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力学知识点解析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力知识点

初中物理力知识点

初中物理力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力》①基本定义: 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就像你推桌子,你对桌子施加了力;或者地球吸引苹果,这也是一种力。

反正一个东西要是对另一个东西使了劲,那就是有力的作用了。

②重要程度: 在初中物理里,力可是个超级重要的概念。

它是电学、热学之外力学体系的基础。

很多其他知识都跟力有关系,像压强、浮力啥的。

要是力没学明白,后面那些就更迷糊了。

③前置知识: 那肯定得知道啥是物体吧,最起码得能分清不同的东西。

再就是得有一点距离、方向这些简单的概念。

④应用价值: 生活中到处都有力。

比如说汽车的发动机能让汽车跑起来,这就有力在起作用。

盖房子的时候,起重机吊起建筑材料,也是力的功劳。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 在初中物理的力学板块里面,力是基础中的基础。

就好比盖房子打地基一样重要。

好多力学知识是在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后面讲的摩擦力、重力等,它们都是具体类型的力。

②关联知识: 跟力关系最近的,重力、弹力、摩擦力就不用说了,而且力还跟运动学紧密相关,知道力才能明白物体为啥会做加速、减速或者匀速运动。

③重难点分析: 重难点在于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这个概念有点抽象。

有时候很难确切指出力到底是从哪到哪,谁给谁施加的。

关键的点就是得紧扣物体对物体这个含义。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力这个知识点是必考的。

考查方式有各种各样的,比如直接让你判断物体有没有受力,或者给出一些情景,要你分析受力情况。

也会有一些填空题、选择题专门靠这个概念。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互动。

这里要强调的是必须是两个物体。

比如说,你拿球扔墙,球对墙有力的作用,墙对球也有力的作用。

不存在单独一个物体就能产生力这种事。

②特征分析: 力有三个主要特征,就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大小就好比你用力推桌子,用力大就是力的大小数值大;方向呢,如果往前推,方向就是朝前;作用点就是你手挨着桌子的那个地方。

这就跟射箭一样,箭的力量大小、射出的方向还有箭与弓接触的发射点都很重要。

初中力学所有知识点

初中力学所有知识点

初中力学所有知识点初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以下是初中力学所有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1. 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运动可以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个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因为它描述了物体的惯性。

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运动定律,它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个定律可以用公式F=ma 来表示,其中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指出每个作用力都有一个相等而反向的反作用力。

这个定律可以用公式F1=-F2来表示,其中F1是作用力,F2是反作用力。

5. 动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它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动量可以用公式p=mv来表示,其中p是动量,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的速度。

6. 能量能量是物体的能力,可以使物体做功。

能量可以分为动能和势能。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可以用公式K=1/2mv²来表示,其中K是动能,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的速度。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可以用公式U=mgh来表示,其中U是势能,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h是物体的高度。

7. 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并成一个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可以用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计算。

8.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力。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在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在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9. 斜面问题斜面问题是指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的问题。

斜面问题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和三角函数来解决。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汇总与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汇总与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汇总与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而力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规律以及应用。

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力学的基础知识,下面我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

一、力与压力1. 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引起物体变速度的原因。

力的单位是牛顿(N),1N等于1kg的物体受到1m/s²的加速度。

2. 图示法:力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代表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 重力:地球吸引物体的力,也称为重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地球上的物体通常被认为质量为9.8N/kg。

4. 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

压力的大小与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压力可以用公式P = F / A计算。

二、牛顿的运动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即物体的运动状态会保持不变,直到外力使其改变。

2.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

即F = 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3.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会引起物体对其他物体的同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力。

即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三、加速度与速度1. 加速度: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率,是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

加速度的单位是m/s²。

2. 速度:速度是物体沿着某个方向移动的快慢,是位移的变化量除以时间。

速度的单位是m/s。

3. 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是指物体某一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速度。

瞬时速度可以通过作加速度的运算得到。

四、运动图像与运动规律1. 运动的类型:物体可以做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不同类型的运动。

