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药的使用原则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外用制剂的正确使用

外用制剂的正确使用

1 液体药剂1.1 操作程序1.1.1 准备 操作者先用温水洗手去污、消毒,暴露病患处。

1.1.2 局部清洁 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再用手轻扇让患处使之干燥。

1.1.3 用消毒棉签或小毛刷蘸药水涂于患处,2~3次/d或遵医瞩。

1.1.4 涂药后可用消毒棉签或小毛刷稍加按摩,帮助药物渗入。

1.2 说明1.2.1 外用药中常见为溶液剂型,如是混悬液剂型,须摇匀后使用。

1.2.2 除非另有医瞩,通常不再包扎绷带。

2 膏药2.1 操作程序2.1.1 先用热毛巾或生姜片将患处或穴位处的皮肤擦净,拭干。

2.1.2 将膏药放在热水壶、酒精灯或蜡烛的微火上烘烤化开,等烘烤后的膏药不烫皮肤时再贴于患处。

2.1.3 每张膏药可持续贴1~2周再行更换。

2.2 说明2.2.1 贴膏药应避开毛发较多的地方,否则不但粘不住,而且撕揭时会拉扯毛发而引起疼痛。

2.2.2 冬季气候寒冷时,橡皮类膏药往往不易粘贴住,这时可将膏药贴好后再用热水袋热敷一下,以便粘贴牢靠,增加治疗效果。

2.2.3 膏药在煤炉上烘烤,是不科学的,因为煤炉燃烧时产生的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会被膏药基质及水分所吸收,黏贴后可能经皮肤渗入人体,给人体带来一定的危害。

2.2.4 平时运动或劳动时不慎造成肌肉挫伤或关节、韧带拉伤时,不要立即用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贴于受伤部位,因为此类膏药伤后即贴不能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2.2.5不可将膏药直接贴在皮肤破损处,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

2.2.6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份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

2.2.7 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疤,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

必要时可口服抗过敏药物,局部外涂激素类软膏,进行抗过敏治疗。

3 贴剂例1:醋酸地塞米松贴片(意可贴)——操作者先用温水洗手去污、消毒,用手指沾少许清水粘起黄色面(裱褙层),将白色层(药物层)贴于患处,并轻压10~15秒,使其粘牢于患处,直至全部溶化。

常见妇科外用药使用方法宣教PPT课件

常见妇科外用药使用方法宣教PPT课件
常见妇科外用药使用方法 宣教
汇报人xxx:
2023-12-20

CONTENCT

• 妇科外用药概述 • 常见妇科外用药介绍 • 正确使用妇科外用药方法演示 • 注意事项与误区纠正 • 常见问题解答及互动环节
01
妇科外用药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妇科外用药是指直接应用于女性生殖器官外部,以治疗或预防妇 科疾病的药物。
其他类别
消糜栓
用于治疗宫颈糜烂、滴虫性阴道炎、 霉菌性阴道炎等疾病。使用时需将栓 剂塞入阴道深处,同时配合棉条使用 ,防止药液流出。
妇科千金片
为中药制剂,具有清热除湿、益气化 瘀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瘀阻所致的带 下病、腹痛等症状。使用时需口服, 一次6片,一日3次。
03
正确使用妇科外用药方法演示
清洁双手及外阴部
涂抹方法
将取出的药物均匀涂抹在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注意避免药物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部位。
按摩至吸收并保持干燥
按摩促进吸收
涂抹药物后,用干净的手指轻轻按摩患处,有助于药物更好地吸收。按摩时应避免过度 用力,以免刺激皮肤。
保持干燥
使用药物后,应保持外阴部干燥,避免穿着紧身内裤或使用护垫等不透气的物品。干燥 的环境有助于药物发挥疗效并减少感染的风险。
02 03
哺乳期妇女用药
哺乳期妇女在使用妇科外用药时,应注意药物是否通过乳汁排泄,避免 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自身及婴儿的反应, 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其他特殊人群
对于过敏体质、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在使用妇科外用药时,应根据自 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
05
常见问题解答及互动环节
100%

皮肤科外用药使用原则

皮肤科外用药使用原则

定期复诊有助于医生了解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方案
01
定期复诊有助于了解药物疗效,调整用药剂量
03
定期复诊有助于及时发现药物副作用,及时处理
02
定期复诊有助于了解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04
谢谢
皮肤科外用药使用原则
演讲人
目录
01
皮肤科外用药分类
02
皮肤科外用药使Biblioteka 原则03皮肤科外用药使用注意事项
1
皮肤科外用药分类
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
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等,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作用
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等,具有抗过敏、止痒作用
抗白三烯药:如孟鲁司特、扎鲁司特等,用于治疗哮喘和过敏性鼻炎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用于治疗严重的过敏性疾病
02
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病
抗真菌药
01
抗真菌药是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
03
抗真菌药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如脚气、体癣等
02
常见的抗真菌药有: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等
04
使用抗真菌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滥用药物
2
皮肤科外用药使用原则
正确选择药物
01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03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
02
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04
避免使用含有激素和抗生素的药物
合理使用剂量
遵循医嘱,不要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以免产生耐药性
定期评估药物疗效,调整剂量以保持疗效
02

