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患者的护理

合集下载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1.评估和监测病情:对于失血性休克病人,护士应当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并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进行监测。

此外,还应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尿量和出血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

2.给予氧气:失血性休克病人常伴有组织缺氧,因此,应给予患者吸氧治疗。

一般情况下,应提供高浓度氧气(如:5-10升/分钟)通过鼻导管或者面罩给患者吸入。

吸氧时需要观察患者的气道通畅性、呼吸频率以及氧饱和度。

3.快速复苏:对于失血性休克病人,抢救措施应当针对复苏的关键点进行。

首先,需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液体复苏。

输入的液体可以是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林格液)或胶体液(如:白蛋白溶液)。

目标是回复患者的循环容量,提高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的灌注和供氧情况。

给予液体复苏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并及时调整液体输注速度和种类。

4.控制出血源:对于失血性休克病人,首要任务是尽快找到并控制出血源。

如果出血源可见,如外伤出血,则需要及时进行止血。

如果出血源不明,如消化道出血,则需要积极进行检查和控制出血(如内镜检查、介入治疗等)。

5. 监测休克指标:针对休克指标的监测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的进展和效果。

常见的休克指标包括乳酸、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中心静脉压(CVP)、氧饱和度(SatO2)等。

6.控制疼痛:失血性休克病人可能伴有明显的疼痛,护士需要及时评估和监测患者疼痛的程度,并给予相应的镇痛治疗。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吗啡、咪达唑仑等。

7.预防感染:失血性休克病人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感染。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感染,包括勤洗手、消毒器械、保持患者的洁净等。

8.给予营养支持:失血性休克病人需要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以促进休克后早期的恢复。

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并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体重。

9.心理疏导:失血性休克病人可能伴有明显的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休克的名词解释护理

休克的名词解释护理

休克的名词解释护理休克的名词解释与护理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生命威胁,常见于急性损伤、疾病或者严重出血等情况下。

休克的本质是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和代谢紊乱。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能够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达细胞,而休克时,这个供应链条被中断。

本文将介绍休克的名词解释以及相关的护理措施。

一、休克的名词解释1. 休克的定义:休克是一种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而导致全身血液供应不足的状态。

它通常表现为心排出量降低,血压下降,循环灌注不足,导致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不足。

2. 休克的原因:休克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出血、创伤、严重感染、心脏疾病等。

不同的原因导致的休克类型也有所不同,如低血容量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

3. 休克的分类:根据休克的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特点,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低血容量性休克是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所致,如大量出血或脱水;分布性休克是由于血管扩张或血管张力降低导致血容量无法维持,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下降。

二、休克的护理措施1. 早期识别与监测:早期发现休克的迹象非常重要,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行动。

护士可以通过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来评估患者的循环状态。

同时还要注重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湿度以及尿量等指标,以判断组织灌注情况。

2. 液体复苏:在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是最关键的治疗手段之一。

根据不同类型的休克,选择合适的液体(晶体液或胶体液)和给予适当的流速进行补液。

在执行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尿量,避免容量过负荷的情况。

3. 维持气道通畅:保持患者气道通畅是抢救休克的基础。

护士应该确保患者有足够的氧供应,使用氧气呼吸机、吸氧面罩等辅助通气设备以维持氧合状态。

4. 控制出血:如果休克的原因是出血,护士应迅速采取控制出血的措施,如止血带、压迫等。

同时,要注意监测出血部位的渗血情况,及时更换压迫物,避免二次出血。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规范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规范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规范引言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危重病情,需要紧急而高效的护理干预。

本文档旨在提供针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规范,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科学和全面的护理。

护理原则1. 快速反应: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时间就是生命。

立即触发紧急护理流程,确保医务人员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患者病情。

2. 稳定循环:通过有效的输液和血液制品输注,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尿量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保持供氧:输氧是维持患者氧供需平衡的关键。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和浓度,确保血氧饱和度维持在安全范围内。

4. 管理出血源:找到并控制失血源是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关键步骤。

根据出血部位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敷料加压、止血带的使用等。

5.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状态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生命体征异常。

6. 保暖措施:失血性休克患者易出现寒战和体温下降。

提供充足的保暖措施,包括加强室内加热、使用保暖毯和热水袋等,以维持患者体温。

7. 心理支持:失血性休克患者可能面临生命威胁,需要关怀和心理支持。

与患者和家属建立有效沟通,提供情绪支持和必要的信息解释。

护理措施1. 充分评估: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出血源、出血程度、伴随症状和并发症等。

收集准确的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2. 快速抢救:在确诊失血性休克后立即启动抢救措施。

集中注意力于抢救性措施的实施,如输血、输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等,以快速纠正休克状态。