2. 速度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是描述物体运动的曲线,通过速度时间图像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运动规律。

中考物理知识 --- 力学超详细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知识 --- 力学超详细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知识--- 力学超详细知识点总结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Ⅱ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三、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弹簧测力计: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惯性和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力知识归纳1 •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o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⑵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10. 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 (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 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 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初中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力学知识点总结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初中力学主要包括力、质量和运动三个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是对初中力学知识点的总结:一、力的概念和性质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引起物体形状、速度或方向改变的因素。

2.力的表示: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方向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大小。

3.力的性质:力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量,可以相互叠加,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改变、速度改变或方向改变。

二、质量和重力的关系1.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质量的单位: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

3.质量的测量:质量可以用天平等工具进行测量。

4.物体的重量:重量是质量在重力下受到的作用力,重力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5.重力的性质: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万有力。

6.重力的大小:地球上1千克物体的重力大小约为10牛顿。

三、运动和力的关系1.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相对时间的改变。

2.运动的状态:静止和运动是物体两种基本的运动状态。

3.运动的速率:速度是运动的快慢程度,速度的大小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4.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物体其中一时刻的速度。

5.动点和弹簧秤:弹簧秤可以测量物体受到的作用力。

四、力的效果和牛顿定律1.动量和冲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关键量,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冲量是力作用时间的乘积。

2.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总动量不变。

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力作用下以恒定速度直线运动,或静止不动。

4.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正比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反比于物体质量,与作用力和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5.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作用到外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位于同一直线上。

物理力学知识点初中总结

物理力学知识点初中总结

物理力学知识点初中总结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力学是一个核心的知识点,它涉及物体的运动、作用力以及能量的转换等基本概念。

以下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知识点总结:# 1. 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推或拉的作用,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发生改变,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力的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N),测量工具是弹簧秤。

- 运动的描述: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包括速度、加速度、方向等。

-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对于每一个作用力,总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当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它们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

- 力的合成:两个或多个力可以合成一个合力,合成的法则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分力遵循三角形法则。

# 3. 重力-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物体受到的基本力之一。

- 重力的计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比例常数为重力加速度(g),通常取9.8 m/s²。

- 重心:物体上所有点受重力作用的等效点,是物体质量分布的平衡点。

# 4. 摩擦力- 摩擦力的概念:当两个表面相对滑动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 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为摩擦系数。

# 5. 浮力- 浮力的概念:物体浸入流体中时,受到的向上的力。

-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流体的重量。

- 浮力的计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流体中所排开的体积与流体的密度及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 6. 压力和压强- 压力:力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效果。

初中力学知识点解析

初中力学知识点解析

初中力学知识点解析一、质量和密度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m )。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吨(t )、克(g )和毫克(mg )等,它们之间存在着换算关系:1吨(t )=1000千克(kg ),1千克(kg )=1000克(g ),1克(g )=1000毫克(mg )。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或位置而改变。

日常生活中,常用案秤、台秤、杆秤测量物体质量;实验室中,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要记住口诀:水平台上,游码归零,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平衡。

具体而言:①天平要放在水平台面上;②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处;③调节螺母使横梁水平,指针指在刻度板中央,使天平平衡(如果指针偏右,应将平衡螺母向左旋动,反之,将平衡螺母向右旋动);④将物体放在左盘中;⑤按估计的质量,在右盘上增添砝码,使指针接近刻度板中央;⑥调节游码,使指针指在刻度板中央,砝码总质量与游码所在位置的刻度值之和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使用时要注意爱护。

天平的称量不能超过它的最大称量,不允许把潮湿的或有腐蚀性的物质直接放在托盘上,要保持砝码的干燥、清洁,不能用手直接触摸砝码,用后要及时放回砝码盒里。

2、密度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相等,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相等,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ρ),密度的概念据说最早是由古希腊的学者阿基米德提出的。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得Vm =ρ,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常用单位还有克/厘米3,它们之间存在着换算关系:1千克/米3=1×103克/厘米3。

