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合集下载

中医外治法原则

中医外治法原则

中医外治法原则1. 概述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外用方法来治疗疾病。

与中医内治法相比,中医外治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优点。

根据中医理论,中医外治法的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寒温调理、湿燥调理、活血化瘀以及局部针灸等。

2.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外治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辨证论治来确定适宜的外用方法。

在使用外用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年龄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 寒温调理寒温调理是指通过使用寒温性质不同的药物或物理方法来调节患者体表的温度。

当患者出现寒凝或阳气亏虚等寒邪所致的疾病时,可以采用温灸、艾灸等方法来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寒邪。

而对于火热病症,可以采用冷敷、泡脚等方法来清热解毒,降低体温。

4. 湿燥调理湿燥调理是指通过使用湿性或润燥性的药物或物理方法来调节患者体表的湿度。

当患者出现湿邪所致的湿证时,可以采用艾叶贴敷、中药浸泡等方法来祛除湿邪,改善局部的湿气环境。

对于干燥病症,可以采用润滑剂、保湿霜等方法来增加局部的水分含量,缓解干燥不适。

5. 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是中医外治法常用的治疗原则之一。

通过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或物理方法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淤血和血块。

常见的活血化瘀方法包括拔罐、刮痧、推拿等手法,以及透骨草、当归等中草药。

这些方法可以改善局部的微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6. 局部针灸局部针灸是中医外治法中的特殊疗法之一。

通过在患者体表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局部针灸可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达到舒筋活络、止痛消肿的效果。

常用的局部针灸方法包括耳穴贴压、腧穴刺激等。

7.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医外治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辨证分型,确保选择合适的外用方法。

- 需要严格掌握使用药物或物理方法的剂量和时间,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 需要注意外用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和过敏性,避免引发过敏反应。

皮肤科外用药物使

皮肤科外用药物使

糖皮质激素使用注意事项



面、腹股沟、腋下、生殖器和肛周宜选用弱效制剂 超强制剂宜短期使用(14~20天) 掌跖和肥厚皮损常需强效制剂,甚至封包治疗 溃疡和萎缩皮肤不宜使用皮质类固醇 感染性疾病忌用 长期使用后,不宜立即停药 大面积长期使用后,应检测肾上腺功能 外用糖皮质激素减量方法 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减敏现象 强效激素每周不超过45克,弱效或中等强效激素每周不超 过100克。

1.乳剂(W/O)、霜剂(O/W):为水和油的半固 体乳剂,是皮肤病治疗的主要剂型.它应用方便,当涂 擦后容易渗入皮肤.
2.软膏:为油性,可含有少量的水.它有油腻感,但一 般能耐受,多用于润滑皮肤,特别是用于水化皮肤,对 肥厚痂皮,苔藓化或堆积的鳞屑更好,在某些糜烂或 开放性损害(如淤积性溃疡)比霜剂刺激性小.药物中 软膏的穿透作用比霜剂强.

清洁剂
作用:清除皮损处浆液、脓液、鳞屑、痂皮、
残留药物等。 药物:3%硼酸溶液、生理盐水、植物油、 石蜡油、1 /5000~1 /8000高锰酸钾、 0.02% 呋喃西林及凡士林(封包)等。 以及肥皂水、 酒精、汽油等。
保护剂
作用:保护皮肤,减少摩擦,防止外来刺激。常被 用于保护间擦区(如趾间,臀沟,腋窝,腹股沟和炎症部 位).粉剂可使浸渍的皮肤干燥,并吸收水分减轻摩擦. 药物:植物油、氧化锌粉、滑石粉、淀粉、 炉甘石、 碳酸钙粉等。 1~5%硅油(润滑、防燥、防浸渍、 防日晒)。
止痒剂
作用:表面麻醉作用或使局部有清凉感而止
痒。 药物:5~10%苯唑卡因、1~2%达克罗宁、 2%樟脑、 0.5~2%薄荷脑、0.5~1%麝香草脑、 0.5~2%酚、 0.5~1%石炭酸、5~10%水合氯 醛、2.5~10%焦油 类、5~10%苯甲醇、糖皮 质激素等。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外用药物在治疗皮肤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

如应用恰当,可获得明显疗效,同样如使用不当或错误,可造成病情加重或导致药源4性疾病的发生。

首先,应在正确诊断及了解自然病程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药物的性能,剂型,浓度及目前治疗进展状况。

掌握患者个体差异,患病部位等,同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一,正确选择剂型常用的剂型有散剂,溶液,洗剂,酊剂、油济、硬膏剂、气雾剂等。

这些剂型都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要根据皮肤不同病期(进展期、稳定期、慢退期)及不同性质(急性、亚急性、慢性)选用不同剂型。

