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派

管理学派
管理学派

管理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

◎<信息中心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

◎<政治经济学派>

◎<组织文化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或运筹学派,是二战之后在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学者伯法(E. S. Buffa),其代表作为《现代生产管理》。

管理科学学派主要是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对管理进行定量分析。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决策等几个方面都可以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合乎逻辑的计算和分析,求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主张减少决策的个人艺术成分和主观随意性,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增加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决策的过程就是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过程。由于计算机在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该学派主张,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即用数学符号和数学关系式表示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通过定量分析,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数量上的依据,以达到组织的目标。他们认为,管理科学就是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将这些模型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实践中。

5

※<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是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首先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在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孔茨和奥唐奈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

调作为管理的本质,作为五项职能有效综合运用的结果。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将管理理论同管理人员所执行的管理职能,也就是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多么不同,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职能逐步展开和实现的过程。因此,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的职能作为研究的对象,他们先把管理的工作划分为若干职能,然后对这些职能进行研究,阐明每项职能的性质、特点和重要性,论述实现这些职能的原则和方法。

该学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许多管理学教科书的内容都是按照该学派的理论架构编排的,另外,该学派确定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为训练管理人员提供了基础。

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管理学》是孔茨与奥唐奈合著的一部著名的管理学著作,是西方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也奠定了孔茨作为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物的学术地位。

5

※<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是在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组织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即人际关系学派的观点;二是对群体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即组织行为学派的观点。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马斯洛(A. H. Maslow),他的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理论,其代表作为1954年出版的《激励与个人》一书。还有美国的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他的理论被称为双因素理论,其代表作为1959年出版的《激励因素》,此外还有美国的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他提出了对人进行研究的X理论和Y理论。

该学派认为,管理是经由他人达到组织的目标,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对人的管理,所以要研究人,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并创造一种能使下级充分发挥力量的工作环境。行为科学学派和人群关系理论的共同点都是重视组织中人的因素。

5

※<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把企业及组织视为一个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协调和影响的

社会协作系统,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管理学家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巴纳德出生于1886年,是近代对管理思想有卓越贡献的学者之一,他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并在美国的电话电报公司和新泽西贝尔公司等著名大公司担任过高级管

理职务。他将社会学用于管理的研究,在组织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代表作是《经理人员的职能》。

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种人的行为和活动相互作用的社会协作系统,只有依靠管理人员的协调,才能维持一个“努力合作”的系统;组织要存在和发展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组织成员要有协作的意愿,组织要有良好的沟通。这些思想构成了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

5

※<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案例学派,主要是通过对大量管理的实例和案例的研究,来分析管理人员在个别情况下成功及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提炼和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使管理人员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技能。管理不仅是科学,而且还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成功的管理不仅要靠科学,还要靠经验。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欧内斯特·戴尔(Ernest Dale),其代表作有《伟大的组织者》、《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还有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代表作有《有效的管理者》、《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等。

经验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有:

(1) 作为企业主要领导的经理,其工作任务着重于两个方面:第一,造成一个“生产的统一体”,有效调动企业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第二,经理作出每一项决策或采取某一行动时,一定要把眼前与长远利益协调起来。

(2) 对建立合理组织结构总是普遍重视。德鲁克认为,各类组织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特殊条件以及管理人员的特点,来确定本组织的管理结构,切忌照搬别人的模式。

(3) 对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重新评价。该学派许多人认为,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都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实际需要,只有经验学派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才真正实用。

(4) 提倡实行目标管理。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对目标管理的发展和使之成为一个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5

※<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的思想,并广泛结合现代数学及计算机等科学知识,形成了对管理实践进行科学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崭新的、独特的管理体系,在西方管理理论界具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赫伯特·西蒙(H. A. Simon)。他因为在决策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曾获得过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该学派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决策。因此,管理理论主要应研究决策的问题,要研究制定决策的科学方法,以及合理的决策程序等问题。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有:

(1)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2) 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搜集情况阶段,即搜集组织所处环境中有关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以及组织内部的有关情况;拟定计划阶段,即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依据所搜集到的信息,编制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选定计划阶段,即从可供选用的方案中选定一个行动方案;评价计划阶段,即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对过去所做的抉择进行评价。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3) 有限理性原则和满意准则。有限理性原则和满意准则认为管理者的理性是有局限的,由于在实际中的决策情况非常复杂,而管理者的判断力又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认识在给定的情形下所有备选方案的各种可能结果。因此,管理人员应寻求简单的、尚“满意”的结果,而非“最佳方案”。

(4) 计算机辅助决策。随着高速计算机的出现,大部分的决策工作可由计算机来执行,即程序化决策。这类决策通过编制程序,在有关问题一提出时,就对它假设一个答案,以对该决策作出指导。对于经常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可以制定一个例行程序,凡遇到这一类问题,就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决策。当问题的涉及面广,又是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以遵循,就要进行特殊处理。对这类问题的决策就称为非程序化决策。

(5) 一个组织中集权和分权的问题是和决策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有关整个组织的决策必须是集权的,而由于组织内决策过程本身的性质及个人认识能力的有限,分权也是必需的。