【参考文档】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word范文 (8页)

【参考文档】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word范文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引导语:外用药物在治疗皮肤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

如应用恰当,可获得明显疗效,同样如使用不当或错误,可造成病情加重或导致药源4性疾病的发生。

那应该如何用才更加正确呢,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分享给大家。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首先,应在正确诊断及了解自然病程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药物的性能,剂型,浓度及目前治疗进展状况。

掌握患者个体差异,患病部位等,同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一,正确选择剂型常用的剂型有散剂,溶液,洗剂,酊剂、油济、硬膏剂、气雾剂等。

这些剂型都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要根据皮肤不同病期(进展期、稳定期、慢退期)及不同性质(急性、亚急性、慢性)选用不同剂型。

依占皮肤病很大部分的湿疹皮炎类疾病为例,对剂型选用加论述:1急性期在红斑、丘疹、小水疱、无渗液阶段,可选用散剂、洗剂、乳剂;在水疱、糜烂、有渗出阶段,为使渗液停止,肿胀消退,应选用具有收敛、消炎、止痒药物的溶液进行湿敷或罨包;2 亚急性期在丘疹、水疱、点状糜烂、痂皮、色暗红时可用糊剂、乳剂;3慢性期皮肤损害以皮肤肥厚、苔藓化为主,局部耐受性强,选择范围广泛,则可选用糊剂、软膏、乳膏、酊剂、搽剂、涂膜剂、气雾剂等。

掌握了湿疹皮炎类疾病三个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可举一反三,其它皮肤病的治疗照此原则即可。

二,正确选用药物及浓度外用药物根据其不同的药理作用,分为清洁剂、抗真菌剂、收敛剂、角质剥脱剂、角质促成剂、腐蚀剂、抗过敏剂等多种。

临床上应根据病因进行选择。

如真菌病用抗真菌药物,若误用激素类药就会使病情加重。

另外应注意药物浓度例如水杨酸1%~2%有角质促成作用,5%有角质溶解作用,20%以上有角质剥脱腐蚀作用。

三,患者个体的差异用药时应加以注意,并区别对待之。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外用药是指应用于人体外部,通过直接接触皮肤或黏膜来发挥药物作用的药物。

外用药常用于皮肤疾病治疗,具有使用方便、副作用少、疗效迅速等特点。

然而,为了确保外用药的安全有效使用,我们需要遵循一些使用原则。

一、选择适当的外用药首先,我们需要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外用药。

皮肤疾病众多,如湿疹、痤疮、烫伤等,每种疾病都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在选择外用药时,需要根据自身病情,咨询医生或药师,选择适合的外用药。

二、正确的使用剂量使用外用药时需要确保正确的剂量。

使用过多的外用药可能会导致副作用发生,而使用过少则可能无法发挥药物的疗效。

因此,需要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来使用外用药,并遵守剂量使用要求,不可随意增减药物用量。

三、保持清洁和干燥在使用外用药时,需要保持患处的清洁和干燥。

在涂抹外用药之前,先用温水清洗患处,然后用干净的毛巾轻拭干燥,确保药物的吸收和作用。

四、正确的使用方法使用外用药时,需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不同的外用药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例如,药膏需要涂抹在患处,药水需要涂敷或擦拭,贴剂需要粘贴在患处等。

在使用外用药之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使用方法并按照说明正确使用。

五、坚持使用疗程对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使用的外用药,如抗生素软膏、抗真菌药物等,需要坚持使用整个疗程,不可中途停药。

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复发或耐药性增加,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在使用外用药时,需要遵守医生给出的疗程和使用时间。

六、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一些外用药可能会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导致疗效降低或增加副作用。

在使用外用药之前,要告知医生或药师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他们评估是否会产生相互作用。

同时,要避免将多种外用药同时使用,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七、儿童和孕妇使用需谨慎儿童和孕妇在使用外用药时需要格外小心。

一些外用药在儿童和孕妇身上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不适当的影响。

在给儿童和孕妇使用外用药之前,要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使用。

详述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详述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详述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外用药是指通过将药物涂抹到皮肤表面来治疗疾病的药物形式。

它们常用于局部治疗,如皮肤病、创伤和炎症等。

使用外用药时需要遵循一些使用原则:
1. 清洁皮肤:在使用外用药物之前,确保目标区域的皮肤干净,可以使用温和的清洁剂进行清洁,并轻柔地擦干。

2. 涂抹适量:使用外用药时,涂抹适量的药物到目标区域。

过多的药物可能会导致药物的浪费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均匀涂抹:将药物均匀地涂抹在目标区域上,确保每个部位都受到足够的覆盖。

4. 按照说明使用:根据医生的指示或药物说明书上的指导来正确使用外用药物,并严格遵循用药的时间和频率。

5. 避免接触眼睛和口腔:使用外用药时,避免接触眼睛和口腔黏膜,以防止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6. 注意过敏反应:使用外用药后,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或刺激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请谨记,以上仅是使用外用药的一些基本原则,具体的使用方法还需根据药物种类和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和遵循。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外用药物在治疗皮肤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

