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第01-30课)
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第01-30课)01.初学者应该学那一种体好?这一讲详细介绍什么是字体、书体和书法家之体。
这些体,在发后书法课-中会经常提到。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 三种体的意义很多人喜欢书法,学习书法,但是,不得概念,成功的比例不大,这是什么原因?你看,通常是去买几本贴,买枝笔,回家就开始练起来。
但是这儿他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先把书法的“法”搞清楚。
你想,你连书法的“法”的法都不懂,你怎么可能成功呢?书法牵涉到很多方方面面的知识,比如说你买一枝毛笔,什么毛笔是适合你需要的呢?你买一本字帖,哪一本字帖是入门贴呢?这些问题不解决,今后一起困扰着你,妨碍你的进步。
所以,今天第一堂课,我先从最基本的概念给大家讲。
什么是书法?以下我就初学者经常提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些问题呢,我用数字标明,然后,我解释的要点,就标明为 1.1、1.2、1.3等等。
如果你对我解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我黄简艺术工作室的社交网站上提问。
提问的时候,请你注明是哪一点有问题。
好,那我们现在就开始。
1.什么是书法。
书法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又有欧体、褚体、颜体、柳体……初学者应该先学哪一种体好呢?中国汉字的体很多,初学者往往觉得很困惑。
这里重要的是把各种体的意思搞清楚。
1.1字体的分类要了解汉字的这些体,可以把它做一个分类。
我这里介绍一篇好文章,作者是著名学者郭绍虞教授。
文章的题目是《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发表于《学术月刊》1961年9月号。
这篇文章把汉字各种体分得很清楚。
郭先生说: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
下面我详细的解释一下儿这三种体的意思。
1.2文字的形体:第一种文字的形体,就是通常所称的字体。
字体是文字学上的概念,考察的标准是字形的结构特点。
有相同特点的字就称为一种字体。
什么是字体。
指文字的形体,它考察字形的结构特点。
有相同结构特点的字称为一种字体。
黄简书法讲座第48课笔记:用笔总结
黄简书法讲座第48 课笔录:用笔总结一级课程讲用笔,今日作一个回首和总结。
所谓用笔,顾名思义,就是如何用毛笔。
要过“用笔”这一关,我想有三样东西你心中要有数:这就是认识笔墨、认识人手和认识线条。
1.认识笔墨先讲讲认识笔墨。
任何事情,凡是要用到工具的,自然第一就是研究工具如何用。
用笔技法,毛笔最重要,但用笔是由墨来表现的,因此称之为笔墨功夫。
1.1 构造:一技毛笔两个锋毛笔的设计思想是这样的:假如要尖锐一点,就要把笔形做得瘦瘦的,自然就尖锐了,并且采用有弹性的硬毫做,就简单答复挺秀。
假如毛笔要写粗线条,笔形自然是肥厚为佳。
毫毛要采用软一点的,简单卧倒展开。
可是软毛展开以后,要答还原状就不大简单了。
若是这两种利处我都要,怎么办?那也很简单,把这两枝笔联合起来,瘦硬的为笔心,肥软的为被,竖即刻用尖锋,侧过来用副毫,这就两种利处都有了。
简言之,书法用笔,由笔心和被内外两层所构成;笔心要小而硬,这样保证有尖锋;被用软毫,厚实而齐整,侧锋用于粗线条。
1.2 制作:韦诞笔和散卓笔历史上制笔有两大系统,晋唐多用韦诞笔,韦诞笔最大的特色就是笔心小,靠近于中轴,而外面加了三层,这就是护心、笔柱和被。
笔心往常是兔毫,其余几层以青羊毛为主。
因此韦诞笔又称为“三副二毫笔”。
很明显,这类笔做工精细,设计合理,但笔形不大,从晋朝到初唐,不过写尺牍、寸楷。
晚唐开始有散卓笔,到宋朝就很流行。
散卓笔把全部内核的层次归并为一个大笔心。
制作工艺上可说是韦诞笔的简化,写大字也没有问题,洗笔干了此后它是散开的,你看不到一个固定的笔心。
笔头是一个圆锥形,我们运笔就是挥运中轴。
韦诞笔的笔心能够看作近似中轴。
而散卓笔的中轴,要靠你自己心中想象了。
因此说散卓笔的中轴是虚的。
正由于毛笔这类构造,决定了我们后边要讲用笔方法。
简言之,当你买来一枝毛笔,你认识它的构造吗?它的出锋长度、硬度和厚薄是你需要的吗?毛笔有病,你知道病源在哪里吗?这类经验是要慢慢探索和累积的。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第11—20课)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 (第11—20课)目录1、黄简讲书法:第11课衮笔势 (2)2、黄简讲书法:第12课竖笔势和奋笔势 (24)3、黄简讲书法:第13课奋笔势和竖笔势的运用 (44)4、黄简讲书法:第14课“五势”小结 (69)5、黄简讲书法:第15课合点 (92)6、黄简讲书法:第16课排点1 (112)7、黄简讲书法:第17课排点2 (141)8、黄简讲书法:第18课排点3 (166)9、黄简讲书法:第19课联点1 (186)10、黄简讲书法:第20课联点2 (208)黄简讲书法(笔势篇)11——衮笔势五势中的钩裹势、勾努势都讲过了。
今天我们来看看衮笔势是怎么回事。
"衮笔势"这个"衮"字等于加上三点的"滚"。
意思是左右滚动。
如果你要写成"滚笔势"也可以。
但古籍中没有出现过"滚笔势"。
我的原则是除非古籍有错字,通常不改动。
有关衮笔势,《玉堂禁经》是这样说的:"三曰衮笔势,须按锋,上下衄之。
'今'、'令'字下点用之。
"这段话第一行所举的笔势形状,只是一点。
这不是"永"字八法第一点"侧"吗?怎么又叫"衮笔势"了?所以这版本肯定有点问题。
宋代《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所举笔势形状不同,衮笔势是这样一个形状,近于"之"字。
看了这本书,我们知道《玉堂禁经》那个点,其实是"之"字头上一点,下面的笔画坏掉了。
木版书上的字,年代一长就会残损脱落。
我们现在可见的《玉堂禁经》,不要说唐代抄本,就是宋、元的刻本都看不见了,最早只有明代刻本。
从唐朝到明朝,期间翻刻带来错字这种情况是常见的。
所以要做一番整理,主要方法就是取几个来源做对比。
比较早期的有宋代《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和《翰林传授隐朮》。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黄简书法讲座笔记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41-45课) 黄简书法讲座第41课:节点的种类在第六课中,我讲到九用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
毛笔和硬笔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一边写,一边调锋。