3. 快速输液:根据失血程度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方案。

静脉输液应迅速建立,如需大量补液,考虑中心静脉通路。

4. 血制品输注: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患者需要,及时输注血浆、红细胞悬液、血小板等血制品。

严密监测输注反应,及时调整输注速度和血制品种类。

5. 恢复平衡:监测并纠正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

休克患者的护理

休克患者的护理

休克患者的护理【观察要点】1、观察患者的神志情况及瞳孔大小。

2、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尿量、微循环情况(指端色泽、皮肤温度等)及其他脏器功能。

【护理措施】1、取头及躯干抬高10°~15°,下肢抬高20°~30°的中凹体位,也可取平卧位,保持患者安静,在血压不稳的情况下不能随意搬动患者。

2、备好急救物品及药品,配合医师治疗和抢救。

3、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尽量选择粗大的静脉,保证患者至少有两条静脉通路,必要时建立中心静脉通路,以便及时输入液体和药物,监测容量。

4、创伤和大出血的患者应准确客观地记录出血量,尽快止血,并遵医嘱尽早输入血液制品,注意患者血红蛋白及出凝血的监测。

5、遵医嘱用药,用药时注意配伍禁忌、药物浓度及滴速,注意用药效果及副作用的观察,及时记录。

6、遵医嘱使用各种扩容液体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过程中注意患者的反应,防止补液过快发生心力衰竭或液体漏至皮下组织坏死。

7、保持静脉通路和各种管道的通畅,妥善固定,可给予必要的约束,防止休克初期患者躁动而意外拔管。

8、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平衡,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9、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气道分泌物,避免误吸,清醒患者给予吸氧,昏迷并呼吸衰竭患者,配合医师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做好人工气道的护理(气道湿化、翻身拍背等)。

观察患者痰液的性质及痰量,做好记录。

10、注意患者胃肠功能的评估和启动,有肠内营养的患者应抬高床头,定时评估患者胃潴留的情况,防止误吸。

对于需胃肠减压的患者应保证胃管的通畅。

11、遵医嘱按时采集血标本,监测血气指标及血生化指标,注意患者血糖的变化1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

13、病室环境安静、清洁、温湿度适宜,加强对患者的保温。

体温过高时要采取适当降温,同时关注体温的变化。

14、加强生活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注意保持患者肢体的功能位,保护患者的隐私。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病症,常见于大量失血导致循环血量不足,无法维持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及时的急救护理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过程,包括评估患者状况、控制出血、补充液体和药物治疗等。

1. 评估患者状况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意识状态、呼吸、脉搏、血压、皮肤状况等。

同时,了解患者的病史、伤情和可能的出血部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2. 控制出血失血是导致休克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出血是急救护理的首要任务。

具体措施包括:- 使用压迫止血法:对于外伤性出血,应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或手帕进行直接压迫止血部位,保持压力至少10分钟。

若出血无法控制,可以考虑使用止血带进行临时止血。

- 提高患者下肢位置:将患者的下肢抬高,可以减少下肢的静脉回流,从而减少出血量。

- 固定骨折:如果出血是由于骨折引起的,应尽快固定骨折,减少骨折端的移动,以防止进一步出血。

3. 补充液体失血性休克会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因此补充液体是急救护理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

具体操作如下:- 快速静脉注射晶体液:常用的晶体液包括生理盐水、林格液等,可以通过静脉快速输注,以迅速补充失血引起的血容量不足。

- 考虑使用胶体液:在大量失血的情况下,使用胶体液可以更有效地维持血容量。

常用的胶体液包括白蛋白、羟乙基淀粉等。

4.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恢复循环功能和维持器官的正常功能。

常用的药物包括:- 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可以通过收缩血管增加血压和心输出量,改善循环功能。

- 补充凝血因子:对于严重失血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可以考虑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因子浓缩物,以帮助止血。

5. 监测和观察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尿量等。

同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状况、呼吸困难等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休克名词解释护理学基础

休克名词解释护理学基础

休克名词解释护理学基础休克是医学中的一个名词,是指机体在严重创伤、内外界刺激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非自主性循环障碍,从而引起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急剧改变的临床状态。

在护理学中,休克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疾病,需要专业的护理和治疗。

以下是休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护理学基础:1. 休克的分类休克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包括急性休克、慢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等。

不同类型的休克有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需要针对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护理。

2. 休克的临床表现休克的临床表现因病因和类型而异。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出汗、面色潮红、苍白、抽搐、昏迷等。

3. 休克的诊断休克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氧饱和度、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等指标的测定。

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等。

4. 休克的治疗休克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因和类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氧疗、输血、补充电解质、给予神经营养支持等。