5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是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组织管理活动及管理职能。系统方法其实早就存在,很多极富经验和卓有成效的管理人员在他们的管理实践中,早已习惯将其所遇到的企业问题与环境看成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分析。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卡斯特(F. E. Kast)等人,其代表作是《系统理论和管理》。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开放系统,它具有系统的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动态环境适应性,这些要素可以被称为子系统。组织系统中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把握组织的运行过程,就要研究这些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它们如何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总系统。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在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管理人员的思想和视野,提高了管理人员对管理所涉及的各种相关因素的把握和分析能力。

5

※<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形成的一种较新的管理思想学派。该学派认为,在组织管理中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因为环境是复杂而多变的,例外的情况越来越多,以前的各种管理理论所适用范围是十分有限的,管理方式或方法应该随着情况的不同而改变,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好的管理方法才是正确的。

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伍德沃德(Joan Woodward),其代表作为《工业组织:理论和实践》;弗雷德·卢桑斯(Fred Luthans),其代表作为《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1973),《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1976),卢桑斯使用了函数关系将管理与组织环境联系起来,他将环境作为自变量,而将管理作为因变量,认为权变管理就是依据环境自变量和管理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的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权变理论学派目前的影响很大,许多管理学派及实际管理人员不仅接受了权变理论学派的思想,而且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中积极地采用,如领导的权变理论、组织理论中的弹性组织原则等。

5

※<信息中心学派>

信息中心学派

这一学派同决策理论学派关系密切,它主张把管理人员看成为一个信息中心,并围绕这一概念来形成管理理论。这一学派认为,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接收信息、贮存与发出信息;每一位管理人员的岗位犹如一台电话交换台。

这一学派强调计算机技术在管理活动和决策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科学同管理思想和行为的结合。大多数计算机科学家和决策理论家都赞成这个学派的观点。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李维特(H. J. Leavitt),其代表作是《沟通联络类型对群体绩效的影响》;申农(Claude Shannou)和韦弗(Warren Weaver),其代表作是《沟通联络的数理统计理论》。

5

※<经理角色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一个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是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它之所以被人们叫做经理角色学派,是由于它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以求提高管理效率。该学派所指的“经理”是指一个正式组织或组织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拥有正式的权力和职位,而“角色”这一概念是从舞台的术语中借用的,是指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

该学派对经理工作的特点、所担任的角色、工作目标及经理职务类型的划分,影响经理工作的因素以及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考察与研究。他们采用日记的方法对经理的工作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记载,在观察的过程之中及观察结束以后对经理的工作内容进行分类。明茨伯格的研究内容包括对企业里高

级和中级经理工作日记的研究,对街头团伙头目、医院行政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的持续观察,对美国总统工作记录的分析,对车间主任的活动进行的典型调查,对高级经理的工作结构所进行的调查。通过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总结,然后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明茨伯格认为经理有以下特点:大量的工作,始终不懈的步调;工作活动具有简短性、多样性、琐碎性;把现实的活动放在优先地位;爱用口头交谈方式;处在他的组织与联络网之间。

他们将经理所担任的角色分为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三类十种,即:

(1) 人际关系方面,有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三种。

(2) 信息方面,有信息收受者、传播者、发言人三种。

(3) 决策方面,有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四种。

明茨伯格从以上十个角色中提炼出经理工作的六项目标。即:经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他的组织实现其基本目标——有效率地生产出某些产品或服务;经理必须设计和维持他的组织的业务稳定性;经理必须负责他的组织的战略决策系统,并使他的组织以一种可控制的方式适应于其变动的环境;经理必须保证组织为控制它的那些人的目的服务;经理必须在他的组织同其环境之间建立起关键的信息联系;作为正式的权威,经理负责他的组织的等级制度的运行。

经理角色学派理论来源于对传统管理职能的认识,明茨伯格认为传统的管理职能和人们所认识的管理工作大不一样,传统的管理职能研究不能全面地理论结合实际,没有对经理的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缺乏有效的证据,不能反映出经理工作的真正面貌和实质。明茨伯格在其名著《经理工作的性质》中写道:如果我们问一位常务董事,他什么时候在做协调工作,或者他一天中做多少协调工作,他可能并不知道,而且即使是技术极高的观察者可能也并不知道。这对于计划、指挥、组织和控制等概念也同样如此,并且对于巴纳德(Barnard)在他有关经理人员职能的分析中所用的绝大部分概念,也同样是如此。

但是,经理角色学派对管理职能的归纳仍然是有问题的。首先,经理角色学派其得出的管理十种角色靠归纳得出,对管理者的调查由于数量较少而受到怀疑;其次,明茨伯格所得出的管理行为是否包含了所有的管理行为很值得怀疑。孔茨对此作了如下评说:明兹伯格所归纳的那些作用是不完整的。对在那里,人们找不到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如建立组织,选拔和奖励管理者,以及决定主要的策略等。删去了这些内容会使人怀疑在他的实例中的管理者是否是真正有效的经理。

