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
《贸易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贸易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059英文名:Trading Economics课程类别:必修课前置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后置课:批发管理学、零售管理学等学分:2学分总课时:49课时网络面授课时:38课时主讲教师:选定教材:---课程概述:本教学大纲专为全日制贸易经济本科专业及相关经济管理类(如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等)本科专业的学生设立。
本课程为贸易经济专业的主干课,可以成为上述其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也适用于从事有关从事贸易经济管理实际工作人员的理论培训等。
本教学大纲可以成为贸易经济专业教师的教学参考。
贸易经济学研究商品交易活动中的流通组织过程和利益实现过程,通过运用经济学方法,揭示其规律性。
本课程以社会分工深化为主线,研究贸易产生与发展、贸易组织、贸易行为与方式,研究贸易体制下的政策与规制。
其中,第一模块(第一章、第二章)为“贸易发生论”。
讲述分工深化下贸易产生与发展、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中介地位与桥梁和纽带作用;第二模块(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为“贸易存在形式论”。
讲述贸易的空间存在、贸易分类与贸易渠道的存在形式;第三模块(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为“贸易行为论”。
讲述贸易的企业组织、贸易方式及其运行效率;第四模块(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为“贸易政策论”。
讲述贸易体制下的贸易政策制定,以及一定政策下的规制方式。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1、掌握有关贸易经济的前沿理论和知识;2、加强对贸易的整体认识,特别是对分工与贸易的关系、贸易产生与发展、贸易运行的空间与渠道、贸易组织、贸易类型及批发与零售贸易、贸易方式及其运行效率、贸易体制下的政策与规制方式等内容的理解;3、能结合我国贸易领域改革实际,认真分析贸易领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探索我国贸易运作模式、增长方式及提高我国流通效率的途径。
教学方法:在资源共享的教学过,首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
04
课程考核标准:重点考察学生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 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未来学习建议
深入学习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相关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
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注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新 技术、新方法和新趋势,提 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实践、实习等方式,将 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行业 交流会等活动,拓宽视野,
增长见识。
01
02
03
04
05
THANKS
流通加工功能
流通加工功能是在物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的过程中, 为了促进产品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和实现物流效率化等目的, 对物品进行加工处理,使物品发生物理或化学性变化的功能。
03
供应链管理与策略
供应链概念及结构
01
供应链定义
阐述供应链的基本含义,包括从 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交付给消
费者的整个过程。
建立精确的需求预测模型;优化生产计划和调度;实现高效的物料配送系统;持续改进和优 化库存管理流程。
05
运输与配送管理优化
运输方式选择及优化
运输方式分类及特
点
分析不同运输方式(如公路、铁 路、水路、航空等)的优缺点, 以及适用场景。
运输成本计算与控
制
探讨运输成本的构成,以及如何 通过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和优化运 输路线来降低成本。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
供应链战略、规划与风险管理
供应链协同、整合与创新
物流网络设计、优化与运作管理
自考企业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大纲考点及知识要点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1.识记:实物货币、铸币、信用货币、银行券、存款货币、电子货币、足值货币、不足值货币实物货币:世界上最早的货币。
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铸币:为了便利交换,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与商品货币对应,为不足值货币,它的产生与发展弥补了金属货币数量无法伴随商品数量增长而相应增长的弊端。
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现钞),是一种纸质货币。
存款货币:以银行存款为依托的,适合企业间大额交易,提供转账结算服务。
电子货币:指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
(银行卡)足值货币:自身的商品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相等。
2.领会:(1)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从商品和商品交换入手,用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富有逻辑的论证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2)推动货币形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变的动力——充当货币的材料从最初的各种实物发展到统一的金属,再发展到用纸质造货币,进而出现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推动货币形式演变的真正动力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对货币产生的需求。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伴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的商品交换对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产生更高的要求,不仅货币的数量要能够伴随着不断增长的商品数量而保持同步的增长,而且还要使得交换更加便利、安全和快速。
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货币对自身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不断地扬弃,从低级逐渐走向高级。
(二)货币的职能1.识记:计价单位、交易媒介、支付手段、财富贮藏计价单位:用货币去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赋予商品、劳务以价格形态。
交易媒介: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交易媒介。
支付手段:商品买卖行为与货款支付行为相分离时,货币不再是商品流通中的交易媒介,而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环节,此时发挥的是支付手段的功能。
(发工资、租金、借贷)财富贮藏: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会计学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其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之一。
本课程主要介绍基本会计理论和基本会计核算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借贷记账法,账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表达方式——会计报表。
