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物理现象
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诗歌中的物理知识诗歌中的物理知识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很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如果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认为就是“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下面列举一些很典型的例子:0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个过程能量转化的情况是什么?分析: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0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从物理角度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什么能量?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0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有哪些?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是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和地球则又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04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其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行船和岸边。
05“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
分析:“花气袭人” 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水准,所以诗中蕴含了:“扩散和升高”的物理知识。
06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而发出的。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考点大全笔记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考点大全笔记单选题1、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句中描绘声音在山谷中产生回声B.“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浓阴”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D.“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句中“汤沸”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答案:A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句中描绘声音在山谷中不断反射,形成回声的现象,故A正确;B.“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浓阴”是树下形成的阴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C.“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池底的反射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到的虚像比实际位置更高,所以人觉得水变浅了,故C错误;D.“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句中“汤沸”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2、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入杯中,在杯底形成光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折射角大于入射角B.如果将入射光线适当顺时针偏转一个角度,杯底光斑会适当左移C.如果光线垂直水面入射,折射角为90°D.如果往杯中再继续加水,入射光线保持不变,杯底的光斑会向左移动答案:BA.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A错误;B.如果将入射光线适当顺时针偏转一个角度,此时的入射角增大,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杯底光斑会适当左移,故B正确;C.光线垂直水面入射,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此时的折射角为0°,故C错误;D、当杯子内逐渐加水时,光的折射程度不变,但是水面上升,入射点会向右移动,所以光斑将向右移动,故D错误。
故选B。
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璀璨夺目,蕴含丰富的光学知识。
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中有一些描写自然现象的诗句,其中融入了一些物理知识。
以下是一些例子:
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首诗描绘了白昼的景象,指出太阳的光线会随着山的高度而渐渐消失。
这暗示了光的传播本质,即光线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和散射,并随着光线路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中描绘了夜晚的月亮,指出月亮的光线会照亮地面,就像霜一样。
这涉及到天体物理中的光照原理,即月亮是不能自己发光的,它只是反射太阳光的结果。
3.《观沧海》 - 曹操
对海而唱《观潮》曹操何人也,嘉会顿开颜.
当流光变幻,《海上赠别诗》曹操知人醉,明月正潮生.
这首诗中描绘了海上潮水的景象。
潮汐是地球受到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产生的,月球的引力会使得海洋产生周期性的高潮和低潮。
这里用诗句表达出了潮汐现象和月亮引力的关系。
这些古诗中的物理知识并不是直接讲解物理原理,而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间接地呈现出物理现象和规律。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知到自然界的奥妙和物理原理的存在。
古诗中的物理现象
古诗中的物理现象一、概述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古代的诗人在体验生活,观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又因为物理现象是普遍地存在于大自然中的。
因此,古诗中不免出现一些物理现象。
具体地说,这些看似杂乱的现象属于物理学不同分支,其中包括最常见的光现象、声现象,当然,还有的现象与经典力学、运动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诗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使这些科学现象隐藏在诗句的字里行间,引发了我们今天的思考。