5

※<政治经济学派>

政治经济学派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认为管理是具有二重性的社会功能,即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提出管理二重性理论,他在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时指出:“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乐队需要一个统一指挥一样。”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一方面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即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社会生产劳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它表现为合理组织生产

力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即管理要服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和意愿,是实现其生产目的的一种手段,是随着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一种属性,它表现为维护与完善一定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5

※<组织文化学派>

组织文化学派

组织文化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集体思维和社会交互的过程,它把个体的集合连接到组织这个整合实体之中,着眼于共同利益,确立了组织风格与个人风格的同等地位,有利于建立整体观念。

该学派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随着时间推移而创造的一种共享意向,它的形成不仅通过纯粹的社会活动,还有赖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所使用的资源。该学派指出,企业文化及背后价值观念,对于战略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观念植根于集体意向之中,并在深藏着资源或潜能的组织模式中反映出来。组织文化学派赞成战略管理的连贯性,强调传统的传承性、变化的丰富性和舆论的复杂性。

组织文化学派的代表作主要有:艾瑞克·莱恩曼的《长远规划的组织理论》(1973)、罗伯特·沃特曼(Robert H.Waterman)与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合著的《追寻卓越》(1982),及博格·沃纳菲尔德的《资源为本理论》(1984)。

管理理论丛林各学派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 管理理论丛林主要的管理学派如下: 1.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骤(如: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独特过程。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分析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由于过程是相同的,从而使实现这一过程的原理与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2.人类行为学派。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阿普莱。主要观点是:既然管理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该学派注重心理学,注重个人和人的动因,把人的动因视作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这一学派把管理看作是对组织行为的领导和协调,坚持认为抓好对人的管理是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3.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他们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大企业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因此,他们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和总结,找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类似情况下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4.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他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 1.组织的实质──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整体的协作系统的一部分和核心。这一协作系统由人的系统、物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 2.组织要素: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信息沟通。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他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确定组织目标。 3.权限接受论:(1)权力来源原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2)权力大小的确定:权力发出后被接受的程度,即不是上级授予,而来自下级接受的程度。 4.组织平衡论:(1)组织对内平衡:组织对个人的诱因要大于或等于个人对组织所作的贡献。(2)组织对外平衡:组织内部效率产生外部效能,它与外部环境间的平衡。 5.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强调应用系统的观点,全面考察与分 析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管理过程等,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他们认为,组织 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其中,这些要素可称为子系 统。系统的运行效果是通过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效果决定的。组织这个系统中的任何子系统的 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把握组织的运行过程,就要研究这些子系统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孔茨 西方管理理论11学派

1980年孔茨又指出西方的管理理论已经发展到11个学派: 经验案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数学(管理科学)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权变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管理过程或管理职能)学派。 1、经验案例学派:代表人物:戴尔 主要观点: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其基本立足点是比较。反对管理学中的“普遍原则”,戴尔认为,那种试图建立起管理学普遍原理的著作忽视了具体各别的实际情况,严重脱离了实际,他不认为管理是科学,而强调管理是一门艺术。 2、人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梅奥 主要观点:①工人是“社会人”。人是独特的社会结构,只有使自己完全投入集体中,才能实现彻底的自由。所以必须从人的社会和心理方面来合理组织和治理,以保持稳定和协调。 ②企业中既存在正式组织,又存在“非正式组织”。他认为,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其行动标准,而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行动标准。因此,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既有利又有弊。对于治理人员来说,要充分熟悉到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重在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搞好平衡,以便使治理人员之间、工人与工人之间、治理人员与工人之间相互协作,保持良好的气氛,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工人的士气。梅奥认为,生产率的升降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即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协作精神;而士气的高低则取决于工人对社会因素非凡是人群关系的满足程度。满足度越高,士气也越高,生产效率也越高。 3、群体行为学派:代表人物:麦格雷戈 主要观点:麦格雷戈是承继了梅奥传统而又有创造性发展的后起之秀。如果说,人际关系学派以心理学为基础,那么群体行为学派则以社会学为基础。所以,群体行为学派更偏重于组织,也更接近于管理。二者的重合,主要表现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组织行为学的迅猛发展,显示了群体行为学派对管理的贡献 4、社会协作系统学派:巴纳德-西蒙理论” 这个学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关于协作系统的创见。孔茨认为,巴纳德的思想实质是社会学的,他把所有的合作群体都叫做“组织”,并力图弄清组织内的文化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网络的系统性质。这一组织概念同管理学中其他学者所说的组织概念很不一样。西蒙则在理性阐释和行为解读方面对这一学派进一步展开。按照这一学派的解释,管理等于人类的社会协作。当然,这个学派的观点还有内部的细微差异,比如,西蒙和马奇强调正式组织,而其他学者则扩及到人类协作关系的所有方面。 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英国学者特里斯特(Eric L. Trist)以及由他主持的塔维斯托克研究所(Tavistock Institute of Human Relations)创立了这一学派。 他们既重视人的社会关系,也重视技术对人员的影响。他们通过对英国煤矿中的班组作业和自动掘进机作业的比较研究,讨论技术因素的重要性。根据他们的研究,企业中的技术系统会对社会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个体态度和群体行为都会受到技术系统的限制。但是,他们并不是技术至上者,而是给予人员的社会关系以同等重视,强调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