2.设计思路:本课程引导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经济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内容以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为主线,具体为:设置帐户、复式记帐、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帐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会计资料的分析利用等,以上8种方法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管理体系,构成了会计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账户与复式记账、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商品流通企业主要生产经营过程核算、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账务处理程序、财务报告、会计管理等。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目标会计学课作为物流专业管理学生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方法。
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1)明确会计是什么,是怎样进核算和监督的;(2)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方法;(3)达到会计学入门应具备的理论和做账准备。
三、学习要求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随堂练习和提问。
本课程将包含课前提问、随堂提问、随堂练习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练习作业。
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
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选用教材:李海波,蒋瑛主编,《新编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第18版),立信会计出版社。
商品学基础与实务
企业
到仓储企业实 习实习 仓库管 理和商 品养护 技术
企业课 到包装公司实
内
习熟悉
课
商品包
外
装的材
料;商
品包装
竞赛和
包装标
识绘画
三、
3.1监督的 了解商品标准的分类和级 能识读商品标准,会分析商品标准 商品标准分析 课内
商品监
依
督
据: 商
别;掌握标准的 内容和标准商品 制定、复审程序
对于商品生产与消费的影 响
问题:
1.《茶经》是如何形成的? 2. 《茶经》的作用有哪些?
问题:
1.《商品学》是如何形成的? 2.《商品学》的作用有哪些?
进入学习情境:
商品学形成原因分析
1.1商品的概念及构成
•研究商品学是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 •商品学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 研究商品学是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 (1) 商品交换需要商品知识
商品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而诞生并发展 起来的,它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因而发展商品学教育 势必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商品学是一门传统的课程,但它却是市场营销(商贸等)专业必不可缺 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随着商品的日益丰富,商品学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该课程以 商品质量为中心,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规律,是学 生了解商品、熟悉商品质量管理的重要课程。
• 商品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 商品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 的应用技术学科
• 研究商品的成分、结构和性质,要以化学、物 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和微生物学为基础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案一、课程简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集理论、实践、政策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和实务操作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体系,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政策和措施,培养学生在国际贸易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政策法规和实务操作技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和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
三、教学内容1.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介绍国际贸易的定义、分类、特点及与国内贸易的区别。
2.国际贸易理论:讲解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国际贸易新理论等。
3.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分析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贸易救济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4.国际贸易实务:包括国际贸易术语、交易条件、合同签订、支付方式、货物运输与保险、进出口业务流程等。
5.我国对外贸易:介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现状、政策法规及发展前景。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和实务操作技能。
2.案例分析法:分析国际贸易典型案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4.情景模拟法: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实习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安排1.理论教学:共计32学时,每周2学时,连续16周。
2.实践教学:共计16学时,每周1学时,连续16周。
3.期末考试:共计2学时。
六、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等,占比30%。
2.实践报告:占比30%。
3.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比40%。
七、教学资源1.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作者,出版社,年份)2.参考文献:《国际贸易》(作者,出版社,年份)、《国际贸易实务》(作者,出版社,年份)等。
期货理论与实务大纲
教学大纲
贵州财经学院商务学院
2011年12月29日
课程名:期货理论与实务(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n Futures Market)
学分:2学时:32
课程类别:综合能力提升选修课
开课系部:金融系所属教研室:金融教研室
任课教师:戴亮(教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预测价格走势的两种方法,即基本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并且能够将两种方法结合运用。
第七章 商品期货(4学时)
主要内容: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的农产品期货。天然胶、原糖、建材等工业品期货。铜、铝等金属期货。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世界上主要的商品期货品种,了解我国主要的商品期货合约及其重要的商品期货交易特点。
第十章期货市场的风险防范与监管(6学时)
主要内容:风险的概念、度量、防范风险的方法期货交易所风险、经纪商风险、投资者风险
学习要求:学会识别期货交易过程中的风险、防范风险