同时,需要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如感染、肺水肿、脑水肿等。

5. 休克的护理休克的护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氧疗:休克时需要给予充足的氧气吸入,以维持组织和器官的供氧。

(2)维持血压:休克时需要积极控制血压,采用适当的血压控制措施,如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收缩剂等。

(3)维持循环:休克时需要积极维持循环,包括血管扩张、心脏支持、心脏手术等。

(4)营养支持:休克时需要给予合适的营养支持,包括蛋白质、维生素、液体等。

(5)预防和控制并发症:休克时需要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如感染、肺水肿、脑水肿等。

休克是一个重要的临床疾病,需要专业的护理和治疗。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休克的护理常规

休克的护理常规

休克的护理常规
1、将病人安置在抢救室,根据病情采取休卧平,平卧或将头和腿抬高30度。

2、避免搬动,注意保暖,防止烫份。

3、积极配合医生抢救,遵医嘱做病因治疗。

失血性休克立即止血。

其中门脉高压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可用三腔管压迫止血。

感染性休克,迅速利用抗生素,心源性休克主要恢复心功能;创伤性休克,应给适量镇静剂;过敏性休克,应立即除去致敏源。

4、补充血容量,尽快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以备扩容,纠正酸中毒,升压,滴入低分子右旋糖酐。

5、静脉使用升压药时,防止外溢,以免影响压效果,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根据病情掌握肺水肿。

6、给氧,一般用鼻塞法或鼻导管法。

氧流量2 ~ 4升/ 分,保持呼吸通畅。

7、严密观察病情,每隔1 5 ~ 3 0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并记录。

注意心律、心率、心电图变化。

8、协助插管。

密切观察尿量,插管,测中心静脉压。

准确记录 2 4 小时尿量,特别注意每小时尿量。

质量要求:
1、迅速敏捷配合抢救。

2、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作好记录。

3、严防发生合并症。

休克患者护理应急预案演练

休克患者护理应急预案演练

一、演练背景某医院急诊科在值班期间,接诊了一名突发休克的患者。

患者因急性肠胃炎导致剧烈呕吐和腹泻,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脉搏细弱等症状。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对休克患者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急诊科决定开展休克患者护理应急预案演练。

二、演练目的1. 提高医护人员对休克患者的早期识别和评估能力。

2. 增强医护人员对休克患者救治流程的熟悉程度。

3. 提升医护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

4. 完善休克患者护理应急预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三、演练时间及地点时间:2022年X月X日上午9:00-11:00地点:某医院急诊科四、参演人员1. 演练指挥组:由急诊科主任担任组长,负责演练的整体协调和指挥。

2. 演练实施组:由急诊科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演练的具体实施。

3. 演练参演人员: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实习护士、医学生等。

五、演练流程1. 情景设定:急诊科接诊一名突发休克的患者,医护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和处理。

2. 情景一: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发现患者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脉搏细弱等症状,判断患者处于休克状态。

3. 情景二:医护人员立即启动休克患者护理应急预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1)迅速将患者转移至抢救室,确保患者安全。

(2)立即通知医生进行会诊,请求相关科室协助。

(3)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4)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液等治疗措施。

(5)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6)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情景三: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救治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停止使用过敏药物,给予抗过敏治疗。

(2)观察患者过敏反应症状,必要时给予激素治疗。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5. 情景四:患者病情稳定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包括饮食、休息、用药等方面。

六、演练总结1. 演练结束后,参演人员召开总结会议,分析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休克患者的护理措施

休克患者的护理措施

休克患者的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体位中凹位头胸20°~30°下肢抬高15°~20°
2、饮食禁食
3、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功能呼吸道分泌较多时,应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鼻导管给氧时用40%~50%氧浓度,每分钟6~8L的流量
4、保持正常体温
5、镇静止痛
6、预防意外损伤
7、防治DIC 改善微循环
8、心理支持
(二)补液护理
1、建立有效静脉通路
2、合理补液电解质溶液:首选平衡盐溶液
补液实验: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分钟经静脉注入
血压升高 CVP不变血容量不足
血压不变 CVP升高心功能不全
3、记录24小时出入量专人准确记录输入液体的种类,数量、时间、速度
4、补液时应监测血压,脉搏变化
(三)病情观察与监测
1、精神状态
2、皮肤温度色泽
3、血压收缩压<90mmhg 脉压<20mmhg 有休克存在
4、呼吸
5、尿量尿量>30ml/L 休克已纠正
6、中心静脉压(CVP)若CVP<5cmH2O 血容量不足,加快输液
若CVP>15cmH2O 心功能不全补液过多
若CVP>20cmH2O充血性心力衰竭
8、动脉血气分析采集动脉血取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
去甲肾上腺素(NA):不能漏出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若有溢出立即用酚妥拉明稀释后进行局部封闭。