根据Vm =ρ,首先使用天平测出质量,然后使用量筒测出体积,最后使用公式得出密度。

人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测量出常见物质的密度,并将它们列成了密度表。

初中力学知识点

初中力学知识点

初中力学知识点初中力学知识点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初中力学知识点包括力的作用、平衡、速度、运动和力的计算等方面。

1. 力的作用:力是引起物体运动、变形或停止的原因。

力的三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常见的力有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2. 平衡: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可以分为静平衡和动平衡。

静平衡指物体静止不动,动平衡指物体匀速直线运动。

3. 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可以用公式v = Δx/ Δt来表示。

速度有大小和方向之分。

4. 运动: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位移相等,速度保持不变。

非匀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位移不等,速度变化。

5. 力的计算:力的表达式为F = m × 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所受合力的加速度。

力的单位是牛顿(N)。

6. 弹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变形时产生的力称为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变形量有关,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常见的物体弹性形变有弹簧的伸长和压缩等。

7. 斜面上的力:当物体沿斜面运动时,重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的分力。

垂直方向分力为物体的重力分量,平行方向分力为物体运动的推力。

8. 摩擦力:当物体在表面上运动时,会受到摩擦力的阻碍。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指物体还未开始运动时的阻力,动摩擦力指物体已经开始运动时的阻力。

9.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一个作用力都会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并且相互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10. 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实现力的增大或方向改变的机械装置。

杠杆原理是指在平衡状态下,杠杆两边所受力的乘积相等。

初中力学知识点涵盖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相互作用等基本概念。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动现象,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1.速度和加速度:-物体的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其中v为速度,s为距离,t为时间。

-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v-u)/t,其中a为加速度,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t为时间。

2.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 第二定律(力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 = ma,其中 F 为力,m 为物体质量,a 为加速度。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一个物体受到的作用力,都有一个等大反向的反作用力作用在施力物体上。

3.重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可以通过重力公式 F = mg 计算,其中 F 为重力,m 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通常取9.8m/s²)。

4.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合成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的过程。

分解力的大小可以根据三角函数计算。

5.力的图示法:-力的图示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6.动量与冲量:- 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动量的计算公式为p = mv,其中 p 为动量,m 为物体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冲量是力在一段时间内作用于物体的总量。

冲量的计算公式为J=FΔt,其中J为冲量,F为力,Δt为时间间隔。

7.机械能与功:-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和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机械能可以分为动能和势能两部分。

-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动能的计算公式为 Ek =1/2mv²,其中 Ek 为动能,m 为物体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势能的计算公式为 Ep = mgh,其中 Ep 为势能,m 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h 为高度。

初中力学知识点的总结

初中力学知识点的总结

初中力学知识点的总结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受力情况。

力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学和静力学两个部分,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等问题,而静力学研究的是物体受到的力和力的平衡条件等问题。

力学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初中力学的知识点。

一、运动学1.位置、位移和速度位置是物体所处的位置,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速度的单位可以用米每秒(m/s)来表示。

2.加速度当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时,物体就具有了加速度。

加速度的大小可以用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来计算,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3.匀速直线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用物体每单位时间所运动的距离来表示。

4.变速直线运动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会发生变化,此时物体具有加速度。

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可以用物体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来计算。

5.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二、静力学1.力和力的效应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力的大小可以用牛顿(N)来表示。

力的效应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速度发生改变或者产生转动。

2.力的平衡力的平衡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之间相互抵消,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力的平衡条件可以用合力为零来表示。

3.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表面之间接触时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力,它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的表面性质、受力物体的压力大小和表面间相互温度等因素有关。

4.弹力弹力是指物体发生形变后具有恢复原状的力,它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的形变量成正比。

5.力的合成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称为合力。

6.力矩力矩是力对物体产生公转作用的效果,它的大小可以用力与力臂的乘积来表示。

初中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力学知识点总结初中力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点,分别是力的概念与作用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平衡与力的平衡条件以及运动学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力的概念与作用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其状态(包括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与作用在另一个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可以将这些力按照几何方法进行合成,得到一个合力。