课堂案例讨论: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期货市场理论与实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卖出看跌期权。
4、期权投机交易策略。
(1)垂直套利。
(2)横向套利。
(3)转换套利。
(4)反向转换套利。
5、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及其应用(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学习要求:了解开发项目管理、运行管理及评价
中药商品学课程教学大纲070518
中药商品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方向、中药分析鉴定方向)使用】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药商品学是一门研究药材商品的来源、性质、购销、商品规格等级、质量和检验有关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研究范畴包括中药材商品的来源、产销、采收加工、性状、品质规格、鉴别、贮藏和用途。
要求掌握中药材发展史、药材分布、道地药材、规格等级、商品特征及有关法律、法规,介绍中药商品学及其商品特点、中药材商业和形成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材资源概况、中药商品的管理法规及质量标准、中药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包括药材的集散地、药材进出口概况等)。
中药商品学课程为中药资源学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是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方向)的限选课。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
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
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
1、掌握中药商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范围和任务。
2、掌握中药商品的道地药材和道地产区。
掌握中药的采收与产地加工。
3、掌握96种药材的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商品特征、规格等级、主要或有效化学成分、质量要求等。
4、熟悉中药商品的命名、中药商品的经营管理。
熟悉中药商品的包装与贮藏以及中药商品的鉴定。
5、熟悉57种中药材的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规格等级、商品特征。
6种中成药剂型特点及典型药物的处方组成、主治、注意事项、包装及市场需求等。
6、了解76种中药材的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规格等级。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中药商品学》第一版(张贵君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中药商品学教学总时数为45学时,其中理论为27学时,实验为18学时。
商品学教学大纲
商品学教学大纲(高职)课程代码 06224007 学时51 学分3一、商品学课程性质与作用(一)课程性质商品学是以经济管理科学为主,并与相关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相结合的新型交叉学科,是高等财经院校经济管理类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及物流管理等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该课程认真落实教育部16号文精神,积极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从学习、工作、行动的整体性出发,通过对商品理论知识的共性分析,强化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过程,力求实现素质教育精神,培养学生具备商品分类与品种开发、商品经营管理、商品检验、质量控制及质量监督与认证等方面的知识和必须的职业技能,为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战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作用商品学作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在其职业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该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包括企业生产、运输仓储及销售服务等商品流通各环节的商品质量控制与管理;工商、海关及质监部门对商品质量评价、检验与监督;教学、科研等部门对商品质量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及新产品开发;政府部门对商品经济的宏观调控及政策研究等。
在高职教育层面中,它既是市场营销专业相关课程的精髓,又是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技术支撑,在专业建设方面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和实践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和实践,能使学生掌握商品知识的基本理论和检验技术,培养学生市场开发创新能力、自主学习意识、战略合作意识、成本管理意识等商品经营管理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商品学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一)教学目标商品学是我院为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等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能适应商品化社会的技术开发、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开源节流等时代需求,发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和服务功能。
商品学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该课程的经济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密切跟踪学术前沿,吸收最新的科学研究和教育研究成果,积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商品学概论教学大纲
商品学概论教学大纲商品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的学科,它涉及到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商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商品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解。
本文将对商品学概论的教学大纲进行探讨。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商品的基本概念和属性;2. 理解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3. 掌握商品市场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4. 培养学生的商品分析和判断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商品概述a. 商品的定义和特征b. 商品的分类和层次2. 商品生产a. 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b. 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c. 生产组织和企业行为3. 商品流通a. 流通渠道和流通环节b. 零售业和批发业的特点和功能c. 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4. 商品消费a. 消费者行为和消费决策b. 消费心理和消费文化c. 市场调研和市场定位5. 商品市场a. 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b. 市场竞争和市场结构c. 市场价格和市场调节6. 商品分析a. 商品定价和价格弹性b. 商品品牌和品牌管理c. 商品包装和包装设计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和讲解案例,系统地介绍商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的合作和交流,加深对商品学的理解。
