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41-45课)

黄简书法讲座第41课:节点的种类

在第六课中,我讲到九用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毛笔和硬笔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一边写,一边调锋。无论是书写还是调锋,关键是掌握笔心,笔心为帅。

我在十五课讲到用腕。摇腕有三个基本位置,这就是左中右。当你抓住笔管,实际上就是抓住了笔心中轴。当你摇腕,也就是调整笔心的方向和位置。手腕一动,必然会反映到线条上,留下它的痕迹,这就是节点。

1.明节点、暗节点

节点有很多种,我先讲简单的。明节点和暗节点。

1.1明节点

所谓明节点,就是一眼可以看得到的节点。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两面换起笔,就会产生一个节点。顺便说说,看节点

GAGGAGAGGAFFFFAFAF

最好就是画出它的筋。看起来就比较清楚,如果线条肉多就不容易看。像王羲之这个“一”字,它的起笔就是两面换。有一个明显的节点。

GAGGAGAGGAFFFFAFAF

如果是三面换起笔,那就表示你动了两次手腕,那就有两个节点。

只要你理解这个道理,其他都可以类推。

1.2暗节点

如果是一根弧线,有没有节点呢?弧线表面上

看起来很光洁,但要写

GAGGAGAGGAFFFFAFAF

出这根线条,手腕同样是左—右,只要你动作缓和一点,写出来就是弧线。弧线同样产生一个节点,只是表面上没有痕迹。古代称这种节点为“暗过”。

GAGGAGAGGAFFFFAFAF

“暗过”这一名称,最早在托名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出现。这是张旭和颜真卿的师生对话,张旭先问:

“又曰:转轻谓曲折,子知之乎?”(转得轻,称为曲折,这里“曲折”意思是弯曲的折。)(于是颜真卿回答:)“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没有痕迹的转折,看不见明显的节点,这就是暗过。正如清代汪澐《书法管见》说:“转折一顿无跡,古人谓之暗过。”这里要注意汪澐所说的“顿”,只是按下的意思,不是九用中的“顿笔”。所以这句话可以删除“一顿”两个字更好。“转折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清代朱和羮《临池心解》这样说:“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折钗股书法论著中经常提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古人所说的“折钗股”,就是形容圆转。

GAGGAGAGGAFFFFAFAF

古人盘发,就要用到簪和钗,簪是一股,就是一

个脚;钗是两股,两个脚。头发要盘起来不散掉,就要插入几根簪钗。你看日本浮世绘中,可以看到妇女头上插了很多钗。比中国的钗大很多。可以想见,因为经常使用,钗的股脚会弯曲,从直线变成弧线。所以古人用折钗股来形容弯曲有力而没有角。这里的“折”就是弯曲。

明代李日华《竹懒书论》这样说:“折钗股,钗股弯曲,无圭角而有劲气,此于转笔处得之。”转弯有力,却没有角,这就是折钗股。

圆转也有节点,只是隐藏在线条中,所以称它为暗节点,或者暗过。弧线的线条外表看起来很流畅、很光洁,如果转得硬一点,快一点,果断一点,节点就外露了,

GAGGAGAGGAFFFFAFAF

暗节点变成了明节点。这样圆转就变成了方折。如《阴符经》中的“甲”、“国”。

GAGGAGAGGAFFFFAFAF

简言之:明节点是折;暗节点是转,古人用折钗股来比喻之。二者都是反映手腕动作的。

“永”字八法中的“努”,行笔中间就动了一次手腕。那就有一个暗节点,写出来就是一根弧线。

GAGGAGAGGAFFFFAFAF

GAGGAGAGGAFFFFAFAF

至于“永”字八法最后一笔“磔”,行笔用战行,如果行笔手腕来回两次,那就会产生三个节点。

我跟大家讲过,在西汉和东汉早期,碑刻上的九号线还是直线多。说明当时不懂用腕。如西汉《莱子刻石》。

到王次仲创造了楷法,出现了波势,九号线这个捺笔,由直线变成了弧线。写弧线要动手腕,手腕运动是

左—右。

GAGGAGAGGAFFFFAFAF

你看东汉后来的隶书碑刻,捺笔都转型为弧线了。至于真行草书,那更是考验运腕的功夫,在“永”字八法推广后,九号线往往包括两次来回。你看苏州博物馆所藏文征明《游虎丘诗》中的字,九号线就是这样的。

GAGGAGAGGAFFFFAFAF

这几年,在书画拍卖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标为文征明的作品,猛一看确实很像,但仔细一看,不对了,问题不少。其中之一就是他的九号线就是直挺挺的,没有节点。也就是王羲之所批评的“平过”。这位作假者只在字形上下功夫,对于用笔不了解。分析用笔习惯应该是书画签定的重要标准。比看气韵还要可靠。

2.节点的迭合

这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字,起笔两面换,手腕扭

GAGGAGAGGAFFFFAFAF

动笔心,在“九用”中是衄锋,衄锋产生一个节点,这很容易理解。但收尾就比较复杂,一来一回写了一个小圈。这时手腕一左一右,动了两次。是不是应该算做两个节点呢?不是,它虽然包括两个动作,但迭合在一个地方,“九用”中把这两个动作合并称为顿笔。所以这个小圈应该看作是一个复合节点。

又如我们讲过的“蚕头”起笔,就是转两个圈。这时手腕下上左右动了四次,是不是算四个节点呢?如果真是那样,就太复杂了。通常还是看做一个复合节点,包括下上左右四个动作。

毛笔虽然是软的,但要扭动它的笔心不是容易的事,有时候一次调锋觉得不到位,那就要重复做一次。

GAGGAGAGGAFFFFAFAF

GAGGAGAGGAFFFFAFAF

在23课中,我提到《阴符经》这两横的起笔是四面换,

其实就是做了两次两面换,成为一个复合节点。收笔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你看这个“亦” 字,上部的收笔就用了两个折,两次摇动手腕。在王羲之的作品中,这种情况不少。

“锋不正不行”,没有调节好笔锋,是不会急于行笔的。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组合笔画,如智永这个“星”字,折角就是摇动笔心两次。比转圈要快得多。

GAGGAGAGGAFFFFAFA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