如应用恰当,可获得明显疗效,同样如使用不当或错误,可造成病情加重或导致药源4性疾病的发生。

首先,应在正确诊断及了解自然病程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药物的性能,剂型,浓度及目前治疗进展状况。

掌握患者个体差异,患病部位等,同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一,正确选择剂型常用的剂型有散剂,溶液,洗剂,酊剂、油济、硬膏剂、气雾剂等。

这些剂型都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要根据皮肤不同病期(进展期、稳定期、慢退期)及不同性质(急性、亚急性、慢性)选用不同剂型。

依占皮肤病很大部分的湿疹皮炎类疾病为例,对剂型选用加论述:1急性期在红斑、丘疹、小水疱、无渗液阶段,可选用散剂、洗剂、乳剂;在水疱、糜烂、有渗出阶段,为使渗液停止,肿胀消退,应选用具有收敛、消炎、止痒药物的溶液进行湿敷或罨包;2 亚急性期在丘疹、水疱、点状糜烂、痂皮、色暗红时可用糊剂、乳剂;3慢性期皮肤损害以皮肤肥厚、苔藓化为主,局部耐受性强,选择范围广泛,则可选用糊剂、软膏、乳膏、酊剂、搽剂、涂膜剂、气雾剂等。

掌握了湿疹皮炎类疾病三个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可举一反三,其它皮肤病的治疗照此原则即可。

二,正确选用药物及浓度外用药物根据其不同的药理作用,分为清洁剂、抗真菌剂、收敛剂、角质剥脱剂、角质促成剂、腐蚀剂、抗过敏剂等多种。

临床上应根据病因进行选择。

如真菌病用抗真菌药物,若误用激素类药就会使病情加重。

另外应注意药物浓度例如水杨酸1%~2%有角质促成作用,5%有角质溶解作用,20%以上有角质剥脱腐蚀作用。

三,患者个体的差异用药时应加以注意,并区别对待之。

如颜面部、颈部、生殖器、皮肤粘膜对药物较敏感,应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婴幼儿皮肤细嫩,用药浓度宜低;孕妇药物吸收会影响胎儿发育,应禁用对胎儿有毒害作用的药物;有的患者对某些药物有过敏现象,如对氢醌、汞制剂等。

四,药物的使用方法选择适当的药物及剂型后,使用方法亦决定治疗效果。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关于外用药的那点事儿》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这外用药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这可真的太重要啦,用好了那效果杠杠的,用不好可能就得闹笑话咯!首先咱得知道,这外用药可不像内服药那样吃进去就行,你得找准地方抹上去。

别笑啊,我真见过有人把治脚气的药当成护手霜的,这不是闹笑话嘛!所以用药之前一定要看清楚到底是治啥的。

然后呢,清洁可是很关键的一步哦!你想啊,要是那地方脏兮兮的,药抹上去能发挥好作用吗?就好比你要往脸上抹香香,肯定得先把脸洗干净呀,要不然那不是白瞎了。

哎呀,还有这用量也得注意,可不是越多越好哟!就像我们做菜放盐一样,放多了咸死,放少了没味。

外用药也一样嘛,涂太多浪费不说,说不定还会有副作用呢。

再来说说这注意事项,可别随随便便就用哦!比如说过敏体质的人就得小心了,万一用了过敏咋办?那不是找罪受嘛。

这就像有些人吃海鲜会过敏一样,咱得搞清楚自己的状况,可别乱来。

还有哦,如果你的伤口破了,可得问清楚医生能不能用这个药,别自己瞎整。

我就听说过有人伤口破了还乱用外用药,结果感染发炎了,多遭罪啊。

另外,咱在用外用药的时候也得小心别碰到其他地方。

你想想,要是不小心把眼药水滴到耳朵里了,那不是乱套了嘛。

所以得集中注意力,别一边抹药一边还在玩手机。

最后,我得提醒大家,外用药用完了可得放好。

别随手一扔,到时候找不到了,或者被小孩子拿去当玩具玩就不好了。

你看,这小小的外用药,要注意的地方还真不少呢!总之,对待外用药咱可不能马虎,该注意的都得注意。

这样才能让外用药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帮我们解决问题呀。

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些原则和注意事项哦,让我们和外用药和谐相处,健健康康的!哈哈,希望大家都能正确使用外用药,让生活更加美好哟!。

简述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简述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简述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外用药物指的是涂抹或擦拭在皮肤表面的药品,其使用原则如下:
1. 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包括抗感染药物、消炎药物、止痒药物等。

在使用药物前,应先咨询医生并详细了解药物的作用、用途和副作用。

2. 清洁受影响区域:在使用外用药物前,先用温水洗净受影响的皮肤区域,尽量避免使用肥皂或强烈刺激性物质。

3. 适量使用药物: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使用适量的药物涂抹或擦拭在受影响的皮肤上,避免过量使用或反复涂抹以免引起副作用。

4. 严格按照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长:根据药物说明,按照规定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长进行使用。