4. 课堂演示: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课堂演示,讲解实际案例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1.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商品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进行考察。
2. 课堂讨论: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估。
3. 实践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并撰写实践报告,评估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考察。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商品学概论》2. 参考书目:a. 《商品经济学导论》b. 《市场营销学》c. 《消费者行为学》d. 《供应链管理》七、结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商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和规律,培养他们的商品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解。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讲流通的产生与进展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读者深刻理解流通的概念及其历史进展,了解流通产业的类型,正确理解流通产业的含义,深刻理解流通产业的特征与奉献,了解零售商业、批发商业和物流产业的演进历程,并从总体上生疏流通产业的历史进展,全面把握流通产业的进呈现状。
第一单元流通的产生一、什么是流通〔一〕流通的定义流通是指劳动产品或生产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是指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包括各种分销商、中间商的交易活动。
(二)马克思对流通的定义马克思将流通定义为“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行分割的穿插在一起。
这全部的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马克思的流通概念,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是商品流通,其次是货币流通,第三是资本流通。
〔三〕流通企业流通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以专业化、社会化的商品流通活动为事业内容的企业。
流通企业主要由流通环节中的各类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以及特地从事物流配送的物流企业三类企业构成。
二、流通是如何产生的〔一〕三次大分工历史上有过三次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别;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别;商人的消灭。
〔二〕分工的结果〔三〕分工与商品交换形式的演进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与物物交换2.其次次社会大分工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与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四〕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二、流通产业及其分类〔一〕流通产业的内涵流通产业是指特地以商品流通为经营内容的盈利性事业。
明显,流通产业的事业内容是商品流通,既包括商品全部权的转移过程,也包括商品实体的运动过程。
流通产业主要包括: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既包括传统效劳业也包括现代效劳业。
〔二〕流通产业的分类1.按“业种或业态”分类2.按“商流或物流”分类3.按商品流通的阶段分类4.按商品流通的范围分类其次单元流通产业及其进展一、流通产业的特征与奉献〔一〕流通产业的特征1.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力气,具有就业机器功能2.进入与退出障碍低,竞争猛烈3.技术进步的附属性4.行业集中度较低,规模经济效果不够显著〔二〕流通产业的奉献1.宏观层面(1)流通产业对 GDP/GNP 的奉献(2)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奉献(3)流通产业对三次产业的奉献(4)流通产业对社会就业的奉献(5)流通产业对国民福利的奉献(6)流通产业对城市形成和进展的奉献2.企业层面二、流通产业的进展〔一〕零售商业的进展1.第一次革命:百货商店的兴起零售商业的第一次革命的标志是现代意义的百货商店的诞生。
自考_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基础讲义(第13-14章)
第十三章货币的均衡与失衡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了解通货紧缩的影响、成因与治理。
理解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理解国际收支的含义;理解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求、市场供求的影响;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与治理。
熟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第一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关系的一对概念。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与此相反,货币失衡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偏离,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一国的货币流通,通常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调整恢复到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货币失衡的两种外在表现形式。
首先,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其次,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第三,货币供给形成市场总需求第四,市场总需求决定市场供给货币均衡与市场总供求均衡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表现市场供求均衡与否的物价水平波动也可以作为货币均衡与否的外在表现形式。
货币均衡作为市场供求均衡的一种反映,其自身均衡对市场供求均衡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离不开利率的调节。
例如,在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利率将下降,而利率的下降会增大货币的需求,进而使得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均衡得以实现。
当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时,市场达到了均衡,此时的利率水平是均衡的利率水平。
第二节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1.国际收支的含义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进行的全部交易的货币价值记录,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
2.国际收支的特点1)国际收支是个流量概念,记载的是一个国家某一时间段内的对外经济交易状况,具有期限性特点。
2)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应包括在国际收支的范围内,所依据的不是交易双方的国籍,而是交易双方是否有一方是该国居民。
3)国际收支以交易为基础,其所记录的交易包括四类:价值交换、单方面转移、移居、其他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
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9020010课程中文名称:会计学课程英文名称:Accounting课程性质:学科基础理论必修课考核方式:考试开课专业:管理各专业开课学期:3总学时:64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总学分:4二、课程目的和任务会计学原理是管理专业基础课,是管理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