依占皮肤病很大部分的湿疹皮炎类疾病为例,对剂型选用加论述:1急性期在红斑、丘疹、小水疱、无渗液阶段,可选用散剂、洗剂、乳剂;在水疱、糜烂、有渗出阶段,为使渗液停止,肿胀消退,应选用具有收敛、消炎、止痒药物的溶液进行湿敷或罨包;2 亚急性期在丘疹、水疱、点状糜烂、痂皮、色暗红时可用糊剂、乳剂;3慢性期皮肤损害以皮肤肥厚、苔藓化为主,局部耐受性强,选择范围广泛,则可选用糊剂、软膏、乳膏、酊剂、搽剂、涂膜剂、气雾剂等。

掌握了湿疹皮炎类疾病三个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可举一反三,其它皮肤病的治疗照此原则即可。

二,正确选用药物及浓度外用药物根据其不同的药理作用,分为清洁剂、抗真菌剂、收敛剂、角质剥脱剂、角质促成剂、腐蚀剂、抗过敏剂等多种。

临床上应根据病因进行选择。

如真菌病用抗真菌药物,若误用激素类药就会使病情加重。

另外应注意药物浓度例如水杨酸1%~2%有角质促成作用,5%有角质溶解作用,20%以上有角质剥脱腐蚀作用。

三,患者个体的差异用药时应加以注意,并区别对待之。

如颜面部、颈部、生殖器、皮肤粘膜对药物较敏感,应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婴幼儿皮肤细嫩,用药浓度宜低;孕妇药物吸收会影响胎儿发育,应禁用对胎儿有毒害作用的药物;有的患者对某些药物有过敏现象,如对氢醌、汞制剂等。

四,药物的使用方法选择适当的药物及剂型后,使用方法亦决定治疗效果。

详述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详述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详述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外用药是指通过将药物涂抹到皮肤表面来治疗疾病的药物形式。

它们常用于局部治疗,如皮肤病、创伤和炎症等。

使用外用药时需要遵循一些使用原则:
1. 清洁皮肤:在使用外用药物之前,确保目标区域的皮肤干净,可以使用温和的清洁剂进行清洁,并轻柔地擦干。

2. 涂抹适量:使用外用药时,涂抹适量的药物到目标区域。

过多的药物可能会导致药物的浪费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均匀涂抹:将药物均匀地涂抹在目标区域上,确保每个部位都受到足够的覆盖。

4. 按照说明使用:根据医生的指示或药物说明书上的指导来正确使用外用药物,并严格遵循用药的时间和频率。

5. 避免接触眼睛和口腔:使用外用药时,避免接触眼睛和口腔黏膜,以防止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6. 注意过敏反应:使用外用药后,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或刺激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请谨记,以上仅是使用外用药的一些基本原则,具体的使用方法还需根据药物种类和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和遵循。

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原则

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原则

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原那么简介皮肤疾病是指出现在皮肤上的病变,包括炎症、感染、过敏和其他一些病变。

外用药物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皮肤疾病的方法,通过直接在皮肤外表应用药物来到达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的原那么和考前须知。

外用药物的分类外用药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1.糊剂:可以形成一层薄薄的保护膜,用于保护皮肤或防止水分流失。

2.软膏:由油性基质制成,可以在皮肤上形成一层薄膜,提供保湿效果和药物渗透。

3.凝胶:通常由水性基质制成,易于在皮肤上吸收,并且不会残留油脂。

4.溶液:通常含有一种或多种药物,可以直接在皮肤上喷洒或涂抹。

根据疾病的类型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医生会选择适宜的外用药物类型。

外用药物的选择原那么在选择外用药物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疾病类型:不同的皮肤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外用药物。

例如,对于炎症性皮肤病,常使用外用激素类药物;对于感染性皮肤病,常使用外用抗菌药物。

2.病情严重程度: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不同浓度的药物。

轻度病情可以选择低浓度的药物,而重度病情可能需要高浓度的药物来获得更好的效果。

3.年龄和孕妇:对于婴儿、儿童和孕妇,药物选择需要更加谨慎。

一般来说,应防止使用含有激素的外用药物,并选择对婴儿和孕妇较为平安的药物。

4.耐受性和不良反响:某些外用药物可能会导致皮肤刺激、过敏等不良反响。

在使用前,需要对药物进行敏感性测试,并注意观察使用后是否产生不适反响。

外用药物的使用考前须知在使用外用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清洁皮肤:在使用外用药物前,需要先用温水洗净患处,去除油脂和污垢。

这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并且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2.正确涂抹:在涂抹外用药物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按照药物说明书或标签上的使用方法进行涂抹。