经验主义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

经验主义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 经验主义学派的基本管理思想是: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以大企业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理论和概括化,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或向经理提出实际的建议,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的经验。通过研究管理中的成功和失败,就能理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自然的学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尽管经验主义学派是一个庞杂的学派,但他们都把实践放在第一位,以适用为主要目的。对实践经验高度总结是管理学派的主要特点。 1.管理的性质 经验主义学派给出的管理定义是:管理是努力把一个人群或团体朝着某个共同目标引导、领导和控制。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是研究对人进行管理的技能和知识的一个独立领域。德鲁克不赞成在普遍意义上理解“管理”的概念,他认为管理又同生产商品和提供各种经济服务的工商企业有关,管理学则是管理工商企业的理论和实际的原理、原则的集合。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是特殊的工作,因而需要一些特殊的技能。 2.管理的任务 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的任务主要有三项: (1)获得经济成果。 (2)使企业具有生产性,并使工作人员有成就感。 (3)妥善处理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和承担企业对社会的责任的问题。 3.管理的职责 作为企业的主要领导的经理,有两项职责是别人不能替代的: (1)造成一个“生产的统一体”,有效调动企业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 (2)经理做出每一项决策或采取某一行动时,一定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起来。 任何管理者共同的管理职责是: ①树立目标并确定达到目标的手段,并使所有有关人员都了解组织目标及其实现手段。 ②为实现目标进行组织工作。 ③建立适宜的奖酬制度,使之起到鼓励职工的作用。 ④加强组织内信息沟通和联系。 ⑤分析工作成果,并确定考核和评价工作的标准。 ⑥为职工创造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4.组织结构 经验主义学派对建立合理组织结构问题普遍重视。如德鲁克认为,当今世界上管理组织的新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 (l)集权的职能性结构。 (2)分权的联邦式结构,称为“事业部制”。 (3)规划——目标结构,即矩阵结构, (4)模拟性分权管理结构, (5)系统结构,

管理学派

管理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 ◎<信息中心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 ◎<政治经济学派> ◎<组织文化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或运筹学派,是二战之后在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学者伯法(E. S. Buffa),其代表作为《现代生产管理》。 管理科学学派主要是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对管理进行定量分析。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决策等几个方面都可以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合乎逻辑的计算和分析,求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主张减少决策的个人艺术成分和主观随意性,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增加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决策的过程就是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过程。由于计算机在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该学派主张,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即用数学符号和数学关系式表示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通过定量分析,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数量上的依据,以达到组织的目标。他们认为,管理科学就是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将这些模型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实践中。 5 ※<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是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首先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在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孔茨和奥唐奈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

个管理学派

十一个管理学派 概述: 管理世界在不断发生变化,每天都有新的管理问题和管理理论出现,对管理的本质的认识会直接决定一个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并影响其管理效果。哈罗德?孔茨是当代最著名的管理学家之一,他把管理提升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将管理定义为“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机能”。哈罗德?孔茨在1980年5卷2号《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此时的管理学主要学派已经达到十一个,即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孔茨的这篇文章,和他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般被看作对管理学体系较全面的概括。《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孔茨在完成《管理理论的丛林》的19年后,观察异彩纷呈的管理学派,指出了更加繁荣茂盛的“管理丛林”。细细品味“管理理论的丛林”,慢慢体会名家流派的经典思想,绝对是一种能够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心灵享受。 一、管理过程学派 1、代表人物: ⑴.法约尔。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 ⑵.詹姆斯?穆尼;美国高级管理人员和管理学家。其主要著作是《组织原理》 ⑶.拉尔夫?戴维斯,美国管理学家和一些大公司的顾问。1916年在科内尔大学获机械工程学位。他比较强调管理哲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管理哲学才能为企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其主要著作有《工厂组织和管理原则》《采购和储存》《组织和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考虑》《企业组织和作业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原理》《高层管理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管理哲学》等。 ⑷.哈罗德?孔茨;美国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年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以后在美欧各国讲授管理学,并在美国、荷兰、日本等国的大公司中任咨询工作,曾担任美国管理学会会长,以后在美国加利福利亚管理研究院任管理学的名誉教授。 2、发展过程: 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大职能并不是企业管理者个人责任,它同企业经营的其它五大活动一样,是一种分配于领导人与整个组织成员之间的工作.在法约尔之后,孔茨和奥唐奈里奇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孔茨是管理过程学派的集大