通过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记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课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1、掌握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一般方法。
2、掌握会计科目、账户的概念及借贷记账方法。
3、会用借贷记账方法对企业主要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4、掌握账户按经济容和用途结构两种标准进行的分类。
5、会对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进行填制和审核。
6、会登记账簿并了解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7、掌握财产清查的方法及账务处理。
8、了解主要财务报表的概念、结构和用途。
四、教学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6学时)会计的基本概念及会计目标,会计的对象及任务,会计基本前提条件、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一般方法。
第二章会计科目和账户(4学时)会计六大要素的含义、分类,会计恒等式的经济含义及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
会计科目的概念、设置原则及分类,账户及其一般结构。
第三章复式记账(4学时)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方法及记账规则,会计六大要素增加、减少的方向及余额含义,试算平衡及会计分录。
第四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18学时)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容,资金筹集业务账户设置及会计核算,供应过程业务账户设置及会计核算。
生产过程业务账户设置及会计核算和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
销售过程业务账户设置及会计核算,财务成果业务账户设置及会计核算。
第五章账户体系的建立(2学时)账户分类的意义,账户按经济容分类时各类账户用途、结构和特点,账户按用途和结构进行分类时各类账户用途、结构和特点。
商品流通学第一章讲义
导言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是伴随着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和市场体系的发展而发达起来的,是发生在社会整个表面上的交换总和,一个经济运行的过程,是商品由生产领域通过流通进入消费领域的过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经济产业。
商品流通学是流通领域原理性的经济学科。
是研究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规律和运行机制的学科。
商品流通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商品流通过程的剖析入手研究商品流通运行的基本规律,探索商品流通运行的基本规则的学科,其逻辑主线是商品流通运行。
商品流通学的基本体系包括理论与实务两个知识模块。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提高商品流通理论水平,又对商品流通实践有一个系统的整体上的了解和把握,掌握学以致用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第1章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1.1 交换与商业1.1.1 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1.社会分工1)定义:社会分工就是指人类社会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2)产生原因:是人类需求多样化和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必然结果。
3)分工的历史:三次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商业与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的分离。
4)分工达到的效果:一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二是加深了不同部门、行业间的相互依赖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商品交换1)定义:交换: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相互提供劳动产品,以满足各自需要的经济行为商品:是用于交换并可满足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交换:是指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2)商品交换产生原因:①.社会分工产生了进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②.明晰的产权制度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可能性。
③.交换是解决分工者之间供需矛盾的最公平、最稳定、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3.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和原因;商品交换维持、促进和深化社会分工。
1.1.2 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商业的产生1.商品交换的发展(1)物物交换(W-W)①.发生时间: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②.产生条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③.特点:为买而卖,卖出商品的目的是要买回另一些商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2024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张素芳第ppt学习教案
合同的订立与履行
合同订立
01
国际贸易合同的成立要件、形式和内容,以及要约和承诺的构
成要件和法律效力。
合同履行
02
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交货、验收、支付等环节的具体
操作和要求。
合同违约
03
违约行为的认定和处理方式,包括违约责任、救济措施和争议
解决等内容。
运输与保险
各种运输单据的作用和内容,如 提单、海运单、空运单等。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的概念
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等) 的数量和质量。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地位和 利益。具有丰裕要素的国家在生产和出口该要素密集型产 品上具有优势。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趋于均等化。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各国经济的增 长,通过出口创汇、引进外资和 技术等方式,推动国内产业升级 和经济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
国际贸易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 资源优化配置,各国可以充分发 挥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国际交流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经 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 解和友谊,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新贸易理论
01
02
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 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 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传 统贸易理论难以解释一些新的贸易现象。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 容