无论是书写还是调锋,关键是掌握笔心,笔心为帅。
我在十五课讲到用腕。
摇腕有三个基本位置,这就是左中右。
当你抓住笔管,实际上就是抓住了笔心中轴。
当你摇腕,也就是调整笔心的方向和位置。
手腕一动,必然会反映到线条上,留下它的痕迹,这就是节点。
1.明节点、暗节点节点有很多种,我先讲简单的。
明节点和暗节点。
1.1明节点所谓明节点,就是一眼可以看得到的节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两面换起笔,就会产生一个节点。
顺便说说,看节点最好就是画出它的筋。
看起来就比较清楚,如果线条肉多就不容易看。
像王羲之这个“一”字,它的起笔就是两面换。
有一个明显的节点。
如果是三面换起笔,那就表示你动了两次手腕,那就有两个节点。
只要你理解这个道理,其他都可以类推。
1.2暗节点如果是一根弧线,有没有节点呢?弧线表面上看起来很光洁,但要写出这根线条,手腕同样是左—右,只要你动作缓和一点,写出来就是弧线。
弧线同样产生一个节点,只是表面上没有痕迹。
古代称这种节点为“暗过”。
“暗过”这一名称,最早在托名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出现。
这是张旭和颜真卿的师生对话,张旭先问:“又曰:转轻谓曲折,子知之乎?”(转得轻,称为曲折,这里“曲折”意思是弯曲的折。
)(于是颜真卿回答:)“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没有痕迹的转折,看不见明显的节点,这就是暗过。
正如清代汪澐《书法管见》说:“转折一顿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这里要注意汪澐所说的“顿”,只是按下的意思,不是九用中的“顿笔”。
所以这句话可以删除“一顿”两个字更好。
“转折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清代朱和羮《临池心解》这样说:“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128捺的写法1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128捺的写法1128捺的写法11.捺的中线横竖撇捺是书法四大线条。
横竖撇都讲过了,今天讲捺的写法。
第一,讲讲捺的中线。
捺的中线跟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生活在建初年间,建初是汉章帝的年号,从公元76年用到84年。
汉章帝本人对书法也很感兴趣,我在今后还会讲到。
这个人叫王次仲,多种古籍都提到他,王次仲做了什么事呢?据卫恒《四体书势》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上谷是地名,那里有个王次仲,他创造了楷法。
什么是楷法呢?唐朝张怀瓘《书断》引北朝王愔的话说:“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这一段话详细多了,王次仲之前的隶书,四四方方,没有波势,他用草书的方法,给隶字加了波势。
第在第一课就讲到,秦以前用古文字,篆字多圆转的线条,书写起来速度慢,后来改为隶字,把圆转的线条变为直线,你看这个“木”字,跟篆字相比较,就可以知道撇捺来之于篆字的弧线。
最早的撇捺,就是这样直挺挺的线条。
到西汉时期,隶书中还可以见到这样直线捺。
这是新莽时期的《莱子侯刻石》。
天凤三年(也就是公元16年)刻于山东。
我们来看它的几个字,这是“人”字。
石头有些破损,但可以看到一捺基本上是直的。
“支”字和“使”字,一捺也是直的。
“建”字和“后”字,捺笔中线还是直的。
什么是捺早期隶字中的捺,是从1号位开始走向9号位的斜线。
往往是笔直地行笔,无须动手腕。
再举一个例子,东汉明帝时期的《开通褒斜道刻石》,永平九年(公元66年)刻,比《莱子候刻石》晚五十年。
这是“级”字,可以看到一捺也很直。
这是“道”字,注意一捺的收笔弯曲了一下。
不过这是刻在凹凸不平的山崖上,未必是作者有意的动作。
这个“以”字的一捺,用了弧线。
说明当时有些人写字,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开始运用手腕。
所以,同样是从1号位走向9号位,有直线运动,也有弧线运动。
写弧线要动手腕,手腕运动是左、右。
只要手腕运动,你看这个直线的“木”字,就变成了右面这个“木”,撇捺带有弧形。
黄简讲书法 四级课程 45 笔记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45笔记第一部分:导言1.1 概述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黄简老师作为著名的书法大师,其讲授的书法课程备受学生和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在我们来到黄简老师的四级书法课堂上,我们将记录下他讲授的内容和心得体会,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书法艺术。
1.2 课程背景黄简老师的四级书法课程是一门系统、全面、深入的书法学习课程。
通过此次课程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书法的基本理论、技法要领等内容,为将来的书法创作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记录2.1 课程第一部分:基本功训练在课程的开始阶段,黄简老师注重学生对基本功的训练。
他认为,书法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打好了基本功,才能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创作空间。
我们在这一部分主要进行了字形结构、笔画训练等基础技能的训练,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2.2 课程第二部分:楷书学习楷书作为我国书法的基本字体,是书法学习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部分,黄简老师深入讲解了楷书的基本笔画要领、结构和演变过程,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楷书的内涵和技法。
通过多次实践和写作楷书字帖,学生们的楷书书写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3 课程第三部分:行草书学习行草书是书法中的一种装饰性书体,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