光现象是最常见的,以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光都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着的。
我们就从光现象谈起。
二、古诗中的光现象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光的观察和研究,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使光学成为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分支之一。
2400年前成书的《墨经》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光,最基本的性质是直线传播。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一句。
诗人在畅饮之时,点点月光将他的影子映出来,仿佛有三个似的。
在光与影的迷幻之中,隐约可见两者的相互联系"明月"何以成"对影",又怎会有"三人"?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点光源(这里我们粗略地将"明月"当作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人),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
当然,由于"明月"的发光面比较大,发光面上的每个发光点,都可以看做一个点光源,它们都在物体背后造成影区,这些影共有的范围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叫做本影。
本影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个部分光照射的区域,叫半影。
因而,以上的"对影成三人"的现象便是由本影和半影而产出的。
李白不仅有"举杯邀明月"的豪迈,还不乏细致地观察,看到了"对影成三人",这句诗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科学现象的具体统一。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古人通过感悟自然、观察天象,创作了许多充满哲理和物理知识的诗词。
在古诗词中,常常可以找到对物理现象的描述和抒发。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古诗词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主要包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对天文、地理、气象等自然规律的认知,以及对物质和能量的理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典型的古诗词,分析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我们来看一首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情感,但同时也蕴含着地理和气象的知识。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描述了太阳落山的景象,而“黄河入海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象。
这些描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受,也反映了古人对地理和气象规律的认知。
我们来看一首宋代柳永的《浪淘沙》:“雪晴烟轻日脉脉,巨荒川时一碧流。
见江帆影摇橘柚,侧雨花声敲罗袂。
”这首词通过对天气和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物理现象的敏锐观察。
词中的“雪晴烟轻日脉脉”描述了晴朗的天空,而“侧雨花声敲罗袂”则描绘了雨天的景象。
这些描写展示了古人对天气、气象变化的认知和体验。
再来看一首唐代杜甫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馀霞重,风雷夜奔惊。
欲将西海比东海,荡涤云烟缘。
”这首诗以壮丽的瀑布景观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水流、气象的观察。
诗中的“风雷夜奔惊”描绘了风声和雷声的震撼,而“荡涤云烟缘”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清洁力。
我们来看一首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燕子十三还飞度,班姬散花何处觅。
碧云天,黄花地。
一桂一株檀,半座风、雨夜。
梧桐夜叉传秋水,手机障、星桥流燒。
葛巾画梁,麻盖卷四,算无敌、风雷势。
”这首词通过对元宵夜和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节日和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蕴含着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认知。
词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瑰丽景观,而“葛巾画梁,麻盖卷四”则描绘了夜空中的星光点点。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能量转化情况是能转化为能。
(哈尔滨市)分析:拉弯的弓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答案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例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从物理角度来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能。
(河南省)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而本空应填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例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词,其中“坐地”是相对于静止,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在运动。
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地球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例2、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A 岸边和行船B 行船和岸边C 都是行船D 都是岸边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故选B。
三、古诗词中的分子动理论知识例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
对前一句从物理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
分析:“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所以填扩散和升高。
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例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而发出的。
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来辨别的。
(昆明市)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故填振动和音色。
古诗物理现象