包括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 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等。这些理论强调 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不完全竞争等 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商品学基础》教学大纲
《商品学基础》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商品学基础》是以商品及其属性为研究对象,介绍商品的性能、质量、分类、认证、检验、储存、标准、养护以及商品信息的一门实用性专业课程。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真正了解他们所从事的对象——商品的有关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实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技术支撑,更为培养学生以后从事商品采购、流通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工作的实际能力奠定基础。
2.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商品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商品学知识结构体系,并能将各种商品学知识应用于营销实践。
本课程学习难度中等,具有管理学基础、一般营销理论基础的学生均能很快地适应本课程的学习。
但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学生应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特别是按照实训设计的内容进行实习是非常必要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完成一定的课后作业,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授课的老师应该注重在授课过程中尽量能够结合实例,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理解商品学比较复杂的概念,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任课教师还可自编一定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目来理解书本中的内容。
3.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本书共九章,包括:商品与商品学、商品分类与编码、常见商品特性、商品质量与质量管理、商品标准与质量认证、商品检验与质量监督、商品包装、商品储存与养护、商品、资源与环境等内容。
二、课程的教学层次在课程中,对教学内容分成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要求。
对于书中案例分析、参考资料部分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不作考试要求。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建议一、教学形式建议1.本课程的教学以学生学习文字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主,系统全面地学习商品学基础九章的基本内容。
各教学点应聘请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进行面授辅导。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讲解一些本地企业的实际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流通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40531005课程英文名称:Theories and Pratices of Merchandise Circulation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2.10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教学达到掌握商品流通基本理论,并结合当前流通经济现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夯实学生理论功底,培养学生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商品流通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现代商业业态发展变化的规律,商品流通战略等,注意学习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知识的时代性,信息的丰富性。
在技能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采用理论教学与讨论式、启发式及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利于目标培养的实现。
在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进行讲解,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取得本课程先修课程的学分,以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习题内容应体现商品流通理论的掌握和认识,并结合实际问题来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试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商品流通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80%。
平时成绩由上课出勤、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阶段小测验综合评定。
(七)参考书目《商品流通经济学》,夏慰纯等编,辽宁大学大学出版社,2005《商品流通论》,吴小丁等编,科学出版社,2009《商品学基础》,窦志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商品流通概论》,贺命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二、中文摘要本课程是市场营销及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通过对商品流通基本理论和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商品流通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流通的产生与发展、流通产业、流通功能与流通机构、流通渠道、零售、批发、物流及流通信息化等。
本课程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1部分流通的产生与发展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具体内容:1) 深刻理解分工、交换、流通的概念及历史发展。
2) 正确把握商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含义。
3) 了解流通与其他相关用语的区别,了解流通方式的演变过程。
4) 全面理解社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分工与交换的定义与关系,交换与流通的内涵与外延,流通方式的演变过程。
难点:交换与流通的内涵与外延习题:1.什么是分工其主要功能有哪些。
2.简要说明流通方式的演进过程。
3.试述社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4.结合实际论述流通对生产、消费和分配的作用。
第2部分流通产业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第2.1部分流通产业的含义与分类(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流通产业的基本含义。
2) 了解不同的划分标准下流通产业的分类。
第2.2部分流通产业的特征与贡献(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流通产业的基本特征。
2) 掌握流通产业的主要贡献。
3) 了解零售业、批发业和物流业的演进过程。
重点:流通产业的特征与贡献。
难点:流通产业的发展。
习题:1.简述流通产业的特征。
2.简述批发商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阶段及重大变革。
3.简述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