低血容量休克护理目标及措施

低血容量休克护理目标及措施

低血容量休克护理目标及措施低血容量休克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病情,是由于体内血容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护理目标是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迅速纠正低血容量休克,恢复正常血液循环,保护重要器官功能,最终达到患者的康复。

一、护理目标:1. 纠正低血容量:通过输液、输血等手段,迅速补充患者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达到正常范围。

2. 维持组织器官灌注:通过调节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保持机体的稳定,确保重要器官得到足够的血液灌注。

3. 防止休克进一步恶化:通过有效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低血容量休克的并发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4. 提供心理支持: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常常伴有心理压力和恐惧,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提供情绪支持,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

二、护理措施:1. 早期识别和干预: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

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措施,如提高患者头部,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体温稳定等。

2. 补液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液体类型和输液速度进行补液治疗。

常用的液体有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液制品等,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进行调整。

3. 控制出血源:对于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及时寻找和控制出血源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外伤性休克,应迅速止血、包扎伤口;对于消化道出血,应通过内镜或手术控制出血源。

4.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在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中,常常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来提高血压、调节血管阻力。

护士应熟悉各种血管活性药物的特点、使用方法和不良反应,合理应用。

5. 维持重要器官功能:低血容量休克时,重要器官如心脏、肾脏、脑等易受损,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这些器官的功能状态,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保护器官功能。

6. 心理支持:低血容量休克是一种危急病情,患者常常伴有恐惧和焦虑。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提供情绪支持,解答疑惑,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感染性休克的护理

感染性休克的护理

感染性休克的护理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且危及生命的状况,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做好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就跟您唠唠感染性休克的护理那些事儿。

我曾经在医院里遇到过一位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是个四十多岁的大哥。

他被送来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特别不好,脸色苍白,呼吸急促,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这一幕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护理工作不仅是一份职责,更是给患者带去希望和勇气的关键。

首先,咱得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这就像是时刻盯着“警报器”,血压、心率、呼吸、体温,一个都不能放过。

每隔一小段时间就得量一量、记一记,稍有异常就得赶紧采取措施。

比如说血压突然下降了,那得赶紧找医生商量对策,调整治疗方案。

监测尿量也特别重要。

因为尿量能反映肾脏的灌注情况,就像一个“小窗口”,让我们了解患者体内的循环状态。

如果尿量明显减少,那可能意味着病情在加重,得赶紧想办法改善。

在护理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必须的。

要及时清理患者口鼻中的分泌物,让他们能顺畅地呼吸。

我还记得那位大哥,因为呼吸急促,分泌物特别多,我们护士就得不停地帮他清理,一点儿都不能马虎。

再说说给患者的体位护理。

一般会让他们采取中凹卧位,也就是头胸部抬高 20°-30°,下肢抬高 15°-20°。

这样能增加回心血量,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还有啊,要做好心理护理。

患者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心里肯定特别害怕和焦虑。

我们得耐心地跟他们解释病情,给他们加油打气。

就像那位大哥,一开始特别紧张,我们护士就经常陪他聊天,告诉他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一定能好起来。

慢慢地,他的心情也放松了一些,更有信心面对疾病了。

营养支持也不能忽视。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要尽早给他们提供营养。

可以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或者如果胃肠道功能还可以,就从胃肠道少量进食。

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给患者换药、打针的时候,都得保证操作规范,避免再次感染。

失血性休克护理措施有哪些

失血性休克护理措施有哪些

失血性休克护理措施有哪些失血性休克即因外伤、妇产科疾病、食管曲张静脉破裂等造成大量失血而引起的休克,多见于严重外伤者、血液病患者、支气管扩张症者、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者等,以下是关于创伤引起失血性休克的护理措施:一、现场护理第一、现场评估与搬运。

(1)接120急救电话后迅速到达现场,到达后立即判断患者伤情,评估周围环境,监测生命体征;(2)评估有二次受伤可能环境时,快速将患者移出致伤区,颈、腰部受伤患者搬运时注意用颈托、担架固定患者的颈椎、腰椎,然后由3至4个人同时搬运;(3)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给予患者吸氧治疗从而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4)有明显骨折的患者,搬运时固定患肢制动,避免再次对周围血管和神经的损伤;(5)在最短时间内紧急护送患者至医疗设备较为完全之地,运输时注意详细记录急救护理过程以及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情况;(6)通知急诊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例如,配备呼吸机、吸痰机等设备。

第二,扩容治疗与护理。

迅速采取措施止血,为其进行输液,保持平卧姿势。

立即将患者放平,使其保持平卧姿势,如此既有利于呼吸循环功能恢复,也有助于改善脑灌流。

立即询问患者的致伤原因,找出出血点并采集血标本,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然后明确相应的治疗方案,如在医生指导下快速给予止血药、升压药等药物。