防止过度使用或涂抹到健康皮肤上。

3.防止接触眼睛和口腔:有些外用药物会引起眼睛和口腔的刺激或不良反响,使用时需要注意防止接触到这些部位。

4.按疗程使用:对于长期使用的外用药物,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疗程使用,不要随意停药或延长使用时间。

皮肤病的外用疗法

皮肤病的外用疗法

3.外用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①必须询问病员有否药物过敏史,并告知患 者外用药引起过敏反应或刺激时应立即停用。 ②向患者或家属详细告知用法,如湿敷需用 六层纱布,浸湿溶液,以不滴水为度,紧贴于患处, 分泌物多者,宜勤换湿敷。大面积湿敷时需浓度 低些,以免吸收中毒。
③用药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病损部位而 有所不同。 ④刺激性强的药物,如高浓度水杨酸不宜用 于婴幼儿或成人皮肤薄嫩部位。 ⑤外用药物浓度应由低至高;药物用久易产 生耐受,故需经常变更药物。
8、角质促成剂(keratoplstics) 能促进表皮正常角化的制剂, 常伴有收缩血 管、减轻炎性渗出和浸润的作用。 用于有角化不全的疾病如银屑病等,常用的 有2%-5%煤焦油或糠馏油、5%-10%黑馏油、 3%水杨酸、3%-5%硫磺、钙泊三醇软膏等。 9、角质剥脱剂(keratolytics) 又称角质松解剂,使过度角化的角质层细胞 松解脱落。 常用的有5-10%水杨酸、20-40%尿素、0.10.2%维甲酸。
7、硬膏(plaster) 药物溶于基质或混合于粘着性基质中并涂布 于裱禙材料上如纸、布或有孔的塑料薄膜上制作 而成。其粘着性基质常用脂肪酸盐、树脂、橡胶 等。硬膏能防止水分蒸发,促进角质软化,有利 于药物的渗透吸收。 适用于慢性皮炎,糜烂性皮炎禁用。 常用的有:皮炎灵硬膏、肤疾灵硬膏和一些 中药硬膏。
10、涂膜剂(plastics) 高分子化合物成膜材料溶于有机溶剂或水中, 在加入药物,涂于皮肤可形成薄膜,使药物能与 皮肤充分接触,以利于药物透入皮肤。 适于慢性皮炎或角化过度的皮肤病。 常用的有:鸡眼膏。
11、气雾剂(aerosol) 在特制的容器内加入药物和压缩气体或液化 气体,当打开阀门时,药物借助容器内的压力呈 雾状喷出。可替代涂搽而减少刺激,药物也容易 均匀分布。 适于感染性和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12、凝胶(gel) 有高分子聚合物与药物制成的透明的半固体或 固体制剂。 作用同霜剂,但舒适清洁,易于接受。

皮肤病的外治

皮肤病的外治

皮肤病治疗外用药物疗法(一)外用药物介绍(按性能):1.清洁剂:用来清除皮损上的渗出物、鳞屑和痂等。

常用的有:生理盐水、1/8000PP、3%硼酸、植物油、液体石腊。

2.保护剂:具有保护皮肤、防止外来刺激的作用。

常用的有:氧化锌粉、淀粉、植物油。

3.止痒剂:按作用机理可分为3类。

(1)清凉剂:用清凉感来转移痒感。

常用的有“止痒三脑”,即0.5~2%薄荷脑、1-2%樟脑、0.5~1%麝香草脑。

(2)表皮麻醉剂:能麻醉表皮神经从而达到止痒。

常用的有1%石炭酸、1%达克罗宁液、5-10%苯唑卡因等,(3)抗组胺药及其它药:常用的有3%非那根及3%苯海拉明等。

焦油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外用都有明显的止痒作用。

4.抗菌剂(消毒防腐剂):指能杀灭或抑制细菌的药物。

皮肤科使用的药物甚多,常用有1~2%龙胆紫、0.1~0.3%利凡诺、1/8000PP、3%硼酸、1/2000新洁尔灭等。

某些抗菌素如新霉素、杆菌肽等常外用,四环素、红霉素偶尔也可外用。

莫匹罗星(百多邦)和夫西地酸是新开发的外用抗菌药物,抗菌谱广,作用强大。

5.抗真菌剂:5~10%水杨酸、6~12%苯甲酸、2.5~5%碘酊、4-8%间苯二酚(雷琐辛)、5-10%硫磺、1%益康唑、3%克霉唑、1%联苯苄唑、1%酮康唑等,新药还有1%特比奈芬。