不应多次涂抹或延长使用时间,除非医生建议。

5. 监测效果和副作用:使用外用药物后,应定期观察治疗效果和任何可能的副作用。

如果出现不适或副作用,应立即咨询医生。

6. 避免与其他药物混用:在使用外用药物时,避免与其他药物混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减低药物的疗效。

7. 储存和保管药物:正确储存和保管外用药物,避免阳光直射、
潮湿和高温环境,保持药物的稳定性和功效。

8. 遵医嘱:使用外用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嘱托,按照医嘱进行使用并定时复诊。

总之,合理使用外用药物能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使用之前应了解药物的说明和副作用,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简述皮肤疾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简述皮肤疾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简述皮肤疾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外用药物是用于治疗皮肤疾病的药物,使用外用药物时需要遵循一些使用原则:
1. 选择适合病情的药物: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如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类固醇药物用于治疗炎症等。

2. 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使用前需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以及使用频率。

3. 清洁皮肤:在使用外用药物前,应清洁患处皮肤,并保持干燥。

可以使用温和的清洁剂,轻轻洗涤患处,然后用柔软的毛巾轻拍干。

4. 准确使用药物:将适量的药物挤出,均匀涂抹在患处皮肤上,轻轻按摩以促进吸收。

避免直接接触药物的开口处,以免引起污染。

5. 避免刺激性物质:使用外用药物时,尽量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物质的清洁剂、化妆品等,以免加重皮肤症状。

6. 注意合理搭配其他治疗措施:外用药物一般与其他治疗措施相结合使用,如内服药物、物理疗法等。

按照医生的指导同时使用其他治疗措施,可以增加治疗效果。

7. 按规定完成用药周期: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成用药周期,不可自行停药或过量使用。

8. 注意药物的保存:将外用药物保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使用过期的药物或改变药物外观的药品要及时丢弃。

总之,使用外用药物要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使用,注意患处皮肤的清洁和护理,同时遵循用药周期。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明显,应及时咨询医生。

皮肤科外用药使用原则讲义

皮肤科外用药使用原则讲义
三、外用药的种类
四、外用药的使用方法
五、注意事项
一、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1根据不同的皮疹使用不同的药物剂型。 2低浓度到高浓度使用。 3先局部再全面使用。 4年龄和部位不同使用药物不同。
2、亚急性期:炎症表现为小片的糜烂,伴有 少量渗出,也有为分散的丘疹或出现鳞片和 痂皮,一般用糊剂,如无糜烂渗液,可用洗 剂、霜剂等,有痂皮时先涂以软膏,软化后 拭去,再用外用药物,使药物易吸收。
二、局部制剂
6、软(油)膏剂: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和涂展性,即能
吸水,又能释放药物,能软化痂皮、润泽皮肤、消炎、止痒, 促进肉组织形成作用,穿透皮肤作用深。适用于慢性皮炎或 无溢液者及溃疡。用药方法:用压舌板或刮板,将药涂到患 处,或将药摊到纱布上,再敷到患处。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 否包扎。有时为提高疗效,做密封包扎。换药日1—2次。 常用的几种软膏:10%硼酸软膏有软化痂皮,去除鳞屑作用; 复方苯甲酸软膏有杀灭真菌,促进角质形成作用,治疗皲裂, 脚癣角化型较好;20%硫磺软膏用于治疗疥疮、阴虱等; 10%黑豆馏油软膏用于治疗慢性皮炎、湿疹;1%红霉素软 膏用于预防和治疗伤口感染;10%鱼肝油软膏用于治疗鱼鳞 病及手足皲裂症等。
一、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二)、根据皮肤发病的部位,选择合适的 用药方法
外用药的用法,一般有涂擦和贴敷两种方法,不同的个体和 皮肤的部位,对各种外用药的适应性常有一定的差异,用药 的原则应根据药物的浓度由低→高,面积由小→大,应视病 情病损程度而定,如无副作用,再逐渐普及全身用药,不同 部位的皮肤渗透速度也有一定的差异。小儿、妇女、成人面 部,口腔附近,股内侧等部位,皮肤较柔嫩,都不宜采用刺 激性强的药物,浓度也应低些,如有过敏或刺激现象,应立 即停药或改用药物治疗,一种外用药久用后,作用往往会减 弱,应经常轮换性质相似的药物,以提高疗效。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外用药是指适用于皮肤疾病治疗的药物,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外用药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外用药的使用原则,包括选择合适的外用药、正确使用外用药以及外用药的注意事项等。

一、选择合适的外用药选择合适的外用药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外用药。

1.抗感染外用药抗感染外用药适用于由细菌、真菌或病毒引起的皮肤感染,如疖、疥疮等。

在选择抗感染外用药时,应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敏感性来确定药物种类。

且需要注意,使用抗感染外用药应正确掌握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以免药物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2.消炎止痒外用药消炎止痒外用药适用于皮肤炎症和瘙痒的治疗,如湿疹、皮炎等。

选择消炎止痒外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的成分和适应症,以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此外,应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部位选择药膏、乳液、喷雾等不同的制剂。