古代诗词赋中的物理学阐释*曹玉红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一中分校 333400吴青江西省景德镇市教研所 333400应发宝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一中 333400摘要:千年之前的诗人在写诗时涉及到许多物理知识,诗句中所概括的科学事实不断为后来的科学发展所证实。
如今,当我们仔细品位这优美的诗句时,怎能不为这诗句的语言美和科学性的完整结合而叹服呢?对古诗词赋中丰沛的物理知识,进行收集和整理,检索和评析,开发利用到教学中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代文学诗词辞赋物理知识文学与自然科学并非毫不相干,古代文学中就含有不少物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比如,谈到如何学习物理?早在杜甫(712——770)就已经告诉了我们学习方法。
有诗——《曲江二首》之一为证:“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须浮名伴此身。
”注①“细推物理须行乐,何须浮名伴此身。
”“物理”,宇宙万物的道理。
仔细推敲宇宙万物的道理,应当及时行乐,何必让那虚浮的声名绊住此身,而不得自由呢?杜甫这两句话,现在应用仍很正确。
“细”就是要仔细观察,“推“就是要推理,所以这两个字,一个是实验,一个是理论,每一个字的份量都很重,杜甫是诗人,怎么对“物理”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呢?杜甫当时还是工部侍郎,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计委副主任,大家称他杜工部。
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科学与文学艺术是密切相关的。
虽然今天的“物理”科学意义已不同了,但学习物理、体会自然的意境犹同。
从表面上看,诗、词、赋与物理学就像天上云和地上水,风马牛不相及。
然而二者又是和谐相通的,因为他们都是共同植根于人类创造力的土壤。
(具体如下表)另外,诗、词、赋和物理学上的公式、定律、原理都是从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中凝炼出来的。
体现了高度的智慧性和美的简洁性。
科学史家萨顿曾分别将对应于“真”、“善”、“美”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一个金字塔的三个面:“当人们站在塔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人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
2020年中考物理试题考点汇编——专题三:声现象与传统文化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2020年中考物理试题考点汇编——专题三:声现象与传统文化1.(2020娄底,4)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对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露”和“霜”的形成都是液化现象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C.“将军夜引弓”,将军拉弓过程中,弓的弹性势能增大D.“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2.(2020东营,3)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诗词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青山为参照物的B.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根据音调来判别的C.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花气袭人”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D.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人池塘”,“楼台倒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3.(2020金昌,4)《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让我们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对于诗词中物理知识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霜叶红于二月花”中“霜”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B.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到客船”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C.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D. “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水浅”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4.(2020扬州,2)中国民族乐器笙、古筝、扬琴等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听众区分这些乐器主要依靠()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声速5.(2020长沙,19)端午节赛龙舟时,划龙舟的队员在鼓声指引下,整齐地划动船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鼓声不能通过水传播B.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C.鼓手敲鼓的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D.鼓手通过鼓声指挥队员划桨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6.(2020武威,2)《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让我们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关于物理知识,我国古代的很多诗词中都有所涉及,今天我们为大家总结一下关于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从另一个侧面也有助于我们学科的交叉学习,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诗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一首颇具浪漫、传奇色彩的七言绝句,诗名为《题都城南庄》,是唐朝诗人崔护所作。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本事诗》和《唐诗纪事》对此都有所记载。
《本事诗》中记载云: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和。
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门墙如故,而以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少女的面颊被桃花映得粉红,格外动人。