6.抗病毒剂:0.5~1%碘苷、0.1%酞丁胺液、0.1~3%酞丁胺霜、2~3%无环鸟苷霜等。

7.杀虫剂:具有杀灭疥螨、虱、蠕形螨等寄生虫的作用。

常用者有关5~10%硫磺、1%丙体六六六、2%甲硝唑、50%百部酊等。

8.角质促成剂:指能促进角化过度的表皮角质层恢复正常的外用药,实质是加快角质层脱落,但仍然不被肉眼所见。

此类药有收缩血管、减轻炎性渗出和浸润的作用。

常用的有2~5%煤焦油或糠馏油、5~10%黑豆馏油、3%水杨酸、5-10%硫磺、0.1~1%蒽林等。

9.角质松解剂:能使角化过度的角质层松软解离而脱落的药物。

外用药使用原则

外用药使用原则

外用药使用原则
外用药物是治疗人类各种皮肤病及伤痛症状的重要药物,它们被广泛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外用药使用时应遵守一定的原则。

首先,外用药物应精确使用,不能有多余的药物用于治疗,不能乱用药物。

如果有多种外用药物,应将其用量完全按照医生或药师规定的程序进行,并严格遵守此程序,以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另外,如果治疗有任何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尽快咨询医生或药师。

其次,外用药应使用正确的方法。

外用药的用法不同,有的可以涂抹,有的可以喷雾,有的可以喷雾,有的可以植入,有的可以给予灌肠,有的可以给予皮肤针剂和给皮下注射,应该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正确的用法,防止引起不良反应。

第三,外用药应进行规范的清洁。

在使用外用药物前,应将病人皮肤表面清洗干净,以保证药物正常地渗透皮肤。

另外,在施用药物后,应对外用药物处进行清洁,以防止皮肤的感染。

最后,外用药物使用完毕后,应保持皮肤的湿润。

在使用外用药物后,应注意保湿病人的皮肤,以防止皮肤过度受损,影响治疗效果。

总之,外用药是治疗皮肤病及伤痛的药物,外用药使用应精确使用、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规范的清洁、保持皮肤湿润,以防止发生不良反应,从而保证治疗效果。

- 1 -。

皮肤科外用药物 杨艳萍

皮肤科外用药物 杨艳萍

红斑伴轻度糜烂
3.无渗出,仅有红斑 伴轻度糜烂,直接给 予抗菌乳膏外用,如 百多邦乳膏、夫西地 酸乳膏
真菌性皮肤病 第二部分
1.有水疱糜烂时,首 先应用收敛干燥作用 的溶液进行湿敷,如 3%硼酸或中药制剂, 在交替外用抗真菌乳 膏
外用药的治疗原则
水疱型足癣 股癣 2.对于皮肤较薄柔软 部位,治疗不能选择 刺激性大的外用药, 如酊剂,应选择较为 温和的乳剂,如克霉 唑乳膏等
常见药物
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 植物油 滑石粉、炉甘石粉、淀 粉 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 (绿药膏)、激素药膏 3%水杨酸、5%硫磺、 10%黑豆馏油 5%水杨酸、10%硫磺、 0.1%维A酸
外用药的种类
种类
收敛剂 腐蚀剂 抗菌剂 抗真菌剂 抗病毒剂
作用
凝固蛋白质、减少渗出、抑 制分泌、促进炎症消退 破快和去除增生的肉芽组织 或赘生物 杀灭或抑制细菌 杀灭和抑制真菌 抗病毒
患者使用的部位、时间、次数等,如有红肿不适,立即
停药;
维A酸类药物外用可能诱发红斑、脱屑、光敏反应; 各种药物可能的过敏反应,在开药前应询问药敏史。
第四部分
常见病的外用药治疗
湿疹 第二部分
1.渗出明显时,只给 予溶液湿敷,可用生 理盐水溶液或中药溶 液,合并感染时可用 抗菌溶液
外用药的治疗原则
急性湿疹 亚急性湿疹 2.渗出减少时,可给 予溶液湿敷和乳膏交 替使用
种类选择
根据病因选择:
第二部分
对化脓性皮肤病,可选择抗菌药物; 对真菌性皮肤病,可选用抗真菌药物; 如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可选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
外用药的治疗原则
种类选择
根据症状选择:
第二部分 伴有瘙痒者选用止痒剂;

解读湿疹的病理变化与外用药物原则

解读湿疹的病理变化与外用药物原则

解读湿疹的病理变化与外用药物原则一、湿疹的病理变化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然而,在了解湿疹的治疗原则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湿疹的病理变化。

1. 炎性反应:湿疹患者皮肤中存在大量的活化 T 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会释放出多种促炎介质,如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3等。