现代管理理论的9大主要流派

现代管理理论的9大主要流派 ●管理过程学派:管理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分析管理职能对管理进行剖析;可以根据管理经验总结出一些基本管理原理;可围绕基本原理开展研究,以确定其实际效用,增大其作用和适用范围;如同医学和工程学,管理是一种可依靠原理的启发而加以改进的技能;管理的基本原理像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一样可靠,违背管理原理会造成损失;管理者的环境和任务受各种因素影响,管理理论也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 ●社会系统学派:人在社会中会遇到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要找到恰当的平衡,把各种差异结合起来,从而避免极端化。管理人员的职责在于使各种冲突的力量、各种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得以维持一种恰当的平衡。管理人员有些什么职能以及如何行使管理职能,是由组织的本质、特征和过程决定的。组织中人的行为由决策和作业两部分组成,组织的决策过程是管理的重点(在这方面社会系统学派的继承和发展者西蒙等人的观点更为突出) ●决策理论学派: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西蒙等人对管理决策特别重视,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他们将决策分为4个阶段:收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评价计划,特别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中的作用。他们提出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被认为是较为实际可行的理论。他们将社会系统力量与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有关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运用 ●系统管理学派: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范畴及一般原理,全面分析组织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人造系统,是一个受环

境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组织不仅本身是一个系统,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分系统,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数量学派):注重定量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认为管理就是利用数学模型和程序系统来表示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职能活动合乎逻辑的过程,通过对各种数据做出最优的解答,实现管理目标。由于该学派是由新理论、新方法与科学管理理论的结合而逐渐形成的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方法的学派,因此它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拓展 ●权变理论学派:该学派由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发展起来,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当善于用系统观点考虑问题,依托环境因素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素之间的变数关系,研究确定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经验主义学派(经理主义学派):该学派中有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心理学家、大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管理咨询人员,以向西方大企业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认为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抽象和概括,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向经理提出实际建议。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的经验,通过研究管理中的成败,了解存在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学会进行有效管理 ●经理角色学派:该学派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以求提高管理效率。该学派认为,其他一些管理学派未能全面地理论结合实际,未能对经理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因而对提高经理的工作效率帮助有限。他们一方面采用日记的方法对经理的工作进行系统观察记载,另一方面又

经验主义管理讲义

现代管理理论 ——经验主义管理理论

一.经验主义学派产生的时间 19世纪50年代左右 二.经验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观点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2005)1.德鲁克的理论观点 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包括目标管理、经理人员的任务和工作、有效管理者、事业理论、绩效精神、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知识管理的等思想。 (1)目标管理 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目标管理。德鲁克认为传统管理学派偏于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的一面,而行为科学又偏于以人为中心,忽视了同工作相结合。目标管理则结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使职工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从工作中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企业的目标也因职工的自我实现而实现,这样就把工作和人性二者统—起来了。 (2)经理人员的两大任务和五项工作 a.两大任务: 第一项任务:经理人必须建立一支单一有机体的团队。第二项任务:经理人必须权衡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b.五项工作:第一项:制定目标。第二项:组织。第三项:激励与沟通。第四项:衡量。第五项工作:培养 (3)组织结构 经验主义学派对建立合理组织结构问题普遍重视。德鲁克认为,当今世界上管理组织的新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集权的职能性结构; 2.分权的联邦式结构,称为“事业部制”; 3.规划——目标

结构,即矩阵结构;4.模拟性分权管理结构。 (4)有效的管理者 德鲁克认为“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如下的习惯:a.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b.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而不是工作本身,重视对外界的贡献;c.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他们自己的优势,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上级、同事和下级的长处;d.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领域;e.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 (5)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德鲁克首次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需要加以组织、系统化的实务与训练内容。 三.经验主义管理在现实中的应用 事业部制的概述:事业部制又称M型组织结构,即多单位企业、分权组织,或部门化结构。就是按照企业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按地区、按顾客(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领导下,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受公司控制利润中心,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职能,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能。其特征是:决策权并不完全集中于公司最高管理层,而是分权给事业部,有利于它们统一管理、独立核算;公司最高管理层摆脱了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进行重大决策的研究;公司的适应性强;适于规模大,产品种类多,经营范围广,分地区经营,技术上,生产上可以相互独立进行的企业;管理层次多,管理费用高,各事业部协助比较困难,易产生各自为政、本位主义的倾向。 事业部制的由来:事业部制是由曾担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的阿尔弗雷德·斯隆在1921-1922年对美国通用汽车进行改革时推行的。通用公司采用了事业部制以后,不仅摆托了困境,而且迅速超过了福特公司。但是事业部制的形

各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各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一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W.泰勒 <1>人物简介 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从工人做起,通过不断地努力,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地在工厂进行实地试验,系统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作业所花费的时间,将这些试验逐步改进发展,成为系统的管理制度,即“泰勒制”。他一生活的专利100多种,1902年获“埃利奥特.克雷森奖章”。1906年,他曾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并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和霍巴特学院的荣誉博士学位。 <2>主要贡献 A科学管理原则 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B 精神革命 科学管理不仅是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更重要的泰勒所