在这一部分课程中,黄简老师详细介绍了行草书的起源、特点和基本书写技巧,鼓励学生们在书写中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们在课后进行了行草作品的创作和展示,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2.4 课程第四部分:篆书学习篆书作为书法中的古体字体,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在这一部分课程中,黄简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篆书的发展历史和书写技巧,强调了篆书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们通过认真学习篆书的基本知识和书写技巧,提高了对篆书的理解和掌握。
2.5 课程第五部分:创作实践在课程的最后阶段,黄简老师鼓励学生们进行书法作品的创作实践,以运用所学的书法知识和技法,并结合个人的情感和意境进行书写。
黄简书法讲座第03课笔记:学书法从哪里入手
黄简书法讲座第03课笔记:学书法从哪里入手3.既然古语说“字如其人”,那普通人写字也有个性,为什么不算书法呢?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问所有的艺术。
拿唱歌来说,人人都会唱歌,为什么不是歌唱家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歌唱家受过训练,掌握了技法,所以唱起来比普通人好听。
书法的道理也一样。
3.1表达个性的两种方式。
“字如其人”,这句话没有错。
但个性表达有两种方式。
一是自然表达,二是艺术表达。
所谓自然表达,无须训练,是天性的自然流露。
例如小孩子表达天真,不用教,教了反而假,所以称之为天性。
但自然表达是低层次的,达不到艺术的境地,大多数人都是这个层次。
没有掌握书法技艺的人,“字如其人”,只是流露天性,当有些人掌握了技法,就上升到艺术表达的层次了。
“字如其人”也就更深入、更细致、更动人了。
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脱离了自然表达的层次。
拿我们前面讲到的李柏文书作为例子,李柏和王羲之同时,但是他没有掌握书法的技法,虽然他是用毛笔,写行书,他的字也表达了他的个性,可惜和王羲之一比,就差得太远了。
写字和书法的分野,就在于有没有掌握技法。
现代书法家潘伯鹰先生,生前是研究王羲之的专家,1962年,潘先生出版了《中国书法简论》一书,大力提倡学王羲之。
他说:“除非我们不学习写中国字,若要学习,便必须从笔法入手。
”这里所说的笔法,指书法的基本技法。
表达个性,你要表达得好,首先要掌握笔法。
3.2古人学书法先求笔法。
我们来看看古人学书法,他们先学什么呢?古人学书法,是先求笔法。
举例来说,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他是张旭的学生,颜真卿曾经给怀素《草书歌集》写序,序中说“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
(“常接游居”就是经常跟老师张旭在一起。
)传为颜真卿写的另一篇文章《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论》中写到:“予罢秩醴泉,特诣东洛,访金吾长史张公旭,请师笔法。
……众有师张公求笔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
唐代有个和尚,叫怀素,善于写狂草,怀素本来在家乡长沙练字,时间一长,知道自己的弱点,就是笔法不精,他也去拜老师,唐陆羽《怀素传》中说:“怀素心悟曰: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出。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501书体通论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501书体通论书法五级课程篆书01书体通论修訂版﹝黄简讲书法﹞一、专题课介绍各位好,今天开始讲专题课。
我这书法讲座分为基础课程和专题课程两大部分:基础课程主要是学习书法的基本技法,以临帖为主。
专题课程是运用这些技法,逐步培养创作能力。
如果各用一个字来描绘这两大部分,初级课程是“学”,专题课程是“用”。
“用”不是容易的事,从五级到九级,我将讲解篆隶草行真五大书体的特点和写法。
在上一课,也就是四级课程最后一课中,我以制衣为比方,制衣的基本功是设计、裁剪、缝纫,你有这三样基本功,那就可以做衣服了。
但具体做的时候,必然要选择一种形式,做中装还是西装,做裤子还是裙子,各有特点。
做衣服不可能没有一种表现形式的。
书法的基本技法是用笔、识势和裹束。
技法在书写时发挥,也就是下笔之后才能发挥。
但下笔之前,先要做两个选择:一是形制,你究竟是写条幅呢,还是手卷、对联、扇面?二是书体,篆隶草行真,你准备用哪一种书体?这两件事情在下笔之前要先决定,不能说我下笔之后再慢慢想。
所以回过头来看韩方明记录的他老师徐璹的教导,就容易懂了:“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
”这是下笔之前的构思过程,看文字词句,字数多少,有否难字,还要决定纸张形制和选用书体,这是书法的表现形式。
注意徐璹只说“或真或行或草”,没有篆隶,这是因为真行草三体可以完整运用三大技法,篆隶没有使转。
韩方明《授笔要说》明确地讲:“自伯英(就是张芝)以前,未有真、行、草书之法。
”这里所谓“真行草书之法”,就是用笔、识势和裹束。
所以你看,书体分为两大类:真行草是一类,篆隶是另一类。
这样一来,这张表也要改一改了。
无论哪一种书体,线条好不好都取决于用笔技巧。
所以“用笔”这个技法是所有书体都会用到的。
但“识势”就各有不同了,草行真取势建基于使转。
普通所说的篆书直向取势,字形拉长;隶书横向取势,字形扁平,其意义和真行草的使转完全不同。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36-40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36-40课)36.永字八法5(横竖撇捺加趯)永字八法第四笔「趯」的继续,讲述横竖撇捺四大笔画如果也要加上一个趯,应该怎样写。
这些情况是经常遇到的,我们来看看,大书法家如王羲之、智永以及褚遂良写趯时怎样用笔。
点击?播看上一堂课我讲到,四大主要笔画横竖撇捺都可以有趯。
今天就讲讲这个问题。
记住,写趯的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主笔+踆锋+趯。
6.横笔加趯先说说横笔尾部加趯。
横笔加趯有两种情况:一是向下趯,二是向上趯。
上次讲到,钩为转,趯为折,你看王羲之这个“寿”字,第三笔是一个钩,因为它是转出来的,而松公权《玄秘塔》中的这个“寿”字,第三笔是一个趯,因为它是一个折。
我现在要讲的不是钩,是趯。
向下趯向下的趯,以前讲过,如宝盖头右面收尾,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中这个“察”字,宝盖收尾就是一个趯,还有很明显的“足跟”。
那就是用踆锋写出来的。
踆锋是一个小圈,通常用一左一右两个动作,然后写趯,就可以完成了。