“人面桃花相映红”,写出了艳若桃花的“人面”,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也表现出双方脉脉含情的场景。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写,也使人感到“人面不知何处去”,美好事物已经失去了的怅惘,生出许多感慨。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桃花“夭夭其艳,灼灼其华”的原因,用物理光学知识来解释,是因为桃花反射了红光。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这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形成的。
我们看到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同一样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的表面对色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光与反射光的能力。
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
物体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么这物体就是红色的。
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
必刷06 诗词、图片中的光现象-备战中考物理必刷选择题200例 (原卷版)
例28.(2019·海南省)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 雨后彩虹B. 水中倒影
C. 手影游戏D. 放大观察
【答案】B
【解析】A、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C、手影游戏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C不符合题意;D、用放大镜看字时,字变大了,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A.“凿壁偷光”﹣﹣光的直线传播
B.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光的镜面反射
C.“海市蜃楼”﹣﹣光的漫反射
D.驾驶员看到后视镜中的景物﹣﹣光的折射
3.(重庆市开州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由我国成功发射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墨子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解释了光沿直线传播,启发了量子通信。如图所示各光现象的原理与墨子的这一解释相符的是( )
A. 浓密树荫中呈现圆形光斑
B. 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 月食的形成
D. 笔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水面处“折断”
14.(广西来宾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调研物理试题)下列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 日食B. 水中倒影
C. 影子D. “折断”的铅笔
15.(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检测物理试题)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 海市蜃楼B. 手影的形成
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
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
1.光沿直线传播:在古诗词中,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被广泛描述。
例如,
“坐井观天”、“立竿见影”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都是讲述光沿直线传播的。
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
2.反射现象:古诗词中也有对反射现象的描述,如“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
影入池塘”。
诗句中“楼台倒影”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3.折射现象:古诗词中还有对折射现象的描述,如“潭清疑水浅”。
这句诗
的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
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在语文诗句中的物理现象
古诗中的光现象一光,最基本的性质是直线传播。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一句。
诗人在畅饮之时,点点月光将他的影子映出来,仿佛有三个似的。
在光与影的迷幻之中,隐约可见两者的相互联系"明月"何以成"对影",又怎会有"三人"?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点光源(这里我们粗略地将"明月"当作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人),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
当然,由于"明月"的发光面比较大,发光面上的每个发光点,都可以看做一个点光源,它们都在物体背后造成影区,这些影共有的范围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叫做本影。
本影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个部分光照射的区域,叫半影。
因而,以上的"对影成三人"的现象便是由本影和半影而产出的。
李白不仅有"举杯邀明月"的豪迈,还不乏细致地观察,看到了"对影成三人",这句诗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科学现象的具体统一。
杜甫在《阁夜》中也将光与影还有星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不禁使人还想到美丽的星河和险峻的三峡风光。
光的折射与反射也是较早为人们所认识的光的现象。
诗人李白也观察到了光的折射与反射的现象。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道:"屏风九叠"和"云锦张"的美景,磷峋的山座和天空中的云彩映入明镜般的水中,湖光山色,倒映成趣。
而山色与云彩之所以会映在水中,是光的反射的结果。
不论是透明的物体还是不透明的物体,都要反射一部分它表面上的光。
平面受到平行光的照射时,反射光也是平行的。
这种反射就是镜面反射。
这里,我们可以把诗中的"明湖"看作是一个镜面,从点S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都好象是从点S'发出的,S'称为S的像。
物理在诗词中的浪漫之美
物理在诗词中的浪漫之美摘要:诗词与物理学分属于文理两大领域,诗词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借诗词来思考物理现象和原理,既能训练发散思维,又趣味颇多。
我们可以从诗词中体会物理现象之美、感受物理规律之美。
关键词:诗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的诗词堪称奇葩。
用简单的语句,描述了世间万物,讲述了人间情仇,表达了人心情感。
而物理作为一种科学,用简单的数学表达式描述了万物宇宙,展现了它们的简协美、对称美。