合力与原来的多个力具有相同的效果,使物体发生相同的运动或形变。

2.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的过程。

分解的两个分力的合成力等于原来的力。

分解力的方法有分解为水平方向力与垂直方向力和分解为斜向力的两种。

三、物体的平衡与力的平衡条件1.物体的平衡: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力的平衡状态或物体平衡。

反之,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将发生运动或形变。

2.力的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合外力的合力为零,即合外力的合矢量为零。

根据平衡状态的不同条件,又可分为力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和力矩的平衡条件,合力矩为零两种平衡情况。

四、运动学基本知识1. 直线运动: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称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称为非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方程是:v = v0 + at, s = v0t + 0.5at²。

2. 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的同时,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形成的轨迹是一个抛物线。

平抛运动的运动方程是:x =v0xt, y = v0yt - 0.5gt²。

3. 斜抛运动:物体既有水平方向的速度又有竖直方向的速度,形成的轨迹是一个斜抛曲线。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速度、方向发生改变的原因。

2.力的计量: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力的计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3.力的效果: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平动、转动和形变。

4.力的合成:合力是指多个力的效果合成为一个力的结果。

5.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二、牛顿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F=ma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摩擦力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所产生的力。

2.摩擦力的特点: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压力有关,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粗糙程度有关。

3.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物体在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物体在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四、力的作用与力的性质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地球的质量有关,计量单位是牛顿。

2.弹力:两个物体之间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3.引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是由于物体的质量而产生的。

4.正常力:是支撑着物体的力,垂直于支撑面。

五、压力和压强1.压力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2.压力的计量单位:帕斯卡(Pa)或牛顿/平方米(N/m²)。

3.压力的计算公式:P=F/A(压力=力/面积)。

4.压强:是指物体受到的外界力导致的单位面积上的承压程度。

六、力的简单机械应用1.斜面:可以将负重分成横向的水平力和纵向的垂直力。

2.杠杆:可以通过改变力臂的长度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3.轮轴: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同时将力转化为力矩。

4.力的传递:应用滑轮、传动带、齿轮等方式将力传递给其他物体。

七、功和机械能1.功的概念:当力作用于物体使其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

2.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乘以位移的大小和方向的余弦值。

最完整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完整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完整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牛顿力学
1、牛顿第一定律:若一个物体处于静止或者相对空间恒定速度运动
状态,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实现加速运动。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外力作用,施加在物体上的加速力大小等
于外力的大小,但方向相反。

3、牛顿第三定律: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之间存在定义的互相作用,两
个物体之间施加的力是互相等值而又相互作用的。

4、慣性定律:物体开始运动或者处于运动平面上,难以改变其运动
状态,物体想要改变运动状态,就需要有力的作用在其上。

5、力学,力的定义及特性:力是能够引起物体变形或者改变物体运
动状态的一种作用。

二、动能
1、动能的定义:任何物体都带有一定动能,其动能大小等于物体质
量乘以平方数除以2
2、动能守恒:动能大小不受物体的影响,只受外力的影响,外力只
能改变动能的方向,而不能改变大小。

3、势能守恒:势能大小由力量外力、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质量决定,只受外力的影响,外力只能改变势能的大小,而不能改变位置。

三、热力学
1、热力学定律:在宏观尺度上,物体转换热能和动能是有定律的,这就是热力学的定律,它包括热守恒定律、热力定律及热平衡定律。

2、热守恒定律:热能在宏观尺度上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它只能从一方传到另一方。

初中物理 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 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力的概念1. 力的定义力是改变物体的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或形状的物理量,它是导致物体发生加速度或形变的原因。

2. 力的性质(1)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2)力的作用对象是物体,具有特定的作用点。

(3)力可以相互抵消,称为力的合成。

3.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1牛顿的力是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加速度为1米每平方秒的力。