我们看到,真正一个折,是主笔和趯形成的,但这个折没法直接写出来,因为主笔写完,尖锋是落在后面的,通过踆锋转圈,才能调整尖锋的位置和方向。
这就是小圈的作用,又称为换笔心。
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向下趯有些小,有些很大,给我们提供了趯的样板。
向上趯横笔收尾向上趯,也要分清楚。
有一种是钩,如左面这个,有一种是趯,如右面这个。
向上趯,主笔和趯中线所形成的这个折,也是通过踆锋来连接的。
这是很标准的向上趯。
踆锋这个小圈,通常在横画的尾部,有时候移向左方,这时看起来足跟特别大。
如果踆锋移向右方,超出横画,这时候右下角会出现缺口。
这种情况,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见到。
王羲之《兰亭序》中也有。
这个“池”字,传为南宋张即之写的,右下角有缺口时,足跟就不见了。
其实是踆锋向右移动了。
7.竖笔加趯在临贴时,同样要首先分清楚钩和趯。
左面“事”字中间一竖下来,结尾是一个钩,右面是一个趯。
钩只要转就可以了,趯需要先加踆锋。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笔记版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篇)笔记版一、篆书简介1. 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2. 篆书形体修长,线条圆润,结构严谨,形态优美。
3.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指的是西周晚期至秦代以前的文字,小篆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官方文字。
二、篆书的基本笔画1. 点:点是篆书中最基本的笔画之一,其形态如同玉圭上的凸起,称为“玉圭之形”。
点的书写要饱满圆润,力透纸背。
2. 横:横在篆书中被称为“秦皇之脊”,其特点是平直而长,起笔和收笔较轻。
书写时要保持力度均匀,线条流畅。
3. 竖:竖在篆书中称为“木棒之直”,其特点是垂直挺拔,起笔和收笔较重。
书写时要保持垂直,不得弯曲。
4. 钩:钩在篆书中被称为“龙尾之弯”,其特点是圆润而有力,起笔较轻,收笔较重。
书写时要保持线条流畅自然,弧度适中。
5. 撇:撇在篆书中称为“秋叶之舞”,其特点是柔美而流畅,起笔较重,收笔较轻。
书写时要保持速度均匀,线条流畅自然。
6. 捺:捺在篆书中称为“雁尾之展”,其特点是舒展而大方,起笔较轻,收笔较重。
书写时要保持线条流畅自然,不得出现折角。
三、篆书的结构特点1. 篆书的结构以对称和平衡为主,讲究左右、上下、内外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和对称。
2. 篆书的结构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即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等变化来表现出字形的空间感。
3. 篆书的结构讲究“因字生形”,即根据字义和笔画的特点来安排字形,使字形与意义相符合。
四、篆书的章法特点1. 篆书的章法讲究整体的美感,每个字的大小、形状、排列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整体把握。
2. 篆书的章法讲究气韵的连贯和统一,每个字之间的气息和气势要相互呼应、贯通。
3. 篆书的章法讲究“计白当黑”,即通过字形的排列和空白来营造出整体的美感。
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
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1.尖锋线的本质上一堂课有两句话很重要:一句话是“一枝毛笔两个锋”。
另一句是“笔心为帅”,希望各位记住。
笔心的端点就是尖锋。
笔心为帅,也就是尖锋比侧锋重要。
我们知道,尖锋下纸,就是一个圆点。
那当尖锋运行移动,纸面上会怎么样呢?很简单,尖锋移动,就是这个圆点在移动。
所以,尖锋线是一连串的圆点所组成的。
这跟用铅笔、圆珠笔的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所谓的尖锋线,本质上就是一连串的圆点。
好象鱼鳞一样排列,一个圆点就是一个鳞片。
所以古代又称“鳞勒”。
《玉堂禁经·勒法异势》说写一横:“此名‘鳞勒’”。
鳞勒是书法最基本的线条,是尖锋线的特征。
这里有两个字,一是鱼鳞的鳞,这意思我已经说过了。
二是勒,我等一下再作解释。
鳞勒在更早一点的文献,如蔡邕《九势》一文中已经见到。
他说:“横鳞,竖勒之规”,就是一横的写法,也可以用作写一竖的标准。
你看这三条线,都是尖锋线,圆点大小也一样。
唯一区别就是疏密不同。
当我们写尖锋线的时候,圆形鳞片的排列,可松可紧,有时密有时疏。
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尖锋线。
请你注意,为了清楚,每个圆点我都画出了轮廓线。
但实际上尖锋写出来的圆点,是没有轮廓线的。
好,现在我把圆点的轮廓线拿掉,就是实际书写的尖锋线了。
大家都看,鳞勒线条两边不是平滑的,而是轮形连续。
上面这条线,鳞片排列疏,轮边非常明显,两边凹凸很大;中间这条线排列较密,感觉是一条边缘毛糙的线。
下面这一条,鳞片非常密集,这样两边就接近于光滑了。
古人说,好线条要“不光而毛”,鳞勒就是写毛糙线条的方法之一。
轮边线条也是经常用到的,可以消除线条平板的感觉。
举例来说,清代伊秉绶的作品,就可以看到这种轮边线条。
有些线条粗看好似是光滑的,其实不是,你看这一张白描,线条流畅而飞动,这样细的线条,用的就是尖锋线。
把线条放大一些看,就可以看到圆点。
简言之尖锋线的本质,是圆点移动形成的线条;线条两边是轮形连续,古称“不光而毛”;尖锋线又称鳞勒。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笔记38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笔记381. 第一节:楷书的基本构造在这一节课中,黄简讲述了楷书的基本构造,包括用笔的原则、笔画的结构和笔画的顺序。
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基础的字体,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重要起点。
1.1 用笔的原则黄简强调用笔的原则,即“疏中有密,密中有疏”。
这意味着在写字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笔画特点,合理运用疏与密的关系。
比如,笔画粗细可以通过用笔的压力来变化,同时也可以通过笔画之间的间距来调节。
1.2 笔画的结构黄简详细讲解了楷书中常见笔画的结构特点,包括横、竖、撇、捺等。
他指出,了解每个笔画的结构,能够更好地描绘字形,也能够为后续学习其他字体打下基础。
1.3 笔画的顺序黄简重点介绍了楷书中各个笔画的书写顺序。