这些促炎介质会引起皮肤发红、水肿和渗液。

2. 皮肤屏障损伤:湿疹患者由于角质层缺陷和角质蛋白异常产生抵抗力下降的现象,导致水分从皮肤逸出,使得皮肤干燥、粗硬,并容易受到外界刺激。

3. 免疫调节失衡:湿疹患者体内 Th2/Th1 细胞组合比例失调,即 Th2 细胞活性增强,并产生过多的抗体,使局部免疫反应过度激活,导致皮肤出现瘙痒、水肿和红斑。

二、外用药物原则针对湿疹的病理变化,外用药物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外用药物治疗湿疹的原则。

1. 抗炎镇静:由于湿疹患者存在明显的炎性反应,选择具有消炎和镇静作用的外用药物非常重要。

例如,可使用含有苯酚类或氨基硫酮的药膏,可以减少皮肤发红、水肿等不适感觉,并起到镇静作用。

2. 保湿润泽:角质层损伤是湿疹患者其它问题的根源之一。

因此,使用保湿剂来改善皮肤屏障功能非常关键。

常见的保湿剂可以选择油类或乳霜类产品,例如甘油、羊毛脂等可以帮助皮肤锁住水分,并形成保护膜。

3. 局部免疫调节:合理使用含有免疫调节成分的外用药物对于改善湿疹的症状和预防复发非常重要。

例如,某些含有激素类成分的药膏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过度活性,减轻皮肤免疫反应。

然而,在使用该类药物时,需遵循医生建议,并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

4. 防止感染:湿疹患者因为长期存在皮肤损伤和细菌易感性增加,容易引起感染。

因此,在使用外用药物时,可选择具有抗菌作用的抗菌药膏或含有有效消毒成分的外用剂,以预防继续扩散感染。

5. 注意避免刺激:湿疹患者的皮肤非常敏感,易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更严重的症状。

在选择外用药物时,应该避免选择带有刺激性化学成分的产品,并且防止频繁摩擦、洗涤等过度刺激。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使用原则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和治疗外科疾病,包括创伤、疮疡、肿瘤等。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是指应用于皮肤或局部组织的药物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使用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药物选择要合理。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首先要选择适合的药物,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草药、中药制剂、外伤药、痔疮药等。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确保疗效与安全性。

2.剂量要准确。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剂量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剂量过大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或其他副作用,剂量过小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对于孩子、老人和孕妇等特殊人群,剂量更要谨慎使用。

3.适当加减。

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的使用应及时进行适当加减。

有些药物对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反应,有时需要个体化调整剂量。

此外,有些药物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使用,如热敷、按摩等。

4.遵循个体化原则。

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对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的反应也会有差异。

医生在选择外用药物时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特点,综合考虑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不同的人对同一药物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可能不耐受某些药物,有的人可能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反应,因此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进行药物选择。

5.注意外用方法。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的使用还要注意外用方法。

一般来说,外用药物可以涂抹、湿敷、熏洗等,具体方法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病情的不同进行选择。

涂抹药物时要均匀、细心,不可过度擦伤皮肤;湿敷时要洁净、温度适宜,湿敷时间要控制好;熏洗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等意外情况发生。

6.注意药物储存。

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在使用前后都要注意药物的储存。

药物要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日晒和潮湿。

对于已过期的药物要及时处理,以免误用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总之,中医外科学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是选择合理的药物,准确掌握剂量,适当加减,个体化治疗,注意外用方法和药物储存。

简述皮肤疾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简述皮肤疾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简述皮肤疾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外用药物是用于治疗皮肤疾病的药物,使用外用药物时需要遵循一些使用原则:
1. 选择适合病情的药物: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如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类固醇药物用于治疗炎症等。

2. 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使用前需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以及使用频率。

3. 清洁皮肤:在使用外用药物前,应清洁患处皮肤,并保持干燥。

可以使用温和的清洁剂,轻轻洗涤患处,然后用柔软的毛巾轻拍干。

4. 准确使用药物:将适量的药物挤出,均匀涂抹在患处皮肤上,轻轻按摩以促进吸收。

避免直接接触药物的开口处,以免引起污染。

5. 避免刺激性物质:使用外用药物时,尽量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物质的清洁剂、化妆品等,以免加重皮肤症状。

6. 注意合理搭配其他治疗措施:外用药物一般与其他治疗措施相结合使用,如内服药物、物理疗法等。

按照医生的指导同时使用其他治疗措施,可以增加治疗效果。

7. 按规定完成用药周期: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成用药周期,不可自行停药或过量使用。

8. 注意药物的保存:将外用药物保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使用过期的药物或改变药物外观的药品要及时丢弃。

总之,使用外用药物要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使用,注意患处皮肤的清洁和护理,同时遵循用药周期。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明显,应及时咨询医生。