4.简述零售商业发展的四次革命。
5.试述流通产业的贡献。
第3部分流通功能与流通机构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第3.1部分流通功能(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流通的基本功能。
重点:流通的基本功能难点:流通的基本功能习题:1.流通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2.简述流通的信息传递功能。
3.流通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资金融通形式有哪些。
第3.2部分流通机构(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流通机构的类型2) 了解流通机构的结构与现状。
第4部分流通渠道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第4.1部分流通渠道概述(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理解流通渠道的含义与成员构成。
2) 掌握流通渠道的结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3) 掌握流通渠道系统的构成与组织机制。
第4.2部分流通渠道行为(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了解渠道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2) 掌握由依赖带来的渠道权力、渠道冲突等行为问题。
3) 把握流通渠道结构变迁的原因,以及我国流通渠道的变迁过程。
重点:渠道权力的运用,渠道冲突的原因及解决难点:对于不同的渠道冲突有哪些具体的解决机制习题:1.什么是渠道权力,其来源是什么。
2.渠道冲突产生的原因。
3.渠道冲突有哪些机制。
4.商品流通渠道结构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5部分零售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第5.1部分零售与零售商(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正确理解零售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2) 掌握零售商业的分类体系。
3) 掌握百货商店、连锁商店、超级市场的发展及经营特点重点:零售商业的分类体系,不同零售业态的特点难点:在零售经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习题:1.如何对零售商业进行分类。
2.什么是零售环境,零售环境包括哪些要素。
3.简述零售经营要素的内容。
4.商品陈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5.2部分零售业态的变迁及其理论假说(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零售业态的变迁。
2) 了解零售业态变迁的其理论假说.第5.3部分集市、商业街(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集市的特点、功能和发展趋势。
2) 掌握商业街的特点、功能和发展趋势。
第6部分批发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第6.1部分批发与批发商(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批发、批发商的概念与功能。
2) 掌握批发商的分类体系。
3) 掌握批发经营的一般特点、批发业态与用户特征。
重点:批发商的分类体系,批发经营的特点难点:批发经营的方式,批发业态习题:1.批发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主要功能。
2.批发商的用户特点与购买行为。
3.批发经营的一般特点。
第6.2部分批发商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趋势(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批发商面临的挑战、机遇。
2) 掌握批发商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6.3部分批发市场(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了解批发市场的性质、功能、类型及其特点。
2) 基本掌握批发市场的交易规则与交易方法。
3) 了解商品交易所的交易规则与有关制度。
第7部分物流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第7.1部分物流的概念、分类与构成要素(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理解物流的定义演变。
2) 掌握物流的不同类型。
3) 了解物流要素构成。
第7.2部分物流管理(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物流管理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2) 掌握物流管理的核心思想。
重点: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难点:物流管理的核心思想习题:1.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
2.现代物流管理有哪些特点。
3.简述物流管理的主要思想。
第7.3部分供应链管理(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理解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及与物流管理的区别。
2) 了解和掌握不同主体的物流战略及有关问题。
第8部分流通信息化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第8.1部分流通与流通信息化(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深刻理解流通信息及流通信息化的含义及作用。
2) 全面掌握流通信息化技术、工具与方法。
重点:流通与流通信息化、流通信息化技术难点:流通信息化技术习题:1.什么是流通信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简述条码的定义、构成及特点。
3.简述EDI、POS、EOS的定义、构成及特点、益处、功能。
第8.2部分电子商务(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 掌握电子商务的概念、类型2) 了解电子商务在流通领域运用的基本业务模式。
习题:1.电子商务的类型2.论述电子商务的特点及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第9部分流通国际化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具体内容:1) 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与流通的关系,掌握流通国际化的内容、动因和模式。
2) 了解流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及一般规律。
3) 了解中国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的历程。
4) 全面理解外资零售企业和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
重点:流通国际化的机理与模式、中国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与外资流通业难点:流通国际化的机理与模式习题:1.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
2.流通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模式。
3.试论中国流通业对外开放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及政府的应对。
第10部分流通政策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具体内容:1) 正确把握流通政策的含义,了解流通政策与其它相关用语的区别。
2)了解流通政策不同的分类方法及主要内容,理解流通政策的主体、目标及功能。
重点:流通政策原理、流通政策的国际比较难点:流通政策原理习题:1.什么是流通政策,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2.简述流通政策的功能。
3.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流通政策的沿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编写人:戴环宇刘颖卢晶审核人:万华批准人:杨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