第三,进行心理护理。

患者家属可能会因患者的突发情况从而产生紧张、焦虑等的消极情绪,为保证护理能够顺利进行,应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并向患者家属说明救治的重要性,尽量安抚患者家属,使其尽快保持冷静,取得家属理解,配合医生治疗,以免延误最佳救援时间。

第三,仔细进行核查。

由于患者病情危重,所以参与抢救的人员较多,但也极易出现差错,为了防止差错事故出现,建议护理人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应注意以下方面的查对,包括:(1)严格清点器械、针线、敷料等的相关物品;(2)详细清楚地记录护理需要添加的相关物品。

医院患者休克症状护理常规

医院患者休克症状护理常规

医院患者休克症状护理常规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致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受损,微循环障碍为特点的病理过程,休克发病急,进展快,若未能及时发现及治疗,则可发展至不可逆阶段引起死亡。

一、病因与分类根据病因,休克可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性和过敏性休克五类。

其中低血容量性和感染性休克在外科休克中最为常见。

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两类。

创伤性休克常见于严重损伤,如骨折、挤压综合征等;失血性休克常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起,如消化道大出血、肝脾破裂出血等;感染性休克主要是由于细菌及毒素作用所引起,常见于严重胆道感染、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绞窄性肠梗阻和败血症等。

二、病理生理各类休克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和组织灌注不足及由此导致的微循环、代谢改变和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等,是休克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根据休克的发病过程,将休克分为代偿期和抑制期。

1.休克代偿期当循环血量的减少低于20%时,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交感-肾上腺轴兴奋,病人表现为神志清醒,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口渴,面色苍白,手足湿冷,心率和呼吸增快,尿量正常或减少。

舒张压可升高,脉压差减小。

此时若处理得当,休克可很快得到纠正,否则将发展并进入抑制期。

2.休克抑制期病人表现为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皮肤和黏膜发劣,四肢厥冷,脉搏细数或摸不清,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尿量减少甚至无尿。

若皮肤黏膜出现紫斑或消化道出血,则表示病情发展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阶段。

若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发劣,虽给予吸氧仍不能改善者,当警惕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

至此期病人常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四、处理原则关键是尽早去除病因,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增强心肌功能,恢复人体正常代谢。

1.一般紧急措施控制大出血,如加压包扎、扎止血带、上血管钳等,必要时可使用抗休克裤(MAST);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采取休克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及减轻呼吸困难;另外,还应注意保暖,尽量减少搬动,骨折处临时固定,必要时应用止痛剂。

休克患者的护理查房护士发言记录

休克患者的护理查房护士发言记录

休克患者的护理查房护士发言记录护理查房记录:休克患者日期:XXXX年XX月XX日时间:上午8:00患者信息:姓名:李某性别:男年龄:65岁病床号:302患者状况:患者李某于前一天即XXXX年XX月XX日晚上9点15分急诊转入本科抢救室,主诉持续出冷汗、头晕、乏力。

经全身检查和辅助检查后,诊断为休克。

休克的定义是一种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状态,此时心输出量无法维持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灌注,导致组织缺氧、代谢紊乱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因此,护理团队在查房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系统:患者的呼吸频率是护理查房过程中最基本的指标之一。

由于休克时存在低血压和心输出量减少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浅、快、有气急等情况。

因此,我们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记录呼吸频率和是否有呼吸困难的症状出现。

2. 循环系统:休克患者循环系统的稳定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心律。

此外,检查患者的皮肤颜色和温度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休克时患者的血管会收缩,导致末梢循环受损,皮肤可能变得苍白或发绀。

在查房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观察和记录这些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尿量和输液:休克患者的肾脏功能往往受到损害,尿量的变化能反应患者的循环状态和肾功能。

我们应该每小时监测患者的尿量,并确保患者的出尿量足够,以维持体内的血容量和循环稳定。

同时,我们还要仔细监测输液的速度和类型,确保患者得到足够的液体支持。

4. 意识和神经系统:休克状态下,脑部供血不足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的症状。

护理查房时,我们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况,确保患者清醒或者在得到适当治疗后逐渐恢复。

此外,我们还要观察患者是否有运动障碍或感觉异常等神经系统方面的改变。

5. 患者的心理支持:休克患者往往情绪不稳定、焦虑或恐惧。

护理查房时,我们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和安慰,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引导患者保持积极的情绪。

这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紧急情况,它发生在大量失血导致循环血量不足,无法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正确的急救护理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本文将详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快速评估和识别1. 观察患者症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通常表现出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症状。