3.外用激素外用激素通常用于治疗炎症反应明显的皮肤疾病,如银屑病、荨麻疹等。

选择外用激素时,应注意药力的选择和浓度的控制。

轻度炎症可选择低浓度、较弱药力的外用激素制剂,而对于重度炎症,可选择高浓度、较强药力的外用激素制剂。

但是,在使用外用激素时需要避免长期使用和过度使用,以免引发副作用。

二、正确使用外用药正确使用外用药是确保疗效的关键,下面将介绍正确的使用方法。

1.清洁皮肤使用外用药前,应将患处清洗干净,去除污垢和分泌物,以便药物更好地吸收。

2.适量用药使用外用药时,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药物的浓度适量使用。

避免药物使用过多或过少,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3.按照医嘱使用外用药通常需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遵循医生给出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频率。

不要自行调整用药量或停药,以免影响疗效或引发其他问题。

4.避免双药合用避免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种外用药,以免不同药物成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或不良反应。

三、外用药的注意事项在使用外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长期使用激素类外用药,尤其是高浓度的外用激素。

涂药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涂药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涂药法规范及操作流程涂药法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方法.其剂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二、目标患处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三、禁忌证婴幼儿颜面部禁用。

四、告知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五、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患处酌情铺橡胶中单.3、清洁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均匀地涂于患处。

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布,蘸药干湿度适宜,涂药厚薄均匀。

4、必要时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5、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6、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2、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3、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4、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5、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

婴幼儿忌用.6、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七、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

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出现异常,妥善处理。

八、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涂药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外用药讲究先后顺序

外用药讲究先后顺序

外用药讲究先后顺序
先溶液后软膏先清洗后按摩
夏季蚊虫叮咬易致皮肤瘙痒、皮肤感染等,当皮肤有细菌感染时,医治方法以外用药为主,但在用药中应注意先后顺序,尤其是溶液和软膏同时使用时应先溶液后软膏。

对于同一个患处,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先用溶液剂,等创口干爽后再涂抹软膏剂,以巩固疗效。

使用软膏、乳膏剂时还应先清洗干净皮肤,涂抹后轻轻按摩可提高疗效,但皮肤有破损、溃烂不建议涂抹,口腔、眼结膜等部位不能涂抹,涂抹后如感觉灼烧感、肿胀等不适要马上停药。

另外,对于以下几种常见外用药在使用中也有不少讲究。

高锰酸钾外用药:高锰酸钾外用药片应配制新鲜的水溶液,并及时清洗创面,水溶液放置太久易由紫红色变为棕色,这时药物就失去了疗效。

高锰酸钾为强氧化剂,外用药片不可直接与皮肤接触。

莫匹罗星软膏:肾损伤者禁用该类药物。

林可霉素:不宜与红霉素合用,不然会产生拮抗作用,影响药效。

此外,过氧苯甲酰能漂白毛发,不宜用在有毛发的部位,也不易与衣服接触;维A酸与过氧苯甲酰不能同时联用,应早晚交替使用,早晨应用过氧苯甲酰,晚间睡前用维A酸。

对于夏天高发的糜烂型脚癣应先使用洗剂,而不是乳膏,并注意保护创面,尽量保持干燥。

用药期间患病部位尽量不要洗,以延长抗真蓖药物在体表的停留时间。

在体癣未根治前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制剂,如曲安奈德乳膏等,否则病情加重。

治疗体癣要坚持用药、连续用药,要保证足够疗程,不然会影响疗效。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类型的足癣,有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尤其是抗真菌药副作用较大,使用不当易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一定要经医生诊治后正确使用相应药品。

中药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中药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中药外用药的使用原则外用药的使用原则皮肤病虽形于体表,但究其病因往往与脏腑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很多皮肤病都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所以,在皮肤病的临床治疗时,多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

古人十分重视外治法的作用,很多医籍都有关于外治法的论述,陈自明曾说:“夫疮肿之生于外者,内热毒气蕴结于内也。

盖肿于外,有生头者,有漫肿者,有皮厚者,有皮薄者,有毒气深者,有毒气浅者,有宜温药贴熵者。

有可以干换其药者,有可以湿换其药者,深浅不同,用药有忌,是以不可不辨也。

”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也说:“外科之症,最重外治。

”足以说明前贤对于外治法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医皮肤病学逐渐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医疮疡范畴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在皮肤病的治疗过程中,对于外用药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化。

就目前来讲,有些皮肤病外用药在临床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尚需不断完善,深入研究。

根据多年来从事皮科临床的经验,感到有些皮肤病,如:荨麻疹等病,单纯采用内治法即可治愈;更多的皮肤病则需要内外结合,标本兼治,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湿疹、银屑病、白癜风等;有些皮肤病单纯采用外治法就可治愈,如;手足癣、疥疮等。

外用药的使用,是皮肤科临床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重要方法,这对于提高皮肤病的治疗水平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认为在外用药的使用时,需要考虑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根据药物的药理性能,选择适宜的外用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关治则治法的精彩论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度。

”内外用药,都需要遵循这些重要的治疗原则。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看到由于湿热炽盛所致的急性湿疹、皮炎等病,皮损表现为焮赤、肿胀,甚至渗出、糜烂,治疗时要选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芩、黄柏、蒲公英、马齿苋、泽泻、茵陈等;对于慢性肥厚苔藓样皮损,则应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药物加以治疗,如莪术、贝母、五倍子、升丹等。