二、力的计算1. 力的计算公式力的计算公式为 F = 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2. 力的分解如果一个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不在运动方向上,可以通过力的分解来求解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牛顿三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要么静止,要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

即F = ma。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相等的,方向相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力。

四、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接触面上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力,它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导致物体产生运动阻力。

2. 摩擦力的分类(1)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是指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它的大小可以通过静摩擦系数μs来计算。

(2)动摩擦力:动摩擦力是指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它的大小可以通过动摩擦系数μk来计算。

3. 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f = μN,其中f表示摩擦力的大小,μ表示摩擦系数,N表示法向压力。

五、重力1. 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是宇宙中所有物体之间的引力。

2. 重力的计算重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F = mg,其中F表示重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约等于9.8m/s²。

初中力学所有知识点

初中力学所有知识点

初中力学所有知识点
初中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一步。

初中力学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运动、力、功、能、机械波等。

接下来我将逐一介绍这些知识点的内容和涵义。

一、运动:运动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某一空间路径的过程。

在学习运动时,需要注意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

其中,位移指的是物体在时间轴上从一个位置到达另一个位置的距离,速度指的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和时间的比值,加速度则是速度变化的率。

二、力:力是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物理量。

力量的大小是以牛顿(N)作为单位的。

在学习力量时,需要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概念,并能够根据物体的质量和所受力的大小,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等物理量。

三、功:功是对物体的一种改变。

在学习功时,主要注意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功率的概念。

功的单位为焦耳(J),功率的单位为瓦特(W)。

四、能:能是物体所具有的能够产生物理运动的能力。

在学习能时,需要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

五、机械波:机械波是一种传播于介质中的机械振动。

在学习机械波时,需要理解波速、波长、频率等概念,以及声音、光线等广为人知的机械波的应用之一。

以上就是初中力学的所有知识点。

学习初中力学是为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所了解。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并加以实践练习。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初中力学的过程中加以注意,提高自己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中力学知识点解析

初中力学知识点解析

初中力学知识点解析初中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初中力学的主要知识点解析。

1.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

匀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相等;变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不等;曲线运动指物体沿曲线轨迹运动。

2.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可以表示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加速度是指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可以表示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3.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核心定律。

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描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它可以表示为F=ma,其中F是力,m是物体质量,a是物体加速度。

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且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指的是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力的合成可以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计算。

力的分解指的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力的分解可以使用几何法则或正余弦定理进行计算。

5. 动能与功:动能指的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动能可以表示为K=1/2mv^2,其中K是动能,m是物体质量,v是物体速度。

功指的是力对物体的作用,功可以表示为W=Fs,其中W是功,F是力,s是物体的位移。

6.力的性质: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力可以通过物体的接触或距离传递。

7.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主要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指的是物体表面接触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产生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指的是物体接触时,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产生的摩擦力。

8.弹力: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时,恢复原状的力。

弹力可以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和大小,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9.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初中力学知识点

初中力学知识点

初中力学知识点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初中力学的主要知识点。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比如磁铁吸引铁钉。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二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这三个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比如,开门时,力作用在门把手上和作用在门的边缘,效果是不同的。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例如,大货车的惯性比小汽车大,所以在刹车时,大货车更难停下来。

三、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平衡力是指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多个力的作用,这些力的合力为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比如,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桌面的支持力,这两个力就是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且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比如,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就是相互作用力。

四、力与运动的关系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不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如果合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如果合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如果合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做曲线运动。

五、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指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但尚未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是指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是指物体在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必学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

必学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

必学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一、力学基础1. 力的概念与分类a. 定义: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够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 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力可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2. 力的合成与分解a. 原理: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点,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合力。

b. 方法: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3. 牛顿运动定律a.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b.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定律):F=ma,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c.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摩擦力a. 定义:物体在接触面上滑动或有滑动趋势时,接触面之间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b. 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5. 压强a.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b. 公式:P=F/A,其中P为压强,F为作用力,A为受力面积。