他提醒大家要注意书写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并且讲解了一些常见的笔画组合的书写顺序。
2. 第二节:楷书的笔法练习这一节课中,黄简带领学生进行楷书的笔法练习。
他提醒大家在练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2.1 用笔的力度在练习过程中,要掌握用笔的力度。
对于细的笔画,用笔的力度要轻柔,而对于粗的笔画,则要用力适中。
这样才能够使得字形美观、流畅。
2.2 笔画的连接楷书中的字形通常是由多个笔画组成的,要注意不同笔画之间的连接,保持书写的连贯性和整体的美感。
2.3 字形的稳定性练习时,要追求字形的稳定性。
也就是说,每个字的形态要相对固定,不要出现过多的变化。
这样可以使得字体的风格统一。
3. 第三节:行草书的特点与书写技巧在这一节课中,黄简介绍了行草书的特点和书写技巧。
行草书是书法中比较难掌握的一种字体,需要学习者有较高的书写功底和笔画的敏感度。
3.1 行草书的特点行草书以草率、潇洒著称,字形曲折变化,筆劃飛揚,透露出一种自由奔放、豪放不羈的艺术感染力。
3.2 书写技巧行草书的书写技巧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黄简建议学习者充分理解行草书的结构特点,快速而有力地书写,将自己的个人风格融入到字体中。
4. 第四节:行草书的应用与发展在这一节课中,黄简分享了行草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行草书的未来发展。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第一部分:书法基础知识1. 书法的定义和意义书法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书写技巧,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表达。
通过学习书法,人们可以领略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美妙,同时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修养。
2. 书法的分类和发展书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开始。
随着历史的发展,书法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篆、隶、楷、草等不同的字体,每一种字体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在现代社会,书法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不同的艺术魅力。
第二部分:笔势基础知识1. 笔势的定义和作用笔势是书法创作中的基本技巧,它决定了书法作品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通过掌握好笔势,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生动、灵动,同时也可以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
2. 笔势的分类和特点笔势根据不同的书体和字体,可以分为直笔、钩笔、折笔、顿笔等多种分类。
每一种笔势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需要学习者进行反复练习和领悟,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3. 笔势的练习方法和技巧要想掌握好笔势,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
学习者可以通过多观摩名家书法作品,进行模仿和练习,同时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的书法课程,向老师学习和请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第三部分: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课程内容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和掌握书法笔势的基本知识和技巧,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习者的书法水平,使其能够独立进行书法创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2. 课程内容安排本课程将分为多个模块,依次介绍不同的笔势知识和技巧,包括直笔、钩笔、折笔、顿笔等多个方面,同时还将结合实例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进行实践指导,帮助学习者掌握笔势的要领。
3. 课程教学方式课程将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老师将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习者全面理解和掌握笔势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在书法创作中。
黄简书法讲座第08课笔记:认识毛笔
黄简书法讲座第08课笔记:认识毛笔今天我们讲讲毛笔,字是毛笔写出来的,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毛笔。
清代杨宾《大瓢偶笔》中说:书之佳不佳,笔居其半。
书法要写好,技法固然重要,但毛笔好不好,也是重要的因素。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书法所用的毛笔是什么样的。
1.笔头是怎样制作的?中国用毛笔的历史,几千年了,远古陶器上就有毛笔的痕迹。
古代的毛笔是怎么样的呢?毛笔由笔杆和笔头所组成,关键是笔头的制作。
从现在出土的毛笔实物看,笔头制作有四大类型。
1.1外扎式最简单最原始的作法。
早期的毛笔好象扫帚,把笔毛捆扎在小木杆或竹杆的一头,就成为一枝毛笔。
如果我们做一个解剖,可以看到,这种毛笔的中心是空的,写字时候一按下去,笔毛很容易散开。
一九五七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大墓出土的毛笔,就是这种外扎式的毛笔。
笔杆是小竹杆,通长二十三点四厘米,笔杆直径是零点九厘米,笔锋长二点五厘米,笔毫是用绳捆扎在笔杆上的。
1.2夹扎式。
后来就聪明点了,把笔杆一头劈开,把笔毛夹在里面了。
这样一改进,笔毛就靠在一起了,也就是说笔头中间不是空的了。
一九五四年六月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楚墓出土了一枝毛笔,就是用这种夹的方法。