2021中医学 皮肤病概论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2021中医学 皮肤病概论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外治皮肤病的病变部位多在皮肤或黏膜,采用各 种外治法可以减轻患者的自觉症状,并使皮损迅 速消退;有些皮肤病单用外治即可达到治疗 则
1.根据病情阶段用药: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 水疱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若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 肿,则用溶液湿敷为宜。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 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宜。皮肤炎症在慢性 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为主。 2.注意控制感染:有感染时先用清热解毒中药或抗感染制剂控制 感染,然后再针对原来皮损选用药物。 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先用性质比较温和的药物,尤其是儿童 或女性患者不宜采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面部、阴部皮肤 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先用低浓度制剂,根 据病情需要再提高浓度。一般急性皮肤病用药 宜温和安抚,顽固性慢性皮损可用刺激性较强 和浓度较高的药物。 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应 立即停用,并给予及时处理。 6.外用软膏时需注意:外涂软膏在第2次涂药时, 需用棉花蘸上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上 一次所涂的药膏,然后再涂药膏,切不可用汽 油或肥皂、热水擦洗。

中药内外治法的原则

中药内外治法的原则

中药内外治法的原则中医学认为,中药内外治法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内治法指的是通过口服中药或外敷贴药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外治法指的是通过外用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药内外治法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药内外治法的核心原则。

中医认为疾病不同,治疗方法也应当不同。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病机,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病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在内治法中,医生必须先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望、闻、问、切四诊,确定患者的证候,然后再根据病机和药物性能进行药物选择和方剂调配。

在外治法中,医生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地辨证,确定外用药物的种类和用药方法。

二、运用中药学理论中药学理论是中药内外治法的重要依据。

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等都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结合中药学理论来确定药物的选用和方剂的调配。

在外治法中,医生通过运用中药学理论来确定外用药物的种类、作用和用药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内外结合内外结合是中药内外治法的重要手段。

中药的内治法和外治法之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能够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

在内治法中,药物可以通过口服的方式进入体内,发挥全身性的调理作用,特别是当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时,内治法通常需要长期、全面的调理。

而外治法则是针对局部病变的治疗,可以快速、直接地作用于患处,对于急性病症和比较局部的病变效果更好。

因此,内外结合可以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四、因病制宜五、注重安全中药内外治法需要注重安全。

中药内外治疗需要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药物,药物的用量和用药时间也需要的合理。

在内治法中,如果用药不当,可能会引发药物的不良反应或中毒现象。

在外治法中,若用药不当,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过敏、瘙痒、烧伤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感染和传染。

因此,医生需要在治疗中时刻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的安全。

综上所述,中药内外治法的原则是基于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而制定的。

治疗真菌感染的外用药原则

治疗真菌感染的外用药原则

治疗真菌感染的外用药原则一、咪唑类抗真菌药1、氟康唑氟康唑是较早的三唑类抗真菌药,可口服也可静脉滴注,每日用1次,儿童剂量可用6~12mg/kg/d,成人可用400~1200mg/kg/d,有时儿童可用到19mg/kg/d,成人用到1600mg/kg/d时仍可耐受。

此药可渗入组织,由肾排出,对除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外的其他念珠菌、隐球菌及毛孢子菌等均比较敏感,但对一些丝状真菌如曲霉则不敏感。

临床曾有报告可引起肝脏的不良反应,但在治疗结束后即可恢复。

在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免疫缺陷病人中用持续性插管常是诱发念珠菌菌血症的诱因,故从预防着手,应及早移除插管。

近来发现念珠菌的耐药性日益多见,所谓耐药性是指抗真菌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超过正常体内所需的抗菌浓度。

临床研究包括:1原来敏感的菌株变成不敏感;2所感染菌株原本耐药;3新出现的耐药菌株。

一般仅从临床治疗失败还不能说明问题,近有报告用氟康唑治疗免疫缺陷的念珠菌菌血症病人时,所用导管插管可影响其药效而与原来的MIC关系不大,但实际是近10年来临床应用得最多的咪唑类抗真菌药中,氟康唑的耐药性已不断出现,而且在短程用氟康唑时较少发生耐药,如在艾滋病病人多次应用小剂量氟康唑治疗口咽念珠菌时则很容易引起耐药。

另一类则是对氟康唑有天然耐药性的真菌,如光滑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对这类菌常需要用较大剂量进行治疗才可收效。

有人用NCCLS美国国家实验法检测氟康唑的MIC达64ug/ml时,如只用氟康唑400~600mg/d,则其疗效即差,此时如与两性霉素B合并治疗则可产生协同作用。