2. 评估出血情况:尽快确定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以便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 评估意识状态:意识状态的改变可能是休克的早期表现之一,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水平。

二、立即停止出血1. 高位抬举:对于四肢出血,可采取高位抬举的方法,以减少出血量。

2. 直接压迫:对于创伤性出血,应立即进行直接压迫,用干净的纱布或手帕直接压迫出血部位,以止血。

3. 包扎固定:在进行直接压迫后,可用绷带或纱布将伤口包扎固定,以保持压迫止血的效果。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1.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将患者放置在仰卧位,头部稍微后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2. 采取适当的通气支持措施: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应立即采取适当的通气支持措施,如人工呼吸或使用呼吸机。

四、保持循环稳定1. 维持体液平衡:输液是维持循环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静脉输液补充体液,以维持循环血量。

2.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根据医生的指导,可以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提高血压和心率,以维持循环稳定。

3. 监测血氧饱和度:使用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低氧血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寻求专业医疗救助1. 及时联系急救中心:在进行急救措施的同时,应立即联系急救中心或拨打紧急电话,以便专业医疗救助。

2. 详细记录患者情况: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包括出血部位、出血量、意识状态等,以便医护人员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六、其他注意事项1. 保持患者体温: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往往会出现体温下降,应采取措施保持患者的体温,如加盖毛毯、使用温热垫等。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紧急情况,常见于严重创伤、大出血、手术等情况下。

及时的急救护理对于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步骤、注意事项以及相关数据。

一、急救护理步骤1. 评估患者状况:首先要评估患者的意识、呼吸、脉搏和血压等生命体征。

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应即将进行复苏措施。

2. 住手出血:失血是导致休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首要任务是住手出血。

可以通过直接压迫伤口、使用止血带或者进行手术止血等方法来控制出血。

3. 维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正常呼吸。

如果患者浮现呼吸难点,可以采取头后仰、下颌提拉等方法来改善呼吸。

4. 维持循环:失血性休克会导致血容量不足,从而使得循环血量减少。

在急救过程中,可以通过静脉输液、输血等方法来补充血容量,维持循环。

5. 维持体温:失血性休克患者往往会浮现体温下降,因此需要采取保暖措施,如赋予保温毯、加强室内加热等,以防止体温过低。

6. 监测生命体征:在急救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

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注意事项1. 快速反应: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需要迅速反应和处理。

护理人员应保持镇静,迅速采取急救措施。

2. 防止感染:在处理伤口和输液输血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3. 注意过敏反应:在输液输血过程中,有可能浮现过敏反应。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浮现过敏症状,应即将住手输液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抗过敏治疗。

4. 保持患者平卧:在急救过程中,要保持患者平卧位,以减少血液回流到下肢的压力,有助于维持循环。

5. 注意心理护理:失血性休克对患者和家属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应赋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关心和支持,提供必要的心理护理。

三、相关数据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常见于严重创伤、大手术等情况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克休克(shock)是儿科经常遇到的危急重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重要生命器官的微循环灌流不足,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其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皮肤苍白有花纹、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神志不清或烦躁不安等综合征象。

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及微循环障碍,是休克发生发展的三个基本环节。

【病因】1. 血容量不足:由于大量出血(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呕吐、腹泻、大量排尿等)、失血浆(烧伤、腹膜炎、创伤、炎症)等原因,血容量突然减少。

2. 创伤:多因撕裂伤、挤压伤、爆炸伤、冲击波伤引起内脏、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此外骨折和手术亦可引起创伤性休克,属神经源性休克。

3. 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原虫等感染,亦称中毒性休克。

4. 过敏:机体对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发生过敏反应,尤其是青霉素过敏,常引起血压骤降、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极度困难甚至死亡。

5. 心源性因素:常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包填塞、心瓣膜口堵塞、心肌炎、心肌病变和心律失常等。

6. 神经源性因素: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刺激,引起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少。

【病情评估】(一)病史收集:注意询问休克症状的发生时间、程度及经过,是否进行抗休克治疗,如静脉输液,液体成份是什么?是否应用升压药物,药物名称、剂量、治疗后反应等。

注意询问伴随症状、出现时间及程度等。

(二)病情观察:休克可按其特征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虽然可以观察到组织和器官灌注不足的体征(如乳酸性酸中毒、少尿、神志清醒度的改变),但孩子的血压是正常或稍偏低的;当血压降低时就进入了休克的失代偿期(见表1)。