倡导的精神革命是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许多人认为雇主和雇员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而泰勒所提的科学管理却恰恰相反,它相信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对于雇主而言,追求的不仅是利润,更重要的是事业的发展。而正是这事业使雇主和雇员相联系在一起,事业的发展不仅会给雇员带来较丰厚的工资,而且更意味着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雇主和雇员双方互相协作,才会达到较高的绩效水平,这种合作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即“将蛋糕做大,然后大家都能多分一点”。 科学管理是一场重要的精神革命,每个人都要对工作对同事建立起责任观念;每个人都要有很强的敬业心和事业心。 <3>局限性 泰勒单纯从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企业家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工人只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这就忽略了人的动机的多面性。他一机械的模式看待员工,他们把员工看成进行一定生产作业生产工具——活的机器。科学管理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科学管理却是万万不能的。 二组织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 (一)亨利.法约尔 <1>人物简介 法约尔是欧洲一位杰出的经营管理思想家,被称为“一般管理理论之父”。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约尔加以补充的。

过程管理与 管理过程

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 发表时间:2010-10-08T14:03:32.73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6月第2期供稿作者:李保增 [导读] 泰罗认为:"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 李保增(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广东广州,510663) 摘要:过程管理的概念的源头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其含义是深入地研究生产工序、科学地安排作业流程、严格地培训员工、实行生产作业流程化和标准化。管理过程的概念则来源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揭示了任何一项管理活动的完整过程应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样五个步骤。实现目标和提高效率是过程管理和管理过程的共同目的。各级各类管理者在强化目标管理的同时,亦应高度重视过程管理和管理过程的作用。 关键词:过程管理管理过程目标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前人思想文化的基础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发表《计件工资制度》、《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发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和组织理论之父韦伯发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标志着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我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管理和技术”。三十年来,国人翻译了大量的关于管理的著作和文献,引进了许多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的管理学词语库。但是,在一些书籍和文章中尚存在着有关管理的个别概念模糊和词语混乱现象。本文中,笔者仅就“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区别、联系以及现实意义谈一点个人看法,为我们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献微薄之力。 一、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区别 1、过程管理的含义 过程管理的概念的源头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1856-1915年)是美国著名的工程师和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集前人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之大成,创立了科学管理,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发展。泰罗因此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而受到世人的尊敬。对于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列宁曾给予了科学的评价。他说,泰罗制是资本主义的最新发明,同资本主义的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并强调,苏维埃密切注视泰罗制的新发展,借鉴和吸收其先进成果,改善企业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泰罗认为:"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他的管理实际上是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科学地培训工人。用科学研究来制定标准和规章制度并据此规定和下达任务,用奖惩等激励机制来保证任务的完成。这是泰罗科学管理的三部曲,其核心就是工作任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综上所述,显而易见,过程管理的概念的源头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其含义是深入地研究生产工序、科学地安排作业流程、严格地培训员工、实行生产作业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管理过程的含义 管理过程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范畴。管理过程学派的鼻祖是法约尔。法约尔的著述很多,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他的研究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出发的,把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当作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在法约尔之后,孔茨和奥唐奈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孔茨是管理过程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法约尔的理论,并把法约尔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使管理过程学派成为管理各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 综上可见,管理过程的概念来源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成熟于孔茨时期,它揭示了任何一项管理活动的完整过程应包括计划、组织(或人事)、指挥(或领导)、协调和控制这样几个步骤(职能)。 二、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联系 1、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都是成功管理活动的必要因素 过程管理要求管理者,特别是工程管理者深入地研究生产工序、科学地安排作业流程、严格地培训员工、实行生产作业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过程要求管理者,类似总经理职务的管理者的任何一项管理活动应以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或领导)、协调和控制这样几个步骤有序地展开。前者告诉我们工作或生产是一个链条,是由若干个环节环环相扣的链条;后者为我们指出管理活动又是一个链条,是由五个、六个、七个或更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的链条。两个链条如飞鸟之两翼、列车之双轨,缺一不可。所以说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都是成功管理活动的必要因素 2、目标是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共同的灵魂 雄鹰朝其目标展翅飞翔;列车向其目的地沿轨奔驰。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也是有其目标的。这个就是管理的目标,组织的目标,一个社会主体的目标。目标是一个肌体的灵魂,目标是远航者的灯塔。管理目标是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灵魂,是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灯塔。 在我们的管理领域大谈目标管理的今天,很有必要增加一些这样的声音:重视目标管理,亦应重视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否则就有好大喜功、狂妄、浮躁之嫌。 3、效率是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共同的使命 世界上充满着竞争。竞争主要是目标和效率的竞争。管理活动和管理思想的历史就是一部追求目标和提高效率的历史。提高效率是管理活动的根本使命。管理学产生以来,任何一部管理学教科书都无法否认追求高效地实现正确的目标是管理的概念的第一要义。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是管理活动的两天基本线索,所以说效率是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共同的使命。 三、增加对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区别和联系的认识的现实意义 1、增加对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区别的认识的现实意义 增加对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区别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的各级各类管理者从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这两个方面下功夫,改进管理工作,提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第十章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哈洛德·孔茨在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19年后又发展《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他对管理流派进行分类,指出管理已由6个学派发展形成了11个学派。《管理思想史》第十章主要讲述了以下八部分内容: 一、关于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为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职能学派,是历史悠久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管理理论。管理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管理过程理论渊源于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诸因素来协调有关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关于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形成以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和库尔特·科弗卡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等。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由于他在研究组织和管理性质及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曾经得到过7个名誉博士学位。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三、关于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关于决策和决策方法的完整理论体系。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1.赫伯特·西蒙 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一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由于西蒙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被授予197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在管理方面主要研究的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决策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西蒙的代表著作主要有1945年发表的《管理行为》等