诗词和物理,好似风马牛不相及,而且中国人对物理发展的作用也有限,但是两者之间却充满了联系,首先它们都是用一种很美的形式对宇宙作出了理解,其次是诗词中蕴含了许多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
我们可以在诗词中领略物理的诗意美,浪漫美。
一、关于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萧梁朝的学者沈约在《咏月诗》中写道:月华临静夜,夜静灭氛埃。
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
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浩瀚夜空,明月高挂,周围一片寂静,月光从屋门投射出屋门那方形的光斑,通过那小孔的月光则还是月亮那圆圆的光斑。
我们可以从屋里的角度去解释后两句诗。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月光可以视为平行光,通过屋门投射过来的光是门的形状,而圆方晖竟户入,则是小孔成像的原理,光通过很小的圆孔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回投射光源倒立的像,所以圆影是圆月的像。
宋代词人晏殊在《浣溪沙》中写道:曲栏杆影入凉波。
这句词的意思是说,水面上倒映出楼阁那曲折的栏杆。
水面倒影的形成是由于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成像,是光反射的原因。
平面镜成的像与实物大小是相等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可以倒映出曲折的栏杆。
写到光的反射的物理现象的诗词还有很多。
例如,唐代的高栟在《山亭夏日》中写道:“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陆游在《沈园怀旧》中写道:“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最欣赏的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二、关于水的三相变化在我国的诗词中关于水的表述有许多方式,例如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写道:“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评析古诗中的物理现象
评析古诗中的物理现象我国古诗博大精深,寓意含蓄深刻。
詩人对自然现象观察细致且富有想象力。
也许诗人当时还不知其中自然科学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解释其中的原理。
但自然现象的神奇、直观,又给予诗人很多遐想。
于是,他们通过应用文学的艺术,表达诗人内心的思想、志向、托物言志、感物心怀,阐述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下面我就简评一些古诗中的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现象的解释。
1力学现象1.1参照物唐朝李白的《望天门山》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其中诗人以自己所坐的船为参照物,描写两岸青山的运动,青山好像向诗人走过来。
诗人又以两岸为参照物,描绘船是从东边太阳升起来的地方向西边方向顺流而下。
诗人巧妙应用参照物,生动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的特点和小船由远至近出现。
有山有水、有动有静,构成一幅壮丽的山水图卷。
再如清朝孙原湘的《西陵峡》诗句:“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
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
”其中诗人以自己所坐的船为参照物,把江岸边上的树描绘成从帆底退去。
把前面楚台描述成扑向船橹一样。
正是诗人以船为参照物,才有了动、静物体正好颠倒过来写。
既写出船行至西陵峡独特的感受,又给读者以新奇的印象。
1.2机械能汉五朝刘邦的《大风歌》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人形象描绘狂风的威力,它具有强大动能,使满天云朵飞扬。
再如唐朝王维的《少年行》诗句:“一身能擎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这是一首描写战斗场面的诗。
一个人能拉开两张雕花大弓。
张开的弓,它具有很大的弹性势能。
在射箭时,弓的弹性势能就转化为箭的动能。
使箭能够射杀远处的敌军将领。
2光学现象2.1平面镜成像据考古研究,公元600年左右,我国齐家文化后期,已经制造出相当水平金属反射镜叫鉴,作为镜子使用,所以古代就有很多关于镜成像的诗句。
唐朝张九龄的《照镜见白发》诗句:“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高中物理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素材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很多的谚语和古诗词中都包含了物理知识,这里我们总结了一些,增强同学们的课外知识1.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
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
(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的原理)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
(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在语文诗句中的物理现象
在语文诗句中的物理现象古诗中的光现象一光,最基本的性质是直线传播。
古诗中的光现象二折射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全反射现象。
古诗中的声现象和其他现象)诗人热爱生活,时时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些日常生活之中的物理现象,并在其诗中表现出来。
大家对《枫桥夜泊》之中的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声音来互相传递信息。
声音是由于发产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个大家都知道。
孟浩然《宿相庐江寄广陵旧游》中有诗云:由于声波具有波的性质,就会发生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还有波的反射现象。
声波的反射是很普通的现象,我们讲话时发出的声波,碰到障碍物时就会反射回来。
物质是在不停的运动的,所以由物质的运动而产生的物理现象,也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诗人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这些运动自然也逃不过它们的眼睛,并在他们的笔下被描绘地栩栩如生。
李白真不愧为这方面的典范,他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置酒》中写道:古诗与物理现象)1.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游蒋山》苏轼(宋)2.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
──《泊樟镇》杨万里(宋)第一句提出“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第二句提出“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其实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道理。