外用药的使用流程

外用药的使用流程

外用药的使用流程1. 了解外用药的概念外用药指的是用于常规皮肤疾病治疗或护理的药物,通过直接涂抹在皮肤上起到治疗或舒缓作用的药物。

2. 判断使用外用药的适宜性在考虑使用外用药之前,需要判断其适宜性。

注意以下几点:•确定是否是皮肤疾病:外用药适用于各种皮肤疾病,如湿疹、痤疮等,但对于深层组织或内脏疾病并不适用。

•确定是否有过敏史:外用药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之前,需要确认是否有过敏史。

•确定是否适用于年龄段:某些外用药可能不适用于婴幼儿或老年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3. 购买适当的外用药选择适当的外用药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师:在选择外用药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选择信誉可靠的药品:购买时要选择有信誉的药店或药品,以确保药品质量可靠。

4. 使用外用药的步骤使用外用药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清洁受影响区域:使用外用药之前,首先要用温水和温和的洗涤剂进行清洁,并轻轻擦干。

•涂抹外用药:将适量的外用药均匀涂抹在受影响的皮肤区域上,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轻轻按摩:用指尖轻轻按摩药物,以便更好地吸收。

5. 注意事项和禁忌在使用外用药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和禁忌:•避免接触伤口:外用药通常不适用于真皮层或肌肉伤口,因此要避免接触伤口。

•避免接触眼睛和口腔:外用药通常不适用于眼部和口腔,避免接触到这些区域。

•避免过量使用:按照说明使用药物,不要使用过多的外用药。

•不要与其他药物混用:不能将多种外用药混合使用,以免产生不可预料的结果。

6. 效果评估和复查使用外用药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效果评估和复查。

•观察病情:使用一段时间后,观察病情是否有好转。

•复查医生:如果治疗效果不佳,需要复查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7. 存储和保养外用药的存储和保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外用药应存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远离儿童:将外用药存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防止误食。

使用外用药的流程

使用外用药的流程

使用外用药的流程概述外用药是指直接涂抹于皮肤表面的药物,属于肌肤的治疗方式。

使用外用药可以有效地治疗皮肤疾病、疼痛和肌肉骨骼问题。

正确的使用外用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使用外用药的流程。

步骤一:选择合适的外用药在使用外用药之前,首先需要明确需要治疗的问题,然后选择合适的外用药。

可以咨询医生或药剂师,他们会根据您的症状和健康状况,推荐适合的外用药。

步骤二:清洁皮肤在使用外用药之前,需要先清洁皮肤。

可以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洗面奶轻轻清洁患处,然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拍干。

步骤三:涂抹外用药1.打开外用药的包装,取出适量的药膏、乳液或喷雾剂。

2.将药物均匀地涂抹在患处上。

如果需要按摩,可以用指尖轻轻按摩药物,帮助其渗透。

3.注意避免药物接触到眼睛、口腔和其他黏膜部位,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步骤四:按照指导使用外用药通常有特定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频率。

请仔细阅读药物包装上的说明书,按照指导使用。

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向医生或药剂师咨询。

步骤五:保持清洁和卫生在使用外用药期间,要保持患处的清洁和卫生。

避免与污垢和细菌接触,以免引发感染或加重症状。

定期更换使用的毛巾、手套等物品,并避免与其他人共用。

步骤六:注意药物的保存外用药也需要正确保存,以保证药物的疗效和使用安全。

请注意以下几点: - 根据药物包装上的说明,储存药物的温度和湿度要求。

- 请将药物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

- 不要使用过期的药物,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 注意药物是否需要避光保存。

步骤七: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使用外用药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若出现以下情况,请尽快就医: - 皮肤症状加重或没有明显改善。

- 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发红、瘙痒、肿胀等。

- 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步骤八:按时停药根据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按时停药。

如果症状已经缓解或痊愈,可以根据指导逐渐减少使用频率,最终停用。

如果需要继续治疗,需要重新咨询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1根据不同的皮疹使用不同的药物剂型。

如急性渗出期,使用溶液较好。

亚急性期伴少量渗出时用糊剂或水粉剂。

慢性皮损可用软膏等,有苔癣样变时还可用涂膜剂等。

有糜烂,渗出时不能用酊剂。

2低浓度到高浓度使用。

3先局部再全面使用。

4年龄和部位不同使用药物不同,如婴幼儿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

多毛部位不使用糊剂或水粉剂等。

治疗皮肤外用药物很多,从剂型上分类大致有:溶液剂、软膏剂、油剂、霜剂、洗剂、糊剂、酊剂和外用散剂等。

从药物作用分类有:清洁药、保护药、止痒药、收敛药、角质溶解药、角质增生药、消毒抗菌药等。

成人的皮肤总面积约1.5-2平方米,可发生多种皮肤病。

选用皮肤外用药时,应根据病因和病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加以选择。

用药适当,能使症状减轻,促其痊愈,否则应用不当,反使病理过程加剧,增加病人痛苦,因此应用皮肤外用药时,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根据发病的原因及病理改变的程度,正确选择药物及剂型
1、急性期:炎症表现有红、肿、丘疹、皮疹、水泡而无外溢者,用粉剂或洗剂为宜,因这类剂型有安抚、冷却、止痒及蒸发作用,可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消除患处的肿胀与炎症,使患者感觉较舒适。