2、伊曲康唑目前已有口服胶囊、口服溶液和静脉注射3种剂型。

儿童可用5~7mg/kg/d,成人可用400mg/kg/d。

当应用更大剂量也可耐受,也可作为经验治疗两性霉素B治疗AFI一个疗程后的替代药,近来在我国上市的环糊精口服液可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对可口服者如艾滋病病人并发的口咽念珠菌病等非常适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皮的结构由深入浅依次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1、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

2、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原则为: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3、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

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1、H1受体拮抗剂由于有与组胺相同的已基胺结构,因此能与组胺争夺相应靶细胞上的H1受体,产生抗组胺作用。

可以对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呼吸道分泌增加,血压下降等效应,此外尚有一定的抗胆碱及抗5-羟色胺作用。

不良反应:第一代,嗜睡,法力,困倦,头晕,注意力不集中。

部分还可导致黏膜干燥,排尿困难,瞳孔放大。

第二代,轻微困倦。

2、H2受体拮抗剂与H2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可拮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血管扩张作用和抗雄激素作用。

不良反应:头痛,眩晕,长期应用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阳痿,精子减少等,孕妇及哺乳妇女慎用。

皮损类型:原发: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大疱,脓疱,结节,囊肿。

继发: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苔藓样变皮肤的功能:屏障,吸收,感觉,分泌和排泄,体温调节,代谢,免疫棘层松解征又称尼氏征,是某些皮肤病(如天疱疮)发生棘层松解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阳性表现: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定义: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粘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致病原与发病机制:总分为两大类。

1、原发性刺激物-----原发性刺激反应(机制:直接损伤或破坏皮肤细胞、组织。

共同特点: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病;无一定潜伏期;皮损多限于直接接触部位,境界清楚;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2、接触性致敏物-------- 接触性致敏反应(机制:主要是IV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初次反应(诱导期)4天,二次反应(激发期)24-48小时,少数人,“迟发、泛发”斑贴试验阳性。

共同特点:有一定潜伏期,首次接触后不发生反应,1-2周接触到同样致敏物才发病;皮损呈广泛性、对称性分布;易反复发作;皮肤斑贴阳性)临床表现均伴有瘙痒急性接触性皮炎:轻的红斑、丘疹;重的水疱、糜烂亚急性接触性皮炎:脱屑、浸润。

慢性接触性皮炎:肥厚、苔藓样变。

几种特殊类型的接触性皮炎:化妆品皮炎、尿布皮炎漆性皮炎、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多形红斑定义:是一种以靶形或虹膜状红斑为典型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发黏膜伤害,易复发。

多形红斑的特征性皮损:靶型红斑或虹膜状红斑。

此为多形红斑与固定型药疹的鉴别要点临床分型:红斑—丘疹型较常见,全身症状较轻,但易复发。

皮损主要是为红斑,颜色鲜红血周围扩大;典型皮损为暗戏色或风团样皮损水疱—大疱型由红斑-丘疹型发展而来,除四肢远端外可向心性扩散到致全身并出现糜烂。

重症型又称Stevens-Johnson综合症,发病急骤,全身症状严重。

湿疹的临床表现和外用药物选择原则急性湿疹:以小丘疹为主的多形性丘疹,多有渗出,糜烂、边界不清,身体对称性部位广泛发作、瘙痒剧烈反复。

此事宜用溶液湿敷,渗出减少后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可与油剂交替使用亚急性湿疹:在急性发作后,原发损害为主,可有轻度鳞屑、结痂,界限相对较轻,相对局限,红肿及渗出减轻,自觉剧烈瘙痒,皮损暗红少量丘疱疹。

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必要时用抗生素。

慢性湿疹:由急性及亚急性湿疹迁徙而来,也可由于刺激轻微、持续面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化。

多对称发病,患部皮肤浸润性暗红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鳞屑,局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有不同程度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可用软膏、硬膏、涂膜剂。

急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及重症处理原则:起病急,皮肤突然发痒,很快出现大小不等的褐红色风团,呈苍白色,皮肤凹凸不平,呈橘皮样外观,风团可呈苍白色。

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变为红斑并逐渐消失,不留痕迹,皮损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皮损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

(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症状,胃肠道黏膜受累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感染引起者可出现寒战、高热、脉速等全身中毒症状。

)重症处理原则:有休克者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对脓毒血症或败血症者立即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有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支气管痉挛严重者可静注0.25g氨茶碱,喉头水肿呼吸受阻时可行气管切开;心跳呼吸骤停时,应进行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注意事项:1、肾上腺素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并可升压2、地塞米松3、上述处理后收缩压扔低于80mmHg,给升压药4、给予吸氧,支气管痉挛严重:氨茶碱,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气管切开5、心跳呼吸停止:CPR)银屑病的临床分型:1.寻常型银屑病2.关节病型银屑病3.红皮病型银屑病4。