3.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赠妇》秦嘉(汉)前一句说明了光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后一句利用了平面镜成像这一知识。
4.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春山夜月》于良史前一句提出了“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这一现象,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的物理知识;后一句说明了花朵分泌芳香的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发生了扩散现象。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李白(唐)前一句主要说明了月亮成像在酒杯中的现象,涉及到光的反射。
后一句可依诗句之意,从物理角度理解为:人、月下影子、酒杯中人的像而成为三人。
6.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从物理学的角度欣赏古诗
从物理学的角度欣赏古诗 在我们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恰如其分地引用古诗,引导学生从物理学者的角度理解和赏析古诗,能促进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还能启迪学生的发现美、欣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通过体验诗人表达的强烈感受和诗人情怀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人文教育。
现例举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一起研读赏析。
1,月下独酌四首〔之一〕? ? ?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简析:〝花间一壶酒〞,多么美的情境啊,有花,有酒,美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才会更快乐,可是,〝独酌无相亲〞,情绪一下子暗下来,花与酒,一下子变成刺眼的孤独。
但是李白是怎样的潇洒之人啊,没有人陪我,我可以举杯邀请月亮与我共饮啊,我还可以对着我自己的影子,这样不是就有三个人了么?多热闹啊!但是,月亮并不懂得如何饮酒,影子也只是盲目跟随着我的一举一动。
还是不满足啊,还是遗憾啊!怎么办呢?好吧,暂时就让月亮和影子陪伴着我,人生在世,当及时行乐啊!我唱歌,月亮也被我感动了,徘徊不前;我跳舞,影子在地上转动,变得零乱,好像在与我共舞。
此时此刻,多么热闹多么开心啊!醒着的时候,我们三人一起作乐;醉过之后,三人各自散去。
我们彼此可以永远结成忘情的好朋友啊!但愿有一天可以在渺渺天上仙境共舞翩跹~~~这是多深的孤寂啊!然而他全诗不着一字孤独寂寞之词。
诗,就该是这样含蓄的、极致的美好。
一个有诗性的人,也不会是脸上挂着孤独,嘴里叫着寂寞的。
前不久,看到有资料上的一道物理题:诗人李白月下独自饮酒,即兴赋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中三人,除本人外,另两人由光现象产生的。
其中一人是______,形成原因_______,另一人是_____,形成原因________。
显然,命题人对诗歌的理解有问题:他置诗人邀请来的〝明月〞于不顾,想当然地把在昏暗的环境里的诗人在酒杯里的倒影呼唤了出来。
月相 狭管效应 唐诗物理
月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月相: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
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
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月相变化图月相种类(星空方位为上北下南左东右西)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峨眉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上弦月(农历初八左右)渐盈凸月(农历初九--农历十四左右)满月(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渐亏凸月(农历十六--农历二十三左右)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另外,农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即不见月亮;以上有四种为主要月相:新月(农历初一日),上弦月(农历初八左右),满月(农历十五日左右),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它们都有明确的发生时刻,是经过精密的轨道计算得出的。
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月食地球在背着太阳的方向会出现一条阴影,称为地影。
地影分为本影和半影两部分。
本影是指没有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而半影则只受到部分太阳直射的光线。
月球在环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进入地影,这就生成月食现象。
在农历十五、十六,月亮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
这时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
如果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
(文末附答案)2022届初中物理光现象知识点总结(超全)
(每日一练)(文末附答案)2022届初中物理光现象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A.“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阴浓”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由真空射入不均匀大气层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C.“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映明月”和“水浅”都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D.“万乘出黄道,千旗扬彩虹”句中的“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2、小明向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的变化情况是()A.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B.像的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C.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D.像的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3、一平面镜与水平地面成45°夹角,如图所示,一只小球S顺着水平面向A点滚去,则平面镜中小球的像的运动方向是()A.水平向左B.水平向右C.竖直向上D.竖直向下4、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使蜡烛A的像更清晰B.使用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C.若蜡烛A远离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将靠近玻璃板D.若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将变大5、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斑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
