4千里也5;化而为鸟,其名为鹏6。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7而飞,其翼若垂天8之云。

是鸟也,海运9则将徙10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11也。

《齐谐》12者,志怪13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14三千里,抟(tuán)15扶摇16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17者也。

”野马18也,尘埃19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0。

天之苍苍21,其22正色23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4?其视下也25,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26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27大舟也无力。

覆28杯水于坳堂29之上,则芥30为之舟;置31杯焉32则胶33,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34。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35,而后乃今36培风37;背负青天,而莫之夭38阏(è)39者,而后乃今将图南40。

蜩(tiáo)41与学鸠42笑之曰:“我决(xùe)起43而飞,抢44榆枋(yú fāng)45而止,时则46不至,而控47于地而已矣,奚以48之49九万里而南为50?”适51莽苍52者,三餐53而反54,腹犹55果然56;适百里者,宿57舂(chōng)粮58;适千里者,三月聚粮59。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的文学创作心态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的文学创作心态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的文学创作心态摘要:战国时期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其思想两千多年来对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愈加为今人所重视。

他在《人间世》里提出的“无用之用”同样在文艺创作的层面上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创作者应秉持“无用”的审美心态进行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学创作,使人类在快餐文化时代依然能够“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庄子《人间世》无用创作心态战国时期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其思想两千多年来对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愈加为今人所重视,诸如美与丑、虚与实、巧与拙、一与多、有用与无用、意与言、有我与无我等。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无用之用”的思想体现在《庄子》的诸多篇目中。

笔者从《人间世》出发,探讨其“无用之用”论对文学创作心态的影响及启发。

一、庄子及其《人间世》中的“无用之用”论庄子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为的精神自由。

他在《庄子·内篇·人间世》中,明确提出了“无用之用”这一思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 (P.142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二、文学创作的审美心态——“无用”老、庄,尤其是庄子的艺术精神,是要成就艺术的人生。

他追求像天地万物般自然祥和、宁静自足、丰富精彩、巧妙愉快的意境,希望人的精神得到自由解放,庄子在对人生乃至宇宙的反思和深刻体悟之后提出了“无用之用”的思想。

其“无用之用”论虽然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针对当时的人与物提出来的,但两千多年后,在我们看来,他所诠释的“无用之用”的思想,给我们启发了一种非功利又合功利,无目的又合目的的艺术创作境界。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2《五石之瓠》——无用之用 方为大用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2《五石之瓠》——无用之用 方为大用

③裂地:割地,划地。盛放,容纳。 ④一:同一,同样的。 ⑤或:有的人。 ⑥以封:以(之)封,以,凭借。 ⑦虑:古义:用绳索打结 今义:思考、忧虑、发愁 ⑧樽:盛酒器。
活动二:入境诵读,了解两则故事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了我葫芦种子,我把它种下。养大,结出果 实能容下五石的东西。用它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 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成瓢,瓢却大得无处可容。(这个葫芦)不 是不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打破了它。”庄子言:“善用大 者不善用细者。宋国有善治冻手药者,世世以染素为业。有客闻之, 请将买其方百金。于是合家谋曰:‘吾世世染素,薄利微名,今一旦 鬻方获百金,请献之。’客得方,献吴王。”
①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不同。(眼光和见识) ②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③“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 ④点出《逍遥游》追求绝对自由的生命题旨。
说理特色:善于以寓言说理将哲学思想寄托于丰富奇异的想象和对 话中,引导读者领悟深意。
《庖丁解牛》养生之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第二项活动:在吟诵中感受,探索两则故事
1、疏通文意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 ①大:形作名,大的东西。
②龟:同“皲”,皮肤冻裂 。
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
③洴(píng):浮。
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④澼(pì):在水中漂洗。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族 ⑤絖(kuàng):同“纩”,丝绵絮。
人齐聚商议道:“我辈世代 ⑥方:药方制成膏药,冬季涂抹于手上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战国中期的道 家经典,由庄子及其后学编撰而成。,现存33篇 《庄子》在汉代被尊称为《南华经》,因庄子被尊 为“南华真人”。与《老子》《周易》并称为“三 玄”。“三玄”。

逍遥游中表达真正逍遥的句子是

逍遥游中表达真正逍遥的句子是

逍遥游中表达真正逍遥的句子是1. 《逍遥游》达到真正逍遥的句子是什么达到真正逍遥的句子是:1、鹏之徙于南冥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释义: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此一飞在六个月后方才停歇下来。

2、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释义:人如果能够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释义: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寒蝉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

出自:庄子[先秦]《逍遥游》。

扩展资料:文章创作背景创作背景编辑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

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在“无用”中窥见道心 在“逍遥”中丰盈生命——庄子《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在“无用”中窥见道心 在“逍遥”中丰盈生命——庄子《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在“无用”中窥见道心在“逍遥”中丰盈生命——庄子《五
石之瓠》教学设计
杨承花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
【年(卷),期】2024()6
【摘要】先秦诸子散文学习不能停留在对思想的简单了解上,而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去探究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并将这种思想的积极面用于现代生活中。