急性时不能用糊剂及软膏剂,因能阻滞水分蒸发,增加局部的温度,可使皮疹加剧。

急性开放性皮炎,则宜用湿敷,如大片糜烂渗液则选用适当的水溶液湿敷,促其炎症消退,如3%硼酸溶液具有散热、消炎、清洁作用,可用于急性皮炎,但配成软膏只能用于治疗慢性皮炎,否则阻碍局部散热,使渗出液更多,炎症更重。

2、亚急性期:炎症表现为小片的糜烂,伴有少量渗出,也有为分散的丘疹或出现鳞
片和痂皮,一般用糊剂,如无糜烂渗液,可用洗剂、霜剂等,有痂皮时先涂以软膏,软化后拭去,再用外用药物,使药物易吸收。

3、慢性期:表现为干燥、增厚、粗糙、苔藓样变或角化过度,此期应选用软膏或霜
剂、硬膏等。

苔藓样变也可用酊剂,能保护滋润皮肤,软化附着物,使其渗透到病损深部而起作用。

感染化脓性皮肤病,应选用适宜的抗感染药物。

皮肤瘙痒病,由于皮肤病大多有瘙痒的症状,应注意选择使用止痒药物。

止痒药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挥发性物质,如樟脑、薄荷脑、冰片等,另一类为有局部麻醉作用的药物。

如石炭酸、地卡因、苯佐卡因等。

可配成粉、搽、洗、酊、溶液剂等,用于皮肤的瘙痒性治疗。

有的病人将肤氢松软膏看作是止痒的特效药,任意使用,这是不妥的。

二、根据皮肤发病的部位,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法
外用药的用法,一般有涂擦和贴敷两种方法,不同的个体和皮肤的部位,对各种外用药的适应性常有一定的差异,用药的原则应根据药物的浓度由低→高,面积由小→大,应视病情病损程度而定,如无副作用,再逐渐普及全身用药,不同部位的皮肤渗透速度也有一定的差异。

吸收药物的量,随药物在赋形剂中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如甾体类均因浓度增加而渗透作用增强。

小儿、妇女、成人面部,口腔附近,股内侧等部位,皮肤较柔嫩,都不宜采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浓度也应低些,如有过敏或刺激现象,应立即停药或改用药物治疗,一种外用药久用后,作用往往会减弱,应经常轮换性质相似的药物,以提高疗效。