护理的关键在于通过严密细致的观察,及早发现休克的前期表现,为休克的早期诊治争取有利时机,临床上重点观察以下内容:①神志状态:如不安、忧虑、躁动、抑郁等;②皮肤:温度、湿度、冷热、充实感;③粘膜:颜色、潮湿度;④甲床:颜色、毛细血管再充盈情况;⑤周围静脉:塌陷或充盈;⑥颈静脉:塌陷或充盈;⑦脉搏:脉率、脉律、充盈度;⑧呼吸:次数与异常呼吸深度;⑨尿液:每小时记录尿量,测尿pH、比重、尿糖等。

表1轻重型休克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一) 一般护理1. 将患儿安置在抢救室或单间病房,室温22~28℃,湿度70%左右,保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

2. 设专人护理,护士不离开患儿身边,保持病房安静,避免过多搬动患儿,建立护理记录,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用药。

3. 体位:最有利的体位是头和腿均适当抬高30°,松解患儿紧身的领口、衣服,使患儿平卧,立即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并在以后每5~10分钟测一次,直至平稳。

4. 保温:大多数患儿有体温下降、怕冷等表现,需要适当保暖,但不需在体表加温,不用热水袋。

因体表加温可使皮肤血管扩张,破坏了机体调节作用,减少了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对抗休克不利。

但在感染性休克持续高热时,可采用降温措施,因低温能降低机体对氧的消耗。

5. 吸氧与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缺氧症状,应给予氧气吸入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浓度40%左右,必要时可建立人工气道。

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时,尤应注意某些影响气道通畅的因素,如舌后坠,有颌面、颅底骨折,咽部血肿,鼻腔出血的病人,吸入异物及呕吐物后的病人;气道灼伤,过敏反应引起的喉头水肿的病人;颈部血肿压迫气管及严重的胸部创伤的病人,为防止出现气道梗阻,应给予必要的急救护理措施。

如用舌钳将舌头拉出;清除病人口中异物、分泌物;使病人侧卧头偏向一侧;尽可能建立人工气道,即可确保呼吸道通畅。

6.输液:开放两条静脉通路,尽快进行静脉输液,必要时采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

深静脉适宜快速输液,浅表静脉适宜均匀而缓慢地滴入血管活性药物或其他需要控制滴速的药物。

输液前要采集血标本进行有关化验,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药物及输液速度。

抢救过程中常有大量的临时口头医嘱,用药后及时记录,且执行前后应及时查对,避免差错。

神志不清、烦躁不安病人输液时,肢体应以夹板固定。

输液瓶上应写清床号、姓名、药名及剂量等。

7. 记出入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体量,以供补液计划作参考。

放置导尿管,以观察和记录单位时间尿量,扩容的有效指标是使每小时尿量维持在30ml以上。

(二)临床护理1. 判断休克的前期、加重期、好转期: 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与判断休克的症状,与医生密切联系,做到及早给予治疗。

⑴休克前期:患儿神志清醒,烦躁不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或略有紫绀,出冷汗,肢体湿冷,心跳加快,但脉搏尚有力,收缩压可接近正常,但不稳定,遇到这些情况,应考虑到休克有早期表现,及时采取措施,使患儿病情向好的方面发展。

⑵休克加重期:表现为烦躁不安,表情淡漠,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皮肤发紫,冷汗,或出现出血点,瞳孔反射迟钝,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尿少或无尿。

此时医护人员必须密切合作,采取各种措施,想方设法挽救患儿生命。

⑶休克好转期:表现为神志逐渐转清醒、表情安静、皮肤转红、出汗停止,脉搏变慢而有力,呼吸平稳而规则,血压回升,脉压增大,尿量增多且每小时30ml以上,皮肤及肢体变暖。

2. 迅速去除病因,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休克的原因多种多样,积极又迅速去除病因,在临床上占重要地位。

如立即对开放伤口进行包扎、止血、固定伤肢,抗过敏、抗感染治疗,给予镇静、镇痛药物,使患儿能安静接受治疗等。

3. 输液的合理安排:护士在执行医嘱时,要注意输液速度及量与质的合理安排,开始输液时决定量和速度比决定补什么溶液更为重要。

在紧急情况下,血源困难抢救失血性休克时,可立即大量迅速输入生理盐水。

输入单纯的晶体液虽然能补充血容量,但由于晶体液很快转移到血管外,不能有效地维持血管内的血容量,应将晶体液与胶体液交替输入,以便保持血管胶体渗透压来维持血容量。

在输入血管收缩剂或扩张剂时,因这些药物刺激性强,对注射局部容易产生坏死,而休克病人反应迟钝,故要特别谨慎,注意观察输液局部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更换部位。

4. 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休克是一个严重的变化多端的动态过程,要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必须注意加强临床护理中的动态观察,关键是对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不能放过,同时做出科学的判断。