孔是约为2 mm的五角型孔,“F”型光源到半透明膜的距离约为30 cm,纸质圆桶长约为10 cm,打开光源,在半透明膜上观察到的光斑形状是()A.正立的“F”B.倒立的“F”C.五角型的“☆”D.圆形的“○”6、如图,在井底正中央P点趴着一只青蛙.抽干井水后,青蛙仍在P点,与抽水前相比,它的“观天范围”将A.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7、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A.“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阴浓”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由真空射入不均匀大气层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C.“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映明月”和“水浅”都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D.“万乘出黄道,千旗扬彩虹”句中的“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多选题8、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为 70°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C.入射角增大 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 10°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9、“十•一”节期间,在大明湖平静的湖水中,小红看到了“鸟在水中飞,鱼在云中游”的美丽画面,她所观察到的“飞鸟”和“游鱼”()A.“飞鸟”是反射而成的像B.“游鱼”是折射而成的像C.“飞鸟”成的是虚像D.“游鱼”成的是实像10、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B.乙图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丙图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D.丁图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综合题11、如图所示的“额温枪”是通过_________(选填“红“或”紫“)外线传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赋中的物理学阐释*曹玉红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一中分校 333400吴青江西省景德镇市教研所 333400应发宝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一中 333400摘要:千年之前的诗人在写诗时涉及到许多物理知识,诗句中所概括的科学事实不断为后来的科学发展所证实。
如今,当我们仔细品位这优美的诗句时,怎能不为这诗句的语言美和科学性的完整结合而叹服呢?对古诗词赋中丰沛的物理知识,进行收集和整理,检索和评析,开发利用到教学中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代文学诗词辞赋物理知识文学与自然科学并非毫不相干,古代文学中就含有不少物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比如,谈到如何学习物理?早在杜甫(712——770)就已经告诉了我们学习方法。
有诗——《曲江二首》之一为证:“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须浮名伴此身。
”注①“细推物理须行乐,何须浮名伴此身。
”“物理”,宇宙万物的道理。
仔细推敲宇宙万物的道理,应当及时行乐,何必让那虚浮的声名绊住此身,而不得自由呢?杜甫这两句话,现在应用仍很正确。
“细”就是要仔细观察,“推“就是要推理,所以这两个字,一个是实验,一个是理论,每一个字的份量都很重,杜甫是诗人,怎么对“物理”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呢?杜甫当时还是工部侍郎,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计委副主任,大家称他杜工部。
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科学与文学艺术是密切相关的。
虽然今天的“物理”科学意义已不同了,但学习物理、体会自然的意境犹同。
从表面上看,诗、词、赋与物理学就像天上云和地上水,风马牛不相及。
然而二者又是和谐相通的,因为他们都是共同植根于人类创造力的土壤。
(具体如下表)另外,诗、词、赋和物理学上的公式、定律、原理都是从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中凝炼出来的。
体现了高度的智慧性和美的简洁性。
科学史家萨顿曾分别将对应于“真”、“善”、“美”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一个金字塔的三个面:“当人们站在塔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人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
”当物理学家站在科学的领地,用哲学家的头脑去思索人和自然的本质问题时,他的一只脚也已经不由自主地踏上了艺术的领地;反过来,当诗人和词、赋的作者从纷繁复杂的社会和自然景观中以诗律的形式,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时,他的一只脚也已经情不自禁地踏上了科学的领地。
在我国的诗、词、赋中,描绘了多彩的物理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思想。
甚至窥见到了新的物理发展图景及其科技成果。
下面我们就从物理的角度去“说文解字”,别有一番情趣。
1.动力学唐代诗人韦应物(737——约792)的山水诗七绝名篇《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后一句的意思是郊野渡口拴着的一条无人驾驶的小船,在晚潮加之春雨形成的小河湍急的流动中,横在河里,随波荡漾。
这里形象又真实地描绘了在河中荡漾的小船,因要处于一个稳定的平衡位置,它总要横在河中。
二百年后,担任过宋代宰相的寇准(961一1023)也作了一首五言律诗《春日登楼怀归》: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谓,沉思忽自惊.清人何文焕曾评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此联,说寇准登楼看见相仿景色时,很自然地受到《滁州西涧》诗的触发,便随手点化了韦句,而意境却比韦诗来得更加丰厚.为什么在河中荡漾的船总是要横在河里呢?这里有一个流体力学问题、一般物体在静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利用复变函数才知船底椭圆长轴与来流垂直时为稳定的平衡位置。
所以唐代诗人韦应物对船体稳定性现象的观察,比起西方精确描述的出现要早一千一百多年。