皮肤局部治疗可以用清洁剂,吸收剂,抗感染剂,抗炎剂,收敛剂(促进蛋白沉淀的干燥因子,使皮肤收缩),润肤剂(皮肤柔软剂)和角质松解剂(能使表皮的鳞状细胞变软,疏松和易于剥脱).
必须谨慎选用外用药的基质(赋形剂或媒介),因为它可以改变有效成分的效果.基质的成分和活性部分一样,可以成为过敏或刺激反应(即接触性皮炎)的原因.
局部制剂
霜剂为水和油的半固体乳剂,是皮肤病治疗的主要剂型.它应用方便,当涂擦后容易渗入皮肤.
软膏为油性,可含有少量的水.它有油腻感,但一般能耐受,多用于润滑皮肤,特别是用于水化皮肤,对肥厚痂皮,苔藓化或堆积的鳞屑更好,在某些糜烂或开放性损害(如郁积性溃疡)比霜剂刺激性小.药物中软膏的穿透作用比霜剂强.
洗剂原本为细小的粉状物质(如炉甘石)混悬于水或酒精基质中,然而许多现代的洗剂(如某些皮质类固醇激素)为水基质的乳剂.洗剂使用方便,可使急性炎性和渗出损害凉爽,干燥.
溶液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均匀混合.像洗剂一样,溶液也可使皮肤干燥.使用方便,特别是用于头皮.最常用的溶媒为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和水.
封包疗法适用于银屑病,异位性皮炎,红斑狼疮和慢性手部皮炎.通常是在治疗区域用不透气聚乙烯薄膜(塑料袋)整夜覆盖在霜剂或软膏上面以增加局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吸收和效力.其刺激性要比洗剂封包疗法小.浸有丙酮缩氟羟龙的塑料胶带特别适用于孤立或顽固的损害.封包疗法可发生粟粒疹,萎缩纹,细菌或真菌感染.长期大面积使用封包疗法后,儿童和成人(较少)可发生脑下垂体和肾上腺的抑制.
二丙酸倍他米松和醋酸去炎松气雾剂现有售,但很少用,因为比起霜剂,洗剂和溶液来并无实质性的优点.
种类和指征
清洁剂主要为去垢剂和溶剂.肥皂是最大众化的去垢剂,但合成的去垢剂也被应用.婴儿香波在眼周通常能很好耐受,而且可以用于清洁创口和擦洗,常用于银屑病,湿疹和其他类型的皮炎以去除结痂和鳞屑.但是在急性对刺激敏感,渗液多的损害,最适宜还是单用水或等渗盐水来清洁.
为了增强或提供某种疗效,可在清洁剂或其他皮肤科制剂中加入某些成分,如为了达到抗头皮屑的作用可在香波中加入巯基吡啶锌,硫化硒或焦油浸剂.
水是用于清洁的基本溶媒.用自来水浸泡,洗浴或湿敷(用纱布或旧被单)48~72小时(每隔1~2小时换1次),一般来讲将会起到干燥,镇静,冷却的作用,可使急性渗出或流水损害清除.含醋酸铝,硫酸镁的溶液湿敷并不比自来水更好,因为蒸发可以使溶液中的成分造成刺激性的浓度.
保护剂粉剂常被用于保护间擦区(如趾间,臀沟,腋窝,腹股沟和炎症部位).粉剂使浸渍的皮肤干燥,并吸收水分减轻摩擦.然而某些粉剂如果变潮湿时有可能结块而具有刺激性.滑石粉常较麦淀粉为好,因后者能诱发真菌生长.粉剂可被混合于护肤性的霜剂,软膏或洗剂中.火棉胶和其他膜剂能产生一层有弹性的,半硬化的连续性膜.嗜水性多聚物敷用时上面可盖一块纱布.锌明胶(Unna靴)为一种封包敷料.遮光剂保护皮肤避免紫外线照射(参见第119节).
抗感染剂根除引起皮肤感染的特异性因子(如细菌,真菌,原生物)将在本手册的其他部分讨论.局部抗生素治疗痤疮和某些药物(如莫匹罗星)可治疗某些表浅皮肤感染.局部杀真菌药,杀疥虫药和灭虱药,如系统性抗生素一样均被常用.
症状缓解剂(用于瘙痒,烧灼和疼痛)除止痛药外,0.5%~3%的樟脑或0.1%~0.2%的薄荷可单独或混合后制成霜剂或软膏.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或地布卡因)对皮肤一般无作用,但有时对粘膜表面有效果.含有盐酸普拉莫星的局部制剂对于皮肤瘙痒有一定的疗效.除此之外,普拉莫星与苯海拉明,利多卡因或地布卡因等药物相比,致敏反应较少.较新的局麻药易熔混合物(如Em-la霜剂)对皮肤病的治疗有帮助,尤其是与封包疗法合用时,效果更佳.
抗炎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最有效的局部抗炎药物.除非全身大面积广泛使用,否则它没有全身副作用(相关效用见表110-1).瘙痒性炎性皮肤病通常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有治疗效果.然而它们也可以使某些疾病加重(如痤疮,酒渣鼻和某些真菌感染).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其他制剂通常制成霜剂,软膏,洗剂,凝胶或溶液使用,较少被制成气雾剂和胶布.
尽管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有不同功效的制剂可以选用,往往一开始便应选用强效制剂(表110-1),除非是面部或间擦部位的病损,这些部位副作用发生的机会较多.中效和高效糖皮质激素在用于治疗面部皮肤病时,应短期使用,因为皮质类固醇激素可能会引发酒渣鼻,痤疮或严重的口周皮炎.每天局部使用2~3次或在某些皮肤病可以较频繁使用.非常强效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常较少使用.为了达到最大效果,霜剂必须涂擦均匀.1%氢化可的松可用于轻度炎症性皮肤病而不需开处方.因为氢化可的松不含氟,常不会引起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口周皮炎,皮肤萎缩和萎缩纹,所以宁可选它来代替含氟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用来治疗面部皮肤病.局部抗生素制剂和局部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应用是很少有理由的,联合应用不比单独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更有效果,而且由局部抗生素引起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特别是新霉素)可以使原来的问题复杂化.
损害内注射损害部位注射皮质类固醇混悬液(几乎总是醋酸去炎松)可释放高浓度的药物,对慢性损害或对局部外用皮质激素不敏感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混悬液可用生理盐水稀释,应用的浓度为2.5~5mg/ml以减少局部皮肤萎缩的危险.在黑人可出现色素减退.皮肤萎缩常是可逆的.高浓度达40mg/ml可用于治疗瘢痕疙瘩. 谈一点临床上的体会:
1、皮肤科外用药最简单的原则:干对干,湿对湿,即有渗出较多时,选用湿敷;渗出少时,采用洗剂、糊剂;干燥,结痂,有鳞屑时,采用乳膏、霜剂。

2、对于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肥厚、苔藓样变的皮疹,使用皮炎宁硬膏等外用,不仅可以使皮损变平,还可以隔离搔抓,恶性刺激。

局限性的肥厚、结节,可以局注得宝松。

3、对于角质过度的皮损,采用苯甲酸软膏封包,效果不错。

4、对于难以愈合的创面,如果有感染,一般可能为多种细菌感染,可以采用双氧水和庆大+生理盐水局部湿敷,如果没有脓性分泌物,创面干爽,可以采用贝复济局部换药,或紫草油换药,可以促进伤口愈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