笔杆是用竹的,笔毛采用上等的兔毫,就是兔箭毛,将笔杆的一端劈成数开,将笔毛夹在中间,然后用细线缠住,外面还涂了一层漆。
1.3插入式。
当时还没有普遍用竹管,笔杆普遍比较细,所以要在笔杆的一端,钻一个洞以纳入笔头。
这个洞,我们称为毛腔。
要注意,这时候开始先制作笔头了,把笔头的根部扎紧,然后塞入毛腔之中。
先做笔头,这在制笔工艺上是重大的进步。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始皇三十年墓出土的三支毛笔,笔杆是竹的,上尖下粗,一端镂成空腔,笔头就纳入腔内。
其中六号笔长十八点二厘米,可见纳入笔管的工艺,秦代已经采用了。
但这种笔,用起来还是有一点问题。
就是没有笔锋,或者说没有一个锐利的尖锋。
你看李柏文书,或者陆机《平复贴》,可以看到,他们所使用的毛笔,没有一个尖锋。
黄简书法讲座第37课笔记:永字八法6两种撇
黄简书法讲座第37课笔记:永字八法6两种撇1.两种撇“永”字八法有两个撇:第七笔是短撇,第六笔是长撇,短撇称之为“啄”,长撇称之为“掠”。
这是“永”字八法的特定术语。
这堂课就来研究一下这两个撇的写法。
2.啄的写法2.1啄的来源“永”字八法是讲真书的点画,篆书没有啄这样的笔画,篆书用弧线,起笔弯曲的那一小段,后来往往变成一个短撇,如“手”字,这是一个象形字,篆书就是一个手臂上五个手指。
到隶书和真书,中指头上那一段,变成了一个短撇,拿“永”来说,真书中这一个啄,也就是篆书弧线上的那一小段。
还有一种情况,篆书中一些零碎的小笔画,在隶变过程中也形成了短撇,短撇不是主要笔画。
2.2啄的写法怎样写啄?从它的命名就可以知道大概。
《说文解字·口部》:“啄,鸟食也”。
就是“啄”的本义,形容鸟类进食之状。
如小鸡啄米,或者啄木鸟啄食,都用“啄”。
“啄”的动作,就是快速、短促。
直来直去不打弯。
所以宋人《“永”字八法详说》这样讲:“啄者如禽之啄物也,立笔下罨,须疾为胜。
”这就是“啄”名字的来源。
写这一笔就要快速。
注意这“立笔下罨”错了一字,在唐人《玉堂禁经》中,写的是“啄须卧笔疾罨”。
这里是“卧笔”,不是“立笔”。
“卧”是睡倒,“立”是站立,这个字可不能错,读古籍要小心查出处。
“卧笔疾罨”,这个“罨”字是什么意思呢?它上面看起来像“四”字,其实是“网”字,下面的“奄”表示读音,合起来“罨”就是捕鱼捉鸟用的工具。
长柄小口的网。
“罨”也可以当动词用。
徐锴说:“网从上掩之也”。
我们现在还用“掩盖”这个词。
《康熙字典》说“乘其不备而覆之曰掩”。
回头来看《玉堂禁经》说“啄须卧笔疾罨”,意思就明白了。
你就把毛笔当做一个网,来体会这个动作。
“卧笔”当然是笔管倾侧,“疾罨”就是做掩盖的动作,如果你会打乒乓,这和抽球的的动作差不多。
写啄就是这样一个动作。
这里的要点,一是笔管卧倒,二是快速。
唐朝柳宗元《“永”字八法颂》形容说,“啄仓皇而疾罨”。
黄简书法讲座第06课笔记:书法三要素
黄简书法讲座第06 课笔录:书法三因素全部的事物,都是由因素决定的。
掌握一个事物,也就是掌握它的因素。
训练一个生手,自然是从基本因素下手。
书法的基本因素是什么?历史上有没有人讲起过呢?唐朝张怀瓘《玉堂禁经》,不只记录了永字八法、五势、九用,还概括了书法三大体素。
他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
三者兼顾,而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
” 这后边一句话很严苛,所谓书法,必定要三样东西都有,“三者兼顾”。
“苟守一途” ,若是你只守住同样,“即为未得” ,那就没有获得,还不是真实的书法。
张怀瓘不是等闲之辈,在中国书法史上,他是理论大威望,书法阐述,就数他最多。
因此,《玉堂禁经》这些话,很值得我们重视。
8.用笔、识势和裹束这三因素的详尽内容是什么?8.1 什么是用笔?第一因素是用笔。
顾名思义,用笔就是毛笔的使用方法。
往常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毛笔如何执,二是笔锋如何用。
用笔第一件事情是执笔。
如何抓住毛笔,这是有讲究的。
韩方明《授笔要说》详尽记录了五执笔,这是张旭所讲解的公然内容。
张怀瓘《玉堂禁经》记录了“九用”的内容,这是讲笔锋如何用,是张旭不公然的内容。
8.1 五执笔,就是唐人流行的五种执笔法,每种执笔法都有专称,这就是:執管、扌族( CU2 )管、撮 (chuo1)管、握管、搦 (ni4) 管。
可是要注意,此中只有第一种执管是书法家所用,其余四种方法都不是,固然流行,不过剖析给你听,这是不好的方法。
所谓九用,就是九种用锋方法。
一曰顿笔,二曰挫笔,三曰驭锋,四曰蹲锋,五曰【足存】锋,六曰衄锋( nu4),七曰趯 (yue4) 锋,八曰按锋,九曰揭笔。
九用也能够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余都是调锋动作。
毛笔和硬笔不同,不时会散,会扭起来,因此要一边写,一边调锋。
调锋此后,笔锋就顺了。
简言之:书法第一个因素是用笔,分为执笔和用锋。
用笔调锋习惯上称为“小圈”。
8.2 什么是识势?第二个书法因素是识势。
黄简书法讲座第14课笔记:执笔
黄简书法讲座第14课笔记:执笔黄简书法讲座第14课笔记:执笔1.基本概念执笔有一些基本概念,先要搞清楚。
比如:单钩还是双钩?五个指头怎样分组?笔杆是倾斜好还是竖直好?什么是执笔的“深浅长短”?什么是虚掌?1.1单钩还是双钩第一个问题,这牵涉到两个术语:单钩和双钩。
手指弯曲就成了一个钩。
单用一个食指钩,称为单钩。
如果用食指、中指一起钩,就称为双钩。
1.2五个指头怎样分组要把毛笔抓住,不能只是钩,钩是拉过来,还要有一个推出去的力量来抵住,这么一拉一抵,两个一起,就是一组。
人有五个手指,拇指和食指是一组,就是蓝箭头所指的地方,中指和无名指是第二组,就是红箭头所指的。
小指通常就贴在无名指后面。
1.3笔杆是倾斜好,还是竖直好我们来看看毛笔的形状。
笔头是一个圆锥形,笔心就是它的中轴,笔管是一个圆柱形,圆柱形也有一根中轴,当笔头装入笔管,本质上就是两个中轴连在一起了。
所以,抓住了笔管,也就是抓住了笔心。
当笔管运动,其实就是运动笔心。
这一点非常重要。
唐代欧阳询《付善奴(善奴一个人)传授诀》这篇文章中说:“每秉笔(秉笔就是执笔)必在圆正。
……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具备”。
一个字要好看,就要顾及它的四面八边的安排。
既然有四面八边,那就必然有一个中心。
所以执笔准备姿势,就是把笔锋放在这中心地位上。
另一篇传为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以前给大家说过,张长史就是张旭,他说:“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刚才欧阳询说圆正,张旭说圆畅,两人都强调一个圆字。
圆就是执笔的要求。
什么是圆呢?圆的特性,就是从任何方向看过去,都是一样的。
当我们执住笔管,要使前后左右,任何方向看过来都一样,这就是圆了,从数学上讲,也就是中轴线(或者说笔心)四面对称。
相对于纸张来说,就是要垂直于纸面。
这样一来,笔心向四面八边任何方向运动,就都是一样了。
这个中心位置,就是正。