以《五石之瓠》为例,引导学生从小故事中去寻找庄子的价值观和庄子思想产生的社
会原因,辩证地看待庄子思想。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杨承花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市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心灵苦旅中的生命放歌——解读《庄子·逍遥游》
2.无用之大用——从《逍遥游》试析庄子美学的超功利性
3.“无用之用”何以可能?——《庄子》中“无用”的五重意蕴
4.“无己”与“无用”:从个体逍遥到天下秩序--《庄子·逍遥游》的政治空
间5.庄子散文教学拓进三法:接、化、发——以《逍遥游》《五石之瓠》《庖丁解牛》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的说法种种

关于《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的说法种种

关于《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的说法种种说法之一:“至人”“神人”“圣人”境界不同。

《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对此句的注释是:“至人无己:修养最高的人忘掉自我。

神人无功:修养较高的人无意追求功业。

圣人无名:有学问道德的人无意追求名声。

”《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的注释为:“无己,无我。

也就是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也忘掉。

庄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才算逍遥游。

无功,不追求功。

无名,不追求名。

庄子认为‘至人’比‘神人’‘圣人’为高。

”《先秦文学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80年)在注释《逍遥游》时也说:“第一句,‘至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能达到任天顺物、忘其自我(所谓‘无己’)的境界。

第二句‘神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仅次于‘至人’一等的人。

……第三句,‘圣人’,本是儒家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而庄子却置于‘至人’‘神人’之下,作为第三等。

”说法之二:“至人”“神人”“圣人”属同一境界。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见《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见《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古代散文中的一道异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至人’,无用无为抛弃功名利禄的‘神人’,隐姓埋名鄙夷是非荣辱的‘圣人’,才达到庄子推崇的‘逍遥游’之境。

”(见《寓言·重言·卮言》,《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六期)说法之三:含糊其辞,闪烁不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用之为用,方为逍遥——谈《庄子》的无用之用与逍遥游的关系及“无用”的积极影响唯有当你逆流而游,你才能够感受到你自己,如果你顺着河流走,你无法感觉到你自己,你会感觉河流,而不会感觉到你自己,而且迟早你将会变成那个河流。

——取自《道德经心经》(印)奥修摘要一般人认为,只有有用的才是有价值的,可有用与无用的界限真的那么分明吗?庄子的逍遥境界如同人们想要极力找寻的桃源,可遇而不可求,那么从庄子的“无用”论中是否能够寻找出端倪?世上的纷扰何其的多,无论是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是现今,我们都无法脱离这个社会,也就无法达到真正地逍遥,那么我们不防顺从自己的心,让它指引着我们,或隐世或出世,为社会造福,或安于平凡的生活,那么“无用”便是“有用”,便是“逍遥”。

关键词无用之用逍遥一、庄子简介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一个无比神奇的令人琢磨不透的人,庄子的学说饱受人们推崇,尤以逍遥为著。

庄子的哲学思想有很多,如我们所知道的朴素的辩证主义思想,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这一点与老子很相像,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庄子的思想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当然这是不是真的,我们暂时不去讨论它,今天所要谈的是“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最开始是在逍遥游中提出的,因此在这之前必须要在谈一下庄子的一个重要观点:“逍遥”的思想观念。

二、庄子及其“逍遥游”庄子,给让人的感觉是逍遥,无所恃,但庄子又不是一个圣人,作为一个在俗世生活的一个俗人,又怎能脱离这个俗世?大部分人都知道庄子的《逍遥游篇》,其中大量篇幅说明什么事逍遥,如何才能做到无所恃,逍遥。

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在庄子看来,拘泥于俗事的烦恼就不可能达到逍遥,以至于他在《德充符》中借叔山无趾的话说孔子道:“孔子之于志人,其未邪?彼且以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并说孔子是:“天刑之,安可解!”(孔子到达那真正地圣人,还是没有的吧!他为何不停地招收学生授徒呢?而他还要祈求那奇幻的声望,难道不知真正地人把声望当做是束缚自己的枷锁吗?并说道,孔子是上天加刑给他,哪里可以解脱!)这是说道庄子的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不仅如此,庄子还追究物质上的逍遥,如: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椿,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赀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篇》(庄子即将过世,他的弟子开始计划一个盛大的葬礼。

但是庄子说:“我有天和地作为我的棺材,太阳和月亮作为翠玉的象徵,悬挂在我的旁边,天上的星星会好像珠宝一样,在我的周围闪耀着,所有的万物众生都会在这里作为我的送葬者,我还需要什么呢?”)由此可以看出庄子的对物质的逍遥。

又如<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的很多文章中都体现庄子的逍遥态度,不为名,不为利,不为财。