⑴意识表情:患儿意识表情的变化能反映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灌流情况。

脑组织灌注不足、缺氧,表现为烦躁、神志淡漠、意识模糊或昏迷等。

严重休克时患儿由兴奋转为抑制,表示脑缺氧加重病情恶化。

患儿经治疗后神志转清楚,反应良好,提示循环改善。

对谵妄、烦躁、意识障碍者,应给予适当约束加用床档,以防坠床发生意外。

⑵末梢循环:患儿皮肤色泽、温度、湿度能反应体表的血液灌注情况。

正常人轻压指甲或唇部时,局部因暂时缺血而呈苍白色,松压后迅速转红润。

轻压口唇、甲床苍白色区消失超过1秒,为微循环灌注不足或有淤滞现象。

休克时患儿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表明病情较重,肤色从苍白转为紫绀则提示进入严重休克,由紫绀又出现皮下淤血点、淤血斑、注射部位渗血则提示有DIC的可能,应立即与医生联系。

如患儿四肢温暖,皮肤干燥,压口唇或指甲后苍白消失快(< 1秒),迅速转为红润,表明血液灌注良好,休克好转。

⑶颈静脉和周围静脉:颈静脉和周围静脉充盈常提示高血容量的情况。

⑷体温:休克患儿体温常低于正常,但感染性休克可有高热。

护理时应注意保暖,如盖被、低温电热毯或空气调温等,但不宜用热水袋加温,以免烫伤和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重休克。

高热患儿可采用冰袋、冰帽或低温等渗盐水灌肠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也可配合室内通风或药物降温法。

⑸脉搏:休克时脉率增快,常出现于血压下降之前。

随着病情恶化,脉率加速,脉搏变细弱甚至摸不到。

若脉搏逐渐增强,脉率转为正常,脉压由小变大,提示病情好转。

⑹呼吸:注意呼吸次数,有无节律变化,呼吸增速、变浅、不规则说明病情恶化;反之,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逐渐恢复正常提示病情好转。

呼吸降至8次/分以下或婴幼儿增至60次/分以上(年长儿 >30次/分)表示病情危重。

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分泌物及时吸出,每2~4小时检查鼻导管是否通畅。

行气管插管或切开、人工辅助通气的患儿,更应注意机器工作状态和患儿反应两方面的变化。

高流量用氧者停用前应先降低流量,逐渐停用,使呼吸中枢逐渐兴奋,不能骤停吸氧。

⑺瞳孔:双侧瞳孔不等大应警惕脑疝的发生。

如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说明脑组织缺氧,病情危重。

⑻血压与脉压差:观察血压的动态变化对判断休克有重要作用。

脉压越低说明血管痉挛程度越重;反之,如脉压差增大则说明血管痉挛开始解除,微循环趋向好转。

通常认为上肢收缩压低于90mmHg(儿童< 年龄×2 + 70mmHg)、脉压差小于20 mmHg,且伴有毛细血管灌流量减少症状,如肢端厥冷、皮肤苍白等是休克存在的证据。

⑼尿量:观察尿量就是观察肾功能的变化,尿量和尿比重是反映肾脏毛细血管的灌流量,也是内脏血液流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经扩容后尿量仍少于25~30ml/h,应与医生联系,协助医生进行利尿试验。

如经治疗尿量稳定在30ml/h 以上则提示休克好转。

5.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⑴开始用升压药或更换升压药时血压常不稳定,应每5~10分钟测量一次,根据血压的高低适当调节药物浓度。

用升压药必须从最低浓度慢速开始,每5分钟测血压1次,待血压平稳及全身情况改善后改15~30分钟1次,并按药物浓度及剂量计算滴数。

如患儿感到头痛、头晕、烦躁不安应立即停药,并向医生汇报。

⑵静脉滴注升压药时切忌使药物外渗,以免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⑶长期输液患儿,应每24h更换一次输液管,并注意保护血管。

选择血管时宜先难后易,先下后上。

输液肢体宜适当制动,但必须松紧合适,以免回流不畅。

6.预防肺部感染:病室定期空气消毒并减少探视,进行治疗操作时注意勿过分暴露,以免着凉。

注意口腔护理,鼓励咳痰,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并发症。

7. 心理护理:休克的强烈刺激,抢救措施繁多而紧急,加之仪器的使用,易使患儿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烦躁不安,应做好以下护理。

⑴护士应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认真、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

⑵保持镇静,忙而不乱,快而有序地进行抢救工作,以稳定患儿和家长的情绪并取得他们的信赖和配合。

⑶病情稳定后及时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指导如何配合治疗及护理,同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⑷保持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减少噪音保证患儿休息。

⑸应将患儿病情的危险性和治疗、护理方案告诉家长,让他们心中有数,协助医护人员做好患儿的心理支持,以利于早日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