(完整版)管理学派分类

管理学派分类 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或运筹学派,是二战之后在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学者伯法(E. S. Buffa),其代表作为《现代生产管理》。 管理科学学派主要是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对管理进行定量分析。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决策等几个方面都可以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合乎逻辑的计算和分析,求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主张减少决策的个人艺术成分和主观随意性,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增加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决策的过程就是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过程。由于计算机在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该学派主张,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即用数学符号和数学关系式表示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通过定量分析,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数量上的依据,以达到组织的目标。他们认为,管理科学就是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将这些模型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实践中。5 ※<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是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首先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在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孔茨和奥唐奈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作为五项职能有效综合运用的结果。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将管理理论同管理人员所执行的管理职能,也就是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多么不同,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职能逐步展开和实现的过程。因此,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的职能作为研究的对象,他们先把管理的工作划分为若干职能,然后对这些职能进行研究,阐明每项职能的性质、特点和重要性,论述实现这些职能的原则和方法。 该学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许多管理学教科书的内容都是按照该学派的理论架构编排的,另外,该学派确定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为训练管理人员提供了基础。 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管理学》是孔茨与奥唐奈合著的一部著名的管理学著作,是西方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也奠定了孔茨作为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物的学术地位。. 5 ※<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是在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研究的内

十一个管理方案计划学派概述

一、经验学派。 1.代表人物 彼得?德鲁克,著名管理学家,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出生于维也纳。德鲁克于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一书,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同时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主要作品有《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等。 欧内斯特?戴尔,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验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德国北部的海港城市汉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英国的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获得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后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伟大的组织者》(1960年)、《组织中的参谋工作》、《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在1960年出版的《伟大的组织者》一书中断然反对存在着有关组织和管理的“普遍原则”,主张用比较的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 艾尔福雷德?斯隆,美国高级经理人员、企业家。长期担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和董事长,事业部管理体制的首创人之一。斯隆最大的贡献就是设计出了一种组织模式,使集权和分权在当时的条件下得到较好的平衡。他把通用汽车公司按产品划分为21个事业部、分属4个副总裁领导。有关全公司的大政方针,如财务控制、重要领导人员的任免、长期计划、重要研究项目的决定等,由公司总部掌握;其他具体业务则完全由各事业部负责。 2.主要观点 该流派的成员通常借助案例来分析经验,以此来研究管理。这种观点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即:学生和实践者通过研究那些在不同案例中管理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将会理解管理领域,甚至知道怎样进行有效管理。 1 .管理只同生产商品和提供各种经济服务的工商企业有关。管理学由管理一个工商企业的理论和实际的各种原则组成;管理的技术、能力、经验不能移植并应用到其他机构中去。他说,任何管理工作的基础都不能不是工商管理,因为工商企业是首先出现的现代机构,它是本世纪成功的史实,而工商企业中的管理从一开始就带着普遍牲和连续性。 2.管理是一门科学,或至少能够成为一门学科。管理不仅是一种常识,也不仅是累积起来的经验,它至少蕴藏了一套系统的知识。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它自己的基本问题、特殊方法、专门技巧和特别关心的领域。同时,德鲁克还强调,管理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不是一种纯理论的学科,它同医学、法律学、工程学相比,更侧重于应用。 3.一个机构是为了某种特殊目的和使命,为了某种特殊的社会职能而存在的。在工商企业中,这就意味着经济上的成就,它是工商企业存在的目的。企业的经理人员在他们的每一项决策和行动中,必须始终把经济上的成就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取得经济上的成就,就不能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他们需要的商品或服务;而如果不能提高或至少维持社会支持给它的经济资源的生产能力,这个企业就失败了。这意味着,不论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怎样,作为经济机构的企业,都有提供利润的责任。