但如果真是如此,那庄子又为何提出“无用之用”,重视生命?一个不为名为利的人,又怎会在乎生命?在某些方面,庄子的这两种观点又是否是自相矛盾的?三、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及其逍遥(一)、栎树与匠石庄子在其书中谈到:匠石之齐,至于曲辕(地名),见栎社(土神名)树。

其大蔽牛(牛前当有“数千”),絜(约束)之百围(径尺为围,盖十丈也),其高临山十仞(七尺曰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

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止也)。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

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

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

大枝折,小枝泄。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与物怎么能相知)?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匠石觉而诊(占也)其梦。

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辱也,病也)也。

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人间世》此篇要说明的是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所以生命的去向便是贵生,栎树追求无所之用,正是人生智慧的表现,如果争做可用之才,便会被砍伐而早夭,难以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被灌输着一个思想,做人一定要做大有作为之人,可什么样的人才是大有作为?怎样才能做到有所作为?其实殊不知只有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人要是没了生命,便什么都做不了了,活着才是最有价值的事。

(二)、“无用”与逍遥游“无用”似乎与庄子逍遥的超脱物外的思想不太相符。

一个讲求出世,一个又好像要积极入世,但其实在《逍遥游》篇,作者就初次谈到了“无用”的思想,如: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有用与无用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心思一动,无用也许就变为有用了。

一切事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无论有用或者没用。

且说庄子自推崇逍遥,无所恃,不在乎形体,认为形体只是一副躯壳而已,但却极其在乎生命,极力的想要保全生命,其实所谓的逍遥,便是不在乎外界的纷扰,仅忠于内心的想法,不在乎世俗的的看法,仅保持着自己对人世的赤诚。

只要无愧与自己的内心,无愧于在这世上活了一次便已足够。

世上的纷扰何其的多,无论是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是现今,我们都无法脱离这个社会,也就无法达到真正地逍遥,那么我们不防顺从自己的心,让它指引着我们,或隐世或出世,为社会造福,或安于平凡的生活,那么“无用”也就是“有用”,便是“逍遥”。

为此,庄子举了一个例子: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挫针治繲,足以餬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

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与十束薪。

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人间世》。

支离疏算得上人中最丑的了,残缺不全,但却因为残缺而保全了自己的生命,不去服兵役,不去当劳力,还能享受到补助和救济,从而以全生养性。

连支离疏这样的人都能做到全生,更何况我们了。

一提无用,人们总是嗤之以鼻,因为它的无用,可无用真的无用吗?一个房间是一个空间,而不是墙壁,但其实空间是免费的,你需买的是墙壁,材料,那些你能看得见东西,但你能看得见的东西有用吗?你能生活在里面吗?你能生活在墙壁里吗?如奥修在他的《庄子新解》中说道“什么是房子?房子是那个被墙壁所包围的空,而什么是门?什么都没有。

门意味着什么都没有,没有墙,只是空,但是如果没有门,你就无法进入到屋子里去”,在这里,空是无用,但又是有用,没有了空也就没有了所谓的不空,空余不空是相对存在,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

世界上的一切无用之物,它看似无用,其实却不能忽视其存在。

但是世人往往以实用与否来判断是否有价值,有直接实用的事物,就认为它有价值;没有实用的,就认为它没有价值。

孰不知许多东西的用处虽是间接而不显著,然而其重要性却远超过了那些有直接效用之物。

四、“无用之用”的积极作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山木因为能做栋梁,所以被人砍伐,看来这是自招祸患;膏火因为能够照明,所以被人燃烧,看来这是自招煎熬。

如果对人没有任何用处,那么事物自然会得到全省而无害。

这看似是在保全自己,实则是在发挥个人专长。

现今社会总是有很多人自杀,理由是因为各种原因活不下去了,那就去看看那个奇丑无比的人,他是怎么活的有滋有味的。

每个人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不要剥夺他存在的理由,好花仍需绿叶配,绿叶虽不美,但它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

那么绿叶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是其生命存在的大用。

即便到了今天,庄子的“无用”思想仍然适用。

但“无用”思想不应该只是无所作为,逃避现实,保全生命,自暴自弃。

决策者只有一个,不能我们每个人都是决策者,就如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国家主席一样,但我们不能说因为做不了决策者,不能当国家主席就是没用的,人不可以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的结果,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相貌,但可以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

现如今的社会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那怎么做到和谐相处?砍伐无用的树木以建造房屋?看着那些一天天上升的动物灭绝的数字?其实“人类在残害着其他生物的同时,也在残害着自己的生命。

等到人类知道无用之用方是妙用的时候,那么我们自己的生命也就能够保全,天地万物也自然得到保全。

人类生存在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中,也才能真正地享受作为一个人的乐趣与生命。

”——《南华经》李安钢著。

当你逆流而游,你才能够感受到你自己,如果你顺着河流走,你无法感觉到你自己,你会感觉河流,而不会感觉到你自己,而且迟早你将会变成那个河流。

参考书目:[1]《庄子心解》(印)奥修著[2]《道德经心释》(印)奥修著[3]《南华经》李安钢著(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