脓疱型银屑病(包括泛发性脓疱型和局限性脓疱型)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特征皮损白色鳞屑,刮除成层鳞屑,犹如轻刮蜡滴(蜡滴现象),刮去银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透明薄膜,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Auspitz征)。

薄膜现象:刮去银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

Auspitz征: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由真皮乳头顶部迂曲扩张的毛细血管被刮破所致。

形状:点滴、钱币、蛎壳状、花瓣状、疣状。

部位:以四肢伸侧,特别是肘部、膝部、和骶尾部最常见,常呈对称性。

头发可成束状发,甲受累多表现为“顶针状”凹陷。

症状:痒药疹治疗:原则1、停用致敏药物,包括可疑至敏物2、停用结构相近似的药物,加快药物排出,尽快消除药物反应3、防止和及时治疗并发症。

轻型:1、停用致敏药物2、抗组胺剂+VitC重型:1、及早使用足量糖皮质激素,皮损消褪,无新皮损,体温下降后,逐渐停药2、防治继发感染,消毒隔离,抗生素3、加强支持治疗,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4、加强护理及外用药物治疗,炉甘石洗剂,硼酸溶液。

荨麻疹的预防原则:1、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2、应用激素等药物时做皮试3、避免滥用药,减少用药种类4.注意早期症状,及时处理5、建立档案药疹分类:固定型,荨麻疹型,麻疹型或猩红热型,湿疹型,紫癜型,多形红斑型,大炮性表皮松解型,剥脱性皮炎型,痤疮型,光感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重型药疹:包括剥脱性皮炎型,重症多形红斑型及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除皮损外,多伴有多腔粘膜损害,肝肾功能损害,全身症状重。

药物性皮炎的临床分型及重症药物皮炎的处理原则。

分型:固定型、荨麻疹型或猩红热型、湿疹型、紫癜型、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松懈型、剥脱性皮炎型、痤疮型、光感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重症药物皮炎处理原则:首先停用致敏药物,及早使用足量糖皮质激素,防治继发感染,加强支持疗法,加强护理及外用药物治疗。

变态反应性药物皮炎的特点。

1、只发生于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2、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相关3、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4、临床表现复杂,皮损显多种类型5、存在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现象6、糖皮质激素对治疗常有效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综合征(SSSS)由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引起,多见于儿童。

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的表皮剥脱毒素引起。

发病特点:起病前常由化脓性感染灶存在。

多始发于患儿的口腔及眼周,然后迅速波及躯干与四肢。

组织病理:浅层表皮细胞松解坏死,真皮炎症轻微,仅少许淋巴细胞浸润。

典型皮损:在大片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烫伤样松弛性水疱和大片表皮松解剥脱,尼氏征阳性。

有明显疼痛或触痛。

病程:轻者1-2周,重者可因肺炎、败血症死。

脓疱疮治疗:外用治疗:杀菌、消炎、收敛、干燥。

系统治疗:有全身症状者及时加用抗生素治疗。

一期梅毒临床表现:1、硬下疳:软骨硬度,表面清洁,单个损害,不痛不痒,3~4周不治而愈,传染性强2、硬化性淋巴结炎:硬下疳1~2周后二期梅毒临床表现:1、硬下疳消退3~4周后2、发生发展缓慢3、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4、自觉症状轻或无5、梅毒疹、皮损广泛、对称性分布、皮损内含有大量TP,传染性强,多形性(斑疹、丘疹、脓疱疹)、扁平湿疣6、血清学反应强阳性7、所有皮损自行消退8、可侵犯黏膜、骨、脑、脱发9、可复发、皮损少,数目少、破坏性大,以黏膜为主。

晚期先天性梅毒的标志性损害:哈钦森齿;桑椹齿;胸锁关节增厚;实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哈钦森三联征:哈钦森齿,神经性耳聋,间质性角膜炎。

淋病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鉴别诊断:1.淋病症状较重,发病较急。

潜伏期1-3天,尿急、尿频、尿痛、排尿困难症状严重,尿道分泌物量多,呈脓性,实验室检查可于分泌物中检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即可确诊;非淋的潜伏期为1-3周,尿道炎症状较淋病轻,病原体为衣原体、支原体、滴虫等感染引起,也是性传播性疾病之一,也有尿频、尿急、尿痛和尿道口分泌物,症状与淋病很像。

2.它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淋病患者尿道口有黄稠分泌物,而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尿道口仅有清稀分泌物。

淋病淋球菌检查为阳性,而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球菌检查为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