6. 浮力a. 原理:物体浸入流体中时,受到的向上的力。

b. 公式:F_buoyant = ρVg,其中ρ为流体密度,V为物体在流体中排开的体积,g为重力加速度。

二、能量与功1. 功的概念a. 定义:力作用于物体上,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时所做的工作。

b. 公式:W=Fscosθ,其中W为功,F为作用力,s为位移,θ为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2. 机械能a.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公式为K=1/2mv^2,其中m为质量,v为速度。

b.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c.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3. 功率a. 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b. 公式:P=W/t,其中P为功率,W为功,t为时间。

三、热学基础1. 温度与热量a. 温度:表示物体热冷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摄氏度或开尔文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力学知识点解析一、质量和密度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m )。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吨(t )、克(g )和毫克(mg )等,它们之间存在着换算关系:1吨(t )=1000千克(kg ),1千克(kg )=1000克(g ),1克(g )=1000毫克(mg )。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或位置而改变。

日常生活中,常用案秤、台秤、杆秤测量物体质量;实验室中,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要记住口诀:水平台上,游码归零,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平衡。

具体而言:①天平要放在水平台面上;②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处;③调节螺母使横梁水平,指针指在刻度板中央,使天平平衡(如果指针偏右,应将平衡螺母向左旋动,反之,将平衡螺母向右旋动);④将物体放在左盘中;⑤按估计的质量,在右盘上增添砝码,使指针接近刻度板中央;⑥调节游码,使指针指在刻度板中央,砝码总质量与游码所在位置的刻度值之和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使用时要注意爱护。

天平的称量不能超过它的最大称量,不允许把潮湿的或有腐蚀性的物质直接放在托盘上,要保持砝码的干燥、清洁,不能用手直接触摸砝码,用后要及时放回砝码盒里。

2、密度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相等,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相等,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ρ),密度的概念据说最早是由古希腊的学者阿基米德提出的。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得Vm =ρ,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常用单位还有克/厘米3,它们之间存在着换算关系:1千克/米3=1×103克/厘米3。

根据Vm =ρ,首先使用天平测出质量,然后使用量筒测出体积,最后使用公式得出密度。

人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测量出常见物质的密度,并将它们列成了密度表。

密度在生产技术上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1)可鉴别组成物体的材料。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其办法是是测定待测物质的密度,把测得的密度和密度表中各种物质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以鉴别物体是什么物质做成的。

(2)可计算某些很难称量的物体的质量或形状比较复杂的物体的体积。

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式V m ρ=或 ρmV =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特别是一些质量和体积不便直接测量的问题,如计算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纪念碑的质量等。

(3)可判定物体是实心还是空心。

判定物体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①根据公式,求出物体的密度ρ物,再与该物质密度ρ0比较,若ρ0> ρ物,则为空心,若ρ0=ρ物,则为实心;②测出质量m 0,由公式ρm V =,求出V 0,再与V 物比较,若V 物 > V 0,则为空心,若V 0=V 物,则为实心;③把物体当作实心物体对待,由公式V m ρ=,求出体积为V 0的实心物体的质量m 物,然后将m 物与物体实际质量m 0比较,若m 物> m 0时,则为空心,若m 物= m 0,则体为实心。

(4)可计算液体内部压强以及浮力等(详见后)。

二、力的作用我们对物体推、拉、提、压时都会感到肌肉紧张,由此人对物体施加推力、拉力、提力、压力,物体也相应受到这些力。

力(F)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力是不能摆脱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由于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所以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一定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而对于某一具体力而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一定的。

例如手拍桌面时,手拍打桌面的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受力物体是桌面;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桌面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其施力物体是桌面,受力物体是手。

产生力的作用与否跟两物体是否接触无关,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可能没有力的作用,相互不接触的物体之间可能发生力的作用(重力、电场力、磁力等)。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例如弹簧在压力的作用下缩短了,在拉力的作用下伸长了。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既能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一个物体只要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那么这个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而一个物体若受到力的作用,那么这个物体可能形状发生改变,也可能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还可能两者都发生改变,但绝不能肯定是哪一种情况。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1牛的大小约为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测量力的仪器叫做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其测量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弹簧秤前,先要了解弹簧秤的测量范围,不要让弹簧秤测量超过它测量范围的力;再了解弹簧秤的刻度上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还要观察弹簧秤的指针是否与零刻度对齐,如果没有对齐则要调零。