这是第一个定义:正锋。
简言之正锋就是毛笔中轴垂直于纸面。
正锋时,笔心四面对称。
黄简书法讲座第12课笔记:认识墨汁(2)及补充:怎样磨墨
黄简书法讲座第12课笔记:认识墨汁(2)及补充:怎样磨墨黄简书法讲座第12课笔记:认识墨汁(2)及补充:怎样磨墨3. 墨汁中的第三个主要成分就是水。
水的比例大小,造成墨汁的浓淡。
市面上买来的墨汁,很少是水分刚刚好的。
那么,怎么处理呢?3.1墨汁减少水分的方法1新开的瓶装墨汁,往往有点淡,就是水多,这时候有两个方法,一是把墨汁倒在敞口的瓷器中,让它的水分蒸发掉一部分。
我用某牌子的墨汁,往往要预先倒在碗中三天,方才合用。
注意不能在太阳底下晒,只能放在干燥而阴暗的地方。
减少墨汁水分的方法2第二个方法,就是把墨汁倒在砚台上,磨上一阵,把里面多余的水磨成墨汁。
3.2墨汁太浓如果倒出来的墨汁,用了一阵有点干了,觉得太浓,可以加点瓶子中的新墨汁,比加水更有把握。
但是要注意,不同牌子的墨汁,不能掺合,有时候会产生块状物质,就好象豆腐花一样。
如果你真的想加水,注意只能是非常少的一点点。
通常使用水滴。
水滴有两个孔,按住上面的孔,另一个孔就只能滴几滴水,如果是写小楷这样的字,一两滴水就影响很大。
所以加水要非常小心。
或者可以用水盂和小铜勺,这些文具店很容易买到。
磨墨也是用水滴、铜勺来加水的。
等会我讲怎样磨墨。
3.3手磨墨汁手工磨墨所得到的墨汁最为好用,尤其是陈墨。
墨色好,渗透性好,咬得住纸,装裱的时候不会凐(yīn)化,浓淡由你自己调节。
淡了多磨几下,太浓了可以放水,最为方便。
磨墨三件:磨墨要有三样东西,墨条、砚台和清水,先说说怎样买墨。
有些人说,买墨放在手上,觉得轻就是好墨。
这说法对不对呢?《墨法集要》说:“凡墨不贵轻,旧语曰:煤贵轻,墨贵重,今世人择墨贵轻,甚非。
”就是不对,“煤粗则轻,煤杂则轻,”,碳黑细而纯就重,粗砺或杂,就轻。
“春胶则轻,胶伤水则轻,胶为湿所败则轻。
”轻胶也是有一些问题的。
真正说到轻胶,是胶熬制得好,所以可以用得少。
《墨法集要》说:“胶好方始有力,可以减斤两,用墨因胶少烟多,故倍加黑,名为轻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41-45课)黄简书法讲座第41课:节点的种类在第六课中,我讲到九用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
毛笔和硬笔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一边写,一边调锋。
无论是书写还是调锋,关键是掌握笔心,笔心为帅。
我在十五课讲到用腕。
摇腕有三个基本位置,这就是左中右。
当你抓住笔管,实际上就是抓住了笔心中轴。
当你摇腕,也就是调整笔心的方向和位置。
手腕一动,必然会反映到线条上,留下它的痕迹,这就是节点。
1.明节点、暗节点节点有很多种,我先讲简单的。
明节点和暗节点。
1.1明节点所谓明节点,就是一眼可以看得到的节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两面换起笔,就会产生一个节点。
顺便说说,看节点GAGGAGAGGAFFFFAFAF最好就是画出它的筋。
看起来就比较清楚,如果线条肉多就不容易看。
像王羲之这个“一”字,它的起笔就是两面换。
有一个明显的节点。
GAGGAGAGGAFFFFAFAF如果是三面换起笔,那就表示你动了两次手腕,那就有两个节点。
只要你理解这个道理,其他都可以类推。
1.2暗节点如果是一根弧线,有没有节点呢?弧线表面上看起来很光洁,但要写GAGGAGAGGAFFFFAFAF出这根线条,手腕同样是左—右,只要你动作缓和一点,写出来就是弧线。
弧线同样产生一个节点,只是表面上没有痕迹。
古代称这种节点为“暗过”。
GAGGAGAGGAFFFFAFAF“暗过”这一名称,最早在托名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出现。
这是张旭和颜真卿的师生对话,张旭先问:“又曰:转轻谓曲折,子知之乎?”(转得轻,称为曲折,这里“曲折”意思是弯曲的折。
)(于是颜真卿回答:)“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没有痕迹的转折,看不见明显的节点,这就是暗过。
正如清代汪澐《书法管见》说:“转折一顿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这里要注意汪澐所说的“顿”,只是按下的意思,不是九用中的“顿笔”。
所以这句话可以删除“一顿”两个字更好。
“转折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清代朱和羮《临池心解》这样说:“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
折钗股书法论著中经常提到,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古人所说的“折钗股”,就是形容圆转。
GAGGAGAGGAFFFFAFAF古人盘发,就要用到簪和钗,簪是一股,就是一个脚;钗是两股,两个脚。
头发要盘起来不散掉,就要插入几根簪钗。
你看日本浮世绘中,可以看到妇女头上插了很多钗。
比中国的钗大很多。
可以想见,因为经常使用,钗的股脚会弯曲,从直线变成弧线。
所以古人用折钗股来形容弯曲有力而没有角。
这里的“折”就是弯曲。
明代李日华《竹懒书论》这样说:“折钗股,钗股弯曲,无圭角而有劲气,此于转笔处得之。
”转弯有力,却没有角,这就是折钗股。
圆转也有节点,只是隐藏在线条中,所以称它为暗节点,或者暗过。
弧线的线条外表看起来很流畅、很光洁,如果转得硬一点,快一点,果断一点,节点就外露了,GAGGAGAGGAFFFFAFAF暗节点变成了明节点。
这样圆转就变成了方折。
如《阴符经》中的“甲”、“国”。
GAGGAGAGGAFFFFAFAF简言之:明节点是折;暗节点是转,古人用折钗股来比喻之。
二者都是反映手腕动作的。
“永”字八法中的“努”,行笔中间就动了一次手腕。
那就有一个暗节点,写出来就是一根弧线。
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至于“永”字八法最后一笔“磔”,行笔用战行,如果行笔手腕来回两次,那就会产生三个节点。
我跟大家讲过,在西汉和东汉早期,碑刻上的九号线还是直线多。
说明当时不懂用腕。
如西汉《莱子刻石》。
到王次仲创造了楷法,出现了波势,九号线这个捺笔,由直线变成了弧线。
写弧线要动手腕,手腕运动是左—右。
GAGGAGAGGAFFFFAFAF你看东汉后来的隶书碑刻,捺笔都转型为弧线了。
至于真行草书,那更是考验运腕的功夫,在“永”字八法推广后,九号线往往包括两次来回。
你看苏州博物馆所藏文征明《游虎丘诗》中的字,九号线就是这样的。
GAGGAGAGGAFFFFAFAF这几年,在书画拍卖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标为文征明的作品,猛一看确实很像,但仔细一看,不对了,问题不少。
其中之一就是他的九号线就是直挺挺的,没有节点。
也就是王羲之所批评的“平过”。
这位作假者只在字形上下功夫,对于用笔不了解。
分析用笔习惯应该是书画签定的重要标准。