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

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权变理论在美国兴起,受到广泛的重视。权变理论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不安,经济动荡,政治骚动,达到空前的程度,石油危机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所处的环境很不确定。但以往的管理理论,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主要侧重于研究加强企业内部组织的管理,而且以往的管理理论大多都在追求普遍适用的、最合理的模式与原则,而这些管理理论在解决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时又显得无能为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相信管理会有一种最好的行事方式,而是必须随机制宜地处理管理问题,于是形成一种管理取决于所处环境状况的理论,即权变理论,“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 权变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该学派是从系统观点来考察问题的,它的理论核心就是通过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其代表人物有卢桑斯、菲德勒、豪斯等人。 美国学者卢桑斯(F.Luthans)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一书中系统地概括了权变管理理论。他认为: 一、权变理论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环境是自变量,而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 这就是说,如果存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对于更快的达到目标来说,就要采用某种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比如,如果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经营,采用集权的组织结构,就更适于达到组织目标;如果在经济繁荣时期,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经营,那么采用分权的组织结构可能会更好一些。 三、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 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社会、技术、经济和政治、法律等所组成;另一种是由供应者、顾客、竞争者、雇员、股东等组成。内部环境基本上是正式组织系统,它的各个变量与外部环境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权变理论学派同经验主义学派有密切的关系,但又有所不同。经验主义学派的研究重点是各个企业的实际管理经验,是个别事例的具体解决办法,然后才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作些概括;而权变理论学派的重点则在通过大量事例的研究和概括,把各种各样的情况归纳为几个基本类型,并给每一类型找出一种模型。所以它强调权变关系是两个或更多可变因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权变管理是一种依据环境自变数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的对当时当地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应当肯定地说,权变理论为人们分析和处理各种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方法。它要求管理者根据组织的具体条件,及其面临的外部环境,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灵活地处理各项具体管理业务。这样,就使管理者把精力转移到对现实情况的研究上来,并根据对于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从而有可能使其管理活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有效。所以,管理理论中的权变的或随机制宜的观点无疑是应当肯定的。同时,权变学派首先提出管理的动态性,人们开始意识到管理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往人们对管理的行为的认识大多从静态的角度来认识,权变学派使人们对管理的动态性有了新的认识。 但权变学派存在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缺陷,即没有统一的概念和标准。虽然权变学派的管理学者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从中概括出若干基本类型,试图为各种类型确认一种理想的管理模式,但却始终提不出统一的概念和标准。权变理论强调变化,却既

现代管理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学派

1现代管理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学派? 参考答案: (1)管理过程学派。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约法尔。其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 (2)经验学派。代表人物是德鲁克和戴尔。他们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不少学者认为,经验学派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实践证明,这是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 (3)系统管理学派。该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成。它提出,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作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应该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系统管理学派突破了以往各个学派仅从局部出发研究管理的局限性,从组织的整体出发阐明管理的本质,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西蒙。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 (5)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 (6)权变理论学派。该学派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是绝对有效也不是绝对无效,采用哪种理论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2假如某企业要选聘一名高级主管,它应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援渠道?为什么? 参考答案: 管理人员的选聘来源有两方面:一是从组织内部培养、选拔、任用,即内部来源;二是从组织外部招聘,即外部来源。选聘管理人员是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一个组织高级主管的选聘采用外源渠道。 因为内源选任有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1)“近亲繁殖”,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 (2)易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任人唯亲,拉邦结派。 (3)备选对象范围狭隘,易受管理人员供给不足的制约。 如果采用外源招聘,可以避免这些不足。因为: (1)外源招聘,应聘人来源广泛,选择空间大。从外部招聘是面向社会的,任何符合条件的人员,包括现在供职于其他组织的管理人员都可应聘,因而可选范围十分广泛。 (2)外源招聘的管理者不受现有模式的约束,能给组织带来新鲜空气和活力,有利于组织创新和管理革新。此外,由于他们新近加入组织,没有与上级或下属历史上的个人恩怨关系,从而在工作中可以很少顾忌复杂的人情网络。 (3)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组织中空缺的管理职位可能有好几个内部竞争者希望得到。每个人都希望有晋升的机会。如果员工发现自己的同事,特别是原来与自己处

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又称案例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彼得·德鲁克、欧内斯特·戴尔、威廉·纽曼、A.P.斯隆等。该学派以向西方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他们以成功或失败的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作为案例,分析其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然后加以概括,找出他们成功经验中的共同点以及失败的原因,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向管理人员提供实际的建议。这一学派认为,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都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关企亚管理的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便在一定的情况下把这些经验加以概括和理论化,把实践放在第一位,以适用为主要目的。对实践经验高度总结是经验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并且该学派强调管理的艺术性,强调从管理的实践出发,试图通过分析各种成功和失败的管理案例,为人们提供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案。经验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一下三个: 管理的性质。该学派认为,管理是管理人员的技巧,是一个特殊的、独立的活动和知识领域,但对什么是管理,对管理概念的认识不一样。管理对于不同阶级的人员有不同的定义,性质也不同。就好比在学校老师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她的管理范围是一个班级,管理一个班级的学生,处理好一切关于这个班级的事情就好,考虑的范围和接触的范围是明确的。而作为校长,他要管理的是一整个学校,事务范围涉及广泛,管理的意义更是不同于一个老师。所以对于每个人的主观理解都要予以肯定,因为广义上都是有根据的。但是典型的经验学派对于管理的性质的观点却是:管理只同生产商品或提供各种经济服务的工商企业有关。管理不仅是一种常识,也不仅是累积起来的经验,它至少蕴藏了一套系统的知识。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它自己的基本问题、特殊方法、专门技巧和特别关心的领域。同时,德鲁克还强调,管理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不是一种纯理论的学科,它同医学、法律学、工程学相比,更侧重于应用。可是无论就哪个观点出发经验学派贯彻到底的是观点即是:管理活动有它的特殊性。 管理的任务。作为管理人员必须做到两项任务,1)经理必须克服一切弱点并且利用所有资源来协调各部门合作。既要考虑整体,也要考虑特殊个别。2)经理必须做出符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决定。或许这只有两项任务,但是无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