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广泛流传。
姑且不必在乎这个故事的真伪,但是,苹果落地的确可以引发一个常人的思考,但从“苹果”推广到月球,认为苹果落地和月亮的阴晴圆缺遵循同一个科学定则则是前无古人的大师所为。
不论是在牛顿之前,还是牛顿之后;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学和艺术家从不掩饰对月亮的热爱。
我国北宋大词人辛弃疾(1140——1207)曾有一首别具一格的吟月名词:“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笔者在此只想借用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该词的点评:“词人想像,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400年以后的牛顿告诉你:飞镜无根“引力”系,嫦娥不嫁“速度”留。
700年以后的爱因斯坦告诉你:飞镜“本”无根,嫦娥“空”自留。
2、光学现象唐代“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瑞利散射定律指出散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七色阳光中的紫色光波长最短。
因此,当日光穿过大气层照射到庐山香炉峰上时,紫光最容易被空气散射,而庐山地区植被丰富,空气洁净,散射的效果更好,放眼望去,香炉峰上仿佛紫气成烟,一片片紫色的烟雾缭绕着山峰。
李白虽不能用现代物理知识解释,但他的观察和描绘是很准确的。
唐代诗人王之焕(688-742)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登上鹳雀楼,眺望远山,悟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道理。
一般人认为,站得高看得远是因为站得高可以躲过障碍物的遮挡。
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完全正确的,在广袤无垠的平坦大地上,即使没有障碍物,人的视野也会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人们在海边看远处开来的帆船,首先看到的是船的桅杆,然后才熊看到船体就是这个道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这个现象的真实写照。
人站得越高,视线与地球的切点就越远,看得也就越远。
3.声现象唐代诗人虞世南(558一638)的五绝名篇《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意思是说蝉声之所以能致远,并非是借助秋风之力,而是因为它站在高高的树枝上。
在这形象而真实的描绘里蕴涵着诸多的声学原理。
首先,“居高”能“声自远”。
根据声波的物理性质,当它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尺度比它的波长大得多的障碍物时很容易被反射;当遇到线度小于其波长的障碍物时,就会朝各个方向散射;当遇到一些松软多孔的物质时,声能就很容易被这些物质表面的气孔所吸收。
由于近地的障碍物(建筑物,灌木丛,草皮,土壤等等)较多,因此,声波近地传播就很容易被反射、散射和吸收。
而蝉是“居高”而鸣,高处空旷,障碍物少,蝉声在传播过程中被反射、散射和吸收得很少,自然也就能传得很远了。
其次,声音的传播与“秋风”的作用。
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和介质所处的状态(温度,密度等)有关。
与风同向的声速等于风速加上静止空气中的声速。
由于高处风的速度大,近地的风因受地面许多障碍物的阻碍,风速要小。
所以,声波在高处传播的速度比在低处传播的速度也要大些,不同时刻声波的波面在高处的间距要比在低处的间距大些。
结果,声音的传播方向便向下弯曲发生声音的折射现象。
因此,风的存在在蝉声传播的过程中只是起了改变声音传播方向的作用<由于声速(一般为340m/s)比风速(一般小于10m/s)要大得多,所以,风在改变传播速度方面的作用是很小的>,对声音传播的远近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4.热学现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人此中来。
”桃花在阳春三月(指农历,下同)开放,四月桃花早已谢尽。
为什么庐山香炉峰峰顶的大林寺的桃花在四月才刚刚盛开呢?今天我们不难从科学的角度予以解释。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知,高空的气温要比地面低。
这是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到太阳的热辐射,受热膨胀成为暖空气而要上升。
越往上,气压越低,就越膨胀。
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变小,所以温度便会下降。
这样,由于空气不断变冷,山上就变成了“寒宫”。
干燥的空气每上升l00m,温度会下降1℃。
而如果空气潮湿,由于温度下降液化时就会散发热量,使空气变暖,这时每上升l00m,温度只会下降0. 6-0. 71℃。
庐山的相关气象资料如下表:由表可看出,春季(公历4月,农历三月)庐山上要比山下的九江气温平均低5℃ ,夏季山上要比山下气温低6.6℃左右。
5-7℃的温差在气候上要相差1个多月。
即庐山山顶农历四月的气候相当于山下九江市的农历三月初的气候。
难怪山下桃花“四月芳菲尽”。
而庐山顶上大林寺“桃花始盛开”了。
5.宇宙与人文屈原的名作《天问》部分段落的白话版:这浩茫的宇宙有没有一个开头?那时浑浑沌沌,天地未分,可凭什么来研究?官隆的天盖高达九层,多么雄伟壮丽!太阳和月亮高悬不坠,何以能照耀千秋?大地为什么倾陷东南?共工(神名)为什么怒触不周(山名)?江河滚滚东去,大海却老喝不够?哪里能冬暖夏凉?何处长灵芝长寿?是非颠倒,龙蛇混杂,谁主张君权神授?啊!我日夜追求真理的阳光,渔夫却笑我何不随波逐流!画家高更在19世纪用视觉语言发问:“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现代科学家霍金在《时间简史》的开篇处就问到我们对宇宙了解多少?我们又是怎样才知道的?宇宙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这开端之前发生了什么?时空的本质是什么?宇宙会有终结吗?等等。
屈原、高更与霍金分属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从事不同的职业,但他们的宇宙意识是相通的:他们的科学与艺术之魂跨越民族,超越时空,连接末来。
屈原不仅在《天问》中提出问题,而且解决问题。
他写道:“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隅多有,谁知其数?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自问自答。
在前四句中,屈原用诗的语言,考虑到对称性论证了天地都是圆的。
因为假如地是平的,那么天和地的交界一定充满了边和角。
这些边和角是属于天还是属于地呢?所以地是平的结论不合理。
于是只有这样重要的结论:天像蛋壳,地像蛋黄,两者都可转。
所以中国从古代开始,天体的运行轨道就有黄道、赤道两个道。
屈原接着推测,地的形状可能偏离完美的球形,可能是椭球形。
在后四句中,屈原问:赤道圆周比通过南北两极的圆周,哪个更长?南北顺椭圆的长度到底多长?但是屈原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那时还没有科学,更没有科学测量。
但这应是人类最早成功运用对称性来解释宇宙的例子。
6、赋中的物理秦汉时期,贾谊的《鹏鸟图》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斡流而远兮,或推而还。
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还。
穆无穷兮,胡可甚言!……且夫天地为盆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