除了弹簧秤外,还有测量握力的握力计,测量机车、拖拉机的牵引力的牵引测力计等。

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与作用点,这三个因素称为力的三要素。

在物理学中,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三、重力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物体本身。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锤线所指示的方向称为竖直方向)。

地面上同一点处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关系式G=mg表示。

通常在地球表面附近,g值约为牛/千克,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牛。

在要求不太精确的情况下,可以取g=10牛/千克。

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可以用二次悬挂法找到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但是重心的位置不一定在物体之上,例如圆环的重心在其中心,背越式跳高的运动员在最高点时的重心也在其身外。

四、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互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f)。

摩擦力只可能产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不接触的物体间不存在摩擦力。

要发生相对运动是指两个接触的物体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例如沿水平方向推讲台,但没有推动,这就是因为地面对讲台有摩擦力);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是指已经在相对运动(例如在冰面上滑动的冰壶最终会停止,是因为冰面对冰壶有摩擦作用)。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其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运动,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相同压力下,物体在不同物体的表面上运动,表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可以由公式f=μN来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μ为滑动摩擦系数(即摩擦力和压力之间的比值),N是压力(支持力)。

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接触,并且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相对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其方向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叫做滚动摩擦力。

轮子在地面上滚动时会产生滚动摩擦。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要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正因为如此,在地上拖动一圆筒比滚动一圆筒困难得多。

在生活中,摩擦有时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

例如人走路、骑车、握笔,传送带传送就需要增大摩擦。

而像机器运转时,格零件之间的摩擦就是有害的,它使机器发热,既降低了机器工作效率,又加快了零件的磨损。

可以通过增大压力或使接触面变粗糙来增大摩擦,可以通过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或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

五、二力平衡如果一个力F 产生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 1和F 2共同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那么就可以用力F来替代这两个力F 1和F 2。

其中,F 叫做F 1和F 2的合力,F 1和F 2叫做F 的分力。

例如原来由几个小孩才能共同提起的重物可以由一个大人一手提起,原来由两个人才能推动的卡车也可以由一个大力士推动。

合力并不是物体所受到的另外一个力,如果将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去掉,用合力可以实现原先的作用效果。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就是用一个力来代替几个力的作用。

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力之和,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F= F 1+F 2;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力之差,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F=|F 1-F 2|。

水平桌面的物体,受到地球对它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处于静止状态;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运动方向受到了牵引力和摩擦力的作用而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在两个或多个力作用下,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互为平衡力。

实验证明,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只有当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能使物体保持平衡,也就是一对平衡力,简言之,就是: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如果四个条件中缺少任何一条,这两个力必定不是平衡力。

当二力平衡时,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六、牛顿第一定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一个物体运动起来必须有力推它、拉它,当力停止作用后,运动物体便静止不动。

要使一个物体做匀速运动,必须有一个恒定的力作用于它。

归纳起来就是: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伽利略设想有两个对接斜面,将小球从斜面AB 上某一高处由静止释放,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BC ,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高度。

如果减小斜面BC 的倾角,变为图中的BC’,小球将通过更长的路程,最终仍能达到原来的高度;继续减小斜面BC 的倾角,小球通过的路程也更长。

当BC 斜面理想实验。

伽利略得出结论: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如果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目的:为了保证每次小车到达水平面时有相同的速度),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铺上毛巾,小车在毛巾上滑行很短的距离就停下了;第二次在水平面铺上较光滑的棉布,小车在棉布上滑行的距离较远;第三次是光滑的木板,小车滑行的距离最远。

也可以类似得出结论。

与伽利略同时代的物理学家、数学家迪卡尔又进一步完善上述论点:运动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