比看气韵还要可靠。
2.节点的迭合这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字,起笔两面换,手腕扭GAGGAGAGGAFFFFAFAF动笔心,在“九用”中是衄锋,衄锋产生一个节点,这很容易理解。
但收尾就比较复杂,一来一回写了一个小圈。
这时手腕一左一右,动了两次。
是不是应该算做两个节点呢?不是,它虽然包括两个动作,但迭合在一个地方,“九用”中把这两个动作合并称为顿笔。
所以这个小圈应该看作是一个复合节点。
又如我们讲过的“蚕头”起笔,就是转两个圈。
这时手腕下上左右动了四次,是不是算四个节点呢?如果真是那样,就太复杂了。
通常还是看做一个复合节点,包括下上左右四个动作。
毛笔虽然是软的,但要扭动它的笔心不是容易的事,有时候一次调锋觉得不到位,那就要重复做一次。
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在23课中,我提到《阴符经》这两横的起笔是四面换,其实就是做了两次两面换,成为一个复合节点。
收笔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你看这个“亦” 字,上部的收笔就用了两个折,两次摇动手腕。
在王羲之的作品中,这种情况不少。
“锋不正不行”,没有调节好笔锋,是不会急于行笔的。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组合笔画,如智永这个“星”字,折角就是摇动笔心两次。
比转圈要快得多。
GAGGAGAGGAFFFFAFAF用踆锋把笔画连接起来时,也会产生复合节点。
譬如一横和一竖的连接起来,一横是顿笔收尾,一竖是两面换起笔,当用踆锋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复合节点。
GAGGAGAGGAFFFFAFAF这种方法,一可以用于横笔和竖笔的结合;(智永《真草千字文》例字)二可以用于一横和一啄的结合。
如宝盖头的右角。
三甚至可以用于横笔和飞度虚笔的结合。
这种时候节点的迭加,是为了转变方向。
你看这个“二”字,第一横写好,要往下飞度到第二笔的起笔处,但如果第一横用顿笔收GAGGAGAGGAFFFFAFAF尾,那方向就是向上走的,连不到下一笔,一个很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再加一圈。
这样一来,方向就改过来了。
GAGGAGAGGAFFFFAFAF你仔细看智永《真草千字文》这个“量”字的一横,这收尾上面有一个角,怎么会这样的?就是用了刚才的方法,是两个节点的迭加。
你看“业”字这长横的收尾,就比较清楚了。
要记住,虚笔也是大圈筋的一部分。
它的起笔,如果有一个筋节,牵丝就容易写好,“京”字这长横收尾带出了一点牵丝,GAGGAGAGGAFFFFAFAF箭头所指的地方,就是牵丝的筋节。
正因为在这个节点上调了锋,所以笔锋就收尖了。
把智永《真草千字文》仔细看一遍,可以发现这种复合节点用了很多次。
这个“严”字的两个节点比较分开,看得特别清楚。
简言之:复合节点往往包括几个手腕动作。
复合节点一定是明节点。
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现在你看王羲之《兰亭序》这两个“一”字,大约可以看明白一点了。
收笔的节点,左面这个没有角,只是用顿笔收,而右面这个上面多了一个角,顿之后加多了一个圈。
正因为这样一来,所以产生了一个角。
3.节点的分离第三,节点的分离。
我们使用的是毛笔、墨汁和宣纸。
如果你在宣纸上某一个地方,做很多动作,把几个节点迭加,那么这个地方必然墨多,不但容易洇化,甚至可能把纸弄破,那该怎么办呢?办法很简单,就是把迭加的节点分开一点。
转圈避免在一个点上。
这样一来,墨汁就不会聚在一起了。
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又如吴昌硕临《石鼓文》,他经常用蚕头起笔。
蚕头是四个动作两个圈。
无论是一横还是一竖,他把两个圈都分得很开。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两个节点放置一高一低。
这样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GAGGAGAGGAFFFFAFAF你看《阴符经》中就有这种手法。
如这个“地”字右面一折转角处的两个圈,也不是重迭的,而是一高一低。
我把水平移动一个节点,称为丁字形放置。
把一高一低的这个方法,称为十字形放置。
因为书法中的“十”字,就是这样写的。
GAGGAGAGGAFFFFAFAF这是王羲之《平安贴》中的“十”字。
可以清晰地看到踆锋的笔迹。
今天的练习,你可以写横竖一折。
可以写一个“丁”字,最后写这个“十”字。
通过这个练习,来体会节点的重迭和分离各种写法。
GAGGAGAGGAFFFFAFAF本节要点:折线和弧线:明节点和暗节点。
复合节点:节点的迭合。
节点的分离写法。
要点解读:思考题:王羲之和智永这两个折角,各用了什么方法?1、写横竖折线,明节点;GAGGAGAGGAFFFFAFAF2、写竖横弧线,暗节点;3、写宝盖头,横和啄节点或迭合,或分离。
4、写“丁”字和“十”字。
1.笔锋和节点上一堂课讲了节点的种类,今天讲解节点的形状。
第一、笔锋和节点我们知道,笔锋分尖锋和侧锋,所谓用笔好,就是这两个锋用得好。
点画包括筋和节,也就是大圈和小圈,所谓点画写得好,筋和节都要写得好。
筋和节,用哪一个笔锋去写?我们知道,大圈是笔锋的路线,但没有规定大圈用哪一个笔锋来写,你可以用尖锋写,也可以用侧锋写,写出来的效果不一样。
小圈就是节,今天给大家讲解用尖锋或者用侧锋来写节点,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GAGGAGAGGAFFFFAFAF节点形状是用锋的结果一根线条,除非你平拖,合格的线条都有节点。
而节点的形状,譬如一横,有尖角、有圆角、有方角。
又如写一折,也是这样。
你看转弯角上,有尖的、有圆的、有方的。
这些节点的形状,当然是你用锋的结果。
这就要弄清楚用锋和节点的关系。
用侧锋写节点:换面如果你是用侧锋,我们知道侧锋有八个面,所谓两面换、三面换,就是这八个侧面之间的替换。
用尖锋写节点:转圈GAGGAGAGGAFFFFAFAF那用尖锋又有什么好处呢?尖锋和纸面接触少,所以转圈容易。
你看这个复合节点,有两个小圈,如果你用侧锋两分笔、三分笔去写,笔锋和纸的接触面太大,往往会使毫毛绞起来。
侧锋在纸的分数越多,就越难转圈。
越是接近于用尖锋,转圈就越容易。
简言之:尖锋和侧锋写节点,各有特点:侧锋有八个侧面,换面就形成节点。
尖锋和纸面接触少,容易转圈,形成节点。
所以,侧锋换面,往往用于单一结点,好处是速度快,变换多。
但写复合节点,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尖锋拉到前面,就是黄色的这一段,然后转回去就容易了。
2.侧锋换面的技巧讲到换面摇腕动作,无非两种情况。
一是手腕从左到右,二是从右到左。
GAGGAGAGGAFFFFAFAF2.1手腕从左到右:写横线手腕从左到右,通常是写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